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创新指数的中国创新指标体系
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创新总体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创新总指数实现;第二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等4个领域的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分领域指数实现;第三个层次用以反映构成创新能力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上述4个领域所选取的21个评价指标实现(指标体系框架详见附表)。对4个领域及21个评价指标的简要说明如下: 该领域主要反映驱动创新能力发展所必备的人力、财力等基础条件的支撑情况,以及政策环境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共设5个评价指标。
1.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
该指标用以反映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创新人力资源情况。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
2.人均GDP
这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信息化指数
该指数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衡量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用以反映社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该指标数据来源于有关部门开展的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价的测算结果。
4.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
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全社会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带动和导向作用,该指标反映政府对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以及对重点、关键和前沿领域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5.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被认为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创新活动的最为直接和有利的扶植政策之一。该指标可以反映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创新环境情况。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该领域通过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情况、企业创新主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部门(即研发机构)建设情况以及创新主体的合作情况来反映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作用和关系。由于缺乏创新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指标且研发是当前我国创新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里的投入指标用研发投入指标代替。该领域共设6个指标。
1.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
指按常住全部人口平均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该指标反映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R&D人员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R&D人员,是全社会各种创新主体的R&D人力投入合力。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按工作量折合计算的R&D人员。
2.R&D经费占GDP比重
该指标又称R&D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我国科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评价指标。
3.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
指按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平均的基础研究经费。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本指标体系以该指标来反映国家在加强原始创新能力上所作的努力。
4.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工业企业又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该指标反映创新活动主体的经费投入情况。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有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
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
企业办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R&D活动的专门机构,是企业持续、稳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该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6.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指标。本指标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反映我国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情况。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该领域通过论文、专利、商标、技术成果成交额反映创新中间产出结果。该领域共设5个指标。
1.每万人科技论文数
科技论文是指企事业单位立项的由科技项目产生的、并在有正规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科技论文是创新活动中间产出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该指标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
2.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
指按R&D人员全时当量平均的专利授权数量。本指标体系中的专利授权数指国内职务专利授权数,专利授权数是创新活动中间产出的又一重要成果形式。该指标也是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指标。
3.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
发明专利在三种专利中的技术含量最高,能够体现专利的水平,也体现了研发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本指标体系中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指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数。该指标是反映专利质量的关键指标。
4.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
商标拥有量指企业拥有的在国内外知识产权部门注册的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商标数量。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自主品牌拥有情况和自主品牌的经营能力。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5.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
指按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平均的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该指标反映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规模。技术市场成交额指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项目的总金额。 该领域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能源、经济增长等方面,反映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该领域共设5个指标。
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即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指标。该指标用于反映创新对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2.高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
高技术产业与创新具有互动关系。该指标通过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变化情况,反映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果。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单位GDP能耗
指每产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的以标准煤计算的能源。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对节约能源起决定性因素。该指标反映创新对降低能耗的效果。
4.劳动生产率
指一定时期内工业总产值与年平均从业人员之比。创新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创新的目的之一。该指标反映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科技进步贡献率
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扣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指标数据来源于有关部门开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的测算结果,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本指标体系中该指标使用的是报告期及之前4年间的平均水平,用以反映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
Ⅱ 什么是信息化程度的衡量标准
这种情况表明,统计学界对于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为使信息化计量分析更为真实地反映信息化发展的实况,有必要对现行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作相应的调整。在此,仅就现行城市信息化统计指标选项的不当之处提出质疑,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便今后组织有关专家对此开展专项深入研究。一、人均GDP岂能作为城市信息化指标人均GDP是产业经济的主要统计指标,各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并非有必然联系。人均GDP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信息化的变动程度。两个城市人均GDP同等增长的情况下,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可能有巨大差别。因此,这一指标对于衡量城市信息化状况毫无意义。
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是衡量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有一定关联,但依然不能直接反映信息化的动向。按照这种指标衡量,高校密集的城市通过提高高校招生人数就可以提高信息化水平,而高校较少的城市即便大量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对提高信息化水平无济于事。
更为科学的相关衡量指标应当是高校毕业生占就业人口的比重。高校毕业生无疑构成了推动社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但是,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并不能直接反映高校所在地的大学生就业状况,高校毕业生分配状况则可以看出各地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差距。无论本地高校在校生数量多少,只要是注重吸收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可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采用这一指标将有利于各地采取政策促进吸收大学生就业。三、
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信息化程度更为荒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就一定会提高信息化水平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只是为发展信息消费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同等条件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不一定能反映出居民的信息消费状况。因此,不宜用居民人均收入来衡量信息消费的增长。
在信息消费价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用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来衡量居民生活信息化水平比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指标更为合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在信息消费上的支出将会相应地提高。这种信息消费既包括电话费、上网费,也包括电视费和看电影等电子信息的消费支出。居民的此类支出肯定与该城市的市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成正比。
四、人均工业企业利润更与信息化无缘
用人均工业企业利润来衡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简直让人一头雾水;用衡量工业化水平的统计指标作为衡量信息化水平的统计指标,真不知信息化与工业化区别何在。从促进信息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关心的应当是与推进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信息类企业的利润状况,而不是一般工业企业的利润状况。从产业升级进程的一般规律来看,信息类企业的利润状况应当优于一般工业企业的利润状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信息产业,实现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
为了从企业利润指标上反映信息化发展的健康状况,应当用信息类企业的利润指标作为人均工业企业利润的替代指标。信息类企业应包括信息开发企业、信息产品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利润指标反映了当地产业信息化的健康状况。利用这一指标衡量各地信息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各地政府采用各种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信息业的超前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总之,以往的信息化统计计量指标存在严重的曲解信息化和衡量变形的问题。上述四项指标的权重占到了总量指标的45%
,用这种严重失真的统计指标体系衡量各地信息化发展程度将会出现严重的考核失实问题,因而不利于激励各地政府采用相关措施加快本地信息化进程。为使我国的信息化工作在量化考核方面建立更为科学的计量标准,建议有关领导机关尽快组织专家立项开展此项研究,以使我们的信息化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化,进而更有利于调动地方领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
Ⅲ 信息消费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自今年上半年国家提出要以信息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和内需后,“信息消费”就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热词,并引发了业界专家和学者的诸多思考。 “信息消费”是什么? “信息消费”一词出来后,首先关于信息消费的定义和内涵就众说纷纭。 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看来,信息消费是消费的构成要素之一,可根据消费的定义来移植,指机构、单位,包括居民、政府企业消耗信息产品或者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也可根据消费的概念,将其界定为信息产品或者信息服务的最终使用,不包括企业以固定资产投资方式所购买的信息产品。 他认为信息消费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中间消费,二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中间消费是指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在核算期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信息产品与服务。比如像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支出,网络资源租用的支出,这些产品作为企业中间投入的一部分,是企业最终产品构成的成本要素,同时它也体现为信息产品或者服务对行业的间接拉动或者说间接共享。信息产品或者服务的最终消费是指居民或者政府部门为满足个人或者公共的需求,在核算期内使用的信息产品或者服务。这类产品和服务直接被消耗掉,不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及消费总量即为国民经济直接贡献。而且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换代以及进程的加快,信息消费的范围和性质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则认为,信息消费是指信息的使用者或者用户根据自己的意愿、需求对信息的获取。信息消费主体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这些基本环节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叫信息消费过程。 至于对信息消费内涵的理解,一是看其过程,二是看其客体。信息消费主要是指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两类作为消费对象的活动,所以从信息消费的对象上来看,信息消费的主体内容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而不应该把它扩大到所有的电子产品。既包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本身的消费,也包括了信息产品及其信息服务在生产、交换、送达过程当中的各类设施及网络的占用。 另外,从消费的信息化角度来看,信息消费实际上是信息消费主体以信息为基础进行的一种信息化产品的消费,主要包括了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化、消费客体的信息化以及消费过程的信息化三个方面。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则表示,简单来讲信息消费就是信息产品的消费和信息服务的消费,而信息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不同点之处,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服务的消费。 信息消费要解决什么问题? 那么,信息消费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何霞认为,信息消费不应仅解决消费问题,如果信息消费只解决消费问题,局限在削弱现在出口和投资的下降所带来GDP下降的影响,就把信息消费的作用缩小了。并且,如果只是这个目的,就仍然局限在工业时代指标考核的内容。信息消费需要解决中国当代发展中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即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信息消费就 是当前的重要手段。 舒华英也表示,国家在当前阶段强调信息消费,最主要的就是基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已进入到深水区,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一方面,我国经济在完成工业化甚至于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累积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目前正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而下一步若还是以工业时代的理念去思考和调整结构,必然是越调越糟,并且很可能会倒退,所以信息消费为被提出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问题,出口不顺畅、内需需要拉动,老百姓也还没有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人们下一步的消费需要一个着力点。 对此,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主任史炜也认为:“谈到信息消费,大家常常会有一个误区,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比如说信息投入多少钱,能增加多少国民收入,客观的说这个是算不出来的。”因此,以信息消费来拉动经济千万不能寻求传统经济的量化指标,因为其结果很可能会变成计划经济。而要从经济改革的大局来看,尤其是深层的改革。中国的研究学者,包括企业经营者应更多的去思考未来的市场是怎样的。只有知道未来的产业环节、产业内容和商业业态,我们才能找到相应政策的支撑点,产业的支撑点,包括这种业务模式拉动国民收入的增长点。 因而,目前我国强调信息消费,一方面是基于信息消费对目前内需和GDP的直接拉动作用,但从更长远来看,更是基于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结构挑战的战略性思考。 信息消费如何落地? 信息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深层次改革的作用已经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适应信息消费的大环境,确保信息消费的落实?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吕廷杰对此提出了建议。 一是要通过努力创新,扶持一些特殊的能够产生信息消费的平台。比如OTT,这是由于目前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分离所带来的新领域,他开创了许多运营商该做而没有做的东西,例如一点对多点的通信,多点对多点的通信,这种具有自媒体特征的传媒性产品是运营商从未没做过的,以往通信业务无论是语音、短信还是彩信,都是点对点,而自媒体产生了一个更大的信息的消费市场。这种有微信平台的出现,尽管对传统运营商业务产生了挑战,但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应该鼓励。 二是要创新一些工具。比如,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信息经济学有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客户的识别。我们在传统商业中识别客户比较难,而到信息时代,这个东西并不是很难。比如引入积分,企业就可明显的识别出应该回馈的客户是谁,就是那些积分最多的客户,因为他消费得多,积分才多。因此,从商业模式上促进信息消费,实际上就是要找到准确的客户,把准确的信息,卖出更高的价值,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三是应实体经济跟虚拟经济相结合。例如视频图像搜索,若用模式识别难以实现,比如某人拍下一个树根,如果什么都不说明,电脑根本无法识别是趴着一条狗还是倒了一个树枝,因为人脑和电脑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电脑是理解结构化数据,并通过逻辑性的思维深度的去计算,而如果给图片贴上RFID的标签,就结构化了并可以被识别。
Ⅳ 云计算大数据促信息消费时代来临
云计算大数据促信息消费时代来临
自上个世纪70年代驶入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发展始终在创新与改变中跨越前行。每一天开启网络,迎接我们的都是可能或正在发生的各种改变。眼下,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云计算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从联系平台到浏览平台,到交互平台,到工作平台,互联网始终在不断发展中前行。邬贺铨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城市数据、企业数据、医疗数据、网站数据成为我们虚拟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大数据?邬贺铨解释说,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容许的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当然,大数据规模的标准是持续变化的,当前广泛指单一数据集的大小在几十TB和数PB之间。
毫无疑问,大数据将加快推动互联网的演进。大数据催生的新业态还会让我们工作更轻松、经济更活跃、生活更便利。邬贺铨说。
大数据可以提供宏观经济分析服务。日本公司的经济指标预测系统,从互联网新闻中搜索影响制造业的480项经济数据,计算出采购经理人指数的PMI预测值。
大数据可以有力地支撑信息消费。中国的网购60%是对实体店购物的替代,40%是因为方便和品种多等原因而新增的购买量。电子商务更有利于手机用户需求,大数据又将进一步促进其销售。
大数据还能够提供咨询服务。硅谷有个气候公司,从美国气象局等数据库中获得几十年的天气数据,将各地的降雨、气温、土壤状况、农作物产量做成精密图表,从而预测各个农场的来年产量,向农户出售个性化保险。
大数据的应用还体现在我们生活中。邬贺铨说,北京公交一卡通每年产生4000万条刷卡纪录,分析这些数据可优化设计城市公交路线。这是大数据对交通服务的改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反过来驱动互联网各类应用的加速演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通过对大数据的充分挖掘将产生更多新的应用,将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出现。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邬贺铨说。
Ⅳ 000845基金跟踪什么指数
国投瑞银信息消费混合基金(000845)业绩比较基准参考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40%。
Ⅵ 信息消费的促进措施
概念: 信息消费满意度(Information Consumer Satisfaction),也叫客户信息消费满意指数。是对服务性行业的顾客满意度调查系统的简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客户对信息的期望值与客户体验的匹配程度。换言之,就是客户通过对一种信息产品可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得出的指数。
现状: 随着信息消费市场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信息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信息消费发展的初期,人们对信息消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包容,但是随着信息消费不断向深层次推进,人们的信息消费意识、信息消费手段、信息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提出信息消费的满意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客户信息消费满意度研究,旨在通过连续性的定量研究,获得消费者对信息服务的满意度、消费缺陷、再次购买率与推荐率等指标的评价,找出内、外部客户的核心问题,发现最快捷、有效的途径,实现最大化价值。如国内的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问道网企业版,近年来除采用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研究方法外,还结合中国的国情,对客户满意度的研究进行修正,形成了以Surveycool?专业在线调查系统为平台,神秘人调查、消费者需求洞察、品牌诊断为手段的数字100客户满意度研究体系与满意度指数。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新增行政审批项目。对现有涉及信息消费的审批、核准、备案等行政审批事项评估清理,最大限度缩小范围,着重减少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着力消除阻碍信息消费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在已取消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年底前再取消或下放电信资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认证和监理工程师资格认定等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优化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程序,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式服务。按照“先照后证、宽进严管”思路,加快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互联网企业依法享受相应的所得税优惠税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合理扩大加计扣除范围。积极推进邮电通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试点。进一步落实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现有支持小微企业税收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减轻互联网小微企业负担。研究完善无线电频率占用费政策,支持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三)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对互联网小微企业予以优先支持。鼓励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板等上市,稳步扩大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规范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新产品,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帮助互联网小微企业增信融资。(四)改进和完善电信服务。建立健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信息内容供应商等合作和公平竞争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资费监管。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增强基础电信服务能力,实现电信资费合理下降和透明收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民间资本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在互联网领域投资,加快落实民间资本经营数据中心业务相关政策,简化数据中心牌照发放审批程序,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完善电信、互联网监管制度和技术手段,保障企业实现平等接入,用户实现自主选择。(五)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修订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标准化法、著作权法等法律,加快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加快重点及新兴信息消费领域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标准、专利等产业联盟健康有序发展。(六)开展信息消费统计监测和试点示范。科学制定信息消费的统计分类和标准,开展信息消费统计和监测。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保证统计数据的可用性、可信性和时效性。加强运行分析,实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合理引导消费预期。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县、区)建设,支持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促进信息消费的优惠政策。
Ⅶ 大数据推动社会思维变革
大数据推动社会思维变革
大数据并非新概念
记者:沈教授,您怎么看待大数据这个概念和大数据时代这个说法?
沈阳:我个人认为,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很多内在的研究,其实我们计算机学科领域一直在推进。比如,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方法,以及纯数据内容方面的研究就一直存在。在若干年前,大数据已经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具体的应用。不过,最近两年出来的大数据概念更加强调互联网的因素,更加强调数据的体量,以及数据与各行业的运用对接。大数据概念的推广和它对社会的影响,使得数据分析的概念从计算机学科快速地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产物,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背景的衬托下,一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利用起来了,并且不断作用于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这就是大数据的价值。数据实用化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特点。
大数据利于社会治理
记者:您认为大数据思维会对当今社会带来哪些主要影响?
沈阳:大数据思维有这么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数据一切可量化。比如说,它有助于我们研究政府官员的民意支持度。又比如,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我们也是可以测量的。比如新媒体指数、城市幸福指数、各城市堵车指数,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这些指数的研究方向和方式就体现了相关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大数据思维特别强调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乃至于寻找它们之间的不相关性。这如果运用到社会治理上,可以提升政府反应的灵敏度。
记者:今年有句话很火,叫“证明你妈是你妈”。它直指简政放权和政府服务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在具体的新闻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还透露出相关部门一些信息共享的问题。比如,要办一个证,时常就会出现“多部门跑腿”的现象,民众要跑完这个部门再跑另一个部门。您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政府在思维方面需要做什么样的必要刷新?
沈阳: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政务查询、社保查询、医疗教育、水电煤等公共服务将被集成,各政务服务间的信息化壁垒、数据孤岛将会消失,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间的数据可实现安全的分享流通、交易交换。因此,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政府首先要进一步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有数据信息开放思维、数据信息整合思维和数据信息分享思维。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政府服务优化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要加强服务融合,要加强信息的交换。我们需要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去打造一个指尖上的政府服务体系。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要让政府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方便办事、就近服务的原则,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功能,真正完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应进一步实用化和安全化
记者: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沈阳:我们国家在推动大数据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好的顶层设计。若干个省份有准备成立大数据管理局的构想。在学术支持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大数据的发展比较蓬勃。还有,大数据的民间团体也非常活跃。大数据相关的公司在融资和产品推广方面也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2013年,我们国家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节约和提高效率为着力点,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选址、长远设计、按需按标建设,逐渐形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数据中心新格局。我国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产品的供给能力、培育信息消费需求、营造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今年6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之后,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运用大数据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政府运用大数据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我国大数据的发展。
记者:沈教授,以您的研究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大数据的发展有哪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沈阳:目前我国政府对大数据高度重视,民众对网络、新媒体越来越关注,高校的相关人才培养也在作出相应调整。我个人认为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有这么几个。第一,大量的权威数据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而很多数据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发。所以,政府应该开放更多的数据源。在政府数据开放方面,我们还需要迈向一个新台阶。第二,相关部门在保护隐私安全方面要有更多的考虑。我们要建立有效的法规机制,让隐私权和大数据的社会便利性获得一个最佳平衡点。第三,在数据的流入和流出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界定。在不同领域,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标准。第四,要加强大数据的科普。既不能神化大数据,又要让大数据在更多领域取得快速进展。第五,大数据研究只有与实际接轨,工具化、服务化和实用化,才能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升社会的生产力。
记者:作为相关方面的资深专家,您和您的团队在大数据方面做了哪些深入研究,或者您近期有没有什么研究计划?
沈阳:我们构建的新媒体指数涵盖了不少微博数据、百万级别的微信数据,还有APP的数据等,我们目前主要的研究重点在大数据的数据源、大数据的分析模型、大数据的发布服务等方面。我们团队与教育部、新华社、人民网(603000,股吧)、新浪网、腾讯网等单位均有紧密合作,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的评估指标,会对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客观中立的学术性评估。此外,我们还试着在新的领域扩展大数据的应用,比如说传感器新闻、互联网的虚拟社群研究等。当然,每一个团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研究需要聚焦。我们会广泛关注,重点突破,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我们团队和清华的大数据研究院有密切的合作。我们现在有若干项目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点支持下进行的。
大数据需要复合型人才
记者:今年7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就2015年上半年工业通信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工信部表示在进一步贯彻“互联网+”指导意见中,将重点推进重要工业云、工业领域大数据等发展,而“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学府,在相关方面是否已经有培养计划?
沈阳:对大学生的培养,对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教育规律。我个人觉得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还是应该强化他们的经典阅读。强化文化修养和理工科的逻辑思维。如果只是培养学生的浅阅读能力,如果学生不具备深度思考、缜密思维的能力,那就难以成为优秀的大数据人才。优秀的大数据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需要中外融合、文理相通、深浅结合,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为我们需要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目前,包括清华在内的一些国内高校已经有一系列的培养方案。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推动社会思维变革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Ⅷ 信息化发展指数如何计算方法谢谢!
首先信息化发展的指数有很多指标项,第一步要吧这些指标项按要求进行统计。
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优化后,用于“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总指数分类指数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一、基础设施指数1.电话拥有率(部/百人)2.电视机拥有率(台/百人)3.计算机拥有率(台/百人)二、使用指数4.人均电信业产值(元/人)
5.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个/百万人)三、应用消费指数6.互联网普及率(户/百人)7.人均信息消费额(元/人)四、知识支撑指数8.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重(%)9.教育指数(国外:成人识字率Ⅹ2/3+综合入学率Ⅹ1/3
国内:成人识字率Ⅹ2/3+平均受教育年限Ⅹ1/3)五、发展效果指数10.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11.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重(%)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如果以上数据统计完成,根据各指标项的整体情况,可对本地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
Ⅸ 什么是媒介传播效果的指标
一、传播效果评估有哪些原则?
1、目的性原则;2、方向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可测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6、引导性原则
二、应如何进行传播效果的评估?
评估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评估传播对象接触媒介的效果;2、评估媒介影响传播对象的效果;3、评估传播目标实现的效果(程度);4、评估受众需求满足的效果(程度)。
三、受众接触媒介的效果主要看哪些指标?
1、受众对传播媒介及特定栏目、节目和信息的注意、兴趣、情趣、理解、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反应程度,2、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接触媒介及信息人数的多寡;3、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接触频率和信赖程度。
四、媒介影响受众的效果主要看哪些指标?
传播媒介对受众文化、日常生活习惯广义上的影响,包括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舆论以及在观点、思想、信仰、认识、志向、动机和行为准则、对新事物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幅度和变化方向。
Ⅹ 238. ( )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ndex)是为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而编制的,它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
拓展资料: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信息化时代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才、外交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具体的一般分为八大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资本技术、国防军事、政府资源、国际资源。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21个行业领域:零售,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和公用设施,汽车,汽车零部件和轮胎,科技,电信和娱乐,保险,银行,医疗保健,制药,化学品,采矿,金属产品,工农业机械和电气设备,航天和防务,工程和建筑,贸易和多元化,快速消费品,邮政和物流,铁路和航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