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财政政策的主要指标

财政政策的主要指标

发布时间:2021-03-05 13:34:40

A. 国家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
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
再看政府的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与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一样,税收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倍增作用。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务。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防止通货膨胀
1、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该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增加税收或者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成为扩张型财政政策,后者成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即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就会造成预算赤字。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会产生预算盈余。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取的政策原则。后来这个原则遭到了凯恩斯主义者的攻击。他们认为,衰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如果坚持年度平衡预算的观点,那么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者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退;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孩子出或者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这样,坚持年度平衡预算只会使经济波动更加严重。 美国历年财政赤字
按照功能财政的思想,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干预经济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从理论上说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但是事实上多数是搞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是财政赤字的上升和国家债务的积累。财政赤字是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
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政府借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中央银行借债,另一类是向国内公众借债。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使赤字得到弥补。然而,政府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末清偿的债务会逐渐积累成巨大的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庞大的支出。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国家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国家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现代国家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主要的调节方式有: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实行累积增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
第二,对垄断企业实现税收优惠措施。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
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
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
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
(4)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
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
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当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
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B.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的来定义如果详细概述的话源,有2个大分类,大概1000字左右的描述(核心定义没注意看),分为广义狭义的财政政策,还有宏观与微观财政政策,可见财政政策的定义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以下给出最通俗的财政政策的表诉:

当人们选择了政府-财政制度工具来解决所面对的经济问题以后,就要通过政府-财政制度将所有参与政治过程的人们的不同意见汇聚成为一个“契约”,并进而在这样一个“契约”的指导下,通过政府-财政制度去对付实际的经济现实。这里,这个“契约”就是我们经常要提到的财政政策。

C.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那些政策

包括以下政策:
(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权威性等特点。税收促进财政目标实现的方式即是灵活运用各种税制要素。1)适当设置税种和税目,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范围和层次,使各种税种相互配合。2)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这是税收作为政策手段发挥导向作用的核心。3)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加成。
因此,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
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在现代社会里发挥着"安全阀"和"润滑剂"的作用,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增加社会购买力,有助于恢复供求平衡;反之,则减少相应这两种支出,以免需求过旺。
(3)国债 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
一是排挤效应。即通过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起到调节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二是货币效应。这是指国债发行所引起的货币供求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可能将存于民间的货币转移到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购买国债而增加货币的投放。
三是利率效应。这是指通过国债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对资本市场的供求变化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或紧缩效应。
在现代信用条件下,国债的市场操作是沟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它们的藕合点。因此,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它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
(4)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的投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种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具有乘数作用。所谓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

D.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从直接转向间接,调控对象从企业转向市场,调控活动从条块集中到中央。初步形成了在中央统一协调下,以计划、财税、金融部门为主,以间接手段调控引导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模式。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宏观调控体系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是:财政金融政策伴随的风险加大;宏观调控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宏观调控各部门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进一步理顺宏观调控体系内部的关系;完善规则,强化监督,加快立法。尽快将宏观调控活动纳入规范、有序、合法、透明的轨道。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调控措施伴随的风险加大。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从控制需求过热、治理通货膨胀转向刺激需求、消除通货紧缩。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连续发行建设国债,保持较大规模的国债投资,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加的也较多。此外由于财政性投资还缺少规范和严密的管理和监督,透明度也较低,国债投资也存在一定的低效率、伴随一定的资金回收风险。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变为"稳健",由于金融制度和监管还不完善,因此在扩大货币供给,增加信贷投放的同时,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在增加。此外,在财政收支紧张的情况下,一些财政性风险在向银行转移。例如以出口退税额作为抵押条件取得银行贷款资金等。总体看,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二、行政手段对市场活动的干预仍然偏多。当前宏观调控中仍然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特别近年来市场偏冷的形势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增加,行政干预的色彩也有所增强。一是政府直接投资规模扩大,持续时间较长。政府部门对投资的调控偏重项目审批,由于投资决策与风险责任不对称,决策者利益与项目效益没有密切联系,影响了投资的效果。二是在一些方面出现了过度干预的现象。如不恰当地限制市场准入,控制市场价格,限制竞争,保护落后。三是当经济开始升温时,为了防止新的过热,在信贷资金和土地批租方面有些数量、规模控制等直接管理的方法又开始恢复。而一些市场调节措施,例如减税、调整利率等使用的较少,效果也不明显。总体看,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和直接管理的方法仍然较多,一些经济手段的调控效果也还不够好。宏观调控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调整。

三、宏观调控各部门间的关系不尽协调。经过1998年和2003年的两次政府机构改革,宏观调控部门机构重叠和职责不清的问题得到缓解,但并未彻底根除。宏观调控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还不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由于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难以及时配合;货币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对财政政策的操作有时则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导致国债利率降低,给财政的国债发行造成压力;财政政策的一些操作措施增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例如出口退税转为银行的抵押贷款。二是某些调控活动还不够统一。例如预算编制中基本建设投资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分别设置;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部管立项,其他相关部门管标准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互脱节,产生管理漏洞的可能。

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方向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宏观调控的方法、对象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性质;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取决于特定时期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特点。因此,探讨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方向,首先需要考虑未来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等诸方面的情况。

一、经济运行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刺激需求、控制风险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在综合国力有巨大提高的基础上,到1990年代中期,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紧缺已经转变为相对过剩。市场供求总格局的这种变化,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折,表明经济增长已经由供给约束为主的阶段转入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当前虽然国内消费和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速,但供给跟进增长的能力比较强大。一些需求热点,例如电子通讯、汽车、房地产等,价格不升反降。基础原材料和电力紧张的情况,在市场价格的调节下,预计也会很快改变。如果考虑到国际市场的情况和增加进口的潜力,应该说持续的供不应求和通货膨胀不会再次发生。随着经济总量关系的转变,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必然发生变化。经济的周期性繁荣不再是结束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是新的生产过剩。与此联系,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必须在刺激需求和控制经济风险之间相机抉择。刺激需求时,要尽可能缩小政策措施伴随的风险;在控制经济风险时,要尽可能不影响市场的活力。这些都要求宏观调控必须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实施调节。

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加快发育和完善要素市场时期,宏观调控的内容和传导机制趋于复杂。随着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产权关系、财产关系会进一步明确,在此基础上,要素市场体系会得到较快发展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商品生产方面,而且将深入到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在金融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间的资金将相互流动、相互制约;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融合的程度会不断提高,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间也会形成更密切的关系。利润、利息、税率等影响资本收益的因素对社会资金供求总量的影响会不断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内容和传导机制都趋于复杂。

三、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与国际接轨,对宏观调控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必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宏观调控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运行的情况,也必须考虑国际经济运行的情况;宏观调控的方式不仅符合国内情况,也要与国际规则接轨。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理顺宏观调控各部门的关系,规范稳定各自的职能。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根据报告的精神理顺计划、金融、财政等宏观调控部门间的关系。计划的职能目前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从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全局进行谋划,提出调控目标;其二是具体安排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由于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需要由政府提供,因此从未来看,这两个方面的职能都要保留。从改革方向看,计划今后突出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支出的安排则宜集中到财政部门。从财政职能看,重点要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各级财政支出首先应保证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由财政支出的也应尽可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财政资金不能再投入一般竞争性产业。金融方面,从提高货币政策制定的透明度,针对货币市场、资金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控角度看,应该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少对货币政策调整的直接行政干预。政府主要通过调整宏观调控的目标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收支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则需要在财政和央行各自的规则范围内按程序进行。

二、加强立法,在法律规范下实施宏观调控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应该逐步用法律方式稳定和规范宏观调控的模式,包括部门设置、部门职能和权限的界定等。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国家计划法、投资法、财产法、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通过法律法规,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协调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活动。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还应该加强促进新兴产业特别是关于知识经济方面的立法,例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法、信息法、电子商务法等。政府要在法律规范内,依法进行宏观调控活动。

三、加快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当前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的作用不理想,调控措施伴随的风险较大,都与宏观调控的基础不完善有关。例如银行和金融企业的内在机制不完善,权、责、利关系不对称,造成了国家承担大部分的金融风险责任,同时以行政手段(控制不良贷款比例等)约束大多数的金融活动,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调控措施伴随的风险较大;又如财税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出还不够规范和透明、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够一致、税收体制也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增加了财政政策的风险,限制了减税措施的实施。要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改革,促进资本等要素市场发展,尽快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
希望采纳

E. 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手段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西方学者一般把财政政策定义为: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总水平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时候,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失业率连续两三个月超过一定数值,或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两三个月下降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措施;反之,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措施。
西方学者对国家预算收支是否应该平衡的看法大致分为三类:(1)年度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这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前被普遍采取的政策原则。后来这个原则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攻击。他们认为,衰退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退;当通货膨胀存在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总之,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年度平衡预算会使经济波动更为严重。(2)周期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又名瑞典预算,它是30年代首先在瑞典出现的一种预算。这种财算用经济周期代替财政年度,它不要求财政收支在每一财政年度中平衡,而只要求在一个周期中平衡。(3)职能财政。按照职能财政制度,预算平衡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问题,重要的是财政政策要保证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增长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为此,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政府增加收入的办法不应只限于增加税收和增加公债,还可以增发货币。主张职能的西方学者认为,职能财政的预算应是一种不平衡预算,在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F. 财政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内容

(1)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的内容
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税收政策调节经济的原理是:当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即在经济衰退时期,工人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这时政府可以用调整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或者使需求者感到增加购买对自己有利,或者使供给者感到减少产量对自己有利。一般来说,减税(或免税)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对消费者减税,消费者将会由此而拥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使消费增加,并进而又可刺激投资增加。这样促进总需求上升,有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果需求小于供给只发生在个别商品而不是总量上,引起的后果不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总量失衡,而是结构性失衡,这时在运用税收政策进行调节时,只用调整税种和税率的办法使个别产品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分别受到影响,使之或增加购买,或减少产量,进而实现平衡。反过来,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选择的税收政策则应该是相反的。
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容包括:根据财政收入的实际可能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根据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调整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的需要,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财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
一般地说,无论是积累性的财政支出还是消费性的财政支出都会很快地转化为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购买,因而财政支出可以直接而迅速地引起社会需求总量的变动。所以,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宜增加财政支出,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转移支付。这些支出不仅直接增加了社会需求,而且带来了工资和利润的增加,刺激了消费与投资,间接增加了社会需求。一般说来,由此造成的总需求的扩张往往数倍于财政支出的扩张。在经济高涨时期,财政支出则相反。
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多数情况下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即在经济高涨时期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抑制,使经济不会过热而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刺激,使经济不会严重萧条而增加失业。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大多数情况下,都将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同时并用。

G. 财政政策特点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财政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的统一。财政政策是国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财政政策主体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既各级政府和立法机构。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偏好如何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立法机构和政府不再是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而仅仅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样,政府和立法机构必须依据一定的反映客观分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财政理论。
3。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目标,与此相适应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然而财政政策的任何一个目标被确定之后,要实现它就要经过一个时间长短不一的过程。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这种财政政策一般不会终止,因而使财政政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与阶段变化性的统一,正是财政政策中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体现。
4。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是政府的诸多政策中,对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至关重要的两种政策,前者调控经济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的收入流量,后者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结构。

另外我在《南开经济研究》上看到了一篇介绍现代财政政策文章一同发上一共参考。
现代财政政策的特点

在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主要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对任何经济社会而言,保持充分就业状态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事情,政府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这一经济理论的政治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政府实际上都在以各种不同形式推行着审慎的财政政策,并加以其它经济政策的配合。所以,在各国政府的财政活动过程里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被看作是现代政府财政政策的一般特点:
一 以稳定经济为基本目标的财政政策
现代经济生活中,虽然政府的财政活动有助于各种目标的实现,但政府的能力、财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广泛干预经济生活是要付出越来越大的经济成本的。所以,多目标的财政政策在特定时期里实际上只能以实现有限重要目标为主。就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的财政活动实践来看,现代财政政策多以稳定宏观经济为基本目标--经常性地保持国民经济处于低且稳定的物价水平和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状态。充分就业是指这样的一种经济状态,在现行劳动市场确定的工资水平下,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够找到工作岗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作为政府经济目标的充分就业则是指维持经济社会的失业率不超过社会可能接受的水平。例如,60年代美国政府把不超过4%失业率的国内就业状况就看作为达到了充分就业目标,后来这个指标有所提高,80年代上升为5.5%。
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经济衰退与经济繁荣状态总会交替发生,引发诸如就业不足、通货膨胀、投资波动、外贸失衡等严重经济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之一就是要求政府审慎地交替使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对商业周期进行人为的补偿。其可行性已经在理论上得到证明。交替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成为战后大多数国家政府财政政策的共同特点,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有效干预这一客观事实相一致。尽管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财政政策制定往往以单纯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成长、壮大,稳定宏观经济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各国政府在推行“稳定政策”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干预重点、介入时间可能是不同的,但是这种政策的作用机制却大体相同。
二 以开支调节为主的财政政策
稳定政策的实施,要求政府根据对变化的国民经济形势所做的判断,相应调节税收收入或财政开支以影响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然而,为达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政府是要变动税收,还是变动开支,或是同时变动税收与开支,这往往成为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有关理论的分析说明:实施以开支调节为主的稳定政策,其政策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理论分析进一步发现,和政府开支变动相比,(除了一次性总付税外)税收变动对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一般会产生两类经济影响,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减少,在其它不变条件下,造成经济社会购买力相应减少;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改变,即人们为了减少税负担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替代效应通常会改变经济社会原有的相对价格体系,导致人们为了减轻税负担而相应地调整各自的经济决策。这种经济行为的调整普遍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在大多情况下会造成社会经济福利的下降。
基于以上认识,在实施稳定政策时,各国政府通常会尽可能地保持税收政策相对不变以减少稳定政策本身对宏观经济过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某些国家的实践又表明:在开支调整的同时,适当地对税率进行“微调”可以减少预算盈余(预算赤字)给政府财政活动带来的压力。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从政府财政开支总量的变化、开支结构的变化大体上推断出现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包括对国民收入变动方向的影响、对国民收入变动规模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因素的特定影响等等。
三 与货币政策联合运用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可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能够增强政府稳定政策的实施效果:一则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货币经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决定着国民收入的具体水平,直接作用于产品市场的财政政策不能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下达到它的政策目标;二则因为长期里连续使用,或偏重使用任何一类政策都会导致这种政策的效果下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政府政策过程里依然发生作用。经验说明,两种政策之不同程度的结合使用或是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政府追求的某些社会、经济目标,或是可以减少单一政策运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某种负作用。
至于,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政府应该以推行哪类政策为主,至少在理论上是一个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在凯恩斯主义看来,稳定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而在货币主义看来,则应以货币政策为主,并且两种观点都能够作出符合逻辑的理论论证。事实上,这是一个因国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政策选择问题,不可能找到唯一的选择标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适当的财政政策依赖于现行的货币政策;反过来说,执行货币政策的当局在计划自己行动方面,也必须考虑到财政政策。”实际上,各国政府在解决各类宏观经济问题时也都是同时动用两种政策。
四 以赤字管理为重要内容的财政政策
近几十年里,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在使用审慎财政政策过程中往往出现其开支增长经常性地超过其收入增长现象,进而产生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且长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所说的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一般将这个差额用红字表示。就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发展本身各种影响而言,在未对造成财政赤字的正常原因和非正常原因进行明确区分情况下,一般不能认为任何性质的财政赤字肯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果按照赤字形成的原因对赤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就是在财政政策决策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财政赤字的管理,还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赤字的消极影响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这是许多国家政府自80年代以来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时,往往要把财政赤字管理置于重要地位,并予以极大重视的根本原因。
在财政赤字的管理方面,除了强调控制赤字形成原因、注重赤字弥补方式的选择以外,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周期性地调整赤字规模,和在必要时强行降低赤字规模。某些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推行审慎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幅度内周期性地变动预算赤字,这一做法一般不会给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如果短期内消除巨额财政赤字缺乏现实的经济基础,那么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如3-5年)将预算赤字降低到某一适度的水平还是可以做到的。

H.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都包括哪些

主要经济指标有哪些?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生产物价指数(PPI):
主要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的情形。数据上升说明生产旺盛、通胀有上升的可能,联储倾向于提高利率,有利于美圆;反之,则不利于美圆。此数据由美国劳工局编制,每月第二个周五的21:30分公布。

消费物价指数(CPI):
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是讨论通胀时最主要的数据。数据上升,则通胀可能上升,联储趋于调高利率,对美圆有利;反之,则不利美圆。 但是,通胀应保持在一定的幅度里,太高(恶性通胀)或太低(通缩),都不利于汇率。数据由美国劳工局编制,每月第三个星期某日23:00公布。

趸售(批发)物价指数(WPI):
是根据大宗物资批发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编制而得的物价指数。 包括在内的产品有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与进出口品,但不包括各类劳务。讨论通货膨胀时,最常提及的三种物价指数之一,观察方法与CPI、PPI基本相同。每月中旬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领先指标:
由股价、消费品定单、周均失业救济金索求、建筑批则、消费者预期、制造厂商交货定单变动、货币供应、销售业绩、敏感原料价格变动、厂房设备定单、平均工作周等项目构成,是观察未来6----12个月内经济走向的指标。数据好,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代表个人从各种所得来源获得的收入总和。包括工资薪水、社会福利、支出储蓄、股利收入等。数据提高,代表经济好转,消费可能增加,有利于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由美国经济研究局编制,每月月初某日21:30公布。

商业库存(INVENTORIES):
包括工厂存货、批发业存货、零售业存货。主要用以评估生产循环状况。存货低于适当水准,将增加生产,经济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不利。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或23:00公布。

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是衡量制造业的重要指标。考察制造业在生产、新定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定单交货、新出口定单和进口等方面。数据以50为强弱分界点,在以上表示制造业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意味着衰退,对货币不利。数据由供应管理协会(ISM)编制,每月初某日23:00公布。

耐久财订单(Durable Good Orders):
所谓耐久财是指不易耗损的财物,如汽车、飞机等重工业产品和制造业资本财。其它诸如电器用品等也是。耐久财订单代表未来一个月内制造商生产情形的好坏, 数据与货币汇率呈正相关,但需要注意其国防定单所占的比重。耐久财订单由美国商务部统计,一般在每月的22号至25号晚上21:30或23:00公布。

设备使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涵盖的范围包括生产业、矿业、公用事业、耐久财、非耐久财、基本金属工业、汽车和小货 车业及汽油等八个项目。代表上述产业的产能利用程度。当设备使用率超过95%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极限,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升高情况下,对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降低情况下,对美元是利空。每月中旬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房屋开工率:
一般新屋兴建分为两种,个别住屋与群体住屋。新屋开工率与建筑许可的增加,理论上对于美元来说,偏向利多 ,不过仍须合并其它经济数据一同作考量。每月的16号至19号间公布。

宏观经济指标

用一种或几种指标反映经济运行情况。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缩写为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 。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7. 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 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出现通货膨胀;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出现资产泡沫。

8.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9. 投机性短期资本,又称游资(Refugee Capital)或叫热钱(Hot Money)或不明资金,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在外汇市场上,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货币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要预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让升值的货币大幅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

10. 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国的投资者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11. 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逆差。在一定的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

12.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宏观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指标 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是外汇投资时运用的两类主要分析方法,由于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长期的汇率运动方向,因此基本面分析成为中长线投资者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但由于基本面分析涵盖的范围庞大而复杂,导致很多投资者对其望而兴叹。 本系列的主要内容有:各类经济指标和经济数据解读、经济政策概述、政府言论和立场综述、政府干预等。 最能直接体现经济面变动的莫过于政府公布的各类经济数据和指标了,一些重要经济数据的公布会令市场产生大幅波动,甚至可能会改变市场短期的走势。我们就首先从解读经济数据和指标入手,帮助投资者正确的理解、分析、判断这些数据。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经济指标主要有哪些?

国际上通用的四个常见经济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它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际收入两部分组成。国际上判断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最常见的经济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宏观经济形势好坏而言,最佳状态是温和通胀,即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持通货温和膨胀。

就业率,也会被引述为失业率,其高低往往是由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的高低决定的,政府往往根据就业率的高低来制订各项财经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对股市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其他国家在一定时期进行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交易的记录。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两部分。经常项目收支主要包括贸易、劳务和单方面转移。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最直接的作用结果是汇率。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则该国货币坚挺,有升值潜力;反之长期逆差则货币疲软,货币有贬值可能。

美国经济指标

美国经济指标 经济反弹可用三个英文字母: 「V」、「U」及「L」来反映。其中,V形态表示经济急速放缓之后,很快又急速反弹;而「U」形态主要是形容经济急速回落后,会在低位徘徊一段时期,之後便强力复苏;至於「L」形态,是最不想看到的,它代表美国经济往急速放缓後,会长时期在的位徘徊, 最後会是「V」、「U」及「L」反弹? 其实大家都可透过部分的经济指标来得知。 美国经济的去向,

具有指标性的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国采购经理指数(NPMS)、消费者信心指数(CCl),以及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等。这些指标虽然有些是滞後数据(如GDP、失业率等),但亦有些是领先经济的指标(如NPMS及CCl)。

1. 实质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是指美国境内之资产与劳工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总价值,资枓同时反映所得与支出的流量,提供有关供求情况的广泛资讯:由於资料需用较长时间蒐集,此数据通常分阶段公布,共分成3个版本:速报、初步及最后修订: 背后玄机:数字本身由於是撇除通胀後用以量度经济输出的改变,因此可直接颢示经济在指定时间裏之表现;同时亦反映出经济处在循环周期内的不同阶段,藉此知悉经济最新的发展状况。

2. 全国采购经理指数(National Purchasing Managers’ Survey) 这个指数是由美国全国采购经理协会商业调查委员会所编订,该委员会每月会向超过250位全国采购经理发出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成员将就各种制造活动提供资讯,问卷主要包括5项领域:生产、新定单、物料存货、就业水准与零售商(供货商)交货绩效,以便反映制造业的当前情况。 背後玄机:根据全国采购经理指数的定义,如果整体指数超过50,显示制造业处於扩张状态;如果指数低於50,代表制造业处於萎缩状态:所以说,全国采购经理指数是概括整体制造业的现况、就业及物价等表现:但要注意的是,数据本身并非根据真实的物价或就业转变的数据来计算,只是对采购经理的意见调查;因此,该指数只可当作是一项趋向调查及参考,并非真正的经济转变幅度:

3. 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每月发表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都会访问约5000个家庭,询问一般的经济情况、就业展望,以及消费计划等,藉以来釐定这个指数,并以85年订定100为基数。 背後玄机:这个指数与失业情况构成一个强烈相反的关系。指数愈高,失业率便愈低,反之亦然。指数最大的玄机除与失业率成反比外,亦反映消费者的信心,是否对短期经济前景,持悲观抑或乐观,

4.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失业率的收集方法,是由调查员以电话抽样访问。
被访者若然表示,在过去两个星期有意工作而没有工开,这就可被界定为失业。计算失业率通常是以失业人数占总劳动人口的百分比来计算,但总劳动人口的计算方法则因不同国家而有不同的定义。
背後玄机:失业率可对通胀趋势提供指引。当劳动人口紧张导致失业率持续下降时,薪酬便有上升的压力,在生产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物价亦会随之而上升;在分析此数据时必须留意,数字可能会被一些因素所影响,譬如说不寻常的天气或一些工业纠纷等因素。 还有一些配合失业率的相关数据,例如:非农业职位增长(Change in total non-farm payro11 employment),和工人平均时薪(Average hourly earnings)。 非农业新增职位是反映美国工业及服务行业表现的数据,藉以反映当地经济表现及劳务市场的状况。 至於工人平均时薪,主要是指非农业雇员的平均时薪,是量度薪酬通胀的最佳指标,籍以去预计个人收入。过去经济畅旺的时候,此数据对於量度通胀情况颇为重要,但现时经济放缓,失业率和非农业职位的变化就显得更重要。

经济指标是金融及经济的数据的片断, 由政府或私人机构的各种各样的代理处出版的.这些统计是定期告知公众, 因此, 在金融市场,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依赖这些数据. 当许多投资对这种共享的信息的待机反应时, 经济指标通常对产生交易及价格变动有很大的潜在力。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在经济上领先的掌握程序会带来更大的方便去分析, 然后在充分了解经济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下交易, 几个简单的规则都是指有必要地根据这些数据来跟踪组织及做出交易决定。
主要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 - 所有由本国或外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及服务的总和,GDP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或下降)的步伐,并且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产量及增长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工业生产率 - 它是对某国工厂,矿业,公共事业的生产量变化的连续加权式的测量,等同测量他们工业生产能力及在工矿,公用事业中有哪些可用资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制造业这一块可以影响1/4的经济,使用效能提供一个多大生产能力在被利用的评估。

采购经理指数 - 采购经理的国家协会(NAPM),现在称做为供应管理之协会,公布每月综合指数,包括国内制造业情况,房屋建筑新订单。生产,供应者送货次数,订货,库存,价格就业,出口订单,及入口订单,它是将制造也除以非制造业以下指数。

产品价格指数(PPI) - 产品价格指数是在制造业里价格变化的量度,它是度量卖价的平均变化,卖价是由国内生产者接受的产品价格用以再生产。它们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农业,电力业,通常用作经济分析的PPIS是指那些成品,半成品及未加工品。

消费物价指数(CPI) - 消费物价指数是一个由城市消费(80%的人口) 支付篮子食品及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它报道变化的价格种类超过200种。CPI通常包括各种使用者的手续费及税费,这些直接与某一特定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有联系。

耐用品 - 耐用品的订单时量度国内厂家对立即或将来要送货的货品所接的订单数。一件耐用品定义为该商品会持续使用一段时间(超过3年),而在期间对它的服务也持续。

就业成本指数(ECI) - 受薪就业时对在所有州及255个地区超过500个行业所提供的工作数量的量度,就业估计是基于大企业的市场调整。而且把在国内企业及政府里全职或兼职的受薪员工数目计算起来。

零售销售 - 它是一个适时的指标,关于消费者的主要消费模式以及会因正常季节变动,节假日,交易日不同而调整。零售包括耐用和非耐用品商品销售,及服务及难免发生的加在商品的费用税收,但不包括负担在消费者身上的销售税。

新建房屋报告 - 新建房屋报告量度每月与居住有关为单位的新建房屋的数目。一个建筑的开始是指开挖地基的开始。同时主要由居住房屋建造组成,住宅房是对利率变动而作出反应的第一要素。对开始/接受利率变化的反应,若以图形来表示利率的话,可能是接近谷底的谷峰。要分析,关注前个月的价格变动百分比,报告会在大约下月中公布。

I. 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特征

财政政策来目标是指财政源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在确定财政政策目标时,政府决策部门应注意财政政策目标的几个特征:
(1)财政政策目标受财政政策功能的制约;
(2)财政政策目标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3)财政政策目标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
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特征,构成一个目标体系,其体系内一般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发展、公平分配和平衡预算四大目标。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大目标又分解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个子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资源合理配置目标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三个子目标。

阅读全文

与财政政策的主要指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平台周六周日可以出金吗 浏览:962
法院审理泛亚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486
不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 浏览:337
中金所期权产品多少杠杆 浏览:425
长春市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浏览:528
尼日利亚奈拉汇率美元黑市 浏览:660
欧元与美金汇率 浏览:787
大淘客改佣金 浏览:323
同方股份2018第四季度业绩 浏览:383
哪项不是邮储银行个人客户理财产品系列 浏览:55
深圳中赢财富金融公司 浏览:694
济南金融机构 浏览:870
银行间理财区别 浏览:972
兰州黄河000929股票 浏览:983
财政部干预汇率的方式 浏览:798
金融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浏览:473
9月5日汇率日元 浏览:957
日币兑换怎么兑换人民币汇率 浏览:462
网络开户怎么调佣金 浏览:140
起步股份涨幅预计 浏览: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