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央行降准意味着什么
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7月9日宣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据介绍,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对于不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称,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金融机构中最低的,保持在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经营。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降准背景:
2019年7月份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环比下降36.14%,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较前值下降0.22个百分点,信贷成为拖累社会融资规模的主因。
与此相对应的是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增长4.8%,信贷市场上需求同步下行。虽然央行在8月20日公布了新的LPR报价,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未显著下降。
『贰』 什么是 县域法人金融机构
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法人机关总部在县级的金融机构
『叁』 县域农商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的背后原因
1、信贷资源流向“三农”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些县域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准备金率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增强支农的政策指向性,提高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实力和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起到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流向“三农”和县域的正向激励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定向调降存准将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力,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规模,加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
『肆』 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以下简称奖励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长效机制,支持三农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是指财政部门对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本办法所称县域金融机构,是指县(含县级市,不含县级区,下同)辖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法人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下同)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以下简称金融分支机构)。
本办法所称涉农贷款,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贷款。具体统计口径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规定为准。
本办法所称涉农贷款平均余额,是指县域金融机构该年度每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第三条 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可控、管理到位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是指财政部门建立奖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支持农业发展。
市场运作,是指涉农贷款发放工作遵循市场规律,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风险可控,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在增加涉农贷款投放的同时,应当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有效控制风险。
管理到位,是指财政部门规范奖励资金的预决算管理,严格审核,及时拨付,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资金安全和政策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