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结合三鹿问题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说明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的内容和必要性
最近我国出现三鹿幼儿奶粉致儿童死亡事件,事件出在著名企业和免检产品,影响恶劣,教训沉痛。一是政府要从制度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二是反映企业职业道德的缺失,要将职业道德作为立企之本;三是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足够地认识,有进一步加强认识的必要。 前不久,我国发生了三鹿幼儿奶粉致儿童死亡事件,媒体曝光之后,引起全国震撼,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废止了质量免捡制度,国家质量总局局长引咎辞职,撤换和处理了相关领导人和责任人,一些人受到刑事追究,并对全国所有奶粉包括成人奶粉、液体奶等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有问题的奶制品进行回收和处理,对儿童身体全部进行免费检查,对检查出有问题的儿童进行及时治疗,要求有问题奶粉的厂家进行整改,采取措施,以防今后发生类似问题。同时,也要求对所有食品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要求保证食品安全。这一切措施都表明了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奶粉有问题的企业,也都处理事件带来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对死亡儿童家属进行安抚,患病儿童经过治疗绝大部分可以康复,事件处理很快就会过去。但是,奶粉事件给社会以及人们心理造成的阴影短期内不会消除,在人们的心理留下不少的疑问。要通过这一事件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不能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如果仅仅就事件处理事件,以后还会出现什么××奶粉事件,亦或是××食品安全问题。 一、政府要从制度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奶粉事件如果发生在资质差、不太有名的中小企业,也许影响没有这么大,在一个市场还不规范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相对而言是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其所以让人们震惊,是因为涉及的一些企业是名牌企业,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这是人们难以接受的。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以后,国家质检部门对所有奶粉进行检查,发现有奶粉问题的多系人们认为完全可以信赖、绝对安全的名牌企业和免检产品,于是人们的安全心理大厦立即倒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只是奶粉产品和企业,而是整个奶制品以至整个食品安全,不仅只是对企业的信任危机,而且产生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子女成了家庭的心肝宝贝,父母为子女着想,不惜血本选择名优奶粉,名牌企业的免检产品成为他们的首选,而这类产品出了问题,这对他们的心理伤害是短期内修复不了的。即使企业作出承诺,即使政府加大监督力度,即使质检部门和医疗部门作出检验,人们并不完全相信,仍然持怀疑态度。 造成三鹿奶粉事件的原因在企业,政府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从政府讲,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失误,二是管理缺失。制度失误反映在政府在制定免检制度时缺乏科学的论证。起码有两点没有考虑到,一点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消极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钻政策和制度的空子,作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免检制度正是让这些企业和个人有空子可钻;另一点是企业的质量保证只能证明过去和现在,不可能用一个制度确保今后的质量,免检产品及其企业的确定是从企业的资质、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以及企业产品过去的信誉等等方面严格考核而确定的,这一点一般不会存在问题,问题在于,由这种确定推断出产品和企业的今后,为其质量作保证,在现阶段是不科学的。不考虑我国国情,盲目照办国外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就有可能出错。管理缺失反映在对免检产品及其企业放弃监管,认为这些企业是免检产品的信得过企业,这是认识上的偏差。 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还不足以承担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要求得快速发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不是放慢速度,而是坚持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解决,政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起领导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从政府行为包括决策、工作、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方面,首先将自身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政策、制度、法制、道德等方面加强执政能力,领导和组织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解决矛盾和问题,避免和防止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高度负责,决不允许以损害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求发展,对于出现此类问题采取果断措施,毫不手软,使那些拿人民生命财产当儿戏的企业和个人得到惩罚,使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四川汶川大地震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害,震惊中外,但是这是天灾,是人阻挡不了的,在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人民感谢政府,增加了人民对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鹿奶粉事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根本不能与汶川大地震相比,却对人们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这主要是由于其受害的是儿童,是人们的心灵
② 投资银行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未来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美国,还有欧洲的经济危机由争议最终还是变得无可争议。
此次金融危机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两房事件、7000亿美元的美国金融救援计划,再到澳大利亚、欧、亚、拉美,及众多亚洲国家纷纷向金融机构注资,最后到欲召开全球金融峰会寻找对策,充分显现了危机的全球性。今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期,它将成为美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此次危机破产、倒闭或出现巨额亏损的许多金融机构,直到昨天还被我们视作“基业长青”的楷模。
全球如此大面积、大规模、深度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是几个人云亦云的原因就能解释通的,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剖析、检讨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此次金融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是次级按揭,但成因是多方面的。金融业本来是实体经济的中介,今天却成为了虚拟经济的中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行等互为中介,互相放大风险,利用金融工具和产品的高杠杆比率,成倍制造货币、资产、资本泡沫。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近则是金融业产品设计问题,中则是混业经营问题,远则是金融发展观和价值观念问题,甚至是人类的生存哲学问题。
当代主流金融观和经济发展观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以金钱为目标的经济和金融发展观不矫正,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还会出现,其破坏力将会更大。
混业经营、做大做强是问题的开始
混业经营(又称“综合化经营”),是导致金融业无限扩张和垄断性金融集团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金融机构一开始都为分业经营,日本和美国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混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初始理论和动机是增加盈利渠道,分散单一业务产生的经营风险。然而,结果并未导致金融机构整体效益的增加,更未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混业经营下,金融机构的投资冲动更加强烈,机构内部的股权关系变得非常复杂,一个集团旗下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单向持股或互相持股,各项业务的风险不仅不能实现对冲,反而会使风险互相转移,产生叠加和放大。专业分工的消失,金融风险不论对金融公司,还是对于监管当局,或是对于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都变得更加不可控。
中国在经济上一直都向美国看齐,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后,中国相关理论和依据开始出现,一进入21世纪,即打开了混业经营的大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金融机构不仅没有丝毫的警惕和犹豫,反而将危机形势视作扩张的良机,许多机构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雄伟的混业收购和兼并计划。
另一方面,“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是导致金融乃至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呢,根本的一点是金融企业,尤其银行是负债经营,要无限扩张,就要不断增加负债规模,此后又要无限增加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到一定程度,受资本金比例的限制,又要用各种行外或社会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由于急于扩张、快速扩张,银行几乎从来不采用自我补充资本金这一稳健的形式),如此循环无尽,这对社会贷款增量、证券市场的态势、社会经济的走势产生了一波波影响。由于银行上述行为的动机是使自己做大做强,所以社会效益如何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在资本金比例上,中国的银行奉行的是最低标准,即以8%的底线运作,欧美和亚洲的一些银行,底线则在12%左右。仅此一点,风险就大了很多。
银行的扩张在市场争夺方面表现突出。如近年国内银行在个贷,尤其是个人住房按揭的市场竞争,已达到血染江河的惨境。对于推销个人住房按揭产品,银行的指标经过层层分解后是逐级放大的,有的分支机构甚至提出了“要不惜一切手段”搞定房地产中介和开发商;一些银行把对客户经理的培训计划用猛兽来命名;在住房按揭的政策执行上,部分银行变通规避监管机构的相关政策,如零首付、转按揭等。
做大做强方面,在中国,几乎没有一家商业银行愿意做地区性的银行,一个诞生在省辖市的商业银行,都提出要跨省设立分支机构,都有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宏伟目标。而在美国,区域或地区性的商业银行有近8000多家,它们乐于为本乡本土服务。
银行的做大做强也导致了经济泡沫、通货膨胀,以及随后的经济衰退,导致了经济的非自然、非需求波动。
以房地产泡沫为例,老百姓的存款通过银行,化作地产商的开发资金,然后,很多老百姓却透支几乎一代人光景的未来收入买一所房子,银行支付给存款人的价格又是负利率,这个金融运作的残酷游戏,大部分存款人是不知真相的。按《理财周报》2008年4月的一文统计,沪深两市105家上市地产公司的平均资本负债率55.7%,其中最高的达89.1%,也就是100块钱资产中有89块钱是从银行借来的。
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在自营贷款总额的占比,即使在风险意识比较强的银行,也接近30%,如果算上以房产作为抵押物的其他贷款,其涉及房地产的贷款要接近50%。
在社会学领域,对大多数事物来说,真理原本很清楚。而许多事物的真理之所以变得扑朔迷离,是因为真理变成了各方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或经济诉求。大量的真理一旦失去了本质,即演变为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代名词,社会危机就会出现。
高管巨额薪酬是问题的动力
目前,对于金融机构高管的巨额薪酬制度,人们多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巨大差距角度来进行抨击。在美国,金融机构如证券交易所、投行和综合性银行,年薪过亿美元的高管并非凤毛麟角,几千万美元的也比比皆是。21世纪以来,全球化目标在中国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领域进展迅速,许多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近几年达到了一年一倍增或双倍增。
金融机构高管自己给自己定薪酬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全球化,拿自己和美国的某家机构类比;另一个办法是通过引进境外高管拉升自己的工资。金融机构内部的薪酬差距一般达200倍左右,如果计算获得的补贴(可报销费用)更高。从上市公司年报和其它方面披露的数据看,整个金融行业,以最高的6000多万和最低的5万相比,就是超过1000倍的差别。
讨论金融界高管的薪酬,并非为了讨论社会财富的分配,或者不是简单地讨论这个问题。这里要说的是,金融业高管的巨额薪酬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无限扩张,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经济秩序紊乱,以致社会动荡。因为,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一般与所在机构的规模、总资产和利润总额挂钩,这是一个基础因素。要高薪吗?必须扩大规模,增加利润。薪酬还要再高吗?必须再扩大规模,增加利润,如此往复,没有止境。怎样扩大规模呢?增加网点,扩大客户群,增加存款;怎样增加利润呢?多放贷款,多做中间业务。以上是银行的情况。保险业是增加险种,多卖保单;证券公司则是扩大客户群,提高客户的证券成交量,多保荐企业上市等等。
金融机构互相拼规模,拼产品(即“创新”)、拼利润,年度利润可增长200%以上,而实体经济的增长仅仅几个百分点,这种情况正常吗?由于当代金融机构掌握着国家、社会法人和自然人的货币财富,即控制着社会上大部分流动性,如此疯狂追逐利润,无疑会造成经济的强力膨胀和随后的泡沫崩溃。
然而,发生金融风险对已有巨额资本的金融界高管来讲,几乎没有损失,当年的薪酬甚至都不会减。从更高的政治层面分析,超大型金融集团或企业集团,尤其是垄断型、主导型的巨型跨国集团是可以影响并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甚至全球政治的。
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说:全球性金融危机与金融业高管的巨额奖金有一定关联,因为奖金刺激了高风险行为。这就像出钱让他们赌博,如果一切顺利,他们携巨额红利走人;而当事情变糟,就像现在那样,他们不用共同承担损失。即便他们失去了饭碗,他们仍能带着一大笔钱走人。给奖金封顶的做法无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奖金与长期业绩挂钩的机制。
他开出的药方是:金融高管们的奖金应先由第三方托管10年,如果第二年、第三年,或第四年出现业绩亏损,奖金也将相应削减。
金融衍生品是问题产生的工具
金融扩张和财富敛取需要渠道和工具,各色衍生工具和产品由此产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发展期权和期货开始,到90年代初期摩根大通设计出CDS(信用违约掉期),华尔街产出了层出不穷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其结果是,大部分产品开始和金融的初衷背道而驰,一是想方设法从投资者兜里掏钱,二是金融各行业互为利用,互相交易,互相攫取佣金和利息,使金融业狼烟四起,社会经济随之动荡。金融衍生品已成为金融机构掠夺社会财富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次贷危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比如,被我国金融专家视为重要创新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ABS),设计者称其是为了分散银行风险。银行的意图是将信贷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一并转移到社会。我们把银行的动机和对社会经济实体产生的影响放在一边不论,先看银行实现转移风险的成功一跳后干什么?银行卖出信贷资产后所得获得的资金肯定大于自身所付成本(既然是有利于银行自身的产品创新,亏本肯定是不干的),这笔钱还是继续放贷。此时,银行等于将一件物品卖了3次:第一次发放贷款给企业是首卖,贷款利息就是价格;第二次是卖给社会;第三次,在获得资金后还是卖给企业。至此,社会的信贷总量已增加一倍多,商品价格由此推高,资产泡沫、资本泡沫随之产生。
历史告诉我们,与科学、医学、工业、艺术产品的创新根本不同,金融产品的创新一开始就是为了自身赢得更多的利润而设计,衍生产品的设计尤其突出。这一差别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职业属性或职业本质使然。现在,连推崇并以金融衍生产品为生的金融家,都开始认识其罪恶的本质,对冲基金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主席Doug Kass称美国金融市场过分杠杆化是这场金融灾难的原因。他说,每1美元股本杠杆比率高过30美元,只要资产值回落4%,便可令股本消失。
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加上复杂的交易程序,形成复杂的虚拟资产,贝尔斯登在被摩根大通收购时,甚至算不清值多少钱,因为它的资产负债表极其复杂,该用哪些尺度去给它估值?当事双方谁也说不清。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的资本会计核算本身就存在风险,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游戏性显现得非常清楚。
这次金融危机中,为什么这么多老牌银行在有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仍会顷刻轰然崩塌?原因就是在资产证券化及金融产品高杠杆化的情况下,金融最基础的支撑——诚信和信誉——遭到无端践踏;资本充足率等各种约束均名存实亡,会计核算失灵、失真;已经国际化的金融机构由于混业经营,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高速传导、扩散,流动性变得高度脆弱。整个金融体系变得不堪一击,因为它不像传统存贷业务,有实体经济需求和支撑。
有关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产品的交易量,以及名义本金的统计,由于大都是表外业务,相互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关系和不透明性,统计非常复杂和困难,国际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可以进行完整、准确的统计。
有不完全统计显示,全球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交易总额,1999年为100万亿美元,2007年近677万亿美元,其中场内交易量80万亿美元,场外交易量596万亿美元。Fitch统计,2006年仅信用类衍生市场就达到了50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2003年至2006年增长了15倍。CDS市值为62万亿美元,在2008年前的7年中,增加了100倍。
有资料统计,仅贝尔斯登经手的衍生产品场外交易就有100万亿美元,在被JP摩根大通接管前自身还有90000亿美元。AIG涉及的CDS金额也高达4460亿美元。
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18日,全球被蒸发的财富约4.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金融衍生产品,全球经济在4.6万亿美元的区间玩了个蹦极,其对自然人、企业和社会的破坏作用无论怎么计算都不过分。
今天,金融创新产品大部分都是衍生产品,并且大部分是N次衍生产品,它们能够不断变换组合。如,CDS不仅包装信贷资产,还包装五花八门的各种金融产品。只有很少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设计人和使用人(不是利用这些产品和工具的投资人)才知道它们的风险所在,众多的金融从业人员,也是不明就里。原因就是其“技术”含量高,“程序”复杂,被认为是少数精英的行为。
2008年5月,沃伦·巴菲特在伯克希尔(Berkshire Hathaway)公司股东大会上这样评价CDO:弄懂CDO的一个证券,需要读75万字的报告。银行发明的这种以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组合的金融衍生产品简直是疯狂的。
日本《经济学人》称,“这是一个尾巴指挥脑袋的年代,尾巴指的是金融经济,脑袋指的是实体经济。全球存款加上包括股票和债券等虚拟资产已经达到实物资产(名义GDP)的3.2倍,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前,前者只有后者的1.7倍。”
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告诉我们,现在是一个思想过剩的年代,思想过剩对金融业尤其可怕。
以一家中等规模的商业银行为例,其公司业务的产品多达150种。在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产品更是不计其数,有一家银行仅其中的受托理财业务,就有800多个产品。这都是思想过剩,精力过剩的表现。在金融领域,一定要警惕思想过剩产生的危机。
金融业食利特征导致的金融产业的无限扩大,近年连美国金融界的高层人士也忧心忡忡,尤其对投资银行过度发展,经济和金融专业的高才生纷纷投身投行业感到担忧。一个社会,那么多的人不从事实体经济,不进行科学、文化和艺术创造,而蜂拥在所谓的投行、基金等投资领域,又不是实业投资,而是虚拟投资,玩“资本运作”游戏,天天想着用虚拟的产品在虚拟市场攫取社会财富,金融灾难和经济灾难的怎么不会将临?
金融业的过度“发展”,金融观念不矫正,金融扩张不停止,多次衍生工具不废除,终将牵引社会经济进入死胡同。如果不加干预,未来的世界很可能将按照跨国金融垄断资本的目标发展,这结果十分可怕。对此,政治家、社会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对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格林斯潘、保尔森、伯南克、中国金融界的高级官员,及许多经济学家都发表过类似言论——说得最多的是监管不力、金融创新过度。
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角度审视当代的金融业。虽然金融业近十年来引入了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观念、手段和方法,但远不足以抵消其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向错误所带来的灾难,同时对于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丝毫没有帮助。因此,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并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讲的,是一场周期性危机,是一次小概率事件,而是当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
端正金融业的发展思想和观念,规范金融业的行为,像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一样,金融风险的控制也需要全球化。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和宏观方面寻求出路,即要树立正确的人类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观。经济发展速度、国民经济总量、人均国民收入等,并不是准确评价人类发展状态、方向的正确概念和指标。发展不是扩张、垄断和控制的代名词。发展和存在的关系要有机统一,科学和谐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社会友好型发展、和平共处型发展、互利互惠型发展、幸福存在型发展,才是人类正确的社会观。发展不是人类生存哲学的首要命题和根本命题,和谐的存在才是人类生存哲学的根本命题。
在行动上,要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各国可根据国情对超级垄断型金融机构概念和尺度进行界定,要制定法律,限制其无限扩张,遏制垄断型、主导型的超级金融集团出现。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可以就限制金融垄断专门立法。
二是联合国在防范全球金融风险方面应担负最高的国际责任,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对防范全球金融风险进行国际立法,不允许有跨国型垄断金融集团出现。制定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共同遵守的金融规则。各国,首先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金融业及金融机构要端正金融观,矫正畸形发展思想,不输出金融风险。
三是IMF的职能要重新定位,要担负对各国金融行为的监管和全球金融风险的防范职能和金融争端的裁决职能,有对成员国违法金融行为的控制手段和有效的惩罚手段。
(作者为国内某商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原文22000字,有删减)
个人观点是:投资银行过分忽略了系统性风险(几乎每个投行的数理模型都是以不考虑系统性风险为假设前提),从而过度地去金融创新,放大了风险,并在一个房市契机下不约而同地暴露了风险。说道发展路径,也许上面的文章有点引导性的启示,但是现在的情况下,谁能预料它会怎么发展下去,个人还是相信投行还会慢慢发展的,毕竟它的初衷是服务于实业的,只是后来变得脱离了。现在的状况应该知道吧,美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什么投行业务了,第3,4,5的投行该倒的倒,该被商业银行收购的收购,第1,2的投行向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③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其实这要从影响汇率的因素考虑了,所谓的RMB升值其实就是汇率在变动。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所有外汇交易均涉及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在任一时候,实际的汇率将主要由相应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记住对于某种货币的需求意味着另一种货币的供给,同样,当你提供某种货币时也意味着对于另一种货币的需求。有如下因素影响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一、货币政策
当央行认为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是有效的且干预结果将与政府的货币政策一致时,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参与将影响汇率。央行的参与通常是通过买入或卖出本币以将本币稳定在一个被认为是真实和理想的水平。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对于政府货币政策对于汇率影响的判断以及对于将来政策的预期同样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二、政治形势
如果全球形势趋于紧张,则会导致外汇市场的不稳定,一些货币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将发生,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汇率的大幅波动。政治形势的稳定与否关系着货币的稳定与否,通常意义上,一国的政治形势越稳定,则该国的货币越稳定。
政治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说明。1987年底,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为了维持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1987年12月23日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发表联合声明,并于1988年1月4日开始在外汇市场实施大规模的联合干预行动,大量抛售日元和德国马克,购进美元,从而使美元汇率回升,维持了美元汇率德基本稳定。例二,如果你关注欧元,你一定注意到了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连续三个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累计下跌了10%,原因之一便是科索沃战局对欧元形成下浮压力。
三、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导致其本币汇率的波动。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的一切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总结。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影响着该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运行。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外汇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影响。
由某项经济交易(如出口)或资本交易(如外国人对本国的投资)引起了外汇的收入。由于外汇通常不能自由在本国市场上流通,所以需要把外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投入国内流通。这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而由于某项经济交易(如进口)或资本交易(到国外投资)则引起了外汇支出。因要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方能满足各自的经济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便产生了对外汇的需要。
把这些交易综合起来,全部记入国际收支统计表中,便构成了一国的外汇收支状况。如果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则外汇的供应量增大;如果外汇支出大于收入,则对外汇的需求量增大。外汇供应量增大,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下降,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上升;当外汇需求量增大时,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促使外汇的价格上涨,本币的价值就相应的下跌。
四、利率
当一国的主导利率相对于另一国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时,为追求更高的资金回报,低利率的货币将被卖出,而高利率的货币将被买入。由于相对高利率货币的需求增加,故该货币对其他货币将升值。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以解释利率如何影响汇率的:假设有两国A和B,两国都不实行外汇管制,资金可在两国间自由流动。作为A国货币政策的一部分,该国利率被上调了1%。同时B国的利率水平不变。市场上存在着数额庞大的短期游资,这部分游资总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以寻找最优惠的利率。当其他条件不变而A国的主导利率上调,巨额的短期游资就会流入A国以追求更高的利率。当游资从B国流出时,巨额的B国货币将被卖出以兑换A国货币。这样对于A国货币的需求上升,其结果是A国货币相对B国货币走强。
以上例子是对于两国间的情况,实际上,在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它同样实用于全球范围。多年来,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外汇管制的消除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为国际短期游资(有时称为“热钱”)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当投资者认为汇率的变动不会抵消高利率带来的回报后,才会将资金调往高利率的区域或国家。
五、市场判断
外汇市场并不总是遵循某一合乎逻辑的变动模式。难以明了的因素,诸如个人感觉、判断、以及对于各种全球政治、经济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对汇率产生影响。市场上的操作人员必须正确理解所公布的各种报道或数据,如外汇收支数据、通胀指标、经济增长率等。
但实际上,在上述报道或数据向市场公开以前,市场上已经会存在一种对于报道或数据所反映的实质的预期或判断。这种预期或判断将先于报道或数据公开前反映在价格中。一旦出现真实的报道或数据与人们的预期或判断大相径庭,就会导致汇率的大幅波动。仅能正确理解各种经济指标和数据对于一个外汇交易员是不够的。他必须明了市场究竟会对未公布的指标和数据作出何种预期和判断。
六、投机行为
市场主要操作者的投机行为同样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外汇市场上直接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交易相对来说所占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数交易从实质上讲是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将导致不同货币的流动,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人们分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后得出某种货币汇率将上涨,竞相抢购,遂把该币上涨变为现实。反之,当人们预期某货币将下跌,就会竞相抛售,从而使汇率下滑。
例如,二战后一段时间,由于美国的政治稳定,经济运行良好,通货膨胀率低,而经济增长在60年代初达年均5%,当时世界各国都愿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储存财富,使美元汇率持续上涨。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严重的通货膨胀及税收负担加重、贸易赤字、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使美元的价值大幅下跌。
对照影响因素在看看中国情况,你就了解了,如果你还想了解一些关于外汇的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一下。
④ 股市要跌到什么时候啊还有戏涨吗
等吧! 目前对股市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但是对与目前的A股自己也应该合理的清楚的看清,对于股票这一个周期性的行业来说上涨和下跌都是非常正常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在发展!!!光明依然还在,你说今年是被套了,那明年后年随也说不清楚,是永远被套吗?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就在于选择股票的好坏,各股普跌是个换股的好时机,因为有很多好股票被错杀。 选择优质公司:中国石油.中信证券.中国平安.国电电力.上海机场等等 也许你不在了它都在你说会永远解不了套吗?是不可能吧!所以人人看空的时候我大胆入场,人人入场的时候我逐步退出!!!记住这句话,永远错不了!!
采纳哦
⑤ 经济学前沿动态与经济热点分析
《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七期,并收入于光远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以现代经济学的规范研究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陈宗胜 徐刚 刘书祥
摘要:中国的经济学过去所以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不能融入国际经济学界, 也不能恰当
地指导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中已经形成
的规范,来研究中国活生生的现实。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规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
是针对实践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其次是以假定条件限定所研究经济现象的范围; 第三
是建立说明经济现象关系的理论模型;第四是从模型推导出理论假说; 第五是进行统
计事实检验;第六是得出明确的结论;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 以
这样的思路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回顾和检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中国经济学
所以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而只是政府政策的诠释), 没有能够融入国际经济学界
的主流(不能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 也没有能够恰当地解释和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改革进程(理论脱离实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我们看来,最主要的是:
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学界长期形成的现代经济学规范, 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
中实际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所谓现代经济学规范,包括研究思路、方法、 语言和技
巧等方面的方法论范式; 所谓活生生的现实指的是实际发生并不断重复的经济现象,
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而不是“概念演绎”那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科学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总结过去的
经验,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规范来研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而取得的。
中国经济学的未来将向何处去?我们认为, 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推进应该是唯一正确的
途径。
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规范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规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I-提出问题;
II-建立模型;III-统计检验;IV-得出结论。或者可进一步具体细分为这样几个子
环节:1、提出问题;2、前提假设;3、建立模型;4、导出假说;5、进行检验;6、
得出结论;7、对策建议。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经济学问题的提出大致有两种情况:1、 对于
开创性研究,问题来自一些实际发生并不断重复的经济现象, 但是尚无人对此进行研
究。于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规律的经济事实便成为研究的起点。2、 对于继承性
研究,虽然前人曾有过讨论,但是,或者由于被新的经验事实所证伪, 或者由于内部
的逻辑存在矛盾,需要进一步探讨,于是研究的起点是对前人的研究提出疑问, 继而
构建新的理论。不难推论,这两种情况本质上是一致的。 继承性研究不过是开创性研
究的继续和深化。二者都是试图对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 而不是从本本
到本本,从概念到概念。以这种方式提出的理论本身就来自于实际, 因而根本就提不
出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过去总提“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那些理
论不是来自于实际,至少不是来自于中国的实际)。一般地说, 能较常人更早更敏锐
地注意到某些经济现象,并且恰当地、往往是具有导向性地提出问题, 是经济学大家
的品质。这正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 的重要性所在。
这样的例子在西方现代经济学中不胜枚举。
其实在中国也不乏这样优秀的学者, 只是由于我们长期忽视了现代经济学的另一
规范---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制度,致使这些优秀学者被大量的模仿者或抄袭者所淹没
了。毫无疑问,一个适当的经济学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开创性研究,还是继承性研究,
都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于继承性研究, 只有详细考察了前人的理论并
且承认之,才能从中获得研究的问题,否则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 对于开创性研究,
虽然尚未有人涉及,但是,一方面,只有检索了相当的文献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另一
方面,即使前人尚未涉及该领域,但是相关的领域或相关的研究思路却是值得借鉴的。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不尊重知识产权,也不太注重文献检索工作, 使得我
们的研究中的剽窃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低水平重复的状况也未得到根本的好转。 翻翻
许多学者的著作,许多人都在同一时期“首次”讨论同一问题,且论点论据相似, 就
颇能说明一些问题。
当然,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侧重实证的问题, 或侧重规范分析
的问题等等。我们主张,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就是要多关心
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发生的现实问题。 这是由研究对象的国度性所决定的(见本文的第
二部分)。
⑥ 关于狼的谚语和故事
狼三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 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 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 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 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 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 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⑦ 初三论文范文,焚烧的危害
我们大家都知道焚烧秸秆害处多,但是,有些农民伯伯不听劝阻,依旧我行我素,继续焚烧秸秆——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何不让秸秆回家呢?
听村里人说,如果焚烧秸秆被人举报,举报的人有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奖金。而焚烧秸秆的人和家人的名字,则会出现在县里或镇里的“通告”上面呢!那可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啦!
焚烧秸秆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只有严重的危害。危害一:在焚烧秸秆时会产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破坏大气层,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的刺激较大。危害二: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那是因为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非常低,可见范围小。容易造成两车相撞,飞机导航失控坠毁。危害三:容易引发火灾,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焚烧秸秆极易引燃周围易燃物,特别是在村庄附近,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危害四: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能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影响农作物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干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减少收益。有些农民伯伯认为焚烧后的秸秆灰是富含钾肥的草木灰肥料,适合中性和酸性的土壤。那你们就会大错特错了。危害五: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浓烟,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坏……
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路边有几亩的秸秆全都被点着了,浓烟四起,呛得我直咳嗽。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竟把附近一块棉田里的棉枝点燃了,绽放的花儿、雪白的棉絮,就这样化为灰烬。幸亏闻讯赶来的村民齐心协力,才保住了其它的棉田,没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我却在帮着喊人救火的时候摔了一跤,回到家里,揭开衣服一看,胳膊被擦破,膝盖青了一块。我告诉了妈妈发生的事。“你没事吧?”妈妈无奈地告诉我,昨天也是因为有焚烧秸秆,电瓶车和摩托车相撞了,现在人还在医院呢……
田里的秸秆可以拉到收储站去卖,用卖来的钱买几件新衣服或买点心吃,不是很好吗?再也不要焚烧秸秆了,不然,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横祸。
农民伯伯不要再执迷不悟了,有可能下次出事的就是您或您的家人。以自己带头禁烧秸秆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为家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保护自然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禁烧秸秆是每位村民应尽的义务。希望你们积极配合禁烧秸秆的这项活动。我们要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禁烧秸秆,从我做起。
请听我一句劝吧!焚烧秸秆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请让秸秆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