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2-05-24 18:42:40

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崔彬

1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的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经济体制的转换,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重压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紧迫问题。

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基本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1996年我国共有建制市666座,其中资源型城市126座。矿业城市是资源型城市最主要的类型之一。

矿业城市是指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以矿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其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矿业向国家提供矿产品和矿产加工制品,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国民生产发展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据最新研究统计,目前我国有矿业城市(镇)426座,矿业城市人口达31084万人。矿业城市(镇)在我国较集中且分布不平衡,数量较多的省区依次是:河北、河南、贵州、山西、新疆、陕西、四川、江西、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山东和辽宁、安徽、内蒙古也有数量不等的矿业城市(镇)。全国426座矿业城市中,地(盟)级市86座,占20.2%;县级市有125座,占29.3%;镇级有215座,占50.5%。

1.2 矿业城市的分类

在区分资源型城市数量的界定标准上,许多学者意见纷纭,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1.2.1 成因型分类

(1)无依托矿城。指在原先没有城市的地方,因矿业开发活动而形成的矿城,如玉门、克拉玛依、大庆、东营等。

(2)有依托矿城。指的是原先已有城市,后因附近地区发现和开发矿产,因而使早先的普通城市具有矿城的功能。如邯郸、濮阳、徐州等。

(3)历史矿城。指的是原以矿业开发为特点,后因替代产业发展,矿业在产业结构中已不居主导地位的城市。如景德镇、盐城及美国旧金山等。

(4)矿名矿城。以矿而得名或以矿而著称的城市。如四川的石棉(石棉)、浙江缙云(膨润土)等。

1.2.2 工业经济型分类

(1)石油城市(大庆、东营、盘锦等);

(2)煤炭城市(大同、平顶山、阳泉、唐山等);

(3)有色金属城市(金昌、白银、个旧、铜陵等);

(4)钢铁城市(鞍山、邯郸、包头等);

(5)化学化工城市(格尔木、云浮、自贡、钟祥等);

(6)陶瓷建材城市(宜兴、景德镇、佛山等);

(7)旅游疗养城市(五大连池、从化等);

(8)综合性城市(邯郸、唐山、淄博等)。

1.3 矿业城市的重要作用

1.3.1 矿业城市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矿物能源和原材料

我国形成了能源与原材料的强大供应系统,已成为体系完整、矿种齐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矿业大国;我国煤炭、钢铁、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0种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矿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全国生产的矿产总量中有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是由矿业城市提供的。

1.3.2 矿业城市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矿业城市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9年,全国矿业城市(镇)国内生产总值达30417亿元,占全国的37.3%;人均GDP为9817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1.5倍。矿业城市以占全国24.7%的人口提供37.3%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矿业总产值2895亿元,占全国当年矿业总产值3573亿的81%,占当年全国GDP的3.5%。由于矿业的巨大后续效应,矿业产值及矿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则约占全国GDP的30%;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产品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矿业城市向国家交纳了大量利税,为国家财力增强做出重要贡献。目前,矿业城市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37%,人均GDP为全国人均值的1.5倍。

1.3.3 矿业城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矿业城市多建于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矿业城市是区域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高度聚集的场所,是区域人财物的聚集中心,它所固有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如攀枝花,从1965年开始,经过35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最大的钒钛生产基地,周围辐射20万km2、2000万人口,成为川滇交界地区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中心。矿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001年,西部地区矿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18.47%,青海、新疆的矿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

1.3.4 矿业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矿业城市的兴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仅矿业城市中的矿业职工就约有827万。矿业的发展带动与促进了矿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整个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矿业城市里聚集着全国80%的矿业职工,全国25%的人口。这对于安排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矿业城市已吸纳人口达3.1亿人。

1.3.5 矿业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国家,1949年城市化率仅有10.6%。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查开发的成功,先后建起了400多座矿业城镇,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1999年的城市化率已达31%,县以上矿业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9.8%上升至2001年的33%左右。

矿业企业的发展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9.4%,1996年占29.4%,2000年达31%左右。在这一进程中,矿业城市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矿业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比重稳步提高,1980年占9.8%,1987年占18%,1991年占20%,1997年占25%。

我国矿业城镇中生活着3.1亿人口,矿业城市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3.1亿人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问题;矿业城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持续供应问题。在50余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矿业城市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生产资料,缴纳了巨额利税,并在带动区域和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新兴矿业型城市的白银市,也首当其冲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国生产的矿产总量中有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和其他一些矿物原材料由矿业城市提供的,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目前矿业城市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37%,人均GDP为全国的1.5倍;矿业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4 矿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分析,全国现有的426座矿业城市(镇)中,处于成长期的有84个,占19.7%;鼎盛期的291个,占68.3%;进入衰退期的51个,占12%。当前,矿业城市共同面临着:

(1)支柱产业单一,长期以来,矿业城市(镇)以矿业极其相关产业为支柱产业,城市的主旋律是以矿为本。

(2)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有700多座矿山即将闭坑或面临闭坑的威胁,将直接影响到300多万矿工和上千万职工家属的工作和生活。

(3)企业负担过重,矿业作为第二产业,承担了过高的税费,缺少与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力。

(4)环境压力很大。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高达60亿~70亿吨。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和废气,仅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m3

(5)城矿关系不顺,矿业城市(镇)由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给城市管理上带来很多不顺。

(6)竞争能力不强,矿业城市(镇)由于产业的单一,人力资源的单一,环境的污染,在进入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

总之,资源型城市的这些问题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是隐性的,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逐步显现出来,其主要原因有:

(1)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性城市相比,前者以矿为本,后者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差异和理念差异;

(2)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型城市市场经济因素先天不足,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头培育市场经济;

(3)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自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4)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模式:资源开发-产品-三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的低下。

1.5 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模式

长期以来,矿业城市的基本经济运行模式是:矿产资源开发-矿产品-尾矿的线形经济运行模式,其结果是高消耗、低产出、强污染。今天,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一经济运行的恶果。因此,在矿业城市亟待转型的今天,改变矿业城市旧的经济运行模式,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 可持续发展

2.1 定义

布伦兰特夫人领导下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

公平性原则包括三重含义:一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二是代际间的公平;三是全球分配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Our Common Future》)。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就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Common)

2.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1)资源的承载力:通常被称为“基础支持系统”。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的资源占有量以及它对于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如果可能满足(当代与后代),则具备了持续发展条件;如果不能满足,则须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挖掘替代资源,务求“基础支持系统”保持在区域人口需求(当代与后代)的范围之中。

(2)生产能力:通常被称为“动力支持系统”或“福利支持系统”。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的总体水平上,可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所能提供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此种生产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与人的需求同步增长。

(3)环境的缓冲能力(环境容量承载能力):通常被称为“容量支持系统”。人对区域的开发、人才资源的利用、人对生产的发展、人对废弃的处理等均应保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否则,发展将不可能持续地进行。

(4)进程的稳定能力:通常被称为“过程支持系统”。在整个发展的轨道上,要尽可能避免与防止出现由于自然波动(特大自然灾害与不可抗拒的外力干扰等)与经济社会波动(因战争或重大决策失误所引起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里有两条途径可选择:其一,培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或经济波动、震荡所引起的不稳定与经济失衡的能力;其二,增加系统的弹性,即受到干扰时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亦即有迅速的系统重建能力。

(5)管理的调节能力:通常被称为“智力支持系统”。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行动能力、人的决策能力与人的调整能力应适应总体发展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与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

上述五个要素全部被满足之后,便可被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作出判断,并可全面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潜力。

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延续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总结了洛林模式、九州模式、休斯敦模式、威尔士模式、鲁尔模式等五种资源型城市产业延续的成功模式:法国洛林模式的成功做法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日本九州模式是以财政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美国休斯敦模式则是以拓展产业链条来带动城市的持续发展,英国威尔士模式是以大项目引进带动城市产业调整的,德国鲁尔模式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资源产业转型的。

总之,国外资源城市的基本经验是:以引入高新技术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换,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分工细化为路径推动产业链条延伸,营造中小企业的生长平台;以政府财政为杠杆和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推动衰退产业区域振兴,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4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双重约束:其一是资源枯竭带来的城市发展困境;其二是资源型国有企业的“体制瓶颈”约束。这双重约束交织在一起,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困难重重。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资源基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业,建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体系;节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建立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体系;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等。

朱训将矿业城市发展的战略具体总结为:

(1)多元发展战略;

(2)适度开发战略;

(3)集约经营战略;

(4)绿色矿城战略;

(5)科教兴城战略;

(6)筑巢引凤战略;

(7)城矿互利战略;

(8)城矿扶持战略。

5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各国际组织,各个国家、地区从不同角度相继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框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问题上,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

RCSD=f(Q1,Q2,Q3,Q4,S,T)

式中,RCSD-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Q1-经济系统;Q2-社会系统;Q3-资源系统;Q4-环境系统;S-空间变量,即处于不同空间的城市;T-时间变量,即发展的不同阶段。

每一个子系统又由多个指标进一步体现:

Qi=f(Qi1,Qi2,…,Qin) i=1,2,3,4

参考文献

于立.2004.资源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王信领等著.2000.可持续发展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刘江主编.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曾珍香,顾培亮.2001.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

滕藤.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孔繁德等.2004.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李仁柱等编著.2003.工业兴市战略初探.北京:当代杂志出版社

齐建珍.2004.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凌亢.2000.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朱训.2003.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1)

朱训.2004.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资源·产业,(5)

崔彬.2004.矿业城市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业,(5)

崔彬.2005.矿业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业,(6)

张耀军,成生魁,闵庆文.2002.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3)

宋冬林.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理论认识[J].求是学刊,(4)

1991.Government of Canada Prosperity through Competitiveness,Minister of Supply and Service,Ottawa,Canada

1990.MICHAEL 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 NY

Grabher G.1991.Rebuilding Cathedrals in the Desert:New Pattern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Firms in the Coal,Iron,and Steel Complex of the German Ruhr Area.In Bergman,E.M,.Maier G.and Todtling F.(eds):Regions Reconsidered:Economic Networks,Innovation,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Instrialized Countries,New York:Mansell

Conrad Jon M.1999.Resource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rnberg John.1999.The Ruhr:Germany's Rustbelt Bounces Back With High Technology and Tourism.German Life.August/September

Barber.1997.‘The client therapist relationship: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British Gestalt Journal,6,1

Cockman P et al..1992.Client-centred Consulting,McGrawHill,Maidenhead Greenson,R(1967)The Technique and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Markam C.1991.Practical Management Consultancy,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London

Rigby D K.1997.Management Tools and Techniques:An executive's guide Bain and Co,Boston

Markham C.1991.Practical Management Consultancy,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London

Blanchard K H,O'Connor,M,and Ballard.1995.J.Managing by Values,Berrett-Koehler,San Francisco

Hersey P Blanchard K H and Johnson D E.1997.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3rd edition),Prentice-Hall,London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看,国外偏重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较宏观。而国内偏重的是理论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微观。有关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的著述相对较少。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诸如环境决定论、人口中心论、增长方式转变核心论等各种侧重点迥异的理论观点。如1994年开罗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这个新的发展观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其基本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途径为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过渡到以人力转变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的发展;基本模式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资源稀缺论、生态系统论、总体经济效益论、社会协调论等。

(二)提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类国际文献以及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和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会议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社会发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发生了三大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质财富,从而迅猛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长,20世纪人口翻了两番,超过62亿,并仍以每年7800万的速度继续激增;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已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表明人类社会当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续,四者的恶性循环为旧工业生产方式掘下坟墓,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紧密相联,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纳入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协同进化、良性循环。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聚会,其中102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发展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对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上了日程,并付诸实践。

(三)社会资源利用与保护发展模式

西方社会也从先前的发展模式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协调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对国土资源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开发利用。从大量的消耗资源聚集财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总体看,从国外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各国都从自身国情出发,提出的理论和制定的发展模式具有针对性,虽然国外少有直接针对像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规律则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常常欠缺对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忽略了各国内部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使理论及模式的预期指导意义相对弱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于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是在西方发展理论的输入,以及我国社会实践的双层挤压中逐渐领悟到的,并部分在国土规划等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一)十八大报告等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战略规划来看,国内相关的研究在沿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并在有些细节上有所充实、完善和发展。如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概念,认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直至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筑“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标,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政策的着力点将转到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些表述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区域国土规划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

从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一般采取“层次推进”的模式。坚持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种政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传统的发展观偏重区域发展,却忽视了区域间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明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即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这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贯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樊杰等(2009)对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相关理论研究

从相关理论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从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土地资源、固体矿产资源、能源矿产为研究重点,设计了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指标、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矿产品价格指数、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力指数、石油安全度和国土资源管理绩效等6个综合性指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从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出发,主要针对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规划理论基础、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及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等专题进行阐述,重点对国土资源五年规划编制、国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等实例进行了专题研究。李新玉等的《国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就中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资源在空间布局、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相应的对策。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民族语发展》、樊胜岳等的《西北地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徐建华等的《中国西部地区迟发展效应与后发优势及创新对策研究》、王文学主持的《甘肃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西部大开发与甘肃区域经济》,刘敏主编的《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王永亮主编的《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研究。

另外,还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都有效地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大量的理论见解,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利用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本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阿勒泰地区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已有一些针对阿勒泰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论文、专著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单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独到的见解,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参考。

有关土地资源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有地区申报土地整治项目所形成的部分资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论证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区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实际经验和资料,这些材料主要对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上述成果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成果。阿勒泰地区此类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管理研究》(2012)。主要论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的可利用性》,研究报告有《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报告》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矿业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为本书的编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论著有:《阿勒泰草原的无奈和期盼》(2009)、《裂变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区草地资源分类经营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硕士论文)等。这些文献资料为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研究支撑与参考。

阿勒泰地区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阿勒泰地区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阿勒泰地区旅游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2006年国家旅游局、新疆旅游局组织中山大学编制了《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等。

(五)总体评述

从国内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的成果涉及我国某一固定区域单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专注于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更少。总体考察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大多数研究是将国土资源分种类,具体细化到每种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式,专门研究单个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但并没有同其他相关资源统筹考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2)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困境和途径等方面,特别是脱贫、基础教育、转移支付等层面,而涉及该类地区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性战略研究较少,系统总结研究的更少。事实上,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和潜力较大的地区,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将更有利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缩短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同时保护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任何发展都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对其加以重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亟待相对系统完善的成果问世,以期对这类地区的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借鉴切实有效的理论成果,提出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该类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是开展本项目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矿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生产组织和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最早开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是德国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加速矿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订和恢复治理工程实践活动,自觉地进入了科学恢复的时代。进入70年代,矿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技术以采矿、地质为主体,集环境、农学、林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发展成为一门牵动着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10]。80年代以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11~23]

国外许多国家对土地复垦十分重视,如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都十分重视矿山复垦工作,矿山土地复垦率已达80%。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建矿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土地复垦不仅是将损坏和压占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而且要重建良好的矿区环境,使新的景观在许多方面相似,甚至优于开采前的状况。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土地状况不同,故各国都有自己的矿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与复垦特色。

德国系统地对土地进行复垦始于20世纪20年代[24,25],从最初的植树、造林到多功能复垦区域的建立,目标从以林业、农业复垦为主,转向建立休闲用地、重构生物循环体和保护物种上,即所谓的混合型土地复垦模式:农林用地、水域及许多微生态循环体协调,统一地设立在一起,从而为人和动物、植物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整个活动经历了由简单到综合,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为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建立新景观提供了机会,进而满足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人们对娱乐休闲场所的需求[26]。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控制体系,一是褐煤规划;二是企业规划。褐煤规划以联邦空间规划和州规划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对景观重建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规定[24]

美国矿区复垦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内政部牵头,由内政部露天采矿与复垦办公室负责实施[26],矿业局、土地局和环境保护署等部门协助对与本部门有关的土地复垦工作进行管理,各州资源部负责辖区内矿区的复垦工作。美国的土地复垦将生态环境恢复、重造自然景观、改善公共环境,作为第一要任。美国复垦标准和要求苛刻,对露天采矿来讲,涉及从环境保护、自然景观恢复到消除对土地生态和周边环境的污染;土地复垦标准涉及矿山废弃物处理,采矿土地恢复等诸多方面内容。

在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申请采矿许可证时须与土地所有者达成土地复垦协议,并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在开采过程中,矿业公司应对开采结束的矿区范围内进行科学的地形整理和表土覆盖,然后可将整理好的矿区用经济协议的形式转交给复垦公司;为确保矿区复垦的顺利实施,澳大利亚对矿区复垦实施抵押金制度。

通过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矿区复垦率已经达到50%以上,有的达到了75%以上[27]。闭矿之后的矿山废弃地要恢复本地植被群落,因为这样的群落所需要的后期维持费用最少,并为后续的土地利用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在制订完成标准时,管理机构倾向于采用植被构成、丰度、密度和覆盖率等指标,同时他们希望生态系统恢复功能,是可持续的,需要最小的维持费用。Bell认为矿山土地复垦的目标,一是保证矿山废弃地的稳定,保证其不会被风和水所侵蚀;二是将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Tacey等认为,成功的复垦地是一个稳定的生产性生态系统,有着与周围环境相似的可维持的生物物理过程[28]。例如,新南威尔士州Bridge Hill Ridge以前的砂矿区,经过复垦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现已归入Myall Lakes国家公园[27]。澳大利亚的土地复垦一般要经历以下阶段:初期规划、审批通过、清理植被、土壤转移、存放和替代、生物链重组、养护恢复、检查验收。执行复垦保证金制度,并且基于鼓励和推广的目的,它会要求复垦工作做得最好的几家矿业公司只缴纳25%的复垦保证金,而其他的公司则必须缴纳100%的保证金。

加拿大通过了《加拿大环境保护法案》(简称CEPA,1999)和《加拿大环境评估法案》(简称CEAA),以法律的形式系统、全面地对加拿大矿区环境评估和环境保护进行了约束。

俄罗斯土地复垦界认为,土地复垦是在受工业影响的土地上,采取旨在有计划的创建和加速形成具有高生产力、高经济价值、最佳人工景观的采矿、生物、工程、土壤改良及生态学综合技术措施来恢复土地。整个土地复垦过程分成工程技术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基本阶段。农业复垦和林业复垦在俄罗斯是最普遍的,由于林业复垦对土壤恢复的要求不很严格,投资较小而得到广泛采用[29]

矿产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影响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关于开采沉陷对土地破坏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主要是对破坏特征的描述和沉陷预测预防上。Damody,Quither,Ham,Sel-man等对此作过有关研究,认为开采沉陷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地表排水系统的破坏、积水、农作物减产等[30~32]

国外将生态理论用于土地复垦的研究开展较早。1992年国际复垦会议论文纲要中,“成功复垦的生态学评价”(ecological eval-uation of reclamation success)被列为其中一项;1998年国际复垦会议论文纲要中,“恢复理想景观的土地复垦”被列为其中一项。

Richard J.Hobbs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生态恢复试验表明,景观破碎化和栖息地的改变引起了许多大规模的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复垦关键在于保存大斑块和连通性,为取得它们,应进行植被恢复[33]

Petr.Sklenika等认为,煤矿区景观重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景观规划,应以景观异质性作为景观重建规划设计标准,对景观结构进行量化,其目标就是使煤矿区重建景观与周围地区生态价值相协调[34]

A.Lausch等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认为,矿区开采对景观形成扰动,改变景观格局。一般随着开采活动的进展,原有景观数量呈下降趋势,开采活动停止后稳定,同时沉陷景观由小到大,受复垦活动影响又由大变小,林地、水面等其他景观不同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提高,斑块破碎度增加[35]

土地空间安全格局是生态规划的组成部分,由生态规划发展而出现并得到进一步深化。20世纪初,生态学开始呈现与规划、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全方位融合趋势。以Geddes,Park和Wirth等人为首的学者利用生态学原理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生态规划的基础[36]

20世纪60年代后,以《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等著作为代表,国际上掀起了基于生态基础的人类理想栖息环境研究的热潮,生态学与规划学融合日趋加快。1969年,McHarg的《设计遵循自然》就是这方面的力作[37],成功地提出了区域规划的生态学研究框架,其因子叠合的生态规划大法被称之为McHarg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克罗(D.S.Crowe)提出了景观规划概念,Om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模式[38~40],把生态功能与相应的土地利用模式联系起来,提出了规划结合生态思想的概念与方法;1982年由McHarg发表的《自然设计》进一步阐述了McHarg的生态规划思想,探讨了在生态平衡基础上如何建立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方法[41]

20世纪90年代,生态规划得到广泛应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诸多新的成果。《绿色城市》等著作均较系统地探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针和生态化途径;1993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发表《可持续的环境计划》,提出将自然资源、能源、污染和废弃物等环境要素管理纳入各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1996年的联合国人居大会上制定的人居环境议程也用城市生态学观点表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为所有居民提供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减少人居环境的生态痕迹,使其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和谐,同时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42~45]。以福尔曼为首的部分“自然保护学派”强调人地和谐的未来景观研究[46,47],提出了集聚间离析和生态网络体系观点。

目前,自然生态服务价值的经济学量化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Costanza[48]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将经济因素引入景观生态学模型,使景观生态学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与规划相结合。提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s)”观点,在管理和规划模型的设计上强调公众、特别是持股人的参与,以及变化过程的不可预测性。

景观指数为景观研究人员的景观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量化方法。McGarigal是景观指数的倡导者,也是FRAGSTATS软件包的设计者之一,对一些研究实例的部分景观指数的可靠性和阈值进行了评价,并强调尺度在景观指数解释中的作用。(O’Niel)等人分别对景观指数在不同景观生态学案例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49]

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1.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如何,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所谓的定量分析就是要寻找或建立一个度量标尺,通过这一度量标尺去测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进而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水平与发展态势如何?在国际上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这个国家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增强或提升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途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度量或评价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度量或评价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的连续过程。分析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涉及到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很多方面,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不足以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问题,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去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以比较简明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人们提供被评价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变化过程,其主要作用有六个方面。

(1)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制定,首先需要对被评价国家进行系统分析和辨识,进而确定被评价国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所要判断或度量的问题正是被评价国家的主要方面,指标体系通过其总体效应来刻划被评价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总体状况。

(2)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相关的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同时也使决策者掌握这些问题的状态和进展情况。

(3)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引导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决策时,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或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办事,使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保证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简化和改进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较一致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5)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使人们可以随时掌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进程。这些信息的反馈使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及时地评估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对政策加以改进或调整。

(6)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调控工具或预警手段之一。通过指标体系序列,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预测和掌握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或系统结构的调整。

(二)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为了建立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设计原则,之后依据这一设计原则合理地设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框架构结和指标内容,最后根据这一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确定具体的指标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获取方式。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能反映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的指标集合。设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应该得到体现,而且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

(2)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去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实质。

(3)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当相对地比较完备,即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当能够基本反映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

(4)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以易于操作为限。指标数目过大将会使人们难以把握和采用。

(5)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具有独立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当互不相关、彼此独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指标体系保持比较清晰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得到压缩。

(6)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另外,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

(7)对于一些难于量化的指标采用专家问卷等调查方式。鉴于专家调查方式存在一些困难及可能产生的随意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减少难于量化或定性指标的数量。

(8)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当然,绝对不变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指标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这些方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科学基础问题

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使我们完整、准确和清晰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甚至有些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所以某些指标就很难得以提出和设定,或某些指标的提出和设计并非具有坚定的科学基础。

2. 风险与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指标及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风险问题也一定要充分估计。

3. 政策的时间滞后性

一般来讲,制定和实施一项政策,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其作用才能得以显现,即政策的时间滞后性。所以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其采取调控措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时间滞后性,既要考虑过去政策的时间滞后性,又要考虑新政策的时间滞后性。

4. 完善性与社会需求性的折衷

人们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地得到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我们只能在完善性和社会需求性之间做一定的折中或妥协,即我们只能为了实践的需求,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之后在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使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

确立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评价综合国力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的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质量的好坏。根据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分经济、军事、科技、生态、社会发展水平、国际影响等七个领域邀请了63位专家学者,通过分领域召开专家座谈会的形式,在课题组预先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确定了由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社会发展程度、政府调控力、外交力、生态力等7类8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详细内容见表4.1。

5. 国内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的程度、结论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个关于中小企业研究的学术性刊物是1952年在德国创刊的杂志Internationales Gewerbearchiv.Zeitschrift fur Klein und Mittlunternemen代表了中小企业研究工作的开端。之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美国家陆续创刊了一系列专门登载中小企业研究文章的刊物。此后出现 比较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的Bobson 会议,瑞士的小企业周和国际小企业世界年会理事会等。
实证方面的研究有Atherton 和 Garson等完成关于零售业中小企业的研究,Taber 和Marberg 等分别以刀具和黄铜制品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研究,Soltow在1965年对英格兰小规模金属制造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研究,最早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小企业能够成长,这是一项在学术界有主要影响的工作,Vatter1970年研究了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后得出:大企业形成美国工业的垄断核心,而“工业的剩余部分则散布在中小企业部门”的结论。一些经济和经济史学家还研究了中小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被学术界认为是对中小企业的早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
国外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相关立法工作方面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小企业法》和《小企业技术创新法》,韩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等。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相对国内也更加规范和灵活,因此也吸引了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去争取海外上市。
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由于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一向不受重视,连带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也几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开放带来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主要集中摘浙江和江苏两省)中小企业的兴起,中小企业开始得到重视,有关中小企业的研究也开始兴盛起来。在80年代中期,学者们开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究,涉及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组织程度等问题(郑宗汉,1988)。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国内很多学者如吴少平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楼德华、傅黎瑛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和李凤鸣的《内部控制学》等在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指出,必须突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合并、精简管理部门,建立专业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机构;树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预算体系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孙学敏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与对策》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提出中小企业如何在当前既定的融资环境下,通过对融资渠道的研究和改善管理水平,来提高融资效率。
小结
总的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小企业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但最近几年,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企业越发展,财务管理就越重要。本人希望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总结前人的研究的成果,促使自己对中小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6. 发展现状评估与可持续水平评价

一、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估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等因子统一到城市群体系中进行研究和客观评估,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人口压力沉重,经济持续发展的阻力大;

2)人力资本投入少,经济持续创新的动力不足;

3)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持续增长的质量不高;

4)半岛城市群内部经济差距较大,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加速,环境可持续发展压力大;

6)社会结构变革缓慢,现行制度束缚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必须注意三大问题:

1)城市群的结构问题,城市群应当避免单个城市的极化扩张,应形成以大、中、小城市相互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建立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联盟,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构筑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充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现代文明。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必须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层面,将其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有地一起来,使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做到机制相互兼容,意义相互内敛。

2)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滞后,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这已成为现阶段许多结构性矛盾的焦点。因此,山东省未来15年需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以此带动全省城乡差异和区际差异的缩小。

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及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客观赋权法根据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权数,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这里将利用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构造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范霞等,2006)。

利用《山东统计年鉴2005》选取能够反映山东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16项指标作为原始变量:

X1———人均GDP(元);

X2———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

X3———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X4———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

X5———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X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X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X8———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元);

X9———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

X10———人均消费额(元);

X11———人均病床数(床);

X12———人均货币工资(元);

X13———城市人口密度(%);

X14———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

X15———用气普及率(%);

X16———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首先通过数据标准化来消除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标准化后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由综合得分,可以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八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依次是青岛市、济南市、东营市、威海市、烟台市、淄博市、日照市、潍坊市。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将样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分作为聚类变量进行分层聚类来划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级。这里采用迭代聚类(HierarchicalCluster),运用组间平均距离连接法(AverageLinkageBetweenGroups),选择欧氏距离(RescaledDistance),最终得到聚类谱系图,从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分为3个等级。

第一级城市:济南、青岛、东营和威海,其中除济南是山东的首府外,其他城市均是沿海城市,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因子、开放和投资因子、基础设施因子、环保因子上都名列前茅,是山东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

第二等级城市:淄博、烟台,这些城市在各因子得分上均处于中间水平,是山东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等的城市。

第三等级城市:日照、潍坊,这些城市在各因子得分上均处于较低水平,人均收入低,第三产业比重小,出口比重也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是山东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高,但与其他沿海省市如上海、广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7. 汉译英,急急急!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指标 体系是可持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study foc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Twenty-first Century agenda"clearly the formul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and promote the global use of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work out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 at all level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elf adjustmen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nction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a country.
To assess the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 the basis for management decisions.
(2) the overall level of a certain country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nitoring and shows the area agenc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will b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timely provide to the local tube
Department, in order to tak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3) use the index system to help international aid agencies to guide the backward countries(LDC) to carry out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asic goal of supervise and guide the completion of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region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level, find out
Gaps and weaknesses, an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lag.
(5)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untries were analyzed, using prediction means for establish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in order to carry out macro management and controleffectively.

8. 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指标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1.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如何,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所谓的定量分析就是要寻找或建立一个度量标尺,通过这一度量标尺去测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进而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水平与发展态势如何?在国际上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这个国家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增强或提升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途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度量或评价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度量或评价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的连续过程。分析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涉及到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很多方面,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不足以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问题,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去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以比较简明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人们提供被评价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变化过程,其主要作用有六个方面。 (1)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制定,首先需要对被评价国家进行系统分析和辨识,进而确定被评价国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所要判断或度量的问题正是被评价国家的主要方面,指标体系通过其总体效应来刻划被评价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总体状况。 (2)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相关的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同时也使决策者掌握这些问题的状态和进展情况。 (3)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引导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决策时,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或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办事,使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保证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简化和改进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较一致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5)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使人们可以随时掌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进程。这些信息的反馈使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及时地评估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对政策加以改进或调整。 (6)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调控工具或预警手段之一。通过指标体系序列,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预测和掌握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或系统结构的调整。 (二)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为了建立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设计原则,之后依据这一设计原则合理地设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框架构结和指标内容,最后根据这一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确定具体的指标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获取方式。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能反映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的指标集合。设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应该得到体现,而且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 (2)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去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实质。 (3)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当相对地比较完备,即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当能够基本反映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 (4)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以易于操作为限。指标数目过大将会使人们难以把握和采用。 (5)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具有独立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当互不相关、彼此独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指标体系保持比较清晰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得到压缩。 (6)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另外,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 (7)对于一些难于量化的指标采用专家问卷等调查方式。鉴于专家调查方式存在一些困难及可能产生的随意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减少难于量化或定性指标的数量。 (8)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当然,绝对不变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指标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这些方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科学基础问题 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使我们完整、准确和清晰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甚至有些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所以某些指标就很难得以提出和设定,或某些指标的提出和设计并非具有坚定的科学基础。 2. 风险与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指标及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风险问题也一定要充分估计。 3. 政策的时间滞后性 一般来讲,制定和实施一项政策,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其作用才能得以显现,即政策的时间滞后性。所以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其采取调控措施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时间滞后性,既要考虑过去政策的时间滞后性,又要考虑新政策的时间滞后性。 4. 完善性与社会需求性的折衷 人们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地得到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我们只能在完善性和社会需求性之间做一定的折中或妥协,即我们只能为了实践的需求,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之后在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使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 确立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评价综合国力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的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质量的好坏。根据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分经济、军事、科技、生态、社会发展水平、国际影响等七个领域邀请了63位专家学者,通过分领域召开专家座谈会的形式,在课题组预先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确定了由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社会发展程度、政府调控力、外交力、生态力等7类8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详细内容见表4.1。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96446.htm

9. “企业家精神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规模经济论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管理费用会不断上升,信息传递效率会降低或失真,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企业的成功应以成本优势为中心,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产业分工论认为大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但规模经济引起自然垄断会造成内部的官僚主义,管理低效率;小企业经营灵活,决策果断,但物质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大小企业之间有必要进行合作,优势互补,这符合当今世界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的趋势。
中小企业在现实中的贡献:繁荣市场,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及多样化需求;配合协助大企业生产,增加出口;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了技术创新。
另外,企业在产品开发、污染治理等方面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小企业在保持与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的一致性方面有重要作用,社会、政府、企业界应高度重视。

2.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培育企业家精神。 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 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治理形式多样化。 现在论述私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文章很多,但是它们大都把完全的社会化,看作成实现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必然趋势。完全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放弃家族所有或控股,把私营企业变为完整的社会化企业,在此意义上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能是私营的,也可能是公有的,那要看控股主体是谁,谁是第一大股东。我们认为,完全社会化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也不乏其例,不过它并不是私营企业发展的惟一趋势。只要出资者有能力管好企业,经营权保留在股东手裏完全是可行的,至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会被遏制。对於私营企业的上述三种治理形式,如果需要排序的话,我们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两权合一应是首选,其次是在保证企业主或其家族控股条件下的两权分离,最後才是完全社会化。这可能也是最符合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利益的。不过,一般意义上讲,完全社会化和在保持家族控股的条件下实施两权分离,是私营企业治理发展进程中的两种趋势。
(5) 科学划分三会权责,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 私营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表现出的“家长制”作风,已经使得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企业事务无论大小,皆以企业主“家长”为准,这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为此,私营企业要科学地划分董事会、经理班子、监事会的权责:董事会负责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方针、长期经营计划及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企业经营班子负责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监事会要通过有关制度建设等措施,对企业董事会与经营者行为,企业财务与投资等有关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同时,私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实施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不断吸收人力资本的参与和决策。这要求企业主建立与员工的协商对话制度。
(6) 废除“任人唯亲”的用人模式,建立科学人员管理机制。 随著私营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主必须放弃“内外有别”的用人机制。在保证家族控制的前提下,要对家族内成员和非家族成员一视同仁,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才干科学合理的安排岗位。尤其在人才认知与人才结构上,要保证职业经理人与技术创新者及其他员工的合理配置,使人力资本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7) 统一资讯披露制度。 统一的资讯披露制度是提高企业透明度,实现公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投资者完整把握企业真实状况的前提条件。资讯披露包括内部资讯披露和外部资讯披露,两者披露的程度有所不同。企业资讯应当向董事会充分披露,但不是所有的资讯都可以向外部披露,对社会披露的资讯要有统一的标准。(一)专业化经营战略
(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永远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像烂掉了根的大树一样,经不住任何风雨的考验,。要想做百年企业,要想创名牌,必须从企业文化的革新开始,必须从观念的转变开始,必须塑造良好的、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9) 名牌经营战略 所谓名牌经营战略指的是以创立名牌为导向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战略。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中小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求得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非常重要。中小企业通过品牌经营战略,有助于巩固已经占有的市场,培育自己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知名度。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创立名牌决不是遥不可及的事。那种认为名牌战略只是大型企业筹划的事,这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许多大型企业都是在小型企业之时就创立了名牌,中小企业要树立名牌的思想,要确立名牌战略意识。 (10)专业化经营策略

专业化经营战略也叫“小而精,小而专”。经营战略,它是根据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等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实行此战略,既可在狭窄的产品线和市场上扩大批量,提高质量,赢得竞争优势,又可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从而走上以小补大、以专取胜、以精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美国国民罐头公司就是采用这种战略获得成功的小企业,该公司在美国罐头制造业大公司纷纷转行的形势下,反其道而行之,走上专业化经营的道路。他们卖掉无关企业,专门生产罐头,十年内其资产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因此,中小企业要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 (11)走自主研发之路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起步晚、资金少、技术水平较低、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限制,在产业的很多环节上存在着短期的投机心理和跟风现象。在产业价值连的关键环节上,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多是靠技术引进来获得产品技术的暂时维持,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立过研发部门、更没有投入过研发资金,在长期发展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营企业竟成了混水摸鱼、短线投机、观念落后的代名词。要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命运,必须注重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正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样,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知识产权、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
(12) 生存互补策略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约束,转而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就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这种相互依赖关系被称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有1 200多家,它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13)联合经营策略 由于中小企业“小”的特点,决定其生产方向往往不是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而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经营,实施联合经营战略。通过联合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可以创造出一定的规模优势与市场品牌优势,求得生存与发展。联合经营战略包括松散型联合和紧密型联合两种类型。松散型联合是指企业之间仅限于生产协作或专业化分工的联合,采用这种联合方式的中小企业之间关系比较自由,但由于彼此之间没有约束力,所以竞争力也不强。而紧密型联合是指中小企业之间或者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除了生产协作之外,还进行资金和销售方面的联合。中小企业究竟选择哪种联合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1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 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 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10.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推荐去CNKI,清华搞,有一个论文数据库,可以随时下载。你想要得到它的工作,然后去淘宝/ /翰林书店/ /,在那里可以下载到的文件

阅读全文

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兴大厦平安综合金融公司 浏览:518
石油存储股票 浏览:338
2019年第一季度股东人数减少 浏览:381
成都瑞士银行高收益理财 浏览:520
个人上海黄金交易所 浏览:663
第一创业期货客服电话 浏览:726
中银理财乐享天天的投资范围 浏览:732
船舶运力指标 浏览:473
理财产品的利息和分红是两个么 浏览:392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赎回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浏览:54
联通基金理财 浏览:299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视频讲解 浏览:255
哪个劵商佣金比较低 浏览:408
深圳市前海达飞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69
格林大华期货有限公司首页 浏览:478
信托公司岗位层级 浏览:203
海康威视股票历史行情 浏览:105
哈药集团组织机构 浏览:991
冠群旗金融服务 浏览:518
招聘国内期货高手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