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风险策略指标和风险偏好指标有什么不同
风险偏好(Risk Preference or Risk appetite),是指为了实现目标,企业或个体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投资实体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所表现出的态度、倾向便是其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
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针对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框架对企业风险管理提出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两个概念。
从广义上看,风险偏好是指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
风险容忍度是指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企业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
风险承受度是组织或个人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泛指各方面风险承受能力和水平。
通过科学的测试具体估算风险承受能力,定位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投资者有重要的意义。
对个人而言,影响风险承受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1.年龄:经验表明,受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适宜投资股票的比例有所差异
2.工作性质:工作性质不同决定了在生活中对资金需求的不同,从而对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影响
3.置业状况:房产是普通居民一生中的最大开支,置业情况体现了未来的资金需求
4.每月衣食住行消费比例:吃、穿、住是生活中的必需开支,这部分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决定了日常资金的宽裕程度,从而对风险承受能力有较大影响
5.是否购买保险:保障程度不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有一定区别
②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取决于哪些方面
一、企业抗风险能力取决于企业领导者自身能力。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构成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占第一位的应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中国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危机感永远是最能激励企业前行的动力。一些企业老总把“远见卓识”当作一种境界来追求,但远见必须建立在远虑的基点上,否则所谓卓识就是拙识。实践验证,很多企业领导者“高瞻远睹”的决策恰恰缺失远虑这一重要元素,太过乐观与“好大喜功”往往导致事与愿违,结果将企业推向了危境。诸如不顾市场行情变化,盲目扩大规模提高产能,盲目拓展经营范围,盲目涉足其它经济领域等等,摊子过大,致使流动资金分散、沉淀、物化,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远虑不是过虑,一些企业老总求稳怕变,老工艺、老技术、老产品,保持几十年一贯制,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显然不是真正的远虑。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有些机遇稍纵即失,一旦错过机遇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走向反面,可见“过虑”同样会把企业推向危险的边缘。总之,“深谋远虑”才是企业领导者抗风险能力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它是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的总和,是企业领导者正确决策的起码保障。
二、企业抗风险能力取决于决策上的应变能力。应变力是决策能力的集中反应和外在表现。战场上讲究“敌变我变”,商场上同样需要“以变应变”。孙悟空神通广大,靠的是七十二般变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横向开阔视野看世界;纵向拓展视线看长远;竖向凝聚视点看高端,只有这样去比去做,才能知己知彼,洞悉经济风云,预知市场风雨,炼就孙悟空火眼金睛的本事,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稳操胜卷。
③ 如何从财务指标看房企抗风险能力
分析认为,对于外界所关注的抗风险能力问题,不应单纯看负债率水平高低,而应结合现金余额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评估房企真实的抗风险能力。恒大负债率水平相对较高,但其超3000亿的充足现金足以覆盖短期债务,抗风险能力突出。
1、房企负债率“虚高”
房地产负债水平是由其自身行业特点和行业政策特殊性决定的。我国房地产业实行商品房预售制,房企往往有大量预售款,但会计处理上只能作为负债,导致财务报表中负债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土地储备是以土地原值而非土地市场价值纳入总资产计算,忽视了土地溢价影响,也造成房企负债率“虚高”。
2、认识房企抗风险能力
分析认为,由于房企负债水平“虚高”,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关注负债率指标,夸大了其债务风险,无法准确衡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评判房企抗风险能力,不能只看负债水平,而应结合现金余额这一关键指标进行考量。”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金充足的房企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强,即便负债率较高,财务也是安全的。
目前房地产企业分化明显,行业并购整合加速,那些拥有更为健康的杠杆水平、更为充裕现金的企业,将在未来行业格局重构中掌握主动。
④ 如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抗风险能力=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进货费用+折旧摊销)。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就要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减少各种管理费用。
抗风险能力指的是企业、组织面临危机时的应付能力,可以衡量一个组织、企业的健康程度和资本状况、行业状况等等。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扩展,风险管理活动日益丰富,风险管理已成为许多国际性大公司管理活动的重点。
(4)抵御风险能力指标扩展阅读
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流动比率。它衡量的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流动负债是近期马上要偿还的债务;流动资产是能够迅速变现的资产。
对于市场表现良好的公司,这个指标你不需要太关注,因为即便一时还不起钱,也会有银行愿意提供贷款。但是对于那些日子不好过的企业,竞争压力又大,就要随时关注这个比率的变化。
⑤ 请教:下列指标的计算公式及含义。1、资本充足率,2、偿付能力充足率,3、净资本负债率,4、核心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 (CAR), 也被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Capital to Risk (Weighted) Assets Ratio (CRAR)。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国家调控者跟踪一个银行的CAR来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
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CAR")是衡量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加权风险比例的以百分比表示的量。
CAR 定义为
CAR=资产/风险
风险可以是加权资产风险(a),也可以是各自国家调控者规定的最小总资产要求。
如果使用加权资产风险,那么
CAR = {T1 + T2}/a ≥ 8%.[1]
后面那个不等号是国家调控者的标准要求。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最低资本
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保险公司为吸收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有关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将该公司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在70%以上的公司,中国保监会可要求该公司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达到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要求,逾期未达到的,可对该公司采取要求增加资本金、责令办理再保险、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限制经营费用规模、限制增设分支机构等必要的监管措施,直至其达到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要求。
(二)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在30%到70%之间的公司,中国保监会除采取前款所列措施外,还可责令该公司拍卖不良资产、责令转让保险业务、限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限制公司的商业性广告、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以及采取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措施。
(三)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30%的公司,中国保监会除采取前两款所列措施外,还可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对保险公司进行接管。
净资产负债率也称为产权比率、债务股权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净资产负债率高,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财务结构;净资产负债率低,则是一种低风险、低回报的财务结构。该指标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证券经营机构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国家规定,债权人的索偿权要在股东之前。
净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与企业净资产的比重。这是用以反映总资产结构的指标,净资产负债过高时则说明企业负债过高。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清算时,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
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100﹪
证券公司净资产负债率的计算:
净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代买卖证券款-受托资金)/年末净资产×100%
核心资本充足率(core capital adequacy ratio)是指核心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参考值>=4%)。
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贷款损失准备是当存在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发生减值,按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尚未个别识别的可能性损失和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所计提的准备。银行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
贷款损失准备为贷款的账面价值与其预计未来可收回金额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是按照风险分类的结果,并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和担保人的支持力度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以判断贷款是否发生减值,合理计提。
资本占用费(率)一般指的是流动资金占用率,是指一定时期每百元商品销售额平均占用的流动资金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与生产的产值和取得的销售收入之间的比率。通常用产值资金率或销售收入资金率两个指标表示,反映生产单位产值或取得单位销售收入,所平均占用流动资金的数额。其值越小,说明流动资金利用效果越好,相反,其值越大,说明流动资金利用效果越差。
⑥ 衡量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指标有哪些
存贷比、不良资产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可在网上查巴塞尔协议里规定指标
⑦ 从管理会计角度分析如何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每股现金净流量、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可通过和同行业时行比较。
⑧ 从敏感性分析结果来评估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学友你好:个人对这一方面不熟悉,转载点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目评估中敏感性和风险分析方法运用
一、对敏感性和风险分析的认同
敏感性分析是用于估计各种因素发生不利变化时对项目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通常可以改变一种或多种选定变量的数值,如现金流量、项目周期、折现率等来计算其对项目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的影响,各变量的变化百分率可反映出项目评价结果随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同时计算能使项目决策结果发生逆转的某种变量变化的百分率,可以确定出关键变量,如果少数变量使项目决策结果发生逆转的变化百分率相对较低,此时说明项目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而这些变量则为关键变量。对某一关键变量可以允许发生不同的变化,但其不同变化及其可能性大小则要涉及到定量的风险分析,通过“随机选取这些变量变化的一种列表,可以得到净现值或内部收益率的频率分布,表示出项目可以接受和不被接受的概率大小”。[1]如果某个关键变量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应重复估算NPV变为0或IRR低于项目的基准收益率发生的概率,求得项目可以接受和不被接受的概率,但采用这种结果时没有固定的判别标准,高风险的项目往往伴随着高NPV值。因为从投资的角度讲,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风险分析主要解决投资报酬率与投资风险的对称性问题。
不难看出,“敏感性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都可以用来估计那些可以量化的项目变量变化对项目决策结果的影响”。[1]但敏感性分析只能指出项目评价结果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程度,不能表明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在这种可能性下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因此,为了克服在敏感性分析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不确定性分析的质量,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在提交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同时,应提出防范风险的相应建议,以便对影响项目决策结果的关键变量进行监控。然而,对那些影响因素多且很难量化的项目,应该对面临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的措施予以定性描述”。[1]二、当前项目评估中敏感性和风险分析的不足
从项目评估中通过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来提高项目决策的实务看,项目评估工作中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技术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换句话说,技术问题影响了项目评估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1.敏感性分析的不足使项目评估对项目决策的依据不充分。
这一不足的根源在于敏感性分析的深度不够,敏感性因素的选取范围有限,以往主要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工期、产品价格、销售量、原材料价格等对净现金流量的影响,而没有根据项目的特点选取敏感性因素,造成在分析中选定的不确定因素和假定的变化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一些情况下,分析只能指出项目评价指标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以及促使项目可行所能允许的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极限值,据此预测项目可能承担投资风险的程度,而不能表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真正变化范围及变化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在这种可能性下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这样会造成在项目评估中敏感性分析所使用的敏感性因素,不是根据项目的特点提出的更为现实的敏感因素,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提出降低项目风险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并且“由于敏感性分析筛选的敏感性因素较少,而且经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最终反映为对项目收益、项目质量的影响程度,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2]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评估对项目决策的支持作用受到限制。
2.项目风险分析的不足使项目风险分析与项目决策缺乏联系。由于敏感性分析存在上述缺陷,还需有赖于风险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项目评估中,如何预测和防范项目风险,是做好项目评估工作和项目决策的重要步骤,没有理由忽略对风险分析技术的运用。但目前,“在项目风险的预测中,由于还没有解决好通过预测项目风险的技术方法达到正确选择项目的问题,项目风险评价与项目决策缺乏紧密联系”。[2]
3、没有解决项目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称性问题。如前文所述,就投资而言,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否则,就不值得冒风险。从根本上讲,项目对收益的要求同样符合这一原则,即对风险较高的项目,必然要求较高的项目收益。当项目效益取决于一个或两个具有不确定的主要变量时,项目设计中对风险的判别往往缺乏固定的标准。就使得要求较高的项目收益缺乏根据,从而无法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当一个项目在能带来可观的回报的同时又面临相当大的风险时,接受或否定该项目的决策,则只能取决于决策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三、提高敏感性分析技术和风险分析技术运用水平的构想
具体来讲,发挥项目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项目评估中的积极作用,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范项目评估的程序,完善敏感性分析的内容。
项目评估中,评估的程序一般分为以下步骤:第一、估算出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第二、估计预期现金流量的风险;第三、确定资本成本的一般水平;第四、确定投资方案的收入现值;第五、通过收入现值与所需资本成本的比较,决定拒绝或确认投资方案。第六、重点进行敏感性分析,尽可能充分地掌握和了解影响项目效益的因素,包括与项目的技术、经济、环境和分配方面有关的所有变量变化的结果,以便寻求减轻不确定性影响的措施,为决策提供依据支持。
(二)科学筛选项目评估敏感性分析中的关键因素。
“敏感性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出影响项目效益的最主要因素,但在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的因素之前,对所有可能成为敏感性因素的对象予以筛选成为相当重要的环节”。[3]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考虑以下问题:变量的敏感值,计算能使项目决策结果发生逆转的变量变化的百分率,计算中采用的变量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概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确定项目真正的关键变量,用这种方式在确定的关键变量的同时,可以对变量本身的上述质量特征进行检验,提出这些变量变化使项目决策结果发生逆转时需要补救的措施。
从评估工作的实际来看,筛选对象主要来自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分析的因素,同时注重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分析的因素之外的因素以及以往评估中不被重视的因素,对项目评估及项目决策可能更加有效。一般来讲,这类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的消耗量及价格、技术和市场条件、资产利用程度、项目现金流量的可预测性、项目机会成本的估算等,项目评估中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应重点分析这些变量对项目效益的影响,进而分析研究对项目决策结果的影响。
(三)通过影响转换将那些无法用数值表示的敏感性因素纳入项目评估的范围。
实际上,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的变化对项目决策结果的影响更大,如管理体制、人员结构、负债率等的变化。对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以通过分析将它们转换为定量因素,然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如负债率变化,必然要引起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自然会引起综合资金成本发生变化,最终以综合资金成本为定量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而对那些确实不能转换的因素,应当用文字予以定性描述。
(四)借助行业信息提高项目风险分析的可行性。
计算现金流入的期望值、现金流入的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只是为了便于比较不同规模项目的风险大小。当然,计算的关键在于如何预计项目现金流入金额及其可能的概率,在这一点上,需要充分利用行业信息,只有掌握充分的行业信息资料,从不同的案例中得到现金流入金额及其可能的概率,形成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和信息,才能提高风险分析的可靠性,项目的风险评估结论才能准确,评估的深度才能得到保证。这种方法在具有较多项目案例的前提下操作性很强。
(五)利用敏感性和风险分析修正项目评估方案。
在项目评估中,传统使用的项目评估方法,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获利指数法等注重方案的收益比较,这样做的好处是强调了收益对项目评估的影响。但却忽略了风险对项目评估的影响。采用敏感性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可以使决策者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的各种不确定性,进一步权衡各方案的效益与风险,从多个方案中找出效益相对较大,风险相对较小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了项目风险,弥补了传统评估方法选择方案的不足。
(六)充分发挥敏感性和风险分析对项目决策结果的影响作用。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当项目对某些变量敏感时,往往提出应采取一些能降低风险的措施,这些措施必然会依据不同层次的部门发挥出作用,并且会将其影响递延到项目建设乃至建成后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自然也就形成对生产经营各管理部门的不同要求,从而体现出其结论对项目决策及其结果的影响。
总之,项目评估就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背景情况、建设条件以及拟建项目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和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审查和评价。项目评估应充分利用不确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验证项目收益与风险测算的准确性,并就项目的决策结果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支持投资项目建设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
⑨ 金融机构资本和流动性抵御风险的能力如何体现
资本流动性比率指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例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同时也意味着其盈利能力的降低。其计算公式为: 1、人民币指标、本外币合并指标: 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25% 2、外币指标: 外汇各项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外汇各项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60% 流动性资产是指1个月内(含1个月)可变现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人民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国库券、1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净拆出款、1个月内到期的贷款、1个月内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其它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证券。 流动性负债是指1个月内(含1个月)到期的存款和同业净拆入款。 2.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 计算公式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⑩ 财务问题请问一下财务分析的抗风险能力应该怎么算
企业财务分析的抗风险能力指标很多,公式也很多。试举两例如下:
一 “阿尔曼”模型。这种方法是由(美国人)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多元判别模型的财务预警系统。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逐步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的Z计分法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用一个多元的线性函数公式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阿尔曼认为:若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若Z值在1.81-2.99灰色区域,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朗;若Z值大于3,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阿尔曼还提出Z值等于1.81是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二、 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来分析抗风险能力(这是现行教科书上的内容):
(1)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但最低不低于1.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
(3)资产净利率=净利润除/资产总额 [它是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前景不佳,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5)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 - 资产负债率 [其中,资产变现率是预计资产变现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资产越安全,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