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贷款利率市场化

贷款利率市场化

发布时间:2021-03-05 18:15:33

❶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什么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以及部分存贷款利率也随后相继放开。

2、1999年10月,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进行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至此,货币市场和债券利率已经基本放开,贴现率也在逐渐放开中。

3、2000年9月21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

4、2003年以后,不断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存款利率的改革也在进行中。

5、2004年10月29日,不再设置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至此,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人民币存款利率则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6、2012年6月7日,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调整为基准的0.8倍,7月5 日,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浮动区间的调整,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最后攻坚战的序幕。

7、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至此,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全面放开,接下来就剩存款上限了。

8、2014年11月12日,下调基准利率,人民币存款浮动区间改为基准利率的1.2倍。2015年4月10日,扩大到1.3倍,5月11日,扩大到1.5倍。当然,利率的市场化不只是扩大浮动区间,我国近来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日后的利率市场化铺路。

9、2015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条例》,银行一旦破产,储蓄额小于50万的储户由保险公司赔偿,这一条例的颁布告诉我们,存款也不一定是保险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为民营银行的发展铺路。

(1)贷款利率市场化扩展阅读: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1、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

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

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

3、提高信贷质量

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

4、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

5、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

6、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7、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8、加速银行升级

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❷ 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来市场由价格机制源来决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决于价格的市场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首先通过资金配置来完成,这就要求资金价格的形成要服从市场规律。市场经济化下的商业银行自负盈亏,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追求目标,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利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对金融市场的资金进行有效配置。
同时,根据我国加入WTO时对金融领域开放的承诺,利率市场化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需要。随着国外商业银行的进驻,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之间的竞争需要,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

❸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什么意思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 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回顾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❹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包括哪些内容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所谓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

(4)贷款利率市场化扩展阅读

从美国、日本相对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教训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借鉴:

⑴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

⑵ 金融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市场基础者贸然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告终。

⑶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

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⑷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同时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

❺ 中国利率市场化

2019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年。

当年8月17日,央行公告称,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LPR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的方式形成。其目的在于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

改革以来,LPR已进行了五次报价。12月20日,第五次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4.15%,相比改革前的旧LPR下降16BP;5年期以上品种报4.80%,相比8月份的报价下降5BP。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家银行了解到,在LPR报价下行后,商业银行新增对公贷款利率也有所下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趋降。受调控因素影响,个人按揭贷款整体利率仍持平于改革前。

2019年11月,央行还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LPR下行。这是央行首次通过调控政策利率实现对贷款利率的调整,是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一步。一些市场人士建议,应扩大MLF的使用规模和交易对手,以进一步增加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

12月2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将推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原则上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市场人士预计,在存量贷款换锚完成后,贷款基准利率或将在2020年取消。

改革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肇始于1996年,当时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此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继在债券市场、信贷市场渐次推开。

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还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

因此,2019年8月央行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后LPR参考MLF,贷款利率则锚定LPR。截至年底,LPR已进行五次报价,1年期LPR相比改革前的旧LPR下降16BP,其主要驱动因素为MLF利率下降、降准带动银行资金成本下降。

❻ 贷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回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答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❼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简介
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内机制,它是价容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❽ 中国利率市场化达到什么程度

日前有消息称,将于今年11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金融改革方面作出战略性决策,其中包括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那么,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利率市场化后应有怎样的货币政策取向?

利率市场化才起步

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采取的是“小步走”策略,先是去年央行连续两次进行了不对称降息,在存款利率方面,一年期存款利率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上浮动10%,其余期限的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目前部分银行对两年及其以上的存款利率也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上浮动10%。

在贷款利率方面,去年在进行不对称降息时,央行规定其下限不低于基准利率的70%。而今年7月20日,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限制。这意味着贷款利率实现了部分市场化。“但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因为贷款利率的上限还受到监管部门的管制。存贷款利率有所松动,带来的效应是多方面的。

另外,还有两大效应:一是一些议价能力强的优质客户获得了减少财务成本的机会,从而直接增加了盈利空间;二是存款利率向上浮动后提高了家庭储蓄回报水平。目前不少银行上浮了中长期存款利率,一般在10%左右。

形成机制先市场化

由于利率管制主要表现为压低利率,央行可以通过直接制定各种利率水平,保证资金供给,保持旺盛的投资需求,这对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作用显著,特别是在经济处低热潮期间更是如此。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不断显现出来。

从消费角度看,因为低利率使居民有了钱不愿意存银行,而偏向于更多的即期消费,这从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事实上这样的消费不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消费,而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消费,对社会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有好处。

从投资角度看,潜在的贷款人会倾向于从事收益低的直接投资,而那些能以低利率得到银行资金的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项目,而不是将钱存入银行再由银行贷出,这也不利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进而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的发挥。

目前银行间市场利率似乎已经市场化,而实际上它并没有市场化,一是因为这个利率的形成并不是在一个开发的环境下形成了,实际上只是商业银行,再加上少数机构的博弈而形成的,这样的利率并不一定真实反映了当时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二是因为透明度不高。

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两大特征:一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即以什么样的利率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二是要以存款保险制度相配套。

政策取向也应改变

在谈到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后的货币政策取向问题时,左小蕾说,目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按照计划经济那一套模式来运作的,即当年的货币供应量在上一年贷款总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幅度增加。

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后,在货币政策方面就不宜再以量化方式出现,而是通过利率来影响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当然,我国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既要参照国际市场的惯例,但更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决定,建议由央行发布一个指导性的,同时又是动态性的利率水平,供商业银行参照。我们不能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市场化只是手段,而目的则是优化资源、资本的配置,使资金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近期汇率变动趋势 浏览:737
鲁酉化工股票 浏览:557
天津鹏达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297
外汇交易技巧微博 浏览:299
艾富国际外汇客户端 浏览:737
布林短线操作期货 浏览:327
中国融资策划师 浏览:186
厦门平安银行贷款电话 浏览:599
理财子公司私募基金 浏览:499
泰禾集团重庆信托 浏览:379
实体经济融资缓 浏览:729
外汇券价格 浏览:814
融资账户提现要先 浏览:525
汽车贷款抵押费是什么 浏览:321
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税收规定 浏览:722
爱奇艺股票大跌 浏览:78
金融服务站建设方案 浏览:131
光大银行汇率查询今日 浏览:891
国拓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浏览:135
工程有限公司融资难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