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什么时候用的石头秤砣 这个是称砣么
古时吧秤砣叫做 “权” ,盐商们为了防止铁制秤砣生锈,就用等重量的石制秤砣。
❷ 我这个古代秤砣值多少钱
不值钱,属杂项,如果能形成系列收藏还有研究价值,经济价值都不高
秤砣”就是权.权,汉代称纍(累),民间呼之为“公道老儿”.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道:“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汉书》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也就是称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为杆,权为砣.“权衡”这个词就是这般引申出来的.
从现有出土和传世的各种权来看,我国最早的权是战国时期流传较广的秦权和楚权.秦权为馒头状,顶纽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秦代为统一全国衡制而由官府颁发.包括战国时的秦权和秦统一后加刻诏书重新颁发的战国秦权.秦权多为铜质,少数为铁制,偶为陶制.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权8种.各权都带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后来加刻二世元年(前209年)诏书;秦二世时制作的,同时并刻两诏;个别权上刻有“美阳”(今陕西扶风)、“平阳”(今山东邹县)等地名.除传世秦权外,陕西咸阳、西安、临潼、宝鸡,甘肃秦安,山东文登,江苏盱眙,山西左云,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和敖汉旗等,均有出土.西安高窑村出土的占国末期秦国高奴铜石权,重量单位为“禾石”,供称粮草用;传世小型“咸阳亭半两”权,与“称钱衡”配套使用.战国中期司马成公权,铭文记载了造权的有关人员和权的重量、称量标准.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并颁布了诏书,铸造在度量衡器上抑或制成诏版镶嵌在度量衡器上,作为官定的标准器.诏忆有四十个字:“廿六年,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到了二世又下了六十个字诏书:“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这就是秦两诏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楚权则多作圜形,铸有半圆形环纽,常由十个组成一套,供在天平上使用.建国以来,湖南清理发掘的近2000座楚墓,其中101座出土有天平和砝码,谓之称钱天平,使用时要以钱权作砝码,这种砝码刻有标明重“四朱”或若干两.人们用天平、砝码作陪葬品,可见当时与黄金流通有关,因为黄金昂贵,在交换中要求重量准确,楚墓中有较多的天平、砝码出土,是楚国当时曾普遍使用黄金的间接证明.
汉至隋700余年,基本上行用“称钱衡”,即称钱天平和砝码钱权,长期成为我国古代基本的货币制度,按照当时钱令规定,凡敢剔轻择重,不以“称钱天平”称重计量收付钱币者,要严加惩处,罚于本里正强制劳役十日.
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规定不准私造.
周代,每年仲春仲秋,气温变化较小时,“同度量平权衡”.秦代“法度量”,一年一校,国家颁发标准衡器,每年严加鉴验,以保重量绝对精确,在领取或借用时,当面校准,不准有丝毫差池.权就是校秤砣,亦即标准秤砣.唐代专设监校官,衡器经校验后加盖钤印方准使用.明代由其司马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
❸ 古代称金银的小秤,木盒装的,秤杆37x0,7c m,可能是象牙的,铜质秤砣3,5X3x0,6C m
千把块钱
❹ 古代秤金子的秤叫什么秤
古代秤金子的秤叫做司马秤。司马秤也叫作戥或者戥子。戥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戥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构造和原理跟杆秤相同,盛物体的部分是一个小盘子,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也作等子。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工农业及商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戥子的制造、使用、管理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于16两的非十进位制单位。
司马秤的托盘、秤盒等大都经过精雕细琢,许多司马秤用象牙或珍贵木材乌梅等制成,其中最细小的秤,直径仅0.3厘米,长度也只有10厘米。
据传说,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金色。秤星头一颗叫“定盘星”,将秤砣挂在定盘星,空秤而悬,秤杆正好平衡,俗称秤平斗满。
客家有句谚语:“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可见司马秤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十分珍贵的器物。司马秤的1斤约为1.2市斤。
❺ 古董秤砣
当然算,这个秤叫戥子又叫司马称。应该是,晚清时期的秤,体积不大,一般装在一个精雕细琢的琴形木盒里。
秤杆一般都是由象牙制成,非常细,秤杆一般不到1厘米的直经。而秤砣、秤盘则是全铜打制,非常精巧。广东地区还有这么一句民间谚语:“司马秤,司马砣,好老公,好老婆。”体现的是司马秤的珍贵,因为这种秤主要用来称黄金等贵重物品。
❻ 古代秤砣值钱
不值钱,属杂项,如果能形成系列收藏还有研究价值,经济价值都不高
秤砣”就是权.权,汉代称纍(累),民间呼之为“公道老儿”.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道:“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汉书》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也就是称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为杆,权为砣.“权衡”这个词就是这般引申出来的.
从现有出土和传世的各种权来看,我国最早的权是战国时期流传较广的秦权和楚权.秦权为馒头状,顶纽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秦代为统一全国衡制而由官府颁发.包括战国时的秦权和秦统一后加刻诏书重新颁发的战国秦权.秦权多为铜质,少数为铁制,偶为陶制.有1斤、5斤、8斤、16斤、20斤、24斤、30斤和1石权8种.各权都带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后来加刻二世元年(前209年)诏书;秦二世时制作的,同时并刻两诏;个别权上刻有“美阳”(今陕西扶风)、“平阳”(今山东邹县)等地名.除传世秦权外,陕西咸阳、西安、临潼、宝鸡,甘肃秦安,山东文登,江苏盱眙,山西左云,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和敖汉旗等,均有出土.西安高窑村出土的占国末期秦国高奴铜石权,重量单位为“禾石”,供称粮草用;传世小型“咸阳亭半两”权,与“称钱衡”配套使用.战国中期司马成公权,铭文记载了造权的有关人员和权的重量、称量标准.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并颁布了诏书,铸造在度量衡器上抑或制成诏版镶嵌在度量衡器上,作为官定的标准器.诏忆有四十个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到了二世又下了六十个字诏书:“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这就是秦两诏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楚权则多作圜形,铸有半圆形环纽,常由十个组成一套,供在天平上使用.建国以来,湖南清理发掘的近2000座楚墓,其中101座出土有天平和砝码,谓之称钱天平,使用时要以钱权作砝码,这种砝码刻有标明重“四朱”或若干两.人们用天平、砝码作陪葬品,可见当时与黄金流通有关,因为黄金昂贵,在交换中要求重量准确,楚墓中有较多的天平、砝码出土,是楚国当时曾普遍使用黄金的间接证明.
汉至隋700余年,基本上行用“称钱衡”,即称钱天平和砝码钱权,长期成为我国古代基本的货币制度,按照当时钱令规定,凡敢剔轻择重,不以“称钱天平”称重计量收付钱币者,要严加惩处,罚于本里正强制劳役十日.
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有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规定不准私造.
周代,每年仲春仲秋,气温变化较小时,“同度量平权衡”.秦代“法度量”,一年一校,国家颁发标准衡器,每年严加鉴验,以保重量绝对精确,在领取或借用时,当面校准,不准有丝毫差池.权就是校秤砣,亦即标准秤砣.唐代专设监校官,衡器经校验后加盖钤印方准使用.明代由其司马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
❼ 元朝有黄金做的秤砣吗
额,你觉得用秤砣的人会那么有钱吗?如果你非要杠的话,可能会有。
❽ 古代分割金银用的象秤杆一样的东西叫什么
古代秤金子的秤叫司马秤.
很小的秤,即司马秤,俗称"戥",粤语俗称厘等,就是我国历史上专门用来称量黄金和名贵药材的小秤,通常用象牙或坚硬的名贵木料作秤杆,用最稳定的金属铜或玉料作秤砣,而且都镶嵌在精致的盒子里面,有些还配上象牙算盘.
❾ 古代的秤砣,有什么样子的
古代的秤砣也叫“权”。材质从最古老的石质,发展到后来的青铜、黄铜、铁质等。一直到秦代都各不相同,材质、形状千奇百怪,因此秦始皇才下令统一度量衡。形状从不规则的圆形、方形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状。
❿ 古代藏族称金的称是什么模样
古代秤金子的秤叫司马秤。
此类秤很小,即司马秤,俗称"戥",粤语俗称厘等,就是我国历史上专门用来称量黄金和名贵药材的小秤,通常用象牙或坚硬的名贵木料作秤杆,用最稳定的金属铜或玉料作秤砣,而且都镶嵌在精致的盒子里面,有些还配上象牙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