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日本战国时期货币

日本战国时期货币

发布时间:2022-01-28 17:30:20

1. 求日本战国时代货币单位

1、 货币一个基本的假设:在日本幕末明初与日本战国时期白银价值不变(银本位)。1609年幕府官方比价:金1两=50匁=4000文=4贯“金一两”在此处应当指相当于纯白银(指中国的官银,纯度较高)1两的黄金,而非1两(37.5克纯金)。当时幕府的银币是银8铜2,那么50匁银等于40匁白银。那么1匁实际上相当于四分之一钱。那么所说匁是两的简体字,但实际上指四分之一钱白银,实重0.625钱。 另日本战国时期铜钱制作比较差。一文永乐钱当4枚日本铜钱使用,所以这个实际上是白银一两=1000文的中国法定兑换比例。因此银1匁=100枚永乐钱=1疋。 古今货币的价值比较:按庆长大判重44钱,含金67.3%。银29.4%计算,实际含金29.612钱,银12.93钱,则大判1枚=银10两=400匁白银=160钱,其中银12.93钱,金29.612钱,则金银比价为(160-12.93):29.612约1:5。这个也是大明朝的官价,可见幕府也是银本位的。当然日本的重量钱比中国的钱要轻1.3%。,到了明治初年,大判1枚(银10两)=74.7186日元(《日本国志》上P489),则银1两=7.47186日元,1日元=540.5文=永乐钱135文。而根据幕末明初20元金币与1元银币金银含量的比《日本国志》上P490),得出当时金银比价为1:16.18,比当时国际的1:15要高。

2. 日本战国时 一石是多少贯

1石=10斗=100升=1000合,一石折合大米约30千克;石是重量单位。

一石不能与贯换算,“贯”是货币单位,古代将若干钱币(大概是一千铜钱)串在绳索上,称为一贯。

一石的重量,日本古代使用秦汉旧制,铜与米的价值在狭小的时空里,没有任何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比价非常稳定。

所以1石的重量基本是在30kg上下浮动(直到明治维新)。

太阁检地时期,(日本)一反稻米产量,公元1594年上等水田平均为1石3斗,到1686年则为1石5斗了。”1反(段) = 10亩(日本亩) ≈991.7平方米。

991.7平方米水田的产量,不可能只有1石3斗,所以太阁检地的石高应该是根据田地质量制定的税基,而不是田地的总产量。

一反水田的总产量正常情况下至少在6、7石以上,年产10石以上的水田应该普遍存在。

(2)日本战国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江户时代大名的石高:

1、加贺藩前田家外样领地:加贺国 能登国以及越中国大半 134万石,

2、萨摩藩岛津家外样领地:萨摩国 大隅国以及日向国部分 75万石,

3、仙台藩伊达家外样领地:陆奥国部分 99万石,

4、尾张藩德川家亲藩领地:尾张国 美浓国和信浓国部分 88万石,

5、纪州藩德川家亲藩领地:纪伊国以及伊势国南部 大和国部分 58万石,

6、熊本藩细川家外样领地:肥后国大部分 69万石。

3. 为什么日本战国时期的货币叫永乐钱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永乐通宝钱书法绝伦,铸工精湛,整齐划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这些铸造精整的永乐通宝钱主要用于对外贸易,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600年前的国际贸易硬通货。邻国日本、越南等也曾大批仿铸使用永乐通宝钱,现在所见永乐通宝钱背“治”、“木”等字的皆为日本所铸。正因永乐通宝在东亚地区的广泛使用,日本战国时代以及安土桃山时代的多名武将将其绘于自己的军旗之上。如织田信长、黑田孝高、仙石久秀等。

4. 日本战国时代

历史书有《日本史话》《宛如梦幻》
小说有司马辽太郎的《二军师》《丰臣家的人们》等,山冈庄八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伊达政宗》等
还有《幕府大将军》 山庄冈八的《德川家康》《最后的武士》 《军国幕僚》

漫画角度? 感觉《战国》更好点 还是从一个小武士方面分析历史 可惜好像tj了....

5. 在日本首次被制造的货币名称为

和同开珎(わどうかいちん、わどうかいほう),于和铜元年(708年)在日本奈良铸制,这是一种模仿唐代开元通宝所制造的银、铜币。直径24mm,孔径7mm,方形,字体与公元621年唐代所铸开元通宝一致。

银币于708年5月发行,铜币在7月铸造,8月发行,次年8月停止发行。而在此之前,《日本书纪》(683年)曾有稲斛银一文钱(486显宗2年)的相关记载。另外日本曾大量出土过一些无文银钱(667年)和富夲Ben钱(683天武十二年),以及时间年代不详的厌胜钱(护符钱、死人钱)和平安通宝,但似乎在我了解的时候,这些钱尚存在争议,并未替代和同开珎的地位。

从此时开始,出现了皇朝十二钱,分别是
和同开珎(元明708)
万年通宝(淳仁760)
神功开宝(称德765)
隆平永宝(恒武796)
富寿神宝(嵯峨818)
承和昌宝(仁明835)
长年大宝(仁明848)
饶益神宝(清和859)
宽平大宝(宇多 890)
延喜通宝(醍醐907)
乾元大宝(村上958)

后因皇室信用度及铜料不足等原因,停止发行。至平安时代开始,便改为使用宋钱,即永乐通宝。当然还有各地豪族私铸的鐚钱,常见仿制样式有永乐通宝、元丰通宝、中国钱(铁)等。

至十六世纪末(1588)年,天正十六年时,丰臣秀吉命令后腾德乘铸造天正大判,此后并小判、文禄通宝等货币,才开创了日本使用金银钱的货币制度。
+++++++
所以,如果说首次被制造的货币,应该是和同开珎,而首次形成完整货币制度的,则应该是大小判及文禄通宝

6. 日本战国经济问题

1,货币经济。
农业技术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物资增加,交换经济获得广泛的发展。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国家曾发行一种称作皇朝十二钱的货币。但这种货币只在京都,奈良周围极小的范围内流通,到了11世纪前后,大米和绢布等反而代替了货币。但到了平安时代末期,同宋的贸易兴旺,输入了大量的宋钱,这些宋钱在全国各地逐渐流通起来。当时的农民栽种桑,蓝,胡麻等,加工成绢布,生丝和麻布,缴纳给领主,领主把多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出售。边境地区的商业也发展起来,在主要的河流,港湾和交通要地出现了一种称为「问丸」或「问」的行业,承办商品的中转和委托贩卖运送等业务,而贷款的结算的办法,不是用现金,而是发行一种称作「为替」的支票。另外还出现了专门从事货币的交换和借贷,叫做「借上」的高利贷行业者。各地的领主从农民手上收取实物,拿到市场上换得货币,再呈上中央作为年贡。
2,货币的变更。
南北朝到室町时代,年贡以及地税,户税,夫役税和地租等捐税都逐渐以钱来缴纳。结果所领有的土地大小不再象过去那样用町,反,步等面积来表示,而是广泛地采用把该土地的年贡换算成永乐钱(明朝的货币)的贯数(1贯=1000文)来表示。当时日本通用的货币除了宋钱和元钱外,以这一时代大量输入打入明钱「永乐通宝」作为标准钱。但在各地也出现了国内私造的劣质铜钱,因而在应仁之乱后,在做交易时进行「选钱」--选择优质的铜钱接受,发生了混乱。幕府以及以后的战国大名为了防止经济混乱,曾数次发布「选钱令」,规定各种货币之间的交换率,限制可流通货币的种类,以便交易顺利进行。
3,太阁检地。
太阁检地中,6尺3寸(约191厘米)的平方为1步,30步为1亩,10亩为1反,10反为1町,36町为1里(约现今4公里)。对土地中的土地和房宅规定了等级,如:上田1反为1石5斗,中田1反为1石3斗,下田1反为1石,用米来表示其生产力,规定其产值的比值,然后按其产值来征收租税。斗的容量也作了全国统一的规定。
三。最后:
江户时代,由于灌溉工程的发展,开发了很多新田。日本的耕作面积估计在16世纪末约150万町步(1町步约为1公顷),到18世纪中期为300万町步,明治初期的地租改革时已为450万町步。
货币制度方面,幕府垄断了全国的货币锻造权,设立金座,银座和钱座,发行金币,银币和铜钱三种全国共用的货币。金币的单位是两--分--侏,按四进法计算;银币按重量计算,以1000刃(1刃=3.75克)为1贯;铜钱以1000文为1贯。按当时的制度,三种货币之间的换算率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货币的质量以及供给量而有所变化。1609年(庆长14年)标准的换算率是金1两换银50刃,换铜钱4贯。

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钱币、度量衡均不同,各国如何交流

各国的文字,钱币,度量衡不同,文字问题不大,字形各国大同小异,读音有所差别。在交易时就以当时重要的物资,像铁,粮食,盐,为中介。一定数量的粮食用各国货币买的一般多少钱这样的,大概估算,要是不能这样,就的双方各取所需了。就是以物易物了

8. 秦始皇统一货币前的战国时代,人们用的是什么样的货币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前,就是比较纷乱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所以说每个国家都是有自己的专属货币的。就像我们现在出国一样,到了另一个国家就要先去进行货币兑换才可以。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战国时期流传较广的就有四种货币。分为布币,铜贝,方孔钱,刀币。

最后一种就是刀币,刀币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比较像一把刀。而刀币就主要流通于齐国和燕国这两个国家。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9. 战国时代各国都用什么货币秦朝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使用什么货币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尽相同,都已失传。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货币是同一圆形中间有方形漏洞,叫铜钱

10. 为什么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货币是一样的,而战国七雄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不一样

一、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货币都是刀币,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最初流通在东方的齐国,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
二、战国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1、布币: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
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最早的布币首部中空,保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称作空首布。后变为平首布,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
布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而得名。
2、刀币:
刀币是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性,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4、蚁鼻钱: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阅读全文

与日本战国时期货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usdjpy求双向汇率 浏览:1
杠杆租赁方式设计的当事人有 浏览:781
东莞2019年融资租赁补贴 浏览:781
期货客户群 浏览:456
内蒙古经济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523
金融公司招培训专员靠谱吗 浏览:210
全国现货交易所有哪些 浏览:182
申万期货交易平台 浏览:587
非金融服务利息可以开票吗 浏览:803
互联网理财恒昌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734
鼎丰集团做什么 浏览:282
杠杆视频物理大师 浏览:201
汇率20天内变化快吗 浏览:293
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快易 浏览:947
大宗交易所之家 浏览:291
外汇交易中ac指数 浏览:718
购买外汇用途限制 浏览:238
杠杆动力与阻力区别 浏览:561
益盟黄金眼公式 浏览:2
石油山东股票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