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相对数的公式
设02年的生产总值为1,则03年的实际生产总值为114%
故2003年产品生产总值计划完成程度为114%/108%=105.56%
② 关于股票相对强度公式
RSI相对强弱指标,而MADBQR是对比强弱指标,不是一回事!!!一个是自己本身,一个是与大盘对比!!!
MADBQR
是 MA+DBQR MA 是平均的意思!! 比如5日平均线是 MA(c,5)
DBQR 是对比强弱的意思!!
实际上是看个股与大盘的线是相同,还是相逆!!!
给你个参考看一下,估计会明白!!你上面的公式应该是一种变种的公式!!!
下面是一个整体,连在一起看,也就是这指标一共是4条线!!!
对比强弱(DBQR)
指标概述
对比强弱(DBQR)指标实际上是从变动率指标(ROC)改进发展而来的。该指标是通过分别计算大盘和个股的变动率指标,再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该股相对于整个大势的强弱状况。
计算公式
1.指数强弱线(DB)=(大盘收盘指数-N日前大盘收盘指数)/N日前大盘收盘指数
2.个股强弱线(QB)=(收盘价-N日前收盘价)/N日前收盘价
3.MADBQR1=QB的M1日简单移动平均
MADBQR2=QB的M2日简单移动平均
MADBQR3=QB的M3日简单移动平均
4.参数N=5,M1=10,M2=20,M3=60
应用法则
1.QB向上金叉DB,表明个股强于大盘,是买进时机;QB向下死叉DB,表明个股弱于大盘,是卖出时机。
2.当QB与DB有较大偏离的时候,如果QB能够快速,并且几乎垂直地向上穿越DB,则是一个较好的买进时机。
3.当QB与DB有较大偏离的时候,如果QB能够快速,并且几乎垂直地向下穿越DB,则是一个较好的卖出时机。
4.如果QB与DB同时快速向上穿越三条均线,表示大势转暖,该股有跟随走强的趋势,可买进。
5.如果QB与DB同时快速向下穿越三条均线,表示大势转弱,该股有跟随走弱的趋势,可卖出。
注意要点
1.DBQR指标是一个短线指标,因此其买卖信号过于频繁。投资者在使用时应配合其他辅助技术分析指标。
{{{{{{{{{{{{{你要是需要的话,我可以编好传给你!!!))))
③ 动态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
答:
结构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状况的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指标=
,如:某门课程及格率为98%。
动态相对指标是两个时期同一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动态相对指标=
,如:今年产量为去年的9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一定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的对比,是用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指标=
,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元/人。
④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由于计划数在实际计算中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等多种形式,因此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计划数为绝对数和平均数时
使用绝对数和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可直接用上述计算公式。
例:某企业2000年产品计划产量1000件,实际完成1120件,则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120÷1000)×100%=112%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超额12%完成产量计划,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增加了120件。
例: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达到8000元/人,某种产品计划单位成本为100元,该企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达到9200元/人,该产品实际单位成本为90元,其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实际比计划提高了15%,而某产品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降低了10%。这里劳动生产率为正指标,单位成本为逆指标。
在检查中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根据计划指标的性质不同,计算可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
1)水平法
用水平法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就是根据计划末期(最后一年)实际达到的水平与计划规定的同期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较,来确定全期是否完成计划。其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水平/计划规定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采用水平法计算,只要有连续一年时间(可以跨年度)实际完成水平达到最后一年计划水平,就算完成了五年计划,余下的时间就是提前完成计划时间。在例中,该企业实际从五年计划的第四年第三季度到第五年第二季度连续一年时间的产量达到了计划期最后一年计划产量720万件水平,完成了五年计划,那么第五年下半年这半年时间就是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2)累计法
累计法就是整个计划期间实际完成的累计数与同期计划数相比较,来确定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期间累计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的累计数
采有累计法计算,只要从中长期计划开始至某一时期止,所累计完成数达到计划数,就是完成了计划。例中,前四年投资额已完成五年计划,比计划时间提前一年。
2、计划数为相对数时
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百分比数/计划规定百分比;
其中:实际完成百分比数=本期实际完成数/上期实际完成数;
计划规定百分比数=本期计划完成数/上期实际完成数;
计算结果表明,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大于100%,说明超额完成计划。而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小于100%,说明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有所降低,也超额完成了成本降低计划。
⑤ 写出计划完成程度的相对指标公式和加权算术平均数公式
你的小测成绩是80分,期末考成绩是90分,老师要计算总的平均成绩,就按照小测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来算,所以你的平均成绩是:
80×40%+90×60%=86
学校食堂吃饭,吃三碗的有
χ
人,吃两碗的有
y
人,吃一碗的
z
人。平均每人吃多少?
(3×χ
+
2×y
+
1×z)÷(χ
+
y
+
z)
这里x、y、z分别就是权数值,“加权”就是考虑到不同变量在总体中的比例份额。
=============================
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重复出现几次时,那么它们的平均数的表示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某人射击十次,其中二次射中10环,三次射中8环,四次射中7环,一次射中9环,那么他平均射中的环数为
(10×2
+
9×1
+
8×3
+
7×4
)÷10
=
8.1
这里,7,8,9,10这四个数是射击者射中的几个不同环数,但它们出现的频数不同,分别为4,3,l,2,数据的频数越大,表明它对整组数据的平均数影响越大,实际上,频数起着权衡数据的作用,称之为权数或权重,上面的平均数称为加权平均数,不难看出,各个数据的权重之和恰为10.
在加权平均数中,除了一组数据中某一个数的频数称为权重外,权重还有更广泛的含义。
比如在一些体育比赛项目中,也要用到权重的思想.比如在跳水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除完成规定动作外,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自选动作,而自选动作的难度是不同的,两位选手由于所选动作的难度系数不同,尽管完成各自动作的质量相同,但得分也是不相同的,难度系数大的运动员得分应该高些,难度系数实际上起着权重的作用。
而普通的算术平均数的权重相等,都是1,(比如,3和5的平均数为4)也就是说它们的重要性相同,所以平均数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
⑥ 什么是统计学里的相对数、绝对数,举例说明。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它可以从数量上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相对数的种类很多。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
1、一类是有名数,即凡是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绝对数或平均数指标对比计算所得的相对数,一般都是有名数,而且多用复合计量单位。
2、另一类是无名数,无名数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倍数、成数、系数、百分数、千分数等来表示,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
统计中常用的总量指标就是绝对数。它是反映客观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如,一定总体范围内粮食总产量、工农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等。
(6)相对数指标的公式扩展阅读:
计算相对数的基本公式是:相对数=比较数值(比数)/基础数值(基数)。另外,统计绝对数的分类:
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按其反映不同的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按其采用的计量单位的不同分: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⑦ 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哪些
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一般现为无名数,也有用有名数表示的。
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六种: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计划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又称结构相对数。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相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指标。结构相对数通常用来反映总体的结构和分布状况等。实际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恩格尔系数、贡献率、城市化程度、中间投入率、增加值率、消费率、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都是结构相对数。
比较相对指标又称比较相对数或同类相对数。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进行静态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可以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等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工作优劣。
比例相对指标又称比例相对数或比例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又称强度相对数。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通常以复名数、百分数(%)、千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动态相对数”或“时间相对指标”,就是将同—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比而得出的相对数,借以表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动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也称为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减1或100%为增长速度指标,计算结果大于100%为增长多少百分数或百分点,小于100%为下降多少百分数或百分点。
其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
通常,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称为基期,与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报告期。例如,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533亿元,2000年为89404亿元,如果2000年选作基期,亦即将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作为100,则2001的国内生产总值与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得出动态相对数为106.9%,它说明在2000年基础上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
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数。以计为比较标准,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相比较,用以表明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⑧ 相对数的计算方法
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X100%。
⑨ 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哪两种简答题
随着统计分析目的的不同,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可以采取不同的比较标准(即对比的基础),而对比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相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有六种形式,即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实际完成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基本计算公式为: 2、结构相对指标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时,不仅要掌握其总量,而且要揭示总体内部的组成数量表现,亦即要对总体内部的结构进行数量分析,这就需要计算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以各组(或部分)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总数对比,或以各组(或部分)的标志总量与总体的标志总量对比求得的比重,借以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的一种综合指标。一般用百分数、成数或系数表示,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 概括地说,结构相对数就是部分与全体对比得出的比重或比率。由于对比的基础是同一总体的总数值,所以各部分(或组)所占比重之和应当等于100%或1。 3、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内部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态。它是同一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静态对比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100%
比例相对指标计算结果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还有以比较基数单位为 1 、100 、1000 时被比较单位数是多少的形式来表示。 4、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就是将不同地区、单位或企业之间的同类指标数值作静态对比而得出的综合指标,表明同类事物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差异程度或相对状态。比较相对指标可以用百分数、倍数和系数表示。计算公式可以概括如下: 比较相对数指标=[甲地区(单位或企业)某类指标数值÷乙地区(单位或企业)同类指标数值]×100% 5、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就是在同一地区或单位内,两个性质不同而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对比得出的相对数,是用来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可以概括为: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个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值 6、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就是将同—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比而得出的相对数,借以表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动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也称为发展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
⑩ 统计学相对指标有哪些其公式分别是什么
1、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据)/[计划(定额)数据]}*100%;
2、结构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某一构成部分的例数/各构成部分例数之和×100 (3.2);
3、比例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4、比较相对数:比较相对数(%)=甲地区(单位)某类现象的水平/乙地区(单位)同类现象的水平×100%或=总体的一个组(部分)/总体的另一个组(部分)×100%;
5、动态相对数: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6、强度相对数:强度相对数=某现象的发生数/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100℅(或1000‰)。
统计学相对指标的作用:
1、相对指标通过数量之间的对比,可以表明事物相关程度、发展程度,它可以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使人们清楚了解现象的相对水平和普遍程度。例如,某企业实现利润50万元,实现55万元,则利润增长了10%,这是总量指标不能说明的。
2、把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对比的指标变为可比。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条件不同,直接用总产值、利润比较评价意义不大,但如果采用一些相对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值率等进行比较,便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做出合理评价。
3、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例如计算一个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可以说明该地区经济的性质。又如计算一个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可以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