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东方花旗创新与金融机构部

东方花旗创新与金融机构部

发布时间:2022-11-08 04:19:56

A. 东方证券人工客服电话

东方证券人工客服电话:4008053239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3月的东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为32.93亿元人民币(含1500万美元),员工1000余人。公司资产质量优良,业务品种齐全,涵盖了证券承销、自营买卖、交易代理、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企业并购、基金和资产管理等众多领域。公司概况

公司以上海为总部所在地,在全国22个城市设有99个分支机构,形成了依托上海、立足中心城市、辐射全国的大型证券公司的经营网络。 公司控股东证期货、东证资本、东证资产管理、东方(香港)、汇添富基金、东方花旗六家子公司。2012年上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8亿元,完成利润总额5.59亿元,取得净利润5.51亿元。总资产459.72亿元,净资产147.95亿元。[1]

2010年,公司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90亿元,利润总额16.52亿元,净利润13.15亿元。公司总资产为414.79亿元,同比增长24%;净资产为102.15亿元,同比增长14%;净资本为95.64亿元,同比增长31%。资产负债配置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投资银行

东方投行以诚信、规范、创新为宗旨,建立了完备的业务流程及规范,层层 监督实施,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高效、持续的精品服务,并且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一流投资银行专业人士加盟。业务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在财务、法律等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其中60%的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0%的人员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对每一个项目都将集中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客户定身打造切实可行的战略。除了在项目操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特殊优势以外,以金融创新为业务突破口,充分领悟现有的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为市场接受的开创性切入点。

东方证券投行业务以“诚信、规范、创新”为宗旨,为客户提供全面、专业、诚信的服务,除大力拓展IPO、股权再融资、债权融资等承销业务之外,还积极涉足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经纪业务

经纪业务总部是公司经纪业务的经营和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公司经纪业务的发展提出战略性规划,落实、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经纪业务任务,保证经纪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规范性、稳定性。

根据公司的整体发展规划,经纪业务总部转型为事业部制,目前总部共有39名员工,下设六个二级部门,分别为创新规划部、业务运行部、机构业务部、零售业务部、客户服务部和综合管理部,辖37家营业部。

创新规划部负责证券经纪业务的新思路、新流程和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和推广工作,以及经纪业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制订经纪业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参与各项创新业务的论证、设计和开发工作;拟订各项新业务的制度和业务流程;跟踪了解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负责新

业务、新流程和新产品的前期试运行阶段的统筹安排;对现有产品进行组合,制订有开创性的营销方案。

业务运行部负责证券经纪业务业务运行管理及业务指导。负责制定证券经纪业务的业务管理细则和具体业务的操作规程;负责所属营业部及营业网点日常业务的组织实施,并对其进行检查与指导;准确了解新产品或新系统在所属营业部及营业网点推广和运行情况,并及时形成报告;负责与信息技术中心联络、沟通和协调涉及证券经纪业务的电脑技术保障和证券经纪业务智能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及公司电脑软件开发中有关证券经纪业务的业务需求与认证工作;负责公司交易席位和交易员的管理。

机构业务部负责大型机构客户的开发与服务;机构客户营销工作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完善公司经纪业务营销体系;组织开展专项、大型营销活动;负责证券经纪业务品牌战略的实施工作;机构客户市场营销手段推介、宣传公司证券经纪业务服务产品;联系、协调各银行、基金公司等合作伙伴,以及后期机构客户营销计划的落实工作;组织所属营业部有关市场营销的交流活动等。

零售业务部负责拟订非现场客户营销工作的发展规划,策划非现场客户的营销实施方案,依托有形、无形经营网点,积极协助营业部发展非现场客户;协助营业部做好营销团队的建设;联系、协调各银行、基金公司等合作伙伴,以及后期营销计划的落实工作;配合公司各职能部门新产品的推广与实施;对营业部营销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总与考核。

客户服务部负责客户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负责公司网站的内容维护及信息产品的创作和发布;整合公司资源,为全公司所有业务部门的客户服务。负责客户投诉及建议的受理和协调处理;负责对所属营业部及其他经营网点的投资咨询支持;负责与其他机构的信息合作及信息产品的购买。

综合管理部负责与证券监管部门的联络与协调,负责所属营业网点的布局调整规划,负责所属营业部的日常业务督导和风险防范工作,对所属营业部重大、突发事件及相关法律纠纷进行协调和处理,负责总部范围内的办公、人事、行政管理及文档工作等,协助总部领导具体安排和落实总部的日常工作,以及与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联络、沟通和协调,负责组织所属营业部的培训工作,负责对证券经纪业务各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

B. 东方花旗投行是不是很难进

不是。东方投行前身是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2020年4月22日更名为东方投行。很好进,不是很难进,直接投递简历,争取机会面试,当面向招聘HR人员了解公司情况和待遇岗位,就可以,东方花旗的投行部是原来东方证券转移过去的,全体薪水上涨40%

C.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几家公司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其前身是于1998年3月9日开业的东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截至2014年底,公司注册资本42. 82亿元。
经过17年的发展,东方证券从一家仅有586名员工、36家营业网点的证券公司,逐渐壮大为一家总资产超过1000亿,净资产超过200亿,员工近3000人、在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39个城市设有97个分支机构,提供证券、期货、资产管理、理财、投行、投资咨询及证券研究等全方位、一站式专业综合金融服务的证券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形成了自营投资,固定收益,证券、期货研究及资产管理等优势业务的业内领先地位。
公司全资持有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证券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东方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证券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与花旗集团合资设立并控股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同时作为第一大股东参股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7年来,公司秉承“团结 进取 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稳健经营、专业服务、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创建“具有国内一流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现代投资银行”。
具体可以参考:http://xue163.com/listt12988/dfzgfyxgs/

D. 明明28年前禁止,为什么现在又允许银行拿券商牌照了

商业银行拿下券商牌照,对金融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近日,关于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的消息再度来袭。消息称,证监会正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进行试点,设立券商。

尽管证监会并未对此消息进行公开确认,但在业内看来,商业银行获得券商牌照,金融机构混业或已成大趋势。

毕竟,打破分业经营,向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消息,早在5年前,市场就有此推测。不过,鉴于我国长期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事实,银行持有券商牌照后,其监管难度势必有所增加。

28年后卷土再来,那些混业经营日入万金的金控公司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眼下上演的混业经营,不过是金融200年 历史 长河中一个切片而已。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就曾纷纷设立证券营业部,开始混业经营。

但在1992年下半年,受房地产热及证券热影响,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进入证券市场,致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

在此影响下,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明确严格分业经营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经营业务,一直延续至今。

而近一两年来,随着我国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打破固有的分业监管模式被业内看做是大势所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一直执行分业经营原则,但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实际上混业经营的禁忌在国内早已被逐步打破。

去年,监管层面就金融控股公司下发专门文件,当时几家大型民营金控被直接点名,其中不乏几家新经济独角兽。

所谓金融控股公司,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融机构组成,背后关联数百家公司,其关系错综复杂,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这些被关联的公司,可以是信托,可以是基金,可以是保险,甚至可以是与你息息相关的房地产,当然也可能只是个空壳公司。它们可以用5亿撬动上百亿人民币的资金,赚取数万亿净利润。

这种日入万金的金融控股公司,在2016年的时候,国内已有50多家。

但这种混业经营的模式,并非中国独有和首创。目前,除中国之外,美国、日本、英国等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纵观 历史 ,这些金融控股公司在各国的萌芽时间大不相同,但其发展之路径却极为相似。

他们大多都是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之时萌芽生长,又在经济遭遇危机时被收缩,但却总能耐心修炼,在经济再次高速发展时,浮出水面,大展拳脚,形成行业垄断。

如何来看待中国当下的金融分业与混业趋势,美日英三国的金控发展历程或许可以参考。

美国模式:第一家超级金融控股集团——花旗集团

窥探 历史 ,不管是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还是诸如中国这样新崛起的经济体,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但无一例外,在金融控股发展历程中,证券及投资是大多数国家发展金控模式的主要抓手。

“在其位,谋其职”,不仅是人,企业们也一样,选好领域,经营擅长的业务,发挥自身优势,最恰当不过。但事实上,总有企业喜欢越界,跨业经营。

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从某种角度来说,就跟银行与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的越界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仅从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来看,美国的银行是最早的“越界者”。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迅猛攀升,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金融业也快速发展。

彼时,美国监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作为投资银行承销证券,但一些商业银行仍旧暗自成立关联机构,进行证券代销,顶风作案。

直到1929年,当不计其数的人聚集在纽约华尔街,眼见股市暴跌,迎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之时,美国大多银行也因曾经疯狂涉足证券市场而开始倒闭并遭遇挤兑,损失惨重。

股市暴跌,银行倒闭,私自经营证券业务的行为东窗事发。

于是,1933年到1956期间,美国监管部门三番五令禁止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从事双方之间的业务,还要求银行不得并购与银行业务无关的商业企业,甚至不得跨地域开设分行。

然而在此期间,仍旧有不少证券公司,想方设法规避监管,通过先收购一家银行,然后将其存款或贷款业务出售的方式控制银行。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胀持续上升,银行存贷利率受限,导致存款流向证券及基金市场。为求生存,银行不得不突破地域限制,拓宽业务范围,而监管部门也因担心银行倒闭,引发经济危机,宣布废除对银行控股地域上的限制。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银行的燃眉之急,在1979年到1999年,美国居民在银行的存款金额削减了近一半,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不断衰退。

主营业务受到严重威胁,20世纪末,银行再也不完全依赖传统的贷款业务,开始拓展其他金融业务,如证券、租赁、信托投资等。在此期间,美国银行控股公司逐渐形成。

1999年11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时,在美国人意识到实行了多年的商业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信托等业务的分业经营模式,已成为限制其经济在全球自由竞争与发展的桎梏时,美国出台 历史 上有名的《金融服务现代法》,规定银行控股公司可以选择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直接或通过非银子公司从事任何金融相关的业务。

由此,美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交叉经营的混业经营时代正式开启。

就在该法规出台的当天,美联储理事会就批准了117家银行控股公司变成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

此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快速发展。直到2006年,美国国内的金融控股公司已达到600多家。

但其实,受美国意欲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影响,以及在政府诱导及支持下,早在1998年4月,美国第一家超级金融控股集团就已形成。这就是由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产生的花旗集团。

彼时,花旗集团不但可以经营银行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业务。

相关资料显示,彼时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到了7000多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亿以上的客户、6000多万张信用卡消费客户。其规模之庞大,令人咋舌。

日本模式:159万亿日元的金融超级航空母舰——瑞穗银行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为日本和韩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行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竟然在模仿的过程中,一不小心造就了彼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在跟随美国金融市场自由化步伐下,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逐渐放开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管制,1997年允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1998年便推出金融控股公司制度。

1999年,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兴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宣布合并。由此,彼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资本集团——瑞穗银行成立,日本开启了金控模式。

据统计,当时三家银行合计总资产达159万亿日元,是彼时日本国内最大的东京三菱银行(约78万亿日元)的两倍多,并超过先前合并诞生的德意志银行等特大型金融集团,瑞穗银行也因此而被称之为“金融超级航空母舰”。

更为夸张的是,三家银行的合作消息被透露出来以后,当日上午,东京股票市场上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的金融股竟成为人们竞相购买的热点。受此消息影响,东京股市当日平均股价从一开盘便开始劲升,最后以18098.11点报收,较前一日上涨了218.37点。

此后,三菱联合、三井住友相继成立,并与瑞穗金融控股公司并列成成为日本三大金融控股公司。

与日本毗邻的韩国,则是在1999年才允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2000年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上得到认可。

2002年,韩光银行、和平银行、庆南银行合并,韩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有利金融控股公司成立。

英国模式:为拯救经济而诞生的汇丰银行

除日韩对美国金融控股的参照之外,在提及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时,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英国。

原因在于,第一,两国金融控股的发展时间相近,均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二,则因为两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背景有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是经济攀升期间发展的产物,那么英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则更像为拯救该国经济而诞生的救星。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英国的金融服务业产值虽占到全国GDP的15%,但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伦敦将失去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经济将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为此,撒切尔政府出台《金融服务法》,彻底消除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之间的界限。由此,英国的银行迅速开展并形成以银行为母公司,收购其他金融公司为子公司的金融控股模式。

随后,苏格兰皇家银行、汇丰银行等大银行相继迅速扩张为英国规模较大的金融控股公司,英国金融控股公司扬帆起航。

美国 探索 ,日韩复制,相比之下,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起步和形成时间则相对较晚,远落后于欧美等国。

英美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而中国第一家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点的公司则产生于1979年,比欧美等国相比,晚了一个世纪左右。

中国金控发展历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回溯 历史 会发现,欧美等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及发展,多是由于市场的推动,不管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还是德意志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美国排名第八的一家控股银行)的合并,都能说明这一点。但反观国内金融控股的发展,由于各国体制不同,中国的金控发展进程更多是由政府层面推动。

比如,我国第一家由国务院特批成立的,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点的公司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它成立的初衷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用来解决国内经济建设资金问题的。

而后,随着监管的放开,银行才被允许可以试办各种信托业务。至此,各大商业银行才跑马圈地,纷纷突破分工界限,拓展跨业业务。

比如,中、农、工、建四大行不但建立全资或参股证券公司,还在所属信托投资公司中设立证券部,从事企业证券的发行、代理买卖或自营业务。

1986年,建设银行先后成立中国投资咨询公司、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友联国际租赁有限公司。

交通银行,则以新中国第一家综合经营试验点银行的特殊身份,于1988年和1991年分别成立了上海海通证券公司(即现在的海通证券)及太平洋保险公司。

此外,交通银行还公开经营保险、信托、房地产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直到1993年时,交通银行的金控雏形已现。

同一期间,一些商业商业银行在染指证券业务的同时,还向地产、保险、投资、贸易等领域拓展。

彼时商业银行这种跨业发展的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然而,这段快活且自由的日子,却并没有持续太久。1993年,成为国内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1992下半年,在房地产热与证券投资热的浪潮中,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进入证券市场,加速累积了银行自身的风险,也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

受此影响,监管部门开始对金融业秩序进行整顿,金融控股公司也因此迎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监管。

1993年12月至1995年期间,一系列监管政策相继出台。监管层一方面规定国有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另一方面要求国有银行要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离关系,分业经营。

这直接导致此前各大银行苦心成立或投资的金融业务被剥离。1999年,交通银行与上海市政府正式签订转让协议,将太平洋保险与海通证券两家公司的相关权益进行转让。由此,交通银行转变为专业性的商业银行,不再是金融控股公司。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美国当时的一些证券公司不愿放弃金融业务而另辟蹊径躲避监管相同,国内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法律法规的限制,则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投资银行,并逐步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

比如,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境外企业,合资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商银行与东南亚银行合作在香港收购西敏证券,并将其改名为工商东南金融控股公司。

在此期间,各地的商业银行以及信托投资公司,也并未完全将此前组建的证券公司剥离。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高涨,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外部竞争加大,监管部门才逐渐放开政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之间的资金壁垒被打开。

这也是为何当下从整个市场来看,银行系所控股的金融机构多为保险、证券、基金、融资租赁的原因。毕竟在金融控股公司 探索 早期,以上几项业务就已被对银行开放,并被银行牢牢抓住。

2002年伴随着中信集团、中国平安和光大集团三家机构经批准试点成立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国内最早的一批金控公司正式成立。

此后,从2005年到2009年期间,各大银行又相继成立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及租赁公司。他们的具体玩法是通过采取控股子公司的形式涉足不同领域的金融业务。

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出现呆滞。为挽救地区经济,解决资本难题,地方银行、证券、保险、产业基金和租赁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由此地方金融控股平台加速成立,并在2015年呈现出爆发增长的态势。

如今,国内的金融控股公司分为五大派系,分别是金融系、央企系、地方系、民营系、互联网系五大类。这些金融控股公司大多单独设立或参股的方式,涉足金融机构。

其中金融系又分为银行系与非银金融系,银行系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成立或参股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

非银系如平安集团、中国信达、中国东方等成立或参股的保险、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

央企系如招商局、中信集团、中石油等;地方系如上海国际、浙江省金融控股、越秀金控等;民营系如海航、复星国际、恒大等;互联网系如网络、腾讯、阿里巴巴。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国内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已达53家。

另根据新财富统计,截至2017年国内民营资本已经控制了近200家金融机构,总资产接近26万亿元,其中不乏部分大型的民企金控集团已经超过万亿级别的体量。

双面金控:蚂蚁腿上的大象

金融控股公司的迅猛发展不无道理,各大实体企业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不但可以扩大资本来源,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收益。

然而,有利必有弊,金融控股公司虽能帮助企业得到诸多好处,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

以美国的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例,母公司作为控股公司,不负责具体业务,主要负责重要决策及管理,各子公司相互独立,但由于其非银业务占比较高,因此系统性风险也更为突出。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所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影响,花旗银行受到破产冲击,由于花旗银行将用户的存管资金及央行的流动性资金支持,投资了高风险,高收益的非银业务。以至于危机期间,即使美国政府三番五次的救助,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控制危机。

英国的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其母公司大多以银行业务为主,银行母公司作为控股公司,同时负责控股公司的管理,各个子公司虽相互独立,但当子公司发生危机时,也会将风险传导至母公司。

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以平行且同等的形式存在,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且母公司都是银行,但对母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要求极高,一旦其中一个业务发生风险,其他业务也会受到直接影响。但由于德国银行从发展之初便开始采取全能银行模式,因此风险控制能力较强,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轻易复制的。

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有两种运营模式,即事业型与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前者为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后者最典型的则为平安集团。

而国内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风险主要聚集在一些非金融企业以非自有资金进行虚假注资、循环注资,将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使得实业板块与金融板块风险交叉传递等风险。

最典型的案例是安邦保险,2017年5月,安邦被爆先是以6名个人投资者用5.6亿元的资金,投资于49家号称总注册资本达到24亿元的企业,再通过“幼蛇吞巨象”的控股方式,撬动对安邦98%的股权、600多亿元的注册资金和超过19000亿元的资产。

但实际上,这些个人股东并未实际出资600多亿元现金支撑安邦的运作,而是进行了虚假出资、循环出资。

此外,在众多的金融控股公司中,明天系也是值得一提的案例。新财富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明天系已经控参股44家金融公司,涉足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租赁、期货等,覆盖了金融业全部牌照,其控参股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高达3万亿。

然而,随着国家金融去杠杆以及外汇管制,监管层要求金控公司以偿债的方式来降低金融系统风险。明天系实控人在香港被控制等风波传出后,“明天系”控股运作模式的弊病开始爆发。

旗下公司频频出现兑付风险,“明天系”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试图拯救庞大的集团,但无济于事。

去年5月,明天系旗下最早、最核心的的金融资产——包商银行,也因被明天系占用资金,而被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所接管。

金控发展200年,监管变革200年

事实上,为了抑制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风险,各国都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行为进行规范。但各个国家又因具体模式及国家实际情况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监管模式。

美国采取的是分业监管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的各个子公司根据业务不同接受不同行业监管机构监管。美联储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伞型监管者”,主要从整体上评估和监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的内控措施,以及集团风险对存款子公司的影响,必要时拥有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的仲裁权。

国内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模式因与美国的模式相似,因此,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方式也与美国有异曲同工之处。

根据2019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起草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审查批准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银保监对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进行监管;财政部负责金融控股公司财务制度管理;且各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合作及信息共享。

而北欧国家与德国则采取统一监管的模式,即将所有金融机构归纳于同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具体为德国在其财政部门下设置了一个联邦金融监管局,统一负责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另外再下设银行、证券、保险部,以及银行与证券、证券与保险、银行与保险三个相互交叉的监管部。

澳大利亚与荷兰则采取双峰监管模式,即将银行与保险业进行统一监管,在把证券业独立出来,着重市场行为监管。

从雏形初现到当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已超过200多年。它们有的萌芽于经济发展之时,有的产生于经济衰退之际,而无论属于哪一种,其发展过程中,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风雨之中,暗自滋长,才换得最终的破土而出,延续至今。

而梳理各国金融控股发展史,最终会发现,金融分业、混业的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记录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温度,不仅与内在机制关联,更与全球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参考资料:《新时代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研究》 作者:连平 等著)

E. 东方花旗证券和花旗证券是一家吗

东方花旗证券和花旗证券并不是一家公司,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基于战略投资合作关系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

F. 200分!金融风暴中涉及花旗银行的内容。

以下信息来自华尔街日报11月25日的头版头条。日期后面的是花旗当日收市价。

07/10/01 $46.67
花旗发出第三季盈利警告。

07/10/11 $47.14
花旗调整投资银行部门,任命Pandit为部门CEO。

07/10/15 $47.87
花旗公布第三季盈利只有2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60%。

07/11/05 $37.37
Prince卸任CEO一职,花旗警告未来的次贷亏损将高达110亿美元。

07/11/16 $34.58
花旗替换其首席风险官。

07/11/26 $31.70
花旗从阿联酋融资75亿美元。

07/12/01 $34.77
花旗任命Pandit为CEO。

07/12/13 $31.47
花旗把490亿美元的陷入困境的表外资产划入其资产负债表。

08/01/14 $28.56
花旗任命前戴尔执行官为人才管理部门主管。

08/01/15 $29.06
花旗公布第四季度亏损98亿美元,缩减股息达41%,并宣布计划从国有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者融资145亿美元。

08/01/29 $27.65
花旗任命Edward Kelly为另类投资部门主席。

08/02/27 $25.72
花旗再次替换其首席风险官。这次提升的是CEO Pandit 的长期伙伴Brain Leach。

08/03/03 $23.71
花旗重组资产管理部门。

08/03/04 $23.09
一名迪拜的国家投资基金官员称花旗需要更多的融资。花旗股价跌穿账面价值。CEO Pandit在香港与花旗全球的高层执行官举行电话会议,保证花旗有足够的资金。

08/03/06 $22.15
花旗宣布计划缩减其房屋贷款部门,出售450亿美元的房屋贷款。

08/03/17 $19.78
花旗调整投资银行部门,任命CEO Pandit的心腹John Havens为该部门CEO。

08/04/18 $24.03
花旗公布第一季度亏损51亿美元,警告其消费者部门面临更多的麻烦,并宣称不排除进一步的融资。

08/04/21 $25.11
花旗发售60亿美元优先股。

08/04/22 $25.03
花旗召开年度股东大话,CEO Pandit被愤怒的投资者严厉指责。

08/04/30 $26.32
花旗发售45亿美元普通股,出乎投资者和分析师的预期。

08/05/06 $25.75
花旗再发售20亿美元优先股,进一步提高资金持有量。

08/05/09 $24.30
Pandit告诉投资者他无意拆分花旗这个金融巨头,尽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花旗会出售大约4000亿美元的资产。

08/06/20 $20.17
花旗警告第二季度其房屋贷款投资将面临进一步的减记。

08/06/23 $19.30
花旗宣布在全球的投资银行部门裁员数千人,计划把65000名员工缩减10%。

08/07/18 $17.97
花旗公布25亿美元亏损,比分析师预期要好。

08/08/06 $19.92
花旗与美林答应赎回170亿美元的拍卖利率证券。

08/08/22 $17.47
花旗开始检讨其投资银行的资本市场部门的结构。

08/09/22 $20.65
花旗的资产管理部门主管Sallie Krawcheck下台。

08/09/30 $17.75
花旗同意在政府帮助下以20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

08/10/03 $22.50
花旗收购美联银行的计划被富国银行打断。

08/10/10 $12.93
花旗退出收购美联银行。

08/10/16 $16.23
花旗公布第三季度亏损28亿美元,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08/11/13 $20.65
花旗的高级执行官团队与高层主管关系紧张,令部分主管考虑替换主席Win Bischoff。

08/11/19 $6.40
花旗收购其结构化投资工具剩下的174亿美元资产,导致11亿美元的资产减记。花旗股价下跌23%。

08/11/20 $4.71
沙特王国控股公司的阿尔瓦利德·本·塔拉尔王子增持花旗股票到5%,力挺Pandit。但是花旗股价在略微反弹后继续下跌,跌幅达26%。

08/11/24 $5.95
联邦政府在星期天较晚时候宣布拯救花旗集团,承担花旗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并注资200亿美元。

G. 东方花旗证券和花旗证券是一家吗

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基于战略投资合作关系共同投资组建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

H. 东方花旗这个投行如何

东方花旗的投行部是原来东方证券转移过去的,据称全体薪水上涨40%

I. 英汇达投资大赛直播间内老师正在通过花期证券的平台带领股民做融资,请问花期证券平台是否是合法平台

我就是被齐思贤骗得血本无归,希望有关部门一查到底

J. 东方花旗投行是不是很难进

东方花旗投行不是很难进。直接投递简历,争取机会面试,当面向招聘HR人员了解公司情况和待遇岗位,就可以。东方花旗的投行部是原来东方证券转移过去的,全体薪水上涨40%。

阅读全文

与东方花旗创新与金融机构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融机构责任追究原则 浏览:711
期货中盈亏平衡点 浏览:27
中美汇率影响因素 浏览:954
工行贵金属定投特点 浏览:276
天元机电股票 浏览:302
湘财证券官网电话 浏览:349
假设总杠杆系数大于 浏览:418
成都国银普惠金融服务外包有 浏览:432
天津银行北京分行经营贷款 浏览:733
私募股权投资杠杆 浏览:403
抓最佳组合买点趋势指标 浏览:702
河北银行理财双周本益赢 浏览:618
论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标 浏览:884
曲靖正规贷款 浏览:350
河南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浏览:97
股票每次2万 浏览:923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浏览:35
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 浏览:131
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浏览:889
汽车金融公司服务口号 浏览: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