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

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

发布时间:2022-12-17 22:17:43

Ⅰ 中国工商银行如何助力南非发展

近日,南非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中方累计对南非直接投资已超过10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有力助推了南非经济发展。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南非投资兴业并取得重要成功,书写了中南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精彩故事。”

除了支持南非乃至非洲的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建设,两家银行还合作为南非与非洲本地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王鲁宾介绍说:“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们和标准银行联合,组织非洲本地优质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工商银行和标准银行合作,利用他们在非洲的广阔客户网络,从中选取最优质、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把他们最好的产品推到中国去,从而带动他们对中国的出口,也促进了他们业务的国际化发展。”

根据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的中非金融合作计划,中方将同非洲国家扩大人民币结算和本币互换业务规模,鼓励中国金融机构赴非洲设立更多分支机构,以多种方式扩大对非洲投融资合作,为非洲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提升与南非标准银行的合作也是工商银行在未来发展中要选择的道路。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不管从政府、百姓、银行、企业来看,都是多赢的结果,所以合作是能为两国人民创造福祉的。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南非标准银行首席执行官查巴拉拉谈及未来,南非标准银行首席执行官查巴拉拉表示,将继续支持中南企业的融资需求,让中南金融合作惠及更多的南非企业与民众。

查巴拉拉说:“目前,在南非与中国的贸易中,南非享有贸易顺差,但南非出口的主要是矿石,我们希望能提升南非的制造业水平,给南非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比如借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让更多的制造业产能转移到南非来,使双方都受益。”

Ⅱ 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问题

3月2日,国新办举行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工商银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工商银行各项贷款增量创下新高,重点投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新发放制造业贷款、普惠贷款的平均利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又有下降,有效帮助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
陈四清介绍,服务工业、制造业是工商银行的传统特色。近年来,重点围绕“制造强国”建设,积极推动解决制造业金融服务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贷款支持力度。近三年,工商银行新增制造业贷款分别超过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累计增幅超过40%,贷款余额率先突破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力争制造业贷款余额率先突破3万亿元。
第二,助力稳链固链。2021年末,工商银行对制造业中的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融资余额超过7500亿元,为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业企业融资超过3000亿元。
第三,突出重点领域。完善“信贷+非信贷”综合服务体系,除了信贷支持,也通过打造制造业金融服务“立交桥”,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末,工商银行的战略新兴产业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支持了国产大飞机、“复兴号”高铁等“大国重器”的制造。
关于“专精特新”,工商银行出台了“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门规划,开展了“专精特新·春风行动”,全行组建了11家总行级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100家特色支行。2021年末,“专精特新”企业授信客户超过1.5万户,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增速超过18%。同时,为“专精特新”企业制定了专属方案。推出了“专精特新贷”专项融资方案,全方位对接“专精特新”企业金融需求,为6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主动授信。提供专属的产品。加快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推进投贷联动,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企业避免股权过早稀释,实现做强做优

Ⅲ 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力度,支持先进制造业,如何从商业角度解读此举

商业银行加大重视力度,更多地投入到先进制造业制作,基于贷款更低的利息,更加宽松审批制度等方法,更大的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的发展。释放出来,市场信号就是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产业转型的一个重点突破口,实体产业也将真正受到重视和帮助。

商业银行不断开放政策,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它不光是制造业产业转型的需要,也更多是考虑到实体产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单纯靠虚拟经济,虽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但是现在经济形势整体下行的情况下,虚拟经济没有现实依托,它的发展终究是空中楼阁,经济要想长远优质发展就离不开实体产业的支撑。

Ⅳ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上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发展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拓展金融资源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有利于强化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好地满足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国际航运要求;有利于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奠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
(二)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更好地夯实并充分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上海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周边经济腹地,具有加快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二、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优势,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水平;要在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以高端制造和研发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在发展中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体制运行效率;要在发展中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吸引力;要在发展中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完善区域分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提高专业分工和协作水平。
(四)把握的原则: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解难题,以改革建制度,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体制环境;处理好先行先试与制度规范的关系,通过创新和探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全国性的制度规范奠定实践基础,发挥示范作用;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以金融业、航运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业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处理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系,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处理好推进金融创新与完善金融监管的关系,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过程中,努力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处理好推进上海自身发展与区域协作发展的关系,按照国家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
(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六)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七)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大力发展企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研究发展外币债券等其他债券品种;促进债券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根据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按照高标准、稳起步和严监管的原则,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股指、汇率、利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拓宽上市公司行业和规模覆盖面,适应多层次市场发展需要,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逐步加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地位和市场影响力。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积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产、企业年金、信托计划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逐步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逐步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稳步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在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框架下,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推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和联动发展。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鼓励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吸引国际知名的再保险公司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培育发展再保险经纪人,积极探索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八)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根据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重点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机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培育和吸引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做好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推动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的发展,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开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根据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总体进程,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
(九)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进一步健全为市场交易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场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陆家嘴等重要金融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提升金融集聚区的服务功能。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优势,先行在上海开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制定并完善促进金融创新的政策,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
(十)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和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适应上海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协作,加强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五、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十一)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在继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格局,增强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加快洋山深水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推进内河航道、铁路和空港设施建设,优化运输资源配置,适当增加高速公路通道,大力发展中远程航空运输,增强综合运输能力。促进与内河航运的联动发展,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的研发和推广,从船舶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洋山深水港区的江海直达,大力发展水水中转。充分发挥上海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及铁路通道作用,做好洋山深水港区铁路上岛规划研究,逐步提高铁水联运比例。
(十二)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积极研究采取措施,降低国际集装箱中转成本,鼓励我国外贸集装箱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转运。充分发挥上海靠近国际主航线的区位优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物流等关联产业,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服务规划布局,进一步拓展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引导和规范船舶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船舶交易和运价信息发布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性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在上海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船舶交易市场。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形成便捷高效的长三角区域及长江干线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
(十三)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研究借鉴航运发达国家(地区)的航运支持政策,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国际航运相关业务支持政策。将中资“方便旗”船特案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长至2011年6月30日。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退税措施前提下,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鼓励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
(十四)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积极稳妥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积极研究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积极研究从事国际航运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条件具备时,可先行在上海试点。研究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费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丰富航运金融产品,加快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为我国航运企业控制船运风险创造条件。
(十五)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允许境外国际邮轮公司在上海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开展经批准的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鼓励境外大型邮轮公司挂靠上海及其他有条件的沿海港口,逐步发展为邮轮母港。为邮轮航线经营人开展业务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研究建立邮轮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保险、信贷等方面开设邮轮产业专项目录,促进邮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十六)以现有制造能力为基础,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方向,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着力提升汽车、装备、船舶、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战略产业;优化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基础制造业;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在浦东新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政策试点工作,支持从事软件研发及服务、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及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业务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先进制造和先进技术服务领域初创期企业的资本投入。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十七)建立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机制。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十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上海市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精心筹划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使上海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成为中介服务最发达的地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和弱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完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研究制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上海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Ⅳ 上海出台19条措施加强金融服务民企

6月11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共提出了19条工作措施,全文如下: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对上海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明确总体要求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公平公正、聚焦难点、压实责任、标本兼治原则,按照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金融市场齐全、金融机构集聚优势,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方合力,综合施策,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在融资方面得到平等待遇,确保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得到切实改善,融资规模稳步扩大,融资效率明显提升,融资成本逐步下降并稳定在合理水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充分激发上海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上海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发挥货币信贷工具导向支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一)充分发挥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定向调控功能。认真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将不少于10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聚焦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民营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运用再贷款资金发放的民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要低于运用其他资金发放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运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外贸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加大对民营企业票据融资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票据再贴现不设单张和总额限制,对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票据再贴现重点倾斜。力争每年办理民营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再贴现超过150亿元。依托上海票据交易所再贴现系统,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提高再贴现办理效率,盘活存量,用好用足限额。
(三)强化对宏观调控工具实施效果的考核。依托宏观审慎评估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强化对调控工具实施效果的考核,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信贷专项评估指标,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对支持成效突出的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中予以体现,在2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额度内优先给予流动性支持。
(四)提升民营企业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为民营企业开展的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提供更加便捷的本外币跨境结算服务。商业银行要为有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多模式、更优惠的跨境贸易融资支持,降低民营企业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可按照规定为符合条件的海外引进人才开立境外个人自由贸易账户,并按照规定提供与其境内外就业和生活相关的各项金融服务。
三、推动商业银行多措并举,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
(五)落实民营企业公平信贷原则。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歧视性要求。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保持一致。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公平信贷专项考核,形成贷款户数和金额并重的考核机制。明确民营企业贷款统计口径,按季监测商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情况。商业银行在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要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贷款比重。研究出台新一轮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政策,增强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积极性。
(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尽职免责制度。商业银行要提高民营企业金融业务在全行的考核分值权重,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将民营企业业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监管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监管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重点明确对分支机构和基层人员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将授信流程涉及的人员全部纳入尽职免责评价范畴。
(七)优化民营企业贷款期限和流程。商业银行要为民营企业合理设置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研发适合中长期项目和购置固定资产用途的贷款产品。积极探索建立贷款全流程限时制度,按照业务类别,对民营企业贷款办理时限做出明确承诺,精简耗时环节。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将一定额度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放至分支机构。
(八)加大续贷政策落实力度。商业银行要在守住风险底线基础上,加强续贷产品开发和推广,面向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合理提高续贷业务在民营企业贷款中的比重,简化续贷办理流程,支持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融资周转“无缝衔接”。对贷款到期有续贷需求的民营企业,商业银行要提前主动对接。
(九)创新民营企业信用融资产品。落实“中小企业千家百亿信用融资计划”,未来3年内,为优质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200亿元。把主业突出、财务稳健、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信用良好作为授信主要依据,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发挥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增信作用,不断创新服务民营企业的贷款担保产品,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中信用贷款比重不低于90%。深化银保合作机制,更好发挥保险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增信分险功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深度挖掘自身金融数据和外部征信数据资源,积极探索和推广线上信用贷款业务模式。
四、发挥上海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势,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十)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配合推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民营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开展上市挂牌培训辅导和政策服务,建立市、区两级拟上市挂牌企业资源库,积极培育上市挂牌资源。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创新创业债、私募可转债等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方式,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
(十一)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功能。支持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做精做强“科技创新板”,探索完善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合作对接机制。研究设立“文化创意板”。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探索境外股权、债权等多种融资方式。
(十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民营企业。从2019年起,连续3年每年增加财政资金10亿元,补充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强对初创期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实施差异化管理,逐步放松对创业投资机构注册和更名的管制。壮大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实力,推动形成千亿资金规模的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保险公司通过投资民营企业股权、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为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并购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帮助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有限合伙企业的法人合伙人和天使投资个人及时享受税收优惠。
五、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
(十三)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进一步优化上海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有序增加实时查询纳税信用信息项目。加大市场监管、社保等公共信用信息对商业银行的开放力度,向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放实时查询信息接入端口,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商业银行利用有效整合信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对商业银行合规使用信用信息的监管,定期评估商业银行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成效。持续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支持浦东新区、嘉定区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
(十四)健全地方增信体系。支持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与国家担保基金和我市其他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业务合作,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形成国家、市、区三级政策性担保体系,全方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快落实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扩大至100亿元,将民营大中型企业纳入担保业务范围,不断优化担保业务流程,提高担保风险容忍度,有效提升融资担保规模。
(十五)提升支付结算服务能力。商业银行要为民营企业提供开户便利,开辟多元化电子渠道受理开户预约,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开户审核效率。商业银行要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支付方式,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支持有代收代付业务或集团公司业务需要的民营企业通过开户银行,以入网企业身份接入我市支付结算综合业务系统,提高民营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鼓励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挖掘等方面开展合作。
(十六)化解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发挥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作用,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选择合适标的开展投资,视情逐步扩大基金规模。支持资管产品、保险资金通过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参与化解民营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基金,为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对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商业银行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不盲目抽贷、断贷。加快清理我市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严防新增拖欠。
(十七)推动民营企业合规经营。民营企业要依法合规经营,主动做好信息披露,积极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格区分个人家庭收支与企业生产经营收支,规范会计核算制度。加强自身财务约束,科学安排融资结构,规范关联交易管理,不逃废金融债务。引导和支持商会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和企业家信用档案,指导帮助失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为金融支持提供必要基础条件。
六、加强部门协同,强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组织保障
(十八)完善协同机制。将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工作纳入我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机制职责范围,不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形成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合力。
(十九)加强监督检查。国家在沪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对辖内行业的指导和监督,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对地方类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进行引导和督促,地方国资管理部门指导市管金融机构落实服务民营企业的监管要求。加强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估,适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我市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对贯彻执行不力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实施。

Ⅵ 如何通过金融业创新来发展我国的制造业

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近一个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工业是 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 而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 部门的发展。在全球最大的 100 家跨国公司中,80%是制造业领域。而同时,金 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金融业是经济的心脏,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自然, 体现国民经济发达程度的金融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也有 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 关于金融业发展与制造业的关系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1]。其一,制造业的 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制造业的水平,制造 业的水平越高,金融业也将越繁荣;其二,金融业的发展是制造业提高生产力的 前提,没有发达的金融业,制造业就不可能发展的快和好;其三,金融业与制造 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制造业扩大了对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带 动了金融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制 造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是从近代开始的,巧合的是,制造业也是 在近代才进行了空前的飞速发展。1840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 后, 中国以手工作坊为主体的传统手工业遭受冲击,文化的冲击引进了外国的工 业技术,中国逐步进行了工业化,制造业在中国兴起。中国的一家银行是英商丽 如银行,在银行出现之前,中国执行金融功能的是传统洋行。中国国门的打开, 引进了高效率生产的设备,且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 降低了成本同时降低了商品价格,在制造业等工业的发展下,商品急剧增加。同 时制造业发达的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猛烈增加商品输出,大批洋货涌入,倾销商品 使得贸易量增加,入侵者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洋行已经无法满足贸易的需要, 于是便进行了外资银行的侵入,至 1936 年,仅英国、美国、日本在中国开设的 银行就有一百多家。在外资银行不断侵略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高额利润促进了 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 有识之士开始研究中国自己的银行之路。中国第一家商 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897 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银行体系。银 行业的发展是金融业的很大一部份。 上海大学 另一方面, 兴办制造业等民营企业需要资金,这就需要金融行业向想要开办 工厂却缺少资金的企业伸出橄榄枝提供资金融通的业务, 扩大了对资金和金融产 品的需求,金融业的发展炙手可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于是民营企业的资金短 缺便成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导火索。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国门打开后制造业 的发展带来了金融业的崛起与发展。 1998 年, Neusser 和 Kugler 以 13 个国家的金融业和制造业数据资料为研究, 用时间序列模型实证研究这些国家近 30 年来两者发展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果显 示金融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进一步模型研究表明, 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但与制造业产出有关, 而且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相关关 系。这就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金融业的发展能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反过来, 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 纵观世界, 金融业繁荣的国家中, 其制造业也是相当成熟与发达。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政策的放开,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崛起。发达国家 看中中国的的市场及廉价劳动力,外资制造业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又是 一番新景象,特别是在 200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截止到 2009 年,我国制造 业产值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为 68.8%,占全国 GDP 产值的比重接近 1/3,制造业增 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 78.2%,我国制造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近 90%[3]。而与此 同时,金融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其高速发展及重要意义有目共睹。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已逐步国际化、系统化、成熟化。至 2011 年 11 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 119 万亿元,比 2006 年末增长 149%。 出于减少成本与扩大市场,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其中, 中国以其各种优势倍受青睐。 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制造业的外移使得他们的金融 业与制造业的服务需要相互远离, 发达国家自身的金融业对制造业的服务比例减 少,金融业与服务业关系相互疏远 。而对于中国来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 为中国金融业带来契机, 外资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导致对中国金融业的服务需求 增加,于是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中国本土制造业以此为契机,吸取外 资制造业的经验高速发展着, 但是制造业的本质使他无法避免廉价劳动力与附加 值低下的问题, 中国本土制造业竞争力低下,在与外资制造业的竞争中迫使它们 不断进行企业优化。所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是必然的,在提高竞争力 [4] 上海大学 的过程中, 这就需要金融业为新技术提供融资业务,这个过程进一步促进中国金 融业不断发展,遵循了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基础的论断。 在金融业和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而制造业对 金融业起推动作用。另外,在中国,金融业发达程度与制造业发达程度的空间分 布有很大重合之处,即金融业发达的地方制造业也发达,典型的如长三角、珠三 角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已趋于成熟,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同时 这两地的金融业发达程度更不容置疑, 而金融业低沉的西北地区制造业也不容乐 观。 这也说明了制造业的发达程度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它们两者之间存在 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

Ⅶ 共享制造的春天已经到来

聚焦服务业制造 张新红

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共享制造悄然兴起,制造业正在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继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后,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推动共享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共享制造工厂,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共享制造将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推动力。

共享制造做什么

共享制造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制造资源配置方式,是适应共享经济时代发展的新业态,也是一种新的制造业发展观。共享制造又称制造共享,或制造资源共享,是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创新,是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的新模式新业态。一般来说,共享制造有三个基本特征: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资源配置、使用权分享、大众参与。这些基本特征也可以看作是鉴别真假共享制造的基本标准,以便将共享制造与一般性的电子商务、分时租赁等区别开来。

发展共享制造,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出效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发展共享制造拥有独特的自身优势,也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共享经济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历史 性机遇。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如果能够把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将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方面,共享经济对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生产体系的重构,可能会产生多维度影响。

所有制造企业既可以通过共享让自身拥有的资源发挥更大作用,也可以通过共享从别的企业那里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共享的重要资源会不一样。对于整个制造业而言,不同发展阶段共享的内容、目标、任务也会有所不同。从平台发起者看,目前在国内开始出现以下几种类型的共享制造平台。一是互联网创业者发起组建的产能共享平台。二是行业主管机构牵头打造的产能共享平台。三是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打造的垂直型产能共享平台。四是制造企业依托优势资源搭建的众创型共享平台。

从共享内容看,按照产业价值链主要环节,结合共享制造现实发展需求,共享制造有三个发展方向,即制造能力共享、创新能力共享、服务能力共享。

根据《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我国共享制造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主要问题,共享制造的重点任务集中体现在平台、集群、生态和基础四个方面。一是培育发展共享制造平台,积极推进平台建设,鼓励平台创新应用,推动平台演进升级。二是依托产业集群, 探索 建设共享工厂,支持发展公共技术中心,积极推动服务能力共享。三是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四是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夯实共享制造发展的数字化基础。

共享制造怎么做

共享制造发展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1.共享经济为制造企业带来了难得的 历史 性机遇,应活学活用共享经济思维。

对所有制造企业而言,转变发展理念都将是头等大事。首先,企业领导要带头学习共享经济相关知识,把握共享经济发展规律和模式创新基本原理,认识共享经济发展是大趋势。其次,组织开展共享经济知识培训,逐步树立以共享促创新、以共享求发展的新理念。再次,鼓励全员创新,将共享经济基本原理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 探索 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力。一般而言,企业可以从三个角度寻求共享制造的突破口。其一,将优势资源共享出去。检讨企业拥有的厂房、设备、生产线、实验室、销售渠道、售后服务能力等各类优势资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尝试用共享经济的方式让这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二,将紧缺资源共享进来。对于企业紧缺的资源,如人才、技术、设备、资金、渠道等,尝试用共享的办法来获取。其三,用共享的方法提高各环节经营运作效率。比如,在研发环节可以鼓励全员创新,搭建“人人创客”平台,可以吸引 社会 力量参与产品创新;在生产环节,可以委托生产,租赁设备、厂房、生产线;在销售环节,可以共享渠道、物流,采取众筹众投、以租代售、个性化定制等模式,也可以动员 社会 力量参与销售和服务。

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可以搭建垂直行业共享制造平台,从做企业转向做平台,从做产品转向做生态。平台化、生态化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将来会形成“业业有平台”的局面,但目前各细分领域都还处在 探索 阶段。一般而言,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领头企业等都有一定的能力基础,有机会在垂直细分市场打造出一个全行业或区域性的共享制造平台。即便没有能力成为全行业数一数二的大型平台,企业自身发展也应尽量逐步实现平台化运营、生态化扩张。

小微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已有的共享制造平台,增强创新能力,扩大生存空间。对于众多小微企业,构建大型共享制造平台的可能性不大,但利用已有平台提升自身实力的机会还是很多的。目前制造领域在研发、设计、生产、检测、物流、渠道、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已经有大量的共享平台存在,上面集中了海量的供给与需求,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市场空间。

平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共享制造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资源集聚,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能力。

2.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构建共享制造生态。

共享制造刚刚兴起,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情况差别很大。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是方向,也是选择。不同的认知和行动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政府部门在共享制造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共享经济尤其是共享制造的研究、培训和宣传。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形成示范案例,在全 社会 营造关心、支持和创新发展共享经济尤其是共享制造的良好氛围。

推动示范引领。在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活动中,面向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地区、行业,遴选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可复制可推广的共享制造示范平台和项目,及时跟踪、总结、评估示范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加强典型经验交流和推广,进一步推动共享制造在不同行业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支持共享制造企业积极申报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开展共享制造试点,及时跟踪、总结经验,培育共享制造优秀供应商,形成共享制造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

强化政策支持。鼓励行业主管机构、行业领头企业搭建共享平台,在资金扶持、金融信贷、科研奖励、税收优惠、服务创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助力实现“一业一平台”。政府产业基金、各类优惠政策等对共享制造要多看一眼,对已经成型且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平台要“见苗浇水”,尽力扶持,鼓励和引导各类风险基金更多支持产能共享平台发展。积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共享制造平台建设与升级、技术应用创新、制造资源采集系统开发、共享工厂建设等。深化产融合作,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为共享制造技术、业务和应用创新提供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出台支持共享制造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

创新监管,完善生态。要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破除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的隐性壁垒,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对于共享制造新业态,要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基本原则,坚决改掉不适应新业态发展的法律、标准和政策条款。在扎实推进信息共享的同时,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和知识产品保护。充分发挥平台、参与者和 社会 力量,尽快形成协同治理新局面。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Ⅷ 汽车金融业的汽车金融业的起源与发展

国外的汽车金融业务起源于20世纪初,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的汽车销售分期付款。当时汽车还属于奢侈品,因而银行不愿意向汽车消费发放贷款。这给汽车购买者和销售商造成了障碍,致使很多数消费者买不起汽车。但制造商提供的分期付款却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生产、运营资金,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汽车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金融公司,从而开始了汽车信贷消费的历史。
汽车金融最初的职能仅仅是向汽车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及其下属零售商的库存产品提供贷款服务,并允许其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的贷款或租赁服务。随着其业务范围和职能的不断拓展,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开始逐步向消费者、经销商和生产商提供多种形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现代的汽车金融业已经衍生出行业金融的职能:除了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外,还包括融资性租赁、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保险、信用卡等,渗透到了贯穿制造、销售、消费、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汽车产业每个环节及与相关产业,包含有条件融资、储蓄、信用卡、贷款、汽车营销百事通保险与担保等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
整体来看,汽车金融基本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体现了汽车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的运行模式。①汽车金融的“泛化模式”。这是汽车金融发展的初期形态,是以增强汽车消费市场的成长性、拓展汽车消费市场的总量、助长消费能力为直接目标的信贷融资模式。其实质是以信贷工具为基本手段来达到汽车消费量的扩张。②汽车金融的“深化模式”。这是汽车金融的发展形态,是以销售市场整合和营销规模效益化为基础的金融运作模式,其实质是在汽车金融量扩张的情况下质的提高。其中既包含针对消费融资的金融工具的丰富和深化,也包含对汽车厂商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能力和自身制度体系、运作管理体系等的完善和发展。③汽车金融的“混合模式”。这是一个相对完备、成熟的形态,是建立在以实现汽车产业金融化为目标的汽车金融的“泛化”与“深化”有机统一的形态。同时是汽车金融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对汽车产业全面扩展、渗透与深化的过程。“混合模式”实现了量和质的统一,是以汽车产业全面金融资本化为标志的。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旧车销售收入约1.3万亿美元,其中只有30%(3850亿美元)是现金销售,约70%(9150亿美元)均有融资性安排,美国的这一比例(包括融资租赁)更是高达80%~85%,汽车金融服务业产值年增长率在2%~3%,已成为各大汽车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仅在2002年,美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就为全球800万用户提供了信贷支持,福特汽车公司金融业务的税前利润高达30亿美元,已接近其主业汽车制造业的水平。可见,未来意义上的汽车金融业既是汽车产业的主要营利方式,同时,这种金融业与大金额、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且属于大众化消费商品的“同体化”经营又将是金融业发展的新途径。

与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行贵金属定投特点 浏览:276
天元机电股票 浏览:302
湘财证券官网电话 浏览:349
假设总杠杆系数大于 浏览:418
成都国银普惠金融服务外包有 浏览:432
天津银行北京分行经营贷款 浏览:733
私募股权投资杠杆 浏览:403
抓最佳组合买点趋势指标 浏览:702
河北银行理财双周本益赢 浏览:618
论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标 浏览:884
曲靖正规贷款 浏览:350
河南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浏览:97
股票每次2万 浏览:923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浏览:35
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 浏览:131
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浏览:889
汽车金融公司服务口号 浏览:590
招商把佣金吞了 浏览:121
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效应 浏览:522
中欧新动力混合持仓 浏览: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