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三农金融服务存在困难

三农金融服务存在困难

发布时间:2023-01-08 02:21:08

A.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对策和建议是什么

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金融机构组成“三驾马车”的基本框架,但这三家因为经营目标、服务对象及其经营规模整体实力等因素促使现阶段农村社会性金融信息服务缺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不够,严重危害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发展。并且,农村金融企业大多数仅仅进行存、贷、汇等传统的的银行业务流程,还有借款的时间、年利率、信用额度等无法满足当代农村对资产的基本需求。

运用扶持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农村金融业机构要实行有区别的监管政策。根据政府补贴、贷款担保或税收减免等对策促进金融企业提升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的贷款资金投入,推行适用农村金融企业发展趋势的税收优惠政策,指引金融企业在农村地域运营。

B.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

“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加快农村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但也要看到,“三农”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服务中比较薄弱的地带,“三农”金融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两难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金融服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问题,努力把“三农”金融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要处理好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是困扰“三农”金融服务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应该坚守两个底线:一个是党和国家要求的社会责任底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是履行国有资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偏好也要建立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另一个是商业化经营要求的保本底线。实践证明,不计成本、不讲风险地服务“三农”,会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金融机构的长期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应当将这两个底线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是坚持以发展带动服务“三农”能力提升。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寓服务于发展之中。二是努力寻求商业化经营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在对外服务上,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商业金融模式支持政策性、公益性强的“三农”发展事业;在考评机制设计上,金融机构在考核基层机构点均、人均业务量和效益时,可探索加入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考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服务“三农”。三是树立和增强“雪中送炭”的责任感。比如,在西藏、新疆等老少边穷地区,虽然经营成本较高,但当地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愿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应坚持在这些地区设立多种服务网点,以发扬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其次,要处理好关于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三农”客户具有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区域差异显著、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难以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集约化的经营体制相适应,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处理好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以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三农”,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
一是厘清各级机构的职能分工。金融机构要深入基层、员工和客户,理清哪些事项需要总部统筹管理,哪些需要放权到分支机构,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机构的经营管理权限。二是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简政放权。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试点-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做到既放权于基层,缩短管理和决策链条,又“放而不乱”、风险可控。三是要做好管控引导。在具体经营事项交由分支机构负责的同时,金融机构总部也要切实加强管理、督导,形成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第三,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能不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点,是决定“三农”金融服务成败的关键,最能考验出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守“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底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风险控制这根弦,坚持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将不良贷款控制在能“承受”范围内。二是适度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金融机构应通过优化调整经济增加值、内部转移定价等管理考核指标,打消基层机构服务“三农”的顾虑。监管部门也应坚持差别监管,适当放宽“三农”业务不良贷款等考核指标的监管标准。三是切实加强“三农”业务专业化风险管控能力。这是应对“三农”金融业务风险大的根本之道。
第四,要处理好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关系。现阶段,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大、经营成本高、效益产出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县域市场增加资源投入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以战略眼光来审视和衡量“三农”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要从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三农”业务的战略价值和长期效益,做好资源投入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投入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财税、保险、货币和监管政策支持,强化正向激励。
此外,在发展创新型“三农”金融业务方面,一是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是要强化城乡联动、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提供信贷、发债、票据、租赁、理财、保险等跨领域金融服务,构建新型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二是要推动产品创新。近年来,“三农”金融产品创新聚焦在破除农村抵押担保瓶颈上。农业银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9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近三年来累计投放林权抵押贷款172亿元。2014年,农行又率先在同业中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三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当前要着力把互联网金融的理念、技术和产品运用到“三农”金融服务中。

C. 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从当前的体制来看,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源在于金融系统以及银行的结构上存在问题,金融资源不能够供给急需资金的企业。金融系统与企业间的错位导致了小型金融机构无法承担相应的融资功能,从而将其转给大中型银行来供给。
2、货币空转。我国自2011年至2015年社会融资总量达63.5万亿元,新增人民币的贷款额达到38.1万亿元,这些数据已经是1998年至2002年的10倍左右,并且反观最近5年间的融资成本也有明显降低。
3、民间资本缺乏管理与引导。
4、实体经济薄弱领域融资缺乏针对性配套制度。信息不对称和层次化金融组织缺失是制约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融资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

D. 县域金融怎样服务三农,服务农村

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党的各项农村工作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1.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依靠其网点多人员多的优势,不断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加大支农力度,拓宽支农领域,增强服务效能,存贷款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支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现。
2.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广泛吸收农民的闲散资金,大力开展组织资金工作,各项存款增长很快。同时农信社还加大了贷款投放,办理了助学贷款、扶贫贷款、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3.农民金融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金融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明白了“借鸡生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道理,农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也反映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制约因素
1.服务主体缺位。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地撤并农村营业机构,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作用弱化;作为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重任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仅仅围绕粮棉油收购做文章,成为“粮食银行”,难以体现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持作用;此外,农村保险机构缺乏;邮储只吸存不贷款,资金分流现象严重。农村市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明显缺位。
2.服务品种单一。银行票据承兑、代理收费等中间业务在农村没有开展;各种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例如理财和网上银行、银行卡业务鲜有办理;保险在农村开办的品种也不多,致使投保率低和人均保险金额少。农信社除了提供信贷资金外,金融服务品种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的需求。
3.服务总量不足。最重要的农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一是农信社资金通过拆借和购买有价证券方式转移;二是邮政吸收的储蓄上存转移了资金;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乡镇分支机构的存款上存,而使农村资金向其他行业转移和分流,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农业信贷总量投入不足,信贷投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增长。
4.服务机制不顺。首先,农村经济分散化经营同农村金融集约化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户贷款的发放额小、面广、量大,而农村金融在向商业化转轨的进程中实行集约化发展战略,这使农业发展中的经营分散化与金融服务集约化目标产生冲突。其次,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步调不一致。在市场的导向下,各地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化趋向,而农村金融机构却不能提供相配套的信贷、进出口结算等专业化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当前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及多元化的趋势,但农村金融服务不论是在体制设计,还是在产品、服务的需求满足程度上都存在着缺陷。
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扩大其业务范围,增加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中长期信贷业务。二是加快农信社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合作金融体制,完善服务功能,为“三农”提供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放开管制,允许设立民营银行,增加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
2.创新金融产品。尽快开办通存通兑、异地存取款、办理代缴费等业务;尽快开发一些低费率、广覆盖的保险服务产品,特别是要推出进城务工民工的保险险种。
3.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一是扩大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幅度,增强其组织资金的能力;二是中央银行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四是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
4.拓宽支农领域。开发创业贷款、劳务输出贷款等产品。要把信贷与科技开发结合起来,支持科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把信贷与农村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切实提高素质,使其成为新时代知识农业的主力军。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信贷投向,拓宽支农领域,提升信贷服务的层次。
5.改进支农方式。针对农户贷款额小、面广、量大的特点,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增加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开展现场放贷,设立“贷款专柜”,简化手续,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

E. 在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在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这里不仅有一些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远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有因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变化而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农业面临的市场和效益问题、农村面临的增加就业和全面发展问题、农民面临的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民主权利问题,等等。更需要强调的则是在“三农”当中的核心问题即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还受到多方面的困扰。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三农”形势,牢牢抓住和充分利用“三农”发展的有利机遇,成功地应对“三农”发展中的各种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三农”发展,特别是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F. 三农贷款的三农贷款难的原因

农户收入低、效益不稳定,银行与其合作风险相对较大、回报相对较低。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追求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自然不愿支持“三农”。 风险较大
(1)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农户无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而农村土地、荒山、塘堰等承包权尚无专门的评估机构,很难对其价值进行评定。流转机制未建立,很难实现交易,农村房产尚未办理符合贷款担保抵押条件的《产权证》,且农村房产就是抵押给银行,银行也很难变现。农村又没有类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之类的社会中介机构。
(2)法律诉讼维权困难。因为笔数多,金额小,利润低,因此造成法律诉讼成本高,胜诉了难以执行或者无法执行导致银行损失。 2.农村老龄化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很多年轻人(主要贷款人)外出打工,还有很多外出避债,导致贷款管理困难。
3.信贷人员人手缺乏。
难以了解农户的经营状况,信息不对称、不明了,信贷人员无法作出贷款选择。因为贷款收益低,成本提高,何况银行均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人赔偿制度,一旦贷款发生损失,贷款责任人要全额赔偿。信贷人员若多发放贷款,风险增大,赔偿的几率也就增大。其惧贷心理加剧了“三农”贷款难。
4.金融机构的管理困难
因为贷款数量多,金额小,贷款发放人多,收到天灾或者其他因素影响,追责困难导致银行不良率过高,经营困难。

G. 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于农信社来说,虽然目前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其支农作用,但改革的目标则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方向,一方面由于对省级联社的功能定位仍然不清,省级联社很大程度上可以主导下级机构的经营活动,从而使农信社的资金更多流向了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项目,造成农信社“离农、脱农”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农信社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各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建设滞后,在发展中求大、求快,因此,业务上就倾向于追求大项目,从农村吸收了大量资金却不能有效地对满足农村小微金融需求。

对于农业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来讲,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其性质,利润最大化是其目标,虽然在政府强制性支农要求下国有银行将服务三农作为其重要的业务之一,但由于农业投资收益率偏低,农民抵质押担保单一,农村配套的金融环境落后等各种原因,国有银行众多县域金融机构只存不贷,在农村的资金必然会流向“非农化”,据统计,1997年中央金融会议以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县级(及以下)金融机构,从1998年至2007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3. 1万个县(及以下)机构,以农业银行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该行98%的贷款是投向农村,90年代中期以后,其贷款投放逐步从农村转向城市,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左右。
农业发展银行没有真正承担起政策性银行的重任,政策性金融基本集中在基础设施等领域,与农村和农户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矛盾,政策性金融功能十分有限;邮政储蓄大规模抽走农村资金,成为分流农村资金的主要渠道;农村保险、担保等机构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松散,运行也不规范,一些农村地区新设的金融机构种类依旧较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H. 聚焦三农,农村金融有哪些痛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十三多亿人张嘴吃饭的问题,无不牵动着国家的大动脉,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农村作为最基层的生产环节,发展的好坏关系着人们的温饱问题,要想发展好农村,需要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使金融服务“三农”作用更突出,推动农村金融环境可持续发展。
弥补三农信贷解决农民贷款难题
“三农”是国家经济的最薄弱环节,也是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环节之一,农村金融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农民“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与城镇金融体系相差甚远,建设农村金融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完善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专注服务三农的三农金服而言,要想加快三农经济发展需要抓紧改善农村普惠金融工作,加大金融资源投入、扩大金融基础服务覆盖面和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质量。要实现上述目标,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风控体系。完善的管理政策制度和健全的风控体系,能更好地引入社会闲置资金投入三农,丰富的风险防控技术手段,建立多渠道的风险补偿机制,抓好案件防控工作,对“三农”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驱动的作用。三农金服通过线上线下双从风控体系,完善贷款审核流程,降低贷款坏账风险,充分调动资金三农领域发展,带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从乡镇基层抓好征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代办站模式把各地区农户的征信集中起来,建立全面综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结合农户资质完善信贷产品创新,打破传统抵质押贷模式,降低农户贷款门槛,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贷款贴息、风险分担等服务,更全面的解决“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时了解农户需求,着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通过完善的服务代办站的服务体系,为有需求的农户提供多样化的基础金融服务。引入“互联网+金融+三农”独特模式,运用高端的互联网技术推进信贷业务。凡是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三农金服集体收集整合,根据农户不同的贷款需求完善信贷产品,丰富三农贷款的方式和手段,为农户提供便捷地小额信贷支持。

阅读全文

与三农金融服务存在困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杠杆定律教学视频 浏览:277
在外汇平台注册帐号 浏览:672
外汇中的非农 浏览:42
期货跳空怎么操作 浏览:425
大连友谊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595
小爱查一下实时汇率港币 浏览:167
360股份怎么买 浏览:728
如何在银行买理财 浏览:136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88
金牛化工股票行情查询 浏览:991
焦煤期货交割替代品肥煤 浏览:955
金融贷款利率计算器在线计算 浏览:307
均衡汇率的指导价值 浏览:215
1996年6月25日汇率 浏览:741
华泰证券网上办理上海指定交易 浏览:526
足球竞彩怎么赚跟单佣金 浏览:171
金融顾问服务 浏览:747
金融公司资产评估部门 浏览:2
国有金融机构不得代持 浏览:957
期货准考证打印在哪里 浏览: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