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指标区

指标区

发布时间:2022-01-09 05:49:25

『壹』 分等指标区调整

农用地分等所依据的分等指数主要是根据评价土地一年生长期内各季作物可能达到的理论总产量进行确定。计算方法上,首先计算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然后再分别进行土地自然因素质量的订正、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影响下的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发挥程度即实际产出(土地利用系数)的订正,以及主要受区位和人工管理水平影响的土地产出效益水平(土地经济系数)的订正。分等指标区划分目的就是要对研究区进行区域细分,确定各细分区域光温生产潜力计算时所选择的作物(分等指定作物),以及进行土地自然质量订正时参评的自然因素。因此,分等指标区划分要满足以下要求:

(1)分等指标区划分时,应该遵循主导因素和区域差异的原则,划分所得到的分等指标控制区域与其他指标区之间有显著区别。

(2)每个分等指标区均可建立一套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的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体系。被选定的分等因素对农用地的质量差异应该有明显影响,未选定的分等因素对土地质量差异的影响小或不明显。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时将只采用该指标区内被选用的分等因素体系。

(3)分等指标区将决定农用地分等时所选择的自然质量参评因素的区域组合,以及这些因素对分等指定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性和影响程度。也就是说,不同的分等指标区,虽然其指定作物可能一样,但分等所选择的自然质量参评因素以及这些参评因素影响作用的权重、自然质量分值量化的标准和方法可能会有所差异。

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在全国农业耕作制度区划中江苏省各市、县耕作制度分属于3个指标区:①Ⅱ.黄淮海区的Ⅱ4黄淮平原区,包括的市、县有徐州市、丰县、沛县、铜山县、邳州市、新沂市、睢宁县、连云港市、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响水县、沭阳县、灌南县、涟水县、淮阴区、泗阳县、宿迁市、泗洪县,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的小麦-水稻、小麦-玉米或小麦-棉花,年均温14.0℃~15.0℃,年≥10℃积温4500℃~4800℃,年降水量650~950毫米;②Ⅲ.长江中下游区的Ⅲ1江淮平原区,包括的市、县有盐城市、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大丰市、东台市、海安市、如皋市、如东县、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市、兴化市、姜堰市、泰州市、江都市、泰兴市、靖江市、仪征市、邗江区、淮阴区、淮安市、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南京市、六合区、江浦县、江宁区、溧水县、高淳县、溧阳市,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的小麦-水稻或小麦-棉花,年均温14.0℃~16.0℃,年≥10℃积温4600℃~5000℃,年降水量950~1200毫米;③Ⅲ.长江中下游区的Ⅲ3沿江平原区,包括的市、县有南通市、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苏州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市、无锡市、江阴市、锡山区、宜兴市、常州市、武进区、金坛市、镇江市、扬中市、丹徒区、丹阳市、句容市,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的小麦-水稻或小麦-棉花,年均温15.0℃~19.0℃,年≥10℃积温5000℃~6100℃,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相应的,江苏省农用地分等指标区分属于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

但是,就省级层次而言,江苏省根据农业生产现状、作物组成、生产条件、限制因素等可分为相互间差异较为明显的6个区,即徐淮农业区、里下河农业区、沿海农业区、沿江农业区、镇宁扬丘陵农业区和太湖农业区。为此,本研究在全国农业耕作制度和分等指标分区基础上,对江苏省农用地耕作制度和分等指标区进行调整和细分,即保持Ⅱ4黄淮平原区的范围不变,但更名为徐淮平原区;Ⅲ1江淮平原区进一步细分成里下河平原区、沿海平原区和镇宁扬丘陵区;Ⅲ3沿江平原区更名为太湖平原区;Ⅲ1江淮平原区与Ⅲ3沿江平原区中属于长江沿岸的部分县、市,合并组成新的沿江平原区。

『贰』 分等因素指标区确定

根据前面对分等指标区的调整,江苏省共划分成6个分等因素指标区。在保证乡镇行政区域完整性的前提下,各指标区所包含的范围见表3-2。

表3-2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指标区划分及所含范围列表

续表

(一)徐淮平原区

该区位于淮河和灌溉总渠一线以北,属黄淮海平原的南缘部分,东濒黄海,西接安徽,北连山东,南与里下河农业区毗邻。该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气温上升快、秋季降温较早,春秋两季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而雨水集中,冬季寒冷而干燥;多春旱、夏涝、秋旱。光照条件为全省最好,年太阳辐射总量114~126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233~2631小时。热量为全省最低,年平均温度13.2℃~14.4℃。地貌以黄泛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系属淮、沂、沭、泗下游,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70%左右和径流量的近95%都集中在汛期6~9月。土壤肥力一般较低,有盐碱、砂姜、包姜、飞沙等土壤分布。农业生产历史上以旱谷两年三熟为主,现已发展为一年两熟,是江苏省稻、麦、棉、油、豆、烟等重要商品生产基地。

(二)里下河平原区

该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处于江淮之间,北以灌溉总渠为界,南至老通扬运河,西靠丘陵边缘,东至通榆运河和串场河。该区位于北亚热带北部,光能资源优于太湖平原区,热量资源好于徐淮平原区,雨量较为适中,光、热、水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其高峰期正与水稻的生长需求相吻合,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冬季不太寒冷,春季降雨少于太湖,梅雨期也偏迟,有利于三麦生长。因此,该区宜稻又宜麦。地势除运河以西较高外,全区形成高差不大的碟形浅洼平原,内部河湖交错,水网极密,水量丰富,易发生洪涝灾害。该区广泛分布由湖相沉积和黄淮、长江冲积形成的水稻土,串场河西一带尚有部分海相沉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力强,耕地质量较好,自然肥力较高。农业自然条件的特点决定了该区是以稻麦两熟为主的种植业结构,并蕴藏着发展水产生产的巨大潜力,是江苏省的重点粮区和水产区。

(三)沿海平原区

该区东临黄海,西界串场河,南与如东接壤,北至灌溉总渠。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濒临黄海,所以具有比较典型的沿海气候特征,春温回升慢,夏季无酷暑,秋温下降迟,冬季少严寒。水热条件尚好,但常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地貌为成陆较晚的滨海平原,是全国和全省海涂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地势低平,一般海拔为2~3米。土壤普遍含盐,土壤盐分含量高低与距海岸线远近相关,距海越近土壤盐分越重,距海越远土壤盐分越轻,土壤质地偏砂,肥力一般。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盐碱,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工程设施与农业改良措施并重,水、肥、林、种、管等综合治理,土壤和地下水盐分已大为下降。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作物以稻、麦、棉、玉米为主。

(四)沿江平原区

该区位于江苏省长江两岸,以江北为主。位于北亚热带中部,滨江近海,气候温和湿润,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较平坦。该区光热资源条件较好,年平均日照时数2040~228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08~117千卡/平方厘米,优于太湖平原区,略好于宁镇扬丘陵区,稍逊于里下河平原区。土地类型复杂,包括通扬高沙土、沿江圩田、江北平原、江南高平原四类。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两类。中部沿江圩田、洲田和江南高平田一带多为淤泥土类,大多为粘壤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属于高产土壤;江北除水稻土外,多为灰潮土类,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通扬高沙土区的土壤大部为灰潮土中的高沙土种及夹沙土种,土质差,肥力水平一般;沿海区大多为潮土类,肥力中等。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作物以稻、麦、棉、玉米为主。

(五)太湖平原区

该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北和东北以长江、张家港及盐铁塘与沿江平原区为界,西和西南基本以10米等高线与宁镇扬丘陵区为界。该区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冬短夏长,春早秋迟,生长季节长,降水适中,热量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区,光热水同步匹配,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壤,湖泊河道交叉成网,灌排方便,加以交通发达,运河、铁路和公路把境内大小城市和集镇连接在一起,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农业土壤以水稻土为主,自然肥力较高。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是江苏省的稻麦、水产、蚕桑等重要产区。

(六)镇宁扬丘陵区

该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北濒淮河、洪泽湖,徐淮平原区交界,东以10米等高线与里下河、沿江和太湖平原区为邻,西南部与浙、皖两省接壤。地貌类型较复杂,低山、丘陵、岗地、冲沟、平原和洼地交错分布,其中山、丘、岗三类所占面积较大。年平均气温14.6℃~16.0℃,≥0℃积温5500℃~5800℃,热量条件为全省丰富地带之一,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水系发育与地形关系甚为密切,长江、淮河、滁河和秦淮河为主要干道。由于该区南北狭长,东西较窄,水热条件由南向北渐变的趋势比较明显;因地貌复杂,气候的非地带性差异也较明显,往往在沿江、沿湖、山地形成独特的水域小气候和地形小气候。由于地形限制,降水利用率较低,岗丘地区抗旱能力弱,圩区则有洪涝灾害。农业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并有部分旱作土壤,低产土壤面积较大,养分贫瘠或结构不良的死黄土、小粉白土、板浆白土、青泥土等在全区土壤面积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作物以水稻为主,旱作物有一定比例。

『叁』 指标区的划分

3.1.1.1 指标区划分的依据

分等指标区是指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评价因素指标体系适用区。根据重庆市实际,由于经纬度跨度不大,耕地资源的气候因素水平分异不突出;但受地貌形态控制,各地地势起伏差异巨大,自然因素的垂直分异明显,对耕地土壤性状、作物结构和产能产生重要影响。确定以地貌形态为主,综合考虑土壤、气候因素和地理位置集中连片,作为划分重庆市分等因素指标区的依据。

3.1.1.2 指标区划分的结果

重庆市分等因素指标区分为渝西丘陵区、渝中低山丘陵区、渝东南低中山区、渝东北中山区(表3-1)。

表3-1 重庆市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

(1)1区:渝西丘陵区,包括20个县域。地质构造上,西部为一系列小型隆起、坳陷、断裂、雁行排列产出的川中褶带,东部为狭窄背斜与开阔向斜共同组成的梳状褶皱的川东褶带西部。以丘陵为主体,平坝、台地分布其间,海拔高度低,起伏缓和;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地肥沃;水田实行稻麦两熟制,发展再生稻,旱地推广冬小麦、玉米、甘薯间作套种;垦殖指数高,水田多于旱地,是重庆市土地利用最高的区域之一。

(2)2区:渝东南低中山区,包括5个县域,地质构造为川鄂湘黔隆褶带,地貌以中、低山为主,相对高差大,河流深切,山势崎岖,除小规模的零星河间平坝外,不存在稍具规模的平原、丘陵;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面积较大,耕作粗放;土壤以黄壤为主,土壤酸瘦、瘠薄,普遍存在广种薄收现象,效益较低;光照在全市属低值区。

(3)3区:渝中低山丘陵区,包括8个县域。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川东褶带,为狭窄背斜与开阔向斜共同组成的梳状褶皱;为条形背斜山地和宽缓向斜丘陵、台地或坪状低山相向排列,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浅丘、平坝沿溪谷分布;土壤种类多样化,呈条带分布;河谷平坝及浅丘地带,海拔低,水热条件优越,宜种性广,土地垦殖指数、复种轮作指数、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重庆市种植业发展较好的区域。

(4)4区:渝东北中山区,包括6个县域,地质构造体系属大巴山断褶带,为中山峡谷地貌区,相对高差最大,流水强烈切割,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力地貌突出;土壤主要包括黄壤和黄棕壤等,土壤质地不良,粘性土、砾石土面积大;虽然该区域光照条件最好,但耕地比例少,以旱地为主,农业生产水平不高,是重庆市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肆』 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指标区是指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分等因素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区。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第3期)的相关规定,开展农用地分等的省(区、市),必须进行指标区划分,并由省里统一确定各指标区的推荐性分等因素、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根据规程以及技术简报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农用地分等必须划分自治区级因素指标区。

(一)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指标区划分原则

(1)指标区是指整个工作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和分等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2)一个指标区内,只适用一套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的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体系。分等因素的数量适宜控制在5~7个,被选定的分等因素对农用地的质量差异有明显影响,未选定的分等因素对农用地的质量影响小或不明显,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只涉及该指标区内所选用的分等因素。

(3)高级区(一级区)的划分与全国分区系统衔接,低级区(二级区)结合全自治区各地农业生态类型、地类和土壤类型差异、生产利用和区域性耕作制度特点划分。

(4)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指标区划分依据与方法

1)划分依据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面临热带海洋的东南边缘,受太阳强烈辐射和冬夏海陆季风环流的影响,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可由北至南划分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3个气候带。受气候带的影响,全自治区各地冬季温暖,日平均气温<0℃的低温天气虽然在桂北地区及一些中山山地区时有出现,但日数不多,持续时间也短。全自治区日均温≥0℃的年总积温平均值为5900℃~8300℃,≥10℃的积温为4900℃~8300℃。积温的地域分布特点同年均气温类似,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地区低,其中,资源县、乐业县、南丹县、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全自治区积温较低的地区(总积温<6200℃),钦州市沿海,左、右江河谷等地带积温最高(总积温>8000℃)。但是≥0℃与≥10℃的积温差值,具有自北向南、自山地区向平原区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温度和水分直接受大气温度和降水的制约,形成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土壤类型与气候变化的依存关系。从全自治区来看,气候-土壤变化略呈现北热带-砖红壤、南亚热带-赤红壤、中亚热带-红壤的对应关系。

根据气候和土壤的地带性,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的土壤改良利用分区以及农业区划分区。

(1)桂东北丘陵山地区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属亚热带气候,山地多为花岗岩、砂页岩、石灰岩,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山间盆地与丘陵谷地。

(2)桂西北山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山原地貌高寒湿润,气候垂直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山脉走向为北西-南东走向,山地连绵,峰峦起伏、山高谷深、平地极少;山地多为砂页岩、石灰岩,山高谷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狭小河谷或山间小盆地里,旱地多在较高丘陵的山坡上。

(3)桂中溶蚀平原区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弧形山脉内侧的盆地,四周为山地包围,盆地西部为岩溶山地。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主要为台地、平原,生产潜力大,土壤贫瘠缺水,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资源丰富,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3。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龙江、红水河、柳江、黔江沿岸,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

(4)桂南低平原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土地类型以丘陵、平地为主,且丘陵平地广阔,光照充足,气温高,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属南亚热带气候,成土母岩和母质有花岗岩、砂页岩、紫色岩、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等,土壤类型以水稻土、赤红壤、山地红壤等为主。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丘陵盆地。这些地方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及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农业区。

(5)右江河谷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条件比较优越,但气候干旱,由于地处河谷盆地,河谷地带有焚风效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著名的高温区,又是该自治区的少雨区,年均降雨量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阳河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大旱区之一。山地多、耕地少,但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带,土体深厚、质地疏松、肥沃、光热资源十分充足,因而,右江河谷沿岸冲积平原也是自治区的重要稻蔗生产基地之一。

(6)桂西岩溶山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貌类型多样,以岩溶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为主,还有低山、丘陵、盆地、台地、冲积平原等,土地资源丰富。那坡、靖西、德保一带地势较高,属云南高原边缘。气候具高原特点,夏凉冬温,日照短,昼夜温差大,春旱和秋旱严重,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渗漏大,旱涝频繁,旱地多于水田。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

(7)桂南沿海区面临北部湾,属南亚热带气候,地形以滨海台地为主,土壤由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物等母岩母质发育而成,有砖红壤、滨海盐土、潮土和水稻土等,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平原、台地与丘陵谷地。

2)划分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采用特尔菲法,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专家咨询指导组的专家们多次开会进行研究论证,按两级划分。

其中,一级区的划分与全国分区系统衔接,主要根据气候特点来划分,分为南岭丘陵山地区、华南低平原区、华南沿海西双版纳低山丘陵区3个一级区。

二级区的划分是在划分一级区的基础上,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根据农业自然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土地资源特点、耕作制度的不同,结合土壤分区、农业综合区划以及农业生态类型来划分,充分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全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对农业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沿海地区受海洋性湿热气候影响的农业区特点以及右江河谷地区特有的受高热干燥天气影响的农业生态特点。

3.二级指标区划分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依主导因素和区域分异特点,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在全国3个一级区划分的基础上细分为7个二级区,其中,南岭丘陵山地区细分为3个二级区,即桂东北丘陵山地区(IV3-I)、桂西北山地区(IV3-II)、桂中溶蚀平原区(IV3-III);华南低平原区细分为3个二级区,即桂南低平原区(V1-I)、桂西岩溶山地区(V1-II)和右江河谷区(V1-III);在华南沿海西双版纳低山丘陵区下划分桂南沿海区(V2-I)。具体划分结果见表3-5和图3-4。

表3-5 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方案表

注:表中各县(市、区)为2005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图3-4 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指标区分布示意图

4.二级指标区的主要农业特点

1)IV3-I桂东北丘陵山地区

包括全州县、兴安县等21个县(区)。该区域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3℃~21.2℃,冬季较冷,年年有霜,平均有霜日数为5~10天,极端最高温度为40.4℃,极端最低温度为-6.6℃,≥10℃积温为5320.0℃~7024.0℃,年均降雨量为1218~2012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以“稻-稻”或“稻-稻-绿肥”为主;旱地主要作物为甘蔗,其次为花生、蚕豌豆、黄红麻等。

2)IV3-II桂西北山地区

区域范围包括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15个县。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山地多,平地少,宜林宜牧面积大,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狭小河谷或山间小盆地里,是该区最好的农耕地;旱地多在较高丘陵的山坡上。属亚热带山地气候,山原地貌高寒湿润,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为16.5℃~20.6℃,极端最高温度为40.7℃,极端最低温度为-8.4℃,≥10℃积温为4997.0℃~7177.4℃,年均降雨量为1086~1777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以“稻-稻”或“中稻-再生稻”为主,旱地主要以中玉米套种豆类或薯类为主。

3)IV3-III桂中溶蚀平原区

该区位于北回归线北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弧形山脉内侧的盆地,以岩溶地形为主,大部分为宽阔的岩溶盆地或岩溶平原,成土母质以石灰岩为主,其次为砂页岩、硅质岩等。包括金城江区、罗城县等12个县(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年平均温度为19.0℃~21.5℃,极端最高温度为40.1℃,极端最低温度为-4.0℃,≥10℃积温为6047.6℃~7321.2℃,年均降雨量为1345~1726毫米,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资源丰富,约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3。喀斯特地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既易旱又易涝,旱地多、水田少,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低。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龙江、红水河、柳江、黔江沿岸,为该区的主要农业区;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玉米间种豆类加晚稻”或“稻-稻”,旱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甘蔗、豆类、薯类等。

4)V1-I桂南低平原区

包括南宁市市区、武鸣县等28个县(市、区)。该区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土地类型以丘陵、平地为主,且丘陵平地广阔,光照充足,气温高,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0.9℃~22.5℃,极端最高温度为42.0℃,极端最低温度为-3.0℃,≥10℃积温为6967.4℃~8044.1℃,年均降雨量为1177~1904毫米。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丘陵盆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及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农业区。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绿肥”或“稻-稻-菜”(多造多熟);旱地主要种植作物为甘蔗、玉米、花生、薯类、蔬菜等。

5)V1-II桂西岩溶山地区

包括平果、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6个县。该区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具高原特点,夏凉冬温,年均温为18.9℃~21.6℃,极端最高温度为40.1℃,极端最低温度为-4.4℃,≥10℃积温为6127.2℃~7597.0℃,年均降雨量为1327~1677毫米,且集中在5~9月,春旱和秋旱严重。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岩溶谷地、盆地、洼地。成土母岩以石灰岩为主,其次为砂页岩、硅质岩。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渗漏大,旱涝频繁,旱地多于水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玉米-中稻(或晚稻)”或“稻-稻”,旱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甘蔗、豆类等。

6)V1-III右江河谷区

包括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3个县(区),该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年均温为21.9℃~22.0℃,极端最高温度为42.5℃,极端最低温度为-1.2℃,≥10℃积温为7872.1℃~7905.4℃,但气候干燥,由于地处河谷盆地,3个县(区)的河谷地带有焚风效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名的高温区,又是少雨区,年均降雨量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阳河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大旱区之一。成土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砂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洪积物等,土壤以赤红壤和石灰岩土为主。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带,右江河谷沿岸冲积平原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稻蔗基地之一。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或“稻-稻-菜”;旱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甘蔗、玉米、豆类等。

7)V2-I桂南沿海区

包括钦州市市区、防城港市市区、北海市市区、合浦县、东兴市5个县(市、区)。该区域面临北部湾,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均温度为21.9℃~22.8℃,极端最高温度为38.4℃,极端最低温度为-0.8℃,≥10℃积温为7702.4℃~8218.4℃,年均降雨量为1455~2785毫米。地形以滨海台地为主,土壤由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物等母岩母质发育而成,有砖红壤、滨海盐土、潮土和水稻土等,农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平原、台地与丘陵谷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或“稻-稻-冬菜”;旱地主要种植作物为甘蔗、花生、薯类、蔬菜等。

(二)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的划分

熟制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耕作制度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即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作物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确定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作物种植次数即复种与休闲,作物种植方式即间作、套种和单作、连作、轮作等。对耕作制度进行评价的标准有:①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②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同时,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的肥力不断提高。③经济效益高,实现农作物大面积的高产、稳产,做到低投入、高产出。④作物布局合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耕作制度的确立取决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演变。因此,自治区标准制度二级指标区应依据自治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划分。具体的划分依据和结果如下。

1.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划分依据

(1)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地貌特点、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水利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再结合土壤分区和农业综合区划以及农业生态类型复杂、地类和土壤类型差异明显、生产利用区域性突出的特点。

(2)《农用地分等规程》中,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划分为IV3南岭丘陵山地区、V1华南低平原区、V2华南沿海西双版纳低山丘陵区3个一级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耕作制度分区,以全国耕作制度一级区为基础,同时结合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以及全自 区农业耕作制度分区,进一步细分。

2.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划分结果

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与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二级区的划分依据相一致,也细分为相同的7个自治区二级指标区。

3.二级区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地多、平地少,地貌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形成复杂的农业生产方式,大部分农业生态区均可一年二熟,甚至多熟,也有小部分只能一年一熟,例如地处南亚热带的桂南低平原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粮食以及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主要农业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各分区耕作制度主要是“稻-稻-绿肥”或“稻-稻-菜”(多熟),“一造甘蔗”、“玉米-其他经济作物”;而桂西北与云贵高原接壤的中亚热带高寒湿润气候区,耕作制度以“玉米-中稻”或“中稻-再生稻”为主。水稻和玉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甘蔗是自治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的主要蔗糖生产基地之一。水稻、玉米和甘蔗3种作物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作物和传统作物,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与自治区的土地自然特性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较为恰当地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种植业生产主要面貌,反映出该区域的农用地质量属性,又能突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作为我国主要的粮糖生产基地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实际的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组成,确定“早稻-晚稻”、“早玉米-晚玉米”和“一造甘蔗”3种耕作制度为标准耕作制度。

各二级区耕作制度具体为:①桂东北丘陵山地区(IV3-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甘蔗或玉米;②桂西北山地区(IV3-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中稻或“中稻-玉米”;③桂中溶蚀平原区(IV5-I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玉米-晚稻”或甘蔗;④桂南低平原区(V1-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稻-稻-绿肥”或甘蔗;⑤桂西岩溶山地区(V1-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早玉米-晚稻”或“稻-稻”或甘蔗;⑥右江河谷区(V1-II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甘蔗;⑦桂南沿海区(V2-I)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稻-稻”或甘蔗。

4.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

1)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不同,可进一步区分为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晚稻7种粮食作物。

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涉及的作物。

2)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确定

各因素指标区指定作物的确定,原则上要能突出该指标区的农业生产习惯。在7个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中都涉及的作物为水稻,把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余的6个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甘蔗;在桂西北山地区和桂东北丘陵山地区两个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甘蔗外,还有玉米。参考《农用地分等规程》附表B.2中全国各区标准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组成,再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区划、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各区农业生态特点的不同,确定3种作物(即水稻、玉米和甘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的指定作物,其中,水稻为基准作物。

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的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如表3-6所示。

表3-6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统计表

注:表中甘蔗为一年一熟制。

『伍』 因素指标区

采用分等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需要划分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以下简称指标区)。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是指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的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根据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全省农用地划分为平地区、坡地区两个分等因素指标区。平地区是指耕地坡度在 2 °以下的种植作物的区域,包括实际种植水稻的水田区域;坡地区指耕地坡度在 2 °(含 2 °)以上种植作物的区域。

『陆』 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

(一)含义

分等因素指标区是指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推荐分等因素指标和自选分等因素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区,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二)划分依据

1. 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能综合反映各区域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差异,对耕地自然质量起主导作用,因此地貌类型是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的最主要依据。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各构造体系具有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故造就了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其特征,一是地势起伏较大,层次地貌不明;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四是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

2. 土壤普查资料

不同地貌上发育的土壤有明显差别。重庆市西部和中部丘陵地区,土壤水平分布,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的制约,与地层分布密切相关,广布着紫色岩土发育的紫色土和新冲积母质发育的新冲积土壤;重庆市中北部的平行岭谷区,隔档式构造发育,背斜和向斜相间分布,出露岩层多样,因而由紫色土、石灰岩土、黄壤、新积土呈条带状相间分布;位于东部和南部的土壤主要是石英砂岩和黄绿、灰色泥页岩层分布区,分布着黄壤、黄棕壤和草甸土。

3. 其他资料

此外,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需参考农业区划、气候、水文、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同时,必须兼顾县级行政范围的完整性。

(三)划分结果

根据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依据,结合重庆市具体情况,确定以地貌类型和农业区划为基础划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即重庆市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为渝西方山丘陵区、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渝东南低中山区、渝东北中山区,具体见图 3-10 和图 3-11。

图3-10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指标区划分图

图3-11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示意图

『柒』 各指标区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状况

(一)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总面积为2079999公顷,共分8个等别,总体上各等别面积接近正态分布,16等农用地和23等农用地面积最小,分别占总面积的0.05%和0.12%;其次为17等农用地和22等农用地,各占总面积的2.97%和5.03%。18等农用地和21等农用地面积适中,分别占总面积的12.31%和20.68%;20等农用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94%;其次为19等农用地,面积比例为26.91%。从总体上看,21等以上农用地面积共占总面积的25.8%,高利用等别农用地所占面积比例较小,而中利用等别农用地(18~20等)所占面积比例较大,为71.2%, 17等以下农用地面积比例为3.0%。如图4-19所示。

图4-19 沿江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分布图

(二)黄淮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

黄淮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总面积为1731359公顷,共分6个等别,总体上各等别面积接近正态分布。17等农用地和22等农用地面积最小且接近,分别占总面积的1.6%和1.3%;其次为18等农用地和21等农用地,面积接近,各占总面积的11.8%和11.3%。19等农用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0.6%;其次为20等农用地,面积比例为33.4%。从总体上看,21等以上农用地面积共占总面积的12.6%,高利用等别的农用地所占比例较小,而中利用等别农用地(18~20等)所占比例较大,为85.8%,18等以下农用地面积比例为1.6%。如图4-20所示。

图4-20 黄淮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分布图

(三)江淮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

江淮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总面积为1204916公顷,共分8个等别,总体上各等别面积接近正态分布。15等农用地和16等农用地面积最小且接近,分别占总面积的0.14%和0.35%;其次为17等农用地和21等农用地,面积接近,各占总面积的2.62%和2.68%。19等农用地和20等农用地面积最大,各占总面积的30.03%和27.63%;其次为18等农用地和21等农用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3.03%和13.52%。从总体上看,21等以上农用地面积共占总面积的16.2%,高利用等别农用地所占比例较小,而中利用等别农用地(18~20等)所占比例较大,为80.7%, 18等以下农用地面积比例为3.1%。如图4-21所示。

图4-21 江淮平原区农用地利用等别面积比例分布图

『捌』 分等指标区划分标准及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确定

(一)分等指标区的划分

采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涉及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因素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组合,是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分等因素体系一致的区域。分等指标区的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主导因素和区域分异相结合原则;各指标区内影响农用地自然质量显著性原则;限制性原则,必要时指标区内设限制区。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指标区划分以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为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规定,广东省隶属于两个国家一级指标区——Ⅳ江南区、Ⅴ华南区;属于3个国家二级指标区——Ⅳ3南岭丘陵山地区、Ⅴ1华南低平原区、Ⅴ2华南沿海西双版纳低山丘陵区。遵循上述原则和广东省地貌条件、农业区划、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特点,在国家一级、二级指标控制区基础上,经相关专家论证,广东省划分出7个省级二级区(表3-1)。

表3-1 广东省分等指标区划分表

(二)标准耕作制度及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的确定

根据广东省的分等指标区的划分,初步划分出粤北山地丘陵区、潮汕平原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粤东沿海丘陵台地区、粤中南丘陵区、雷州半岛丘陵台地区和粤西南丘陵地区等7个标准制度耕作区,确定广东省的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和两年五熟(涉及一年三熟的水田采用)。广东省水田面积广,约占耕地面积的78%,水稻是全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由于甘薯具有不怕台风、高产和南部地区可以冬种等优点,与花生一起成为广东省旱地的大宗粮食作物。根据规程提供的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和广东省粮食作物种植的实际情况,确定晚稻为广东省的基准作物,指定作物为早稻、晚稻、秋甘薯、冬甘薯、花生,各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和指定作物见表3-2。

表3-2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表

『玖』 各指标区等别分布规律

(一)渝东南低中山区

渝东南低中山区包括武隆县、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和秀山县 5 个区(县),该区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河流深切,山势崎岖,除小规模的零星河间平坝外,不存在稍具规模的平原、丘陵。该区域山多、地广、人稀,相对高差大,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面积较大,耕作粗放。主要分布有黄壤、黄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新积土,其中黄壤分布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 1/3。区内气候立体较强,雾多雨多温度低,土壤风化较薄,黄化、酸化明显,土壤有效磷严重缺乏。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限制,渝东南低中山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下,优质耕地较少,劣等耕地所占比重较大,从主观上判断,5 个区(县)耕地质量的先后次序应为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从数据上反映的结果也大体呈上述规律。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11个等别,等别范围为7~17等,渝东南低中山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表4-7和图4-15。

表 4-7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统计表

渝东南低中山区以低中山为主,喀斯特地貌显著,山势崎岖,河流深切。土壤主要以黄壤为主,且零星分布有黄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土壤风化度较高,具有薄、瘦、陡的特点。区内气候立体感较强,雾多雨多,温度低,日照和光温属全市最低,一般耕作需要采用薄膜或大棚技术。区域内滑坡、泥石流、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从表 4-7 和图 4-15 可以看出,渝东南地区耕地质量整体偏差,主要受自然因素限制,武隆、彭水、黔江、酉阳和秀山都没有 17 等地,16 等地唯有秀山县有 4367.48 公顷,占区内耕地的1.23%,假设将 17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9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5.82%,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14.06%,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80.12%。虽然该地区耕地自然质量水平整体偏低,但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提高耕地的自然质量水平。

图4-15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东南低中山区利用等分布详见表 4-8 和图 4-16。

表 4-8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统计表

渝东南地区耕地最低海拔为 400 米左右,最高海拔为 1500 米左右,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制,种植的农作物水田类为水稻、油菜和小麦,旱地类为玉米和甘薯。由于该区域温度低、日照不足的影响,粮食产量相对低些,但当地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田间薄膜育苗再移栽方法的应用,也会出现好的收成,相比渝西丘陵地区,产量还是较低。因此,秀山、黔江、武隆、彭水和酉阳均无 17 等地和 18 等地,16 等地只在黔江、武隆和酉阳有少许分布,秀山 16 等地有 1369.26 公顷,仅占全区总面积的 0.39%。假设将 18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10等地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3.11%,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40.17%,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56.72%。相对自然质量等而言,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呈现出中下水平居多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限制,二是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三是耕作方式技术落后。

图4-16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农用地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表 4-9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统计表

3. 经济等别分析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东南低中山区经济等分布详见表 4-9 和图 4-17。

图4-17 渝东南低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在理论上经济等是在考虑投入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对作物产量再次进行修正,以体现出耕地的综合状况。一般来讲,农用地利用等和农用地经济等都与粮食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间相关性也很高。因此,农用地经济等的分布趋势与利用等有相似之处,从表 4-9 和图4-17可以看出,5个区(县)仍然没有19等地分布,18等地仅在秀山分布有916.8公顷,17等地在黔江区分布有 0.89 公顷,其余区(县)均无分布。16 等地在黔江、秀山和酉阳有少许分布。假设将 19 ~ 16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8 ~ 11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仅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0.66%,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6.89%,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32.45%。从各等别面积分布上看,10 ~ 12 等地面积分布最广,利用潜力还相当大,后备资源丰富。

(二)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包括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万州区、忠县、丰都县、涪陵区、石柱县 8 个区(县),地质构造体系主要属川东褶带,主体构造为狭窄背斜与开阔向斜共同组成的梳状褶皱,构造线走向西部为北北东,东部逐渐转向近东西向,呈雁行排列。由于该构造为喜山运动最后定型,地貌发育年轻,地形以顺地貌为主,即条形背斜山地和宽缓向斜丘陵、台地或坪状低山相向排列。背斜山脊常因轴部出露地层的差异和差别侵蚀的结果,其山顶地段形态分别呈“一山三岭二槽”或“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一岭”的地貌景观,从背斜构造翼部到向斜轴部常依次发育成猪背脊岭或单面山、单斜丘陵、台地或坪状倒置山地。地表地层依次更替的红壤、黄红壤、黄壤和新积土,其上发育的初育类也重复分布,加上沿江河各期的冲积物发育,使本区土壤种类多样化,其中以灰棕紫色土面积最大,灰棕紫色土是一种胶体品质好、矿物营养丰富的优良土壤,为植物和栽培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区内的河谷平坝及浅丘地带,海拔低,水热条件优越,适宜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的栽培,宜建成重庆市高产稳产的粮食、油料生产基地。丘陵、台地区,不同地貌部位立地条件有较大的差异。

渝中平行岭谷丘陵低山区较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耕地质量整体以中等为主,其次分布的是优质耕地,分布最少的是质量较差的耕地。从地形趋势上可见,无论是自然质量等、利用等还是经济等的空间分布规律都以垂直地域分布以及条带状分布为主,其中梁平县、垫江县、长寿区耕地质量整体偏好,丰都县、涪陵区、忠县、万州区耕地质量整体以中等为主,石柱县耕地质量偏差。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11个等别,等别范围为7~17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4-18。

图4-18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影响,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 200 ~ 1000 米之间,石柱县和丰都县耕地有少部分海拔超出 1000 米,≥ 0℃积温为5500℃~ 6900℃,年均气温 15℃~ 18℃,是重庆市光、热、水资源充沛,降水量与蒸发量接近,伏旱严重的地区。故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耕地质量整体居中,也有个别区(县)耕地整体质量较差。从图 4-18 可以看出,这 8 个区(县)既没有最高的 17 等地,也没有最低的 7 等地,主要是以 5 ~ 16 等地居多,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91.28%,自然质量等别整体偏高。8 等地在石柱县和万州区有较少分布,面积共为 911.72 公顷,主要是由于辖区地貌类型多样,山多陡坡,溪河网布,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假设将 17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9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面积为 82095.18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2.73% ;劣质耕地面积为44402.94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88%;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积为518489.8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80.39%。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利用等分布详见图 4-19。

农用地利用等别不仅受到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影响,而且受区位以及交通条件影响,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地貌多样,低山、丘陵、谷地交错,水热条件较好,温度适宜,耕地土壤相对比较肥沃,区位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绝大部分村通公路。由图 4-19 可见,8 个区县)既没有最优的 17 等地和 18 等地,也没有最差的 7 等地,利用等别整体呈中上水平。假设将 18 ~ 15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7 ~ 10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4.34%,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2.94%,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62.72%。相对自然质量等而言,利用等别面积分布呈现上升趋势,原因有三:一是区位优势较明显;二是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三是排灌设施较完备。

图 4-19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3. 经济等别分析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0。

图 4-20 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农用地经济等是在考虑投入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对作物产量再次进行修正,以体现出耕地的综合状况。经济等的分布趋势与利用等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区域经济影响下,整个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都没有最高等的耕地,而且经济等别相对利用等呈下降趋势。假设将 19 ~ 16 等地视为优质耕地,8 ~ 11 等地视为劣质耕地,那么优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36%,主要分布在长寿、垫江、梁平等地;劣质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44.92%,主要分布在丰都、涪陵和石柱等地;中等水平的耕地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53.72%,且各区(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从各等别面积分布上看,主要是 10 ~ 14 等地面积分布最广,利用潜力还有待更进一步开发。

(三)渝东北中山区

该指标区位于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东侧,四川盆地向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地分属于秦岭山系和华南弧北翼。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河谷深切,高差悬殊,具有多样性、垂直性和区域性特征。本区属亚热带润湿季风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丰富,冬暖、春早、夏热、秋长的温度季节分配和山地垂直气候变化,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同时云雾多、日照少,区内降水充沛,立体气候和冬季温暖是本区气候的重要特征。在水文方面,亚热带湿润气候给本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受季风和山区地形地貌的影响,水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土资源的组合也不协调。当前水利建设的基础薄弱,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本区地表水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河川径流,境内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除长江干流外,另有大宁河、大溪河等支流。总体来看,整个渝东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协调,旱洪灾害频繁,地势高差悬殊,植被遭受破坏严重,有水难蓄。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质量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 11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7 等,渝东北中山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 4-21。

图 4-21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从图 4-21 可以看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 17 等地在整个渝东北地区都没有分布,16 等地在开县和巫溪县分别有 332.06 公顷和 236.42 公顷。质量较好的 15 ~ 16 等地总面积有 6916.46公顷,仅占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1.89%;质量中等的10~14等地面积有260627.17公顷,占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 71.13%;而质量最差的 7 ~ 9 等地共有 98855.56 公顷,占到渝东北指标区耕地总面积的 26.98%。

整体上看,渝东北地区耕地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耕地只是零星分布。造成这一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同该地区的地质、土壤、气候、水文条件紧密相关。在土壤质地方面,以石灰岩风化而成的黄壤、紫色土、冲积土为主。其中,又以黄壤分布最广,广泛分布于中山和中低山,其抗冲刷力弱,土薄易旱,漏水漏肥,产量低而不稳。在地形地貌方面,整个渝东北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山大坡陡。地势起伏不平,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农用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海拔每上升 100 米,季节推迟 2 ~ 3 天。本区温和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在雨量集中时,常有暴雨情况,造成对土壤侵蚀和贫瘠化。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渝东北中山区利用等分布详见图 4-22。

图 4-22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3. 经济等别分析

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东北中山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3。

在利用等方面,等别面积分布情况稍有改善,16 ~ 19 等地面积共有 14827.11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4.05%;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 190381.8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51.96%;质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161190.3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43.99%。

图 4-23 渝东北中山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经济等在充分考虑投入成本的基础上,经过土地经济系数修正后,经济等别整体偏低,16 ~ 19 等地面积共有 4415.14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1.21%;居中的 12 ~ 15 等地有127843.8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34.89%;质量最差的 8 ~ 11 等地有 234140.3 公顷,占渝东北耕地总面积的 63.90%。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利用等、经济等方面,整个渝东北地区的等别分布仍以中下等别为主,高等别耕地只有零星分布。主要是由于渝东北地区在中低山地形地貌的影响下,耕地的开发整理、道路和水利设施等各种益农设施建造不便,大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劳动者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不高,耕地利用粗放;另外由于气候情况和地形坡度等多方面原因,耕地易受冲刷,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以致跟其他指标区相比,在产量相等的情况,对耕地的投入也相应的增加。根据上述情况,建议加大对该地区的经济投入,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施“坡改梯”,大力兴建各种益农设施。

(四)渝西方山丘陵区

1. 自然质量等别分析

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反映的是耕地自然条件的好坏,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共划分为 11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7 等,渝西方山丘陵区自然质量等分布详见图 4-24。

从图 4-24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 ( 县 ),且均无 7 等地分布,17 等地仅在江津分布有 40.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 0.01%;自然质量等别整体偏高,15 ~ 17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261366.4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6.61%;14 ~ 10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 705445.6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71.81%;7 ~ 9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15565.98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58%。

渝西地处长江上游河谷,全境以丘陵为主,岭谷平行相间,河谷纵横交错,山峦起伏重叠,地貌类型多样,构成山、丘、坝交织的立体地貌景观,形成独特的地表水热条件和土壤生态环境。气候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夏多冬少、降雨充沛、雨热同季,而且大面积侏罗系河湖相紫色岩层中多种元素富集,发育的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土壤肥力高,土壤 pH 值适中,粘砂比例适度,适种范围广,自然条件优越,生产力水平亦较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渝西地区自然质量等以高等别为主,主要分布在大足、合川、璧山、永川、荣昌、铜梁等地。渝黔接壤的南川、綦江、万盛和永川辖区内海拔落差较大,地势起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故渝西地区低等别耕地主要分布于此。

图 4-24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图 4-25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利用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2. 利用等别分析

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对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对耕地质量作出评价,也是耕地生产潜力水平是否达到了本区域最佳的体现。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利用等共划分为 12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7 ~ 18 等。

从图 4-25 可以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县),且均无 7 等地分布,18 等地仅在江津分布有 322.66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0.03%;利用等别整体偏高,15 ~ 18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240702.1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4.5%;11 ~ 14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637907.7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64.94%;7 ~ 10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 103768.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10.56%。

渝西方山丘陵区土地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故渝西区利用等别整体要高一些。渝西区域较高的利用等主要分布于丘陵谷地里的土壤肥沃、耕作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的灌溉水田里,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田块连片、平整,沟渠配套度高,田间道路系统和排灌系统较完善,农业生产投入也高。利用等别处于中等质量的主要分布于丘陵和岗丘区,中等质量分布区土壤质地较好,区位条件较好,排灌设施较齐全。利用等别较低的分布于坡度较大的耕地以及区位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

3. 经济等别分析

经济等是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经济系数对利用等进行再次修正,它是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庆市农用地国家级经济等共划分为 12 个等别,等别范围为 8 ~ 19 等,渝西方山丘陵区经济等分布详见图 4-26。

从图 4-26 可看出,渝西方山丘陵区共有 20 个区(县),8 等地分布在南岸区和铜梁县,面积共 684.5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0.07%;19 等地仅在合川分布有 34.22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 0.01%;经济平均等别重心下移,16 ~ 19 等高等别耕地面积为 74702.45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7.60%;12 ~ 15 等中等别耕地面积为 630687.6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64.20%;8 ~ 11 等低等别耕地面积为 276987.9 公顷,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 28.20%。

图 4-26 渝西方山丘陵区国家级经济等面积比例分布图

渝西地区经济等别面积分布规律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面将渝西地区分为主城九区都市圈和渝西经济走廊两个子区进行分析。

(1)主城九区都市圈。本区地处重庆市平行岭谷区的腹心地带,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沿江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巴南区、渝北区等 9 个行政区。都市发达经济圈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及相间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暖,雨量充沛,土地利用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故该区域的经济等别以中偏上等为主,只有少量的低等别耕地分布。

(2)渝西经济走廊。渝西经济走廊东靠重庆市主城区,西接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南邻贵州省遵义市,北望四川省南充市、广安市。行政区划上包括 6 区(万盛区、双桥区、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南川区)、6 县(璧山县、荣昌县、大足县、铜梁县、潼南县、綦江县)。该区属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地带,方山丘陵呈阶梯状、台状或馒头状孤丘,地面起伏不大。平行岭谷由 20 多条北东—南西向梳状构造组成,呈帚状撒开,其中背斜构成低山,向斜宽展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多样,低山、丘陵、谷地交错,间有丘陵平坝。该区的水热条件较好,湿度适宜,耕作土壤相对比较肥沃,灾害较少,农史悠久,是重庆市重要的农业区。故该区域农用地等别仍是以中偏上为主,有部分劣质耕地。

『拾』 指标区类型的确定

指标区是指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推荐分等因素指标和自选分等因素指标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区,是区别于其他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一)指标区确定的原则

1. 主导因素原则

在一定区域,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有所差异,其中主导因素也存在差异。指标区的划分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对区域内农用地自然质量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

2. 区域分异原则

不同区域,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因素组合不同。农用地的地域差异,在宏观上表现为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在微观上,一定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又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划分指标区应坚持地域分异原则,将类似地域划分为同一指标区。

3. 独立指标体系原则

一个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内,确定一套经过科学分析、专家论证的分等因素组合。

(二)确定的结果

在坚持上述划分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福建省具体情况,确定以地貌类型为基础划分全省分等因素指标区,因为它能综合反映各区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农用地(耕地)的自然质量起主导作用。福建省分等因素指标区确定如下。

1. 滨海围垦区

滨海围垦区指历史上围垦而形成的区域,分布在福建省沿海地区的 20 多个县(市、区)。该类型区土壤受到海水的浸渍和影响而形成滨海盐土。滨海盐土亚纲分布在滩涂、围垦地等不同地形上,其中已经开垦为耕地的主要是在围垦地上,发育的土壤主要为沙埭土。

2. 沿海平原区

沿海平原区指分布在福建省沿海地区,地表起伏微缓,坡度一般小于 2°,绝对高度小于 50米的广大平坦地区。

3. 低丘台地区

低丘台地区包括台地和与台地相连的低丘。总体来看,福建省低丘台地区地表较平坦,绝对高度在50~200米之间,相对高度大部分为几十米,主要分布在福清市以南的闽东南沿海地区。

4. 丘陵山地区

丘陵山地区指地表高低起伏、绝对高度大于 200 米、相对高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包括高丘、低山和中山等。丘陵山地区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和闽东的部分地区。

5. 山间盆地区

山间盆地区指面积在 50 公顷以上、坡度小于 8°的盆地区域。山间盆地区主要分布在闽西、闽北的县城和部分乡镇附近。

阅读全文

与指标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代办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转让 浏览:256
小企业贷款目标 浏览:140
江西省旅游集团借壳上市 浏览:742
中国msci的股票 浏览:59
辽宁远东集团董事长 浏览:869
医院股份合作可行性报告 浏览: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汇率 浏览:321
回租融资租赁 浏览:9
美国摩根银行的外汇平台 浏览:282
固定汇率接标价法 浏览:920
安利佣金分配制度比较 浏览:470
杠杆阅读术的意思 浏览:620
外汇mt4红色代表赚钱吗 浏览:912
三峡银行近期理财产品 浏览:547
2014年12月港币汇率是多少 浏览:633
金融机构录音录像自查报告 浏览:185
钢材买卖个人佣金合同范本 浏览:882
87年黄金价格 浏览:440
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外管理办法 浏览:429
企业融资网湖北 浏览: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