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1993年城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1993年城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发布时间:2022-11-29 13:33:35

㈠ 广西哪个城市经济比较好

南宁市经济最好。

广西十四城市实力排名

1、南宁市(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的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后,经济飞速

发展广西城市的老大)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简称"邕",拥有168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到近代,这座城市都在不断

的创新发展,时至今天,它是中国西部各省区唯一沿海的省会城市,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

要枢纽城市,是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沟通中国和东盟的前沿城市。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8.86亿元,财政收入74.63亿元,

2、柳州市(强大的工业体系使柳州屈居南宁稳居广西第二把手把交椅)

又称龙城,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

名城。全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18686平方公里,总人口351.3万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山清

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柳州的禀赋特色,日趋发展的工业经济彰显着柳

州的时代特征。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82亿元,财政收入58.18亿元,

3、桂林市

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它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桂

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桂林市经济社会发

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

到缓解,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构架初步形成。“十五”期争取实现固

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城市建设有重大进展。

4、玉林市(繁荣的民营经济,和众多的消费人口,支撑玉林保持桂东南老大广西四哥的位置)

所辖二区五县市的建成面积达 74.43平方公里;其中玉林市城区常驻人口近40万人;以北流、容

县、陆川、博白、福绵、兴业、玉州为卫星城,使玉林成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54.25亿元(90年乡镇企业在广西、在全国享有盛名,是玉林经济具

活力的增长点。

建立了以机械、建材、陶瓷、食品、制药、糖纸、化工、卷烟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以玉柴

机器、玉林制药、广西运美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

5、北海市(从地产泡沫中走出,开始谋求新的机遇,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大型临海工业造就北海迅

猛发展使之超过老工业城市梧州,屈居第五)

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8.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

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0.8亿元、52.9亿元、64.4亿元,

6、梧州市(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珠江航道改造的完成,接受广东辐射的效果初步显现成为两广

枢纽,开始聚积底气准备超越沿海城市,完成其超越发展的第一步)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梧州市

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

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浔

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梧州集广西水流85%以上,

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

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梧州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

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梧州市是广西最早的工

业基地。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电、火柴、肥皂、电池、机械、纺织、治炼、医

药、化工等行业就享有盛誉。林化林产工业、轻化工业、食品工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已发展

成为梧州的优势产业。

7、钦州市(整合为一个经济体走廊逐步成熟,桂南小城市群飞速发展)

是广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块宝地。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河流水库众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自

然资源丰富,依水临海,山川美丽,游览风景迷人,名优产品繁花似锦,有兴旺发达的农业。也

有大有可为的海洋捕捞养殖业,城乡市场广阔,开发建设有着很大潜在优势。全市工业目前已形

成制糖、医药、食品加工制造、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制糖、医药工业是全市的两

大支柱.

8、防城港市(独特的区位优势,

决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是1993年5月23日设立的地级沿海开放城市。防城港市因港而得名,依港而发展。全市拥有大小

港口10多个,其中防城港是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第一大港,是全国枢纽港之一,以水深、避风、不

淤积、航道短和可用岸线长而著称于世。,年吞吐量超过1300万吨,与71个国家和地区的227个

港口通商通航,跻身全国大港行列。21世纪的防城港已成为大西南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贸易往

来最现实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9、贵港市(经过十几年的工业建设,已经走上了工业强大稳定发展的道路)

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7.3%,财政收入8.08亿元,增长10.3%,城乡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64亿元,增长14%。目前,贵港市已建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工业新格局,是

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形成了制糖、造纸、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机电、化工、冶金、纺织、医

药、皮革、食品、印刷等10多

10、百色市(新型的工业建设和南贵昆经济圈中心等优势开始化为百色发展的实际动力)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2.99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完成24.7亿元,政府决定把百色

打造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如果我这辈子注定要孤单,我会选择在路上漂泊一生。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陌生的地方认识喜欢的陌生人,可以是朋友、兄弟甚至知已,我只需要陪

伴。然后和自己喜欢的陌生人握手,拥抱,一起看繁华世界人间苍凉,然后告别,然后期待下一

次惊喜的重逢。?

11、贺州市(挟新兴能源工业和交通要道等优势初次登场,

开始踏上广西城市舞台)

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

型的特色工业,突出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电力、林产、 造纸、制药、冶炼、建材、陶瓷、服装、食

品等优势产业。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了以合面狮电厂、昭平电厂、龟石电厂和中胜火

电厂等 骨干电厂和100多个小水电站构成的独立电网,拥有上市电力企业——桂东电力股份有限

公司,,其 价廉质优的电能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成为“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

贺州市城区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121条,总长73.68公里。贺州市交通运输以公路和水

路航运为主。207、323国道和三条省道干线贯通境内;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洛

阳至湛江铁路、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过贺州市。为承接粤港澳的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

移,贺州市建立了旺高、西湾、信都工业区和贺州高科技工业园,

12、河池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县分别被划为区定和国定

贫困县市。现在正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

发挥水电、有色金属两大优势,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路桥

经济带动,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产品品位和市民素质,为实现富民兴市新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

13、崇左市(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

体系,加快发展工业是振兴崇左市经济的关键)

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崇左工业园、大新锰谷工业园、

左江农产品加工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扶绥华侨投资区、大新桃城乡镇企业工业区、天等特

色产品加工园等工业园区。

14、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才正式挂牌成立的地级市,至今还不满两周岁。

唯其古老,愈现底蕴魅力;唯其年轻,弥见朝气活力。暂时排于十四位)

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市,素有"桂中"之称。全市现有工业企业600多家,电力、制糖、冶炼已成支

柱产业;造纸、建材、制药、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有一定规模;。八一铁合金厂是全国

目前最大的锰铁合金生产基地,来宾冶炼厂铟冶项目每年铟产量占全世界铟产量的1/4;全市13家

大中型糖厂,总日榨能力5万吨;法国北方电业集团、亚洲康密劳有限责任公司、英国糖业集团、广

东东莞糖业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国外、区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来宾市。

㈡ 速求深圳的发展史Microsoft power point,谢谢

深圳发展史

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向世人展示着新世纪的活力和希望,展示着五百余万深圳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随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增加。在80年代,深圳第二产业,尤其是“三来一补”工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从业者,人口急剧增加,全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191.60万人,10年间增加了160.19万人,年均增长19.8%。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有关人口政策的实施,人口总量增速降低,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9%。
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44万人(特区内87.58万人,特区外51.86万人),暂住人口364.80万人(特区内144.62万人,特区外220.1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6.60‰,死亡率1.46‰,自然增长率15.14‰。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2.04万人,农业人口27.40万人。男性人口73.59万人,女性人口65.8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87人。
20多年来,深圳国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先后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深圳经济由以往的打基础全面进入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同步提高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时期,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遭遇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明显放缓。面对不利的外部因素,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增长态势,为完成“十五”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长28.8%,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030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3年增长了21.6倍,平均每年增长1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0∶20.5∶42.5调整为0.8∶55.2∶44.0。
1979年至2002年,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3.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6.4%。20多年来,深圳建成了大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设施工程以及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工业项目。深圳城市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社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深圳拥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地区性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全社会货运量达5777.61万吨,客运量10644.00万人。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在深圳交汇。全市管养公路通车里程1385公里,其中等级路里程1385公里,公路网密度71.0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5.9公里。深圳国际机场已开通9条国际航线、120条国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935.39万人次。深圳现有9个港区,82个货运码头,39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港口年货物吞吐量8766.73万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61.78万标箱,居世界第八位。深圳已建成通往国(境)外口岸17个,其中一类口岸12个。深圳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海港——盐田港,中国第四大空港——深圳国际机场,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
20多年来,深圳邮电通讯业飞速发展。至2002年末,全市已有邮电局(所)703个;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8.9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07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71.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5.00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120部。
20多年来,深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用电量259.92亿千瓦时;自来水日供应能力412.20万吨,供水总量10807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8.5%;年末大中小巴营运线路291条,公共交通营运车辆16249辆,其中大巴3495辆,中小巴3049辆,“的士”9705辆。特区内年末实有道路长度1786公里,路灯84824盏,城市桥梁21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115.2万立方米。
20多年来,深圳城市环境日趋优美。至2002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495.28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建成区面积168.06平方公里。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580公顷,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0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61.8%,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4.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0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2分贝。1997年,深圳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0年深圳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1年,深圳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多年来,深圳工业在结构调整中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26亿元(现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平均每年递增44.5%。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工业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居各行业榜首。
深圳已形成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主导,包括电力生产、食品加工、服装、医药等33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是深圳工业经济的主体,2002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产值2849.19亿元(现价),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9.8%。深圳工业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90年代以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09.92亿元(现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提高到47.9%,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20多年来,深圳积极发展“三化”(企业化、工厂化、现代化)、“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农业生产获得丰硕成果。“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蔬菜产量从1979年的8639吨增加到2002年的21.79万吨,水果产量从2401吨增加到3.55万吨,出售肉类产量从6726吨增加到7.55万吨,禽蛋产量从57吨增加到400万吨,牛奶产量从1622吨增加到2.2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从7039吨增加到6.41万吨。
2002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8.8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3.84亿元,鲜活产品出口12.97亿港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圳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出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的格局形成。主要消费品供应充裕,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5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九位,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9年增长508倍,平均每年增长31.1%。
商业机构、网点大幅增加,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外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网络。2002年商品销售总额1379.95亿元,比1979年增长710倍。
深圳是较早实行价格改革的地区。20多年来,物价总走势随着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呈明显的波浪起伏。
1981—1982年,深圳实行价格改革初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10.7%,形成第一个物价高峰。随后在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4年三个物价上涨高峰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接近或超过120%。1993年以后实行三年多的宏观调控,价格总水平明显回落。1997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商品买方市场格局形成,物价水平开始在低位运行。200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
20多年来,深圳进出口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72.31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79年的1811倍,平均每年增长38.6%。其中出口总额465.57亿美元,是1979年的1839倍,年均递增38.7%。2002年深圳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比重达39.7%,占全国比重为14.3%,并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从深圳的出口贸易方式看,2002年深圳一般贸易出口55.7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0%;“三来一补”贸易出口114.75亿美元,占24.6%;进料加工贸易261.83亿美元,占56.2%。从深圳出口的市场分布看,香港、美国、欧盟分别居前三位,2002年三者所占比重为40.2%、24.7%和11.7%。从出口的产品构成来看,深圳的出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3.7%。
至2002年底止,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深圳投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494个,合同利用外资416.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5.19亿美元。其中200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9.0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888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151个,1亿美元以上的26个。跨国公司到深圳投资日趋活跃,据统计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86个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大企业在深圳投资,投资项目达138个。
外商在深投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良好,投资回报丰厚。2002年有673家外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增加合同外资12.41亿美元。
深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入出境口岸。2002年,经深圳各一线口岸入出境的人员12865.42万人次;入出境交通工具1255.91万辆(架、列、艘)次。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常青,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旅游娱乐资源和设施独具特色。世界最大的风景微缩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主题公园“欢乐谷”、“明思克航母世界”、“海洋世界”,野生动物园、珍稀植物园以及美丽的海滩、海滨浴场等众多观光娱乐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目前深圳已建成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7个,多次国际、国内赛事在这里举办。
目前,深圳有星级宾馆15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0家,四星级10家。中国政府对到香港的外国人组团进入深圳特区旅游观光实行144小时免签证。2002年,深圳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1522.8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49.35万人次,国内游客1073.5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7.23亿美元。1998年,深圳被国家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多年来,深圳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85亿元(不含基金收入),是1979年的1545倍,平均每年增长38.7%,实现了财政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深圳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居第三位。
2002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04.07亿元(不含基金支出),是1979年的1023倍,平均每年递增35.4%。财政收支的稳步增长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20多年来,深圳金融业在不断改革中稳步健康发展。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至2002底,深圳市拥有金融机构116个,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9个(不含办事处、代表处),逐步形成了目前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包括股份制及外资银行,业务范围拓展至银行存贷款、离岸业务、外汇、保险、证券期货、典当等方面的较成熟的金融体系。
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52.73亿元,贷款余额为3512.4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居第四位。存贷规模分别是1979年的4892倍和4669倍,年均递增44.7%和44.4%。
2002年全市保险机构12个,承保额18616.69亿元,保费收入65.65亿元,赔款给付支出18.43亿元。
1987年9月,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6月继上海证券交易所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亦成立,从此深圳证券市场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进一步加强监管,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并确立了全国性市场的地位。200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数目508家,上市证券数目615只,市价总值12965亿元。深圳证券市场全年总成交金额14039.68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1031亿元。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深圳职工队伍逐步壮大,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101.76万人,工资总额达283.28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8218元,比1979年增长36倍,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比1979年实际增长4.6倍,年均递增7.8%。
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359.28万人,是1979年的26倍,年均递增15.2%,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94万人,第二产业200.38万人,第三产业154.9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
20多年来,深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消费结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飞跃。2002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41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926元,城镇恩格尔系数27.4%,比1985年降低2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0元,是1979年的70倍。人均储蓄存款34834元,是1979年的345倍。人均居住使用面积21.8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663千瓦时。
2002年末,深圳市户籍人口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4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8.40万人。
2002年全市已有普通中学134所,在校学生15.07万人;小学395所,在校学生41.52万人;幼儿园634所,在园儿童11.04万人。全市9所高校(包括2所成人高校)共招生1.02万人,在校学生2.68万人。
深圳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书城、博物馆、科技馆、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剧院、戏院、艺术中心、音乐中心等文化设施。2002年出版报纸82923万份,各类杂志2845万册,图书488万册。
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大幅增加,防治病能力不断增强。至2002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761个,卫生机构病床12404张,卫生技术人员1.86万人,分别比1979年增长11.3倍、19.8倍和17.8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9年的12人提高到2002年的16人。
深圳已建成大型体育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专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广泛。

㈢ 地理调查报告怎么写

···大连市···
【土地资源】
1993年,全市耕地面积为2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8%,其中水田3.3万公顷,旱田25.4万公顷。全地区林业用地42.4万公顷(据1985年大连市农业资源区划调查统计),占土地总面积的33.1%,其中有林地34.4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万公顷,宜林荒山3.3万公顷。 可利用草地面积26.7万公顷(据1985年大连市农业资源区划调查统计),土壤共有6个土类, 地带性土壤为棕壤,约90.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81.5%;草甸土、水稻土、风沙土、盐土和沼泽土合计占18.5%。有滩涂资源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其中黄海海岸4.2 万公顷,渤海海岸2.4万公顷。

【矿产资源】
大连地区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产及地热矿泉水资源等近30种、500余处。其中非金属矿产中的石灰石、硅石、金刚石、石棉、菱镁矿、滑石等价值较大。金刚石探明储量为全国 总储量的54%左右,在瓦房店市境内发现4个大型原生矿和1个砂矿。石灰石矿集中分布于甘井子区和瓦房店市一带,探明储量为全省的1/3左右,已发现大型矿床十几个,矿点百余处。 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不大,矿体小,主要分布于庄河、普兰店二市,已发现铁矿点70处、铜矿点40多处、铅锌矿点20余处和少量的铂(镍)、金、钼等贵重金属矿点。

【生物资源】
大连地区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陆生野生维管素植物共152科、666属、1747种,其中油脂植物110种,药用植物120多种,土农药类植物50多种,可提取淀粉或做酿酒原料的植物50多种。全地区盛产苹果,山楂、葡萄 和黄桃的产量也较大,近年来开展了草莓种植。沿海藻类共150多种,分属绿藻、褐藻和红藻门,其中5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海带、裙带菜人工养殖大面积开展。沿海有机碳的年生产能力平均每公顷1.4吨。全地区有无脊椎动物约4850种,野生脊椎动物约765种。其中,具有经 济价值或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132种,野生脊椎动物有442种。沿海盛产鱼虾,鲍鱼、刺参、 扇贝、紫海胆、螺类等海珍品资源丰富,海湾大面积放养贻贝、扇贝等。北部山区开展了野鸡等野生动物家养。

【特色物产】
大连地区盛产苹果,山楂、葡萄和黄桃的产量也较大,近年来开展了草莓种植。沿海藻类共150多种,分属绿藻、褐藻和红藻门,其中5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海带、裙带菜人工养殖大面积开展。沿海有机碳的年生产能力平均每公顷1.4吨。
沿海盛产鱼虾,鲍鱼、刺参、扇贝、紫海胆、螺类等海珍品资源丰富,海湾大面积放养贻贝、扇贝等。北部山区开展了野鸡等野生动物家养。全地区有无脊椎动物约4850种,野生脊椎动物约765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或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132种,野生脊椎动物有442种。

【交通状况】
大连交通通信便捷,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已形成具有较强运输能力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大连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是闻名世界的天然良港,现有泊位7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0个,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大连港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和石油转运港口,承担了中国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30万吨级矿石码头投入使用,新增港口通过能力3300万吨。2007年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80万标箱。海上运输网络密集,不仅有通往上海、天津、烟台、威海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客运航线,还有通往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条国际货运航线;大连至烟台的烟大铁路轮渡项目大大缩短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货物运输距离。大连陆路交通十分便捷。铁路与华北、东北铁路网相联;公路线四通八达,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大连至丹东的高等级公路“黄海大道”、大连至旅顺的“旅顺南路”等成为活跃大连经济的交通动脉;市区内公交便利,轨道交通、无轨电车、公共汽车路线密布,并具有世界先进的交通指挥系统。大连空港——周水子国际机场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开通了上百条国际国内航线,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空运基地。

【经济简介】
【工业】
大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目前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轻纺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有许多工业企业是中国同行业的骨干企业: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大连造船厂)具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大的造船综合企业;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大连造船新厂)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拥有30万吨级大型船坞,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造船业的“旗舰”;大连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船舶基地,已建造的最大出口船舶为30万吨;大连机车车辆厂是中国大功率内燃机制造厂家,目前中国使用的内燃机车50%以上出自这个厂,有些产品还远销国外;大连重工•起重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之一的大连起重机厂是中国生产起重运输机械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厂。此外,还有大石化、西太平洋石化、瓦轴、大钢等著名企业。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和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规划重点,大连正在建设以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型石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船舶制造四大基地为支撑,新型材料、服装、家具、饮料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大连已成为中国最具开放色彩的城市之一。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8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22家进驻大连。近年来,大连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进出口业务兴旺,2004年实现外贸自营出口101.5亿美元。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政府批准兴建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中国开发面积最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兴建以来,已开发50平方公里,该区已有外商投资企业1500余家。大连保税区是中国政府1992年5月批准建立的中国东北地区惟一的保税区,已开发面积1.98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该区内有各类企业3000多家。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辽宁大连出口加工区,该区是中国政府批准试点的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中国政府1991年3月批准兴建的,已开发面积8.2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大连经济的支柱产业。大连作为中国第一个“创建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被确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正在向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软件开发基地和中国最优秀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的目标迈进。

【金融】
大连金融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外资银行最集中的城市。目前,已有19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连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在连金融机构已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结算网络,大连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结算中心。大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也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大豆期货市场,2004年期货成交额超过5万亿元,成交量占全国的58%。

【展览业】
大连的展览业异军突起,成为大连的新经济增长点。星海会展中心设施先进,1996年落成以来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和汽车、家电、家具、五金、渔业、电子通讯产品等展会300多个,累计成交额1000多亿元。仅2004年就举办大型展会56个,实现成交额285亿元,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将于近期投入使用。

【农业】
大连自然资源丰富,素有“苹果之乡”、“水产品基地”等美誉。品质优良的苹果、黄桃、樱桃、葡萄等水果和鲜美可口的鲍鱼、对虾、海参、扇贝、螃蟹等海珍品远销海外,虾夷扇贝、海胆、刺参和裙带菜的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90%以上。农业以粮食、水产、水果生产为主实行多种经营,形成了水产、水果、蔬菜、畜牧、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大连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金刚石矿品质优良,储量居全国之首。

【商贸】
大连商业繁荣。全市商业网络发达,现代商贸业态发展迅速,国有商业、民营商业、外资商业相互促进,购物中心、大型超市、连锁店等交相辉映。全市有青泥洼、天津街和西安路三大商业区,商业网点15.5万个,国际水准的大型商业设施50多个。大连商场是中国十大商场之一,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国有零售商业企业集团。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隆、马来西亚的百盛等都已落户大连。开始实施电子商务、信贷消费等现代营销方式。大连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商都迈进。
在大连购物,您应首先着眼于富有浓郁“大连味儿”的海鲜、水果、工艺品及服装饰品。主要特产有:海参、海带、鲍鱼、对虾、扇贝、香螺、红虾酥心糖等海味产品,红玉苹果、黄金桃、大连樱桃等水果及玻璃制品、绣品、贝雕画等工艺品。
大连有四大商业中心:青泥洼桥、天津街步行购物一条街、人民路和西安路。既有秋林、友谊、百盛等著名商城、购物中心,又有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爱逛街的游客一定可以得到满足。
喜欢买衣服的游客一定要在九月来,你可能有机会买到许多在国际服装节上展示的服装。

【港口建设】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是中央政府对大连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定位,为大连提供了新一轮发展空间和机遇。大连正在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口岸优势、天然优良的建港条件、雄厚的临港工业基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完善的现代服务功能,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504.html#2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东临招远市,东南与莱西市接壤,南连平度市,西南与昌邑市相望,西、北濒临渤海湾。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9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文昌路街道西北隅居委会,邮编:261400。代码:370683。区号:0535。拼音:Laizhou Shi。 莱州市辖5个街道、11个镇:文昌路街道、永安路街道、三山岛街道、城港路街道、文峰路街道、沙河镇、朱桥镇、郭家店镇、金城镇、平里店镇、驿道镇、程郭镇、虎头崖镇、柞村镇、夏邱镇、土山镇。
全市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辖16个镇(办事处),1018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8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人。男女性别比101∶100。人口出生率4.89‰,死亡率7.23‰,自然增长率-2.34‰。有少数民族17个,290人。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比重为14.3∶48.9∶36.8。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实现财政总收入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2.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7亿元,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7亿元,比年初增加7.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5亿元,比年初增加6.1亿元。

近年来,莱州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既快又好、协调发展的态势。年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平均年增长1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近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1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大关,已经达到27211元。是山东省 30个经济强县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农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结构加速升级,产业特色开始形成,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279家,年工业总产值达229.5亿元。莱州是中国黄金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能力占全国黄金产量的 13.4%,占山东省黄金产量的52.7%。 金仓矿业公司、天承生物金业公司和焦家金矿在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和指定“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后,精炼的品牌国际产品黄金产销两旺。莱州已成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由于石材资源丰富,加工设备先进,首都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北京、上海、深圳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都闪烁着莱州石材的风采。2003年4月,莱州被中国石材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石都”。总投资30亿元集生产与贸易于一体的“中国(莱州)国际石材城”使莱州成为亚洲的石材集散地。莱州是全国日晒盐出口基地和中国北方盐化工生产基地,年产原盐 100 万吨,纯碱 6 万吨,溴素 8000 吨,溴系医药中间体100吨。目前,莱州制盐、制溴等生产工艺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运输全面增长;旅游业持续升温。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增长。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4.8亿美元。财政税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年总收入达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5546元。金融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6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亿元。

进入“十一五”,莱州经济着力构建“六大支撑体系”。打造“两带五区”,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到2010年,二产增加值将达到282亿元;莱州港口建设正在完成5个5万吨、2个3万吨和3个2万吨的泊位建设,完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3千万吨;莱州的城市建设正在按照“开发新城区、提升老城区、建设临港区、膨胀中心镇”发展,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

莱州市市域区位优越,是联结山东沿海开放前沿城市与内地后方的枢纽。古时的官道在市区交织成网,而且处在京城连接胶东半岛其他沿海古县的要道。现在村村通公路,境内有威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沿海有莱州港。交通方便。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1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5.2%。实现出口交货值25.5亿元,增长41.7%。产品销售率达98.42%,比上年增长0.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2亿元,增长55.5%;实现利润36.2亿元,增长91.1%;实现利税50亿元,增长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7.80%,比上年提高65.9个百分点。

希望对你有用!!!
参考资料:人脑
回答者: 紫灵慧儿 - 试用期 一级 8-15 15:44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thanks相关内容
• 初一地理调查报告
• 地理调查报告
• 福建莆田家乡建设的社会调查
• 生物的调查报告! 高手请!
• 1000字的地理调查报告
查看同主题问题:地理 调查报告 家乡的变化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对家乡环境问题的调查
寒假期间,我对家乡的环境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收获甚多。其一,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了很好的认识。其二,对家乡针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汲取得的成果有了深刻的了解,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我的家乡在云南丽江,一个美丽滇西小镇。每年,有许多人到那儿旅游,度假,旅游城了假想的支柱产业,如何治理好环境污染成了首要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禁止白色污染,当年各地政府于三年前提出了禁止使用白色塑料袋的办法。虽然这方法在过去的三年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可是到了今天,市民们已经习惯了不使用塑料袋,而背着菜篮子去买菜。家乡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忙忙碌碌满天飞的塑料袋在我可爱的家乡消失了。

据调查显示,80%的市民“禁白”有意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用塑料袋买菜,而禁止使用塑料袋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卖肉都要用麻绳记着提回来,卖豆腐要用菜叶包着拿在手里,特别的不方便。而仅有8%的人非常支持禁白。他们主动的把家里的塑料袋都拿出来。而12%的人反对禁白。而其中很多的中小学生认为,没有塑料袋太麻烦了,吃早点得带着饭盒,如果忘了,得弄得一手油辣。

在众多被调查的人中,他们现在已经完全接受了“禁止使用白色塑料袋”的事实,而且也很支持“禁白”,并且能主动地参与到这活动中。如果你拿着塑料袋在古城走上几步,便会有市民上前禁止。当然,为了解决市民习惯使用塑料的问题,政府制作了精致又好用的纸袋,而这牛皮纸袋,不仅好看,而且方便,深得市民及游客的喜爱。这措施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而且切断了白色污染的源头。所以,如今家乡的市场上根本没不到塑料袋。

据调查,有67%的人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比较满意,而只有13%的人对家乡的环境问题并不满意。理由是现在的建筑垃圾越来越多。这又是一个污染的源头。白色污染的得到了有效的防治,这应该是家乡对环境治理做出的最好决策,而家乡的人们也为此做出了努力。从此,街道上,我们的房前屋前都没有了彩色塑料袋的踪影,心里有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在调查过程中,我认识一名外国游客。他来到这里,在第一天就因为不知道这儿不允许使用塑料袋,而他那从外地拿的塑料袋装东西被纳西阿奶教育了一顿,而且还送给他一个漂亮的纸袋。他说在丽江,无论是在农舍还是在五彩的石板路上,都舍不得扔下一点垃圾。这话让我感动,也让我自豪。另外,我遇到一名来家乡的年轻女孩,她说,她对这地方的环境非常满意,特别是对白色塑料袋的禁止是许多地方应该学习的,而改用纸带,既实用,又美观,虽然成本有点高,不能做到免费赠送,但是一两块的价格还有不错的质量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的市民或是当地居民都能接受的,最后她说,她真心的希望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家乡越来越美。

据城管部门的同志介绍,自从禁止白色塑料袋,白色一次性饭盒以后,各旅游景点的白色污染明显减少。曾经一堆堆的一次性饭盒等难降解物的垃圾不见了,而只有一些生活垃圾和不能用的纸袋。因为纸袋实用,又美观。许多游客愿意将它带回去,所以环境得到了太多的改善。

在这次调查中,我感受到家乡的种种变化,也感受到家乡的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危机。

网站里还有,希望对你有帮助。

㈣ 重庆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

重庆金融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闭关”到“开放”的旋律越发激昂;六十年是一幅绚烂的画,重庆金融业在宏观经济调控、现代监管体系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金融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亮丽风景一一显现。建国之初,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亿元;改革开放之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亿元,约为建国初的十倍;如今建国60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07.7亿元,约为建国初的一万倍。六十年来金融业发展改革历程不但见证了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对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金融业管理:从“财政出纳”到“宏观调控”

  2. 金融机构体系:从“独此一家”到“百花齐放”

  3. 金融服务:从“有奖储蓄”到“百姓理财”

  4. 金融业整体发展:从“陪都金融中心”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重庆金融年表

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正式成立。同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军金字第1号布告,确立人民币唯一合法货币地位。

1950年1月21日,金融业接管工作基本完成。

1972年9月,恢复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建制。

1979年9月,恢复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建制。

1981年4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总局重庆分局成立。

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4月,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升为口岸管辖分行。

1984年7月1日,市工商银行成立。

1984年10月,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87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批金融改革试点城市。

1992年5月,重庆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7年6月,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

1997年10月22日,重庆市证券监督管理办公室(重庆证监局前身)成立。

1997年11月27日,我市首家外资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重庆分行设立。

1998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1999年12月23日,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

2000年9月19日,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办事处(重庆保监局前身)成立。

2002年10月10日,西部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新世纪基金管理公司获准在重庆筹建。

2003年10月1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成立。

2003年11月,美国利宝互助保险公司设立重庆分公司,成为中国西部第一家开业的外资保险公司。

2004年5月1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成立。

2005年3月14-15日,“20国集团财政及央行副手会”在重庆举行。

2005年11月15日,三峡库区(重庆)经济发展暨金融服务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2006年9月15-21日,全国金融知识展览重庆巡展成功举办。

2008年6月22-29日,国务院金融调研组来渝调研,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2009年国发3号文件出台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提出要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㈤ 建国60周年的资料

“钱庄”到“银行”

60年历史变迁 “金融之城”的变化翻天覆地

在历史长河中,60年不算长,然而就是这短短的60年,成都这座金融之城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翻开《成都市志》中的《金融志》,历史的变迁历历在目——

60年前,成都刚刚解放时,将原国民党时期留下的“钱庄”清理整顿后,成都只批准了建业银行、上海银行、聚业诚银行、和成银行、四明银行5家私营银行继续经营。随后,公私合营和新的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启动。

30年前,这时的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中心全归一家,人民银行就是全国唯一的国营金融机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场全面的金融组织、制度体系改革开始启动。

20年前,成都有了工、农、中、建、交和1家公私合营银行成都分行,1家保险公司、1家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城市信用社与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交行的网点开始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在成都初步形成。义无反顾,成都的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之路的第一步成功迈出。

如今的成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31家,省级保险分公司42家,还有5家正在筹建。其中,外资银行7家,外资保险公司8家,均居西部最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已有13家金融机构落户,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西部最大。

60年前,全市企业存款仅252万元,储蓄存款403万元。

如今的成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超过8000亿元,是解放初的10万余倍。

60年前,全市各项贷款仅百万元左右。

如今的成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已在6000亿元左右,是解放初的60万倍。

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证券,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成都现在的金融机构数量都已经稳居西部第一。

证券业务成交量,成都西部第一;在成都落户的各家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交易量更稳居西部各城市首位。

现在的《成都金融志》,已经编撰到2005年;而下一本《金融志》的主题词必将是“西部金融中心”!

“社员”到“行员”

从称呼之变看成都银行的现代化进程

从简陋的城市信用社,到如今西御街这栋现代化的银行大厦,作为目前唯一一家本土银行,成都银行的发展轨迹上,记录着成都市民金融生活一点一滴的变化,也记载着成都本土金融业一步一个台阶的成长。

根据《金融志》,成都银行的前身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的成都,40多家城市信用社各自为政,形象不佳,宣传也不到位。“城市信用社那时都是高高的柜台,像当铺一样。”现任成都银行监事会办公室主任的冯岐,1992年就加入了当时的成都信用联社,那时的她跟其他同事一样,被叫作“社员”,而不能像其他工农中建交等银行的同行们一样,被叫作“行员”。

1993年,国务院将成都确定为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城市,这其中就包括金融中心。这意味着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的金融业已经在西南地区树立了牢固的中心地位。随后,对西部金融中心城市的打造也紧接着启动。

在冯岐眼里,在成都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城市信用社必将被更现代化的银行业机构所取代。

果然,不久之后,按照国务院撤并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精神,成都展开了对金融业的新一轮改革大潮。

1996年12月30日,在准备近一年之后,成都市44家城市信用社被重组,成立四川省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都城市合作银行”。两年后,又更名为“成都市商业银行”。

由此,一个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框架初步建立,成都市地方金融业也结束了城市信用社时代各自为政的历史,为西部金融中心的打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时候的冯岐,面对这样的转变,心里却很是忐忑:未来可能存在的变数让她不踏实,但成立银行后的发展前景又让她对未来充满向往。从此以后,“社员”这个词退出了历史舞台,冯岐和她的同事们像其他“真正的银行”员工一样,穿上了帅气、职业的行服,成为真正的“行员”。

2008年10月28日,成都市商业银行举行揭牌仪式,正式更名为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银行”。这结束了长达12年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进入跨区域发展的“成都银行”时代。

时光荏苒。冯岐和她的同事们将青春留在了成都银行发展的道路上,而成都这座金融之城,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迎来了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

“中资”到“外资”

从机构涌入

看西部金融中心提速

2005年的一天,时任市委政研室研究员的吴忠耘接到了一纸调令。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设了金融服务办公室,调其任主任。接到调令后,吴忠耘很高兴,作为西南财大最早一批毕业生,并且从事了多年经济政策研究工作的人才来说,这是一个能够让他大展拳脚的岗位。更重要的是,这是全国仅次于上海之后的第二个政府专设的金融服务办公室,吴忠耘隐隐感觉到:成都金融业的大好时代就要到来了。

之后的所见、所闻与所经历的事件,印证了吴忠耘的这种感觉。

2005年,对于成都的金融业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之前,成都市的金融业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1990年至2005年的16年间,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吸引了招商银行(15.05,-0.15,-0.99%)等8家全国性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到来。与此同时,多家外资银行在成都设立了代表处;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先行一步,设立了分行。

到2005年末,成都全市银行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到1990年的34.5倍;贷款余额是1990年的21.93倍。而这一年之后,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步伐开始明显提速。

吴忠耘到市政府金融办任职后的这一年里,成都随即迎来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成都分行。随后,外资金融机构以争先恐后的态势进入成都,在这个岗位上短短3年时间,吴忠耘已经见证、参与了6家外资银行进入成都,或将代表处升格为分行,8家外资保险公司来到成都设立西部首个分支机构。

几年间,成都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了多个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与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信心和服务意识,来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平台。

这是一个磁场,吸引着八方资本。不仅仅是外资,国内的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也纷至沓来。仅2007年一年时间,吴忠耘就见证了成都新引进恒丰银行、浙商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新设立或筹建邛崃国民村镇银行等3家村镇银行;新增了渤海产险、中银产险等12家保险机构。

与此同时,对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成都市更是体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推动成都银行引入外资股东,更名乃至上市;推动成都市农村信用联社全面改革,统一法人;推动成都市投资控股集团孕育诞生;推动地方保险公司发起组建;推动村镇银行遍地开花;推动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这一步,成都走得大胆且从容。

成都金融大事记

1950年 成都开始组建解放后的第一批新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川西区成都分行成立。

1954年 成都建行成立。

1964年 中国农业银行成都市支行成立。

1977年 中国银行(3.97,0.01,0.25%)成都支行成立。

1989年 成都第一张银行卡出现。

1993年 国务院将成都确立为西部金融中心。

1996年 新加坡华侨银行成都代表处升格为分行,成为成都第一家外资银行。

2005年 汇丰银行成都分行开门纳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设立。

……

㈥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㈦ 台州银行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州市民营经济风起云涌,孕育并催生了与之相应、为之服务的新型金融组织。1988年6月6日,台州银行的前身——“浙江黄岩路桥银座金融服务社”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伊始,只有6位员工,10万元资本金,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发展而是如何生存。我们“银座”抓住了机遇,趁金融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之“天时”,得台州改革开放,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之“地利”,立足中小企业、个体经济之“人和”,以准确的市场定位、灵活的经营机制、严密的内部控制、优质的金融服务迅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并迅猛发展。 1993年,“银座”的存款规模开始雄居路桥各金融机构之首。在以后连续的几年,存款余额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存款规模至今稳居路桥同业首位,无可撼动。到2002年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前夕,银座城市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2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9亿元,年创利5000多万元,而不良贷款率14年来始终低于1%。“银座”已成长为具有健全的人才机制、成熟的管理体系、优质的信贷资产、严谨的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运行完美结合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构成了今天台州银行的发展原点,“银座”奇迹令世人瞩目。2002年3月22日,台州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它是以台州市银座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台州市龙翔、海门、大丰、永宁、兴业、港口城市信用社和台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等8家城市信用社共同发起组建。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时的注册资本为3亿元,政府参股5%,这是全国首家政府没有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初,各项存款35亿元,各项贷款30亿元,由于承接了各组建社3.51亿元的巨额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3.1%。
2005年11月23日,我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台州举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协议》签字仪式。2006年1月19日,我行黄岩西门支行发放了微小贷款项目的第一笔一年期分期还款贷款,金额为10万元。“小本贷款”的推出,进一步凸显了我行在微小、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0年9月9日,我行更名为台州银行,站在崭新的起点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年,我们取得了喜人的丰收,资产规模、资产质量以及经营效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010年,我行舟山分行、温州分行、杭州分行相继开业;主发起设立的浙江三门银座村镇银行、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北京顺义银座村镇银行相继开业,全国首批总分行制的江西赣州银座村镇银行开始营业,跨区域发展已然拉开了帷幕。
经过了复杂而严峻的“十二五”规划第一个年头,全行员工在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排除万难,奋发向上,在跨区域发展和转型发展上交出了圆满的答卷。在2012年全行发展工作思路上,全行提出了转变总行管理理念,以适合跨区域发展的机制需求;树立核心价值观,以适合企业规模发展的文化需求;提升品牌宣传层次,以适合企业脱颖而出的美誉需求。

㈧ 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所有成功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没有捷径可走。回眸我们企业的成长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然而,我们却走的很漫长,很艰难,却又步履自信,坚定昂扬。我们的历史,是扶持一批批小企业茁壮成长的历史,是支持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优化信用环境的历史,是推动金融服务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历史造就了我们,也是我们塑造了历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州民营经济风起云涌,孕育并催生了与之相应、为之服务的新型金融组织。1988年6月6日,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浙江黄岩路桥银座金融服务社”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伊始,只有6位员工,10万元资本金,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发展而是如何生存。我们“银座”抓住了机遇,趁金融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之“天时”,得台州改革开放,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之“地利”,立足中小企业、个体经济之“人和”,以准确的市场定位、灵活的经营机制、严密的内部控制、优质的金融服务迅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并迅猛发展。
1993年,“银座”的存款规模开始雄居路桥各金融机构之首。在以后连续的几年,存款余额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存款规模至今稳居路桥同业首位,无可撼动。到2002年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前夕,银座城市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2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9亿元,年创利5000多万元,而不良贷款率14年来始终低于1%。“银座”已成长为具有健全的人才机制、成熟的管理体系、优质的信贷资产、严谨的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运行完美结合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构成了今天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原点,“银座”奇迹令世人瞩目。上面这个蓝色的徽标是银座的社徽,倒立三角的形象正是象征了“银座”扎根于路桥,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的历程。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沿用成为黄岩路桥城市信用社、台州市路桥城市信用社、台州市银座城市信用社的社徽,一直使用至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之时。
2002年3月22日,台州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它是以台州市银座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台州市龙翔、海门、大丰、永宁、兴业、港口城市信用社和台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等8家城市信用社共同发起组建。

㈨ 静安区的经济

上海解放前,境内无财政机构。二三十年代,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相继在境内设立分支机构,至民国36年(1947年)达43家。典当业抗日战争前仅1家,至民国36年骤增到85家。
上海解放后,先后成立区财政、税收机构。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税务局静安、新成、江宁区分局。1952年,区政府设财政科。1958年底,区财政科与税务分局合并成立区财政局。1960年1月成立静安区财政局。1962年9月,重建静安区税务分局,并撤销区财政局,同时在区人委设财政科。1972年1月,区税务分局、区财政科和中国人民银行静安区办事处3家单位合并,建立区财政局。1978年4月恢复银行建制。同年11月又分设区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1989年,财、税机构分设,成立税务分局和区财政局。
80年代,区财政管理体制经3次变革:第一次1985年前是“统收统支”的全额财政;第二次1985年后,区财政管理体制改为“核定收入基数,固定留成加超收分成”,逐步向一级财政过渡;第三次1988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包干上交,增收分成”,实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了区的财力。
区财政随着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发展。1950年8月~1992年12月,区财政收入总计84.21亿元。1964年,区财政收入达4.02亿元。1965年国营工业企业划归市税务局实行专业管理后,区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当年区财政收入仅0.27亿元,比1964年减少93.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政收入逐年上升。1992年,区财政收入达3.52亿元,比1965年增加12倍,比1980年1.16亿元增加2倍。1950~1992年,区财政总支出为12.05亿元。其中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支出7.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59.91%。区财政支出经费的来源主要由市拨款。1950~1992年,市财政拨款、市划给区固定收入、市核定区财政支出补助和体制分成收入等总计达12.21亿元,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上海解放以来,长期执行国家统一的税制税法,1980年起逐步建立涉外税制,到1992年区实际征收的税种有26种。1950~1992年,区税收收入为52.45亿元。
金融业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执行统一的信贷政策、会计制度和存贷利率。194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境内设立办事处、分理处,开展储蓄业务,加强资金管理,支持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1952年,对私营金融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按照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典当业管理暂行办法》,典当归口银行领导,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改为小额质押贷款营业所,境内共有6家。1967年11月此项业务中止。
1985年以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人民银行区办事处改为工商银行区办事处,建设、交通、农业、中国银行等先后在区内建立支行;恢复并发展保险机构;并成立大通、新成、南西、铜仁、延安等5家城市信用社。1992年,有外资金融机构5家。
1992年底,全区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48.57亿元,贷款余额55.86亿元;外币存款1.40亿美元,外币贷款200万美元。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部,于1984年代理发行新中国第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1986年成立证券交易点,率先开办股票上市买卖。1992年,区内各证券机构达31家。
2011年全区税收总收入达到217.5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60.9%,年均增长21.1%;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区级财政收入达到74.8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16.1%,年均增长16.7%。区级财政收入在中心城区中的排名由2006年底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 工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7.03亿元,同比下降15.0%。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同比下降7.74%。全年上缴税收2.20亿元,同比下降44.89%,占全区税收总收入不足1%。
建筑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8.20亿元,同比增长6.9%。建筑业企业全年上缴税收1.6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区税收总收入比重为0.63%。
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56亿元,维修保养道路面积5.37万平方米。疏通下水道21.44万米。
全年区域内建成绿化总量3.2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46万平方米,专用绿地1.04万平方米,屋顶绿化0.77万平方米。2014年末,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为49.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27%,同比增长0.0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6平方米。
全年共拆除各类房屋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单位用房0.50万平方米,居民住房0.77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96户。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752.44亿元,同比增长8.09%。其中:批发额1500.90亿元,同比增长8.57%。“十二五”前四年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幅为8.53%。商贸流通业全年上缴税收97.34亿元,同比增长9.56%,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3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62亿元,同比增长6.02%。按商品种类分,吃的商品零售额92.56亿元,同比增长3.67%;用的商品零售额110.36亿元,同比增长7.38%;穿的商品零售额92.69亿元,同比增长6.82%。“十二五”前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为7.75%。2014年末,静安南京路沿线共有国内外品牌1593个。其中:国际著名品牌985个,占品牌总数的61.8%。
专业服务业
专业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391.84亿元,同比增长23.42%,其中,外资企业营业收入282.45亿元,同比增长24.03%,占比72.08%。全年上缴税收53.62亿元,同比增长29.71%,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0.57%。
专业服务业中的主要行业:投资管理、咨询服务业营业收入286.04亿元,同比增长19.68%;法律服务业营业收入25.73亿元,同比增长97.14%;会计、审计服务业营业收入10.66亿元,同比下降1.80%;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47.05亿元,同比增长32.98%。
金融业
金融业全年营业收入158.15亿元,同比增长16.14%。其中:证券市场服务业营业收入81.66亿元,同比增长4.82%。全年上缴税收32.90亿元,同比增长13.44%,占全区税收比重12.62%。其中:证券市场服务业税收17.59亿元,同比增长10.57%。
文化创意服务业
文化创意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584.40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外资企业营业收入372.80亿元,同比增长1.23%,占比63.8%。全年上缴税收25.98亿元,同比增长6.72%,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9.97%。
文化创意服务业中的主要行业: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7.38亿元,同比下降0.51%;广告业营业收入340.18亿元,同比下降1.47%;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41.93亿元,同比增长8.5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18.86亿元,同比增长20.37%。
房地产业
2014年,全区房地产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78.13亿元,同比增长26.37%。全年上缴税收33.50亿元,同比下降10.72%,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2.85%。2014年,住宅新开工项目为0,住宅竣工面积11.87万平方米。全年累计预售商品房34套;预售面积0.7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面积0.31万平方米;预售总额4.50亿元。累计销售商品房291套;销售面积3.97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面积1.61万平方米;销售总额14.59亿元。
2014年末,区域内共有各类房屋面积1761.3万平方米,其中:居住房屋面积819.3万平方米,非居住房屋面积942万平方米。各类房屋中,八层以上的房屋共有514幢,其中商务楼宇122幢;建筑面积1219.16万平方米,其中商务楼宇面积494.87万平方米。
对外贸易
2014年,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26.2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其中:海关进口1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海关出口12.31亿美元,同比增长1.2%。
2014年,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47个,同比下降11.4%。协议引进外资金额17.49亿美元,同比下降46.1%,其中:合同外资金额8.0亿美元,同比下降55.2%。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到位额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倍。 2014年末,入驻静安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达到27家。

㈩ 义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创造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义乌奇观。
30年变迁
义乌地处浙中盆地,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70万、外来人口103万。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兴商建县阶段(1982-1993年)。实施兴商建县战略,以市场化为主要推力,逐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工业强市阶段(1993-1998年)。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逐步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城市化阶段(1998-2003年)。实施城市化战略,工贸联动催生城市化进程,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商贸名城。迈向国际化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功能完善和业态提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并演进为国际性商贸城市。
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崛起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28亿元增加到410亿元,增长319倍,年均增幅22%;财政收入由0.2亿元增加到58.88亿元,增长293.4倍,年均增幅21.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0.3亿元增加到855.6亿元,增长2851倍,年均增幅31.6%;三次产业结构由57.8∶21.1∶21.1演进至2.4∶46.3∶51.30居2006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二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
从简陋的马路市场崛起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马路市场起步,义乌市场先后5易其址、9次扩建,发展成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基地。市场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直接从业人员20余万人。经营国内外43个行业、1900个大类的40多万种商品,日客流量20余万人。2007年市场总成交额460.82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348.37亿元,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评为“全球最大日用品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誉为全球日用消费品价格的风向标。
从基础薄弱的工业小县崛起为产业集群的工业强市。1978—2007年,工业企业由7497家增加到2.4万多家,工业产值由7.5亿元增加到858亿元,增长113.4倍。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拥有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饰品、袜业、拉链等占国内市场份额30%—65%,一批产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内的“单打冠军”。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9个,中国驰名商标37件,中国名牌产品7个,高新技术企业96家,研发中心101家,专利授权数6604件。

阅读全文

与1993年城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期货中盈亏平衡点 浏览:27
中美汇率影响因素 浏览:954
工行贵金属定投特点 浏览:276
天元机电股票 浏览:302
湘财证券官网电话 浏览:349
假设总杠杆系数大于 浏览:418
成都国银普惠金融服务外包有 浏览:432
天津银行北京分行经营贷款 浏览:733
私募股权投资杠杆 浏览:403
抓最佳组合买点趋势指标 浏览:702
河北银行理财双周本益赢 浏览:618
论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标 浏览:884
曲靖正规贷款 浏览:350
河南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浏览:97
股票每次2万 浏览:923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浏览:35
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 浏览:131
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浏览:889
汽车金融公司服务口号 浏览:590
招商把佣金吞了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