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

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

发布时间:2022-02-03 22:14:35

㈠ 1979年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一套值多少钱

外汇券每日报价

品 名 发行年份 市场参考价

五星水印壹角 1979年 5.5元
火炬水印壹角 1979 230元
伍 角 1979 12元
壹 元 1979 17.5元
伍 元 1979 100元
拾 元 1979 148元
伍 拾 元 1979 4500元
壹 佰 元 1979 2900元
伍 拾 元 1988 1950元
壹 佰 元 1988 1950元
外汇券大全套10枚 10650元

㈡ 1988年9月27日人民币通过什么市场正式兑换

1988年9月27日人民币通过上海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兑换外汇。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在价格上完全放开,实行竞价买卖,并允许国营企业外汇与三资企业外汇互通,从而发展和完善了外汇调剂市场,有效刘地调节了外汇供求关系。

㈢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时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于出口创汇成本,但高于国内外消费物价之比。为了扩大出口,人民币需要贬值,不过人民币贬值对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利。从兼顾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需要出发,1979年8月政府决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汇率之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它以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润计算出来,明显低于官方汇率。
第二阶段是取消内部结算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年)。双重汇率体制明显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安排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从对外关系来看,IMF将双重汇率看作是政府对出口的补贴,发达国家威胁要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补贴税。第二,从国内角度来看,双重汇率造成外汇管理工作中的混乱,而且它在外贸部门仍然吃大锅饭的情况下不能有效抑制进口。所以,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内部结算价,人民币又恢复到单一汇价。
为了配合外贸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国逐步取消财政补贴,从1988年起增加外汇留成比例,普遍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放开调剂市场汇率,形成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 第一阶段
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央行通过参与该市场交易管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对外公布的汇率即为该市场所形成的汇率。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而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间小幅度升值外,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1999年,IMF对中国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
第二阶段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㈣ 汇率并轨

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制,汇率一般是间隔一段相当时间调整一次。这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显然与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多变不相适应。80年代作过一些改革,如1981年起实行官方牌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开始出现变相的双重汇率;后来又改行外汇留成制,开设外汇调剂中心,出现外汇调剂价,实际上形成双重汇率。

结束1988年设立外汇调剂市场以来我国正式实行的汇率双轨制,将牌价汇率(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和调剂汇率(ius兑换8.7¥rmb)在接近调剂汇率的水平上合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形成主要靠银行之间的外汇买卖进行,形成以银行为主体的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代替原来的外汇调剂市场,央行入市向外汇交易吞吐外汇,保持各银行挂牌汇率的基本一致和相对稳定。

㈤ 1985年 我国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在哪成立

外汇调剂市场在我国叫“调剂外汇市场”,也就是在官方市场外,企事业单位相互间进行额度买卖和借贷的最原始的外汇市场;中国银行1980年10月开办了外汇调剂和额度借贷业务,允许留成单位将闲置的外汇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卖给或借给需要外汇的单位,实现余缺调剂。它的出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产生阶段
外汇调剂市场的产生阶段(1980年-1985年)。1979年以前,我国对外汇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出口收入全部结售给国家,企业用汇由国家计划安排。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外汇分配方面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地方、部门、企业有了自行使用外汇的权力,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单位外汇有余,急需使用人民币;另一些单位外汇短缺的结构性不平衡现象,即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调剂外汇余缺的客观要求。
经国家批准,1980年10月以后,允许通过中国银行及其分行进行外汇调剂,这标志着我国外汇调剂市场雏形已经产生,随后在各主要城市陆续开办了外汇调剂业务。当时参加外汇调剂的单位仅限于国营、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调剂范围为各企、事业单位及地方部门的留成外汇;调剂主要鼓励进料加工和轻纺增产所需物资的进口以及科技、文教、医药卫生、工农业生产急需的仪器设备的进口;调剂价格以美元兑人民币的贸易内部结算价(1美元折合2.80元人民币)为基础,并在10%的浮动幅度内,由买卖双方议定。1985年底,首先在深圳,随后在其他几个经济特区陆续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
初步形成阶段
外汇调剂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1987年)。开辟市场必然出现价格问题,而外汇调剂价格要基本反映供求状况和出口成本的变动。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外汇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外汇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出口企业的换汇成本也在上升,外汇调剂市场产生阶段确定的价格已经不能反映实际。这一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外汇调剂市场:明确规定外汇额度、现汇调剂的登记和成交由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审批;1986年10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在经济特区和主要沿海城市允许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外汇管理部门买卖外汇;提高了外汇调剂价格,规定1美元外汇留成额度价格为1元人民币,现汇调剂最高限价为4.20元人民币,经济特区、海南行政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调剂陆续放开了价格,由买卖双方自由议定;继深圳等经济特区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都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或外汇交易所
经过两年的发展,外汇调剂市场进一步趋于活跃,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1986年后3个季度,全国调剂外汇成交额为18.9亿美元,1987年迅速增加到42亿美元。1986年10月到1987年10月一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调剂成交额为1.6亿美元。
迅速发展阶段
外汇调剂市场迅速发展阶段(1988年开始)。到1987年底,我国外汇收支总额己达7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总额已由1981年的66.1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175.5亿美元。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外汇流量的增加为外汇调剂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适应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加速发展对外贸易事业的需要,1988年初,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要求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做好外汇调剂工作,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
这一阶段外汇调剂市场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外汇调剂市场体系。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在北京设立了全国外汇调剂中心。放开了外汇调剂价格,调剂价格根据外汇供求状况实行浮动。扩大了调剂外汇范围,各地方、各部门均可通过外汇调剂中心买卖外汇;在部分地区试办了个人外汇调剂业务,允许捐赠外汇参加外汇调剂。沟通了两个市场,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与国营、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相互调剂外汇。合理控制了调剂外汇投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地方、部门、企业把有限的外汇用于工农业生产重点项目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进口上。进一步完善了市场运行机制,改进了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坚持管理与经营相分离的原则,开始把外汇调剂中心办成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1988年,上海根据国外外汇市场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公开的外汇调剂市场,把特定的外汇供求集中于特定的场所,实行公开的竞价成交,进一步体现了公开化、市场化的竞争原则,提高了外汇交易的透明度。继上海之后,厦门、福建、海南等省市、经济特区也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公开外汇调剂市场,为我国继续培育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开辟了新路。
1988年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额62.64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成交6.62亿美元。1989年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额进一步增加到85.66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36.8%。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调剂也有较大发展,全年成交额达15.72亿美元。

㈥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贬值多少倍

从1979年起,我国进入了经济改革阶段。货币双轨制适时浮出,中国人使用人民币,外国人及华侨华人使用外汇券。1980年,中国银行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持有外币者可在调剂中心向需要者出售外币。

1981年起,两种人民币汇率并存的状况随即出现,也即双重汇率制。其中,非贸易汇率在当时是1美元折合1.5303元人民币,贸易汇率规定为1美元折合2.8元人民币,其中非贸易汇率主要适用于旅游、运输、保险等劳务项目等外汇结算。其间,我国曾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但到了1986年全国性外汇调剂市场的建立,事实上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

而也正是在这段时期,由于存在汇率差,炒汇也由此正式兴起,成为我国外汇市场上最重要的记忆。

1994~2005年:走上正轨

1994年1月1日,我国汇率制度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轨: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官方汇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人民币/美元大幅贬值至1994年1月1目的8.70人民币/美元,并实行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改变了以行政决定或调节汇率的做法,利用市场机制对汇率进行调节。

此后,我国又关闭了外汇调剂中心,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全部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并对境内居民个人因私用汇大幅度提高供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超限额货超范围用汇。其间,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为8.3兑1美元。在此之后,汇价固定在8.28兑1美元,上下浮动的幅度很小。

即使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也顶住压力,保持了货币稳定的态势。

人民币汇改大事记

2005年7月21日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7月21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次性调高2%,为8.11元人民币兑1美元,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2005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我国即日起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适度扩大了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价差幅度,并取消了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的价差幅度限制。

2006年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同时保留撮合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既可选择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方式交易,也可选择以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方式进行询价交易。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关口,为7.9982元人民币兑1美元。

2007年1月15日人民币对港币汇率中间价首破1:1,为0.99945元人民币兑1港元。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达到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新华社
2012年2月,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6.29左右,年底估计在6.15左右。
实际的购买力及物价情况,人民币内部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改革开放到现在实际的贬值应该在50倍左右。

㈦ 外汇调剂市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外汇调剂市场要换外汇就到官方那里兑不久好了么

外汇市场的概念及功能
1.外汇概念:就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外汇的性质和作用
外汇的性质:可支付性,可兑换性,可获得性
外汇的作用:促进国际间的经济,贸易的发展 ;可以调剂国际间资金余缺;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偿国际债务的主要支付手段
3.货币的概念:货币是用来支付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的工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货币。本国货币叫本币,其它国家的货币叫外币。本外币之间可以相互交换

㈧ 龚浩成的人物事迹

在欧阳大厦17楼,见证了诸多上海金融改革“第一”的龚浩成,神采奕奕地向记者讲起20年多前筹建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故事。本报记者 施培琦 摄
■见证时刻:1990年12月19日
■见证人物: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
■见证地点:黄浦路15号
中山东一路23号、现中国银行大楼,最初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办公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从这里发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指令”,引领上海朝着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一步步迈进。本报记者施培琦实习生贺佳颖摄
1988年,上海成立了外汇调剂市场;1990年,上海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就在这段时期,上海有了第一个证券公司、第一个股份制银行、第一个信用评估机构……在采访这些“第一单”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一再被提及——龚浩成。他是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是筹建交通银行的主要成员,还是友邦保险进入上海的推动者。
凑巧的是,在按年代梳理已经见报的“第一单”时,突然发现大多数的金融创新都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那段时间担任央行上海分行行长的也正是龚浩成。
30年过去了。回过头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最激情洋溢的年代,正是那个年代的一系列大动作,为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最初的雏形。
康平路会议定调三人领导小组筹建上证所
龚浩成见证了上海金融改革太多的“第一”。2月底,在欧阳大厦17楼,龚浩成向记者讲起了20年前的上海金融往事。
龚浩成今年已经83岁了,看上去精神很好,声音洪亮。谈起当年筹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过程,龚浩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说起上证所的建立,不能不提的是著名的“康平路会议”。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出现了外资撤资现象,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也因德国资金的撤离而面临着中途停工。龚浩成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形势异常的严峻,世界的目光注视着中国,揣测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的路怎么走?向哪里走?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9年12月4日,在康平路市委小礼堂,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主持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开了一整天,专题讨论金融改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也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议,龚浩成及另两位金融专家华东师大的陈彪如、上海财大的刘波也应邀到会。
会议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外资撤走,如何加快金融改革?二是建立证券交易所以及引进外资银行的问题。对于引进外资银行,大家没有异议。会上争论最大的是有关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议题。最后,主持会议的朱镕基拍板:“老龚搞了再说,慢慢扩大。”会后,成立了由李祥瑞、龚浩成、贺镐圣3人组成的筹建上证所领导小组。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搞证券交易所确实风险很大。不少人对龚浩成说:“老龚,千万不要搞这个,将来中国的资产阶级就会从这里产生。”
“压力非常大”,龚浩成回忆道——“当时,朱镕基对我和李祥瑞说:‘你们两位不用害怕,出了事我和刘鸿儒负责。你们两位还在第二线呢!’一年后上证所成立了,我遇见朱镕基又提起这件事,朱告诉我,在筹建上证所之前,他曾当面向邓小平报告过,邓小平说:‘你们办吧,办了再看。办了不好,我们再改嘛!’”
证交所办成关键有权向朱镕基直接汇报
“三人小组”成立后,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那个时候我们兵分三路筹备交易所。一路负责制定法规章程,参与的人员有冯国荣、王华庆、王定富;一路由尉文渊负责找地方、装修等具体筹备工作;还有一路人马直接对‘三人小组’负责。后期楼继伟等都参与了进来。”
将近20年过去了,龚浩成对筹备上证所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现在看来,这件事情能做成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其中一个是‘三人小组’直接对朱镕基负责。我们3个人分别来自央行、交行和体改办,如果按照正常流程,每个决定都要通过各自单位的党组讨论,那么决定一件事情必然要花费不少时间。更何况如果大家意见不一致,那就更麻烦了。这个时候直接汇报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可以不必受别人干扰,可以不必顾虑单位意见,事后再寻求统一。这样就大大加快了办事的进程,减少了阻力。”
另一个因素就是大胆创新设计了“大小非”制度。龚浩成表示,如果当时不搞“大小非”,中国股市不要谈什么突破,连存在的可能性也不会有。即使在19年之后,龚浩成忆及至此,对上海人办事的“个中智慧”还颇为自豪。龚浩成说,这就是中国特色。
向野村证券取经带回两箱书写出6篇论文
采访之前,记者看了不少关于筹备上证所的文章。很多文章都说筹备的时候一切都是自己摸索的,并没有去国外取过经。龚浩成告诉记者,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行长这个层面,其实已经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早在1986年,刘鸿儒就组织了央行全国13个分行的行长专门到日本野村证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费用全部由野村证券承担。
或许是经常思考的缘故,83岁的龚浩成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居然能够一个不漏地记起20多年前的13个分行的名称:“有江苏分行、南京分行、苏州分行、广州分行……去学习的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分行,都是一些在接下去几年中可能会成立交易所的地方。”可以想象,在即将到来的“大浪潮”中,各地的行长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从野村证券回来以后,龚浩成对怎么搭建证券交易所有了完整的认识和充分的思考。“从日本足足带回来两大箱子书啊,光是怎么筹建交易所的论文就写了6篇!”
受深圳报纸启发办汇市
除了证券市场,在龚浩成当央行上海分行行长期间,还筹备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市场——外汇市场。龚浩成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国内的外汇非常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呢,龚浩成讲了个故事给记者听:“当时我们30几人一起去美国华盛顿参加世界银行经济学院的一个项目管理培训,美国方面给我们每天100美元的生活补贴。那是上世纪80年代啊,每天100美元的费用应该说是相当高了。可是事实上,我们每天的零用钱是不可能拿到那么多的,而仅仅只有2美元,剩下的98美元都必须交回给国家,因为当时国家外汇实在紧张啊。”
在这样的局面下,龚浩成当时有了很明确的一点想法就是,外汇市场一定要办。但是具体怎么办,还不是太清楚。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小典故”,促成上海外汇市场起步的居然是深圳一家报纸。
“那天我在看深圳一张报纸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在讨论能不能进行商品调剂。突然灵光一闪,对啊!调剂,外汇能不能调剂呢?先在企业之间进行调剂,这样就不涉及到外汇流失了。”就是受深圳报纸上这篇文章的启发,上海的外汇调剂中心就此起步,慢慢成长为今天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记者手记
要在上海把金融市场一个一个搞起来
1947年,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龚浩成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浩成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带给他“养份”的学界大家,一切仿佛都发生在昨天。“学了那么多东西,我只记得三个人:亚当·斯密、凯恩斯和马克思。”
在这3人的引领下,龚浩成很早就有了开放的思想。上世纪80年代初,龚浩成还在上海财经大学做系主任时,上课时就足足讲了3个小时的证券。“我上课是有些‘歪门邪道’的。当时其他老师都反对啊,他们认为上课就应该按教学大纲嘛,怎么可以讲这些呢?”那个时候,龚浩成已经在校园里开始了对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最初传播。而一批批听着“歪门邪道”课程长大的学生们,如今正在上海各大金融机构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来到央行做行长的龚浩成当时思路很清晰:市场方面,要把证券、外汇、拆借、贴现等市场一个一个搞起来。每年办1—2个创新的东西,把国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全部做起来。体制方面,打破央行“大一统”格局,让工、农、中、建承担起了更多的职能。

㈨ 厦门外汇局

你应该很清楚吧,
厦门没有这个局。
你想说:“国家外汇管理局厦门市分局”吧、
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whjjs/whjjs_detail2.jsp?fid=38&ID=160400000000000000&id=1

国家外汇管理局厦门市分局 :
主要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统计、管理、预警和分析工作;
(二)负责辖区内经常项目管理工作;
(三)负责辖区内资本项目管理工作;
(四)依法检查辖区内机构执行外汇管理法规的情况,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五)监督管理外汇市场的运作秩序,分析预测外汇市场的供需形势,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政决性的建议和依据;
(六)规范辖区内外汇账户的管理工作;
(七)承办国家外汇管理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国际收支处(综合业务处)
电话:0592-5890966

经常项目管理处
电话:0592-5890935(进口贸易外汇管理科)
电话:0592-5857020(出口贸易外汇管理科)
电话:0592-5890932(非贸易外汇管理科)
电话:0592-5890970(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科)

资本项目管理处
电话:0592-5890945(投资管理科)
电话:0592-5890947(外债管理科)

国家外汇管理局厦门分局(简称厦门分局)于1981年4月正式成立。初期厦门分局和厦门中行对外两块牌子,内部一套人马,1984年12月24日从厦门中行正式分设出来,厦门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分行合署办公。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通知,各省、市人民银行正副行长均担任外管局正副局长。1988年7月设立外汇管理处、外汇综合管理处,1989年2月设立外汇调剂中心。1995年3月设立外汇业务处、外汇检查处、外汇交易分中心。

地址:
http://map..com/?newmap=1&s=inf%26uid%3D549853ee93fd1da9c62ba17a%26c%3D194%26all%3D0&fr=alas0
地址: 湖滨南路220
电话: (0592)5857069

仅供参考。

㈩ 中国自1981年开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些什么措施

1.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1979-1993年)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时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于出口创汇成本,但高于国内外消费物价之比。为了扩大出口,人民币需要贬值,不过人民币贬值对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利。从兼顾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需要出发,1979年8月政府决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汇率之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它以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润计算出来,明显低于官方汇率。 第二阶段是取消内部结算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年)。双重汇率体制明显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安排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从对外关系来看,IMF将双重汇率看作是政府对出口的补贴,发达国家威胁要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补贴税。第二,从国内角度来看,双重汇率造成外汇管理工作中的混乱,而且它在外贸部门仍然吃大锅饭的情况下不能有效抑制进口。所以,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内部结算价,人民币又恢复到单一汇价。 为了配合外贸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国逐步取消财政补贴,从1988年起增加外汇留成比例,普遍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放开调剂市场汇率,形成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4年至今) 第一阶段是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菹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央行通过参与该市场交易管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对外公布的汇率即为该市场所形成的汇率。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而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间小幅度升值外,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1999年,IMF对中国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 第二阶段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至今)。钉住制成功地保持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和投资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加剧。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中国一直保持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双顺差规模持续扩大,2004年经常账户盈余已达到当年GDP的4.2%。第二,双顺差造成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并带来了货币冲销操作的压力,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第三,粗放的出口增长方式使我国出口品的技术含量低,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部分出口产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对环境破坏严重,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阅读全文

与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莞2019年融资租赁补贴 浏览:781
期货客户群 浏览:456
内蒙古经济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523
金融公司招培训专员靠谱吗 浏览:210
全国现货交易所有哪些 浏览:182
申万期货交易平台 浏览:587
非金融服务利息可以开票吗 浏览:803
互联网理财恒昌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734
鼎丰集团做什么 浏览:282
杠杆视频物理大师 浏览:201
汇率20天内变化快吗 浏览:293
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快易 浏览:947
大宗交易所之家 浏览:291
外汇交易中ac指数 浏览:718
购买外汇用途限制 浏览:238
杠杆动力与阻力区别 浏览:561
益盟黄金眼公式 浏览:2
石油山东股票 浏览:968
成都市市属国有企业投融资 浏览:376
中行换外汇要办卡 浏览: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