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GDP作为生产指标有何局限

GDP作为生产指标有何局限

发布时间:2022-02-18 04:47:53

❶ 举例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衡量经济发展状况有哪些问题和局限性。

答案一:
1.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由于统计指标设置和统计方法等局限性,现行的统计,只是数据的收集和汇总,难以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情况。而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须看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协调。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辖区内出了特大交通事故,于是指挥抢救,医疗救护、公安消防、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都动起来了。由于所有这些都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尽管参与救助的人都没有因为参与救助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还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蒙受巨大损失,但该辖区的GDP却因为这一事件而增加了。这类GDP的增长,不仅没有改善我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反而无端消耗了我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和资源。
2.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人们砍伐森林、开发矿山制造产品,能为GDP增加做贡献,但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而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在GDP总量之中,这就人为地夸大了经济效益。据有关报道,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约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这些足以说明GDP只反映了对经济的贡献率,而不能反映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状态。
3.人均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当前,我国GDP的增速以及财富的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体现的是社会总体财富,表明社会财富多、增速快。表明钱越来直多,而并等于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人均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公正,掩盖了贫富差距

答案二:

有学者认为有四种局限性:GDP指标本身的局限性;GDP总量的局限性;以GDP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局限性;人均GDP的局限性。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将GDP的局限性或缺陷概括为:一是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是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
再次,GDP不能准确提供一国(或地区)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不能全面衡量一国(或地区)的全部财富,更无法完整反映人类发展状况。在GDP总量的局限性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地下经济”或“隐性经济”,即未记录的部分合法收入和全部非法收入。这部分经济客观存在,但未统计在GDP之中,造成整个经济状态的扭曲和统计数据的失真。隐性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灰色经济”,即权力资本化,以行贿、受贿、行政审批、非法拆迁为主要表现形式。“灰色经济”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发展势头,是最难以估计的。

答案三:
GDP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代价,特别是不能准确衡量社会成本尤其是资源和环境代价;GDP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的国民财富情况;GDP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与社会分配、社会公平的关系,也不能准确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准和幸福状态。

❷ 解释gdp,并说明这个指标有哪些缺陷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缺陷:GDP确实有其局限性,尽管有结构、投入产出表、国际收支表、资金流量表等指标,但还是强调国民经济总和的概念。如果区域经济发展以GDP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指导,会引起仅重视GDP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以结构为特征的质量转换。

(2)GDP作为生产指标有何局限扩展阅读

中国的新发展理念是“五位一体”的,不唯GDP(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这是对过往片面强调GDP的纠正,但中国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GDP指标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五位一体”的,不唯GDP论英雄,这是对过往片面强调GDP的纠正。但中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GDP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人民网网友提问时表示,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其统计缺陷可使用其他综合指标进行弥补。

❸ GDP的局限性在那里

GDP也是一个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标。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GDP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它将各种社会行为引发的财富都计入了GDP增长之中,而不考虑不好的社会行为对社会发展的恶劣影响。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像。特别是对依赖于开发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获得重要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些缺陷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首先,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其次,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 另外,GDP是流量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新增多少财富。资产是存量概念,指一共有多少财富。现行GDP统计对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也照算不误,比如把这栋办公楼炸掉再修一栋一模一样的,GDP也会增加一块。这是先减少存量再增加流量,不是完整意义的增加财富。这种情况现实中的确存在,因此还应建立一个资产指标,衡量财富的积累。在注重财富的积累方面,西方国家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GDP增长率不高,但是财富积累很快。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正相反,GDP增长率很高,但是财富损失得也快,缺乏积累财富的观念。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增长理解的偏差所致。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❹ GDP作为经济发展中心指标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是来自基础理论方面,即认为在GDP核算过程中,只考虑了可以市场化交易的社会生产部分,而没有包括非市场化交易的部分。例如,GDP的统计范围没有包括自我服务。在GDP的成本部分,只是较充分地反映了私人成本;没有反映未进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例如,GDP核算过程中对于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没有进行充分考虑。由此,也有人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尚未形成规范的指标体系。
二是来自于伦理学方面,即认为GDP没有关注人类福祉的增长。例如,在经济学中很有名的“交换母亲”案例就反映了这一点。这个故事说的是,如果两个母亲各自在家里照看孩子,则不会生产GDP;如果她们交换看孩子,每个母亲向对方付费,则会增加GDP,但是,孩子却会因为非母亲照看而增加痛苦。
三是来自于统计学方面,即认为GDP在统计学方面是不够完善的,例如,大量的地下经济没有被纳入统计范围,这使得GDP统计在市场完善的国家与市场不完善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GDP作为一种流量指标,在统计学上不能取代存量指标,不能反映社会财富水平的增长。

❺ 对GDP这个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简要评述(优缺点及改进)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国家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GDP)局限性: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应答时间:2021-04-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❻ 用GDP作为经济衡量标准的缺陷有哪些

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总量;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结构;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和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1、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总量。

GDP统计的是有市场交换行为、能体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不能反映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也不能覆盖一些不易统计或难以计算价值的经济活动。

2、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一些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刚竣工就成了产能过剩项目,这些项目虽然计入GDP,但却属于无效投资,不会带来社会财富和福利水平的增加。

3、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结构。

如果单看GDP,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中国的GDP高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达32.9%,而美国只占1.8%,欧洲30多个国家加起来也只有24.9%。然而当时中国的GDP中绝大部分是农业,而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及军事实力。

1860年,英国的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

4、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

全球GDP总量已超过70万亿美元,而英国慈善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着全球将近一半的财富,相当于底层35亿人财产相加的总和。

“GDP只能大致反映社会财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么分’、人们‘吃得好不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

5、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砍伐树木时,GDP在增加;排放废气时,GDP也在增加——GDP反映增长,却不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

❼ 现行gdp指标有什么不足之处

局限性如下: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经历的巨大差异。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
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
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❽ 简述GDP指标的主要局限性

一、GDP在反映经济增长方面的片面性

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以量化指标为特征的制度安排,它体现了在核算期内,经济总体中各机构单位、机构部门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产出、投入、效益之间的生产关系,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关系,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储蓄、实物投资与资金融通的关系,资产、负债及净值之间的存量及变动关系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完整描述经济总体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框架,GDP反映了经济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可支配收入反映了经济分配与再分配过程的最终成果,储蓄反映了经济生活中收入与消费、积累的相互关系,资金余缺反映了经济储蓄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期末资产净值反映了在期初资产净值基础上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最终累计成果。“GDP、可支配收入、储蓄、资本形成、资产净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体系,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形成了完整的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链。

从现实分析,我国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度量,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这一完整的指标链,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地使用了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

但是,单凭GDP增长并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结合资产存量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变化,就会失去对增长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于我国在增长中财富的有效积累。例如,GDP的高速增长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关,投资的高增长拉动了GDP,而“外资”又是我国投资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社会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使用效益下降的现实反映了投资的有效性和资产的有效性并不尽如人意。

1996—2000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比上年分别增长9.6%、8.8%、7.8%、7.1%、8.0%;资产净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6.62%、24.10%、14.69%、8.42%、9.97%。其中固定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21.39%、25.71%、12.16%、10.20%、12.34%;金融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30.02%、8.22%、14.16%、10.74%、15.32%。由此看出,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托固定资产高投资和金融资产规模的高增长。这说明,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资本市场和负债经营(如利用内外资)方式;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主流趋势还未脱离规模数量型扩张的增长模式。

从资产的结构看,以1996年为例,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金融资产、资产净值分别占总资产的37.65%、28.07%、62.35%、37.12%,根据“资产=负债+净值”的平衡关系,该年金融负债比重为62.88%,高出金融资产0.53个百分点,属于资本净流入年。同理,1997~2000年,金融负债比重分别为60.93%、60.15%、60.42%、61.61%,分别高出金融资产3.70、2.05、1.49、1.67个百分点,亦均属于资本流入年。“外资”是我国这一时期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之一。

二、长期以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内投资和外资的利用效益不高

首先,投资的有效性和资产的有效性不高,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这对货币资本相对不足的我国来讲,应是政府给予充分考虑的问题。现实经济领域中,3%的建筑中介费、层层转包的转包费、去年一年72亿的投资决策损失、部分进口设备的闲置或遗弃、某些新建厂房的报废及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线能力30%的利用率,等等现象,均使得投资的有效性、资产的有效性远小于1.其次,外资的利用效率下降。1995年,我国GDP与对外金融负债的比率为6.570,2000年则为2.047;1995~2000年对外金融负债(外资)年均增长3.3%,而“外资”使用效益年均下降2.3%.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逐年扩大,但外资使用效益却逐年下滑。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测度出现了“一花独放、众花凋零”的局面,既只单纯的使用了GDP一个流量指标。但是,我们在得到单位GDP的同时,却在占用着越来越多的资产存量,即在耗费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或资源。我国是个资金相对缺乏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巨大的国内、国外资金,仅2000年比1999年,我国的国内金融负债增加15.54%,国外金融负债增加16.25%,但金融资产使用效率却下降了1.11%。

仅从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相结合方面,我们就不难看出,经济领域的单纯以GDP作为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重视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有机结合,重视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数量关系测度,重视更全面、更长远、更协调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即政府综合决策机制的形成则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和优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片面使用GDP这个流量指标,使人们忽视了资产存量或财富的积累。在我国遇到诸如洪水灾害或SARS瘟疫带来的损失时,人们大都采用了习惯的思维方式即“坏事能够变为好事”,误认为能够在救治、恢复、重建中增加GDP.这种认识实际上体现了“灾害减少财富存量不可怕,它可以有助于促进流量的再增加”的错误观点。我认为,这根本不是正常、完整意义下的经济增长。在注意财富的积累方面,经济发展国家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GDP增长率不高,但是财富积累很快。和经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一些城市总是“喜新厌旧”,不断的拆旧楼盖新楼,马路也是挖了填、填了挖,……。我国GDP增长率连年很高,但是财富损失的也快,资产积累、财富积累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与“GDP至上”有一定关系。

三、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适于可持续发展

即使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协调地应用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经济分析上的缺陷;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还有更深层的缺陷。在国际上,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受到强烈批评是近20多年的事。环境问题是这一批判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GDP不能全面地覆盖经济福利的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当前和将来的福利变化。仅就反映当前福利来说,经济学家就开出一个长长的“问题清单”: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于对经济中那些市场化、货币化了的部门之评价;二是外部不经济性盲区:它只能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对反映社会成本则远远不够;因无市场价格,像资源耗竭、生态退化带来的损失也往往无法计入;三是一些决定经济福利变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没有定价的自然资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没有发生交换的自然资源价值等;四是一些“假冒伪劣”福利:某些“抵御性”活动,如在环境污染情况下居民不得不采取的保护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计入GDP,好像污染的环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视环境资本的折耗,相对于人造资本(如机器)的折旧补偿,这是一种明显的“处理不对称”。

由于事实上,GDP已经被大多数人当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问题会带来一系列有误导性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误导在于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的代价没有反映,这实际上鼓励了对自然资本的浪费与破坏。正如经济学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是将收益(部分服务的价值)、成本(流量的价值)和存量变化(净积累)这三者加总到一起,而发展经济学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另一个误导性的后果是淡化或贬低了那些与大多数人的幸福及与可持续发展最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❾ GDP 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自身的局限性是什么

仅就反映当前福利来说,经济学家就开出一个长长的“问题清单”: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于对经济中那些市场化、货币化了的部门之评价;二是外部不经济性盲区:它只能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对反映社会成本则远远不够;因无市场价格,像资源耗竭、生态退化带来的损失也往往无法计入;三是一些决定经济福利变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没有定价的自然资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没有发生交换的自然资源价值等;四是一些“假冒伪劣”福利:某些“抵御性”活动,如在环境污染情况下居民不得不采取的保护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计入GDP,好像污染的环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视环境资本的折耗,相对于人造资本(如机器)的折旧补偿,这是一种明显的“处理不对称”。
由于事实上,GDP已经被大多数人当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问题会带来一系列有误导性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误导在于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的代价没有反映,这实际上鼓励了对自然资本的浪费与破坏。正如经济学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是将收益(部分服务的价值)、成本(流量的价值)和存量变化(净积累)这三者加总到一起,而发展经济学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另一个误导性的后果是淡化或贬低了那些与大多数人的幸福及与可持续发展最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阅读全文

与GDP作为生产指标有何局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赢理财等额本息投资 浏览:722
上海证券通骗子 浏览:212
河北投融资大会 浏览:142
炭和煤的价格 浏览:616
淘宝佣金设置最低 浏览:988
国内现货交易所如何转型 浏览:99
贵金属产品的检测中心 浏览:227
香港外汇报备 浏览:429
外汇局不罚款会怎么样 浏览:361
天猫粮油佣金 浏览:665
rb1505期货行情 浏览:305
南昌小型金融公司有哪些 浏览:95
宁波汇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360
采购利润杠杆相关费用计算 浏览:265
金融惠农产品及服务中心 浏览:404
手贱碰股票 浏览:922
建行外汇杠杆 浏览:777
龙岗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南京吗 浏览:388
购买5亿人民币外汇储备 浏览:716
万达融资总额 浏览: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