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外汇储备减少,货币供给减少
流通中的货币用于购买外汇,外汇占款就减少了,从而导致了名义货币供给的下降。
⑵ 为何不还外债一万亿美金外汇储备!
1.借外债的机构与拥有外汇储备的机构不同.比如二滩水利工程借世界银行的贷款建设,怎么能由央行来用外汇储备支付?这样一来,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债权债务关系.
2.外债的借款期限和外汇储备的期限不同.比如二滩工程借款的期限是30年,而外汇储备多是购买美国的国债,期限在一年以内,期限不匹配,如何偿还.
3.外债的借款利率和外汇储备的收益率不同.比如一些贷款(如ODA)是无息贷款,还有世界银行的贷款利率也极低,当然用外汇储备来偿还不合算.
4.外汇储备有专门用途,一是清偿,二是维护汇率稳定.也就是说在有的外债是可以用外汇储备来偿还的(如政府间的贷款),但外汇还要维护汇率的稳定,显然不能挪作他用(有学者认为用外汇储备给中行和建行作资本金是违法的).
⑶ 请问中国政府能不能使用中国的外汇储备偿还国内债务
不能。我国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现有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购入外币而积累的,也就是说3.2万亿美元储备实际已在国内增加了20万亿的人民币投放(这就是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来源之一)。如果将外储用于偿还政府国内债务,就需要再换成人民币支付给国内企业或居民,实际相当中央政府增发20万亿人民币,后果可想而知,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的。
最实际的用途是购买国外资源作战略储备,或者购买高技术产品、国内民生所需的产品。
⑷ 为什么国家需要外汇储备,把人民币多储备点不行吗
国际贸易,外债偿还,个人出国旅游、上学,全都需要外汇
如果国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国际贸易就做不了,进口做不了的,外债也无法偿付,国家信用就要出问题,个人出国这些都做不了的
因为你不能拿着人民币全世界的用,出国了,只能用外汇,以美元为主,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
⑸ 外汇储备与外债的联系
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外汇总量,也就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为了应付国 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即外汇储 备。同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可随时动用的款项一起,构成一国的官方储备(储备资产)总额。外汇储备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还经常被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是美元,其次是英镑,7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国法郎等。在国际储备资产总额中,外汇储备比例不断增高。外汇储备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应付国际收支的能力,关系到该国货币汇率的维持和稳定。它是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和国际收支等实力的重要指标。
而外债是相反的概念,外债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它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它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外国企业贷款、发行外币债券、国际金融租赁、延期付款、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
⑹ 请问合理的外债和外汇储备比率是多少急用!
传统观点认为,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是能够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求即可,一般不超过GDP的10%。但考虑到我们外汇储备的各种需要,进口用汇的需要、偿还外债的需要、外资利润汇出的需要和干预市场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赵文广先生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进行了估算。
据统计, 2005 年我国贸易总额为14 22112
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60112亿美元;从确保我国3~6个月左右的进口支付能力分析,我国大
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3000亿美元。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6
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2661176亿美元(不包括
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 ,其
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8129亿美
元,占外债余额的4619% ,短期外债(剩余期限)
余额为141314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11%。
从确保我国对外偿债能力角度分析,我国大约需
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2000亿美元。
从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
来看,以确保进口支付与对外偿债两项功能合
计, 2005年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3000
亿~5000亿美元;在确保以上两项基本功能的
基础上,平时用于干预汇率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外
汇储备再预留1000 亿美元左右的额度, 估计
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比较合理的保有水平应当
维持在4000亿~6000亿美元左右,即可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
⑺ 外汇储备与外债的联系,可以用储备还外债吗
理论上可以 如果该外债是由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背负的话
外债多数还是靠借债单位经济收入去还的
即便是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背负的外债,也很少有国家会蠢到用外汇储备还外债
⑻ 我们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还有外债,干嘛不把外债给还了
外债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最早产生于西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国走上由无债、借债到依赖外债的道路,此后历届政府均向外借款。据粗略统汁,清政府举借了210项外债,总额相当于18亿银元;北洋政府(包括南京临时政府)举借外债约633项,债务总额达15.56亿银元;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85项,债务总额约28亿银元;新中国外债除20世纪50年代的债项与债额有统计外,新时期的外债尚无统一的统计数字。近代中国外债与新中国外债尽管举借的背景、目的不同,但是举借外债可以引进资本、技术、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则是一脉相承的。
外债是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是通过外债这种形式形成的。清末举借的208笔外债中,实业借款有85笔,债额达374 560965.7两,占清末外债总额的28.7%,相当于当时清政府近四年的财政收入。其中铁路借款37笔(318 147 297两),矿业借款26笔(36 050 927两),电讯借款7笔(8 738 344两),轮船招商局借款4笔(4 383 192两),河工借款4笔(3 330 515两),其他实业借款7笔(4 910 689两)。清政府主要用这些借款修铁路、开矿山、办电讯等。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的大生产都与外债联系在一起。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中。实业借款和教育借款达4.5亿银元,约占总数的29%。实业借款虽也有被移做他用的,但绝大部分还是投入近代企业的创办与建设中。例如,1912—1927年,全国新增铁路4 264公里,除沪杭甬等少数铁路由股东集资或交通部拨款外,都是借外债修筑的;另外还借款兴建了电讯业、轮船航运业、航空业与金融业;一些大型的棉纺企业,如上海宝成厂、上海华丰纺织厂、天津裕大纱厂等,也都是靠借外债来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或维持生产的。国民政府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官办企业后,又举借了63笔实业外债,债额为3.7亿银元,占总额的8.23%。国民政府用这些外债款兴建了铁路、电讯、航空等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通过对敌伪产业的没收和处理,又扩大了官僚资本企业。国民政府时期,还把1/4的实业借款投向了金融事业,把创建于晚清、成为北洋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通过参股、增股等形式加以控制;又创办了中央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加强对金融业的垄断,国民政府还改组了中国国货银行、新华信托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四明银行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上海设立了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业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简称“四联总处”),统一管理全国金融,形成了国民政府金融垄断的最高形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除运往台湾和存在海外的财产外,国民政府留在大陆的官僚资本财产全部被人民政府没收,转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除了运用国内资金发展经济外,又通过举借外债发展了社会化大生产。新中国外债与近代中国外债,正是在引进技术、发展生产力这一层面上联系在一起的。
⑼ 外汇储备支付外债可以吗
可以。
外汇储备的经济意义就是别国欠我们钱。当一国外汇储备过多,再借外债就有很大选择余地,主要考虑与国家或国际组织关系,以及借债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如引进跨国公司、引进技术,引进廉价资金等),偿还是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