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科学评价中信泰富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中信泰富案例: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 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
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
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包
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是从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角度提出的,是对
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高度提炼。建立一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仅从某
一要素来考虑,而必须统筹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通过对企业各项经
济业务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根据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分别从内
部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从此次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造成巨额亏损及应对始末我们
可以发现,从这五个要素来看中信泰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
应从中吸取教训,深深反思。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 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包括:
(1)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如有无描述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
益冲突、道德行为标准的行为准则;
(2)员工的胜任能力。如雇员是否能胜任质量管理要求;
(3)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如董事会是否独立于管理层;
(4) 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如管理层对人为操纵的或错误的记录
的态度;
(5)组织结构。如信息是否到达合适的管理阶层;
(6) 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关键部门的经理的职责是否有充分规定;
(7)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如是否有关于雇佣、培训、提升和奖励雇员的政策。
业绩巨亏、股价大跌、股民指责、司法介入,作为中信泰富董事
局主席的荣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对合同“不知情”。 据中信泰富审核委
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应对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批
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
如果情况真的属实, 那么我们不禁要质疑中信泰富的内部环境存
在多么大的漏洞!涉及到几百亿金额之巨的大合同,公司财务层可以
不经过董事会主席的批准擅自行事, 且先不论员工的诚实性和胜任能力,仅就中信泰富这样的红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授予权力、责任的方式就值得深省!如果每个部门都各行其是,不请示、不汇报,一盘散沙的结构,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整个企业运营系统就会存在很大的漏洞;企业管理层犯错的危险系数也被放大,这样恐怕企业离败落已不远矣,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 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及反复的过程,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管理阶层须谨慎注意各部门阶层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企业的风险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所产生的。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 累
计期权的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中信泰富
选择了澳元作为买卖产品, 这笔合同并未考虑相关货币贬值而设定止损金额,从而为日后的无限量亏损埋下祸根。
事实上,在中信泰富事件之前,累计期权因为高风险在业内已经
声名狼藉。面对如此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中信泰富还投入如此巨资,我们不禁要怀疑其风险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中信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合约之前,对澳元外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估,盲目进行交易。中信泰富进行外汇交易不只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谋取暴利。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自己也承认:“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 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说明中信泰富在做出重要决定前并未考虑潜在的最大损失。风险控制关系到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若不健全,本身就是企业的一大风险源。
一个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的企业,其风险控制的能力肯定就差,从
而发生的经营风险也多。中信泰富需借此机会,针对衍生工具业务的
特点,建立专门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工
作程序,严格控制投机性交易,从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理论上,控制活动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一种手段。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首次披露持有超
过百亿澳元的累计期权,并称早在9月已经察觉其潜在风险。为什么在已经察觉其风险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却不作为呢?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及时做出补救措施,损失也不会达到155 亿港元之巨!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虽然在最近的几年中,市场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推动我国
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在健全公司治理的规章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要看到,仅仅有规章而没有落实,公司治理的风险仍然是巨大的。
尽管公司有很多的规章,实际上都成了摆设,而没有被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的落实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因为没有被落实的制度形同虚设。所以,控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据荣智健所说,公司的巨亏问题在于财务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设立的双重审批制度也未能阻止事件发生,说明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在操作上违背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原则,其已有的内控环节形同虚设,对高管人员约束的制度欠缺。制度的落实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所以,控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
中信泰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其一,荣智健的公开信中说道:“财务总监周志贤未尽其应有职责,没有将此交易提请董事局主席关注。”其二,对外披露不及时。在2008年9月12日通告称自2007年12月31日以来的财务或交易状况未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但不过一个月就披露因炒外汇巨亏,而早在早在2008 年 9 月 7 日主席荣智健与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就已知悉,而直到 2008 年 10 月 20 日,该公司才正式对外坦诚损失。此举涉嫌延迟披露、非法陈述,违反香港证监法规。由此看出中信泰富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公司治理机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失真及受人为操纵的现象。其三,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体现。财务董事张立宪在6月底以前也做过类似交易并有盈利,但未在报表中表示,所得利润放在准备金账户而非损益账户,这就没有引起公司管理层对交易风险的足够重视。另外,对于公司经营中如此之严重的违规行为,就没有一名员工对其风险性和违法性提出质疑。试问公司内部是否有适当的沟通与反映渠道的存在?
5.内部监督
该要素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中信泰富作为在业内颇有影响的红筹股公司, 其自身的内部监督
却没能合理有效的设计与落实。 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志健的公开信中称,“集团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风险对冲政策,在进行交易前未按照公司一贯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的事先批准,超越了职权限度”,
“财务总监未尽其应有的把关职责, 没有将此等不寻常的对冲交易提请董事会主席关注”。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公司的监督程序与监管人员在哪里呢?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报告指出, 中信泰富巨额的外汇交易亏损反映该公司欠缺适当的内部监管,透明度不足。要知道没有监督与制衡的权利是危险的,是可怕的!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且实施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再控制,即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因为,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完备,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考核,没有对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施以恰当的监督,则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任何一项控制措施都必须从上述五项要素进行考虑,首先基于企
业现有的内部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包括公司层面的风险和业
务流程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并针对风险
评估确定的风险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内部控制活动;与此同
时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和沟通机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内部信息
和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及时反馈至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
各方,并同时实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以提高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
性,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中信泰富正是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
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违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
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成为其巨额亏损的根本原因。
Ⅱ 中信泰富巨亏的原因
上述人士透露了令人吃惊的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内情。“张立宪和另外一个交易员在一个月内签了大多数的交易合约,而且这一个月内,有半个月是在出差,他就边打电话边下单,这是非常危险的。”该人士说。
最近听说多起由于草率打电话下单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一位市场人士透露,香港多位身家数十亿的富豪,由于之前在电话中听从了其投资银行顾问向其百般推荐的外汇累计期权合同投资建议,也是边打电话边同意下单,并未详细阅查合同风险,也未请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查看合同详情,此后导致巨亏。
客户仅仅打个电话就能下风险如此之大的单,那么和张立宪签订这些合同的对手方银行,是否存在职业道德问题?对手方银行有没有尽职地完全向张立宪展示合同的可能风险?
上述人士表示,张立宪当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从签约到合同确认后被寄过来,要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合同表面来看也就是500万或1000万港元的数额,“但是可怕之处在于,最大损失不会止步于500万,而是500万乘以24个月,如果有高杠杆,比如5倍,那就是再乘以高杠杆的比率”。这种合约又名Accumulator,盈利有上限但亏损无下限,被市场称为“魔鬼交易”。
12月2日晚,中信泰富发布股东通函,首度披露与其签下杠杆式外汇合约的对家及其交易细节。
通函显示,过去两年中,中信泰富分别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Rabobank International、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公司、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国家开发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银行,共签下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
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开发银行本来不愿和中信泰富做对手交易,是张立宪主动要求国开行与其交易的,“据了解,国开行本身没有这个业务,实际上是张立宪去找的国开行,他希望国开行给予协助。”
Ⅲ 2009年中信泰富事件为什么亏损
2009年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标志着中信泰富“荣智健时代”的终结,接任者是53岁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
荣智健辞职后,甚至于有外电猜测,此事可能令荣智健面临10年的牢狱之灾。此外,传出被视为荣氏产业主要继承人的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目前担任公司董事)可能辞职的消息
作为企业家群体中最特殊的一位,红色资本家荣智健及其所代表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成为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关注度远远高于中信泰富公司的命运)。现在下结论说荣智健将退出商业舞台,显然为时过早;说荣智健的辞职意味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再次被验证,荣氏家族将从此走向没落更是无稽之谈;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作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智健已经成为历史。而这,也许正是荣智健在辞职信上签名时最为伤感的地方
致命的“止赚不止蚀”合约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资本开支中澳元需求为16亿,外加每年的营运开支约10亿澳元,项目为期25年。
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前几年澳元兑美元一直在大幅升值),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签订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
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合约自动中止。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不能自动中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两倍或多倍接货。这一合约的特点是“止赚不止蚀”,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赚5350万美元;如果澳元大幅贬值,则亏损是个无底洞。中信泰富把宝完全压在了多头上,做多澳元
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澳元急遽贬值。2008年10月20日发布巨亏公告日,澳元兑美元仅为0.7,依据相关汇率计算,公告日预计的总亏损为155亿港元,如果不是主要控股股东中信集团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中信泰富将陷入破产境地。最终在2008年12月,中信泰富以亏损91亿港元的代价结束了这场诡异的投机。
至于中信泰富为何要赌徒式地签署这样明显不公平的协议做多澳元,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吊诡的是,中信泰富早于2008年9月7日,已获悉该公司巨额亏损,但直到一个半月后,公司市值损失过半才作公布。而就在这段时间,资本市场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规模忽然急剧上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巨亏事件公布后,股价最低跌至3.66元,沽空者获利众多,而中小股民损失惨重。
事后荣智健称,对于这项投资他事先并不知情,是财务部门绕过他所做的决定,而财务部门的两位负责人(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辞职)也最早被“问责”。不过,荣智健的女儿、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则只被降职,并没有离开公司。荣智健还否认张立宪为“替罪羊”之说。
警方介入调查 荣智健逊位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开始正式介入调查。香港证券交易所22日也表示,会跟进有关投诉。
为了应对困局,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深夜紧急宣布拟出售子公司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以获取部分资金。在自救的同时,荣智健没有忘记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关键时刻,中信集团再次伸手,决定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用于重组外汇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也随即终止出售大昌行。
在中信泰富积极解困的同时,证监部门对中信泰富的调查也在不断深入。2009年1月2日公布公告称,17位董事正接受证监部门调查,包括主席荣智健、其长子荣明杰及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七位执行董事和七位非执行董事。不过,被认为是事件中的三位关键人物的荣智健爱女、前财务主管荣明方,因事件遭解雇的前财务董事张立宪及前财务总监周志贤,均不在调查名单内。
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业绩。年报显示,2008年,中信泰富税后股东应占净亏损为126亿港元,其中,外汇合同所导致的变现及市场公允值的税后亏损为146亿港元。如果剔除该项亏损,则去年可以取得税后溢利19亿港元。“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来第一次亏损。”当满头银发的荣智健道出这个事实时,据说当时整个发布会现场顿时陷入了沉寂。荣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亏为盈,但盈利幅度难以预测。
凭借荣智健“红顶商人”的背景,加上中信集团的鼎力支持,业界普遍认为,中信泰富“澳元门”事件,到此应该会画上个句号。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大厦进行突击调查,调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虚假陈述,以及串谋欺诈的违规行为,使得事件陡然升级。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
Ⅳ 你认为本次金融危机为什么又被称为“金融海啸”
其实就是外汇的暴跌引:
投资者遭澳元“血洗”
外汇市场的风云突变,令此前对此毫无准备的外汇投资者遭遇“洗劫”的命运。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出现了较大的损失。
机构:中信泰富与“双铁”巨亏
此前,全球经济发展顺风顺水,大宗商品、房市、股市均出现大幅单边上涨,同时,因美元持续疲软,此前并不熟谙外汇市场的众多国内企业因保值增值需要,也购买了大宗商品期货、外汇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但7月中旬突如其来的外汇逆转,让众多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遭遇噩梦。
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为某铁矿石项目签订的澳元外汇合约已实际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澳元外汇合约还将继续亏损147亿港元。换言之,中信泰富将为澳元外汇合约背上155亿港元的巨额损失,险些输掉一半家产。这也是因炒汇巨亏的诸多案例中,最为人所知的案例。
短短3天之后,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也爆出“澳元门”,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澳元大跌,中国“双铁”将分别承担23.51亿元与3.2亿元的汇兑损失。
“一场金融海啸,让一些小概率、大风险事件全部成为现实,这太可怕了。”一业内分析师如此评价道。事实上,由于下半年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大涨,所有海外上市公司的资本金以及海外业务,在折合成人民币记账后,都将产生巨大的汇兑损失。
个人:到期亏损20%
外汇市场的风云突变也威胁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在众多的外汇理财产品中,最令人大跌眼镜的,莫过于今年初银行集中发行的澳元理财产品。
“今年,我算是真正坐了一趟过山车”,一位购买了某知名外资行澳元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向记者抱怨道,“上半年,澳元理财产品年收益9%,收益率高居榜首,冲着高收益,我购买了5万澳元的理财产品,没想到啊,不到3个月,澳元汇率暴跌30%,比股票跌得还凶。”
那些将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的投资者,对汇率风险更是有着切肤之痛。“理财经理当初对我表示,‘(这款理财产品)就是定期存款,您今年存入10万,明年就能拿到11万。银行保证您一定可以拿到10%收益。’”一位购买了澳元理财产品投资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为此,我花了130万人民币,兑换了20万澳元购买澳元定期存款。即便一年后产品到期,我能顺利拿到2万澳元的净收益,但澳元已经暴跌30%,兑换成人民币,仍净亏损20%。”
外汇网站找到的,
Ⅳ 中信泰富为什么会巨亏155亿,从中信泰富案例中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这个事情我大概是知道的,中信泰富当时在澳洲买了两座矿就存在有远期支付问题,而在远期支付过程中存在一定汇兑风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买入了累计杠杆期权KODA,但是这个期权本身是有投机性质的,而公司在操作上也非我们常规做对冲时用的套期保值操作,量价不对,标的也错了。这样以来澳洲央行的降息导致澳元在08年到10年大幅贬值,导致了巨亏!正常的操作是,比如两年后支付30亿澳元,为了对冲澳元升值的风险,应该锁定30亿澳元的卖出权证。
作用:
金融衍生交易又是一把双刃剑,运作不当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风险,即价格走势背离预期而导致的损失。衍生交易本质上是“零和游戏”,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格未来走向的一种对赌,总存在“赌”错而遭受损失的一方,在中信泰富外汇远期合约下,澳元汇率的变化与中信泰富的预期不一致,未能持续未来上涨而是急剧下跌,由此产生的上百亿港元损失就属于市场风险。然而,该损失数额如此之大,这就与企业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终端用户的地位不相符合了。中信泰富并非金融机构,管理层不能拿股东的钱去胡乱冒险。当金融衍生交易出现重大损失时可能存在一个追究责任的问题,分水岭就在于公司参与衍生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
Ⅵ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精要的目录
1.1引言
1.2蒙牛乳业的极速成长与广告策略
1.2.1蒙牛乳业的极速成长
1.2.2蒙牛乳业的广告策略
1.3蒙牛乳业巨亏的财务分析
1.3.1收入与利润增长趋势分析
1.3.2成本费用变动趋势分析
1.3.3巨额亏损带来的财务链效应
1.3.4奶品污染事件带来的资本市场反应
1.4蒙牛乳业亏损的产业链分析
1.4.1乳制品产业现状
1.4.2乳制品产业财务特征
1.4.3乳制品产业链结构
1.5蒙牛乳业巨亏的利益链分析
1.6乳制品产业链声誉危机治理 2.1引言
2.2股权分置改革基本背景
2.3阿继电器股权分置改革情况
2.3.1哈电集团简介
2.3.2阿继电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
2.3.3哈电集团履行股改承诺情况
2.4哈电集团违背股改承诺的原因分析
2.4.1财务能力与股改承诺
2.4.2历史信用与股改承诺
2.4.3市场反应与股改承诺
2.5信用机制监管与股改承诺履行 3.1引言
3.2五粮液与茅台发展之路
3.2.1五粮液多元化扩张
3.2.2茅台专业化成长
3.3五粮液与茅台财务整合能力分析
3.3.1财务整合效果
3.3.2财务整合效率
3.4五粮液与茅台经营战略分析
3.4.1产业多元化战略
3.4.2品牌战略
3.5自然垄断型企业经营战略的财务整合力 4.1引言
4.2资不抵债上市公司特征研究
4.2.1财务特征
4.2.2治理特征
4.3琼华侨资不抵债案例分析
4.3.1琼华侨简介
4.3.2非理性投资行为
4.3.3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4.3.4财务管理能力不足
4.3.5治理结构不完善
4.4资不抵债存在原因分析
4.5资不抵债防范措施 5.1引言
5.2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业务概况
5.3中信泰富事件背景
5.3.1中信泰富和荣智健简介
5.3.2中信泰富事件市场反应
5.3.3中信泰富外汇期货合约交易细则
5.3.4中信泰富外汇期货交易合约内容分析
5.3.5外汇合约亏损对中信泰富业绩的影响
5.4中信泰富事件原因分析
5.4.1国际市场上的汇率波动
5.4.2财务风险监控机制缺失
5.4.3国际投行的定价圈套
5.5中信泰富事件启示
5.5.1强化维护投资者利益的金融监管
5.5.2 金融市场建设与金融专业人才锻造
5.5.3有效识别国际投行圈套
5.5.4理性开展金融衍生品投资业务 6.1引言
6.2国美电器的高速成长
6.2.1 销售及零售网络扩张
6.2.2国美电器的盈利能力
6.2.3市场优势
6.3国美营运资本管理分析
6.3.1国美营运资本分析
6.3.2国美营运资本周转分析
6.4国美电器利益相关者分析
6.4.1国美电器与供应商
6.4.2国美电器与客户
6.4.3国美电器与金融机构
6.5国美战略转型与企业活力再造
6.5.1国美危机
6.5.2国美经营战略转型 7.1引言
7.2长虹巨额应收账款背后的企业难题
7.2.1巨额坏账形成过程
7.2.2 长虹的成长与发展
7.2.3成长背后的企业困境
7.3彩电业无序竞争的产业分析
7.3.1 彩电业价格战下的市场份额
7.3.2 彩电业无序竞争分析
7.4彩电业竞争发展趋势
7.4.1技术高端化
7.4.2渠道多元化
7.5企业竞争的财务策略 8.1引言
8.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配形式与特征
8.3中国石油财务分配评析
8.3.1中国石油简介
8.3.2中国石油股利分配政策评价
8.4中国石油盈利能力分析
8.4.1利润结构
8.4.2收入结构
8.4.3成本结构
8.4.4特殊利润
8.5和谐财务分配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9.1 引言
9.2我国资源企业跨国并购概述
9.2.1跨国并购的背景
9.2.2我国资源企业跨国并购成效
9.2.3我国资源企业跨国并购实力
9.3中铝公司发展历程
9.3.1中铝公司简介
9.3.2中铝公司国内外扩张
9.3.3中铝公司经营主要财务概况
9.4中铝注资力拓过程分析
9.4.1力拓集团简介
9.4.2中铝注资力拓交易阶段
9.5中铝注资力拓隐含的资源定价权
9.5.1资源控制权与定价权
9.5.2产业链整合与财务控制权
9.5.3中铝国内外并购实力及风险比较
9.5.4中铝注资力拓的意义 10.1引言
10.2中国上市公司腐败案例一览
10.3古井集团腐败窝案解析
10.3.1古井集团简介
10.3.2古井集团腐败窝案侦查与处理
10.4古井集团腐败窝案内部控制分析
10.4.1内部控制分析框架
10.4.2 古井集团内部治理结构
10.4.3 古井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10.5 古井集团腐败窝案的影响
10.5.1古井集团财务数据变化
10.5.2古井集团股改受阻
10.5.3古井集团股票市场反应
10.5.4古井集团内部控制改进
10.5.5古井集团艰难复兴
10.6 财务腐败与内部治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