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帮我用金融知识分析电影《华尔街》
大量买进股价上升,大量卖出股价下跌,内幕交易是违法的,财富要靠自己创造,
㈡ 拥有众多金融大鳄的华尔街 ,如今它的实力究竟有多厉害
华尔街依附于美国虚拟产业,而美国的虚拟产业在整体经济的占比又非常的重,由此可以看出华尔街在经济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只要是从事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就没有不认识华尔街的。华尔街除了是美国金融的代名词之外,更是众多金融从业者的圣地,很多人为能在华尔街做金融而骄傲。其实华尔街只是美国曼哈顿区的一条狭小的街道,但其中出名的金融机构却非常的多。例如,美国证券交易所、摩根、洛克菲勒等众多世界闻名的机构都在其中。
虽然无法正面了解华尔街的实力和地位,但是通过近几年发生的这些经济大事,也能初步估计华尔街的大体实力。综合来看,华尔街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是不可能动摇的。它随着美国经济的起伏而波动,向世界展现它强大的影响力。
㈢ 华尔街投行外汇交易细节
这个一般人是没办法看到的,你可以关注下华尔街外汇资讯,或者华尔街外汇公司的官网以及他们的技术分析等。
㈣ 中国拥有那么多的外汇为何存在华尔街银行.而不充分利用外资在国外发展,那么大一笔资金只吃那么少的利息.是
。。。美国华尔街的银行的利息比央行高多了
而且在国外发展不是那么简单的。
㈤ 华尔街是什么,为什么很多股票大师都在那里
华尔街(wall street)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荷兰统治时,在这里筑过一道防卫墙。英国人赶走荷兰人后,拆墙建街,因而得名。 这里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
我去过两次华尔街,第一次是以游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时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进华尔街地铁站,连铁道上都满是积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绕过积水,慢慢走上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抬头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
现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华尔街——这条街又短又窄,街口设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进行翻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积水。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如临大敌地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他们的头顶是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除此之外,这条街上的人似乎都是游客,从他们的着装和神态就看的出来。路边的橱窗并没有写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反而贴着咖啡馆和健身俱乐部的广告。除了德意志银行,我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一家投资银行的名字,更不用说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华尔街只是一个旅游胜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带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样子;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荒废的商业区,几栋陈旧的摩天大楼,以及许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馆。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在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了,所以华尔街的旅游价值也残存无几了。
后来我又去了一次华尔街,这次不是去观光,而是到三位一体教堂听牧师讲道。这个教堂的建筑非常独特,一砖一石都值得仔细观赏,外面的花园里还有著名的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墓。几步之外就是喧闹的街道,各种车辆日夜不息的经过,反而更加衬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与静谧。据说,在华尔街还没有沦落为旅游胜地的时候,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这里做祷告,然后再回到证券市场的血腥绞杀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在著名的“华尔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经搬迁到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或大中央火车站周围的繁华商业区;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经在曼哈顿中城区购置了新的豪华办公室,不久就要彻底离开旧“华尔街”了。
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企业家们的最高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君临纽约上空,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这就是华尔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进晚餐。他已经在华尔街工作近三十年,两鬓却没有一根白头发,话语里还透着年轻人一样的热情与自信。他一边喝着白葡萄酒,一边兴致勃勃地回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当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浦东还没有一座高楼,现在它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时候与纽约的证券分析师召开电话会议,当时台湾时间还是凌晨4点,窗外台风大作,整个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来,“那滋味可真令人永远难忘!”他大笑着总结道。
在谈到许多工作话题和政治话题之后,我问他:“你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吗?”我这样问是有所指,CNBC有一个著名的证券分析节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写了一本非常自大的书,名字就叫“华尔街瘾君子”,也就是对华尔街上瘾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电视节目,就觉得他像个野人,拿着一只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着,用尖锐甚至粗俗的语言喊出他对证券市场的看法,那种表情简直可以让好莱坞的所有喜剧明星黯然失色。许多人告诉我,这家伙是个彻底的疯子——不过大家还是喜欢看他的节目,分析师尤其爱看,他们觉得这个华尔街瘾君子真是个了不起的超级智者。在这里,瘾君子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说:“是的,我就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华尔街真够劲。你知道,在这里,这么多富有才华的人在处理这样巨大的财富,他们创造着效率,也赚取着金钱;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这一切都很有乐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动的语气继续说道:“每天早晨,是什么在支撑人们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无穷无尽的资产,去为那些企业融资呢?如果你不热爱华尔街,你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所以唯一能够做出伟大事业的是对华尔街上瘾的人,华尔街从事的一切工作,对这种人来讲都如此有趣,以至于无论多么繁重的工作,都不觉得累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愿意做华尔街瘾君子。我以此为荣。”
这是我听过的对华尔街最崇高的赞颂。从前,我曾经听许多人讲过他们对华尔街的态度:赞许的态度,憧憬的态度,不屑的态度,乃至仇恨的态度。我曾经听一个长辈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华尔街:“在华尔街,即使资历最浅的金融专业人员,都可以拿到6万美元以上的年薪,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许是这样的,在许多人看来,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还记得在回答某家投资银行的招聘试题的时候,一个朋友毫不犹豫地写下:“我愿意加入贵银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赚一大笔钱。”她当然不是在开玩笑!那时,谁听说过“华尔街瘾君子”这个褒义词呢?谁能想象有人竟然会如此发自内心地热爱华尔街?
在华尔街,我看到年过六旬的投资经理仍然怀着饱满的精神研究新的行业、新的市场;我看到资深分析师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餐,一边读着像砖头一样厚的报告,甚至忘记了吞咽;我看到年轻的交易员在下班之后的Party上仍然在热烈地讨论交易策略,他们的脸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国内的金融界并不是这样的。整个亚洲的金融界都不是这样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诉我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几年,赚到足够的钱,然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难道金融不是你喜欢的事情吗?”我困惑不解地问他。“当然不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样,我学习金融,并且希望从事金融,只是为了赚许多许多的钱。难道你不是这样吗?”
难怪华尔街能够一直统治着世界的金融界。难怪华尔街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一直代表着金融创新的最高水平。因为在这里,银行家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仅是因为完成任务的压力,也是因为热情;分析师每天阅读几百页研究报告不仅是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为兴趣;交易员每天打几十个电话、输入上百个交易指令不仅是为了应付老板,也是因为他们喜欢交易。总之,这里的人们对华尔街上了瘾。我还记得自己的老师,一位曾经担任某家著名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的纽约人的话:“当我刚开始做债券交易员的时候,每天12个小时盯着屏幕,追随着债券利率变动的轨迹。我知道对于一个不喜欢债券的人来说,这份工作有多么枯燥;但是我喜欢。所以我根本不觉得这是一种折磨!”毫无疑问,他也是一个华尔街的瘾君子。
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在华尔街(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称谓)的每一个金融机构办公楼里,灯光都不会熄灭,电脑都不会关闭。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外汇交易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个遥远市场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分析师已经喝着浓浓的咖啡,开始举行例行晨会;在所有人都在与家人欢度周末的时候,投资银行家正在三万英尺高空的机舱里奔赴某一个新兴国家,准备星期一和他们洽谈IPO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爱好。华尔街的王牌对冲基金经理会对着CNBC的镜头大叫:“我对这一切都上了瘾!”
附带说一句,当我喝完最后一杯酒,准备回家睡觉的时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诉了我一个他最喜欢的告别的方式(同时也可以用在见面的时候):两个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头,坚定不移地互相撞击,如此反复几次,再挥手离去。“早先,这个动作代表‘成交’;现在,它的含义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坚定不移’!”在临别之前,他微笑着说。
我同意他对华尔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后,我们的看法一样坚定不移。无数对华尔街上瘾的人组成了金融界——无数的财富在这里融合沟通,无数的资产在这里配置交易,无数人在这里辛勤劳动,从事他们为之上瘾的世界。无论如何,愿华尔街能够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㈥ 对华尔街评价
过去一年多来,全球交易所的并购风暴和上市趋势使得“世界金融中心”的力量对比出现微妙的改变。而有关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的报告也是版本迭出,争议不断。存在于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事实是:世界各经济体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愈演愈烈。
纽约“一哥”地位岌岌可危
二战以后,纽约就一直是全世界公认的金融中心,华尔街更是集中了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莱曼兄弟、花旗等几乎所有金融界响当当的名字。
而如今,纽约的地位正面临被取代的危机。以2006年为例,全球前三大新股筹资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及俄罗斯国营石油公司Rosneft。工行和中行在香港上市,Rosneft则选择了伦敦。
据麦肯锡公司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按目前的趋势,纽约可能在未来5年内丢掉7%的金融市场份额,相当于6万个工作岗位。在接受麦肯锡调查的50名华尔街首席执行官中,有40%的人认为,纽约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将在未来5年内逐渐减弱。
业内人士指出,纽约目前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有太多的监管机构;二是有关证券的集体诉讼大幅增加;三是美国公司并没有准备采用欧亚广泛采用的国际会计标准。据称,2007年初美国财政部召开过一个主题为“资本市场和经济竞争力”的研讨会。此举意味着,不仅是华尔街,就连美国政府也已意识到美国资本市场竞争力流失的危机。
而与此同时,伦敦金融城的表现令人吃惊。这块位于伦敦东面、面积仅有1.4平方英里的土地,已经成为全球20%的国际贷款、30%的外汇交易、40%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和70%的二级债券市场交易的发生地。
今年各组织有关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的报告版本迭出,虽然在评价标准上各有不同,上榜城市也大相径庭,但都毫无例外地将伦敦的名字放在纽约之前。
今年以来,俄罗斯银行业、挪威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以及英国不动产业掀起的IPO潮,令欧洲银行业获利颇丰。截至5月底,在华尔街承销商收取超过其欧洲同行2倍IPO佣金的情况下,欧洲IPO吸金378亿美元,是美国212亿美元IPO规模的178%。业界预期,今年余下的时间,企业在欧洲的IPO潮流仍会风起云涌。这种情况在二战结束以来尚属首次,欧美历来存在的银行收益鸿沟因此近乎于无。
面对挑战,美国金融界不遗余力地强化自身竞争力。不久前,纽交所集团以140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巴黎的泛欧证交所,以此获得了对4个欧洲国家证券交易所的控制。而规模较小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也宣布以37亿美元收购拥有北欧7个证券交易所的瑞典斯德哥尔摩期权交易所,以联合组建一个跨大西洋交易平台。近日还传出消息说,全球最大的能源期货交易所NYMEX正在寻求买家,而纽交所最有可能胜出。
伦敦方面亦有大动作。日前,伦敦证券交易所宣布,将以16亿欧元、收购位于米兰的意大利证券交易所,如果交易成功,合并后的新集团将成为欧洲第一大证券交易所。
可以预见,一场新的竞争正在拉开序幕。
㈦ 急求一篇{浅析华尔街金融危机} 提纲
一、金融危机简介和现状
二、次级债的成因
三、实体经济难以为继的原因
四、撒克逊式资本主义的败北
五、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
㈧ 外汇交易技术分析好还是基本面分析好
谢采纳
外汇从来波动性来讲短自线机会较多,另外短线很注重交易的反身性原理。华尔街交易员都熟烂于心短线交易真理短线交易都是反人性的。所以更注重技术分析,从量能强弱和k线形态本身去分析。
基本面外汇更注重大周期里配合消息面(非农数据和国际时政消息)以周线月线级别来做博弈,对资金量和风控体系要求高一些。
总而言之,外汇交易风险大,但更灵活,资金量小可以先从技术分析日内级别短线交易为主。
如果你想学习涨停板全网搜索《语庄5招抓涨停》最完善的涨停板实盘交易系统。
㈨ 6�1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全面解析,今后的投资方向是什么
由次贷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导致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波动加剧,与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联系密切的国内银行理财业务更首当其冲,在政策、监管、业务、产品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金融时报10月27日报道,由次贷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导致美国五大投行或濒于破产,或向商业银行转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波动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我国金融行业难以独善其身,与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联系密切的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更首当其冲,在政策、监管、业务、产品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截至10月9日,共有15家商业银行发行的149款理财产品涉及与雷曼、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的相关资产配置,其中25款理财产品由9家中资银行发行,124款理财产品由6家外资银行发行。数据显示,配置上述投行相关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集中于外资银行,所配置的相关资产以美林旗下基金和指数为主。这一信息给出的结论是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是相对安全的。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罗志华表示,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于以上涉及五大投行相关资产配置理财产品的影响决定于每一款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设计与投资、挂钩对象的选择。如果交易结构设计稳健,即便选择的挂钩对象表现很差,也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保证本金安全和实现一定收益。如果交易结构设计激进,即便投资或者挂钩对象表现相对不差,仍有可能遭遇重大损失。因此,对于涉及五大投行理财产品的直接影响程度难以一概而论,但无疑将随着未来投资管理信息的披露和理财产品的逐渐到期而明朗。
但是,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中国理财市场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投资五大投行的直接影响。罗志华指出,华尔街金融风暴对中国理财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宏观政策与监管层面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操作上的影响。仅就对理财产品的直接影响而言也有三个层次:QDII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和稳健型理财产品。
目前QDII理财产品的整体表现已经挫伤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但因为QDII产品在理财市场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且其投资人多为高端客户,这类客户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此类产品对投资人信心的挫伤并不会对理财市场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后,国内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直接受到影响的是结构型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主要依托国际投行设计、开发和出售的结构性票据进行操作,包括雷曼破产事件在内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揭示了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结构型理财产品需要面临的信用与市场风险,以及自身必须具备的管理与应对能力。
此外,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涉及广泛,包括利率、汇率、股指、基金、股票、商品价格以及商品期货价格等,这些标的的走势将决定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与本金安全。受华尔街金融危机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蔓延的影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剧烈震荡,导致已发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多表现较差。
各国央行联手展开的应对危机的救市行动将影响包括信贷资产类、票据类和债券类在内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市场,票据和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将影响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由于部分稳健型外币理财产品的资金主要通过国内外金融市场进行掉期交易或投资于外币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利率变化对于该类理财产品收益水平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因为这类产品多为保本型的,因此投资人的利益基本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害。
建议慎重投资
㈩ 中国二万亿外汇深陷华尔街是怎么回事
华尔街崩盘的话,美圆会贬值(就算不崩,为了挽救经济,美国也会让美圆贬值),那两万亿美圆外汇就不值钱了,原来储备这外汇是为了国际交易,以及做备用,还能影响各类谈判,如果美圆贬值,当钱买东西买不到原来那么多了,钱缩水了,做谈判筹码,无形中这筹码轻了很多,不管用了。外汇的战略价值只有跟着华尔街的兴盛而体现,而华尔街目前形势很糟糕,所以说两万亿外汇陷进去了,想当初这两万亿要出口多少商品才能换来,如今不值钱了,当初出口的商品等于白送人美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