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金流量表在外国和中国的发展史!奖励值很高呦
在西方国家, 对于现金流量表的运用可以追述到19世纪60年代。现金流量表是由最初的资金流量表逐步演变而来的。早在1862年, 英国的一些公司就已经开始编报资金流量表。1862年, 美国北方钢铁公司编制的“财务交易汇总表”成为资金流量表的雏形。当时的资金流量表主要用于记录现金、银行存款及邮票的变动情况。到20世纪初, 资金流量表已发展成四种不同的形式, 分别用来揭示现金、现金及其等价物、营运资金及某一时期的全部财务资源的资金流量。到20世纪30年代, 资金流量表成为会计教科书中的一般命题。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美国公司已开始将该表列为独立报表或作为报表的附表而加以陈报, 但其格式、内容并不规范, 并且是否陈报出于自愿。196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根据佩里·梅森起草的报告发布了《第3号意见书》,这可以说是最早、也最具权威性的关于现金流量表的报告。1971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9号意见书》, 取代了《第3号意见书》。《第19号意见书》将这一时期的“资金来源及运用表”叫做“财务状况变动表”。
1977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把该表列为《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状况变动表》, 认为是企业对外公开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之外的“第三张表”。但是财务状况表从他产生之日起就存在争议。其根源在于“资金”概念的多意义化导致财务状况变动表在格式、内容、陈报的重心等方面相当混乱。同时, 用营运资金作为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基础有许多的局限性, 限制了报表使用者对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使用和分析。1987年, 为了顺应理论界和实物界的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广泛研究和讨论, 发表了《第95号财务会计报告—现金流量表》, 取代了会计委员会的《第19号意见书》, 要求从1988年7月15日以后的会计年度起, 所有企业以现金流量表代替财务状况变动表作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1989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第7号会计准则— 现金流量表》取代了1977年公布的《第7号会计准则—财务状况变动表》。1992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第7号会计准则做了修订, 并于1994年1月1日生效。此外英国、澳大利亚等也相继发布了关于现金流量表的准则。由此, 编制现金流量表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惯例。
现金流量表分析的目的受到分析主体和分析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制约, 不同的主体目的也不同, 不同的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也不同。
1.帮助投资者、债权人评估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投资者、债权人从事投资与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的现金资源。“利润是直接目标, 经济效益是核心目标”。他们在进行相关决策时, 债权人必须考虑利息的收取和本金的偿还, 而投资者必须考虑股利的获得及股票市价变动利益甚至原始投资的保障。这些均取决于公司本身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只有公司能产生有利的现金流量, 才能有能力还本付息、支付股利。
2.帮助投资者、债权人评估公司偿还债务、支付股利以及对外筹资能力。评估公司是否具有这些能力,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分析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披露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的信息能客观地衡量这些指标。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量从本质上代表了公司自我创造现金的能力, 尽管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筹资的途径取得现金, 但企业债务本息的偿还有赖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量。因此, 如果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量在现金流量的来源中占有较高比例, 则公司的财务基础就较为稳定, 偿债能力和对外筹资能力也就越强。
3.便于会计报表用户分析本期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差异的原因, 排除权责发生制下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就公司全部经营时间而言, 创造净利的总和应等于结束清算、变卖资产并偿还各种债务后的净现金流入。但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执行权责发生制, 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实现的净利润并不正好等于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相等, 一般情况下, 两者存在差异。从短期看, 损益确认的时间与现金收付的时间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 以致有些年份有净利而无现金, 有些年份刚好相反。现金流量表分析本期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便于投资者、债权人更合理的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另外, 在某一会计期间, 由于责权发生制的固有缺陷, 给人为调节收益留有余地, 如通过虚列债权和收入的手段虚增的利润等,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但在收付实现制下由于虚增的利润并不能产生现金流量增量, 因而企业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难以“粉饰”经营业绩, 从而促使企业加强债权、债务管理,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以增强现金支付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结合企业现金流量信息, 而不是单凭年度利润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
4.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减少投资者利用会计报表信息的决策失误。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 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传统会计报表披露的利润失去了真实性。因而无论公司向外融资或缩小经营规模, 传统会计模式使利润与现金资源的差距扩大。在资本市场上这种情形会反过来降低公司股票的吸引力, 使公司财务问题更加恶化。对投资者、债权人而言, 由于通货膨胀侵蚀货币购买力, 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 他们更关心的是持有资产( 股票、债券) 是否有高度的变现能力。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真实反映企业资金状况, 促使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便于会计报表用户评估报告期内与现金无关的投资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表除了披露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之外, 还可以披露与现金收付无关, 但是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投资及筹资活动, 这对于报表用户制定合理的投资与信贷决策, 评估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贰』 中国人消费能力那么强 为何房价还那么高
凭什么中国人那么有钱
中国有钱的,可以在国外尽情潇洒的土豪,在总人口的占比中并不高,只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到国外满眼望去,全是中国富人。
春节刚刚过去,网上又在爆料中国人在海外狂购各类物品,给人印象就是中国太有钱了。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GDP在全球排名老二了,但毕竟中国人多啊。人均GDP水平只在全球排80多名,不过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记得若干年之前,还在100名左右呢。尽管如此,国内很多人还众口一词地说中国的GDP是掺水的。但为何消费能力那么强,房价还那么高呢?
中国的消费支出总额存在严重低估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规模第一的国家,是出境游人数第一的大国,是海外旅游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去年已经成为在美国购置房产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去年A股的交易量要占全球股票交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新房交易额是美国的6倍多,澳门博彩业收入是拉斯维加斯的4倍。
单纯看上面这些数据,你还能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吗?这分明已经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为了慎重起见,我将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14年消费支出及旅游方面的数据来作一下分析。首先,中国14年消费支出为19.8万亿(人均消费乘以人口数量),其实现金消费为16.4万亿(说明还有3万多亿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其中,居民境内旅游花费3.03万亿,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国家旅游局数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为16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10230亿)。
也就是说,国内居民的旅游总支出要超过整个消费支出的20%(或现金消费总额的25%)。如果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话,那么,旅游支出比重过高了。作为中等收入国家,衣食住是消费主体,即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旅游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不会高于15%。顺便查了一下美国的消费支出结构(2012年),住房要占到33%,交通占17%,娱乐只占5%。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食品饮料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比美国高出1倍以上(2012数据),以此推论,中国的旅游消费支出占比也应该远低于美国。因此,国家旅游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到2015年,把旅游消费支出的占比提升到消费总支出占比的10%。如今,表面的数据已经是20%了,故我怀疑是中国居民的总消费支出被低估了。因为境外旅游消费额是数据应该是可靠的,境外与境内的旅游消费比例也是合理的。
所以,20%这个数据中的分子如果靠得住的话,那么,分母就靠不住了。而分母的大小,又取决于另外一个数据,即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为只有收入增大了,消费才能增大。我曾经在2012年写过一篇文章,叫《高收入群体总收入被低估的背后》,主要内容如下:
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或被低估7.89万亿
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做过研究,方法很简单,因为从长期看,收入应该等于支出,假定一年内居民新增支出也大致等于新增收入,那么,就可以估算出该年份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若减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则就是低估的部分。
这里所指的支出,其含义是经济学上的消费加储蓄,即广义支出,包括年内新增的消费、新增居民储蓄、居民在股票、债券和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费用的净支出,还有购房投资及房贷还本付息等方面的净投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根据这一方法,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约4.7万亿。
如今,又发现了一个更便捷的估算方法。《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2006-2008这三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显示2006至2008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分别为12.9万亿、15.66万亿和18.24万亿。这是统计局以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模式确定的核算方法所得出的数据,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会计中的“有借必有贷”的平衡计算法。这里所谓的“住户部门”,也包括一般居民之外的个体工商业者,这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的“居民”涵盖范围是一致的。
如果把2006-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乘以城乡常住人口,则可以推算出2006-200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分别为9.48万亿、11.32万亿和13.20万亿。与上述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相比,分别相差了3.42万亿、4.34万亿和5.04万亿。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要比原先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高5.04万亿,也高于笔者2009年的估算。
虽然国家统计局要到2013年才会公布2011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但根据已经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出2011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约为19.65万亿。由于 2008-2011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累计涨幅为51%,可推算出2011年的实际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可能达到27.54万亿,即低估了7.89万亿(见下图),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1.8%提升至58.6%,该比重或许可以化解长期被大家诟病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困惑。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拉长的钢筋
不少学者把居民收入被低估的部分界定为灰色收入,这当然有点夸张,但至少这个比重是不低的。那么,这部分“灰色收入”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哪里呢?从货币支出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应该是一个主要渠道,因为消费和出口相对而言都看得见,容易统计。
若单纯从数据分析,2004年至今的季度数据表明,总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相关度一直很小。如2008年经济下滑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是持续攀升的,投资增速基本没能反映实际经济的变化趋势。再从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看,1992年大约为0.84,到了2006年已经达到3.61了,近年来已经超过8的水平了。这当然可以解释为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但是否也可以解释为投资的“水分”越来越大呢?虽然说土地购置成本的上升等价格因素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虚增的原因,但即便用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来考察,也同样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虚增嫌疑。
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不妨从粗钢产量的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关联性来说明。因为固定资产投资都要用钢,故两者应该是同步增减的,而且粗钢产量统计的可信度较高。2001-2011年粗钢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16.25%,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复合增长率为22.63%(扣除价格因素),相差6个多百分点,说明粗钢产量并没有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相应增长。
以去年为例,粗钢产量为6.84亿吨,同比只增长7.3%,低于GDP增速,而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15.9%,超过粗钢增速8个百分点;再看板材,板材的一部分是用在建筑中,但去年板材的表观消费为负增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达到27.9%,这么大的反差确实令人费解。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时候,钢铁企业却面临产能过剩、盈利普遍下滑的窘境,同时,去年水泥的产量也只增加了10.8%,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5个百分点。
钢铁和水泥产量实际增速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就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统计存在高估可能。之所以出现高估的情况,无非有三个主要路径:项目转包、统计报表虚报和偷工减料。项目转包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现象,每转一次,就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如果转包5次,或许实际发生的工程费要比计划少掉一大半。此外,有些项目中存在虚报价格、从事关联交易的财务欺诈行为的可能性;还有些申报项目为能获批而支出的公关费用、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得到的回扣等支出,往往也计入工程款项而被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至于在偷工减料方面,把钢筋拉长拉细以降低成本等,更是屡有所闻。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2-16,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叁』 实物出资是否计入现金流量表我公司注册资金中含有实物,实物部分现金流量表如何体现
实物出资不产生现金流量,不在现金流量表反映。
『肆』 资金流量表是什么
资金流量核算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主要是反映生产结束后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消费、投资支出和资金融通,所以,资金流量核算中的资金具体指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活动中的资金。资金流量是指一定时期上述资金的增减变化量,资金流量核算的结果是编制资金流量表。我国资金流量表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称之为收入分配部分,另一部分称之为金融交易部分。
资金流量表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一定时期资金往来或交易的流量和流向,为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提供系统的数据;为制定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伍』 资金流量表是什么
资金流量表是什么?
资金流量核算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资金,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即国内生产总值)从产出到使用过程中在机构部门间的资金运动。
一个国家或地区或机构部门当年生产的总成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是资金的初始流量,但它并不是当年的全部收入,也不是可以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全部收入。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机构部门或地区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也越来越多,根本不可能完全封闭起来。以一个国家为例,它的生产成果可能因利用国外资金,而须支付利息或分出红利(这属于要素支出),同时也有可能因向国外投资而取得投资回报(这属于要素收入);另外还有诸如劳动者报酬收支以及转移收支等往来关系。所以~个机构部门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须经过多次分配与再分配才形成部门可支配收入,即当年可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全部自有资金。可支配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形成储蓄。储蓄是一个部门、地区或国家可用于投资的自有资金。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来说,所需的资金既可能大于国民可支配收入,也可能小于国民可支配收入,不足的和多余的资金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调节,这就形成了资本与资金的国际流动,而地区间和部门间及地区与中央政府间一样也存在着上述关系。储蓄大于投资,反映该部门资金是有结余的,其多余资金的出路就是用于对其他部门的金融投资。储蓄小于投资,反映该部门资金不足,须有资金投入。例如:居民部门资金一般是有剩余的,是属于资金流出部门,而企业部门资金一般是不足的,需要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入。
资金流量核算就是具体描述资金在国家间、地区间或部门间流动的方向、数量、过程和相互关系,反映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实物投资、金融投资的形成和变动。
................
资金流量核算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主要是反映生产结束后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消费、投资支出和资金融通,所以,资金流量核算中的资金具体指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活动中的资金。资金流量是指一定时期上述资金的增减变化量,资金流量核算的结果是编制资金流量表。
组成
我国资金流量表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称之为收入分配部分,另一部分称之为金融交易部分。
2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收到的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总储蓄=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
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功能
资金流量表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一定时期资金往来或交易的流量和流向,为经济分析和经济决策提供系统的数据;为制定分配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3用途
分析收入分配关系
研究分析国民总收入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分析消费率及消费结构
消费率可反映消费水平和国民消费倾向,其计算公式为:
总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0%
对于消费率可以做动态比较分析,也可以做地区间或国际比较分析,以便揭示存在的问题。
对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可计算出各种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比重,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分析其变化和发展的合理趋向。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指国外捐赠及灾害保险索赔等)=总消费+总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后可用于投资的部分)
分析投资率及储蓄率
投资率可反映出投资水平,计算公式为:
总投资率=总投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0%
总储蓄率=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0%
总消费率+总储蓄率=1
总储蓄(总结余)和总投资平衡分析按机构部门进行,基本方法是分别计算各机构部门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通过比较发现不平衡,然后分析总体上各部门之间的资金调剂和如何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
分析金融交易流量结构
金融交易流量结构是指各种金融交易项目的金额占融资总额的比重,它可以分析各机构部门对金融投资的偏好,对金融交易流量结构进行动态比较,可以分析各种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
总之,资金流量表编制得越细,用处就越大,它可分析出许多经济问题,如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储蓄行为分析,财产分配金融市场分析等等。
『陆』 我国1990-2011年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以及企业储蓄率是多少,哪里找或者怎么算,这是论文要的数据
分部门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
年度 国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业 金融业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资料来源:1999-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要求: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2 17:01:05编辑过]
--------------------------------------------------------------------------------
-- 作者:sz-kzg
-- 发布时间:2006-5-20 23:06:02
-- 中国储蓄率过高原因(康治国 答题)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按四部分划分,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支出
其中,非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储蓄分别等于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储蓄(总储蓄)是上述四部分储蓄之和。
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0年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来,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总储蓄)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时期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上升,分别比初期增加7.7和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为居民储蓄率过高,而要归结到非金融业和政府储蓄的不断增长。
政府储蓄增长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随着税收增强、国库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缩减。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储蓄率由30%增长到2001年的35.9%,政府储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长到2001年的19.5%。
由于非金融业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纳入国民储蓄(总储蓄),因此其占国民储蓄比重增长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主要是中国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虽然,国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较高水平。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
1、国内由于养老、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使得居民必须保持较高预防性的储蓄,以维持基本生活和解决子女及将来的养老问题。
2、国内投资渠道狭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资。
3、中国银行中80%的储蓄集中在20%的富裕阶层手中,而富裕阶层的消费已经饱和,目前政策无法刺激消费的继续增长。
因此,政府应调节国民收入向居民倾斜,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增加转移支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
-- 作者:sz-jiangweimin
-- 发布时间:2006-5-23 21:13:10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摘录】
基本概念: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国民储蓄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储蓄之和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储蓄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居民储蓄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
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期间1994与1995年略有所偏软约为29%;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2. 当前中国维持在高储蓄率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
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3. 中国资本产出弹性、对工资的预期形式、中国居民的高主观贴现率和高风险规避性以及高经济增长率是导致中国储
蓄率维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伟军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发布时间:2006-5-24 9:31:22
--
宏观经济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居民储蓄 + 政府储蓄 + 金融业储蓄 + 非金融业储蓄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业储蓄=金融业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业储蓄=非金融业可支配收入(即企业存款、留存收益等)
【储蓄结构变化】
从以上资料可知,从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近40%的高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总体比重从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与此对应,政府储蓄所占比重则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的储蓄也占到国民储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时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而政府储蓄和非金融业储蓄则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体系不健全。养老、医保和教育消费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预期消费支出,导致“预期储蓄”和“被动性储 蓄”,这是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资渠道不足。直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的低迷导致居民对投资缺乏热情,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3)政府在税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性公共支出严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挤占了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导致公共领域只能寻求民间集资。
(4)中产阶层迟迟不能形成,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富裕阶层消费饱和。
高良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1:50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一、 国民储蓄=政府储蓄+私人储蓄
私人储蓄=企业储蓄+个人储蓄(居民储蓄)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从以上算式及题中表1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政府储蓄率平均为14.49%,私人储蓄率为85.51%;私人储蓄率中个人储蓄率平均为48.44%,企业储蓄率为37.07%。
(2) 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4.2%;居民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2%;政府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7.8%;企业储蓄率从1992年到200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非金融企业最高与最低差额7.6%,而金融企业呈下降趋势,最高与最低差额为2%。
--------------------------------------------------------------------------------
-- 作者:sz-lhaifeng
-- 发布时间:2006-5-24 16:03: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刘海凤)
(3) 从国民整体来看,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40%的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于私人储蓄占85%导致。虽然居民储蓄呈下降趋势,但在储蓄中平均仍为48%的较高水平,企业储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趋势,这些都导致国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 储蓄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
(1) 当政府出现预算盈余时,政府就要进行储蓄。由于多年来政府机关的整顿,人员精减,支出紧缩,所以就出现了政府储蓄呈上升趋势。
(2) 居民储蓄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体储蓄中仍然较高,这与中国本身的国情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这部分居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没有解决。其次,中国人一向做事比较谨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储蓄。
(3) 按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利率越低储蓄越少,但中国储蓄仍然较高,主要是近几年股市低迷,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资收益较低,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价越来越高等,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迫使储蓄增加,这也是国民储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控制房价过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业率,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
--------------------------------------------------------------------------------
-- 作者:sz-liuhb
-- 发布时间:2006-5-25 15:55:35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基本经济学概念】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支出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储蓄率=(1 - 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数据结构变化】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虽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个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储蓄比率呈略微下降,从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储蓄率从31%上升到35.9%。从储蓄的比重来看,居民储蓄、金融业储蓄呈下降趋势,政府储蓄和非金融类储蓄比例逐渐上升。
【具体原因分析】
我国储蓄率持续维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节俭持家的传统消费习惯;贫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储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前生活支出压力巨大,居民储蓄防备意识较强,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
3)政府财政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年年递增,而另一面,政府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国政府仅占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储蓄保持高水平。
4)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不足,使得投资渠道狭窄,储蓄率偏高。
储蓄过大,必然导致国内资金流向投资变小,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总产出下降。我们在努力吸收国外的投资时,却有大量国内资本闲置,造成投资率低下。要改变当前储蓄过大的状况,政府应该抑止教育、住房等价格的过分增长,增加居民平均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吸引投资,给予私营企业足够支持。
刘斐 2006-5-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6:05:36编辑过]
--------------------------------------------------------------------------------
-- 作者:sz-lipin
-- 发布时间: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区班: 李平
一、储蓄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储蓄率与中国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有关,
1、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我们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储蓄行为,“有钱要存起来”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居民已经习惯了储蓄这样的理财方式。
2、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存在存钱养老,存钱防生病,存钱供孩子上大学等普遍性的行为,即大量出现“预防性储蓄”。
3、投资渠道不足也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股市已经起步但情况非常惨淡导致居民缺乏投资热情,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无法进行投资,导致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
4、大量的财务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出现了“想消费的人没钱多消费,有富裕钱的人也不会增加消费的”现象,导致储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发布时间:2006-5-26 11:03:03
--
市区班 何振华
储蓄结构的变化
由上述资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时,国民储蓄中政府储蓄所占的比重却在上升,大致从1992年的14.6%非持续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应政府储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达4.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也从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导致居民不敢花钱, 出现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
2.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3. 虽然居民储蓄率高,实际上80%的财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钱人的消费已基本饱和,大部分手中并不是很宽裕,不敢消费。
4. 投资渠道不足,市场动作不规范, 也导致储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发布时间:2006-5-26 17:29:58
-- 宏观经济学案例作业提交
市区班 吴建华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见联合国,1995;赵彦云,2000;邱东等,2002),储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
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
消费又细分为住户(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
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住户、政府、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住户的可支
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住户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非金融企
业和金融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各自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四项储蓄之和。
从上述定义可知,国民储蓄是经济学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居民储蓄仅是住户部门的储蓄;
而居民储蓄存款则仅指居民储蓄中存入银行的部分。因而国内通常所谈论的居民储蓄过高系
因个人投资渠道狭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资方式的论点,其实仅适用于讨论居民储蓄的构成,而
不适于对中国的高储蓄进行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达7.7 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从可支配收入的部门分布可以看出,从1996 年开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降幅达5.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升幅近4 个百分点。另外,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2.2 个百分点)。
1998 年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数据表明,1998 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 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达6.3 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8-2001 年,增幅也达到了3.9 个百分点。Kuijs(2005)认为,企业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来,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从储蓄结构的变化来看,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我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6 17:48:55编辑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区班(刘申艳)
一、图表数据分析
从长期看,国民储蓄(总储蓄)按四部分划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非金融业和金融业储蓄,并为这四个部分的总和。
由上表可见,从1992年到2001年,在我国国民储蓄率下降了1.4%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储蓄率却下降了5.7%,政府储蓄率则上升了4.9%。在我国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下降了10.7%和金融业储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却呈现上升趋势,非金融业储蓄上升了7.7%,政府储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见,1992年至2001年十年时间虽然居民储蓄在下降, 但是由于政府及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导致国民储蓄率整体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储蓄率维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其融资渠道狭窄,银行支持不够,申请贷款相对困难,使得更多以在经营中以积累利润留存的方式,储备未来用于扩大生产的投资,导致非金融业储蓄增加。
2、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压力较大;教育,住房等当期支出压力巨大;个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渠道少,导致居民储蓄维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龄化会明显地影响居民储蓄率。
3、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发布时间: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区班(黄志坚)
根据资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达到了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达7.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过去十年来国民储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通常所认为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而在于企业及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务员队伍得到精简,作为政府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开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同时,由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增加了国库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储蓄率为30%,而2001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达6.3个百分点。
非金融企业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于其全部归入国民总储蓄,所以从其占国民总储蓄的比重看,增长幅度也很可观。1992—2001年,增幅也达到了 7.7个百分点。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效益增长最为明显,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类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而非仅国有企业效益的改善应是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以及政府消费率的降低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发布时间:2006-5-28 11:02:27
--
【摘录】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区班)
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 储蓄=可支配收入-消费
国民储蓄指国民可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 国民储蓄=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
政府储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政府储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费
居民储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 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
『柒』 资金流量表如何填写
三、资金流量表
资金流量核算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它反映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以及各机构部门间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一)基本结构
资金流量表采用矩阵结构。主栏表示交易项目,宾栏代表机构部门。每个机构部门下面列出两栏,即“来源”栏与“使用”栏,分别代表机构部门资源的筹集和资源的使用,“来源”放在右端,“使用”放在左端。主栏交易项目按交易的不同性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这样资金流量表就分为主栏不同、宾栏相同的两大部分,即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
(二)基本记录原则
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在实物交易方面,一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金融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使用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来源方。这一记录原则使资金流量表上的各种收入、支出和金融流量始终保持收支相等、借贷对应的平衡关系,整张表的上下、左右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平衡系统。各个机构部门发生的各种交易都能得到一致反映,社会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三)基本概念
1.实物交易
是指与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使用、收入分配和无偿转移有关的交易活动。
2.金融交易
是指以现金、信用、证券等金融资产负债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活动。
3.初次分配总收入
初次分配指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劳动力所有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土地所有者因出租土地而获得地租;资本的所有者因资本的形态不同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借贷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股权所有者获得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因对生产活动或生产要素征税而获得生产税或因对生产进行补贴而支付生产补贴。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
4.可支配总收入
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5.总储蓄
是指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差额。各机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称为国民总储蓄。
6.净金融投资
从实物交易角度看,它是指总储蓄加资本转移收入净额减非金融投资后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增加额减负债增加额的差额。
(四)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收到的劳动者报酬
-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它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五)基本编表方法
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大部分,分别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编制。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编表方法是:(1)按照交易的项目和机构部门的类别,逐项、逐部门收集原始资料;(2)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和原则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遗漏或有缺口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查或参考有关指标放大推算;对同一交易项目有两种以上资料的进行比较、对照,选取最佳资料;(3)将分项资料按照各个部门的特点分摊到各个机构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资金流量表初表;(4)对资金流量表初表的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进行反复平衡,得到实物交易与金融交易平衡后的资金流量表;(5)将经过实物交易与金融交易平衡后的资金流量表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部分,如投入产出表、国际收支表、资产负债表进行协调,得到最终的资金流量表。
附:资金流量表表式: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资 金 流 量 表(金融交易)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1年)
单位:亿元
指 标 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部门
政府部门
住户部门
省内合计
国内省外
国外部门
总 计
使 用 来 源
使 用
来 源
使 用
来 源
使 用
来 源
使 用
来 源
使用
来 源
使 用
来 源
使 用
来 源
1、净流出 242.60 -1188.18 -945.58
2、增加值 6828.31 369.20 837.62 2612.58 10647.71 10647.71
3、劳动者报酬 2455.09 127.89 582.95 1782.26 4948.19 4948.19 4948.19 4948.19 4948.19
工资及工资性收入 2338.87 114.08 551.50 1782.26 4786.71 4786.71 4786.71 4786.71 4786.71
单位社会保险付款 116.22 13.81 31.45 161.48 161.48 161.48 161.48 161.48
4、生产税净额 1259.08 109.23 22.05 1419.10 465.69 1856.05 1419.10 436.95 1856.05 1856.05
生产税 1291.05 109.23 22.05 1462.79 477.41 1899.74 1462.79 436.95 1899.74 1899.74
生产补贴 -31.97 -43.69 -11.72 -43.69 -43.69 -43.69 -43.69
5、财产收入 1036.49 450.49 998.01 997.35 48.57 4.19 542.28 2038.69 2038.69 2038.69 2038.69
利息 994.16 450.49 997.35 997.35 32.79 3.19 514.07 1994.70 1994.70 1994.70 1994.70
红利 18.26 0.66 18.92 18.92 18.92 18.92 18.92
土地租金 15.09 15.78 0.69 15.78 15.78 15.78 15.78
其他 8.98 0.31 9.29 9.29 9.29 9.29 9.29
6、初次分配总收入 2528.14 131.42 1700.29 5850.91 10210.76 679.55 -1188.18 9702.13
7、经常转移 512.91 18.77 14.81 7.46 30.57 601.72 339.00 302.53 897.29 930.48 50.77 83.96 981.25 981.25
收入税 263.50 11.38 392.74 117.86 392.74 392.74 392.74 392.74
社会保险付款 161.49 161.49 161.49 161.49 161.49 161.49
社会补助 90.29 2.40 11.80 104.49 104.49 104.49 104.49 104.49
其他 159.12 18.77 1.03 7.46 18.77 47.49 59.65 198.04 238.57 271.76 50.77 83.96 322.53 322.53
8、可支配总收入 2034.00 124.07 2271.44 5814.44 10243.95 730.32 -1272.14 9702.13
9、最终消费 1934.30 3907.02 5841.32 5841.32
居民消费 3907.02 3907.02 3907.02
政府消费 1934.30 1934.30 1934.30
10、总储蓄 2034.00 124.07 337.14 1907.42 4402.63 730.32 -1272.14 3860.81
11、资本转移 97.69 213.43 115.74 213.43 213.43 213.43 213.43
投资性补助 97.69 213.43 115.74 213.43 213.43 213.43 213.43
其他
12、资本形成总额 3290.79 20.10 220.35 329.57 3860.81 3860.8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64.56 20.10 217.77 289.75 3492.18 3492.18
存货增加 326.23 2.58 39.82 368.63 368.63
13、其他非金融资产
获得减处置
14、净金融投资 -1159.10 103.97 19.10 1577.85 541.82 730.32 -1272.14 0.00
『捌』 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在哪里找
对于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可以在国家数据库的官网查询(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具体步骤:
1、进入官网,选择年度数据选项
补充:
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
自2009年以来,我国储蓄率排名世界第一,人均储蓄超过一万元。
『玖』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项目包括哪三个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项目包括经营、投资和融资三个活动分类。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缴纳税款等。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属于现金等价物范围的投资、处置活动,包括实物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和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这里所说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溢价(股本溢价);这里所说的债务是指对外借款,包括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偿还债务。
拓展资料:
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的三个基本报告之一,所表达的是在一固定期间(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内,一家机构的现金(包含银行存款)的增减变动情形。
1、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主要是要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现金流量表可用于分析一家机构在短期内有没有足够现金去应付开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公报规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2、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如月度、季度或年度)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产生影响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原先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资金流动状况表的替代物。它详细描述了由公司的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这张表由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于1987年批准生效,因而有时被称为FASB95号表。这份报告显示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及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Profit and Loss Account)如何影响现金和等同现金,以及根据公司的经营,投资和融资角度作出分析。
『拾』 急寻答案2005年企业部门净金融投资为( )亿元.怎么计算的
-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