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昌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大学四年,选了9门选修课,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黄洪玲教授的英美诗歌鉴赏,每一次去听课都特别有意义,老师每节课都会找一篇诗歌来鉴赏,包括它背后的知识,衍生的歌剧,其中的恩怨情仇爱恨交错的历史故事,每次听这位教授讲课我都能一直听到下课结束,强烈推荐你们去试一下。
专业课方面,信息工程学院的朱莉带的信号与系统的课非常棒,她带的课学生的挂科率很低,是一个非常热心的老师,人也很和蔼,讲课很仔细,在期末的考试的时候还会给学生整理ppt格式的重点,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好老师。
❷ 太原理工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要说到太原理工大学有那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我觉得还是有相当多的,因为学长是软件学院的,所以可能对于软件学院的很多的老师还是比较熟悉的,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了来说一下在软件学院有哪些课程是一定需要去的。
最后我想说的一位老师他更是一位有意思的老师,他就是郭浩,郭浩老师更是一个充满才华的老师,而且这个老师上课是非常有意思,是不是地会跟大家开一些玩笑,这些玩笑又是相当的高级的一些“笑话”,虽然他讲的内容很简单,但是他确实全软件学院最后欢迎的老师之一,并且他所做的很多的项目也是非常的有名。
❸ 朱国福的生平
朱国福生于1891年,河北定兴人。幼从张长发习罗汉拳,继从马玉堂习形意、摔跤、弹腿诸技,后经马玉堂引荐,又得师爷李存义、张兆东二人的教授。返乡时,朱国福与同乡孙振川较技,遂深服振川之能,从振川习孙氏八卦拳年余。1917年,经振川引荐并持李存义之荐书,朱国福拜在孙禄堂老先生门下习艺。习孙氏太极拳。翌年10月,徐世昌请孙禄堂老先生入总统府。于是孙老无暇教拳,朱国福遂辍其所学。转从张玉峰先生进修形意、八卦及其散手。
1923年,朱国福受李存义之托,护送周孝怀南下上海。恰逢上海法租界举行国际拳击比赛。在友人介绍下朱国福去看了几次拳击比赛,遂对拳击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又开始研究拳击。并致力于使拳击之技法与形意劲、八卦步结合。不久,俄国拳击家婓益·哈伯尔在法租界挑战上海拳坛,很轻松地战胜多人。哈伯尔因此而轻视中国武术界屡发挑衅性狂言。朱国福得知,异常愤怒决议参赛。但是,他是谨慎之人,先去赛场观看。朱国福观看了哈氏的几场拳赛后,决定报名比赛,与哈伯尔一觉雌雄。但因哈氏体重比朱国福重四十余斤,有关人士皆认为朱国福非哈氏对手。哈氏亦认为朱国福是在拿生命冒险,故要求与朱国福签订比赛中打死勿论的生死合同,并进行了法律公正。
赛前气氛十分紧张。比赛约订六个回合,并按拳击规则进行。开始前三个回合,朱国福按照自己事先拟定的搏击方案,先采取游斗之法,靠八卦身步之法使哈氏重拳频频打空。同时以刺拳消耗哈氏体力。不时趁机抓隙,击出几拳。因此三局结束时,以点数占优。至第四合时,哈氏动作已迟,主遂以形意之整劲出重拳,一下将笨重体大如熊的哈氏击倒在地;而后,朱国福越战越勇,又数次将哈氏击倒。至第五合,哈氏动作更迟,而朱亦因体力消耗较大,已无力再发重拳。以后朱国福再施八卦游斗之法,终于战胜了哈氏。
朱在击败外国拳手后一战成名,轰动上海武坛。于是朱留在了上海。然而朱国福并未陶醉于胜利之中,朱国福由此战中深感到体能的重要和西洋拳击的简洁实用。以后,朱国福常做拳击练习,并要其弟朱国禄来上海作自己的陪练。当时,朱国禄已弃武数年。到上海后随国福重新习武。由此之后,朱国福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洋拳击相结合之探索。朱氏为近代率先作这一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之第一人。并带动其兄弟四人皆练拳击。其二弟朱国禄、三弟朱国祯的技击成就亦无不得益于朱国福对拳术的研究和影响。1928年,朱国祯随孙禄堂老先生来到上海。朱国祯生于1904年,1924年在天津拜在孙老门下习练孙氏太极及形意,习之三年余,并得太极剑、形意枪之传。朱国祯到上海后不久就与其兄长一道进行拳击训练。据顾留馨先生回忆说:“孙老师在的时候,他们三人还是有板有眼地按规矩练。老师一走,他们便戴上拳套大打一气。”
1928年7月5—6两日,由中国尚武团义办的中、日、美、俄大力士拳术比赛在上海北四川路月宫戏院举行。中国参赛者四人、日本五人、美国五人、俄国一人。比赛结果,中国四人皆败,日本五人皆胜。比赛结束后,日本选手发表讲话,公开凌辱我中华民族。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三兄弟闻知此事后,决定三人联袂前往日本拳手所在的虹口寓所。到后,朱氏兄弟分别与五位日本拳手进行了交手,结果,日本五人全都败在了他们兄弟三人手下。后来,此事受到西北军首领张之江先生的高度评价。此次交手更加坚定了朱国福对传统武技与西洋拳击相结合的探索,也使朱氏兄弟对拳击的兴趣大增。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武术精英。全国各地的武术名家、高手数百人纷纷赶至南京参加此次国术国考。如有72岁的李汇亭、64岁的梁占魁、62岁的陈富有和刘永祥、61岁的金恒铭和60岁的李好学等老一辈拳家,还有正值盛年的六合、摔跤名家佟忠义、北派少林大师赵鑫州、八卦名家贾凤鸣、岳氏连拳及鹰爪大师陈子正、八卦名家高凤岭、形意八卦名家左振英、查拳高手于振声、太极名家吴图南及八极、劈挂名家马英图等。通过首场预试者就有333人之多。以后的比赛则更趋惨烈,伤筋断骨之事时有发生。有人甚至把棺材抬至场下进行比赛。
经数日恶斗,许多名家、大师纷纷落马。像赵鑫州、陈子正、贾凤鸣、高凤岭、左振英、于振生、吴图南等名家仅通过预试。闻名全国的万籁声也因特殊原因仅获得中等。最后优胜者只剩下17人。这17人中就有朱国福和朱国祯兄弟。为了避免这17位高手发生意外。在这17人中未再进行比武。而是通过文试决定最优等15人。由于朱国禄文采出众,于是由优等晋入最优等。最后在颁布的最优等15人中,朱氏兄弟竟占了3人,为五分之一。其中朱国福名列首位,轰动当时武林。
不久朱国福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教务主任,负责指导中央国术馆的教学工作。其三弟朱国祯被聘为技击队队长、二弟朱国禄为副队长。朱国福在教学中大胆革新,一是鉴于国术馆中的学员都具有一定的传统武功基础,故而利用国术馆高手众多的条件,大幅度加强相互间的散手练习,用以提高实战能力;二是大量增加了西洋拳击的研习,当时定名为搏击课;并培养出李成希、郭世铨等搏击高手。对于朱国福的这些做法在当时并非没有异议。当时国术界中不少人认为国术馆应去认真研习少林、武当等传统的内、外家功夫,而不应该把西洋拳击放在这么重的位置上。然而一年多后,经过浙江省、上海两次国术大赛的检验,朱国福的这些做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 1929年11月在杭州举行了“浙省国术游艺大会”,不久在上海又举行了“上海国术大赛”。这两次大赛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两次全国性的擂台大赛。筹备的时间也较为充分,当时全国各地有名的拳家几乎全被邀请参赛。其中浙江、江苏、湖南、河北、山东、福建、四川等省和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等市的地方政府尤为积极,倾其国术精英前来比赛。包括一些异僧、神道也赶来参赛。甚至日、俄等国拳手也跃跃欲试。
然而比赛的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之外。最终获得“浙省国术游艺大会”前十名最优等者的,皆为中央国术馆和江苏国术馆的学员。而那些异僧、神道及世外高人们皆纷纷落马。其中擅长西洋拳击的朱国禄获第二名。虽然对朱国禄的这个成绩当时有很多异议。但无论如何,人们对练习西洋拳击在提高技击能力上所具有的实效性还是不得不承认的。当时朱国禄的异议主要为亮点,其一是钻规则空子,其二是以欺骗手段诓胜胡凤山。根据当时的比赛记录,朱国禄出赛11场,7胜4败。胜率并不高。但由于比赛规则规定,上一轮比赛的负者,在进入负者组的比赛中若能获胜,仍可进入下一轮。故朱国禄就根据场上形势适时地利用这一规则。如轮到朱国禄与赵道新比赛时,朱国禄不战自退。使赵不打进入到下一轮。尽管赵道新在随后的比赛中接连负于岳侠、韩庆堂和曹晏海,仍能获得13名的较好成绩。而朱国禄的实力在负者组中世突出的。而负者组中的选手大多因为经过激烈的对搏后失利,气势已衰且多有伤病,从而使朱国禄能与较弱的对手进行比赛,故也较为轻松地进入到下一轮。
在参加此次比赛的各位选手中,公认胡凤山的技击实力最为突出。当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即决定前六名的位次时,所剩六位选手中唯有胡凤山全胜。由于胡凤山在前面的比赛中已连伤数人。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受伤事故,评判委员长李景林对胡凤山说:“凤山呵,前六名就不要打了,排排名次算了,按前面成绩算你第一。”
❹ 我今年想报考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朱卫国教授的研究生。不知道朱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不严,能按时毕业吗
我也今年报考,一般都可以按时毕业,博士生则比较严。
❺ 国考面试哪家机构好
成公教育不错,有1对1老师陪伴演练,助力学员,举一反三,从容应付,全面提升,逢考必赢。
❻ 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有多强
本人在清华攻读硕士,对于师资力量深有体会,在科研的道路上,简直扎心...自己闷头苦干一学期,也比不过导师一句话,一个建议管用。
在清华的教授,都是各大领域的专家,他们不但学习研究上有所成就,甚至有些还对行业有所贡献,对世界有所改变,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❼ 朱国福的朱国福 - 人物事迹年谱
著名的形意拳家、技击家、摔跤家朱国福
朱国福从小体弱多病,12岁时身体状况极差,不能多吃饭,也不能多做事,投医无效。朱的叔父非常担心,认为朱国福应该通过练习拳术来强健身体。于是带朱去新城县找到形意名家马玉堂先生。马先生收下朱国福,开始教习形意拳。朱国福始练三个月,身体开始康复,从此拜在马玉堂门下学拳。
因马玉堂与铁罗汉张长发情谊深厚,朱也拜张长发为师学习八卦掌等拳术。朱国福聪明好学,尊师重道,技艺进步相当快,后又跟定兴三李之一的李彩亭先生学艺,朱通过勤学苦练,勇于交流,很快就在同门中出众拔萃,一身的内外家功夫已有相当火候。朱二十岁时,就以形意拳、潭腿、刀术和六合枪的功夫闻名乡里。成年后,朱国福开始保镖生涯,往来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因从未失镖,名声远扬。
师爷李存义先生很欣赏朱国福,在天津公园武士会亲自传授朱国福八字功和形意十二形。1915年,24岁的朱国福受师爷李存义所托,护送社会名流周善培先生(曾任大总统黎元洪的顾问)从北京经过天津到上海。周善培因家人安全,73件行李无一损失,极为看重朱国福,力邀他留在上海。朱国福接受周的邀请,留在了上海极司非而路15号的周公馆,担任护院和周的私人保镖。周善培一家对朱国福十分尊敬和信任,同桌吃饭,并尊推首座,儿女均称之为朱老师。
1918年后,朱国福开始随孙禄堂学习八卦掌等拳艺,技艺更加精进,在同辈中鲜有敌手。
朱国福先生参加第一届武术国考 朱国福留在周公馆后第二年,除了担任保镖外,开始公开授拳,其后又在上海西藏路咸德里筹划创办了上海武学会,倡导国术发扬,提倡国人习武强身,武学会所需经费全从朱国福自己的收入中支出。
朱国福在教授弟子和学生时发现,内家拳的功夫虽好,但普传极为不易,而社会上民众对通过习拳快速掌握技击能力有相当的期待。
那时的上海,随着大批法国人的进入,拳击运动也被带入中国,在上海滩经常有拳击表演。朱国福常去观看,由此被吸引而喜欢上了拳击。朱国福认为拳击无花架子,动作简单,技术简捷,易于传授和学习,更适合大众推广。就托人找到上海一位有名的法国拳击教师,其人懂点中国话。朱跟其学习拳击,那位法国人很高傲,非常自负,教授拳击时经常取笑中国武术是花架子,实战没用。朱国福有次实在听不下去,要求不戴套与法国人随便试一下,自已也不用腿击。法人身材高大,觉得朱的要求好笑,两人一动手,朱的手就插到法人喉咙,法人不服,第二次试,也是如此。法人大骇,觉得无脸再教授朱拳击,便辞去不来。朱国福后来只好又托人找了位英国拳击手才系统的学习了拳击。
朱国福掌握拳击后,结合形意和八卦的技击特点,教授上海武学会的学员们练习拳击。当时拳击手套国内还不能生产,全靠进口,价格十分昂贵,那个时候,几乎一个星期就要打烂一副拳套。朱国福功力惊人,和学生们练习时,只好朱国福先生戴上拳套,别的学生都是徒手,学生们有时一闻到拳套的味道就两腿发抖。除了拳击外,朱国福还在武学会教习形意、摔跤,枪术等多种技艺,朱国福先生在教授弟子时,总是身体力行,据当年弟子回忆,当时打拳斗,每天几个小时;用数丈长的毛竹装上铁砂练习劲力和形意枪术,一直要练到精疲力尽才歇手。练习摔跤的跤衣也是差不多两个星期就要抓烂一套。
1920年,浙江水灾,涌进上海的灾民不计其数,生计窘迫,惨不忍睹,朱国福向周善培提出,拟联系南洋马戏团共同参加表演为灾民募捐。周大力支持,成立水灾救济委员会,在上海大世界开展武术表演大会为灾民募捐,一连表演了十天,门票销售火爆,所得收入全部捐给了政府,用于救济灾民。
上海著名大公司-先施公司老板黄焕南在一次外出时遇到流氓围攻,当时黄聘请的英国拳王保镖被流氓们打翻在地,危机关头正好朱国福路过,挺身而出,打跑众流氓救出了黄焕南。黄对朱国福的援手大为感激,要以重金谢朱,被拒绝。黄此后多次拜访周善培和朱国福,待朱国福如兄弟。黄跟周几次提出借人,周善培最初不舍,后为黄焕南的诚意打动。1922年,朱离开工作多年的周公馆,到了先施公司。
1923年,朱国福把二弟朱国禄叫到上海,传授形意拳和拳击,并让朱国禄做拳击陪练。同年,在黄焕南的大力支持下,朱国福在基督教青年会的楼顶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拳击队,分成男女两队,平时训练,节假日在上海大世界举行商业拳击比赛和表演。
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 1923年8月,白俄名拳击家裴依哈伯尔(Beby Hubuer)在法租界巨艾达路国际竞武场拳击赛上连胜十天,战胜了中外多位好手。裴依哈伯尔放出狂言,中国无人能胜他。激怒了本来只是关注比赛的朱国福。朱义愤填膺,要求立即挑战裴依哈伯尔。当时担任比赛公证人-英国人沙利文和德国人朗坚决反对,担心朱国福的体重与身高(裴依哈伯尔身高1.9米,壮如熊,朱的身高只有1.72米)与对手悬殊太大,怕朱被打成重伤或打死。但朱国福执意要比,请来律师公证,立下生死文书,约定”打死不偿命“,并规定六个回合分胜负。
1923年8月22日晚,朱国福在巨艾达路国际竞武场按照拳击规则上台挑战,在几个回合内一举击倒裴依哈伯尔,轰动了上海滩。据上海《申报》记载,当时场内如火山爆发,欢声雷动,民众振臂高呼:“我国男儿,固不弱也!”。人们跺踏地板以宣泄激情,一时间就把竞武场的地板跺跨。
1924年,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慕名邀请朱国福任教。
1927年,与朱国福私交极好的律师唐豪(后成为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因为有共产党嫌疑而被捕入狱。朱国福率全家老少以入狱作担保,向江苏省长钮永建要求保释唐豪,获得成功。这件事让当时上海的武林中人对朱国福的义气相当敬佩,赞不绝口。
1927年,朱国福率领二弟朱国禄,三弟朱国祯在上海虹口击败了在四国拳赛上获得全胜的五名日本武士,朱家三虎的名号第一次扬名上海滩。
1928年,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进行全国第一届国术国考,这是由国家组织,全国第一次大范围动员,高手云集的实战擂台赛事,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兄弟在比赛中力克众多好手,皆进入最优等前15人之列,其中朱国福名列最优等榜首。其后三兄弟全部进入中央国术馆担任第一批教官。“朱家三虎”的名声由此名震全国,后来加上四弟朱国祥,四兄弟被时人称为“朱氏四杰”。
1929年进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并担任教
1929年,在中央国术馆众多教官中,拳艺和人品都倍受尊重的朱国福出任教务处长一职,朱针对当时馆内门户之见盛行,“少林”和“武当”二门私下争斗不断的现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整合国术馆内的机构,教学内容也打破门派界线,提倡洋用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方式。因改革措施得当,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新颖,学员成效快,中央国术馆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
1930年.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率教务处长朱国福、编审处长唐豪,教授班班主任、技击队队长朱国桢、教员杨法武、杨松山、郭世铨、张长海等人前去日本考察。国术馆成员在考察中与日本武人进行了多次比试,朱国福在青年馆(原约定在明治神宫相朴场,后担心下雨改在青年馆,内容也从拳斗改成器械)以不戴护具接受日本人的劈刺挑战,获得全胜。杨法武在前田道场用中国摔跤全胜日本柔道家,中国代表团为中国武人羸得了荣誉。但中国代表国也感受到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看到日本民族的全民尚武之风,日本军队推广、普及技击之努力,众人极为担心。回国后,朱国福率先提出“斥花架、重实用,练为战”,提出教学内容应该以“形意、八卦、太极、摔跤、搏击、短兵、劈刺”为主,中国与日本终有一战,“出于对日本侵略野心有所防范,必须有效地训练中国军队”等观点。 1932年,朱国福离开中央国术馆,应邀任湖南凤凰34师军训所少将副所长。朱国福对军人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摔跤、搏击、短兵、劈刺等项目上对士兵进行严格训练,提出了一招制敌的实战要求,并以此训练士兵。
1935年,朱国福调湖南长沙任湖南省国术馆教务长兼总教官,主要培训军官和队长。
南京的中央国术馆后期搬到重庆,最后因为经费缺乏闭了馆。1936年,朱国福来到重庆,以个人的号召力四处筹集经费,先是筹建了重庆国术馆,后改成陪都国术馆(地址在今天的解放碑茂业百货),朱国福任国术馆副馆长。当时人们称赞朱国福靠一人之力复活了中央国术馆。朱国福从外地邀请来杨法武、郭孟申等多位名家担任教官,充实教练队伍。国术馆在重庆培养了大批学员,其中多数在国民党军、警、宪、特体系内担任职务。朱国福的弟子也大多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警察学校、宪兵学校、防空学校、后勤学校等军队学校和重庆地方学校的国术教官。当时在重庆的许多国民党高级官员都慕名跟朱国福学拳,比如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就跟朱国福学太极拳。
朱国福1937年开始兼任教育部体训所讲师、重庆市国民体育委员会委员、国术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和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国术教师等职,积极从事武术教材的研究与实验、师资培训和普及武术的宣传这及竞赛等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国福继续在重庆大学任教,并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南总分会武术研究整理组组长、中国武术学会委员、重庆市武术协会第一届副主席。
1953年,朱国福接受西南军区贺龙元帅的邀请,为军队培养武术人才,并为军队编写了刺枪、劈刺等行之有效的军事教材。
朱国福晚年在文革中倍受冲击,重庆大学门口挂着“打倒国民党少将朱国福”等标语,红卫兵也常来家中骚扰不断。朱国福因受文革政治迫害,积愤成疾,1968年6月15日第二次中风,于重庆辞世,享年77岁。
❽ 国考面试哪家好一些
一字诀在朱政道老师引用到公考培训界之前,也被广泛的运用于其他方面。比如,齐夫老师写过《闲话“一字诀”》等等。朱老师在汲取先辈老师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字诀”公考技法,又被称为“政道十三经”。
“一字诀”的特点可以用“一字诀”的技法之一来概括,那就是:简、活、新。其一,简,是指简洁明了。“一字诀” ,有三大体系,十三条技法组成,简洁明了,十分便于学生掌握,彻底摆脱了现在绝大多数公考培训机构笔试和面试体系庞杂,不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的弊端;其二,活,是指鲜活生动。无论是申论写作还是面试答题,现在的公考培训界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新,老师教授给学生的都是三四年前的知识体系。尤其是面试,僵化刻板,类似答题机器。“一字诀”,通过“四同两拆”的六大技法,彻底激活面试的场面,使考生的面试灵活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场感染力,使学员的答题,有了自己的“灵魂”;其三,新,是指新颖别致。。“一字诀”公考技法,作为朱老师的原创,和以前以及现在所有的公考培训机构的授课技巧都不同,更为新颖独特。致使,有的考官在听到精图的学员用一字诀答题的时候,不禁拍案叫绝。
公考面试,实战训练和全真模拟十分重要。朱老师针对不同性格的考生,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有针对性的研发了八种面试训练方法:强强对抗、强弱互助、VIP独训、小组PK、“圆桌会议”;“面壁思过”、“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经过八种实践方法的训练,不敢开口(害羞、性格内向等),开口不知道如何拓展,语言干瘪,形态不自然等等问题都一一迎刃而解。
如此,“法、术、势”三者相互结合,加之独到的实践方法,从而达到,有技巧,敢说话;有思路,能说话;有气势,会说话。无论多么内向的考生,无论基础多么差的考生,都可以在朱老师的辅导下,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