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行如何应对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造成的压力
央行通过以下方法应对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造成的压力。
1、适时调整贸易政策。加强国际收支慎银管理,调整外贸、投资政策伍早,努力消除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影响。
2、深化外汇体制改革。加快外汇管制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企业外汇留存限额,逐步实现意愿结售汇。
3、扩大内需,有效促进居民消宽橘宴费。高储蓄低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过多地依赖外部经济,势必会缺少发展的动力。
4、加强外汇管理。对于现有的外汇储备,政府应该吸收新加坡和挪威的先进经验,建立本国政府的投资公司,并同时关注非货币形式(石油、重金属等)和非美元(如英镑、日元)的外户储备投资组合,进行积极的管理,从而减少高额储备被美国等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占用的情况继续发生下去。
B. 中国外汇储备都存放在什么银行或通过什么银行投资那些项目如何管理的
当然是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了
据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1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2006年将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因此市场普遍将其理解为中国有意大规模出售手中的美元外汇资产,转向其他货币资产。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在回答境外媒体提问时表示,没有听说中国将出售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计划。他指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8000亿美元,央行不希望将所有的外汇储备投放在单一外币资产中,不过也不太可能出售现有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来达到外汇储备多元化的目标。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远超出适度规模
一般认为,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基本原则有四条:(1)满足一段时期的进口用汇需求。根据经验值,一个国家保持相当于3—4个月的进口总额,或相当于GDP20%的外汇储备较为适宜。(2)保证外债还款的外汇需求,一国的外汇储备应至少满足到期的短期外债需求。(3)满足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外汇需求。(4)保证货币政策(包括汇率、利率等)相对稳定,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
根据上述四条原则判断,我国如此规模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超过了适度或最佳规模。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实际余额(6099亿美元)能满足13个月的进口需求,占我国当年GDP的比例高达38%,是短期外债的5.85倍,均远大于上述经验值。
当务之急是降低增速和提高收益
抑制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势头,实现国民经济对内和对外均衡,是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首要任务。
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其机会成本和储备风险也相应增大。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我国外汇储备都会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损失。2001年以来,美联储12次降息,美元对欧元贬值12%.如按我国外汇储备60%为美元储备计算,从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国外汇储备已形成530亿美元的损失。
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率,是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另一重要任务。按照IMF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外汇储备达到充足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之后,应着重考虑收益性。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外国政府债券、准政府债券、银行存款等市场规模大、信用级别高的金融资产。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我国官方的外汇储备中大约有2/3是美元资产,其中约有4500亿美元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另外还可能持有500亿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头寸。由此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好的充足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但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明显不足。我国外汇储备由于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这些债券只有4%-5%的名义收益率。如果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这些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更低。据测算,扣除通货膨胀率和对冲成本(央行票据成本)后,实际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国内资本平均回报率约在10%以上。因此,提高外汇储备收益已成为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任务。
可考虑的政策选择
(一)完善涉外经济政策,促进协调和均衡发展,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势头。在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外汇储备增长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增长带动、居民储蓄偏好、内需相对不足等因素政府短期内难以有效调控。但如果手段得当,积累外汇储备的政策倾向、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可以得到有效调控。就我国而言,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包括:至少暂时不再将外汇储备增长作为相关部门的一项政绩;扩大对资源性、污染性商品出口征收出口税,提高出口税率;积极增加进口,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源、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采取鼓励政策;积极利用WTO规则,进一步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等。
(二)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引导外汇储备资金流向。货币政策由本币政策、外币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组成。其中,外汇储备政策是本币政策和外币政策的结合点。目前,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资本项目已经放开,外汇储备的出口相对畅通。但我国本币政策被动地受外汇储备政策的影响,外汇储备政策及其手段有限,外汇储备资金出口不畅。目前我国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包括:通过制定灵活的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资本流出或流入,进而调节外汇储备增减;开拓外汇储备流出渠道,进一步放松民众将合法财富转移到海外的限制,继续放宽境内居民个人留学、出国、旅游购汇限制;改进结售汇制度,实行自愿结汇,允许各类企业合法持有外汇收入;加快培育外汇市场,增加汇率弹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
(三)完善外汇储备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借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可将外汇储备划分为两个部分,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其一,在一定规模(或最佳规模)以内,外汇储备要重点体现流动性和安全性,应主要用于购买外国证券和用于外汇存款,以保证外债清偿、支付进口等实际需要。在此前提下,为提高外汇储备收益,应适当提高外国证券的比重。参考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验,外国证券比重保持在80%—90%之间为宜。其二,在一定规模(或最佳规模)以外,外汇储备要重点体现收益性,应用于以国家利益和经济利润为目标的多元化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机会成本。
(四)积极研究和慎重选择外汇储备投资方向,确保投资收益。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可能的投资方向包括:1、以部分外汇储备换取海外战略资源,通过扩大资源进口、增加战略储备、“走出去”合作开发等形式,换取石油、天然气、木材等战略资源。2、动用部分外汇储备建立国际原材料价格稳定基金,用于对冲世界原材料价格波动。
基金主要用于投资于一些基础性、资源性的国际资产,对国际上主要原材料如石油、铁矿石、铜矿石生产商进行参股或控股,以获得稳定和持续的原材料进口渠道。3、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有潜力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目前,我国动用了6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注资,支持这些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参照这一模式,扩大对其他金融机构、重要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注资,巩固国家在这些重要领域的控制地位,并获得相应回报。4、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改善国民福利,如用于支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扶困救贫、修路建桥等,或用于社会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和瘟疫等的应急处理,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国家储备外汇带来的好处。5、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增强我国国际影响,促进共同发展。总体看,这些思路还是十分初步和粗糙的,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论证。
(五)尽快研究制定专门法规、设立专门操作机构。很多国家都针对外汇储备管理制定了专门法律,有专门机构负责具体操作,责权利相对分明。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需要一部相应的法律,来规定和规范外汇储备使用的基本原则、决策程序、操作管理、投资方向、收益支配等。我国有必要借鉴新加坡和韩国的做法,探索成立专门的操作机构,进行比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属下的外汇储备管理部门更积极、更进取、更专业的长期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
C. 如何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1.来源结构:一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国际收支顺差、国际信贷中的债权、干预外汇市场所得外汇。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顺差;国际信贷中,我国现阶段还主要处于债务人的角色;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干预外汇市场主要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减少。
2.币种结构:现在的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外汇储备中,占比最大的是美元,其次是欧元,此外还有少量日元和其他货币。对币种结构的分析,首先外汇储备应是世界货币,还要重点考虑币值的稳定性和外汇风险的分散效果。
3.投资结构:我国现阶段外汇储备的主要投向是美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稳定性虽强,但是收益极低。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的投资经验。
4.期限结构:这个主要考虑外汇储备能否满足偿还外债的需要,要求外汇储备要有与外债相似的期限结构。但是我国现在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过量的外汇储备已经能够保证外债的偿还。
国内绝大多数的外汇投资者参与的是国内银行的实盘交易,而保证金交易,由于国内尚未开放,以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内投资者尚需待以时日。
D. 如何提高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减少,指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外汇储备减少。
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减少外汇储备:
第一种是通过外汇储备规模的减少实现部分外汇储备的市场化的民间运用。基本思路是中央银行向公众卖出外汇储备,收回人民币,卖出的外汇储备留在公众手中,由专业公司、部门或民间自主进行管理运作。比如,鼓励企业用自己的人民币买入外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战略性物资,而购买外汇的价格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的紧急和重要程度予以不同程度的优惠。
第二是对属于非财政性资金的外汇储备部分,合理拓宽投资渠道。基本思路是在保持外汇储备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采取更为积极的投资组合策略,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保守的投资是欧美的主权债和金融债,相对积极的投资会涉及其他信用评级一般的证券,更为积极的投资可涉及企业股权和不动产。在进行投资组合拓展时,要借鉴国际经验,谨慎选择。
第三是对属于财政性资金的外汇储备部分,探索进行财政性使用,可以消费或者划拨。基本思路是让央行“铸币税”性质的外汇储备转化为财政资金。
操作办法有两种:
一、中央银行向公众出售外汇储备(虽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公众持有外汇储备的意愿下降,但公众为了资产多元化目的,仍然会对外汇有需求),然后用所得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财政部获得人民币资金,作为财政资金花掉,但这一办法要保证不会出现二次结汇;
二、中央银行直接用外汇购买财政部发行的特种国债,财政部由此得到的外汇,可作为财政资金花掉。我国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相对较低,财政可以利用得到的外汇进口相关物资和设备。
第四是财政性地使用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部分直接表现为财政收入,可以当作财政资金使用。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E.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一)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意义 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应当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储备过多而形成积压浪费。
(二)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参照指标 1、国际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2、国际储备对外债总额之比。
3、国际储备对进口额之比(或国际储备能支付进口的月数)
(三)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1、国际储备的需求
(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
(2)经济开放与对外贸易
(3)对外资信与融资能力
(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5)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
(6)汇率制度与外汇政策的选择
(7)货币的国际地位
(8)应付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冲击的需要
2、国际储备的供给
(1)黄金储备
(2)外汇储备
(四)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
①持续的高利率政策;
②外汇管制、外贸管制;
③紧缩性需求管理;
④持续的汇率不稳定;
⑤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
⑥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
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
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①比例分析法。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
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
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
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
[编辑]
F. 简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
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的具体内容有:1.储备货币应与干预市场所需要的货币保持一致 2.应选择多种储备货币 3.储备货币应与贸易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 4.储备货币不需要和金融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
拓展资料
一、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第一个原则:
要保持整体外债的软硬货币搭配,适当控制趋于坚挺的货币在外债中所占的比例,实现币种结构多元化。借款和发行债券都有货币选择问题,即在借款或发行债券时是利用汇率呈下降趋势的软货币,还是采用汇率呈上升趋势的硬货币。如果单从汇率考虑,当然是使用软货币借款或发行债券对借款者有利,因为使用软货币借款或发行债券到期还本时由于货币贬值,本金的价值减少,实际上等于少还一部分本金。但由于利率因素影响,软货币借款和债券的利率一般比硬货币借款或债券的利率高,有时软货币借款和债券由于高利率因素使本金加利息扣除贬值因素还可能比硬货币借款和债券的代价高。软硬货币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当时是软货币,将来可能是硬货币,而且“软”,“硬”也是相对的,一种货币比起这种货币可能是硬的,但比起另一种货币来又可能是软的。所以外债币种结构的选择不能以当时的“软”、“硬”货币为标准,而应以外债币种分散于诸种货币并有适当比例为标准。当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和日元仍是两大对抗货币,其中任何一方升值或贬值都会直接影响对方,导致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化,对债务国的还本付息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要保持美元债务和日元债务的适当平衡。此外,德国马克、港币、瑞士法郎、英镑等货币也存在相对的软硬时期,保持这些货币的合理搭配也是外债币种结构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因外债币种结构的不合理承担了汇率变动的损失,后来它们总结了经验,不少发展中国家将其币种结构转向多元化。在80年代初,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开始上升,美元利率又居高不下,当时发展中国家就降低美元借款的比重,增加其他货币的借款。以印度尼西亚为例,从1980年开始,印度尼西亚将其债务由集中美元转向其他货币,以日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