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灭亡后,百万八旗军去哪了
说到清朝军队,不得不提他们的王牌军队“八旗军” 。清朝在入关的时候,八旗子弟们那可都是少年英姿勃发啊,睥睨天下的架势。不过,这都是短暂的,因为这繁荣和太平真的是能够让人变得面目不堪,在八旗子弟之中,很多士兵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在到康乾时期的时候,虽然鼓吹的是盛世,但是实际的军事力量已经没那么强悍了。
清朝灭亡后,部分军队转化为近代军人,称为北洋系、地方军阀或是革命党军人,剩下的基本都解散了。狭义的清军指的是八旗兵,清朝灭亡前,已经找不出具有战斗力的清军了。当时大清朝最主要的军队还是八旗兵和改编后的绿营军,清朝灭亡后八旗军就基本上解散了,很多成为地痞流氓,绿营军队也基本上被地方派系吸收。
❷ 清朝八旗问题! 等等!
内蒙古有个地名叫“正蓝旗”
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最南端。
清康熙十四年,那里被编入蒙八旗,因旗号为纯蓝色而得名正蓝旗,系满族八旗名之一。1950年由察哈尔左翼正蓝旗改名为正蓝旗。
这里的“旗”是一种行政单位。
而
北京香山以东 有地名叫“正蓝旗”、“正白旗”、“红旗村”
这些都 是清代云梯部队“香山健锐营”的驻地。
都是清军八旗制度的遗迹。这些是当年旗人屯兵的地方。
是兵营所在地。是八旗营房。
========
八旗制度的早期特点是“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
========
至于满清贵族后人
如楼上所说
和大家一样 在上学 上班 结婚生子 生老病死 繁衍生息 着
❸ 碾压明朝军队的清朝八旗兵,是否具有发动西征,征服欧洲的潜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每个时间段都有不一样的战役,每个战役也都决定了以后国家的存亡;元朝西征的时候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后勤补给游牧作战模式,这个时候拼的是国家资源,那个时候元朝和满清所处的情况不一样,满清国家性质和资源等等方面不适合远征。满清跟明朝开始交战的时候,明军一直在火器上对清军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以清初的国力,经过几十年的长期战争,更加支撑不起这种体量的军事扩张。如果强行扩张,可以参考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历史,最终使得自己内部四分五裂,同时统治也不会长久。所以,清朝很聪明地选择了见好就收,致力于维护既得利益和对内统治,这种政策保证了它能继续延续200多年。
❹ 八旗子弟才有资格入围,还要能文能武,清朝选拔带刀侍卫都有什么条件
这年头,烂大街的不仅仅是无脑的小说,还有霸占整个荧屏的清宫剧。不管是乾隆还是雍正,不管是后宫还是前朝。经过广大导演们不遗余力地宣传,我们普通老百姓对清朝的那些事儿几乎都门清了。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过这样一群人,就是那些在剧中跑着龙套的带刀侍卫,据说只有八旗子弟才有资格入围,能文能武算是加分项,除此以外,还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有资格被提拔成带刀侍卫。
这样挑选出来的带刀侍卫,可谓是精英中的高富帅了。在皇帝面前混个眼熟,如果有立功的机会最好,即使一直没有机会得到皇帝青眼,也没有关系,时间一到被放任到地方为官,也要比那些寒窗苦读的书生来得快一些。难怪这么多人家要拼命把孩子送到宫里做带刀侍卫了!
❺ 康熙为何能战胜强大的俄罗斯哥萨克骑兵当时八旗兵已废了而绿营兵烂到骨子里了(从后来和欧洲军队和太平
八旗没入关之前强到仅次于戚家军,天启时期大明虽然主力尽失,但明朝打八旗也是五五开,到了崇祯时期军备完全崩溃,八旗军在这个时期拿明军练兵,此消彼长之下军事实力达到了顶点,入关之后满清总人口太少,多尔衮担心八旗兵损失过大,于是启用明朝降兵,大量扩编汉八旗,然后满八旗在后面当督军和主力,汉八旗和蒙八旗冲锋在前攻城略地,也就是说从1644年入关之后看,满清的八旗部队就很少参与战斗了,从出山海关打李自成到下攻略江南,基本上全是蒙八旗和汉八旗在打,入关之后满八旗被中原的花花世界迅速腐化,很多次在对阵明朝和张献忠部队的时候已经显示出疲软,也就是说满八旗的腐化不是在几十年之后,而是入关之后立即就没了战斗力,只能说明朝当时比满清更烂。
到了康熙时期,南方的绿营已经完全沦为乞丐兵,北方的汉八旗战斗力可能还不如包衣强,而满八旗早已成为了传说中的“八旗子弟”过上了贵族生活,在第一次清军与哥萨克殖民队交手的时候,八旗和哥萨克互相试探,康熙还没觉得八旗这么弱,关外东三省总共才不到1000人的部队,外加上一些当地满人壮丁,而且大多数还是披甲人,也就是满清的奴隶部队,等到哥萨克一路打到宁古塔的时候,满清才觉得不对劲,500人的队伍一路吊打数倍的清军,哥萨克的损失不过十几人,于是当时正在准备和准噶尔开战的康熙又从关内调集了5000多人的八旗外加5000多各地汉八旗去关外战斗,可还是打不过。
最后怎么赢的?500人的哥萨克殖民队建立了据点和棱堡,在与八旗对阵的时候死守棱堡,一万多人竟然打不过,连棱堡的外围防线都没越过去,最后无奈只能困住据点,想依靠围城困死殖民队,结果八旗部队早已腐化到了根了,经常能被外出寻找战机的哥萨克排枪打的四散而逃,如果不是因为人多,八旗造溃散了,最后依靠调集前朝留下的大量火炮才把哥萨克打的崩溃。
这不是哥萨克很强,而是八旗太弱,从指挥系统到底层士兵都没了进取之心,满清在刚建国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军队的退化,如果以入关前的八旗战斗力,十倍兵力打哥萨克不说碾压,至少仗不会打的这么难看。
至于八旗为何这么弱?差距不光是士兵的军事素质,还有武器装备,定鼎天下之后满清把火炮和火枪都放到了仓库里吃灰,主力部队满八旗依旧延续披重甲开长弓的传统,对上了哥萨克的火绳枪排枪战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有当时最强的练兵方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记载有当时比较全面且没有落后于世界的的火枪和火炮,可满清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当做垃圾一样丢在一旁,天工开物在当时全世界印制了日文、法文、拉丁文,俄文,英文,西班牙文,德文各种版本,可就是没有中文,气不气,全世界已经在各领域领先中国的西方各国拿到天工开物也当做宝贝一样对待,由于书中记载之全面,技术也先进,以至于欧洲各国对清朝的实力形成了严重的误判,因为但凡能达到书中所记载的科技的国家,实力都能称之为列强了,可清朝没有,不仅不用,还给禁了,中国的后人们最后在法国的博物馆找到的这天工开物的拓印本,如果当时清朝能从纪效新书和天工开物中学到一半的东西,并运用在军事上面,至于让俄国像杀蒙昧土著一样500人吊打10000人吗
❻ 清朝的八旗具体管什么的
最初作为八旗军,是打仗的一种编制;清朝入关后,八旗驻防;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再后来,八旗就仅仅成为一种编制。战斗力经过和平年代退却了;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❼ 通达信八旗兵仪表盘主图指标公式下载后没仪表盘
原因如下:1:你只下载了公式源码,没有下载相应的BMP图片; 2:或者下载的图片没有保存到T002_signals文件夹;
❽ 八旗兵 主图指标 大旗不倒 什么意思
从古代开始军旗是军队行军方向、指挥机关所在地等等的代表,军旗哪里部队的方向及灵魂就在哪里.
现在军旗被赋予更多精神内涵,旗帜不倒,部队的精神就不倒,战士就能坚持作战,尤其是一些被赋予了特殊荣誉的部队,更视旗帜比生命更珍贵,士气更盛,敌人看到更加害怕.
战斗中军旗立于己方高处,便于被己方士兵看到,鼓舞己方士气,对敌人也是震慑作用.
在战斗中夺取军旗不一定就能获得战斗的胜利,但是会非常影响敌人的士气,甚至导致敌人溃散.旗帜被夺取是部队的耻辱,考虑不好的影响,一般会裁撤该部队.
现代战争中军旗的作用已被削弱,因为战争模式从阵地攻防形式变成了远程打击,并且旗帜会暴漏部队的兵种、强弱、本方部署等等情报.
❾ 什么是标新建八旗 八旗成铁骑
努尔哈赤所创建的八旗制度是一个全新的制度,是空前绝后的。
八旗建立于何时?八旗制度的建立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早期记载。据《清太祖实录》记载: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乃擢鄂尔果尼、罗科为牛录额真,统辖三百人。诸臣皆颂上大度”。1584年已经建有八旗的牛录了。这可能是关于八旗基层组织的最早的官方记载。
粗具规模。据《清太祖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上以诸国徕服人众,复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额真一。先是,我国凡出兵校猎,不计人之多寡,各随族党屯寨而行。猎时,每人各取一矢,凡十人,设长一,领之,各分队伍,毋敢紊乱者。其长称为牛录额真。至是,遂以名官”。这里说明了牛录额真一名的来历。原来女真族在原始狩猎时,率领狩猎的十人之长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满语是箭和大箭之意;额真,满语是主之意。牛录额真是大箭主,现在成了八旗基层组织的官名。所谓“复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意思是说,努尔哈赤在1599年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复编”,即整编。按照八旗的组织原则把军队进行了一次大整编,使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的辖区粗具规模。
基本确定。据《清太祖实录》记载: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另据乾隆《皇朝文献通考》记载:“甲寅年定八旗之制,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为八旗,统率满洲、蒙古、汉军之众。每三百人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设固山额真一人,每固山设左右梅勒额真二人。满洲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甲寅年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大体可以确定,1614年八旗制度基本确定下来了。
牛录额真,后称为牛录章京,入关后称为佐领。甲喇额真,后称甲喇章京,入关后称为参领。固山,满语,是旗的意思;固山额真,即旗之主。
后称固山章京,入关后称为都统。梅勒额真,梅勒,满语是两侧、副手之意。梅勒额真,即副旗主,后称梅勒章京,入关后称副都统。
满洲八旗旗帜
固山汉译为旗。固山是八旗制度的户口和军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都设有特定颜色的旗帜,以区别其他。原来的四旗,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做旗帜,称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增添的四旗,将原来旗帜周围镶上一条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称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不镶红边的黄色旗帜称为整黄旗,即整幅的黄旗,习称正黄旗;镶红边的黄色旗帜称为镶边黄旗,习称镶黄旗,俗写作厢黄旗。其他三色旗帜也是一样。合起来称为八旗。
第一,八旗是严密的军事组织。八旗制首先是严密的军事制度。
八旗第一位的职能是服务于严酷的战争。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战争中建立并丰富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在战争中接受了考验,证明了它是一个可以信得过的成熟的制度。
八旗是等级分明的军队。八旗的最高统帅是天命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通过子侄领导八旗。八旗分为三级,实行三级管理。每三百人编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其下又设代子、章京、村拨什库。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实际上一甲喇额真不止五牛录,有时多达十几个牛录。五个甲喇额真构成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听命于本旗的旗主贝勒。各个旗主贝勒、固山额真统一归国汗指挥。等级分明、层层管辖,八旗军队成为一支劲旅。
八旗是能征惯战的军队。《清太祖实录》记载:
行军时,地广,则八旗并列,分八路;地狭,则八旗合一路而行。队伍整肃,节制严明,军士禁喧嚣,行伍禁搀越。当兵刃相接时,被坚甲、执长矛大刀者,为前锋;被轻甲、善射者,从后冲击;俾精兵立他处,勿下马,相机接应。每预筹方略,了如指掌,战则必胜。
这里虽然有歌颂之嫌,但八旗军队能征惯战是确实的。其中提到的八旗军的三个兵种,即长甲军、短甲军和巴牙喇,后来演变成先锋、骁骑和护军。尤其是巴牙喇,又作摆牙喇,意为精兵或护军。巴牙喇是由军队基层挑选的体格健壮、武艺高强的诸申担任的。他们往往从事攻坚战。在努尔哈赤征战的事业中,巴牙喇功不可没。
八旗是骑兵为主的军队。八旗的步兵众多,但是以铁骑出名。八旗铁骑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它的战马优良。八旗战马的优良则来源于它的饲养方法。八旗战马的饲养方法大大优于明朝和朝鲜的饲养方法。这在李民的《建州闻见录》里记载甚详:
胡中之养马,罕有菽粟之喂。每以驰骋为事,俯身转膝,惟意所适;暂有卸鞍之暇,则脱鞠而放之。栏内不蔽风雪寒暑,放牧于野,必一人驱十马。养饲调习,不过如此。
而上下山坂、饥渴不困者,实由于顺适畜性也。
我国之养马异于是。寒冽则厚被之,雨雪则必避之,日夜羁縻,长在枥下,驰骋不过三四百步。菽粟之秣,昏昼无阙,是以暂有饥渴,不堪驰步,少遇险仄,无不颠蹶。且不作骟,风逸踶啮,不顺鞭策,尤不合战阵也。
李民对比地说出了后金和朝鲜饲养战马方法的不同。后金的饲养方法大大优于朝鲜的饲养方法。当然,也大大优于明朝的饲养方法。战马品质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后金战马耐饥渴,抗寒暑,力量大,速度快。这就保证了八旗铁骑追得上,撤得下,机动灵活,运转自如。速度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八旗铁骑把握了这个重要因素,决定了它攻如雷霆,捷如风雨,所至无敌。
八旗是纪律严明的军队。《清太祖实录》记载:
克城破敌之后,察核将士战功,必以实。有罪者,虽亲不贳,必寘之法;有功者,虽仇不遗,必加之赏。用兵如神,将士各欲建功立名。每遇征伐,靡不欢欣效命。攻则争先,战则奋勇。威如雷霆,捷如风雨。所至无敌,丕烈昭焉。
每次战役之后,要作战后总结。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已经形成一个制度。军纪的严明确保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八旗是有效的政权组织。八旗既有军事职能,也有政权职能。八旗的固山、甲喇和牛录,既是军事组织,也是政权组织。固山额真、梅勒额真、甲喇额真和牛录额真,既是军事长官,也是行政长官。他们除了处理军事问题外,还要处理行政事务。
八旗的政权组织大体包括管理职能、司法职能、财政职能和民事职能。
管理职能。八旗的管理职能是通过三级管理实现的。八旗的固山、甲喇和牛录三级,各级的长官额真分别管理本级内的行政事务。
诸如传达汗谕、贯彻法令、差委工役、管教部民等,各级额真都要认真去办。后金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命汗努尔哈赤,全国都要严格地贯彻努尔哈赤的“汗谕”。甲喇额真以上各官共呈誓文说:“汗所降谕旨及各项法令,定牢记不忘,且勤加宣谕。若置诸贝勒及大臣之命于脑后,玩忽职守,不辨良莠,为诸贝勒、大臣见责,我等甘受贬黜。”司法职能。初始,八旗的行政职能和司法职能是合一的,具有“平盗贼,止恶逆”的功能。每遇词讼,先由审事大臣初审,再由五大臣复审。三由诸贝勒定议,最后由天命汗裁定。
八旗骁骑甲胄
财政职能。八旗具有征收赋税、分派工役的财政职能。八旗军队所需要的军粮,就是采取分派屯垦的方法解决的。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译《满文老档》第三卷记载:“向国人征粮作贡赋,国人受苦,令一牛录各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开始在空地种田。此后则不征粮作贡赋,国人不再困苦,粮食也多起来了,粮库充实。”在这以前是没有粮库的。努尔哈赤采取新的政策,集中垦荒,集中储粮,解决了棘手的粮食问题。
民事职能。八旗还具有民事职能,举凡登记户籍,查勘田地,分配财物,赏赐女妻,分给阿哈,盖造房屋,收缴赋税,办理婚宴,处理丧事,清理卫生,管理厕所,送往迎来等。这些事均由牛录额真及其下属村领催等官员负责。
重译《满文老档》,天命八年(1623年) 记载了牛录额真和村领催应该管的五件事:
废除七件事,更定为五件事。
清点新来的人口数。给田业、房屋、席、器、斧、釜、妻、阿哈、衣服等,盖房,登记并分配仓库的粮食。这是一件事。
哨探,台,枪炮,搜索,天花,问明去庄的子、女,逃人。这是一件事。
拘留逮捕的人,该杀的人派人杀死,高墙,独木船,架桥,养牛,宰猪饲养牲畜。这是一件事。
送往,迎来,保管获得的牲畜,收在桥上做生意的人的税,清理街上的污物,管理厕所,埋葬死人,急报,设宴。
这是一件事。
甲胄、刀枪、弓箭、鞍辔、蓑衣、矢袋、弓袋、账房、梯子、檐车、拖床、绵甲,一达旦十人带去十五天的东西,调查乘马,喂肥马。这是一件事。
这里所说的五件事,除第三件是安全保卫和第五件是出兵打仗外,其余的三件事都是有关民事职能范畴的具体事宜。
第三,八旗是严格的生产组织。
八旗的部民是兵民合一的。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为兵。在战争的间隙,八旗部民耕种田地,放牧马匹,制造舟船,修理器具,盖造房屋。例如,在征讨东海虎尔哈部时,重译《满文老档》记载:
“ (命令) 从每一牛录挑选强壮的马各六匹,把一千匹马放在田禾中养肥。”,“ (命令) 从每牛录派出制造独木船的各三人。派六百人去兀尔简河发源处密林中,造独木舟二百艘。”总之,八旗是严密的军事组织,是有效的强权组织,是严格的生产组织。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制度,还是在军事、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的成熟的制度。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努尔哈赤俘虏的人口越来越多。他把俘虏的人口都整个牛录地编成八旗兵,八旗队伍越来越大。八旗军队所向披靡、能征惯战,终于同明朝正面交锋,打败了明朝。
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的同时,还关注着满族文字的创造。
❿ 解密八旗兵指标怎么用,八旗兵指标怎么用资料,八旗兵
八旗棉甲是八旗兵穿的,布衣肯定是绿营兵穿的啦,另外清朝后期由于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没战斗力了,就有了地主团练武装,也是穿布衣的,就是我们通常看电视剧里那些兵前面带个“勇”字牌牌的那种。清军入关没多久,八旗军就腐化了,康熙平三藩时基本是绿营兵在打,所以电视里清军入关后就是这种形象。由于很多电视剧都是描写清朝后期的,那时候,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没战斗力了,所以打仗全是地主团练武装了,因此这种军服能代表当时的清朝兵佣吧,所以拍电视使用这种军服也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一种印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