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烷源与汇
大气甲烷源汇的不确定度是由于各具体甲烷源汇估算的不准确和缺失其他甲烷源所造成的,如来源于含油气盆地、火山活动、地热区及海洋渗漏所产生的地质甲烷源(Etiope,2009;Etiope et al.,2004; Etiope,2004,2005,2008;Etiope et al.,2006,2008; Klusman,2003a;2003b,2006;Klusman et al.,1998;Tang et al.,2007,2008,2010;唐俊红,2009)。 甲烷源的估算通常是根据经验用平均甲烷释放率来推算的,然后采用外推法将其应用于全球(Khail et al,2000)。 尽管概念很简单,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含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首先,由于有限时间及地区的点测量被假设来代表全球,这就导致了大量甲烷源的过估,如稻田(Sasset al.,1999)、牲畜(Johnson et al.,2000)、湿地(Worthy et al.,2000)的甲烷释放,此外还包括煤矿开采(Kirchgessner,2000)、生物质燃烧(Levine et al.,2000)和垃圾处理(Thorneloe etal.,2000)。然而,随着大量数据的报道,各国科学家已将注意力放到解决上述各甲烷源甲烷释放的时空变化,这对生物成因的甲烷源如湿地、稻田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年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日变化)它们的甲烷释放差异很大,可达到几个数量级(Mat-thews,2000;Shearer et al.,2000)。 随着各甲烷源大量的实地测量、对大气甲烷浓度在全球范围的监测和大气甲烷数据库的使用、大气甲烷预测模式的建立和应用,使得这种不确定度大大减少 (Donald et al. ,2002)。
IPCC在1996年估算了全球大气甲烷各源强,全球已知甲烷总源强平均为535Mt/a,其变化范围在410~660 Mt/a,其中天然甲烷源(包括湿地、白蚁、海洋等)为160 Mt/a(110~210 Mt/a);人为甲烷源(包括化石燃料、稻田、动物、垃圾填埋场等)为375 Mt/a(300~450 Mt/a)。 大气甲烷汇平均为597Mt/a,变化范围为495~700 Mt/a,其中OH消耗甲烷约490 Mt/a(405~575 Mt/a);土壤甲烷营养菌消耗甲烷约30 Mt/a(15~45 Mt/a);进入平流层的大气甲烷约40 Mt/a(32~80 Mt/a)。 目前,大气甲烷以每年37 Mt/a(35~40 Mt/a)的速率增长。 可见,根据已提出的大气甲烷源汇衡算模式,仍然是不平衡的,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Crutzen,1991;Fung et al.,1991;Donald,2002;朱玫等,1998;王明星等,2000)。 一方面,不同评估方法、不同研究手段所得结论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甲烷天然源和人为源的释放机制和排放强度还不为我们所知。 近几年来,相关地质甲烷天然释放源的研究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2007年第四次IPCC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评估报告中,确认新的地质甲烷天然源为仅次于湿地的第二个重要的甲烷天然源(Denman等,2007)。Etiope等根据相关的研究推算出地质成因甲烷天然源强约为40~60 Tg/a,约占全球甲烷源强的8.5%(Etiope,2004;Etiope et al.,2004)。 然而,地质甲烷释放研究刚刚起步,在有限时间及地区的点测量被假设来代表全球,这可能导致了甲烷源强的不确定性。 可见,探究缺失的甲烷源与汇和区域尺度上研究大气甲烷的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和源汇过程已成为国际上的新的研究热点(Thomas et al.,2000;Etiope et al.,2009;Etiope et al.,2004;Etiope,2004,2005,2008;Etiope et al. ,2006,2008)。
『贰』 瓦检员发现作业现场甲烷浓度超过规程时如何处置
华乾,原发写作业现场甲烷能都超过贵产时的处置方式,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则里工作流程进行处理
『叁』 现货甲烷开户需要什么资料
1、投资者办理开户手续时需要提交的资料:
个人投资者:投资者在资金托管银行开立的存折或者借记卡帐号;身份证正反面和手持身份证照片。
2、相关文本包括:《风险揭示书》、《协议书》、《客户调查表》、《资金托管三方协议》
3、会员在业务系统中按交易所统一的编码规则进行编号,为投资者开立交易账户;
4、交易所备案;
5、投资者在交易所或者会员网站下载安装客户端程序,登陆交易所电子交易平台,修改密码;
6、开户完成,不同的交易所开户是不同的。
『肆』 国际单位制的规则
国际单位制按一贯计量单位制的原则构成,采用十进制构成其倍数和分数单位;只能通过SI词头构成倍数和分数的单位,其基本单位及其定义只能由国际计量大会决定,SI导出单位的专门名称及其符号只能由国际计量大会选定。根据上述规则,诸如容量单位升、重量单位吨、光亮度单位尼特(nt,1尼特=1坎/米)等都不是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两类SI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以及按一贯性原则从基本单位导出的单位,总称为SI单位。例如:SI导出单位中既包括那些由国际计量大会赋予专门名称的单位,如牛顿、瓦特、伏特、流明等;也包括那些没有赋予专门名称的单位,如米每秒、焦耳每开尔文、弧度每秒等。
SI词头。当单位前加了SI词头后,即构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因而当有指数时,是指这个整体,并非只对未加词头的那个单位。例如:表达为cm3时,是指立方厘米;表达为μs-1时,是指每微秒;表达为mm2/s时,是指二次方毫米每秒。SI词头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单独使用,例如不能用K代替Kg或KΩ,或103。
无量纲量的SI单位。有相当一批物理量的量纲是“1”。例如:折射率n,动摩擦因数μ,线应变ε,相对原子质量Ar,质子数Z,功率量级Lp,平面角φ。所有这类量的SI单位是两个相同的SI单位之比。例如:折射率的SI单位是两个速度的SI单位之比,即m·s-1/(m·s-1)=1;动摩擦因数的SI单位是两个力的SI单位之比,即N/N=1。其倍数和分数单位不是用SI词头构成而是用10的幂,例如106、103、10-6、10-3等,也可用数学符号%代替10-2,但也可以用诸如微克每克(μg/g),毫升每立方米(mL/m3)这样的单位来代替10-6,但不应使用ppm这类的缩写符号 。 基本单位的定义始于1889年,在近百年内,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面简述其定义和演变的情况。 物理量名称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单位定义长度 L 米 m 1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的行程质量 m 千克 kg 1千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重量时间 t 秒 s 1秒是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
9192631770周期的持续时间 电流 Ι 安培) A 在真空中相距1米的两无限长而圆截面可忽略的平面直导线内通过一恒定电流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 K 1开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物质的量 n(ν) 摩尔 mol 1摩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位与0.012千克
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发光强度 I(Iv) 坎德拉 cd 1坎为一光源在给定方向的发光强度,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赫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每球面度注:1. 人们生活和贸易中,质量可能误认为是重量,实际上重量是由于重力而产生的,而质量是物质的性质。
2. 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两栏,前为中文符号,后为国际符号。例:“安培”可简称“安”,也作为中文符号使用。圆括号内的字,为前者的同义语。例:“千克”也可以称为“公斤”。
3.Kg(Kilogram)原名称:G(Grave)。 ① 长度单位——米(m)。1889年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国际米原器(铂铱米尺)的长度为1米。1927年第7届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如下严格的规定:国际计量局保存的铂铱米尺上所刻两条中间刻线的轴线在 0℃时的距离(铂铱米尺是一根横截面近似为H形的尺子,在其中间横肋两端表面上各刻有3条与尺子纵向垂直的线纹,中间刻线是指每3条线纹的中间刻线)。这根尺子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放在对称地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并相距571mm的两个直径至少为1cm的圆柱上。
上述对于米的定义有一个不确定度,约为1×10-7。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不能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基准,这就是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于是,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更改如下:“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氪-86长度基准的极限不确定度为±4×10-9。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的条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由于饱和吸收稳定的激光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和复现性,同氪-86的波长相比,它们的波长更易复现,精度也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又先后推荐了4种稳定激光的波长值,同氪-86的波长并列使用,具有同等的准确度。
1973年以来,已精密测量了从红外波段直至可见光波段的各种谱线的频率值。根据甲烷谱线的频率和波长值 v和 λ,得到了真空中的光速值 с=λv=299792458米/秒。这个值是非常精确的,因此人们又决定把这个光速值取为定义值,而长度l(或波长)的定义则由时间 t(或频率)通过公式l=сt(或λ=с/v)导出。1983年10月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了如下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旧定义: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
② 质量单位——千克(kg)。1889年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国际千克原器,并宣布今后以这个原器为质量单位。 为了避免“重量”一词在通常使用中意义发生含混,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中规定: 千克是质量(而非重量)的单位,它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这个铂铱千克原器按照1889年第 1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条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新定义:佐治亚理工学院物理学分校的名誉退休教授罗纳德·福克斯提议从今以后克(一千分之一千克)将被严格地定义成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重量。至少有两个重新定义千克的其他提议正在讨论中。它们包括:1°用纯硅原子球体取代铂金和铱混合圆柱体;2°利用已知的“瓦特天平”装置,并利用电磁能定义千克 。
旧定义:1升的纯水在4℃的质量为1Kg。
③时间单位——秒(s)。最初,时间单位“秒”被定义为平均太阳日的 1/86400。“平均太阳日”的精确定义留待天文学家制定。但是测量表明,平均太阳日不能保证必要的准确度。为了比较精确地定义时间单位,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国际天文学协会规定的以回归年为根据的定义:“秒为1900年1月0日历书时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1/31556925.9747。” 但是,这个定义的精确度仍不能满足当时的精密计量学的要求,于是,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又根据当时原子能级跃迁测量技术的水平,决定将秒的定义更改如下: 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持续时间。
国际原子时是根据以上秒的定义的一种国际参照时标,属国际单位制(SI)。
④ 电流强度单位——安培(A)。电流和电阻的所谓“国际”电学单位,是18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电学大会上所引用的。而“国际”安培和“国际”欧姆的定义,则是1908年伦敦国际代表会议所批准的。 虽然1933年在第 8届国际计量大会期间,已十分明确地一致要求采用所谓“绝对”单位来代替这些“国际”单位,但是直到1948年第 9届国际计量大会才正式决定废除这些“国际”单位,而采用下述电流强度单位的定义:
在真空中相距1米的两无限长而圆截面可忽略的平行直导线内通过一恒定电流,若这恒定电流使得这两条导线之间每米长度上产生的力等于2×10-7N(牛顿),则这个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就是1A(安培)。
⑤ 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1954年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了热力学温度单位的定义,它选取水的三相点为基本定点,并定义其温度为273.16K。1967年第 13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以开尔文的名称(符号K)代替“开氏度”(符号K),其正式定义是:
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 1/273.16。同时,大会也决定用单位开尔文及其符号K表示温度间隔或温差。
除了以开尔文表示的热力学温度(符号T,见热力学温标)外,也使用由式 t=T-T0定义的摄氏温度(符号t)。式中T0=273.15K是水的冰点的热力学温度,它同水的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相差0.01K(开尔文)。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因此,“摄氏度”这个单位同单位“开尔文”相等。摄氏温度间隔或温差用摄氏度表示。
按照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的定义,对温度进行绝对测量,必须借助热力学温度计,例如借助气体温度计。 从理论上来说,热力学温标是合理的,但具体实现却非常困难。因此,国际上决定采用实用温标,这种实用温标不能代替热力学温标,而是根据当时测量技术的水平尽可能提高准确度,逼近热力学温标。根据实用性的要求,还应在国际上进行统一。
1927年第 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国际温标。这个国际温标在1948年进行了修改,由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定名为 1948年国际实用温标(代号为IPTS-48)。后来又有了IPTS-48的1960年修订版。修订版的固定点温度值仍保持1948年的值。
196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又通过了新的国际实用温标,它同目前所知的最佳热力学结果相符。这个温标的代号为IPTS-68。它是建立在下列两点的基础上的:首先,有11个可以复现的固定点,在13.81K到1337.58K范围内规定用气体温度计测定固定点的温度值;其次,规定用标准仪器(13.81K到903.89K为铂电阻温度计,903.89K到1337.58K为铂铑铂热电偶,1337.58K以上用光谱高温计和常数с2=0.014338m·K),根据规定的固定点进行分度(见温度测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水的三相点不是冰点,冰点与气压和水中的溶质有关(比如空气),三相点只与水本身的性质有关。由此推算出的1K的大小与1℃相等,且水在101.325Pa下的熔点约为273.15K。
⑥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这个单位同原子量有密切关系。最初,“原子量”是以化学元素O(氧)的原子量(规定为16)为标准。但是化学家是把O(氧)的同位素O-16、O-17、O-18的混合物,即天然氧元素的数值定为16。而物理学家则是把氧的一种同位素即氧-16的数值定为16,两者很不一致。1959—196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取得一致协议后,结束了这种不一致局面。决定改用碳同位素C-12作为标准,把它的原子量定为12,并以此为出发点,给出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余下的问题是通过确定C-12的相应质量以定义物质的量的单位。根据国际协议,一个“物质的量”单位的C-12应有 0.012Kg(千克)。这样定义的“物质的量”单位取名摩尔(符号mol)。
国际计量委员会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建议,于 1967年制定并于 1969年批准了摩尔的定义,最后由1971年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其定义为: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 C-12的原子数目相等。 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以指明,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以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摩尔的这个定义同时严格明确了以摩尔为单位的量的性质。
根据科学测定,12g C-12所含的C原子数约为 6.0220943×1023。用符号NA表示,称阿伏加德罗常数。
定义:凡是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约6.022×1023)的物质,其物质的量为1mol(摩尔)。
⑦ 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 (cd)。各国所用的以火焰或白炽灯丝基准为根据的发光强度单位,于1948年改为“新烛光”。这一决定是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和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937年以前作出的。国际计量委员会根据1933年第8届国际计量大会授予的权力,在1946年的会议上予以颁布。1948年第 9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国际计量委员会的这一决定,并同意给这个发光强度单位一个新的国际名称“坎德拉”(符号cd)。1967年第13届计量大会正式通过了下列修改定义:
1cd(坎德拉)是在101325N/m2(牛顿每平方米)压力下,处于铂凝固温度的黑体的 1/60000m2(平方米)表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发光强度。
上述定义一直沿用至1979年。在使用中发现,各国的实验室利用黑体实物原器复现cd(坎德拉)时,相互之间发生较大的差异。在此期间,辐射测量技术发展迅速,其精度已能同光度测量相比,可以直接利用辐射测量来复现cd(坎德拉)。鉴于这种情况,1977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明确发光度量和辐射度量之间的比值,规定频率为540×1012Hz(赫兹)的单色辐射的光谱光效率为 683lm/W(流明每瓦特)。这一数值对于明视觉光已足够准确;而对暗视觉光,也只有约3%的变化。
1979年10月召开的第16届计量大会上正式决定,废除1967年的定义,对cd(坎德拉)作了如下的新定义:
1cd(坎德拉)为一光源在给定方向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Hz(赫兹)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 1/683 W/sr(瓦特每球面度)。
定义中的540×1012Hz(赫兹)辐射波长约为555nm,是人眼感觉最灵敏的波长。 SI导出单位是由SI基本单位或辅助单位按定义式导出的,其数量很多。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总共有19个。有17个是以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如牛顿、帕斯卡、焦耳等,以纪念他们在本学科领域里作出的贡献。它们本身已有专门名称和特有符号,这些专门名称和符号又可以用来组成其他导出单位,从而比用基本单位来表示要更简单一些。同时,为了表示方便,这些导出单位还可以与其他单位组合表示另一些更为复杂的导出单位。
下面是具有专门名称的一些导出单位的定义。
赫兹(频率的单位)——周期为 1s(秒)的周期现象的频率为1Hz(赫兹),即1Hz=1s-1。牛顿(力的单位)——使1Kg(千克)质量产生1m/s2(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力,即1N=1Kg·m/s2。帕斯卡(压强单位)——每m2(平方米)面积上 1N(牛顿)力的压力,即1Pa=1N/m2。焦耳(能或功的单位)——1 N(牛顿)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移动1m(米)距离时所作的功,即1J=1N·m。瓦特(功率单位)——1s(秒)内给出1J(焦耳)能量的功率,即1W=1J/s。库仑(电量单位)——1A(安培)电流在1s(秒)内所运送的电量,即1C=1A·s。伏特(电位差和电动势单位)——在流过 1A(安培)恒定电流的导线内,两点之间所消耗的功率若为1W(瓦特),则这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为1V(伏特),即1V=1W/A。法拉(电容单位)——给电容器充1C(库仑)电量时,二极板之间出现1V(伏特)的电位差,则这个电容器的电容为1F(法拉),即1F=1C/V。欧姆(电阻单位)——在导体两点间加上 1V(伏特)的恒定电位差,若导体内产生1A(安培)的恒定电流,而且导体内不存在任何其他电动势,则这两点之间的电阻为1Ω(欧姆),即1Ω=1V/A。西门子(电导单位)——Ω(欧姆)的负一次方,即1S=1Ω-1。亨利(电感单位)——让流过一个闭合回路的电流以1A/s(安培每秒)的速率均匀变化,如果回路中产生1V(伏特)的电动势,则这个回路的电感为1H(亨利),即1H=1V·s/A。
韦伯(磁通量单位)——让只有一匝的环路中的磁通量在1s(秒)内均匀地减小到零,如果因此在环路内产生1V(伏特)的电动势,则环路中的磁通量为1(韦伯),即1Wb=1Vs。特斯拉(磁感应强度或磁通密度单位)——每m2(平方米)内磁通量为1Wb(韦伯)的磁感应强度,即1 T=1 Wb/m2。流明(光通量单位)——发光强度为 1cd(坎德拉)的均匀点光源向sr(球面度内单位立体角)发射出去的光通量,即1 lm=1 cd·sr。勒克斯(光照度单位)——每m2(平方米)为 1lm(流明)光通量的光照度,即1 lx=1lm/m2。贝可勒尔(放射性活度单位)——1s(秒)内发生1次自发核转变或跃迁,为1Bq(贝可勒尔),即1Bq=1s-1。戈瑞(比授予能单位)——授予1Kg(千克)受照物质以1J(焦耳)能量的吸收剂量,即1Gy=1J/Kg 。
希沃特(剂量当量)——每Kg(千克)产生1J(焦耳)的剂量当量,即1Sv=1J/Kg。
弧度(rad)和球面度(sr)(纯系几何单位),已并入导出单位。其定义如下: 弧度(rad)——一个圆内两条半径之间的平面角。这两条半径在圆周上截取的弧长与半径相等。 球面度(sr)——一个立体角,其顶点位于球心,而它在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积等于以球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理论建立在实验观测上。实验观测离不开物理量的测量,为了定量地表明观测量值的大小,对于同一类物理量(例如长度),需要选出一个特定的量作为单位(例如1米),这一类中的任何其他量,都可以用这个单位和一个数的乘积来表示,这个数就称为该物理量以上述特定的量作为单位时的数值。
物理学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多种单位制体系。1971年后,建立了以7个基本量为基础的国际单位制 。
各种物理量通过描述自然规律的方程及新物理量的定义而彼此相互联系。为了方便,通常在其中选取一组互相独立的物理量,作为基本物理量,其他量则根据基本量和有关方程来表示,称为导出量。物理学中人们最早研究的分支是力学。在力学范畴内,首先建立了以长度、质量和时间为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制,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厘米·克·秒(CGS)制。为了国际上的贸易、工业以及科学技术交往的需要,1875年在巴黎由17国外长制定了米制公约。米制公约中规定:长度以米为单位,质量以千克(公斤)为单位,时间以秒为单位。这种单位制称为米·千克·秒制。随着电磁学、热力学、光辐射学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基本物理量逐渐由3个扩展到7个。建立了在米·千克·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它得到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的确认,称为国际单位制(简称SI)。国际单位制的构成原则比较科学,大部分单位都很实用,并且涉及所有专业领域。普遍推广国际单位制,可以消除因多种单位制和单位并存而造成的混乱,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绝大部分工业发达国家都积极地推广国际单位制,原来采用英制的国家也决定放弃英制,采用或准备采用国际单位制。由于在物理学中,特别是理论物理学中,有时需要使用厘米克秒制单位及其发展的电磁单位,所以厘米克秒单位制至今仍作为一种保留使用的单位制。国际计量委员会认为,在使用厘米克秒制时,一般最好不与国际制单位并用。在粒子物理学中,至今仍广泛采用一种特殊的单位制,即自然单位制。在自然单位制中,把基本物理常数h(普朗克常数除以2π)和с(光速)都取作1。于是,基本物理量可以减少,从而能够选用能量作为唯一的基本物理量。在同粒子物理密切相关的其他物理学科中,有时也采用自然单位制 。
厘米·克·秒制(CGS制)。在物理学的许多书籍和论文中,尤其是在理论物理学中,至今仍广泛采用厘米克秒制(CGS制)。这种单位制选用厘米、克和秒作为它的基本单位。厘米克秒制有一个方便之处,就是1立方厘米的水,在其最大密度时具有近似为1克的质量。这种单位制是在英国科学进展协会标准委员会的倡导下建立的。三个基本单位决定后,按照一贯性的要求可以确定所有其他单位,即导出单位。但当涉及电磁现象时,导出单位的确立却不是唯一的,换句话说,有两条不同的途径。一条途径的出发点是两个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反比于距离平方,另一条途径的出发点是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反比于距离平方。W.韦伯于1851年循着这两条途径得到了两种一贯性的“绝对”单位制。根据电荷的静电相互作用建立的叫做绝对静电制单位(CGSE),而根据磁相互作用建立的叫做绝对电磁制单位(CGSM)。
CGSM单位所规定的磁场强度的单位,称为奥斯特,规定的磁感应强度单位称为高斯,磁感应通量单位称为麦克斯韦。如果所有电学量单位用CGSE单位,而磁学量用CGSM单位,则构成了所谓绝对高斯制单位(见电磁学量的单位制)。
在只限于力学量和电学量的单位时,国际单位制中包括了电流作为基本单位,即共有四个基本单位。而在厘米·克·秒制中,则只有三个基本单位,电流作为导出单位。
国际单位制采纳了一些当年英国科学进展协会建议采用的所谓的“实用单位”(其中包括一些导出单位)。例如电阻单位为欧姆,电动势单位为伏特,它们分别等于相应的CGSM制单位的109和108倍。英国科学进展协会的建议是在1881年获得巴黎第 1届国际电学大会批准的。大会还引入了电流的实用单位安培,它等于相应的CGSM制单位的十分之一。后来又引入了电荷实用单位库仑和电容实用单位法拉。
人们为实用单位建立了欧姆实物基准(汞柱)、伏特实物基准(韦斯顿电池)和安培实物基准(银电解式电量计),它们都作为副基准使用。1893年芝加哥国际电学大会根据这些实物基准,对欧姆、伏特和安培给予了“法定”定义。1908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电学大会又决定在计量学中采用以欧姆和安培的实物基准为依据的一整套的所谓“国际电学单位制”。
1948年第 9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了米·千克·秒·安培的单位制,这就是目前国际单位制的基础 。 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导出单位表示符号单位符号导出单位定义面积 A ( S )平方米 m2 体积 V立方米 m3 速度 v米每秒 m/s 加速度 a米每秒平方 m/s2 角速度 ω弧度每秒 rad/s 频率 f ( v )赫(赫兹) Hz 1 Hz=1s-1 周期为1秒的周期现象的频率密度 ρ千克每立方米 Kg/m3 力 F牛(牛顿) N 1 N=1kg·m/s2 使1千克质量产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力矩 M牛(牛顿)米 N·m 动量 P千克米每秒 Kg·m/s 压强 p帕(帕斯卡) Pa 1 Pa=1 N/m2 每平方米面积上1牛的压力功、能(能量) W(A)焦(焦耳) J 1 J=1 N·m 1牛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距离所做的功E功率 P瓦(瓦特) W 1 W=1 J/s 1秒内给出1焦能量的功率电荷(电荷量) Q库(库仑) C 1 C=1 A·s 1安电流在1秒内所运送的电量电场强度 E伏(伏特)每米 V/m 电位、电压、电势差 U ( V )伏(伏特) V 1 V=1 W/A
1 V=1 N·m/C 在流过1安恒定电流的导线内,二点之间所消耗的功率若为1瓦,则两点之间的电位差为1伏电容 法(法拉) F 1 F=1 C/V 给电容器充1库电量时,二板极之间出现1伏的电位差,则电容器的电容为1法电阻 R欧(欧姆) Ω 1 Ω=1 V/A 在导体两点间加上1伏的恒定电位差,若导体内产生1安的恒定电流,且导体内不存在其他电动势,则两点之间的电阻为1欧电阻率 ρ欧(欧姆)米 Ω·m 磁感应强度 B特(特斯拉) T 1 T=1 Wb/m2 每平方米内磁通量为1韦的磁通密度磁通(磁通量) Φ韦(韦伯) Wb 1 Wb=1 V·s 让只有1匝的环路中的磁通量在1秒钟内均匀地减小到零,若因此在环路内产生1伏的电动势,则环路中的磁通量为1韦电感 L亨(亨利) H 1 H= 1 Wb/A 让流过一个闭合回路的电流以1安/秒的速率均匀变化,则回路的电感为1亨电导 西(西门子) S 1 S= 1Ω-1 欧姆的负一次方光通量 流(流明) lm 1 lm=1 cd·sr 发光强度为1坎的均匀点光源向单位立体角(球面度内)发射出的光通量光照度 勒(勒克斯) lx 1 lx=1 lm/m2 每平方米为1流光通量的光照度放射性活度 贝可(贝可勒尔) Bq 1 Bq=1 s-1 1秒内发生1次自发核转变或跃迁吸收剂量 戈(戈瑞) Gy 1 Gy=1 J/Kg 授予1千克受照物质以1焦能量的吸收剂量 温度t摄氏度(华氏度)℃(℉)物体的冷热程度比热容c焦每千克摄氏度J/(kg*℃)物体的吸放热能力热值q焦每千克J/kg燃料燃烧的放热能力注:1. 圆括号中的名称和符号,是前面的名称和符号的同义词。
2. 圆括号中的字,在不致引起混淆、误解的情况下,可省略。去掉括号中的字,即为其名称的简称。
『伍』 甲烷热值为1000 Btu/ft3是美国标准,化为国际单位是多少啊急求
1000 Btu/ft3=1055.056KJ/0.0283m3=37.281MJ/m3,代表天然气的热值为37.281MJ/m3。
『陆』 什么是碳交易碳交易是怎么交易的具体如何操作
其实我也不懂,看到你的这个标题挺新奇,在网络搜了一下,我理解碳交易通俗讲就是把多余的排放配额拿出来出售,下面有一篇相关报道碳交易:要参与更要“话语” 2009-6-30 10:17:58 中国经济导报 无 暇
因为有人愿买,有人愿卖,而且差价“诱人”,因此“碳交易”也就成了另类“金矿”。1997年签订的《京都协议书》中规定发达国家有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额度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催生了碳交易市场。尤其是2005年《京都协议书》正式生效后,碳交易市场在全球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6月18日,北京环境交易所首批碳交易挂牌,吸引了百余国际买家中国买“碳”。同一天,北京环交所与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BlueNext交易所在北京签署协议。根据协议,在环交所挂牌的CDM项目将同时在BlueNext的渠道上发布,国内CDM项目信息服务的国际平台有望因此建立。
北京环境交易所的成立,意在打造本土交易平台,也是中国谋求国际碳交易市场定价权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虽然中国已成为巨大的卖方市场,不过在这个市场上,中方却没有定价权,国内的卖出价格远远低于国际通行价格。碳交易价格一直是由发达国家的中间商和购买减排份额的企业所主导。据介绍,在行情最红火的时候,每吨二氧化碳减排当量在中国和欧洲的价差达到20欧元。这就是说,如果某公司在中国开发了一个年减排20万吨的项目,到欧洲一倒手,就能净赚400万欧元。价差的存在,使众多国际炒家竞相到中国来“炒碳”。
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融资峰会”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黄杰夫预计,如果美国通过了气侯变化碳交易的法案,碳市场会从2008年的110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000亿美元。到了2020年,碳市场、碳交易的市场会达到3万亿美元。“这么一个市场,恐怕比原油市场以及目前最大的商品市场都要大很多。”黄杰夫说。
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4月,国际碳排放交易卖出总量是2亿吨左右,其中中国近1亿吨,市场份额占到50%左右。而据此前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到2012年,我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也有其他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2月,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核证减排量”达36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有所差别,但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巨大容量和广阔前景则是不争的事实。也正因此,承担排放义务的发达国家企业和碳基金、中间商纷纷把触角伸向了中国,加快在中国的抢滩登陆。据了解,在中国的碳国际买家最多时有二三百家之多,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投机性的买家撤离,目前还剩大约60家左右。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预计到2012年,我国将占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交易的41%,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拥有碳交易巨大市场的中国,如果长期缺失话语权,肯定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而建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形成合理价格,则被认为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北京环境交易所的成立,对于拥有丰富“碳资源”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同时,已经意识到自身利益受损的中国企业也已开始采取应对措施。据了解,目前,大唐集团、华电、中电投等碳减排项目出产大户分别成立了大唐CDM办公室、华电龙源碳资产公司、中电投碳资产公司等,把碳作为一种资源集中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经营,以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据某企业CDM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的碳资产售价就比普通公司高出20%至40%。
6月18日,北京环交所首批碳交易挂牌当天发布的10个项目同时在BlueNext的交易系统上发布,让欧洲买家直接购买,这意味着中国CDM项目业主在今后将可以直接面对众多的国际买家,而无需借手第三方。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这将增加中国碳交易项目的议价能力,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为碳交易市场创造更大的流动性。”
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在CDM一级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4%。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市场的新增CDM项目有800个。通过签约,环交所与BlueNext交易所将建立交叉营销合作关系:即双方将相互推广彼此的品牌;BlueNext可通过交互培训和共享市场信息为北京环境交易所提供有关专家意见;双方将共享国际环境权益交易的相关信息,在环交所挂牌的CDM项目可同时在BlueNext交易所的渠道上发布等。
北京环交所是中国首家国家级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由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持股60%的BlueNext交易所则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份额的93%。BlueNext首席执行官塞基?哈利对媒体表示,与北京环交所合作,是BlueNext开拓中国和亚洲其他市场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向为碳的统一国际定价提供参考价格迈出了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中国向争取碳交易的国际话语权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时,中国在发挥碳交易市场优势的时候,也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节能减排的计划。
相关链接
关于碳交易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通常来说,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ERUs)。
CDM规定减排的温室气体有:CO2(二氧化碳)、CH4(甲烷)、N2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
CDM分布的行业和领域: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 、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 、建筑行业 、交通运输业 、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逸散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
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柒』 甲烷各步解离的解离能依次降低,最后一步却升高,为什么
每一步反应的物质不一样
『捌』 现货甲烷在补仓时要注意什么
补仓的注意事项:1、决定采用这个技巧前,对要做单的品种的规律,对自己在该品种各个阶段的态度变化,都要十分熟悉。
2、只有当行情基本面支持原油行情走势走出单边趋势的时候,才可使用该技巧,如果是震荡势或正在反转时使用,往往得不偿失。
3、一定要遵循金字塔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成本低于市场。
4、始终要认识到,补仓做单只是一种技巧,补仓是为了赚钱,不要为了补仓而补仓。
『玖』 甲烷和乙烷的区别
甲烷分子式CH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沸点-161.4℃,比空气轻,它是极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甲烷和空气成适当比例的混合物,遇火花会发生爆炸。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如KMnO4)等一般不起反应。在适当条件下会发生氧化、热解及卤代等反应。413kJ/mol、109°28′,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空间构型,上面的结构式只是表示分子里各原子的连接情况,并不能真实表示各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 属微毒类。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或当作燃料使用。有单纯性窒息作用,在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达到25~30%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
物理性质如下~
http://www.kongfen.cn/qiti/benwan/yw_2.html
毒性是属于化学性质~
乙烷浓度在50%以下时,无任何毒作用,高浓度时,由于能置换空气而致缺氧,引起单纯性窒息。
豚鼠接触乙烷浓度2.2%~5.5%,2h,表现轻度呼吸不规则,但停止接触可迅速恢复。15%~19%的乙烷与氧气混合时,为心脏致敏剂。
空气中浓度大于6%时,人可出现眩晕轻度恶心轻度麻醉和惊厥等缺氧症状。
抄来的,可以用.
『拾』 炒现货甲烷怎么收取手续费
天然气操作方式跟原油白银是一样的:
第一,轻仓顺势:交易的时候根据帐户资金量建仓,一般原则是仓位不超过资金量的三分之一,严禁重仓,严禁逆市做单
第二,在下单以后,无论是做多还是做空,亏损范围不能超出30个点,超出即意味下单错误,无论后市怎么走,必须考虑止损!交易的次数多,越是应该设置止损
第三,不要盲目的追求利润。要坚持设置止损止盈的原则。不要盲目地去操作或者逆向操作,抗单操作,切忌优柔寡断。
第四,双向选择交易,只要把握对了方向就能赚钱,对于新手来说,每次交易赢利开始难点,不宜贪心交易,见好就收,获利平仓,落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