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粮食收购方面的案例
贸易企业利用早籼稻期货案例分析 早籼稻贸易企业作为早籼稻产业链上的中间环节,一边连接市场,一边连接农户,既承受着稻谷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又面临着资金运转不畅的困境,可谓“本大利小,危机并存”!早籼稻期货的上市,将为早籼稻贸易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提供更多的选择,一方面,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为贸易订单提供价格参考,另一方面,利用期货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地回避贸易环节中的价格波动风险。本文重点论述早籼稻贸易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针对不同风险制定套期保值策略。 推荐阅读 ·《孙子兵法》期货道
·多空的诀窍和忌讳 国内大豆利好数据虚高 国储拍卖再遭冷遇 豆市等待指引 市场供应宽松 棉价逐步回落 成品油价当调未调再遭质疑 国储580万吨玉米定向销售 钢价继续下跌空间有限 [国内期货行情][持仓分析系统] 一、早籼稻贸易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经营困难1.早籼稻贸易企业的经营模式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粮食收购市场完全放开,早籼稻贸易企业在整个稻谷产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早籼稻经营活动中的一支生力军。它们一边连接市场,一边连接广大农户,是粮食收购、存储和贸易加工环节中重要的参与力量。早籼稻贸易企业的构成也从以前单一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转变为国有为主、民营为辅、个体积极参与的多种类型并存发展的格局。早籼稻贸易企业的一般经营模式为:现货市场(采购)—贸易企业(存储)—现货加工企业或者消费者(销售)。2.早籼稻贸易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实际需求早籼稻作为重要的粮食商品,既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早籼稻价格既受自身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又极大地受制于国家相关粮食政策的约束。早籼稻收购市场也因此出现了“国家最低价收购”、国储拍卖和轮出“顺价销售”。在价格弹性与政策空间的相互影响中,早籼稻贸易企业赚取的利润空间相对有限,而承受的市场波动风险则较为明显。收购环节: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粮食收购市场完全放开,收购主体多元化,早籼稻收购市场竞争加剧,呈现出中储粮、地方储备、经营加工企业和个体粮商等多家收购的竞争局面,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粮源的情况。在这个环节,如果出现货源紧张、收购时间短的情况,贸易商将面临收购量不足、收购成本提高的风险。存储环节:稻谷在存储过程中对仓库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如占库容量大、通风条件好、运输方便等),而长期存储还会造成一些损耗和霉变,所以存储环节既占用了大量资金,又存在潜在的额外损失。销售环节:如果需求疲软或者国储大量拍卖和轮出,高价收购的早籼稻将面临跌价和销售不畅的风险。贸易机会:正常年份,由于早籼稻收购周期短,导致贸易周期相应较短(3—5个月),大部分贸易商在其他时间缺少商机,大量资金闲置。因此,需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远期贸易,延长贸易周期。二、早籼稻贸易企业利用期货管理风险的案例分析1.利用早籼稻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制定贸易计划由于期货价格综合反映市场的预期,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利用期货价格走势能够指导贸易计划,安排相应资金。如果早籼稻期货价格是上涨趋势,贸易商就可以正常地购销,中间跌价风险小,因此有必要尽早筹措收购资金,加大收购量,积极联系买家。同理,如果期货价格表现疲软甚至下跌,贸易商就需要尽可能地与买方签署好供货合同,约定相对有利的销售价格,在现货采购环节根据合同量采购,降低大量采购带来的价格下跌风险。2.在收购量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实现“虚拟采购”在上文中提到,由于市场收购主体增多、收购竞争激烈,稻谷在某些年份会出现货源紧张的情况,导致短期内收购价格大幅上涨,同时竞相抢购也使贸易商很难采购到足够货源,这时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5月份某早籼稻贸易企业与南方某大米加工厂签署了在9月份以1950元/吨价格为其供货1万吨的合同。该贸易企业在签署合同后根据现货市场情况和期货价格走势综合分析,判断当年7月份早籼稻上市后价格有大幅上涨的可能,若以1950元/吨供货,在扣除收购成本及相关费用后,利润有限甚至亏损。因此,该企业总经理做出决策,在9月合约上以2030元/吨的价格买进1万吨早籼稻,这时现货价格为1840元/吨。到了8月份,早籼稻大量上市,货源紧张,收购竞争激烈导致现货收购成本达到0.97元/斤,折合1940元/吨,这时,企业一边在现货市场以0.97元/斤的平均价格采购以满足给大米加工厂的供货,一边在期货合约上以平均2130元/吨的价格卖出平仓1万吨。套期保值效果如下:本案例较好地说明:预期价格上涨情况下,贸易商通过买入套期保值投资策略可以有效锁定采购成本,满足购销合同的需要,实现理想贸易利润。3.在价格趋跌时通过卖出套保管理库存,提高资金效率对许多大型经营性粮食购销企业来说,如果库存过高,一方面需要付出高额存储成本,另一方面会大量占用资金,影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因此,通过适当卖出套期保值与现货交割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难。某早籼稻主产区县粮食购销企业与南方大型米粉厂签署了在来年3月份以1950元/吨价格供货2万吨的销售合同,该企业预计未来现货价格平稳或者有下跌的风险,决定对库存进行保值,其在期货上以2050元/吨价格卖出9月合约2万吨并进行现货交割。在未来有两种方式补回合同约定的现货:一种是在来年3月份合同履行之前,随行就市、以现货价格买进现货履约,另一种是在价格平稳或者下跌的情况下,买进来年3月份合约交割提货交付米粉厂。在以上案例中,现货价格小幅下跌,我们对来年3月份合约的库存进行保值,现货节省成本=10万元×1+20万元×1=30万元;仓储节省费用=135万元×0.2×1+165万元×0.2×1=60万元(不考虑期货交割成本,期货交割后,节省仓储费用,按照每天0.2元/吨·天计算)。资金利息=2050元/吨×2×4.86%×150/365(按照半年期贷款利率4.86%计算,节省天数为150天)=81.89万元。整个过程中累计节省费用、成本171.89万元,折合节省成本85.95元/吨,相对价值2000元/吨的现货,回报高达4.3%。第二种卖出近期交割,买进远期交割提货的情况一般是在近期价格较远期价格高,而且市场稳中趋升时才会采用,否则通过现货补库是最理想的选择。4.现货销售不畅,通过卖出套保回避下跌风险某购销企业有现货收购成本为1850元/吨的早籼稻1万吨,但行情不好,销售迟迟签不了合同,由于担心市场价格下跌,于是在11月合约上以2050元/吨价格卖出套期保值1万吨。到了10月份,现货价格跌至1820元/吨,期货价格同步跌至2000元/吨,该企业卖出现货,买进期货平仓。
『贰』 粮食是炒期货好,还是做现货好呢
还是炒现货好,现货的价格能靠供求关系支撑的。但是期货的价格,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支撑的,所谓的期货支撑价,都是大家的心里底线而已,破了就会一泻千里。
『叁』 什么是粮食现货如何交易和期货有什么不同
现货(Actuals)亦称实物(physicals),指可供出货、储存和制造业使用的实物商品。可供交割的现货可在近期或远期基础上换成现金,或先付货,买方在极短的期限内付款的商品的总称。期货的对称。
现货交易一般适用于农副产品买卖、小额批发和零售交易。在中国,零售企业现货交易,一般采取一手交货一手收钱,银货两讫的方式;批发企业现货交易,除采取一手交货一手收钱的方式外,还采取通过银行托收承付的方式在限期内结算。
期货交易是一种集中交易标准化远期合约的交易形式。即交易双方在期货交易所通过买卖期货合约并根据合约规定的条款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的交易行为。期货交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是通过买卖期货合约、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与现货相比期货的区别是:
1、期货合约是由交易所制定的、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交易的合约;
2、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合约;
3、实物交割率低;
4、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保证金为3%-15%;
5、期货交易所为交易双方提供结算交割服务和履约担保,实行严格的结算交割制度,违约的风险很小。
『肆』 简述我国粮食的定价机制
建议你看看8月初出版的南方周末,就是主题文章是李一“成仙”的那一期,里面有关于粮食定价问题的探讨。
我也可以在这里稍说一点:
我国粮食的定价机制,在朱镕基政府期间变更为全面放开与最低收购价格并存。也就是说,原则上,所有粮食收购是由企业自然行使权利,农民与收购商形成交易关系。但是,此后粮食价格逐渐走低,农民苦不堪言。
在大约2005年(好像是这个时间把,要不就是2003年)前后,国家加强最低收购价格机制。成立中储粮,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建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储粮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市场粮价低于国家最低指导价时,由中储粮负责以最低指导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而当价格高于最低价格时,中储粮就可以停止收储。
从这几年的效果看,这一方式的确保证农民至少获得收益,而中储粮也成为最大粮食储备商。不过,从2009年起,其他一些大的粮食收购者(主要是中粮集团),开始以高出中储粮的价格收购,掀起了一场新的变革。这一变革究竟会不会导致国家现有机制的转变,值得关注。
从我上面的表述,估计您已经猜到,实行最低指导价的粮食和期货交易所里的是不一样的。而且国家的价格管制在名义上也是管下限(虽然实际上上限也管),但期货交易与此并不相同——嗯,完全不相干。(期货交易,交易的是远期合约,不是实物)
『伍』 粮食期货怎么买卖
粮食期货主要在郑商所和大商所上市,其交易方式跟其它期货品种一样,可以买多,也可以卖空,你可以在任何一家期货公司开户进行交易。
『陆』 什么是粮食期货价格
期货是一种分散风险的工具.不能规避风险,只能确定风险.具体到粮食期货价格,他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确定的日期把粮食卖给对方的价格.
『柒』 关于粮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组的统一安排,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有关同志组成“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专题调研小组,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赴粮食主产省湖北省和粮食主销区浙江省进行实地调研,听取省、市、县农业、粮食、计划、农发行等部门的专题汇报,深入乡村,听取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并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进行调研并提供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政策支撑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四是抗灾能力。包括排灌设施条什、物质装备状况和粮食种子储备情况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指标: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部“十五”计划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28亿公顷(19.2亿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考虑,“十五”期间,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7亿公顷(16亿亩)左右。二是粮食单产。可综合反映粮食的产:出水平。2000年我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568斤/亩),“十五”时期的亩均单产应高于这个水平。三是抗灾水平。可反映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状况和粮食生产的稳定程度。可用受灾面积‘孙览灾而积之差占受灾面积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灾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农户对粮食生产的物质要素投人不断增加。化肥施用总量(按有效成分100%计算)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4146万1吨,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4亿亩增加到2000年的8.08亿亩。主要粮食品种良种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60—70%。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由1978年51亿元增加到1999年357亿元(同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为2.67%)。由于投入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由1978年的6000亿斤增长到1996年的10000亿斤。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为稳定粮食生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出现连续下降。1999—200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累计减少770.7万公顷(11561万亩),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62.6万公顷(939万亩)、469.8万公顷(7047万亩)和238.3万公顷(3575万亩)。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2亿斤,年度分别比上年减少78.2亿斤、924.2亿斤和190.8亿斤。
近几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农民自主调减粮食面积。1996年以来,受粮价持续下跌和农资、机械和劳动力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出售粮食价格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种粮效益明显下降。据湖北省农业部门测算,2000年粮食作物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1%,亩均税后收益为3.26元(其中水稻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绿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县有关部门测算,2001年度种植水稻亩纯收入约200元,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种植沙梨、蔬菜等经济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及60%左右的纯农户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二是政策引导结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据统计,2000年全国因结构调整主动调减粮食面积333万公顷(4995万亩),占粮食播面减少总数的70%。近两年粮食主销区省份大幅度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主产省份也调减了粮食面积。浙江省德清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7年的553,5万亩,调减到2001年的175.5万亩,减幅为68.4%,其中,2001年调整农田发展多种经营面积184.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2812.5万亩,比1997年减少1396.5万亩,减少幅度为33%。今年一些省区开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护价,通过粮食购销公司补贴收购部分粮食,但补贴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给17个粮食主产县按每公斤补贴6分钱汀购3()亿斤优质粮,对其他县区不下达订购补贴任务,这些地区就相应地自主调减丁粮食种植。
三是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耕地和粮食播种。近两年全国因生态建设退耕,调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由80年代的7699,5万亩,减少刊现在的6000万亩,其中退耕39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9.5万亩,退耕还湖约79.5万亩)。据估计,全国因退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100万公顷(1500万亩)。这项计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四是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抗灾能力低,因灾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90年代以来,国家预算内农业资金投入总量有所增加,但投资比重没有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重点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明显偏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1990—200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8。1亿亩,成灾面积3.9亿亩,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48%,抗灾率仅为52%,与80年代水平相比没有明显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灾损失粮食1300亿斤,比上年增加600亿斤。近几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趋于下降。全国年度粮食播种面积由多年稳定在1.10—1.13亿公顷(16.5—17亿亩),减少到警戒线1.07亿公顷(16亿亩)以下。2001年为1.06亿公顷(15.9亿亩),2002年预计为1.05亿公顷(15.7亿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复起来代价很大。例如耕地的减少,2000年耕地占用2349万亩(其中建设占用244.5万亩,生态退耕1144.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867万亩,灾毁耕地93万亩),耕地补充436.5万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开发276万亩,废弃地复垦99万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万亩),占补相抵,2000年耕地实际减少1912.5万亩。从1999年以来的情况看,在粮食生产和流通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粮农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保护,投入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会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粮食供求趋势预测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早刚性增长。近年来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对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粮食需求总量为1062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985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69斤;饲料粮需求量4108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损耗,人均需求量为786斤。
2、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
3、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分品种来看,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饲料粮增长。据预测,从目前到2030年,稻谷需求略有上升,小麦需求持续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长。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来粮食产需缺口较大
从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分别为620亿斤、1671亿斤和3195亿斤。按照粮食最低自给率95%计算(粮食净进口控制在总产量的5%以内),为实现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别提高约100亿斤、1100亿斤和2540亿斤,提高幅度分别为1%、11%和25%。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难和压力很大。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粮食单产在533斤/亩左右,1995—2001年7年粮食单产在573斤/亩左右,1990—2001年12年单产提高幅度仅7.5%,年递增0.6%。在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产需平衡,粮食单产必须有相应的提高。
(三)影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国家资源未能有效的补贴到农民,在粮食流通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如无有力的保护措施,不解决粮食的比较效益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资源紧张。我国耕地数量和水资源不足而且不断缩减,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仅1.59亩,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即使现有耕地总是稳定,随着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将降至1.43亩和1.34亩。农业用水也严重紧缺。现阶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的25%。预计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在降水不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小,干旱半干旱面积比重大。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水田和水浇地为7.91亿亩,仅占总耕地的39%。全国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四是科技储备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由于体制不顺、科技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经费不足、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各类试验、示范等科研推广工作难以很好地开展,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较慢,直接制约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农田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由于工业和城市“三废”对基本农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全国已有1000万公顷(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且呈上升趋势。每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数千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由于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难以估计。
四、建议立足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要从长远战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依法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部门分割,制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脱节,造成破坏粮田、滥占耕地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耕地和水足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要树立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观念,建立健全耕地等农业资源保护法制体系,依照《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水资源,保持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国家对耕地的低价征用和高价出让,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二)实施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粮食产品成本高、品质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逐步增加的粮食进口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因此,我们应在WTO规则框架内,利用政府补贴弥补完全市场调节的缺陷,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相对滞后,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仍比较缺乏。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思想,加大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加强技术推广力度,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特别是国内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资力度,加强基本农田没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土地生产力,直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区选建500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这些基地县,形成年产粮食5000—6000亿斤的生产能力,保证每年提供2000—2800亿斤商品粮。
(五)建立国家粮食预警体系,及时调控粮食市场
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食市场和价格大幅度波动,国家应建立粮食预警体系,确定粮食警戒线,进行指标监测。同时对粮食预警进行立法,确保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要求各级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六)重点支持粮食集中产区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建设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设的重点集中到粮食集中产区,尤其是中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通过集中建设,要使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真正成为国家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捌』 在期货市场上,粮食可以在收获前就"出售".如果预尊款收,粮价就上升,如果预测丰收
C选项,明显可能造成粮食的减产,供给减少,价格上升,那就是能消弱上述论证。而E选项也能消弱,说明降雨缓解的旱情,对于粮食的增持有作用,但是作用有限。也能消弱论证。但相比较而言,还是C的选项最能消弱。
『玖』 怎么研究一种商品期货,要从什么方面入手,谢谢!
我们公司经常叫我们去听这方面的相关培训,跟你简单通俗地说下如果是国内某商品,研究商品,那主要就是研究商品的特性,比如螺纹钢的特性,化学特性,物理特性等。以及影响其价格的因素了,主要就是研究供求了,比如螺纹钢的供给,全国的几大生产地,这里不多说了……。还有就是需求了,要了解螺纹钢在哪些产业上的需求。其他的就是商品的进出口了。主要是你的问题太大了范围太广,不好回答啊。研究商品期货的话,那你得收集一些往年的数据了,基本面的就是往年统计方面的数据,技术面就是往年的图表,你得在软件上看。你的问题范围大,很伤脑筋啊,希望能帮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