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风险监控的内容有哪些
核对这些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规避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对策更符合实际;对新出现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控制。
❷ 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主要类别包括哪些
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
第三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五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进行水平分析、同组比较分析及检查监督,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 核心指标
第六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第七条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第八条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一) 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二) 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三) 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第九条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一) 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二)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三) 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第十条 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一)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二) 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银监会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有关操作风险的指标值。
第十二条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一)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二)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第十三条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一)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二)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三)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第三章 检查监督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办法相适应的统计与信息系统,准确反映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能力。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参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非信贷资产分为正常类资产和不良资产,计量非信贷资产风险,评估非信贷资产质量。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将各项指标体现在日常风险管理中,完善风险管理方法。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定期审查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并督促管理层采取纠正措施。
第十八条 银监会将通过非现场监管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各项监管指标,及时评价和预警其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第十九条 银监会将组织现场检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根据核心指标实际值有针对性地检查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点,并进行诫勉谈话和风险提示。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参照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另有规定外,本核心指标不作为行政处罚的直接依据。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自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银发〔1996〕450号)同时废止。
❸ 安全风险标准分两个指标控制分别是什么
在一个企业中,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安全风险评估”能为全面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并评估出不同环境或不同时期的安全危险性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采取宣传教育、行政、技术及监督等措施和手段,推动各阶层员工做好每项安全工作。使企业每位员工都能真正重视安全工作,让其了解及掌握基本安全知识,这样,绝大多数安全事故均是可以避的。这也是安全风险评估的价值所在。
当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被鉴定为有安全事故危险性时,便应考虑怎样进行评估工作,以简化及减少风险评估的次数来提高效率。安全风险评估主要由以下3个步骤所组成:识别安全事故的危害、评估危害的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措施及管理。
安全事故
识别危害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若不能完全找出安全事故危害的所在,就没法对每个危害的风险作出评估,并对安全事故危害作出有效的控制。这里简单介绍如何识别安全事故的危害。
(1)危险材料识别---识别哪些东西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材料,如易燃或爆炸性材料等,找出它们的所在位置和数量,处理的方法是否适当。
(2)危险工序识别---找出所有涉及高空或高温作业、使用或产生易燃材料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工序,了解企业是否已经制定有关安全施工程序以控制这些存在安全危险的工序,并评估其成效。
❹ 什么是风险监控阀值
设置在风险监控系统中用于控制某种风险的指标,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止损额等。
❺ 风险监测分析的主要指标从哪三个层次
摘要 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对潜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则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
❻ 操作风险特征信息将主要用于关键风险指标的哪个环节
客户满意度。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KRI)通常包括交易量、员工水平、技能水平、客户满意度、市场变动、产品成熟度、地区数量、变动水平、产品复杂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等。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应遵循整体性、重要性、敏感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原则。关键风险指标法的应用流程包括:
①识别与定义关键风险指标;
②设置关键风险指标阈值;
③确认关键风险指标;
④关键风险指标监控的价值;
⑤关键风险指标与其他管理流程的结合应用。
拓展资料:
一、KRI实质上是一个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中的每一个组合(产品/服务线、风险分类、业务功能单位)决定一个操作风险点,每一个风险点都对应一个 KRI。KRI体系中的每一个风险点均标明了其功效、内部可比性、外部可比性、简易度和属性,并根据业务性质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简单描述。 同时,KRI体系对每一个风险指标进行编号、命名、分类,定性和描述,并将其与有关的已经有了明确定义的风险点相联系,产生如下的KRI表格,每一个三维模型中的KRI均通过这种表格来进行定义。一个KRI可以对应多个风险点
二、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步骤 一项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有多种成因,但关键成因往往只有几种。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是对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成因指标进行管理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分析风险成因,从中找出关键成因。
2.将关键成因量化,确定其度量,分析确定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或极有可能发生)时该成因的具体数值。
3.以该具体数值为基础,以发出风险预警信息为目的,加上或减去一定数值后形成新的数值,该数值即为关键风险指标。
4.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当关键成因数值达到关键风险指标时,发出风险预警信息。
5.制定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6.跟踪监测关键成因数值的变化,一旦出现预警,即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以易燃易爆危险品储存容器泄漏引发爆炸的风险管理为例。容器泄漏的成因有:使用时间超过保质期、日常维护不够、人为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但容器使用时间超过保质期是关键成因。如容器使用最高保质期限为50年,人们发现当使用时间超过50年后,则易发生泄漏。该“50年”即为关键风险指标。为此,制定使用时间超过“50 年”后需采取风险控制评估措施后,一旦使用时间接近或达到“50年”时,发出预警信息,即采取更换措施。
❼ 风险动态监控的类别有哪些
第一类:可预防的风险。
这些是内部风险,产生于组织内部,是可控的,应该消除或避免的。例如,来自员工和管理者的未经授权、非法、不道德、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以及日常运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所带来的风险。可以肯定的是,公司应该有一个容忍缺陷或错误的区域,这些缺陷或错误不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完全避免这些缺陷或错误的成本太高。但总的来说,公司应该寻求消除这些风险,因为承担这些风险不会给他们带来战略利益。流氓交易员或员工贿赂当地官员可能会为公司带来一些短期利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会降低公司的价值。
这类风险最好通过积极的预防来管理:监控操作过程,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定,使之朝着期望的规范发展。由于关于基于规则的法规遵循方法已经有相当多的文献,我们将有兴趣的读者推荐到侧栏“识别和管理可预防的风险”,而不是这里对最佳实践的完整讨论。
第二类:战略风险。
❽ 关键风险监控指标应当全面而广泛根据关键风险指标设定的风险限额不可突破
摘要 正在为您查询中
❾ 风险监控的风险监控的概念
三、风险监控的目标与内容
风险监控工作不是简单地在风险发生后实施风险应对策略,以及在实施风险应对策略后进行新的风险分析,而是一个全面的和连续的动态过程。风险监控的目标包括:努力及早识别风险;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积极消除风险事件的消极后果;分吸取风险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
具体风险监控则包括以下内容:
1
按照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应对计划,针对风险实施应对策略;
2
持续、动态观察各类风险,确定风险状态;
3
对风险应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重新制定新的风险应对策略;
4
有效对各类风险因素变化,进行评估更新,并针对风险变化制定相应风险应对策略;
5
工程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可能性及应对策略分析;
6
对工程项目计划的假设是否依然成立,计划阶段的政策或程序是否执行的顺利;
7
在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预期水平或者出现新的关键风险时,制定新的应对措施。
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受各类风险因素影响较大,风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会直接对相关建设活动主体造成生命或财产方面的损伤损失,另一方面还影响着整体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项目风险监控对于工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有效的项目风险监控能够对工程建设起到重要的风险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