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信息化金融机构现状及问题

信息化金融机构现状及问题

发布时间:2023-02-09 17:38:29

1. 什么是信息化金融机构

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通过广泛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服务产品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金融创新产品更加丰富、资源整合能力更为强大。

2.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目前,平台经济及金融科技领域的长效化、常态化制度框架和监管机制已基本形成,虽然金融科技行业历经风雨洗礼,但只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其必将重整行装再出发。

金融科技应继续深耕小微普惠金融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科技深耕小微普惠金融服务,将从单纯提升金融服务的速度,效率以及触达能力转向着重解决如何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实现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相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为金融科技提供重要发展舞台。随着新型电商和直播卖货等形式的出现,金融科技企业已积极着手布局县域经济,通过数字金融服务提高整个农村、县域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促进共同富裕: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普惠性财富管理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基金公司等都发行了各类众多的普惠型财富管理产品。

金融科技企业联合各地政府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企业和地方的合作,提供公积金、医疗、环保、税务、民政、教育、各种生活缴费等服务,极大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

3.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本书分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为互联网金融概述,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概况等进行阐述;第二篇为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考,包括相关风险分析、金融监管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互联网金融》目录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联网金融概况 3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3
1.1.1 互联网金融定义 3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1.1.3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联网货币代表——比特币 10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7
第二章 · 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 24
2.1 金融业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义 24
2.1.2 金融业的定义 24
2.2 传统金融业的发展 25
2.2.1 商业银行的产生 25
2.2.2 商业银行的职能 25
2.3 现代金融业的兴起 26
2.3.1 金融机构变革 26
2.3.2 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31
2.3.3 现代金融业战略地位极大提升 32
2.4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变革 33
2.4.1 金融创新的含义 33
2.4.2 金融创新的动因 33
2.4.3 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 35
2.4.4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37
2.5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与未来 40
2.5.1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40
2.5.2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 45
2.5.3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 49
2.5.4 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50
第三章 · 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金融变革 52
3.1 互联网发展状况 52
3.1.1 互联网定义 52
3.1.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52
3.2 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 54
3.2.1 互联网引发的生活变革 55
3.2.2 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变革 58
3.3 互联网引发的金融业变革 60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况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义 65
4.1.2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72
4.2.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 79
4.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86
4.3.1 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变革 87
4.3.2 蚕食银行中间业务 88
4.3.3 开创新的融资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 92
4.4.1 操作风险 92
4.4.2 法律风险 93
4.5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95
4.5.1 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工作 95
4.5.2 推进立法,加强监管 96
4.5.3 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反洗钱监控范围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 96
4.5.5 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管理 97
4.6 发展趋势 98
4.6.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98
4.6.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断创新 99
4.6.4 业务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网贷 100
5.1 P2P 网贷概况 100
5.1.1 P2P 网贷定义 100
5.1.2 P2P 网贷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网贷国外发展概况 101
5.1.4 P2P 网贷国内发展概况 104
5.2 P2P 网贷模式分析 110
5.2.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110
5.2.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113
5.2.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 119
5.3 P2P 网贷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25
5.3.1 规范民间借贷、抑制高利贷 125
5.3.2 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 127
5.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 128
5.3.5 创新金融业风控手段 129
5.3.6 促进金融监理念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 129
5.4 P2P 网贷风险分析 130
5.4.1 操作风险 130
5.4.2 流动性风险 131
5.4.3 法律风险 133
5.4.4 信用风险 134
5.5 P2P 网贷风险防范建议 135
5.5.1 设立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 136
5.5.2 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 136
5.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确法律性质,确定监管主体 137
5.6 P2P 网贷发展趋势 138
第六章 · 大数据金融 141
6.1 大数据金融概况 141
6.1.1 大数据金融定义 141
6.1.2 大数据定义 141
6.1.3 大数据与金融的结合 146
6.1.4 大数据金融的优势 148
6.2 大数据金融运营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应链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数据金融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162
6.3.1 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63
6.3.2 冲击金融业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 164
6.3.3 创新产品和模式,辅助金融决策 166
6.3.4 大数据金融同传统金融业态结合 167
6.4 大数据金融风险分析 167
6.4.1 技术风险 167
6.4.2 操作性风险 168
6.4.3 法律风险 171
6.5 大数据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172
6.5.1 加快立法进程,加强行业自律 172
6.5.2 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应用之间的平衡 173
6.5.3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分工专业化 173
6.5.4 强化数据挖掘 174
6.6 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 174
6.6.1 电商金融化,实现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机构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强化用户体验 176
6.6.3 大数据金融实现大数据产业链分工 177
第七章 · 众筹 179
7.1 众筹简介 179
7.1.1 众筹定义 179
7.1.2 众筹分类 179
7.1.3 众筹活动参与者 180
7.1.4 众筹活动运作流程 180
7.1.5 众筹模式的优势 183
7.2 众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185
7.2.1 奖励制众筹 186
7.2.2 募捐制众筹 189
7.2.3 股权制众筹 193
7.2.4 借贷制众筹 204
7.3 众筹平台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06
7.4 众筹平台风险分析 209
7.4.1 法律风险 209
7.4.2 信用风险 212
7.5 众筹模式风险防范建议 214
7.5.1 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 216
7.5.3 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217
7.6 众筹平台发展趋势 219
7.6.1 众筹模式发展趋势预测 219
7.6.2 中国众筹的未来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机构 224
8.1 信息化金融机构概况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机构定义 224
8.1.2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特点 225
8.2 信息化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分析 227
8.2.1 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模式 227
8.2.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229
8.2.3 金融电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38
8.3.1 信息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战略层面 238
8.3.2 金融服务竞争战场转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机构“逆袭”的机会 242
8.3.4 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243
8.4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特点 244
8.4.2 系统性风险 245
8.4.3 法律风险 245
8.4.4 操作风险 246
8.5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 248
8.6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249
8.6.1 服务机构虚拟化 249
8.6.2 服务对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机构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务个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 255
9.1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况 255
9.1.1 互联网金融门户定义 255
9.1.2 互联网金融门户类别 255
9.1.3 互联网金融门户特点 256
9.1.4 互联网金融门户历史沿革 258
9.2 互联网金融门户运营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网贷类门户 261
9.2.3 信贷类门户 265
9.2.4 保险类门户 268
9.2.5 理财类门户 271
9.2.6 综合类门户 273
9.3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277
9.3.2 改变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对上游金融机构的反纵向控制 278
9.4 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分析及风控措施 279
9.4.1 互联网金融门户面临的风险 279
9.4.2 互联网金融门户的风控措施 282
9.5 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趋势 283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 289
10.1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289
10.1.1 系统性风险 290
10.1.2 流动性风险 293
10.1.3 信用风险 296
10.1.4 技术性风险 296
10.1.5 操作性风险 299
10.1.6 市场风险 302
10.1.7 国别风险 303
10.1.8 法律风险 305
10.1.9 声誉风险 306
10.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322
11.1.1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发展演进 322
11.1.2 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内容 327
11.1.3 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35
1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6
11.2.2 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 338
11.2.3 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9
11.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40
1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探索 343
11.3.1 系统性风险监管 343
11.3.2 流动性风险监管 344
11.3.3 信用风险监管 347
11.3.4 技术性风险监管 349
11.3.5 操作性风险监管 351
11.3.6 声誉风险监管 351
11.3.7 国别风险监管 352
第十二章 ·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环境现状 354
12.1.1 六大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现有法律位阶较低,效力覆盖范围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建议 356
12.2.1 尽快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控 357
12.2.2 探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机制 357
12.2.3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改革落后规则 358
12.3 行业公共体系环境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1 征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2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情况及相关建议 363
12.4 产业政策环境与建议 365
12.4.1 产业政策环境 365
12.4.2 产业政策建议 365
附录一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371
附录二 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清单 377
附录三 部分 P2P 网络借贷企业清单 386
附录四 部分众筹平台清单 390
附录五 部分互联网金融门户类企业清单 392
附录六 部分政府领导及企事业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摘录 393
参考文献 397

4. 大家请说说国内的金融科技现状如何极融这个如何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科技赋能金融理念,国内也是,尤其近几年许多利好政策支持,极融也算是“乘风破浪”而起了。

5. 金融机构信息化转型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我觉得首先要以用场景化服务为主;第二个是聚焦移动支付的便利升级;第三,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赋能金融机构;第四,满足数字化信任与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第五则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敏捷性。第六,就是通过ICT技术来打通各个金融机构的烟囱式的管道。

6. 陈文辉: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作者 陈文辉「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文章 《中国金融》2020年第22期

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将重塑传统产业

历次 科技 革命,新技术都要经历从创新发明到大规模应用两个阶段,数字经济也不例外。数字经济上半场,信息传输、存储、计算、分析等基础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并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特定领域得以应用和推广,数字产业化得以快速发展,在电子信息制造、通信、软件服务等行业出现一批具有领先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企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本越来越低,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下半场的主旋律将从数字产业化切换到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不仅仅是对原有经济体系的补充和融合,更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和重塑。

目前,我国产业数字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按占GDP比值计算,我国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数字化程度显著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互联网作为连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媒介,率先赋能传统服务业,培育出新零售、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医疗信息化等新业态,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边界,构建生态体系,利用其积累的海量数据和技术优势,正在逐步向金融服务全面渗透,在提升效率、促进普惠的同时,也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金融业态。

金融产业数字化具有良好的基础,但转型才刚刚开始

金融服务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对风险进行定价并促成交易,与互联网类似,都是基于信息的“生意”。金融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时间与互联网兴起几乎同步,大型金融机构如今每年都有数亿美元的IT投资,建立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并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以商业银行为例,2018年我国单家股份制银行内部积累的数据体量就达到了100TB以上。金融产业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最完善、数据资源最丰富的行业之一,拥有开展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的基础资源,最容易推动数字化转型。

但从发展进程来看,金融产业数字化才刚刚开始。传统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现有业务,实现降本增效。而新金融企业则是运用新 科技 重塑金融业务逻辑,这才是金融产业数字化的核心。目前,传统金融企业的转型仅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延续,是局部的优化,而不是彻底的重构。由互联网派生的新金融正在与传统金融交汇,传统金融拥有良好的基础,新金融已趟出一条新路,二者通力合作必能形成金融产业数字化大发展的新局面。

从势不可挡的造车新势力看传统金融机构转型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 汽车 迅猛发展,涌现出一批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亦在积极推动电动化转型,但仍难以阻挡造车新势力的崛起。特斯拉市值超过几大传统车企的总和,蔚来、理想、小鹏 汽车 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获得远超传统车企的估值水平。 汽车 和金融作为工业 社会 最有影响力的两大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共性规律,供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参考。

一是无论 历史 多么悠久、体量多么巨大的行业,都有被完全颠覆的可能。一百年前,福特发明了全球第一条 汽车 生产线,开创了现代工业的生产范式, 汽车 行业也被誉为工业体系的明珠。目前,全球营收前十的公司,除沃尔玛外,其余九家都是传统 汽车 和能源企业,一年的总营收超2万亿美元。传统车企深耕行业百年,如今每年仍有万亿美元的营收,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在市值上全面超越传统车企。这一现象也会在新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重现。

二是核心业务逻辑的改变是新势力得以挑战传统企业的根本原因。品牌 汽车 厂商经过多年工艺积累,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方面建立起很高的技术壁垒。但对于新能源 汽车 而言,电动机取代发动机,传统厂商丧失了“护城河”,与造车新势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新能源 汽车 一改传统 汽车 作为交通工具的定位,在电动化的基础上推进数字化,以海量数据为驱动,不断提升 汽车 的设计、制造水平,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利用机器学习,不断完善算法和模型,逐步实现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高级智能,将 汽车 打造成出行中的人工智能助手。因此,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只是用电动机和电池替代了发动机和汽油,并没有改变 汽车 的定位。作为既得利益者,颠覆现状就是革自己的命,对此传统车企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因此,这种转型只能局限于个别部门,很难在全公司推行。反观造车新势力,创业者多来自互联网行业,坚持互联网思维,不受既得利益束缚,建立起符合智能 汽车 制造的组织架构。回到金融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主要生产要素,将替代资本成为金融业核心资产。传统金融的业务逻辑是“客户找钱”,资本是稀缺的,金融机构占据优势地位,风控核心是防范,客户只有提供满足金融机构要求的增信措施,才能获得金融服务。而新金融的业务逻辑是“钱找客户”,风险控制更强调信任,只有在海量数据基础上,运用 科技 深度分析,才能以极低的成本精准找到最需要钱且在未来有能力还钱的客户。新金融企业脱胎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生态产生的海量数据,不断优化升级风控模型,如今已在面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领域独占鳌头。未来三至五年是产业互联网大发展时期,新金融必将顺势进入工业领域,对传统金融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一过程可能比 汽车 行业电动化变革更加迅速猛烈。

当然,两者也有一定区别。金融业务是强监管行业,新金融企业开展相关业务都需要监管部门同意,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未必像 汽车 行业一样发生颠覆式变化,更有可能选择新老合作的渐进式路径。

金融产业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首先,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必须从整体上规划。金融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银行业资产规模已超过300万亿元,是我国GDP的3倍。若金融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对国民经济和 社会 稳定都将产生严重后果。面对新金融的迅速发展,监管部门应统筹考虑风险和新金融发展需要,制订整体规划,必须兼顾新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鼓励双方各取所长,紧密合作,稳步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

其次,在对新金融企业的监管上应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一方面,中国数字经济取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互联网发展初期,政府采取了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客观上降低了企业收集数据的成本,加快了平台企业形成,促进了新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成熟,因而诞生了像蚂蚁、微众等一批具备竞争力的新金融平台企业。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政府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金融创新需持审慎态度,对于类似P2P的风险要在早期识别并快速响应,防止局部风险事件演化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再次,传统金融转型需要加大力度。要认清新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本质区别,思维要积极转变,结合自身优势开拓新业务,从被动的“效仿者”转变为主动的“创新者”。当然,考虑到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体量过大,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实现全面转型存在一定难度,因而可以考虑分拆出专门的机构部门,开展新金融业务,以“另起炉灶”的方式实现机构内部的自我“革新”,在制度和执行上有利于打破传统惯例限制,在风险上独立于传统主体也有利于“风险隔离”。取得显著效果后逐步将传统业务装入新的实体,从而实现传统金融机构的稳步转型。

最后,我想谈谈金融监管如何看待创新与风险的平衡问题。一项创新业务出现,有可能优化现有业务,但也有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监管者从稳健角度出发,对创新业务必然更为谨慎。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数字经济时代正在来临,传统金融业务越来越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脱离实体经济才是真正的风险。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容忍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在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正是监管的包容,今天我国才会产生一批世界领先的新金融企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在产生风险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大的收益。监管部门应平衡好创新与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包容创新、鼓励创新,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金融产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7. 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是什么

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总结如下:

1,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金融行业信息化监管,既是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手段,也是管理和防范风险、保障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
就银行方面而言,我国的银行业普遍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较为先进的业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相关金融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缺位,同时存在不少对外包的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问题。为了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相关专家提出要尽快建立银行监管网络的建议。网络是银行监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同时要充分考虑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金融网络的长期稳定互联做准备。

2,进一步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
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是现代化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这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金融业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客观条件。
我们知道,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问题。虽然不能仅仅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金融信息技术深入、广泛的应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以及严格金融监管强有力的途径与方法。过去的几年,某些金融机构、服务商等由于信息系统故障,导致异常业务中断,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此,金融业将进一步重视业务的连续性管理,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技术风险,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银行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建设与运营的成本。

3,进一步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服务建设速度
不仅仅局限在金融业,现在各个行业都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越来越侧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针。我国各金融机构也已经开始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虽然现在金融界真在迅速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较之发达国家的客户服务的运营与管理仍有不足。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是银行信息化服务的重点,信息技术结合客户管理、信息服务管理高端人才都将成为金融行业服务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如此看来,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重视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培养一批真正面向客户的系统需求分析的高端专业人才。

4,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托管的流程标准和监管机制
所谓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银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信息技术的相关业务承包给外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做法。信息技术托管,即IT外包,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标准流程约和完善的监管机制。
金融机构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托管范围逐渐加大的同时,对IT服务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金融行业而言,对信息技术托管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我们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协助企业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等专家普遍认为,符合客户需求和管理模式的专业IT外包服务,可以把金融机构从长远的固定IT成本上释放出来,使金融机构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托管将以其服务行为的公司化、配套行、灵活度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最为可行的途径之一。

5,进一步走向行业业务信息服务的普及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用户量将超亿,并持续增加,对网上支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金融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也是当前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总结:
进一步对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安全防范是今后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化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一大基石,是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对社会诚信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相信金融行业信息化必将早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

8. 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到上个世纪末为止,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日趋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原则。
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从70年代开始至今尽管只有20多年的短短历程,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计算机进入我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计算机在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因此,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起步阶段
从70年代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光—8型(RICOH—8)主机系统开始,揭开了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强、功能丰富的特点,对银行的部分手工业务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主要软件采用COBOL语言编写,实现了诸如对公业务、储蓄业务、联行对帐业务、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尽管在当时只在某些地区的某几个分行着手试点,但是试点的成功为后来的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处理方式也是采用脱机批处理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琐碎、重复性的劳动。
第二阶段——8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
80年代我国银行业相继引进了日本的M—150、美国IBM公司的436l、4381型主机系统。进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各行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联网系统,实现了同城各专业银行自身间的活期储蓄通存通兑,基本实现了各专业行、各营业网点之间业务的联网处理。计算机已应用于银行门市业务、资金清算业务、金融计划统计业务、信贷管理等多项业务中。与此同时,1985年中国银行率先加入了SWIFT环球金融通信网络系统,为我国银行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同国际接轨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阶段——90年代完善提高阶段
90年代各大专业银行信息系统主机纷纷升级,如引进美国IBM公司的大型机ES9000系列主机,用以扩大业务处理范围、增强业务处理能力。1991年4月1日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银行电脑化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各大银行除先后加入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外,在一些大中城市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动化的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如同城跑盘清算系统、同城网络清算系统和同城清分机处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原来资金清算时间长、可靠性差的问题,使得资金清算在各地之间能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同时,继中国银行之后,其它各大专业银行也纷纷加入SWIFT系统成为其一员,使国际结算业务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除了银行业务的应用外,还开发应用了全国证券报价交易系统,使全国的证券交易形成了一个统一、公平、合理的市场,使计算机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网络系统愈加成熟完善,除了能处理传统的金融业务外,各行还纷纷推出了9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新型的自助银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周到的服务,实现了全方位、全开放式、多层次,符合国际惯例经营模式的新型的金融服务体系。由此可见,业务上的应用已基本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但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仍在不断努力,开拓新的业务,并重视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不断提高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争取早日实现理想的决策支持系统。
第四阶段——90年代末至今,新时代的到来
从90年代末至今,整个世界进入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加之我国已跨入WTO门槛,中国原本就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
要想取得市场上的优势,金融企业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而这三项都与信息技术分不开。金融信息化的意义这时候也并不局限于金融行业本身,而在于金融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时代对金融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金融企业的支付系统接口接在企业的网上、政府的网上以及各消费者家中的网上。国内的金融企业纷纷触网,推出网上支付系统。中国银行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的系列产品。中行的客户只要拥有一张长城借记卡,再从网上下载中行提供的电子钱包软件,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操作,包括在网上开展查询、转账、支付和结算等业务。而随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正式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接着又开通了网上个人外汇买卖、证券保证金自动转账等服务。而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及“一网通”网上业务更可谓是先声夺人。招商银行的网上业务还包括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实时支付等功能。拥有招商银行“一卡通”的客户,可以享受网上付费、网上购物、银证转账、账户转账等服务,不必再办理其它手续。近几年,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金融经营管理的各个机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链接成为衡量“新世界、新金融、新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赶上潮流,适应WTO形势下的新竞争格局,中国的金融企业正在加快脚步迈入信息化时代。

资料来源:AMT咨询公司研究报告

9. 金融电子化的我国情况

我国金融电子化相对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在金融电子化建设进展神速,在金融通信网络和金融业务处理等方面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建成的电子化金融系统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
我国金融电子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1980年,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
第二阶段大约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逐步完成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
第三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
第四阶段,从2000年开始,隔行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等。
全国银行营业网点业务处理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金融行业拥有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到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 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电子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金融电子化缺乏战略性规划
由于我国计算机硬件平台和软件依赖于国外,目前各银行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许多银行重复开发,都有自己的体系和应用系统,差异比较大。体系不统一,造成人力、物力的高投入,维护高成本。而且正在运行的很多系统相互独立,难以完成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和信息共享,系统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难以实施。
第二、全国性支付清算体系建设面临很多困难
金融电子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下的利益平衡点。
第三、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核算业务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电子化阶段。
第四、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
目前我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眈眈,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第五、金融信息安全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滞后于电子化水平 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新型网络金融服务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外延和范围,其安全性面临新的考验;
二是金融数据处理集中后,带来了技术风险的相对集中,对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跨部门网间互联、内部业务网与国际互联网互联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安全控制变得更加复杂;
四是引入社会第三方服务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可管理性、可控性等新的安全课题;
五是信息技术本身的新发展,引发了新的、更多形式的安全威胁手段与途径,要求不断采取新的、更高强度的安全防护措施。 随着以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描述的信息化社会正在成为现实。
随着我国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开发能力和网络安全技术进一步增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网络的带宽和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将无处不在,一个数字化的中国,与世界相联。金融业务高度网络化,电子商务、电子银行十分普遍,网上交易十分频繁。
以中国现代化的支付系统为核心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将十分完善,资金支付清算畅通无阻。货币实现电子化,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走遍世界。金融电子化前景将十分光明,我国将与世界各国一起进入信息时代、金融电子化的时代。
网络银行是指金融机构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在Internet上开设的银行。这是一种全新的银行客户服务渠道,使得客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无论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旅途中,都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自己的资产和享受银行的服务,是Internet 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在信息时代,每个银行都被迫面对不断增长的信息量,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真正可供决策利用的支持信息,因而银行必须有效地管理已有的信息,并使用各种新的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特别是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以便进一步将经营模式转变为客户主导型,通过个性化服务,特别是定制的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10.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存在哪些优势与劣势

优势与劣势如下:

1,成本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2,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

3,覆盖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发展快: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上线18天,累计用户数达到250多万,累计转入资金达到66亿元。据报道,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风控弱。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已有众贷网、网赢天下等P2P网贷平台宣布破产或停止服务。

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6,风险大:信用风险大。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温床。

网络安全风险大。中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会受到影响,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10)信息化金融机构现状及问题扩展阅读:

互联网金融模式:

1,众筹:众筹大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

2,P2P网贷:P2P(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

3,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4,数字货币: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爆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其他任何互联网金融形式都更具颠覆性。

5,大数据金融: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

6,信息化金融机构: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

7,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门户(ITFIN)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价”的模式,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

阅读全文

与信息化金融机构现状及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欧新动力混合持仓 浏览:645
中国期货部总监 浏览:778
查询美元兑人民币的实时汇率 浏览:689
外汇如何每天稳定盈利50点 浏览:769
上海东方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浏览:318
融资股权变更计算 浏览:500
金蝶期末调汇汇率 浏览:515
华泰证券怎么用手机交易记录 浏览:559
军工基金理财 浏览:277
长城金融成都分公司 浏览:252
上市公司在澳门有金融公司 浏览:103
怎么关闭佣金宝的理财 浏览:22
南瑞股票大跌 浏览:518
腾讯理财余额宝能买两种基金吗 浏览:280
母婴市场上市公司 浏览:624
融资租赁中内含利率怎么算 浏览:826
当代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浏览:450
万达贷交易密码到上线 浏览:823
证券研究方法论 浏览:753
京东金融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电话号码是多少钱 浏览: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