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201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201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发布时间:2022-05-24 07:23:14

㈠ 大连金州区农商银行最近经营情况怎么了

大连金州区农商银行最近经营当然是比较不错的

㈡ 如何有效的进行资产管理

原标题:2019年中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分析:市场规模创近年新高,模式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格局再次引发关注 创新模式不断出现

201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03万亿,不良资产市场的市场格局再次引发关注。不良资产的市场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更迭,资产管理公司(AMC)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公司处收购不良资产,然后处置回收。对于银行等机构或公司来说,可以加速不良资产处置,快速收回资金,投入到正常业务中;而对于AMC而言可以折价收购不良,处置资产回收资金后赚取一定价差。

在行业蛋糕变大的同时,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也在不断革新,如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产融结合基金、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等创新模式不断出现,拓展了不良资产处置途径。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创近年高位水平

不良贷款余额在2018年末达到2.03
万亿元,较3季度末有所下降,减少68亿元,但依旧处于近年来高位水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3%,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从全年趋势看,不良贷款率从年初开始连续三个季度攀升,到4季度有所下降。1季度不良贷款率为1.75%;2季度不良贷款率升至1.86%,在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1.75%左右之后首次出现上升;3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0.01个百分点至1.87%;4 季度,随着国家一系列防风险政策出台,不良率有明显下降,为1.83%,仍处于近年高位。

商业银行五级贷款方面,近两年,正常类贷款占比有小幅度提升,关注类贷款占比则 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良类贷款占比升高。2018
年四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正常类贷款余额105.02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46 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

2011-2018年Q4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普益标准研究员夏雨称:“2019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的背景下,不良资产供给量有望增加。”

从不良资产供给角度看,夏雨认为,商业银行三类贷款增速上,不良贷款增速开始抬头,从2017年维持在12%附近,快速上涨到201·8年三季度的21.66%。未来不良资产包的形成或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保持较大的供给量。

从不良资产需求角度看,“4+2+N+银行系”的不良资产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变数仅在“N”(民营未持牌资产管理机构)。随着市场趋于饱和,夏雨预计,未来不良资产经营机构的数量将保持在较慢的增长水平。

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多样化发展

非持牌机构通过设立不良资产投资部门或投资基金与上游供给方、中游服务商紧密合作,在全国各地收购不良资产包开展不良资产业务,再通过灵活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在整个不良资产市场中亦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作为一家民营AMC,汇银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银金控”)总经理马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家公司的“打法”和模式千差万别。他向记者举例称,汇银金控收了某农商行的不良资产包,其中包括一户本金3300万,逾期九年以上的债务,通过正常的司法手段如诉讼、查封已经没有效果,债务人名下及关联企业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资产,法院作出了“终结本次执行”的裁定。

抵押物处置困难影响不良资产处置效果一直是影响不良资产处置的难题之一。但是汇银金控不断与债务人进行沟通,最终通过说服其调动(隐匿在)亲属名下的资产,签订还款协议,偿还了本金。“这是用民营AMC比较灵活的角度去清收。”马赛表示。

“有些不良资产是都能清回来,比如资产非常好,通过正常的查封、诉讼能收回;有的是谁去都回不来;比如说前面有30%谁去都能做到,后边30%都做不到;我们是做中间那30%-40%,这是体现我们比别的机构更有优势的地方。”马赛认为。据其介绍,目前汇银金控清收的无抵押贷款(本金)比例接近70%。

另外,在清收中,交易结构设计也尤为重要,马赛举例称,汇银金控曾经接手过债权本息共计2000万的债权,法院查封了债务人的资产,法院拍卖、变卖均流拍后,准备以2650万价格以物抵债。经分析判断,汇银金控预计该项资产市场可成交价不会超过2000万,汇银金控持有债权本息合计仅2000万,还有其他的债权人在后,汇银金控还需支付650万现金,以及以物抵债缴纳700万左右的税费。“也就是债权2000万,我拿了一个2650万卖不出去的实物资产,还要额外再支付大概1350万,仅剩下650万。”

最后汇银金控团队重新设计了交易结构方案,安排把资产抵债到一家第三方公司名下,完成操作风险的防范,然后由买受人承担所有的债权和拍卖资产之间的价差650万以及税费,但是买受人首付只有350万,尾款后续支付,最后以1750万价格成交。

目前,非持牌AMC主处置平台目前已达200多家。夏雨认为,非持牌AMC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化股权激励。随着业务发展,一些大型非持牌AMC逐步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处置手段也愈发多样化。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不断创新

产公司可通过追偿债务、租赁、转让、重组、资产置换、委托处置、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处置资产。

除了传统的资产处置方式,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未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以投行的理念、工具、模式经营不良资产,通过债务重组、产融结合基金、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等创新方式积极参与运作,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暂时被低估价值的资产,并嫁接资本市场,提升其内在价值。例如,中国长城总裁、执行董事周礼耀曾表示:“面对新形势,长城资产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经主要从政策性时期的‘三打’模式实现了向商业化的‘三血’模式转变。”

周礼耀称,所谓“三打”模式就是“打折、打包、打官司”。所谓“三血”模式,是指在长城资产商业化转型后,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的“输血、换血、造血”作用。即:从政策性时期单纯地收债“抽血”,到现在的先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输血”,帮助企业改善负债结构、降低杠杆率,走出困境,再通过追加投资、资产重组、债权转股权等多元化的功能手段,帮助企业获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资产,实现对企业的“换血”;最后,让企业恢复正常运营,在提升不良资产内涵价值的同时,助其恢复“造血”功能,实现转型升级。

“过剩产能的市场化出清、‘僵尸企业’的有效处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需要通过资产重组、企业重组乃至行业重整,以化解存量资源中的供需错配问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邓智毅认为。

目前,许多处置方式都在由传统模式向投行化思维转变。马赛在采访中也提到处置不良资产的两个行业理论:冰棍理论和劈柴理论,所谓冰棍理论——“处置不良资产就像卖冰棍。冰棍在手里时间长了,就融化了,不良资产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赶快处置,时间长了,就只剩下一根儿木棒了。”
劈柴理论则指的是家具劈了当柴烧。

马赛认为,投行化思维处置不良资产也是目前他们团队正努力实现的目标。“最关键的是怎么分辨资产,到底是冰棍,还是家具,这是最主要的,这需要很多年的从业经验和经历的人来判断,他还需要手上有相应的配套的资源、资金和技能能去帮助资产去提升它的价值。这个其实是我们非常想做的。”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㈢ 四大amc对应哪家银行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对应接收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部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应接收中国工商银行部分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对应接收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应接收中国银行不良资产。
拓展资料
一、什么是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其实是一个泛概念,它普遍指的是会计科目里的坏账科目。包括但不限于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不良资产等。金融企业是不良资产的源头。
二、不良资产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从银行的角度来切入,理解不良资产是如何产生的。 银行的不良资产也称为不良债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现在的中国参考西方的风控机制,将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其中将“正常”、“关注”归为银行的存量资产,将“次级”、“可疑”、“损失”三类归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次级资产基本上是在逾期M3以上,即超过90天的。
三、不良资产的市场容量有多大?
不良资产存量市场
衡量不良资产的市场容量主要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分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 AMC机构早年吸纳的存量。因为银行的不良往往附加担保、抵押等增信条件,更容易处置,是现在市面上主要被认知,流动处置的不良资产。所以我们主要以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量看整个不良资产市场存量的数据级。
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不良贷款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为1.58万亿,不良率为1.74%。纵观近10年的不良资产世界,因为收08年4万亿的政策影响,11年的不良贷款余额是近10年中最低,达到接近4000亿左右。
(截止2019年年底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余额)
四、不良资产流通量市场
为什么会有不良资产流动性的考虑,核心在于两个方面:
1.银行出于政策或者收益的考虑,并不一定会把当年全部的不良贷款处置掉。
2.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具备多样化,比如: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平台公司等方式处置,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不良贷款约当做不良资产流动量来看。
从信达的年报上来看,2019年全年信达收购处置类资产原值2143亿元,信达的市场占有率接近40%,可以整个AMC市场全年收购处置量接近5357亿元,2019年全年,银行不良贷款率带来的不良资产存量接近1.5万亿,当年从银行流通到AMC的流通量大概占全年不良资产余额的1/3。

㈣ 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9年,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我国金融业总体稳健运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股票质押融资风险下降。

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

截至2019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82.51万亿元,同比增长8.01%,增速比2018年上升1.7个百分点;负债总额258.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5%,增速比2018年上升1.37个百分点。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

㈤ 银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成为项目财务顾问。
早期银行主要是用储户的钱来放贷或投资,存款吸收规模决定了银行所能投放的贷款规模。大资管时代到来后,银行开始越来越多使用理财资金对接项目。未来随着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多,银行在吸收存款和销售理财产品上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没有优势。银行能倚仗的,除了手中的客户资源,还有丰富的项目审查和组织经验。目前部分地方的PPP项目已暗合了这一趋势:银行资金与PPP项目之间存在期限配错,不适合充当社会资本方,但这并不妨碍银行以其他方式积极介入,如提供过桥贷款、设备租赁、现金管理、企业资产证券化等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引入长期限的外部保险资金、养老金等参与项目。换言之,银行在PPP项目中充当了政府的财务顾问。

㈥ 信用卡不良率统计口径

2019年半年报公布时,我们曾在银行个贷不良会爆发吗?一文中指出,个别银行的信用卡、消费贷不良贷款规模,出现50%甚至更高的飙升,共有7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

信用卡不良是否会爆发?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着平安银行、招行两大零售银行相继公布2019年报,也能一窥信用卡不良率的最新情况。从短期趋势来看,恐怕不甚乐观:在两家银行整体不良率下降的背景下,信用卡不良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其中,招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24个百分点,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应收账款较上年末上升 0.34 个百分点(平安银行称受口径调整影响较多)。

招行、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均上升

先来看今天公布年报的招行。

与招行零售贷款下降不同的是,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出现全线上升,包括房屋按揭、新一贷、汽车金融贷款、信用卡营收账款在内,不良率都出现了上升。

这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信用卡应收账款和新一贷的不良率均上升了0.34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1.66%,较上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 对此,平安银行表示其中因为口径调整导致不良率上升 0.33 个百分点(以此来看,平安的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不大)。

不过,2019年,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了14.2%。规模比招行的增加幅度要小一些。

对于不良率上升,平安银行表示,2019 年,受到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 共债风险上升、汽车消费下滑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全行业风险整体上升,基于更审慎的风险管控原则,采用了更为严格的五级分类标准, 整体不良水平保持稳健可控。

在风险控制上,平安银行表示,信用卡业务充分利用量化工具管控风险。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和先进定量分析技术,改善新户获客结构与品质,严控外部共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推广AI 智能催收,加大清收力度,探索“催收-诉讼-谈判”联动催收模式。

从两家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变化来看,谈爆发还为时尚早,信用卡不良的风险目前也处于可控状态中。随着样本逐渐增加,趋势可能会更明朗。

上升背后:信用卡贷款的一些隐忧

总体来看,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行的原因,一方面是共债风险传导至银行消费金融,信用卡市场增幅放缓。据国盛证券统计,2019年上半年信用卡+消费贷仅新增3500亿元,不足去年的20%,分母增速放缓。

另一方面,与部分银行近几年的激进扩张有关。自从2018年中信用卡不良率开始暴露,目前尚未见顶回落。经济压力导致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两重因素叠加,致使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所上升。

2020年,上述风险叠加疫情影响,信用卡的资产质量可能受到更严峻的考验。

3月17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表示,2月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2020年2月末,个人消费类贷款环比减少5644亿元,其中信用卡贷款环比减少4043亿元。

肖远企表示,个人减少消费,既有物流不畅等原因,也有可能是个人就业受到影响、失去收入来源等,预计这一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疫情的影响下,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在内的各类涉足消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压力显著增加。

可以想见,分母(信用卡贷款余额)在减少,分子(信用卡不良余额)在增加,银行业信用卡不良的压力可想而知。

招行也在年报中表示,2020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产质量管控将面临挑战。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风险因素,是信用卡贷款回收难度加大。对此,联合资信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疫情延缓了信用卡不良资产的回款进度。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行业、地区的回收金额影响突出,减少甚至切断了受冲击行业、地区内不良信用卡债务人的还款来源。

“局势的恶化对于本就入不敷出的不良信用卡债务人无疑雪上加霜,无稳定收入、经营失败和失业人群作为不良借款人中的大多数,在此时更是难以早日获得新的收入来源。这会令不良信用卡债务的回收产生明显延期,后续将随疫情持续时间逐渐回归原有的回收水平。”

另一方面,大多数银行会将不良信用卡债务委外催收,疫情发生后催收公司延迟复工,远程办公的工作效率降低,导致二、三月份的回收水平大幅降低,之后受到影响的程度仍然由疫情持续时间的决定。

而疫情期间,部分银行免收信用卡违约金,也使一些心存侥幸之人以此为借口继续拖欠贷款,而此行为一方面较难被核实,另一方面在当前时期也无法继续硬性催收。这也是当前信用卡资产质量面临的重要调整。

信用卡科技创新是一大亮点

尽管有不良率上升等压力,信用卡更大的亮点是科技与服务创新、跨行业合作等带来的积极改变。

2019年,招行信用卡业务的一大特点是数字化获客。以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为平台,探索和构建数字化获客模型,通过联名营销、联动营销、场景营销、品牌广告营销、自媒体粉丝营销、MGM(客户推荐客户)社交营销等方 式,打造新的获客增长点。

截至报告期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达9,126.43万户,信用卡数字化获客占比达64.32%。招行从信用卡第三方渠道(主要为微信、支付宝服务窗和官方QQ)获取的粉丝量累计达1.39亿。

二是积极探索拓展内容生态、品质电商、汽车生活等生活场景,重构与用户的连接。截至2019年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9126.43万户,其中非信用卡用户占比31.51%。掌上生活App日活跃用户数峰值903.58万户,期末月活跃用户数4664.34万户,客户规模和活跃度持续领跑同业信用卡类App。

三是信用卡智能服务体系方面,持续以掌上生活App为主、第三方渠道为辅,进一步探索新兴渠道的1+N服务生态布局。招行采用“端到端客户旅程方法论”,重点对零售客户首面经营旅程、MGM(客户推荐客户) 旅程、代发业务旅程和信用卡账单分期旅程进行全流程体验重塑,改进效果显著。

截至2019年末,招行信用卡流通卡数9530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3.04%;流通户数6450万户, 较上年末增长11.16%。2019年实现信用卡交易额43486亿元,同比增长14.62%;实现信用卡利息收入 539.99亿元,同比增长17.44%;实现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59.89亿元,同比增长25.42%。

从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创新来看,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体系,深化跨界融合。2019年,聚焦生活娱乐、 商旅、车及车生态、商超等行业,重点挖掘行业内高战略价值的合作企业。

二是积极拓展APP服务边界,全方位提升客户体验。通过搭建“乐分享”平台,形成社交化、 场景化的获客及营销新模式,通过与优秀品牌进行合作,共同打造线上场景化消费生态,目前已有近40家优质品牌入驻口袋商城,有效带动了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提升。

依托科技赋能及大数据驱动,平安银行2019年,通过“一键即享”流程办理信用卡的客户量超 400 万户。2019 年,信用卡新增发卡量 1430 万张,就有近 90%通过 AI 自动审批;信用卡推出“一键办卡、即享优惠”科技服务,实现场景化获客和营销,发卡时间由原来的2天缩短至最快2分钟。

从信用卡客户数据来看,2019 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 6000 万张,总交易金额 3.3 万亿,同比增长 22.5%。

两家银行是零售与金融科技融合创新的代表性银行,这是值得同业学习的地方。

当然,以上数据还只是信用卡行业的冰山一角。随着更多银行年报的公布,信用卡不良的趋势也会更清晰,也将能看到更多信用卡的创新路径,对此轻金融也将继续保持跟踪。

㈦ 不良贷款率的一般水平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警戒线是2%,也就是说等于或超过2%,就触及到了警戒线。

根据预计,2019年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在1.9%以内,在部分领域仍旧存在较大的风险。不良贷款率如果能够稳定或者下降,那么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是非常有帮助的。

银行要降低不良贷款率,主要是要加强自身的风控能力、审核力度等。

定义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小。

不良贷款率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㈧ 工商银行近三年财务分析2018-2020

城商行优等生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4月24日,上海银行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根据年报,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7.46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归母净利润208.85亿元,同比增长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0.06%;存款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9.37%;贷款总额达到1.10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在资产质量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业务增速方面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2.49%、13.47%、1.90%,净利增速分别为17.65%、12.55%、2.89%,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这里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银行2020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8.11%至58.33亿元。一般而言,银行业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要低于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银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说,上海银行在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回补了前三个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净利润止跌回升。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看来上海银行为了净利润增速为正也是“拼了”。
上海银行于2016年在上交所登陆,上市后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在城商行中仅次于北京银行。截至2020年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同时,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却面临一定的风险。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回顾过去两年的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这足以说明其内部风险管控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
而在资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4%、10.46%、12.86%。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别为11.22%、10.9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13%、10.69%、9.83%、9.66%、9.34%。
面对资本充足水平的持续下滑,上海银行资本融资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银行公开发行人民币2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上海银行在公告中称,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支持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本行核心一级资本。
综合上述分析再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在营收同比仅微增1.90%的情况下,上海银行还能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89%,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尽管2020年年报最终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保持在正增长的区间,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正增长已经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已连续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业绩增长明显乏力。未来如果没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业绩增速转负也并非不可能。
业绩靠拨备释放转正
平安证券认为,上海银行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利润重回正增长,盈利增速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举实现全年业绩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单季实现利润增速48.1%,利润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与营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关外,更多应该归因于拨备计提力度下降所带来的盈利释放。也就是说,拨备释放成为上海银行2020年业绩正增长的最大弹性因素。
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90%,营收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为-0.9%,四季度单季营收增速为10.8%。分结构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利息收入增速为14.6%,与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5%,与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调整了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核算口径,将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因此对收入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并不影响营收的增速。
上海银行2020年重分类后净息差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现优于同业,平安证券认为息差逆势提升主要归因于负债端成本的优化,负债端成本的改善驱动息差逆势走阔。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26%,同比下降25BP,驱动主要来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动负债成本的下行。受益于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动负债方面,上海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机会。
从资产端来看,上海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与行业的整体趋势相同。展望2021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银行基本面维持稳定,对于银行资产端定价弹性的提升相对有利,上海银行整体息差表现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再来看资产负债结构,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0.1%,与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缓,但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产结构继续向贷款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
在贷款投放结构方面,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对公投放的力度,且对公投放大于零售,对公新增投放526亿元,零售新增投放251亿元。从负债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长9.4%,与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确实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观经济持续改善,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上海银行四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环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压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标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拨备方面,由于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边际下降,2020年年末拨备覆盖率为321%,环比下行6.69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92%,环比下行8BP,但从拨备覆盖水平绝对值来看依然处于行业前列。上市银行2020年全年拨备计提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为19.8%。这表明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边际缓释,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平安证券非常看好上海银行独特的区位优势,看好零售转型稳步推进对上海银行的积极影响。上海银行深耕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这些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进零售转型,聚焦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三大主线,持续加快零售业务布局,近三年实现核心客户数和客户AUM 的翻番,预计随着疫情缓和、经济修复、消费信贷需求回暖,上海银行的盈利有望继续迎来修复。
房地产不良贷款急剧恶化
通观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变动。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个百分点。根据年报,上海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金额为37.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9%,比2019年的0.1%增长了近23倍。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2020年也开始踩刹车。截至2020年年末,贷款余额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已超10%。
事实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国内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银行业而言也许也是一个“至暗时刻”。随着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银行与房地产相关资产的真实情况也呈现“冰山一角”,具体表现为各家银行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增。
先来看国有银行的数据——2020年,工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162.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2%。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长了35.67%,而且远高于工商银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总体不良贷款率。
建设银行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0.94%增长到了1.31%,增加了39.36%;农业银行则增长24.83%到1.81%;国有大行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当属交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2019年为0.33%,2020年增长到了1.35%,增长了4倍。
除了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了三位数,分别达到182%、146%。
不过,与上述银行相比,日前公布年报的上海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则更让人瞠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0981亿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567亿元,同比微增1.5%,占总贷款比例为14.27%。
单从占比来看,2019年年末,房地产业是上海银行第一大贷款来源,而到2020年年末,这一贷款的占比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个百分点,退居该行第二大贷款来源;而贷款占比为16.1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升至第一位。
尽管房地产业的总贷款微增,占比下降,基本符合行业趋势,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海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却出现大幅恶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与2019年年末的1.54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6亿元,增幅高达2333%;与此同时,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长了22.9倍。
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远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对此,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实际上,自从将房子定位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来,监管层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政策不断收紧。尤其是在2020年,这一紧箍咒越发收紧,从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到为银行设定房地产贷款的具体比例,甚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就上海银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产业务,上海银行的总体资产质量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增幅为19.09%。
同时,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并不是仅仅体现在2020年这一年。事实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不良率连续上行,拨备水平还在下降,上海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业的形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严峻。最近,部分热点城市楼市持续升温,引发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针对性调控政策,落实“房住不炒”的监管要求,打击违规和套利行为。
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贷款投放除要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外,个别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额度还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导。
“房地产信贷方面,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更加严格,住房按揭贷款额度受央行窗口指导,商业银行需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同时要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房地产信贷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大。”有银行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坦言。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稳步发展住房按揭业务,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区位优势,服务民生,引导住房按揭业务良性发展,支持对经营机构所在地一、二线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购房合理需求。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分别为1238.53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31.14%,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2.22%。从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1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与按揭贷款质量相比,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令人堪忧。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23.3倍,不良率则提升至2.3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4.27%。
根据上海银行的解释,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上海银行还表示,在“三道红线”和“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产整体融资增速将受到限制,企业分化亦会有所加大。2021年,该行将严格实施房地产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聚焦“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继续优化结构,稳健经营,推进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贷猛踩刹车波动大
除了房地产业务暴露出的风险让令人担忧之外,上海银行优势业务消费贷业绩也似乎出现了问题。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早在2015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规模仅为120.77亿元。到了2019年年末,这一数据已攀升至1750.59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0倍有余。
进入2020年,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却突然踩下刹车。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已下降至1610.96亿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亿元减少了139.63亿元,降幅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进一步扩大为9.5%;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个百分点。
而且,从增速方面来看,早在2019年时,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增长已现疲软之势。从2016年到2018年,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连续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增速分别为129.09%、151.31%、127.39%。这一增速在2019年明显放缓,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的增速已变成负值,余额出现下降。与此同时,该行消费贷的风险也逐渐显露。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9.66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亿元,增幅达47.86%;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达62.6%。除此之外,同为零售业务的上海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从时序结构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催收能力受限,消费贷款逾期发生额增长,并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单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已逐步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从2016年连年猛增后,最近5年,其消费贷的不良率也是连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部分银行前几年布局消费贷业务过于激进,如今规模膨胀后难逃不良率高企的惩罚,随着去年疫情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的曝露。尽管之后开始压缩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基数过大,因此引发相关问题。
不过,总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证券认为,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上海银行净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响。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营收同比增长1.90%。息差扩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动盈利增长,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数,2020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投资类中占比压缩,并且其中的同业理财、基金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为18.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甚至低于国有大行。
2020年,上海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46%,零售业务发挥地缘优势;其中,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8%。公司继续发挥养老金融独特优势,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同比增速20.73%,并且还通过代发工资、社保卡换发为零售表内外负债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零售整体AUM同比增长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按揭占比较年中提高1.06个百分点,个贷占比则回升0.31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息差为1.82%,较2019年扩大4BP。2020年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上半年主要源于同业负债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开始改善,不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占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这使得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负债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对息差有明显的正向贡献。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91%,环比提高12BP;逾期贷款率为1.60%,较年中下降54BP。消费类不良率全年经历倒V型走势,在下半年逐渐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类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总不良率为1.87%、1.74%、1.12%,分别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对公不良率年末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产不良率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预计未来随着零售风险的缓释和不良的处置,尤其是下半年个贷改善趋势能能够延续,则上海银行资产质量有望改善。

㈨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不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整体商业银行经营稳健。在2020年,商业银行重点关注风险能力,净利润5年来首次负增长,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整体经营良好,净利润首次下降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整体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从130.8万亿元增长至232.34万亿元,持续平稳发展。

截至2020年末,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至265.79万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4.40%,发展态势良好。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

㈩ 五大行上半年减员近2.8万人

截止2020年9月1日,A股36家上市公司中报已悉数披露完毕。2020年上半年,除邮储银行外,工、农、中、建、交等五家国有银行员工人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共减员近2.8万人。

根据近期陆续披露的2020年半年报,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家国有银行员工人数合计为181.4687万人,较年初减少1.3万人。

其中,邮储银行上半年员工人数增加1.47万人,工、农、中、建、交等五行人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五行总人数为162.56万人,较年初减少近2.8万人。其中,工行是减员人数最多,超过了1万人,且该行上半年员工人数的下行百分比也为六行最高,达2.32%。

(10)201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扩展阅读

2019年9月3日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的半年报也悉数亮相。

整体来看,2019年上半年,六大行的业绩均实现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在4%以上,其中邮储银行增速最高,达14.94%。同时,六家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保持较好水平,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均有所下滑。

业绩全增的背后,在去年末的基础上,六大行上半年员工人数合计缩减近3.5万人,已超2018年全年人员缩减之和。与此同时,对比2018年末,各家银行的网点数量也纷纷“瘦身”。

阅读全文

与201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百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90
理财小白适不适合买基金 浏览:703
理财公司跑路能搬东西吗 浏览:183
江西赣州钨矿集团 浏览:153
医院融资租赁规模 浏览:598
外币账户利息收入做账汇率 浏览:584
2016年20万台币换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274
风力发电厂融资难 浏览:168
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电话 浏览:330
通达信指标中如何表示虚线 浏览:509
添加指标远航版本 浏览:591
美期货开盘收盘时间 浏览:611
银行买的低风险理财产品 浏览:734
中介收取佣金多少 浏览:637
利用了杠杆省力的小制作 浏览:598
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征信苏州 浏览:237
香港融资通过中介公司需什么流程 浏览:749
有免费教学理财基金课程吗 浏览:970
如意投类目佣金是什么意思 浏览:152
高力集团高仕军 浏览: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