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先秦时期货币的形态及特征

先秦时期货币的形态及特征

发布时间:2022-01-23 08:26:53

㈠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货币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具体表现在货币的材料、形状、文字、价值等方面,从而反映货币的全貌与本质。货币文化是货币分类的全面标准。按此标准考察,先秦时期各国货币存在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两种体系。楚国的货币是长江流域货币文化的代表。
在有关先秦的论著中,往往将货币分为刀、布(镈)、圜、贝四系。如果仅仅按铜(青铜。下同)币的形状而言,这种分类是有依据的。但铜币只是货币体系中的一种,形状又只是铜币的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此种分类的标准不全面,结果不合理。货币分类的全面标准应是货币文化,因为它包括货币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反映货币的全貌与本质。如果按货币文化区分,将视线从铜币扩大到货币的整体,从外形深入到本质的层次,就会发现这个时期有两个货币体系:黄河流域(北方)的和长江流域(南方)的。楚国的货币是长江流域货币文化的代表(注: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有吴、越、楚等国,至今未见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吴、越等国的货币。)。本文从币材、币形、币文、币值四个方面简析楚国与同时代黄河流域诸国货币文化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
一、币材:贵金属型与贱金属型
币材是货币文化的物质载体,属于货币文化的物质层面。就币材而言,楚国与黄河流域诸国相同之处,在于都用布帛与金属。楚国的特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银铸币,“金三品”齐全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三钱”,即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出土文物证明楚国确有金币、银币和铜币。据先秦、秦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黄河流域各国用金为币,铸有铜币。不同的在于,楚国用银为币已可肯定;黄河流域诸国是否用银,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证实(注:见拙撰《楚国的货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页。)。迄今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用银为币材,可能唯楚一国。这使楚国金币、银币和铜币齐全,即“金三品”俱全(注:《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史记·平准书》:“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以往对金三品有两种解释。一是释“金”为“五金”之金,泛指金属,“黄”金为黄金,“白”金为银,“赤”金为铜。一是释“金”为铜,“黄”金为黄铜,“白”金为白铜,“赤”金为红铜。从出土物看,楚国的金属货币种类有金币、银币、铜币。据此,第一种解释可能符合历史实际。)。 在币材的严格意义上,“金三品”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因为若就这些金属货币的材料元素来分析,铜币的材料为铜、铅、锡。加上制造金币的黄金,制造银币的白银,则是铜、锡、铅、金、银五种金属。说楚国金属货币的币材是“金五品”俱全,则更为准确。 (二)黄金在币材中占重要地位
从文献上看,秦、周、韩、魏、赵、燕、齐、宋、越、吴、楚诸国都有使用黄金为币的记载。下述事实说明,相对而言,黄金在币材中的地位,以楚国最为突出。
1.从出土的货币实物看,黄河流域各国的均为铜币,可以确认是这些国家的金币至今竟无一见(注:除楚国外,其他各国是否铸造过金币,至今尚难肯定。浙江绍兴战国初期墓葬中出土过金饼,其国属未见论证。对河南扶沟等几处出土的无印文的金币和银币,部分学者认为是韩国或郑国铸造的。另一部分学者却断定为楚币。从币文、出土地点等多个方面确凿证明铸有金币和银币的,唯有楚国。参见拙撰《楚国的货币》第135、201页。);楚国则不然。已发现楚国金币的地方,遍及当时楚境。在黄河流域的秦、齐等国境内出土的、可以确定铸造国别的金币,也是楚国的。 2.从金币的职能看,黄河流域各国的黄金,当作为货币使用时,或用于朝贡、礼聘、赏赐、馈赠,作为支付手段;或用于作价值尺度;或用于作储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换中流通手段的仅见于《管子·轻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谓春秋战国之际,或谓战国,或谓秦末汉初,或谓西汉前期,也有认为是西汉后期的,尚无定论。楚国的情况大不相同。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且大量用于商品交易。包山楚简文书类194简中,涉及用金的29简,占总简数的15%;仅用于翟穜(籴种)的有11简,占总简数的5.7%,占用金简数的37.9%。 (三)锡的作用突出
在楚国的币材中,锡的作用突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锡作为独立的币材。出土的楚国文物中有锡饼、铅饼。其性质,或谓冥币,或称金属块。从《史记·平准书》记载秦统一币制时宣布“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来看,先秦时期锡是币材之一。这些锡饼很可能是货币。
2.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大。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以楚国龟贝(即蚁鼻钱。下同)为最高(其次是齐国的刀币)。铜币的含锡量如达6%以上,铸造时体积收缩小,易形成(α+δ)共析体,可提高钱币的强度,且适于浇铸,使钱币轮廓字迹清晰,品相优美,经久耐用(注:楚国龟贝含锡量高,含铜量也高(达70%左右),这使它的金相组织均匀,机械质地较好。龟贝钱的体形特征是轻小,它所以能采取如此之轻的实体,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于货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于币材中铜、锡比重大。在先秦铜币中,楚国高锡龟贝的质量居第一位。)。
楚国的币材在种类上多一种白银,在结构上金和锡的地位突出。这两个方面使楚国的币材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种类多一点,因而更加丰富,色彩更加斑斓,更加耀眼。第二,价值含量高一些。金与银是贵金属,价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贱金属币材锡、铜、铜中,铜的价值高于铅,锡的价值又高于铜。因此,楚国币材价值结构高于黄河流域各国。
楚国币材的这些特点,是由它的自然资源、金属采炼业技术水平与地理环境、贸易状况决定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银、铜、锡、铅矿藏,且采炼技术甚高,故以出产这些金属著称。《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九江纳锡、大龟”。李斯上秦王书叙述秦国所用国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锡”(注:《史记》卷87《李斯传》。)。币材反映一国的自然蕴藏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币形:取象自然物与取象生产物
每一种货币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币形是货币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涉及货币文化内含的三个层面,形象地体现出一国货币文化的特征。 楚国金属货币形式的特点是: (一)形状多
1.铸造多种金属货币。黄河流域各国使用黄金为币,但至今未见它们铸造的金币。由此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块或楚国铸的金币(秦、齐境内出土楚国金币,以及上引李斯说秦国使用“江南金锡”,说明了这种可能性)。黄河流域各国只铸造铜币,楚国既铸造铜币,也铸造金币和银币。
2.每一种金属货币铸造形式多样。楚国的金币、银币、铜币都有几种形状。金币的形状有版形与饼形两大类。银币有铲形、饼形、版形三大类。铜币有贝形、镈形、长方形、方形、圆形五大类。这些大类中又有若干式样。
从现有的实物看,货币的种类与形状之多,以楚为最。
货币种类和形状的多样性,是商品交换关系发育程度低情况下的产物,它带来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随着商品交换与货币交往的增多,必然会产生普遍使用的、占主要地位的货币。战国时期,在楚国的金币、银币与铜币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币和铜币。在金币中,大多数是龟版形。在铜币中,贝形的占绝大多数。版形金币与贝形铜币是楚国金属货币中的两种主要货币,它们是楚国货币形状的代表。 (二)取象于外来交换品中的自然物
楚国主要金币的形式取象于龟,主要铜币的形式取象于贝。这不仅有出土的实物及它们演变的轨迹为据,还可以从其名称上得到佐证。
楚之铜币,最初形态与货贝壳一样,空心,有齿。后演变为实心,无齿。腹部似贝腹,背部似贝背,亦似龟背。“龟贝”之名可能由此而来。从秦在统一六国后关于建立统一货币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战国末年各国铜货币的通称是:“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注:《史记》卷30《平准书》。)。其中,“钱”指流行秦、周、韩、赵、魏、燕、齐等地的圜形铜币。“刀”指流行于齐、燕、赵、中山等地的刀形铜币。“布”指流行于周、郑、卫、韩、赵、魏、燕、楚等地的镈(钱、铲)形铜币。“龟贝”指流行于楚国的铜币。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都证明,战国末年中国境内的铜币就是这四种。
楚之金币,初期的并始终占多数的是龟版(龟的腹甲)形的。龟版简称版(注:韩愈:《月蚀诗效川子作》:“乌龟怯奸怕寒,缩颈以壳自遮,终令夸娥抉女出,卜师烧锥灼,满板如星罗。”此处之板即龟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称为黄金,简称金;又称金版,简称版(板)。

㈡ 货币的演变历程各个时期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货币的演变过程都有着相同的特征,那就是从定性到定量、从实体到虚体的一个过程。
最初是没有货币的,人们都是以物易物,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因为交换讲究双方共同愿意,所以可能面临换不到东西的情况。
然后因此便出现了最早的货币,这种最初货币通常是贝壳,是一种货物交换的中间介质,双方共同承认这种货币,但是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贝壳没有定量,有的大、有的小,因此无法确认。
也因此货币开始走向了定量,规定了货币的大小、形状、每个货币代表的价值,所以货币开始被所有人承认,此时的货币也多由贵重金属制成,因此不易带太多,太重了。
于是因此出现了银票,一种介于纸币与贵重金属货币之间的介质,但是只能去指定行当兑换这种银票,因此很不方便。
后来便出现了纸币,是国家发行,国家控制,所有人都承认的一种货币形式,但是纸币的完善是在近现代完成的。
近现代人们普遍接受纸币,但是为了出行的方便,因此出现了银行卡,可以随时取钱和用钱。而如今面临网购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进步,虚拟货币也随之出现,同时实体货币也开始走向数字化。

㈢ 先秦时期货币是什么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至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1)中原地区

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

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扩展至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

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两大类型。刀币形状取像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币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

独用环币,其形制取像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

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两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㈣ 指出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先秦时期货币众多,有刀币,贝壳,圆形方孔钱等,秦统一货币,之后就是我们所见的铜钱。而且先秦时期的金并不是真正的金,而是铜

㈤ 分析先秦时期货币使用的特点,并概况秦朝时期货币使用的特点!西汉时期反击奴隶的情况分析原因!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嬴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自称始皇。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在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来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刘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将十人。刘邦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
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见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已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何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㈥ 先秦时期钱币

中国历代古钱币参考价格表一

你有收藏吗?

在商和西周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趋于成熟。除了贝类外以青铜生产的工具及青铜锭充当的金属称量货币已在流通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币出现并迅速获得广泛的流通。这一时期的钱币式样往往渊源于青铜工具。空首大布的造型与青铜有关,齐和燕国的货币样式类于青铜刀削。流通于不同地区的钱币构成各自的体系,多有纪地或纪重的面文,其纪量单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货币体制相当复杂,当时的布币以三晋为中心流通地区,刀币则以齐和燕为行用中心,同时还并用圆孔钱和方孔圆钱。蚁鼻钱的流通主要以楚地为范围。战国晚期,由于政治地理的变化和各地经济的交流的日益密切,各种铸币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原来的地域,并在形式和计量单位方面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行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圆钱和方孔钱,是当时最为进步的铸币形式。秦国铸行的圆钱,使用铢两记重。这为以后货币形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先秦-秦
名称形制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贝币天然贝 10元使用海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产一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亦行使货币之功能;铜贝--始铸于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时期。此当人类史上最早之金属铸币。
贝币骨贝 25元
贝币铜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按今发现,空首布尚有铅质,以及银质者铸。形状为平肩平足,附注于此不另载。铲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册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东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卢氏 1050元 春秋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铲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耸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战国初。晋。青铜。起源于生产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状,有銎。
耸肩空首布无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战国早、中期,以魏国为主,另赵,楚诸地亦曾铸有。青铜,平首,一般为圆档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晋半釿 15000元
釿布晋阳二釿 8000元
釿布晋阳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晋阳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币山阳 10000元
布币分布 3000元
布币四布当釿 30000元
布币殊布当釿、十货 1400元
锐角布公 100元 战国中、后期,韩,魏等地,青铜,首部两端呈锐角,平肩方足。
锐角布垂 220元
锐角布涅金 200元
布币卢氏涅金 6000元战国中、后期。三晋地区、燕国,青铜。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种布币,历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蔺 100元
方足布平阳 35元
方足布安阳 120元
方足布齐备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乌壤 300元
方足布长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东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战国中、后期,赵、燕等地,青铜。平首、耸肩,尖足。
尖足布兹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阳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寿阴 350元
圆足布蔺、五 1300元 战国后期,赵国,青铜,圆首,圆肩,圆档、圆足。
圆足布离石 3000元
圆足布离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门 50000元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种;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专 50000元
刀币针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燕国一带,青铜,首部尖状,面文为记号、符号或单字。
刀币尖首刀 1200元
刀币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币八明刀圆折 70元 战国中、晚期,燕国,青铜,有圆折和磬折两种。
刀币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币明、齐化齐明刀 8000元 战国晚期,齐境内,青铜,刀身多轻薄,“明”字为方折,细长。
刀币甘丹直刀 250元 战国中晚期,赵、中山国,青铜,圆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带弧意,形体皆轻薄。
刀币晋匕直刀 10000元
刀币即墨之法化齐大五字 2500元
刀币齐造邦长法化齐六字刀 8000元
刀币即墨法化齐四字刀 2200元
刀币齐法化齐三字刀 400元
环钱离石 1500元战国中后期,周王畿、魏、秦、赵等地,青铜,圆形圆孔,制古拙,而背无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钱背呈平面状,背径大于面径。背缘上及穿眼肉多能观察到范线,而钱体外缘亦能找到浇口痕迹。字文大篆,笔划锋劲,俊洒不羁。
环钱蔺 10000元
环钱共屯赤金 15000元
环钱东周 1500元
环钱西周 1200元
环钱共 1000元
环钱半环 10000元
环钱长垣一釿 2500元
圆钱币贝益四化 150元 战国中晚期,秦、齐、燕等地。铅,铜,圆形方孔,分无郭,有两种,后世相沿之方孔圆钱定制即源出于此。
圆钱币贝益六化 180元
圆钱币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币 10元
明化方孔币 10元
两甾方孔币 1200元
蚁鼻钱君 800元 战国,楚,青铜,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钱面铸阴文。
蚁鼻钱金 200元
蚁鼻钱行 400元
文信方孔币 5000元
半两秦铸(小平) 30元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于中央政权统一铸币,至末年,社稷动荡,各地方铸、私铸钱出焉,青铜,规范秦半两制作精好,钱文整,挺拔,一般直径在3.2厘米上下,重约8克左右。
半两大型(小平) 50元
半两秦铸36mm 200元
两两秦铸小平 600元
半两秦精铸传形 500元秦并六国统一铸币,名曰半两,方孔圆钱从此成为定制,古以廿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文半两二字高挺,两中人字偏下,上横较短,半字下横较长,据咸阳出土:径2.3--3.8厘米,重2.8--8.1克,传世径3.5厘米以上者少见。
半两秦特大型

中国历代古钱币参考价格表均出自: 世界同盟网

㈦ 货币的形态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货币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实物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电子货币阶段;实物货币阶段就是在刚刚开始时人们使用物品进行交换作为货币,基本上任何实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到了贵金属货币阶段人们开始使用各种比较贵重的金属制作货币进行流通,比如银币、铜钱、黄金等,这些都属于贵金属货币阶段;由于贵金属携带不方便,后续出现了代用货币阶段,在这个阶段最常见的就是纸币。

这里纸币的发行都是国家进行制作发行的,不过在发行纸币时必须有相应的贵金属储备,这里比较常见的就是黄金储备。后续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现在进行支付时已经摆脱了纸币的约束,也就是电子货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手机或者银行卡就可以完成支付,而且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支付现在已经覆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㈧ 中国古代货币的种类样式特点象征意义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种类样式:
1 起源贝币
2 法定形态
3 宝文币制
4 纸币出现
5 白银流通
象征意义

㈨ 战国时期货币到秦半两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特征

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当时的经济贸易发展,利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㈩ 指出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1. 先秦时期货币五花八门,个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货币,其中铜钱,刀币,珠宝首饰等是先秦时期货币的代表,且购买力也不一样。

原因:由于先秦时期诸侯割据,权利分散

  1. 而秦汉时期实现的大一统,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政治上的一统都需要实现货币的统一,有了统一的货币,就能在经济上到达统一,有利于巩固政权,所以在秦汉时期货币有国家统一制造、且规定了货币的购买力。

原因:为了防止经济动荡,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阅读全文

与先秦时期货币的形态及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usdjpy求双向汇率 浏览:1
杠杆租赁方式设计的当事人有 浏览:781
东莞2019年融资租赁补贴 浏览:781
期货客户群 浏览:456
内蒙古经济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523
金融公司招培训专员靠谱吗 浏览:210
全国现货交易所有哪些 浏览:182
申万期货交易平台 浏览:587
非金融服务利息可以开票吗 浏览:803
互联网理财恒昌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734
鼎丰集团做什么 浏览:282
杠杆视频物理大师 浏览:201
汇率20天内变化快吗 浏览:293
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快易 浏览:947
大宗交易所之家 浏览:291
外汇交易中ac指数 浏览:718
购买外汇用途限制 浏览:238
杠杆动力与阻力区别 浏览:561
益盟黄金眼公式 浏览:2
石油山东股票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