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魔鬼交易员的魔鬼交易员
金融市场动荡以及严格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给欧美投资银行的生存发展增添困难。一些交易员愿意铤而走险,其实也是为了高昂的佣金。“魔鬼交易员”事件再次发生显示欧美金融机构的治理问题。
“魔鬼交易员”虽然违规私自用银行的钱进行大手笔交易,但有时也是在为银行赚钱。2002年落网的爱尔兰联合银行美国巴尔的摩分公司交易员约翰·鲁斯纳克为银行造成了7.5亿美元的损失,但是他和公司的另一位外汇交易员每年为公司赚取近1000万美元,后来银行高层辟谣说他并不是公司的“明星交易员”。 任何银行都有一定的授权体系,但漏洞仍然难以避免,设定交易额度的限制很容易,但监管这些额度限制却是另一回事。
投行交易系统中,通过单边概念可以使实际交易额超过系统限额。假设系统限额为600万美元,交易员单边做了500万美元交易后,理论上仅剩100万美元额度,但若同时做一笔200万美元的反方向交易来对冲,那么实际净额就增加到300万美元,这时,交易员就“创造”了额度。对于交易员而言,一种方法是伪造反向交易,这样事实上单边交易的额度就可以无限扩大。另一种情况则是有些系统设置存在漏洞,理论上来说,不同产品有不同对冲系数,交易员的反向交易也应当是同类产品,但当系统设置不佳时,可能会认可非同类产品的反向交易,也使得交易员的单边交易限额扩大。
每家(投行)可能都会出现这类问题。所谓的未授权交易,很可能在交易发生一段时间后都没有人发现,关键要看公司的内控体系,而这方面的措施每个公司则都不一样,发生未授权交易的频率也大大不同。一般来说,交易亏损员工没法赔。 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柯维尔违规操作,非法动用了500亿欧元资金购买股指期货,给银行造成67亿美元的损失。
而在20世纪90年代,人称“无赖交易员”的英格兰人尼克·利森,也曾因违规操作导致英国老牌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倒闭。尼克·李森的交易员从1994年底起,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套汇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然而,日经指数的走向却与其判断相反,最终造成14亿美元亏损,而当时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四名UBS员工曾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动用逾39个客户账户,进行包括外汇及贵金属交易在内的多项交易,每天至少操作50次未授权交易。2009年,UBS因此被英国金融监理署重罚800万英镑,创下第三高罚款纪录。
2011年9月15日,瑞银(UBS)承认,其投资银行部门交易员进行的一项“未经授权的交易”,可能对其造成20亿美元的损失,这一损失则可能令UBS第三季录得亏损。消息传出后,UBS股价应声下跌,一度探低至9.88瑞郎,跌幅达9.6%,其股价2011年累积跌幅已达35%。伦敦警方逮捕了一名31岁的男子,因其涉嫌“滥用职权进行诈骗”。伦敦警方本次逮捕行动与瑞银公布的交易员违规操作导致20亿美元亏损事件有关。
揭秘“德尔塔1”
“德尔塔1”部门通常是大型投行证券金融或者金融衍生品部门的一部分,负责自营交易和经纪业务,通常通过多种“德尔塔1”产品相关战略来盈利。
比如,一名想做空瑞士股票的客户预计瑞郎将会上涨,“德尔塔1”会设计一个组合交易策略,将股票互换、期货和ETF结合采用。因为这些衍生品价格反映的是标的证券走势,它们被视为能够作为对冲市场波动的工具,避免给银行带来额外风险。
“德尔塔1”是一个拥有线性、平衡回报轨迹的衍生工具,涉及ETF、股权互换、期货、远期、跟踪和远期利率协议等在内的多种工具。
“1”是指衍生品价格的变化幅度与标的资产变化幅度的比值达到过接近1.
举例来说,如果富时100指数上涨1%,那么从理论上说,考虑到未来指数成分变化、股息调整和远期利率等原因导致的微小偏差外,(跟踪)该指数的期货合约也将上涨约1%。
作为业务的一部分,交易员创造一篮子跟踪标的资产的衍生产品,在一些情况下,他们使用计算机程序,从衍生品和标的资产的微小价差中获得利润。
从理论上说,由于对各种证券组合进行投机活动,以及对冲了风险,这是一个相对低风险的部门。
事实上,“德尔塔1”是投行仅剩的几种可用自营资本进行大笔押注的交易之一。
② 巴林银行倒闭,肇事人尼克·李森为什么判的那么轻
巴林银行的倒闭,主要原因不在Nick Leeson, 虽然他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但是巴林银行真正倒闭的原因在于其形同虚设的内部控制机制(internal control system),使得像Nick Leeson这样的经理可以凌驾于公司系统之上,Nick Leeson一方面负责新加坡市场的金融衍生品交易(Derivative Trading),另一方面还负责新加坡市场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结算(Derivative Settlement),公司系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其肆意妄为。巴林银行作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其高级管理者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相关风险一无所知,完全听信Nick Leeson,导致公司内部无人可以监督控制他的行为。另一方面,负责审计巴林银行倒闭前一年的会计师事务所曾专门去新加坡调查过Nick Leeson,但是没有在当地检查任何证据,没有尽到作为审计公司应尽得职责。所以总的来说,巴林银行的倒闭,主要的错不在Nick Leeson, 而在公司缺乏一个有效地内部控制系统,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没有Nick Leeson, 只要系统有问题,就会有人钻空子。所以Nick Leeson并不该被重判~~相反,公司原来的核心管理层的相关责任人才应该为巴林银行的倒闭负主要的责任。希望回答了你的问题
③ 巴林银行事件的事件起因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许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 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买进了三月份期货,等等。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帐户”的帐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人帐号为“99905”的“错误帐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帐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帐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帐号,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帐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帐号为“88888”的“错误帐户”便诞生了。
④ 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悲剧和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期货交易员巨亏事件给国内投资者什么警示
巴林破产,看 罗生门 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说: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更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们为了一时的逞强,撒下一个谎言,接着就要撒下更多的谎言来弥补。而且,机构更是给这些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条件,交易和清算的混淆,让黑洞越来越大,监管部门不力,自律又没有得到贯彻。把风险完全暴露,管理层的对风控、内部预警的盲目忽视,审计的失职拖拉。
⑤ 求电影<魔鬼交易员>又名《Rogue Trader》,是根据巴林银行事件改编的。哪有中文字幕的下载
匿名提问没诚意
1
00:00:07,675 --> 00:00:09,540
交易所主席简加奇尝试
2
00:00:09,610 --> 00:00:12,807
减低市场对巴林倒闭的事的恐惧
3
00:00:14,715 --> 00:00:16,376
他向国会发言
4
00:00:16,450 --> 00:00:18,384
... denied reports the British banking system is about to collapse.
否认英国银行体系将崩溃的报导
5
00:00:18,686 --> 00:00:21,883
According to him, Barings' failure is a unique situation...
他说巴林银行是个别例子
6
00:00:22,156 --> 00:00:25,557
...which he blames on the actions of a rogue trader in Singapore.
是由新加坡的一名股票经纪造成
7
00:00:25,993 --> 00:00:31,124
Estimates of potential losses range from 800 million to over one billion pounds.
估计今次损失达八亿至十亿英镑。
⑥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巴林银行倒闭
巴林银行: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与愿违,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然糟糕,但还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先生来说已经严重影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天才的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先生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这位昔日的贵宾,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很快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间的小“巴林事件”。 事发后主要责任者尼克·理森却逃之夭夭。
理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负责人,年仅28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他以银行的名义认购了总价70亿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并以买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货市场买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短期利率债券。如果这几笔交易成功,理森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但阪神地震后,日本债券市场一直下跌。据不完全统计,巴林银行因此而损失1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该行现有的8.6亿美元的总价值,因此巴林银行不得不宣布倒闭。这家有着233年历史,在英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得银行换了新主。3月2日,警方将理森拘捕。
原首席执行官讲述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之谜
1995年,巴林银行,这家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破产了,曾经是英国贵族最为信赖的金融机构,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没能逃过破产的结局,事件震惊世界。
为了揭开这一事件之谜,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资本市场》几经周折,终于采访到了当年显赫气派的巴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
伦敦市郊,在一家仅能容纳150人左右的小电影院里,我们见到了当年的巴林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诺里斯。彼得·诺里斯引咎辞职之后,如今变成了这家小电影院的老板。彼得·诺里斯说:“巴林集团拥有很多家不同的银行,当巴林集团倒闭时,我正好担任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正是在我领导的投资银行里发生了李森的罪行。是李森毁掉了巴林银行吗?当然是。正是由于他的罪行,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崩溃。他长期以来进行欺诈,对电脑会计系统做了手脚,许多员工都被卷了进去,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让巴林银行惨痛的结局,出自于一个普通的证券交易员尼克·李森之手。尼克·李森1989年加盟巴林银行,1992年被派往新加坡,成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而尼克·李森搞垮巴林银行的事发地也正是在新加坡。
期货交易员难免会在交易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情况。因此,他们一般都会开设一个特殊帐户,用以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等待适合的行情出现时再挽回损失。但是,错误帐户在尼克·李森的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入其中,用以掩盖损失。结果,为了赚回赔掉的钱,尼克·李森的赌局越开越大,以至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境地。
1995年2月23日傍晚,已经赔光了整个巴林银行的尼克·李森踏上了逃亡的旅程。但是,惊弓之鸟般的逃亡生涯仅仅持续了4天,1995年2月2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刚刚走下飞机悬梯的尼克·李森被捕了。
1995年11月22日,尼克·李森再次变成了全球的新闻焦点,他从德国被引渡回新加坡,而仅仅一周之后,被送上了审判台。根据新加坡《证券交易法》,尼克·李森因欺诈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半。从而变成了新加坡塔那梅拉监狱中的阶下囚。
尼克·李森利用欺骗的手段使巴林银行蒙受了8亿6千万英镑的巨额亏损,从而把巴林银行推上了死亡之路。尼克·李森事件并非偶然。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中,大投资者侵犯小投资者利益,中介机构损害客户利益,上市公司欺骗股东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市场需要一系列严明的法律约束,同时需要一个强大的监管体系。作为尼克·李森的顶头上司,彼得·诺里斯引咎辞职后的心情人们可想而知。在巴林银行破产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彼得·诺里斯痛苦不堪,他仇恨尼克·李森。但毕竟是5年过去了,如今他面对来访者似乎已经平静了许多。
1999年7月,尼克·李森因患癌症被保外就医,他回到了伦敦。此前,他在狱中撰写了《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在书中,尼克·李森描述整个事件的真实经过。当然,李森自有李森的感受,但是,比尼克·李森感受更为深刻的,恐怕就是这位彼得·诺里斯了。彼得·诺里斯说:“我认为可以从中吸取很多教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要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正直、诚实的,这就是人类本性的可悲之处。多年来,巴林银行一直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都信奉巴林银行的企业文化,都将公司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中。而在李森的事件中,我们发现他在巴林银行服务期间一直是不诚实的。所有金融机构的管理层都应该从李森事件中吸取教训,意识到用人的风险所在。巴林银行存在着内部管理机制的诸多不足,一直没有及时发现李森的犯罪行为,而当发现时却为时已晚。所以,我认为教训是,应该随时保持极高的警惕性。”
尽管,新加坡和英国法院的联合调查表明,巴林事件完全是尼克·李森个人所为,巴林银行的管理层没有法律责任。但是,彼得·诺里斯依然认为,巴林银行的破产与其内部管理的混乱有着密切的关系。
尼克·李森在狱中完成的《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一书,很快被拍成了电影。1999年年底的一天,这部电影在彼得·诺里斯经营的小电影院首次放演。忽然他的放映员来告诉彼得,一个长得很像尼克·李森的人就坐在电影院里。电影散场的时候,彼得·诺里斯先生看得清清楚楚,那个人就是尼克·李森本人。
一位是原巴林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另一位是弄垮这家银行的肇事者。在巴林银行倒闭之后,两个人第一次在这家不知上演了多少幕人生的悲剧和喜剧的电影院里见面了。
彼得·诺里斯毕竟还能从电影院的收入中获取自己的收益。但是,尼克·李森却大不一样了。本应属于尼克·李森的一切版权收入,都将用来偿还巴林银行债权人的债务。
⑦ 巴林银行事件的事件过程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帐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错误帐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存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帐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帐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帐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星期的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误为卖出20口,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口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了40口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然而,如此一来,里森所进行的交易便成了“业主交易”使巴林银行在这个帐户下,暴露在风险部位。数天之后,更由于日经指数上升200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英镑了(注:里当时年薪还不到5万英镑)。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
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乔治与妻子离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里森喜欢他,因为乔治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员之一。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里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根本没有填写。
如果乔治的错误泄露出去,里森不得不告别他已很如意的生活,将乔治出现的几次错误记入“88888帐号”对里森来说是举手之劳。但至少有三个问题困扰着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入“88888”帐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88888”帐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帐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能太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随极大损失。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帐户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除了为交易员遮掩错误,另一个严重的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在1993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的交易入帐工作都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
里森自传中描述:“我为自己变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开始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已整个包围着我,像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绝对不是要把我抚养成这个样子的。”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应有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性商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例如里林利用新加坡及大孤市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一般银行对予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例子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曾派人调查里森的帐目。每天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看出里森的问题,即使是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帐,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已被揶用来补偿88888号帐户中的损失了。查了一个月的帐,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帐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帐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吧!
⑧ 柯维尔的与尼克李森拖垮英国巴林银行的对照
相对于法国兴业银行的此次亏损,1990年代尼克李森拖垮英国巴林银行的14亿美元交易损失明显“相形见绌”,但两案有非常值得对照的地方:
(1)在这两宗交易弊案中,出事的交易员均出身于银行后勤部门、熟识了电脑系统,然后被提拔到交易部门,在毫无警觉的上司“监管”下累积了巨额亏损。
(2)伦敦一位专业服务公司的安全系统顾问指出:“掌握风险控管系统最新知识的人直接参与交易相关工作,这是很异常的事;知识落在意图不轨之徒手上,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如果你知道安全控管是怎么回事,要规避也就比较容易了。”
(3)柯维尔的上司们竟然未能早一些察觉这起弊案,令许多银行家对此大感惊讶:
“每个人都在自问...区区一名待在角落里的交易商,何以能够独自瞒过兴业银行里那么多的才俊?”
“50亿欧元是非常巨大的亏损,这代表着几百亿欧元的部位,或许是300-400亿,只凭一人之力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法国警方、兴业银行与法国央行均已展开调查,希望能找出答案。
另外,柯维尔上次在法兴银行露面是星期天,这引发了他可能已潜逃或躲起来的臆测,但法国电视台找到一名据称代表他的女律师,她指柯维尔随时可以与当局对话。巴黎知名律师Elisabeth Meyer周四晚间对BFM-TV电视台称:“他不会逃跑,会任由警方处置。”
⑨ 魔鬼交易员的魔鬼交易员影片
片名:魔鬼交易员
英文:Rogue Trader
导演:詹姆斯·迪尔
演员:伊万·迈克格雷戈
上映:1999年 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由尼克·利森所著的自传《我如何搞垮巴林银行》一书改编,讲述的是1995年尼克·利森金融欺诈的故事,他因操作金融衍生产品而造成巨亏,最后导致有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在一夕之间倒闭。
尼克·利森是英国巴林银行的一位普通职员,他一心想当交易所里的交易员。在金融界发迹。一切像冥冥中注定一样,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快就来了,他先是被派往雅加达处理一笔搁置已久的债券纠纷。这样的任务对于尼克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事情很快平息。幸运的是,他在那里还邂逅了年轻美貌的莉莎,二人一见钟情,很快置办婚礼,结为夫妇。婚后各项新的开支让尼克更加努力地工作,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他很快发现利用客户的期货开户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的差额进行周转是一个发财的手段。在一次股票亏空后,尼克重施故技,形势不容乐观。还好,他所持有的日经指数期货一路上扬,总算填平了损失。妻子得知此事之后大惊失色,尼克答应不再冒这样的风险。尼克因为惊人的交易额产生的高额手续费收入被认命为巴林银行驻新加坡期货公司总经理,成了同行们羡慕的对象。不久之后,更成了交易所里的“王牌”交易员。尼克的交易越做越大,但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为此,他设立了一个错误账户88888,为的是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但渐渐地,错误账户在尼克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入其中,用以掩盖损失。随着职位的升高,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整日忙于工作,无意中忽略了新婚不久的妻子。直到莉萨因疏于照料小产,尼克才意识到这一事实。
但一切已经晚了,尼克的赌局越开越大,以至于无法收拾的境地。他每天做着欺上瞒下的事情,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终于,在一次公司查账中,尼克的错误账户曝光。这次他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失去一份工作,而是在监狱中度过余生。在一切无法挽回的败局下,尼克与莉萨选择了逃亡。正在他们得意可以成功逃脱时,警察出现在了飞机上,尼克被捕。由于多项罪名的指控,尼克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但在新加坡的监狱他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在监禁四年后,他获得了释放。但此时,他美丽的妻子莉萨已经移情别恋了。
⑩ 尼克李森为什么离开摩根斯坦利银行而进入巴林银行呢
尼克李森1987年7月到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期货与期权部门进行清算工作。但他一直想到交易大厅中当交易员为银行赚取利润并取得丰厚的薪金。但在摩根斯坦利没能如愿。在1989年,他离开了摩根斯坦利,来到了巴林银行。
他的自传:《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
http://www.shuku.net/novels/zhuanji/tdjickpjycwun/nkls/nk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