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早期货币数量说的观点

早期货币数量说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1-10-04 17:16:30

Ⅰ 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是什么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个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和物价的理论。因此,就要着重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他主张实行“单一性规则”,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每年货币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水平上。这个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应同预计在较长时期内出现的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他的论述,使许多经济学界的头面人物很感兴趣。在1957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弗里德曼被推举为秘书长,并应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聘请,出任研究员。

这个研究中心的条件相当优越,他抓住机会,写出了《消费函数的理论》一书,书中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或恒常所得假说),他认为若要研究消费与收入的关系,需以一个家庭的“永久收入”为根据,而这一收入是一个家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常可以获得的收入。除这一收入外,一个家庭尚有另一种暂时性的收入或损失,即意外收入或意外损失。这样实际消费也就有永久和意外的两种消费。因此他的永久性收入假说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詹姆斯·S·杜兹纳伯丽的相对收入假说一并成为关于消费行为理论的三大重要学说。

Ⅱ 最早提出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家是

1)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古典理论;(2)古典资本市场,也就是萨伊(SayJ.B.)的市场定律;(3)货币数量论。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古典宏观经济学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产出、实际工资和就业由劳动力市场和总生产函数决定;第二,利率由资本市场的供求力量决定;第三,价格水平由货币数量决定。凯恩斯驳斥上述每一个观点。

参考资料:陈一乐:《“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述评》

Ⅲ 货币数量论的早期理论

休谟是18世纪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者。他把货币数量说作为反对重商主义关于通过国家干预以积累金银货币这种主张的重要依据。他认为,金银作为货币,完全靠它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职能,才有自己的价值。一国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加,商品价格就会同比例提高。所以人为地增加货币数量,对一国并无好处。
休谟在之前的理论基础上更对这一货币理论进行了一番润色。当时,北美金矿被发现,金属货币量突然增加,使物价水平上涨。休谟抓住了这种外观现象而作出货币数量说的结论。他对金量的增加与商品价格的腾贵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主张商品价格水平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所决定。 1911年,费雪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
MV=PT
费雪认为M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费雪认为,在P、T、M1、M2、V1、V2这六个因素中,T、V是比较稳定的,是个常量,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人们的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而且二者是相对稳定的;M、P是不稳定的,是个变量,因为M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而在T、V相对稳定的情况下,P不能不受M的影响。他指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货币数量决定着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着货币数量。他还分析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这一因果关系的传导机制,指出:从货币量的增大到物价水平的上升有一个过渡时期,有许多短变动。在过渡时期一定的阶段上,M和P都在增大,但不会按同比例增大,P的上升相对地会大于M的增加。利率的变动会滞后于物价变动,当M停止增长或虽然继续增长但增长率有所降低时,物价上涨幅度缩小,但利率仍然高昂,这样实际利率便上升。而实际利率上升,会影响企业信贷规模和资金周转,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马歇尔与庇古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人们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的财产和收入是“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这部分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因此,不管一国供给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只好等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其货币的单位价值决定于货币数量与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的比例。他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进而对币值的影响,这样便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在费希尔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M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的指数,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庇古提出现金余额方程式的思路是:社会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运用的资财,是他们在这个时期中的全部收入,在其收入中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时,引起对现金的需求。但对现金的需求与全社会成员的收入之间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他指出:若全社会在一个年度中的平均现金余额为M,则ky/M是每一个货币单位的实际价格,即每一个货币单位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商品量,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所以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结论基本相同,即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呈反方向、同比例变动。但是,这两个方程式有不同的经济意义:现金交易方程式中P表明商品价格;强调V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货币的交易,没有纳入货币的需求。现金余额方程式中P表明货币价值;强调ky不变时M对P的影响;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纳入了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赞同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论,但认为以小麦数量去表示货币的价值并不能反映物价水平。他认为一定数额的购买力应当以某几种标准消费品所构成的一定量来测定。凯恩斯把这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量称为消费单位。假定人们手中用以换取消费单位的一定数量的现金为K,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为n,则消费单位的价格为p。对此,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提出了“真实余额”数量方程式:
n=pK
若K不变,则p与n同升同降。但购买消费品的不都是现金,还有银行存款,而且银行为了保证顾客提取存款必须保有一定的准备金。假定K 和K'为公众所要求的现金消费单位和银行存款消费单位,p为一个消费单位的价格,r为银行现金准备和存款的比例,n为现金总量,则上述方程式应改为:
n=p(K+rK')凯恩斯认为,K 和K'的量一部分取决于社会财富,另一部分取决于人们的习惯,其数额都是变动不定的,K和K'在繁荣时期有减少的倾向,在萧条时期有增加的倾向,而r一般是稳定的,n则能够由政府调控,若政府对n从而对r、K、K'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控,就不难影响p。
凯恩斯与费希尔一样,都主张通过金融手段去影响物价,从而缓解或者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
凯恩斯的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有相似之处,即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都是以一定的“实物量”(马歇尔、庇古以小麦数量为单位,凯恩斯以几种标准消费品的一定数量为单位)计量的,只不过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相对数,而凯恩斯方程式中的K是一个绝对数。以一定的“实物量”计量人们手中保有的现金余额是要表明:实物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对货币数量的需求,而货币数量的供求对比、决定货币的交换价值,即购买力,从而决定物价水平。可见,凯恩斯方程式实际上保持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Ⅳ 什么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基本思想是什么

现金余额说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一种 现金余额学说——剑桥方程式 1、现金余额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财产和收 入的一部分用货币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持有。

Ⅳ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等货币主义理论的观点在他的哪本书里有系统的阐述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现代货币学派关于汇率决定的理论。该理论以现代贷币数量论为基础,将货币数量论与购买力平价学说结合起来研究,认为汇率的变动直接与货币的供求相联系,汇率最终由各国货币存量的供需所决定。该学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 "大本营"--芝加哥大学由经济学家约翰逊、蒙代尔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创立的一种汇率理论。在国际货币体系从固定汇率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的时代背景下,货币学派对汇率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理论将汇率的决定限制在国际贸易或国际收支范围内的缺陷,而把汇率的研究引进到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上,从而对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成为宏观政策的工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Ⅵ 货币数量理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应该分为三种理论,两种观点讨论:
一、古典学派 :费雪(MV=PT)和剑桥方程式(Md=kPY),反映了货币是蒙在实体经济上的面纱,名义货币发行量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只会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动。
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这里货币供给是外生决定的M/P,货币需求细分为三种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k1*Y、 预防性货币需求k2*Y、投机性货币需求L(i ),根据供求相等M/P=k1*Y+k2*Y+L(i ),推导出了IS-LM曲线中的LM曲线,为凯恩斯得宏观调控提供理论支撑,即货币并非中性,货币发行量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投资水平,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此即凯恩斯货币政策的根源。
三、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其实主要是在结合了凯恩斯的知识讨论了剑桥方程式中货币需求的具体问题,可参考http://..com/question/193363059.html
基本政策观点和古典一样,货币发行量应该稳定,以保持经济的平稳。

Ⅶ 请用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分析通货膨胀。如题

在货币需求函数当中,真实经济活动水平、价格水平、利率等都会影响货币需求水平。所以在样本选取时,必须考虑样本期内以上诸因素是不是影响较大。在小样本(2000-2010年)中,真实利率没有很大影响。在大样本(1987-2010年)中,因为中国在1993-1995年经历了高通胀(年通胀率分别为14.7%、24.1%、17.1%),而在1998-1999年则经历了一次通货紧缩(年通胀率分别为-0.8%、-1.4%),因此真实利率对货币需求有较大的影响。

同比增长率有时不是一个很好的度量变量变化情况的指标,尤其在需要考查变量的互相影响和估计结果可靠性时,使用同比增长率会引起很多歪曲,需要非常谨慎。但这一问题对下面的结论没有多大影响。

这里使用滞后11个月的M3,是因为通过计算M3与CPI两个同比增长序列的相关系数,发现滞后11个月的M3与当期CPI的相关系数最大,约为0.5。对于近年来的数据,滞后期要缩短一点,所以在针对小样本进行讨论时用滞后7个月的M3数据来比较。滞后期缩短的原因可能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预期因素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M3和CPI的散点图表明二者关系并不稳定。误差主要来自通胀最高的一些点,与这些点对应的11个月以前的货币增长率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包括:同比增长率数据本身的问题;货币高增长到CPI高增长的时差不是太稳定;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回归分析表明CPI增长率对货币增长率的弹性小于1,这和实际的弹性不符合。由下面单变量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点。

单变量分析考察M3和CPI同比增长率的均值、标准差、最大最小值差。M3同比增长率的样本均值是22.4%,CPI同比增长率的均值是5.9%。二者的差值为16.5%(22.4%-5.9%),这意味着在M3增长率达到16.5%时CPI增长率为零。按“CPI增长对货币增长的弹性为1”进行估计,如果理想的通胀率为2.5%,则理想的M3增长率为19.0%。由恒等式MV=PQ,长期货币增长率高于CPI增长率的原因主要是实际经济增长,其次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每年下降2%,则理想的M3增长率为21.0%。

由两个变量最大值、最小值的差,可以得到变量之间的弹性。M3增速的最大值最小值差额为25.9%(38.8%减12.9%),CPI增速的这一差额为30.7%(27.9%减-2.8%),CPI对M3的平均弹性为1.18。弹性大于1表明通胀上升大于货币增长上升,这种现象称为加速通胀。这种情形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只是对于短期成立。

另一种方法是考察标准差。货币增长的标准差为7.1%,小于通胀标准差7.9%。在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增长波动超过货币增长波动,说明货币高增长时期的产出(Q)增长反而低于货币低增长时期,即经济增长率与(滞后11个月的)货币增长率是反方向的,这一结果显然不可接受。如果排除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反方向波动的可能,那么货币增长率波动低于通胀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变化,即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增长率同方向变化。

下面对小样本的货币增长率和通胀率进行分析,样本期为2000年1月-2008年12月。选择这样的样本区间,主要考虑是:第一,样本不能太小,否则结论就不可靠;第二,可以排除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影响。2000年以前名义利率很高,真实利率则很低,波动也非常大,2000年以后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都比较低,波动较小。选择这样的样本可以消除利率的影响。第三,样本的起点和末点都是通货紧缩,排除了数据发散增长的可能性。

小样本(见图5)的分析表明,滞后7个月的M3同比增长率与当期通胀率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7左右,高于大样本的相关系数。散点图显示变量间有非线性关系,并且斜率高于大样本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2004-2007年通胀高于货币增长。这种加速通胀是短期内的储蓄搬家导致的,在长期这种情况无法持续。

单变量统计分析表明M3增长率的最大最小值差额为8.7%(21.6%减12.9%),CPI增长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差额为10.0%(8.7%减-1.3%),由此计算的CPI对M3的平均弹性为1.15。因此,货币波动仍然小于总需求波动,这与大样本的情况类似。

M3增长率均值减CPI增长率均值为14.8%(16.8%减2.0%)。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对通胀率进行最简单的“傻瓜”式预测。按通胀对货币增长的弹性为1计算,在M3增长率达到14.8%时CPI通胀率为零。如果合适的通胀率为2.5%,则合适的M3增长率为17.3%。如果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则预测精度可以进一步提高。

Ⅷ 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基本依据何在

古典货币数量论是一种探讨货币需求和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费雪(I.Fisher)、马歇尔(A.Marshall)和庇古(A.C.Pigon)等古典经济学家发展和完善的货币数量论。
这种理论认为,货币本身是没有内在价值的,而仅仅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货币只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不发生实际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货币面纱论”。
基本依据

交易方程式:M*V=P*Y
t为一年中用货币交易的产品或服务的次数
收入方程式:M×V=P×Y
其中: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Y=总产出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
由于短期内认为 Y和V都是不变的,得出:
物价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Ⅸ 为什么说大卫·休谟是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著名代表

大卫·休谟与重商主义观点相对立,主张货币数量论,他否认货币具有内在的价值,在他看来货币不过是劳动和商品的代表,是决定价格的手段;商品价格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成比例地上涨。休谟这一观点是依据欧洲16—17世纪的情况提出的,由于当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黄金大量流入欧洲,货币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情况。当然,由于他不懂得价值,不懂得货币本身也有价值,所以,没有看到商品价格不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而是由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关系所决定的。休谟不知道在使用金属货币时,商品价格的提高是由于金银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相比发生了变化。当时物价上涨的原因不在于货币数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美洲开采黄金的费用低廉,输入欧洲的黄金价值下降了。不过后来货币数量论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解释纸币管理的理论依据,至今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仍是沿着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发展起来的。

Ⅹ 请用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分析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一下,这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若要用课本上的理论来解释,要找书看的
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过多,既货币供应量增加,若此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货币增长速度慢,那么市场上的流通货币相对过多,经济增长慢,而人们需求过度,这时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贬值,若物价持续上涨这时就可以认为出现通货膨胀。

阅读全文

与早期货币数量说的观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融券保证金100解读 浏览:20
比特币杠杆公式 浏览:752
公司购买股东个人资产 浏览:530
2月港币汇率走势 浏览:549
上海代办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转让 浏览:256
小企业贷款目标 浏览:140
江西省旅游集团借壳上市 浏览:742
中国msci的股票 浏览:59
辽宁远东集团董事长 浏览:869
医院股份合作可行性报告 浏览: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汇率 浏览:321
回租融资租赁 浏览:9
美国摩根银行的外汇平台 浏览:282
固定汇率接标价法 浏览:920
安利佣金分配制度比较 浏览:470
杠杆阅读术的意思 浏览:620
外汇mt4红色代表赚钱吗 浏览:912
三峡银行近期理财产品 浏览:547
2014年12月港币汇率是多少 浏览:633
金融机构录音录像自查报告 浏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