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政治经济学外汇利率

政治经济学外汇利率

发布时间:2022-04-28 21:12:26

『壹』 高一政治经济学问题

我简单给你说一下吧:
1,为什么说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是因为(外汇就是外国钱),一般只有国与国之间平衡交易的逆差(举个例子:你拿你手上的5美元,在中国上网买了在美国卖的一块手机电池,你把钱汇出去了,但是你的钱其实没有飘洋过海被邮寄到卖家手里,而是被国家记账了,到了年底美国和中国就把这一年来往的数累计一下,结果巧了两国交易的总差额;中国欠美国5美元,然后明年年初中国就拿个信封装5美元邮给老美,呵呵呵,大概就是这样。),或者还外国人的债,才能用上。这种相当于支付债务的职能,就是支付职能嘛。
然后“世界货币”必须是十足的价值(不是价格啊),而且是贵重金属块,然后按照总量来发挥职能,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要是人民币是世界货币咱们国家就随便印,不就是最富有的了么?
给你两个定义:(仔细看)
世界货币职能
含义: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实际上,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就是金块,银块。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如现在的美元等只是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结算手段,还称不上世界货币。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这里要注意的是:是国与国之间的购买、支付、转移)

外汇(因为你还是高中知道狭义的概念就可以了)
狭义的外汇指的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可用于国际间债权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这里注意现在全球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没用贵重金属块的)

回答你的第二大题的
第一小题“那若你有100万人民币存银行,不就在实行“贮藏手段”吗?”
看看定义吧:
贮藏手段职能
含义: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只有当纸币币值(你就当是含金量。呵呵)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第二小题:“我们看到街上各种物品用几元几元定价,不就是实行“价值尺度”吗??”
先看看定义吧:仔细看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而此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单位则必须依赖于现实中流通的货币。正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货币本身作为商品也存在不同货币之间量的差别,因此人们为货币也制定了一个量的标准,即规定价格标准(有时亦称价格标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
要是没有货币,一盒月饼就卖8两面+3钱油+五两馅+一小时火烤+3分钟人工+0.0001ML汽油+驾驶人员劳动力+包装人员劳动+等等。我问你没有货币你怎么支付?因为货币天生的特性,他就可以给物品的价值用它(货币)自己的多少来衡量。这种衡量就是“价值尺度”。

答:第三个小问题:“纸币和货币一样不?如果说现今货币的存在形式就是纸币,那货币和纸币不就等同了吗??”

纸币只是货币里的一种,货币里有:硬币(比如现在用的1毛5毛1块硬币),纸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准货币(例如股票债券),货币替代物(例如信用卡)。

『贰』 需:高一政治经济学整理归纳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等。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基础知识上要把握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内容、企业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内容,还要注意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
企改革的联系。4.产业和劳动者
本部分由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三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业问题已扩展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十六大精神,此部分需要注意的变化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要把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的基础知识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去复习。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力n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这个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核的重点,它与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下岗和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农”问题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于劳动者要把握劳动者主要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从和现实的联系上看,要重点把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包括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尤其是关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另外,它和就业、人力资源发挥、劳动纠纷问题等都有内在联系。
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把握订立的原则、意义。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纠纷的增多、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同每个劳动者都有直接的联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容易混淆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注意加以区分。另外,复习时要注意与解决贫困人口、扩大就业问题相联系。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本部分由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需要在社会总产品(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中去把握。
财政与税收的作用在比较中把握,注意其区别。财政预算的过程体现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因此可以和《政治常识》中人大的职权相联系。
需要注意的变化有:一个是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实行的“费改税政策”,因此目前主要是税、利、债三种形式,二是我国的费改税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
另外对财政赤字要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
6.银行和储蓄者
本部分由我国的银行和公民的储蓄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银行的产生、分类和职能、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和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重点把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及职能,把握中央银行的职能时要注意和政治学部分国家职能、经济学部分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复习。另外,有关银行利润、利率的知
识也需要很好地复习和掌握。
我国银行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我国为扩大内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正确消费政策都和银行的作用有直接联系。
对储蓄的作用,要能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储蓄存款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复习要放到关系中去看,包括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要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如何投资理财使财产保值、增值,如何规避生活中的风险,都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本部分由商品服务市场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市场交易原则要把握原因、内容、每—一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依据、如何遵守等内容。从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看,我国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
体系,就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体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消费观的内容。从与实际的联系看,本部分涉及消费对社会需求的拉动作用。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教材重点、社会热点、学生联系实际紧密的交叉点,当然也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本部分由当代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对
外贸易的含义、主要内容、方式与作用、基本原则。关于经济全球化,要从含义、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实质、影响、我国应如何应对及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等多方面去把握。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贸组织规则的熟悉与利用以及对我国各方面改革提出的要求、三大产业如何应对挑战等都可能成为高考考查的问题。另外,复习中要注意其与政府机构
改革、“三农”、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问题等的内在联系。
在外汇、汇率的问题上,要分清本币与外币的升值或跌落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还要注意我国市场经济在面向世界上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对外贸易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待贸易顺差与逆差,不仅要会辨别,还要能做辩证的分析,对其评价更应依据具体的条件而定。
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和作用是重点,复习中要注意与我国与世界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国企改革、技术创新、“走出去战略”、国家的经济安全等知识点相联系。

『叁』 大学政治经济学有关问题

1.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争形成的.是指社会各部门利润率的一种平均化趋势.其公式是: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利润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是指按照平均利润率而获得的利润.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平均利润是利润转化而来的,利润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剥削关系被掩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剥削关系.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市场进行自动调节的自由放任,到在市场调节基础上逐渐加强国家干预的过程。
过去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有计划,资本主义无计划,资本主义存在着无政府的市场竞争,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这种认识显然是无知或偏见。不久前,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好象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03 页)又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4 页)本文拟就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做一些粗略的研究和探讨,以对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管理的科学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凯恩斯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的思潮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而在这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则是自由竞争的天下,是遵循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鼻相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行事的。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代表,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经济自由。他认为人是理性的,是专为自己打算的,是受自我利益驱使的,如果任凭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利益,也就是促进了社会利益。政府不应干预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欲望,而应当遵循一种自由放任政策。他竭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干预本身就是坏事”,主张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供求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正是这样,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阶级没有宏观经济学,只有微观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但这种“看不见的手”可使资本方义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很快就受到了挑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私人竞争很快被私人垄断、股份公司、 跨国公司所代替, 竞争无序化导致了不断出现的危机。1929年的大危机,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理论和思潮也就应运而生。
凯恩斯,美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家。早年主要从事货币理论和政策研究,提出用通货管理稳定物价和生产水平,通过调节信贷特别是调节利率来维持储蓄和投资的平衡以稳定价格和经济活动水平。20年代中期开始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1936年发表他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失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主张,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国家直接进行投资、增加公共开支、政府采购、对资本家实行补贴、降低利率、压低实际工资以刺激私人投资,主张赤字财政、通货膨胀,还主张扩大消费、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实行对外扩张等。他的这种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二战后成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亦即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做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的国家,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凌驾于个别的、私人的垄断资本之上,同时也必然承担个别垄断资本无法承担的,但作为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必须承担的任务,在社会范围内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协调,以此为垄断资本的总利益服务。当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社会对这种宏观控制需求不强,国家也没有掌握足够强大的资本实现这种控制,而当它进入国家垄断之后,这种要求和这种可能都具备了。
凯恩斯主义之后,还出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用来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许多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也都是国家干预的著名人物,如法国总统戴高乐、美国总统罗斯福、法国总统密特朗等,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政策。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的思潮,这种思潮方兴未艾。当前在美国,被称之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方法就是坚决用“行动主义”代替“放任自流”,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克林顿在其总统经济报告中说:“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为此,克林顿的“行动主义”,使政府部门介入经济生活,如首次在白宫成立了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并行的国家经济委员会,统筹和协调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在克林顿所制订的国内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都贯穿着政府干预的思想,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对凯恩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理论,应予正确和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这种思想和理论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是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它们还有对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有它科学认识的一面。当他们在幻想用国家干预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时,他们的主张是庸俗的和幼稚的,而它们的国家干预的思想和某些具体手段和措施,还有其真理性和科学性,较之放任自由的思想,是对于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新的和深入的认识,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二、国家干预的方式和手段
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亦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其基本经济体制,其基本经济机制是市场调节,国家干预是以市场调节的辅助手段出现和存在的。
以市场调节为前提和基础,国家干预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的。由于各个国家具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各国所继承的历史遗产的不同,国家干预的手段和方式也各有差异。但总的说来,他们都是不同程度地利用国家的集中权力,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管理经济的职能,借助于行政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运用计划、政策、法令、金融、税务、财政、价格、投资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这些手段和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国家计划
国家计划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国家干预方式,但却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比较重要的方式。它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自由竞争体制,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使这种体制受到严重的挑战,而战后又都面临着重新整顿经济和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痼疾的问题。在国家干预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先后实行国家计划,如法国、日本、荷兰、英国、比利时、瑞典、挪威、意大利及联邦德国等国家。其中以法国和日本为最典型,制定计划最早,国,还逐渐发展起比较完备的计划化理论,形成了被称作“第三道路”的市场和计划并行的管理方式,在资本主义的计划化方面十分值得重视。
法国在1945年在戴高乐的创意下,由法国计划化创始人让?莫内提出了战后第一个国家经济计划《关于现代化与装备计划》,标志着经济计划化的开始。戴高乐认为,计划“关系全局,规定目标,安排轻重缓急的次序”;“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计划是杠杆,能把我们的企业界推动起来,能迫使他们实现高产,引导各企业联合起来,带领他们参加国外竞争”。自此以后,法国共制订九个全国性计划,并把全国计划和局部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互相结合,一直到现在。法国的计划化对于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对发展农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经过初期整顿和恢复后,开始制订和执行具有指导性的经济计划。1951?1955年,先后制订了部门经济发展计划,如《钢铁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汽车合理化三年计划》、《煤炭合理化三年计划》、《电源开发五年计划》等。自1956年开始又制订了全国性计划,如《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为最著名。该计划是池田内阁根据经济学家、经济高速增长派代表人物下村治的理论编制的。该计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结合日本经济发展实际制订的,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效果极佳,仅用了6 年的时间即完成计划的基本目标,成为使日本实现现代化起了重大作用的计划。
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计划的指导性而非指令性,国家制订的计划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预测重在制订宏观目标,它对于私人企业没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即使对于国家公共事业也不强求其必须按计划行事。计划是预测为引导手段,使经济按协调发展的要求,满足国家的整体需要。计划的指导性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金融、税收、价格等手段,诱导企业按计划办事。其次是计划的协商性。法国和日本等国都有制订计划的专门机构,参加者以政府官员、企业主代表、工会代表为主,进行充分的协商,这种民主性和群众性,保证了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让?莫内说:“没有法国人民参加,就不可能改造法国经济,我们说的人民指的不是抽象的实体,而是工会、工业家、政府和将来参加执行现代化和装备计划的人。”(《法兰西手册》1977年第181期第18页)经过充分协商, 使计划成为提高企业家需求预期的一种手段,也更容易为不受计划制约的企业所接受。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又充分采取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达到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经济立法
经济立法是国家干预的另一种手段和方式。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定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准则,使企业活动规范化和有序化,使企业按政府希望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日本现行法规大约有11000多件, 其中大部分是经济法规。如为建立工业标准化体系,1949年制订了《工业标准化法》,为推动老企业的改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1952年制订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此外,如《加工机械试验研究补助金制度》、《新技术开发贷款制度》、《中小企业现代化技术开发制度》、《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法》等等,对日本工业的现代化起了巨大作用。日本的经济法规都规定为达到一定目的目标,目标一旦达到,该法律就宣布无效,再以新的经济立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多通过经济立法进行。大致分为五类:1.为整个经济制订的法律,如充分就业法、税法等;2.为某些具体行业制订的法律和条例,如银行法、能源法和各种工业标准条例;3.处理企业与企业间关系的法律,如反托拉斯法;4.处理雇主和雇员之间关系的法律,如劳资关系法、最低工资法等;5.保障社会利益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消费者安全法等。通过上述法律和条例,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发展创造条件,或对企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
(三)经济政策
比起立法来,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经济干预的机能更强。经济政策主要用于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更多地使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包括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和关税政策等等。日本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解决自有资金不足问题,不断降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为了发展新的工业部门,政府规定了更低利率,甚至采用免除利息的措施。如电力、电子、石油等工业,多年来的贷款利率都只有6.5%,比一般利率低得多。其次,对工业实行减免税政策。日本工业企业所缴纳的税款只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1%。对企业的减免税措施多样,如缩短主要产业设备折旧期限,对出口贸易损失预备款采取免税措施,对继承财产缓征税款等。1947年,日本政府对大企业的减税率为42.1%,用税收政策对大企业进行扶植。新兴工业部门的企业在减免税方面得益更多。美国通过税收政策和联邦储备银行的金融信贷政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如增减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紧缩和放松银根,直接影响投资、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速度。美国州和地方都有征税的权力,因而他们就可以采用降低税率的办法吸引工商企业到本地区投资,以发展本地区经济和扩大就业,还可以通过提高和降低利率的方法改变本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和投资方向。
(四)总统的年度经济报告或咨文
美国在国家干预方面,同法国、日本具有迥异的特点,即其虽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计划化办法,虽有计划,但不稳定,不连贯,取而代之的是总统的年度经济报告或咨文。总统每年都要向国会提出经济报告或预算咨文,有时还要作一些特别的咨文。这些报告和咨文,一般都对以后一年或数年中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做出安排,国家以此引导和控制重要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对税收和财政作出安排,保证国家财政用于合理的支出,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
(五)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
象美国这样的基本上不实行计划化的国家,国家为了实现其目标,在各种干预手段中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政府可以把巨大的财政力量投向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部门和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此外,政府通过采购影响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方向。 1978年,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采购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3%。 联邦政府的采购费用大部分用于国防工业和尖端工业,大大促进了国防工业、航天工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电子、化工、橡胶、冶金等行业的发展,刺激企业的投资和生产。
(六)国家控制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对经济实行有效调控
货币金融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国家对金融机构的集中控制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必须建立和控制中央银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属于国家银行,只有美国联系储备银行较特殊,既非国家出资,亦非私营,而是由参加储备系统的银行认股。但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组织形式不同,构成成分有差异,但都是置于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之下,其领导人由国家任命,制订或参与制订货币金融政策,成为国家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并以中央银行为首形成统一管理的要求。这样,国家就可以把货币金融调控手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调控的效力,通过它制订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以及管理外汇和国际金融业务,成为调节整个国家经济的中心环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干预当然不止这些,如国家向社会提供经济报告、发布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国家及时调整外贸政策、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提高本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如此等等。
三、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国家干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对国家的经济管理经历了一个由自由放任到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并行阶段。国家干预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体现了社会大生产对管理的需要,同时又是人们对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规律的深入认识的结果。
(二)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即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经济运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企业都是能够自行积累和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市场竞争是其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单有这一只手还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经济。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每个独立活动的企业都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涉及到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全局发展的经济活动常常被冷落。每个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中,由于受视野、信息来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也常常会产生失误,个别企业甚至会为自身利益,损害国家和整体的利益,如此等等,于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就不可避免,这就出现了另一只手“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它既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又会使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国家干预的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管理实践的产物,它既总结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管理实践的经验,也总结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管理实践的经验,如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以及以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端典经济学家米尔米达、法国经济学家马塞为代表的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二元调节理论等等。虽然他们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他们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的性质。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因此他们的管理理论也不能不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某些规律和要求,不能一概斥之为资本主义而加以抹煞,而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吸取其合理的东西并加以借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如法国的计划化的理论与实践,就很有值得重视之处。他们在制订计划时特别重视协商,充分“发扬民主”与走“群众路线”,而在制订和执行计划时,又有一套非常完备的机构,包括协商机构、规划机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和审议机构,以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再如日本,他们曾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某些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制订专项计划,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很有借鉴意义。
(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由自由放任到逐渐加强国家干预的历史,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既要市场调节,又要政府干预。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调节的基本机制,因为生产是以消费为前提的,而市场集中反映社会的供求关系,因此市场应是社会化大生产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它既有微观效益,又具有宏观效益。但市场的宏观效益是以微观效益为基础的,即它是以参加市场竞争的每个企业的微观调节达到的,因此市场调节也就是有不足之处,它不是一种宏观视野下的宏观调节。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做为社会代表的国家,就必然地要承担起这种责任,进行“二次宏观调节”。这种宏观调节当然主要还是以利益驱动原则、以经济杠杆为手段进行的,使“二次宏观调节”同市场的宏观调节协调。它是软性的,而不是硬性的;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两个机制的重要性。所有这些进一步证明了邓小平关于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的正确性。
(五)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由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限制,它的国家干预常常受到私人利益的牵制,因而较难充分发挥其干预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其国家调节就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为有效。3. 第一,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第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重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四,建立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第五,建立健全的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对要素收入,财产收入和政府的初次分配收入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各机构部门之间进行的,一个部门的再分配收入必然等于另一个部门的再分配支出,如果把国外作为一个机构部门处理,则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恰好等于在分配支出。通过在分配,会影响收入在各个部门的结构,而不能使收入总量得到增加。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经常性再分配;另一种是资本再分配。经常再分配是对现期收入进行的分配,分为收入税和经常转移两部分。5.(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其它资本家为此目的开展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6.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

『肆』 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计算公式

1、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关于企业利润的计算
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用公式表示:利润=生产总量-生产成本
4、关于经济效益的计算题
企业利润=总收益(平均售价×销售量)-总成本
5、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6、关于汇率与币值变化的计算
汇率又叫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某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即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该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货币,该国货币升值了。(外汇汇率上升,说明人民币贬值;反之,人民币汇率升值,说明外币贬值)

『伍』 有关高中政治第一册_政治经济学的所有计算公式,尤其是通胀&通紧以及货币贬值的…谢谢了~

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整体上可归为两类:一是显形计算题,即进行具体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性计算题,即无需进行运算的计算题。下面对经济常识几种常见的计算题进行归纳并举例分析。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注意: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时,要注意对题中的数量进行观察、计算。例1. 如果现在1只羊=2袋大米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那么,一只羊可以换( )A.1袋大米 B.4袋大米 C.3袋大米 D.2/3袋大米解析:例1生产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倍,说明羊的价值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二倍,而且,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说明大米的价值量就不变,那么1只羊= 2/3袋大米。正确答案是D。二、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问题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例2. 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_____亿元,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______元纸币,这会引发______。下列答案正确的是( )A.4000、0.25、购买力降低 B.2000、0.5、通货膨胀C.2000、2、纸币升值 D.2000、0.5、购买力提高解析: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ⅹ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由此公式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ⅹ10)/5=2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4000亿元,为实际需要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1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0/4000=0.5元。该题正确答案为B。三、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问题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例3. 甲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甲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甲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甲一年的劳动收入为________。( )A.4万元 B.5万元 C.6万元 D.7万元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劳动收入”,即通过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收入。试题中,甲的年薪是劳动收入,即4+1=5万元。甲的红利收入和出租住房的收入都是非劳动收入。该题正确答案为B。四、关于股票价格的计算问题有关股票的计算题,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现结合例题,就两种常见的股票收益计算方法作简要分析。例4. 某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种股票发行7200万股,当年每股预测收益0.48元,发行价7.34元,上市首日开盘价16.5元,最高价17元,收盘价15.2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年息4%,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假如在该股票上市第一天就以最高价把100股原始股全部卖掉,可以获利_______,总收入为 ________。( )A.966元 1700元 B.1200元 966元 C.48元 1200元 D.786元 48 元 解析:这一类主要计算股票收益。一定数量股票以一定价格(如:开盘价、最高价、收盘价等)卖出的获利情况,计算方法是:收益=(卖出价-发行价)×卖出数量。依据公式获利=(17-7.34)×100=966(元)。一定价格卖出后的总收入,应该是总收入=本钱+收益,即总收入=7.34×100+966=1700(元)。正确答案为A。2.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年购买100股股票的价格为( )A.12元 B.1200元 C.48元 D.4800元3.如果每股票面金额7.34元不变,并预期每股每年获得4.8%的股息,那么一年后,某人购买100股股票的价格是( )A.724元 B.1650元 C.1520元 D.881元解析:这一类题是计算股票价格。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股票价格的计算方法,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年利率,其中银行年利率是一定的。预期股息是计算的重点,预期股息材料一般以两种方式告知:一是直接告知,如解答第2题时,原材料直接告知“当年每股预测收益0.48元”,可以直接套用公式,100股股票的价格=0.48/4%×100=1200(元),正确答案为B。二是间接告知,第3题中的“预期每股每年获得4.8%的股息”就是间接告知。这样情况要分两步计算,首先要算出预期股息,然后再套用公式算出结果。预期股息=股票价格×预期股息率,根据题设可知预期股息=7.34×4.8%,那么100股股票的价格=(7.34×4.8%)/4%×100≈881(元)。正确答案为D。五、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问题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分别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例5. 下列情况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是( )A.去年投入资金200万元,获利140万元;今年投入资金300万元,获利160万元。B.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资金减少1/2,利润总量减少1/3。C.占用资金比以前增加10%,利润总量增加5%。D.资金增加10%,利润总量也增加10%。解析:该题考查对经济效益的理解,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A项,资金利润率70%变为60%,经济效益下降。B项,利润减少的幅度低于资金减少的幅度,经济效益提高,应选。C项,利润增加的幅度低于成本增加的幅度,经济效益下降。D项,利润增加的幅度等于成本增加的幅度,经济效益不变。六、关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计算问题社会总产值就是把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总和。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例6. 某国物质生产部门一年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4000亿元,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为800亿元,上缴国家的税金为500亿元,企业利润为200亿元,该国当年创造的国民收入是( )A. 5500亿元 B. 4700亿元 C.1500亿元 D. 700亿元解析: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从价值形态看就是净产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工人工资+企业利润+上缴税金,因此,该题中国民收入应是800+500+200=1500(亿元),应选C。七、关于增值税的计算问题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例7. 某服装厂从纺织厂购进一批布料,服装厂应付的款项共计9945元,其中布料的销售价格为8500元。纺织厂销售这批布料应缴纳的增值税为1445元(8500元乘以17%的增值税率)。这笔增值税由纺织厂上缴国家,并在开具给服装厂的增值税发票上明示。服装厂将这批布料加工成服装出售给百货商场,服装的销售价格为15000元。服装厂应缴纳的增值税是( )A.1105元 B.1445元 C.1200元 D.2550元解析:解答此题有两种方法:第一,找出增值额部分,即15000-8500=6500(元),然后用增值部分乘以税率,即6500ⅹ17%=1105(元);第二,企业商品销售额乘以税率,减去上一环节已纳税金,即15000ⅹ17%-1445=1105(元)。因此正确答案为A。八、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问题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任职、受雇的其他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涉及税率的问题,所谓税率是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或记税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个人所得税主要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即随着征税对象的数额增大,税额的征收比例也随之提高。例8. 如果某工程师的月工资为5 000元,则其个人所得税为_____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税税率(%)1X≤500元52500<X≤2000元1032000<X≤5000元15
A.385元 B.505元 C.480元 D.750元解析:首先确定应征税额:收入扣除费用。依照《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去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为应税额。所以该工程师的应税额为:5000-1600=3400元。其次明确税率(题中已经给出)。关键是分段计算:不超过500元部分:500×5%=25元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1500×10%=150元超过2000元至5000元部分:1400×15%=210元累计税额:25+150+210=385元,这是该工程师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因此正确答案为A。九、关于存款利息的计算问题利息是借款人因使用借入的货币而支付给贷款人的报酬。它是根据利息率来计算的,一定时期存款或贷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息率×存(贷)款时间。例9. 张某原有定期一年的2万元人民币存款,年利率为1.98%,利息税率为20%,国家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利息税率不变。在新的利率制度下,张某将2万元人民币存入银行,一年后可以多拿利息( )A. 90元 B. 79.2元 C. 53.2元 D. 43.2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一年后可以多拿利息”的设问。计算方法:20000×(2.25% - 1.98%)×(1-20%)=43.2(元)。十、关于外汇汇率的计算问题在解决关于外汇汇率的计算问题时,要注意区别人民币外汇汇率和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外汇汇率是以外币为基础兑换人民币的比率,可表示为:人民币外汇汇率即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外币/人民币。人民币汇率是以人民币为基础兑换外币的比率,可表示为:人民币汇率即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外币。例10. 2005年1月5日和2006年1月5日100元外币对人民币的汇价表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2005年1月5日827.701047.617.732006年1月5日827.651114.748.0535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反映人民币币值与外汇汇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走势图正确的是( )
A B C D解析: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币值与外汇汇率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因此正确答案应当选择B项。A项是正比例关系,它表示人民币币值越高,外汇汇率也越高;C项是二次函数关系;D项是弦或余弦函数的图示。

『陆』 [高二政治]一道有关外汇汇率的题目

选B,代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降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外汇汇率就是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基准货币在前,标准货币在后,例如:欧元/美元=1.4221,说明一欧元等于1.4221美元,如果这个值增大,说明欧元增值,美元贬值,反之,则欧元贬值,美元升值。

『柒』 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等。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基础知识上要把握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内容、企业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内容,还要注意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
企改革的联系。4.产业和劳动者
本部分由三大产业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三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业问题已扩展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十六大精神,此部分需要注意的变化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要把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的基础知识放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去复习。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力n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这个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核的重点,它与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下岗和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三农”问题等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于劳动者要把握劳动者主要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从和现实的联系上看,要重点把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包括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尤其是关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另外,它和就业、人力资源发挥、劳动纠纷问题等都有内在联系。
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把握订立的原则、意义。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纠纷的增多、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同每个劳动者都有直接的联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容易混淆的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注意加以区分。另外,复习时要注意与解决贫困人口、扩大就业问题相联系。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本部分由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需要在社会总产品(总产值)、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中去把握。
财政与税收的作用在比较中把握,注意其区别。财政预算的过程体现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因此可以和《政治常识》中人大的职权相联系。
需要注意的变化有:一个是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实行的“费改税政策”,因此目前主要是税、利、债三种形式,二是我国的费改税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
另外对财政赤字要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
6.银行和储蓄者
本部分由我国的银行和公民的储蓄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银行的产生、分类和职能、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和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重点把握中央银行的性质及职能,把握中央银行的职能时要注意和政治学部分国家职能、经济学部分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复习。另外,有关银行利润、利率的知
识也需要很好地复习和掌握。
我国银行已成为发展经济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我国为扩大内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正确消费政策都和银行的作用有直接联系。
对储蓄的作用,要能够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储蓄存款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复习要放到关系中去看,包括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要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如何投资理财使财产保值、增值,如何规避生活中的风险,都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本部分由商品服务市场和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市场交易原则要把握原因、内容、每—一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依据、如何遵守等内容。从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看,我国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
体系,就必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这体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正确消费观的内容。从与实际的联系看,本部分涉及消费对社会需求的拉动作用。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教材重点、社会热点、学生联系实际紧密的交叉点,当然也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本部分由当代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对
外贸易的含义、主要内容、方式与作用、基本原则。关于经济全球化,要从含义、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实质、影响、我国应如何应对及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等多方面去把握。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贸组织规则的熟悉与利用以及对我国各方面改革提出的要求、三大产业如何应对挑战等都可能成为高考考查的问题。另外,复习中要注意其与政府机构
改革、“三农”、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问题等的内在联系。
在外汇、汇率的问题上,要分清本币与外币的升值或跌落以及对经济的影响。还要注意我国市场经济在面向世界上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对外贸易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待贸易顺差与逆差,不仅要会辨别,还要能做辩证的分析,对其评价更应依据具体的条件而定。
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和作用是重点,复习中要注意与我国与世界贸易与金融组织、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国企改革、技术创新、“走出去战略”、国家的经济安全等知识点相联系。

『捌』 政治经济学中 人民币对欧元贬值2%是什么意思顺带求外汇公式

就是比方人名币原来10元可以换1欧元,现在要10.2元才可以换1欧元了

『玖』 高一政治中经济学的计算公式

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商品使用价值量即商品数量。

二、关于纸币发行量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的总体购买力都只能与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一致。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
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1-100/200)×100%=50%。
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
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
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200/100 -1)×100%=100%。
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价格上涨率是从低到高,以基期物价水平为基数);
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现期物价水平(贬值是由高到底,以现期物价水平为基数)

三、关于外汇汇率、币值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
如果某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即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该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货币,该国货币升值了。(外汇汇率上升,说明人民币贬值;反之,人民币汇率升值,说明外币贬值)

四、考察互补商品的需求变化
一)知识储备:在替代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减少。
总之,替代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互补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化是反方向的。

五、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题
一)知识储备: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六、关于存款利息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七、关于股票价格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分式表示,就是: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八、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企业的经济效益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而企业利润用公式表示则是: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1+利润/生产成本。可见,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不能只看利润是否增长,而要看利润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如果利润增长的幅度超过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则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反之,则说明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了;如果二者的增长幅度一致,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变。

九、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题
一) 知识储备
按劳分配所得:即在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中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注:在农村中承包集体土地劳动经营所得也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即个体经济的老板生产经营的税后收入)
三 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技术、资本、土地、劳动力、管理、信息)

十、关于增值税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增值税的计税方法是:企业商品销售额×税率- 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营业税是以纳税人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十一、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问题
一)知识储备: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对个人工资、薪金的缴纳是月收入扣除2000元后的余额。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税法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十二、经济生活中正(反)方向变动关系
一)知识储备:
1、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正方向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反方向变动)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正方向变动;)与社会劳动生率成反比(反方向变动)
3、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正方向变动),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反方向变动)
4、一般说来,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成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跌,需求量上升)
5、替代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互补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化是反方向的
6、消费水平,在其他条年不变的情况下,与居民的收入成正方向变化,与物价总体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7、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成反方向变动
8、人们生活水平高低与恩格尔系数大小成反方向变动
9、存款利息与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成正方向变动,在其它条年不变情况下与利息税成反方向变动
10、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正方向),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反方向)
11效率与资源有效利用率成正方向变化

『拾』 汇率理论的相关学说

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看成是唯一的财富。因此,他们主张要尽量多出口、少进口,以防止货币的流出,甚至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的流失。故此,他们特别注意影响商品进出口和货币输出入汇率变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后提出了汇率的“货币供应论”。他指出汇率是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他认为,如果汇率以每单位英国货币可兑换的外币来表示,外币稀缺时,英国货币价格下降而外币价格上升。此外,他已经认识到投机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张实行外汇管制,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汇率应当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这就是铸币平价。
米塞尔敦认为导致英国货币流失的并不是铸币的贬值和投机行为,而是英国的贸易逆差。他认为,外汇交易从而铸币的移动,纯粹是贸易差额所决定。因此,米塞尔敦的理论又被人称为贸易差额论。
托马斯·孟并不主张由政府禁止金银的输出。他认为只要保持贸易顺差,商品输出和货币输出没有不同,因为他坚信贸易顺差会把更多的货币带回国内。他已认识到外汇的供求是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1.洛克的汇率理论
洛克在《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阐述了他的汇率理论观点。洛克的理论基于他的货币数量论。洛克认为,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是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是,两国各自拥有的贵金属(白银)的多少;其二是贸易差额。
洛克认为,贸易差额是否影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第一,应从国外收回的货币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币带回国内的困难和危险程度;第三,把钱存放在国外的风险程度;第四,国内急需的资金状况。
克里斯蒂宁指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计价单位并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来计算商品劳务及贵金属的价格。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同时引起物价的上涨和汇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宁认为,汇率的变动与国内物价上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一般说来汇率的变动并不受国内物价变动的影响,而是直接受外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2.大卫·休漠的汇率理论
十八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漠和康替龙提出了“铸币点机制理论”。他们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认为商品的价格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发生严格的正比例变动,所以他们认为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超过一定的限度(铸币点)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出,从而铸发国际收支调节的铸币----物价流动机制,使物价降低,刺激出口。
3.约翰·穆勒的汇率理论和马歇尔的汇率理论
约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汇率理论也作了论述。他认为,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变动可调节贸易收支的差额。
马歇尔也注意过汇率问题,他是第一个区别了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引起货币贬值的不同的人。
4.戈逊的国际借贷说
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戈逊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出版了《外汇理论》一书,提出了汇率的国际借贷说,或称外汇供求说从而第一次出现了系统的外汇理论。
戈逊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外汇资金的需求与供给,而外汇的供求则起源于本国与外国之间的借贷。戈逊认为,利率的变动会引起国际资金的流动,而国际资金的流动又会影响即期汇标的价格,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马克思认为,汇率的变动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的过程,只要会引起对外的现金收付,都会影响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现金收支的两国之间的商品交易或债权债务关系,则不会影响汇率的变动。同时,人们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响汇率的变动。
马克思认为,汇率运动是客观经济运动的一部分,同时又同客观经济运动是互相适应的。当一国对外支付大于外国对该国的支付时,该国货币的汇率趋于下跌;反之,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则趋于上涨,但汇率的下跌和上涨不是无限地进行的,而是自动恢复平衡。
马克思认为,汇率是一种市场价格信号,汇率能“表示国际支付状态和不同市场利息率状态”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国家的价值单位具有了可比性。 1.基本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是由瑞典的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一种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的对比关系决定的,而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又可以用两国各自的物价水平来表示。即是: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确定。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学说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购买力之比,则两国货币的汇率“决定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
R=PA/PB
其中: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
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卡塞尔又进一步地指出,“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
其中:R1代表通货膨胀后两国货币间的新的汇率;
R0代表两国通货膨胀前两国货币的汇率,又称基期汇率;
IA代表A国的通货膨胀率,IB代表B国的通货膨胀率。
2.对购买力平价说的评价
首先,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两国的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这说明卡塞尔正确地抓住了事物之间的真实的联系。其次,如果两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因某种原因而中断以后,在恢复正常的贸易关系时购买力平价就能为均衡汇率的确定提供一个好的目标,而事实上也的确没有比这更好的指标。再次,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即撇开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针对各国货币相继贬值、汇率频频波动、外汇市场混乱无序的现象,以阿夫塔里昂为首的法国学派提出了汇兑心理说,来解释汇率运动的这种无秩序的现象。
外汇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求,而外币需求产生的原因则是由于它可以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或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因外币对每个人的边际效用不同,故每个人对外币的主观评价各异。但在外汇市场上,因受每个人的主观评价的影响而变动的外汇供求,会自动地趋于平衡,在这个均衡点上供求双方所接受的价格即是汇率,它是外汇供求双方对外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表现。 1923年,凯恩斯在《论货币的改革》一书中指出,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之间的差价,如果按年百分率来表示,倾向于等于两个不同金融中心之间利息的差额。并且,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还倾向于按照供求状况,围绕这些利息平价上下波动。
利息平价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这样一个命题: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远期外汇升水(亦即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百分率差额)必定等于利差(在同样的时间区间上所度量的)。
利息平价理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假设,这就是未抵补的利息平价。其含义是:在没有风险规避的状况下,如果投机者预期本币的贬值率大于本币汇率的远期贴水,这时将抛售远期外汇购买即期外汇通过这些套购活动,远期外汇的升水可以反应本币的预期的贬值率。
根据利息平价理论,得出如下结论:1.如果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相等,则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也相等,即远期差价(升水或贴水)等于零。2.若国内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远期外汇差必为升水。3.若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远期差价必为贴水。4.升水约等于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之差,而贴水则约等于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之差。 1961年,蒙代尔发表了《论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蒙代尔认为,应该根据生产要素可否自由流动来划分区域。在某些区域内,如果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即可作为一个最适度的货币区。
麦金农就提出了另一种划分标准,即按经济的开放程度作为划分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对一些相互间经济贸易关系密切的开放经济来说,组成一个货币区,相互之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对于与其贸易往来不太密切的地区,则实行弹性汇率比较有利。 该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的供求,而经常项目的变动是决定外汇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凯恩斯主义汇率理论不同,阿尔吉认为,经常项目的变动是受两国的国民收入、两国的物价水平及两国货币汇率本身的影响。本国出口主要取决于汇率、两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外国国民收入的影响。本国居民的国外资产的积累,它主要受两国的利率差及对未来汇率变化预期的影响。
根据凯恩斯主义汇率理论,当KA=CA时,外汇供需平衡,此时汇率处于均衡汇率水平上。均衡汇率水平是由本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工资率、外国的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对两国货币汇率预期等因素决定的。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经济学家约翰逊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创立的一种汇率理论。该理论实际上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货币学派的货币理论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假定:
1.存在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即存在着资本的充分流动性及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之间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着高效率的商品市场,自由的商品套购活动能保证“一价定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世界各地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按共同的货币计算,价格相同。
3.存在着高效率的外汇市场,市场参加者能根据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预期,并且他们的预期能强烈地影响市场上的汇率。
根据货币学派的理论,货币需求量是决定于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
汇率等于两国名义货币存量之比,乘以本国与外国实际收入函数之比,再乘以本国与外国名义利率函数之比。
当一国名义货币存量(即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本国货币汇率下跌。当一国实际国民收入增加时,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时,本币汇率上升。当外国国民收入上升时,本币汇率下跌。当外国的名义利率上升时,本国货币汇率上升。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兰森、多恩布什及弗兰克尔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各种资产之间(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之间)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着资产收益率的差别。人们一般最愿意选择的是三种资产: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当然这三种资产在各投资者财富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则取决于:1.各种资产收益率的大小。2.财富总量的大小。汇率是在两国资本相对流动过程中有价证券市场上达到均衡时决定的,一切影响资产收益率的因素都会通过影响证券市场上资产的组合而决定汇率水平及其变动。

阅读全文

与政治经济学外汇利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行情利欧股份 浏览:424
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方案 浏览:567
中国银行汇率换算查询1210 浏览:13
银行及金融机构法 浏览:148
商城投资理财 浏览:430
越南当地钢材价格多少钱 浏览:849
汉口银行买什么理财 浏览:984
10月上涨股票受益 浏览:80
开源证券的股东方 浏览:417
证券投资分析太难学 浏览:28
天山股份达坂城竣工 浏览:516
股票上天梯 浏览:12
如何投资理财英文 浏览:243
山东国有产权交易所 浏览:726
工行账户贵金属指数有杠杆吗 浏览:249
九典制药上市交易时间 浏览:911
喜马拉雅融资 浏览:574
国内最大锌矿的上市公司 浏览:541
美国断供华为芯片股票受益 浏览:540
股票查询6 浏览: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