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指外国存在中国的钱还是中国存在外国的钱
外汇储备是指中国持有外国的货币,并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
拥有权与使用权都归中国。
『贰』 我国是否能通过从国外进口粮食来满足粮食需求
(一)今后,5—10年内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状况将是前松后紧
1.今后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的增加量,将呈前小后大的变化。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0161万吨和57221万吨;与2001年的粮食需求总量相比,2007年和2012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分别增加1661万吨和8721万吨。按照前文计算,不考虑出口需求因素,与2001年相比,到2007年前,我国粮食的需求总量将年均增长276.8万吨;在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的5年间,我国粮食的需求总量将年均增长1412,万吨。单纯从粮食需求总量的年均增量看,在未来5—10年内,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将呈现前松后紧的格局。如果将大豆和包括薯类在内的杂粮等扣除,单纯考虑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主要品种,则未来5—10年内我国粮食供求前松后紧的格局更为显著。2001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净出口总量为819.11万吨,前文在计算2007年和2012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时,未考虑这部分净出口需求量。为增加可比性,我们将2001年的粮食需求量扣除粮食净出口量,在计算未来5—1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的增加量时,再扣除届时大豆和杂粮需求量的增加量,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净出口因素,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的需求总量,将分别减少860.89万吨、增加2315.11万吨。我国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的需求总量,在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的6年间,将年均减少143.5万吨;在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的6年间,将年均增加635.2万吨。
2.从“六五”以来的经验看,在今后5—10年内,主要依靠国内增产实现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是可能的。与上个五年计划时期相比,“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我国粮食年均总产分别增加近3000万吨、4000万吨和5000万吨;从“六五”到“八五”、从“七五”到“九五”时期,在连续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粮食总产年均分别增加了近7000万吨和9000万吨。考虑到未来时期我国的粮食增产形势比较严峻,我们可以保守地估计,在未来5年和10年内,全国粮食增产的总量分别相当于“九五”时期和“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总数的213。再扣除退耕还林还草减少的粮食总量的最大值2000万吨,那么,与2002年相比,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粮食的年均总产将会分别增加1300万吨和4000万吨,分别相当于每年粮食需求总量增加量的78.3%和45.9%。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此项估计时,我们对粮食需求量尽可能高估,但对粮食生产量尽可能低估,因此届时我国粮食的实际增产量对需求增加量的满足程度可能更高。
到2007年和2012年,在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的增加量中(分别为1661万吨和872.1万吨),分别将有1583万吨和3543万吨属于大豆需求的增加量。在此期间,国内大豆生产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这将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大豆的供求缺口;主要表现为油用大豆;油用大豆的生产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如我国的东三省和内蒙古。这些地区扩大油用大豆种植。虽有一定潜力,但受到耕地总量、大豆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比较利益关系的制约;毕竟幅度有限。况且,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大豆生产国的大豆出口规模较大,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增产较快,我国只要对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有适当的弥补渠道,适当进口、甚至扩大进口部分大豆,既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不至于导致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考虑到大豆需求的增长主要依靠国外进口,除个别年份外,即使是到2012年,单靠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来满足国内需求增长的60%,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3.我国国内的粮食库存充足,为近期填补国内供求缺口提供了重要保障。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世界粮食安全最低储备规模,为新的粮食年度(新粮大规模收获)开始前,粮食储备要达到全年粮食消费量的18%,即保证两个月以上的粮食消费量。我国新粮大规模收获发生在5月份(各地略有差别),因此;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规模,应该为年底的粮食储备量能够满足6.5个月的粮食消费量。按2001年的粮食消费量计算,我国粮食储备的最低规模应该在26271万吨。按2007年和2012年的粮食需求量计算,我国粮食储备的最低规模应该在27174万吨和30995万吨。2001年,全国粮食企业和中央、地方储备粮的总规模为26500万吨,农户存粮20000万吨左右,比粮食安全所需的最低储备规模高出近20000万吨;高出最低储备合理规模的77%。只要市场粮价合理回升,将部分企业存粮和农产存粮转化为市场供给,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即使连续两年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2000万吨,国内粮食库存基本上也足以稳定国内的粮食市场。但是,如果最近几年粮食消费量大于生产量的趋势不能根本扭转;那么,随着现有库存的逐步消化减少,到2007年之后,库存对粮食供求缺口的填充作用,将显著减弱。
(二)对今后5—10年内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谨慎乐观、未雨绸缪
1.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乐观因素。
——一旦市场粮价趋于合理,利益机制会驱使农民多种粮、企业多卖粮。在南方和一年两熟、两年三熟地区,只需半年或稍多时间,农民就会把产量提上去。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利益机制越来越成为调节粮食供求和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大量研究表明,在当前条件下,我国粮食的供给弹性要远远大于需求弹性,如肖国安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多数年份中,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都要大于需求弹性;以2000年为例,我国粮食的供给弹性为0.82,而需求弹性仅为0.26。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一旦国内市场出现粮食短缺,适当进口部分粮食作为补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发表的《世界农业:2015年—2030年展望》显示,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的放慢,全球粮食需求的增长将逐渐减弱,从中长期看,世界粮食的需求量将不会超过供应量;因此,我国有条件从世界市场上多进口一部分粮食。2001/2002年度世界谷物贸易量为23860万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大豆外,我国对粮食的年度最大进口量,是1995年的2000万吨,不及世界谷物贸易总量的10%。虽然在某一年份中,迅速大规模地扩大粮食进口,有可能拉动世界市场粮价迅速上涨;但如适当注意均衡进口,对世界市场粮价的影响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况且,由于我国的“大国效应”,进口的大量增加,会导致国际、国内市场的粮价关系向着有利于抑制进口、增加国内生产的方向转化。
——加入WTO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适当进口一部分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并将相应的资源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福利水平。从理论上讲,加入WTO以后,进口配额的扩大和关税的下调,将会导致我国缺乏比较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量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当然,这种进出口格局的调整,要在平衡主产区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近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在国际关系中,粮食进口国处于被动局面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了,与出口国相比,粮食进口国往往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因此,今后,我国应该主动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我国对国内粮食自给率的定位,也不必设得很高,从目前定位的95%降到90%,应该是必要的、可行的。
2.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也不可盲目乐观
——当前,虽然我国企业和农户的粮食库存规模较大,但有相当一部分库存,特别是农户库存,是在关键时期调不动、用不上的,难以转化为市场供给;特别是如果粮食供求形势发生逆转、粮价上涨,农民和粮食企业都可能囤粮惜售,增加库存、减少销售,等待高价,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也可能对此推波助澜。过去二十年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前所述,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储存规模,具有较强的地区不均衡性,加之中国幅员辽阔、粮食物流系统落后,所有这些都给粮食调用和实现区域平衡、品种平衡,增加了困难。此外,无论是企业库存还是农产库存,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分,特别是在企业库存中,还有一部分不能用作口粮的陈化粮。
——在我国粮食供求和资源配置方面,主导机制已由计划机制转为市场机制,因而,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效应”,越来越可能减小粮食供求调节的回旋余地。这与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供求和资源配置主要采取计划和行政手段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那时,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效应”,实际上有利于增加粮食供求调节的回旋余地。
——今后,如果农业的基础设施状况不能明显改善,一旦出现连续两年粮食单产的大幅度负向波动,就可能导致粮食供求形势迅速逆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单产的负向波动系数最高的达5.15%,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的负向波动系数最高的甚至分别达到10.15%和15.68%。最近几年来,连年出现自然条件对我国粮食生产的严重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农产粮食经营的商品率低,市场供给的小幅波动很容易形成对粮食价格波动的“放大效应”,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前述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乐观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以稳定和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但是,至少从趋势上看,在我国仍有一系列因素正在以现实的、潜在的和或然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如城镇建设占地等。
——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粮食供求的主要矛盾将由总量矛盾转为结构矛盾,区域平衡和品种调剂问题,越来越成为调节粮食供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随着粮食生产比较利益的下降和主产区粮食负担问题的日益显性化,粮食区域平衡中的“两增一减”,极有可能转化为“三增一减”:不仅余粮省和缺粮省的个数增加、余粮省的余粮总量减少,部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劳动力大量增加,由此可能导致其缺粮问题迅速凸显,缺粮数量迅速增加;甚至在南方一些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这些问题都会日趋严重<
『叁』 中国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出了是什么事还要我们来捐款
首先,中国过多的外汇储备是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的!其次,一国的外汇储备是不能随便乱用的,如果真的“藏汇于民”,会加速通货膨胀,也会影响货币当局实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国际上的热钱一直在紧盯人民币,央行需要外汇来保证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肆』 中国外汇储备概念是否储备的都是中国的钱
网络里查的:
中国外汇储备(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 795亿美元,一季度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55%。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 37.36%。截止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对环球网记者说,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
中国大陆外汇储备作为国家资产,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部分实际业务操作由中国银行进行。
简单地说,外汇储备是国家的资产,以外国货币的形式表现。
『伍』 美国是粮食出口国,中国是进口国,它要对付中国只需不卖粮食给中国就行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的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水平,是远远高于我国的,美国拥有这么大的平原,但本身国家人数却只有中国的1/13,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美国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大豆来保证出口。对美国农民来说种大豆,虽然挣不了很多钱,但是可以领取政府的补贴这也是笔不小的数目。
归根结底,美国出口这么多粮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占据国际市场。粮食在国际市场的占比越大,美国就越有机会利用粮价的波动控制市场。
(5)中国外汇储备进口粮食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应当明确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主体,应当明确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主要责任。我国已经具备相应的实力,2007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5万多亿元,我国完全有能力建立我国粮食安全的保证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国际上各国政府强化支持农业基础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生了长期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投入。
协调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一致性。对粮农来说,要藏富于民,第一要提高粮食的收购价,让种粮农民在提高产能的同时增加收入。要提高粮农的补贴,虽然我国实施的对种粮农民生产和收入的补贴。
『陆』 懂经济的解释一下,中国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
来源:
第一种是:贸易顺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出口剧增,每年国际贸易顺差巨大,每年赚钱了大量外汇。
第二种是:外资投资。如各国外商对的中国投资,或者热钱的涌入,经过多年累积,形成了巨大外汇储备。
第三种是:资本升值。通过专业的投资机构,用外汇进行投资,购买外国债券、股票、基金等等赚取的收入。
在我国,外汇是央行负责统一管理。比如: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10万美元需要兑换成人民币,用人民币投资,央行得到美元。企业对外贸易赚取了10万美元,需要到央行兑换人民币,央行得到了外汇,企业得到了人民币。央行获得兑换来的20万美元,由专门机构进行投资、保值、升值,央行钱又生了钱。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柒』 中国的外汇储备包括哪些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没有对外明确公布过,目前属于国家金融机密。据估计,美元资产占%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依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报道以及中国外贸收支中各币种的比例。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原因:
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活动要以国内经济为主,虽然美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很大,但是与美国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瑞士的相应指标,后者三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外向型的,其货币价值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干扰而大幅波动,不利于保值。
(7)中国外汇储备进口粮食扩展阅读:
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79亿美元,较11月上升123亿美元,升幅0.4%;较年初上升352亿美元,升幅1.1%。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指出,2019年12月,中国外汇市场供求延续基本平衡格局。受全球贸易局势、主要国家央行货币政策立场、英国大选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指数、主要国家债券价格有所下跌。
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