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的金融创新现状如何
浅谈中国金融市场由于创新过度,而造成“脱实入虚”
我认为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个例子来看,金融市场过度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造成的偏离实体经济最具有论证的经验教训。从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角度,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二是要摆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四是外汇储备多元化和人民币结算逐步走向国际化。
中国金融业发展或许已经过度——中国社科院
长期以来,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深入人心。但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金融体系脱离抑制进入深化甚至变得过于发展之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如何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被普遍认为是金融过度发展的结果。以此为转折点,对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质疑和批判之声变得响亮起来。比如克鲁格曼就认为“金融业的过度发展弊大于利”,“金融吸纳了整个社会太多的财富与人才”,不少实证研究结论也转而支持这一判断。对此,我觉得,无论是美国名目繁多的衍生产品,还是中国日益“创新”的影子银行体系,都意味着金融发展或许已经过度了。
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快速增长,工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下滑,表现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威胁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预示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也暗示着金融市场存在创新过度偏离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的方向。要从根源上防范这一风险,需要强化金融竞争,完善宏观调控,控制资产价格泡沫,改革金融监管体系,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最后我想借此文章引申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 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并与实体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相结合,才能有效消除金融市场创新过度的风险。
2.要向政府谏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协调。推进金融领域的监管、改革与开放。
3.增加金融机构与产品供给,通过强化竞争来降低金融业的利润率
4.遏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严密防控资产价格泡沫,扭转持有资产比投资实业更赚钱的局面;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B. 分析战后国际金融创新的原因
(一)金融管制因素
金融管制对国际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金融当局越来越注重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管制、追逐利润,总是千方百计的改变金融工具和管理方式来进行盈利活动,于是就出现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金融机构要求放松对金融市场管制的社会压力,以及银行规避管理法规的创新活动,也迫使管理当局改变其管理法规,不断放松金融管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创新。
1.金融管制——是70年代以前国际金融创新的逆境动因
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为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必然要通过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和制约各种经济行为。金融企业也不例外,20世纪30年代金融大危机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金融管制,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的种类和范围做了种种限制,这些限制约束了金融企业的经营空间,阻碍了其盈利性活动。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金融工具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来回避管制,追逐利润,与此同时,当金融机构的创新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时,政府就会做出反应,进一步强化金融管制,而金融机构则会在新的管制下寻求和发动新的创新。
美国是当代国际金融创新活动的主要发源地,6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管制主要体现在1933年的《银行法》中。为了防止1929~1931年大危机的再现,《银行法》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其会员银行的存款利息率制定最高限,规定对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不付利息,银行不得经营股票和商业公司债券的包销,这就是当时以管制最严格著称的《Q条例》。1933年的《银行法》强调安全,甚至不惜以限制竞争与牺牲效率为代价,这些规定,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使银行的资金来源大幅度下降,在市场利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流入股票和债券市场,银行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银行便要千方百计绕过存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从而获得资金进行贷款并获得较高利润。这样,金融业为了生存而设计的金融创新应运而生,产生了诸如欧洲美元、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可转让定期存款单(CD)、货币市场存款单(MMC)、小储蓄存款单(SSC)等新型存款工具和自动转账服务(ATS),目的在于广泛吸收存款,可以说存款机构被迫绕过《Q条例》开创给付较高利息和变相给付较高利息的金融商品。
2.金融管制政策的放松(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创新的适宜土壤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与此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并在金融业迅速推广,加之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放松金融管制的浪潮,即所谓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的剧烈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具备了对抗和规避金融管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迫使各国货币管理当局不得不放松金融管制。
首先,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及随之而来的高利率以及“石油危机”造成的全球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
由于出现高通货膨胀,投资者首先考虑的是对手持资产的名义收益进行保值,因此对投资的要求更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下降。在此情况下,银行原有上限的存款利率及无息支票存款便利,无法吸收更多存款,而不受利率管制或受管制较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却可以利用自身优点争取更多的存款,结果造成存款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非正常移动,与此同时,高通胀带来的高市场利率更是鼓励大量资金从受管制的金融机构流向金融市场,形成金融“脱媒”现象,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主体的运营和生存,各国货币管理当局不得不放松金融管制。
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空间突破使各国金融管制难以为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一方面,各国国内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积极寻求向外发展,通过国外广设金融机构来实现银行业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各国相继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国银行来本国设立分支机构。1971年的亨特委员会和1975年的范恩委员会都向美国政府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一是取消《Q条例》利率最高限和各州高利贷最高限,取消对活期存款不付息的规定。二是除商业银行外,互助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也可以设立活期支票账户。三是互助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可以扩大资金运用范围,扩大消费信贷,从事商业银行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业务,放松对不动产信贷业务的限制。四是放松金融机构的管制。
在此基础上,加之美国的金融形势在70年代末逐渐恶化,理论界逐渐意识到30年代末的危机并不是过度竞争造成的,而是联储没有尽到最后贷款人责任。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1980年《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取消了利率高限,放松了资金来源,允许各种带息支票存在,允许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进行业务交叉等等。1980年《银行法》既从法律上对70年代以前的金融创新予以承认,又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重大的金融改革。之后,日本、英国、加拿大、前联邦德国等国家纷纷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国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又为80年代空前繁荣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以及政策和法律的保障,成为国际金融创新迅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因之一。
(二)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所处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金融创新正是为适应这些变化而产生的。
1.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与短期市场利率不断上升
在6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相对来说是比较温和的,1960~1965年间美国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仅为1.6%。但从1965年起,由于联邦储备委员会为配合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而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而导致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1965~1970年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上升到4.2%,到1970~1975年上升到7.3%。正如上文所提到的,《Q条例》对各种存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此时已严重制约各类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威胁到金融体系主体的生存。所以,金融机构开始创办各种直接与市场利率挂钩的更加灵活的新的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存款单”、“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同时为了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经营困难和风险,金融机构又创造出各种避免风险的工具,如金融期货、利率互换等。
2.社会财富累计导致公众对高收益金融商品的需求增加
由于战后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不断上升,结果一方面是少数富豪收入激增,其承担风险及分散风险的能力逐渐增强,于是大量购买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金融机构变为其量身定做适合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众多小额储蓄者受过去过高的金融商品购买起点限制,如:国库券买卖大多以十万、百万为购买起点,为了吸引这部分资金,众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发行额度比较小的金融商品,如:共同基金。
3.经济周期波动频繁,金融市场震动加剧
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外汇市场,其市场价格都出现较大波动,使投资风险普遍加大,投资者均需要新的避险工具。新的金融工具的创新便应运而生,如: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期权等。
4.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以及金融证券化的趋势
从1985年起,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额超过了国际信贷市场的融资额,同时国际股票市场也急剧发展,此外银行贷款也采取了证券业务的部分特点,即银行可以不再把发放的贷款保持到期满日,而是可以提前把这些贷款以证券的方式推销出去,这种金融证券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创新主体的外在压力
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国家的金融系统内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竞争,二是不同国家之间金融业的竞争。
首先,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是所有金融机构均可获得的普遍技术,它的应用和新的清算系统及支付制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金融竞争的水平,使得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有条件而且必须从传统的业务中摆脱出来,通过金融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
其次,由于储蓄和投资形式的变化,引起金融市场格局重新划分。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产生了转嫁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股市价格风险的创新需求,信贷市场的变化产生了转移信用风险的创新要求。金融市场以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金融机构只能一手对传统业务进行重新组合,以获取传统市场上更多的市场份额,一手积极开拓表外业务和国际业务,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业务市场,增加盈利。
(二)追逐利润——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
从金融创新中增加收益、获取利润是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创新最普通、最直接的动力。金融机构作为微观经济实体,有其自身的目标约束,如自己制定的增长率、流动资产比例、资本比例等。只要外部环境变化改变了这些约束,而且有扣除创新成本后的利润最大化的机会,金融机构就会创新。如:70年代末开始,金融管理部门鼓励和要求银行在经营中保持较低的杠杆率,这样银行很快便推出了票据发行便利(NIFs)、远期利率协议(FRAs)、互换交易(Swap)等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构成却可以增加收益的创新业务。
(三)规避管制——创新主体逐利本性的外在表现
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是一对矛盾,金融管制的目的是为了金融业的稳定和安全,它通常会以牺牲金融机构的效率为代价;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它通常会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形成冲击。因此规避管制与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内在动机密切相关。
(四)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创新主体的需求刺激
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的变化和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后对银行提供跨国界的国际金融服务的需求;二是一国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发行政府债券来筹资的需求;三是个人消费多样化后,对金融机构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金融服务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金融机构寻找的利润增长点,随之产生的诸如跨国银行、银团贷款、国际债券、电子银行、信用卡、ATM等金融创新刚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推进国际金融创新的技术条件[2]
如果没有成熟的技术条件作为保证,当代国际金融创新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正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使得当代国际金融创新从量和质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此次新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以及信息处理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一)新技术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促成因素
首先,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金融机构实现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使新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的边际收益都大于边际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新技术的应用导致了新的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产生,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扩大了金融交易的范围;新技术的应用使金融交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大量创新工具的运用成为可能。
其次,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全球性金融市场。由于大型交易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金融创新的供给者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原先在分散、单个市场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加快了金融创新供求的结合,扩大了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广范围,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第三,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创新主体能够设计出技术要求相对复杂的金融工具,并且合理定价,同时连续地观察和监控经营创新工具所带来的风险,并对转移这些风险设计相应的措施。
(二)新技术的运用决定了金融创新的进程和范围
首先,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成本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成本,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成本在不断降低,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成本随之降低,加快了其创新的步伐。
其次,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创新的收益。金融机构通过运用这些新技术可以开辟诸多新型业务,如:指数化货币选择权票据、自动转账服务、现金管理账户、摆动账户以及信息咨询业务、信用卡等中间业务,既增加了收益,又扩大了金融创新的范围。
第三,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金融机构业务多样化的进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企业和个人都体会到及时掌握信息的重要性,客户在获取信息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银行的功能,银行可以通过ATM、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服务;而电子资金调拨系统又被广泛应用与资金调拨、证券买卖、外汇交易等。
总之,新的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业务,只要有新技术的存在和应用,就伴随着业务与服务的创新。可以说,新的科技革命不单单导致金融创新的发展,更使整个金融体系发生了变革。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微观上创新个体对潜在利润的追求,这是内因;又包括宏观上创新个体所处环境所施加的压力,这是外因;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又为内外因共同发生作用加速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证,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创新催化剂”。
C. 金融产品创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技术
概括地说,金融产品创新技术就是改变现有产品的流行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一个、两个或全部。根据金融创新需求的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改变金融产品特性,满足企业的需求。
改变的方法有产品分解和产品合成。基本途径是对金融资产合同条款进行修改,逐步衍生、产生新型产品。基本的做法,是对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最基本的衍生产品合约进行修改,获得不同的产品。其他的产品创新方法有合成衍生产品与基础资产、衍生产品与衍生产品产生新产品;分解产品产生新产品;增加产品的合同条款等。
1 合约条款转变的产品创新
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标准的金融产品具有基本的变量。远期和期货的基本变量是基础资产、执行价格、交割日期等;互换的基本变量是互换的货币、互换本金、支付时间、支付货币、支付利率等;期权的基本变量是基础资产、执行价格、执行日期、执行交易权利等。通过转变这些基本变量,我们可以得到非常丰富的金融产品。
(1)基础资产。基础资产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金融产品,比如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外汇、利率、股票、股票指数等。基础资产还可以是衍生证券,比如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以及任何有价证券。
(2)执行价格。执行价格是按照事先规定的公式确定的价格。它可以是基础资产在某个时点价格的函数,也可以是基础资产在规定时间内的价格的函数,还可以是参考指数的函数。
(3)执行日期和交割日期。执行日期和交割日期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是变化的。
(4)执行交易权利。交易权利可以是买人基础资产或衍生证券的权利,也可以是卖出基础资产或衍生证券的权利;权利可以必须行使,也可以不行使;权利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等等。
(5)支付货币。合约双方支付的货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甚至可以不支付货币,而是支付基础资产。(6)支付利率。支付的利率可以是固定利率,也可以是浮动利率。并且,支付的参照利率可以与支付的货币之间没有联系。例如,支付利率是英镑的I.IBOR6个月期利率,但是,支付的货币却可以是人民币,但不是按照人民币利率支付。等等
(7)支付时间。支付的时间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化。合约双方支付的时间也可以不同,例如,在互换合约中,并不一定要求在每期双方一定支付,可能一方支付,另外一方不支付。
实际上,在所有合同的基本变量中,具体变量值的选择没有限制,惟一的限制是合约双方是自愿签订这份合约,并且,合约双方都认为该合约是公平的。
例1 远期与期货合约条款转变的创新产品
商品(黄金、大豆、铜、石油)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远期汇率协议和远期利率协议。
例2 互换合约条款转变的创新产品
差价锁定型互换、基差互换、混合指数股票互换、本金额波动互换、延迟付息的债券互换、零息票互换、远期互换、商品互换、股票互换、利差互换、利差上限/下限、利差、利率上限/下限、息票和本金用不同的货币。
例3 债券合约条款转变的创新产品
普通债券的基本变量是本金、利息、利息和本金支付日期。这些变量值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债券衍生产品。零息票债券、利率递升/递减息票、双重货币债券、可延长期限、可提前回售或赎回等。
例4 期权合约条款转变的产品创新
复合期权、一揽子期权、彩虹期权、亚式期权、障碍期权、货币期权、利率期权、期货期权、用外币执行的外国股票期权、用本币执行的外国股票期权、互换期权等。
2 产品合成的产品创新
通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产品形成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的方法称为产品合成创新。在理想条件下,几乎可以合成出任何收益分布的金融产品。
例5 产品合成的创新产品
ETF是股票合成的创新产品、看跌期权是看涨期权和基础资产合成的创新产品。利率有上限的浮动利率票据是浮动利率票据和利率上限期权空头的合成产品。股票期权是债券和基础资产动态复制的合成产品。
3 产品分解的产品创新
将金融产品中的风险——收益特性进行分解,改变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产生具有新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组合的产品。
例6 产品分解的创新产品
本息分离债券(STRIPS)、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
4 合约条款增加的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也就是一份合约,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适当地增加权利和义务,可以产生新的创新产品。常见的条款有转换条款、回售条款、赎回条款、调整条款、延期/提前条款、浮动/固定条款、触发/触消条款、互换条款、封顶/保底条款、依赖条款等。
(1)转换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赋予合约一方将一种类型资产转换成另外一种类型资产的权利。
(2)回售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赋予证券持有人以特定的价格将产品回售给发行人的权利。
(3)赎回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赋予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之前全部或部分地将证券以特定价格赎回的权利。
(4)调整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规定的变量如利率、汇率、股息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商定的条款。
(5)延期/提前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规定的证券期限可以延长或缩短的条款。
(6)浮动/固定条款。金融产品合约有效期内某些经济变量按照明确的方式进行变化的条款。
(7)触发/触消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规定的某些权利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触发(使权利有效)或被触消(使权利无效)。
(8)互换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规定两种不同金融产品可以相互转换的条款。
(9)封顶/保底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规定的某个变量变化范围的条款。例如,最低投资收益率保证条款、最高借贷利率条款等。
(10)依赖条款。金融产品合约规定某种产品的价格是另外一种产品价格或其他经济变量的函数。
例7 合约条款增加的创新产品
(1)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的持有人可以将债券转换为股票,也可以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债券。可交换债券的持有人可以将债券转换为与发债公司不同的一家公司的股票。
(2)回售债券
可回售证券的持有人拥有按照规定的价格将证券回售给证券发行机构的权利。
(3)赎回债券
可赎回债券的发行机构拥有按照规定的价格将债券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赎回的权利。
(4)调整股票(债券)
可调整股息率的永久性优先股,其股息率根据基准国库券利率每个季度调整一次。
(5)延期/提前条款创新产品
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第11期金融债,期限为3年,附加了延期选择权,投资者有权在3年到期后,要求将债券的期限再延长2年。
(6)浮动/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的利息支付随参考指数的变换而变换。
(7)触发/触消债券
人局期权(knock-inoptions):期权只有在标的资产的价格达到一定界限时才会生效。出局期权(knock-outoptions)。期权只有在标的资产的价格达到一定界限时才会消失。
(8)互换
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产品是典型的互换条款创新产品。
封顶/保底利率衍生产品利率上限与利率下限是典型的封顶/保底条款创新产品。
(9)依赖期权
指数化货币期权票据(1CON)、交叉指数基础票据(CrosslndexBasisNote)等产品。
5 条款增加组合的产品创新组合
前面不同的条款,我们得到很多条款增加组合的创新产品。下面我们给几个合同条款增加组合的创新产品的例子。
例8 合约条款增加组合的创新产品许多可转换债券是由债券加可转换权利、可回售权利、可赎回权利等条款组合而成的;可回售可延期短期债券包含可回售和可延长等条款;可转换可换股优先股的持有人可以选择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而发行者可以选择将它转换为可转换债券;流动收益期权票据包含有可赎回、可回售、可转换等三类条款等等。
D. 简述金融创新的主要类型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七类:
(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市场创新(3)金融产品创新(4)金融机构创新(5)金融资源创新(6)金融科技创新(7)金融管理创新
(1)金融制度创新
一国的金融制度总是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如政治、经济、信用制度、金融政策等的变化而逐渐演变的,这种演变不仅是结构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本质上的变化。
金融制度创新包括金融组织体系、调控体系、市场体系的变革及发展。它影响和决定着金融产权、信用制度、各金融主体的行为及金融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状况和运作质量。
(2)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银行经营者根据一定时期的经营环境所造成的机会开发出新的市场。现代金融市场大致包括:
1、差异性市场,如按不同的内容划分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抵押市场、保险市场等。
2、时间性市场,按期限长短划分,短期的有资金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借贷市场、短期债券市场等;长期的有资本市场,如长期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
3、地区性市场,如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金融市场创新主要指的是微观经济主体开辟新的金融市场或宏观经济主体建立新型的金融市场。
由于金融市场向更高级金融市场的过渡和转化,由封闭型金融市场向开放金融市场的进入和拓展。
(3)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的核心是满足需求的功能,它包括金融工具和银行服务。金融产品的形式是客户所要求的产品种类、特色、方式、质量和信誉,使客户方便、安全、盈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大部分属于金融产品的创新。
(4)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是从金融创新经营的内容和特征出发,以创造出新型的经营机构为目的,建立完整的机构体系。
(5)金融资源创新
金融资源是指人才、资金、财务、信息等,它是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的必要前提,金融资源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资源的来源创新。首先,金融业经营的正常进行必须有专门的人才,人才来源包括自己培养、吸收其他机构高级人才和引进国外高级专业人才;
其次,必须有资金来源的充分保证,它要求金融机构经营者随时掌握资金供应市场的动态,挖掘和寻求新的资金供应渠道,开辟新的负债业务。
2、金融资源的结构创新。金融资源结构包括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高级专业人才比重大,负债结构合理,财务管理先进。它能创造出比同行领先的经营效率和方法。
3、金融资源聚集方式创新。对不同的金融资源有不同的吸引和聚集方式,银行经营者要不断创造新的手段,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聚集自己所需的金融经营资源,合理地配置这些资源,以求得经营上的最大效益。
(6)金融科技创新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技术革新和金融自由化。主要体现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服务讲究速度和效率,以及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对金融业务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它一方面使金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缩小,另一方面又使金融服务多元化、国际化。
(7)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业管理创新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通过立法间接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目标是稳定通货和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包括机构管理、信贷资金管理、投资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
目前,金融机构管理,其着眼点都是通过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双方总量和结构的动态平衡,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
(4)外汇金融创新需求扩展阅读:
形式
按照这个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上的创新,因为两者均可导致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具体地讲,创新包括五种情形:
新产品的出现;新工艺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确立,也称为组织创新。
金融创新定义虽然大多源于熊彼特经济创新的概念,但各个定义的内涵差异较大,总括起来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金融创新有如下特点: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将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视为金融创新史,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上的创新。
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乃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
如此长的历史跨度和如此广的研究空间使得金融创新研究可望而不可及。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制造新产品时。
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或重新组合要素,生产方法,管理系统的过程。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的供给方生产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
制度创新则是指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使系统效率有所提高的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是政府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
中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概念不仅把研究的时间限制在60年代以后,而且研究对象也有明确的内涵,因此,大多数关于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均采用此概念。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如用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以及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贷款风险的票据发行便利等;
风险转移创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经济机构之间相互转移金融工具内在风险的各种新工具,如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
增加流动创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的证券化等:股权创造创新型,它包括使债权变为股权的各种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融创新
E. 金融创新有何意义
(一)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首先提高了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创新通过提高市场组织与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使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对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提高了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使价格快速及时对所获信息作出反应,从而提高价格的合理性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金融商品种类。现代创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种类繁多,投资者选择性增大。面对各具特色的众多金融商品,各类投资者很容易实现他们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第三,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通过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交易技术,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投资者能进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还能够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组合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或转移法,把个别风险减到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资收益相对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进入市场,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
2.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首先,金融创新通过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计算机引入支付清算系统后,使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节约大量流通费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现代金融创新涌现出来的大量新工具、新技术、新交易、新服务,使金融机构积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信用创造的功能得到发挥,使金融机构拥有的资金流量的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成本,加之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
3.金融作用力大为加强
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过对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体现出来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现代金融创新使发达国家从经济货币化推进到金融化的高级阶段和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导致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扩大了金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优化了配置资源效果;第二,社会融资和投资的满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成本降低,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资和融资安排,从总体上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便利;三是各种投资与融资的限制逐渐被消除,金融创新后各类投资融资者实际上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满足力大为增强;第三,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直接增加了经济总量,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第四,增加了货币作用效率。创新后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实现较多的经济总量,意味着货币作用对经济的推动力增大。
(二)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
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总量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了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
在货币需求方面引起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货币需求的减弱,并由此引起货币结构改变,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在货币供给方面,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增强,增加了货币供给的主体。同时由于通货—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与效果,易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和金融监管困难。
2.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
现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微观和宏观效率的同时,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一是创新加大了原有的系统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如授信范围的扩大与条件的降低无疑会增加信用风险;二是创新中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如大规模的金融电子化创新所产生的电子风险、金融业务管理创新中出现的伙伴风险、与金融国际化相随的国际风险等。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带来高收益和高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高风险,导致了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亏损、破产、兼并、重组等事件频繁发生。
3.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现代金融创新中,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尤其是从虚拟资本中衍生出的新奇的种类,如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等。一些避险性金融创新本身又成了高风险的载体,如外汇掉期、利率或货币掉期等等,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以其高利率诱导和冒险刺激,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和大量的资金。在交易量放大的过程中,价格被推到不切实际的程度,拉大了与其真实价值的差距,表现为其市场价大大超过其净值,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由此吹出了大量的泡沫,产生过度投机,极易发生金融危机。
F. 我国有哪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有哪些贡献
中国的金融创新: 一、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进入程序化、规范化时期,外资银行的进入与竞争将促进银行业的制度建设。银行业将从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健全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内在机制,把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将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银行控股公司,参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其他商业银行),实行业务综合化、专业化、全球化,以此提高其业务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 二、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创新 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创新的要求,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机构设置。银行业工具创新要求银行在机构管理上进行相应调整,根据潜在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未来银行内部将成立金融创新或金融工程中心,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有关金融创新规划。一般来说,银行业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往往很快就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不过,率先推行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往往可以在客户资源上获得比较优势。因此,率先把握潜在金融工具需求趋势,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银行,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市场:而且能够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通过业务的综合经营,使银行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来源。 三、银行业产品创新 20世纪末中国银行业已经在加强信贷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银企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21世纪,银行业务创新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住房、汽车消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相关的银行业务会有新的突破。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存款来源会因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的发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银行要适应直接融资不断扩大的要求,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中间业务服务,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将会有较快发展。同时,银行业将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推进综合业务开展,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在拓展中间业务时,银行业将适应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要,注重业务的特色化、专业化,创造高效的金融服务品种。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也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除了银行自身创新动力、技术支持等约束外,还受到国民经济和客户群体条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银行业务创新不能离开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现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基础,银行业管理制度创新也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是国民经济运行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比如,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由此产生对金融资产保值和投资的要求,才出现新的金融工具。二是国内企业作为银行业的主要客户,其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经营,银行业的产品创新最终要由客户需求决定,而不在于银行自身。事实上,银行业务创新不过是银行为客户“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因此,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归宿。 四、风险控制机制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进行金融风险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要求,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建立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在利率、汇率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险工具,保证银行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参照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CAMEL体系”、“ROCA标准”以及银行控股公司的“BOPEC标准”,建立动态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跟踪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加强银行管理,在保证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使银行业在金融创新中得到稳健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银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有哪些贡献: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创新通过提高市场组织与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使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对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提高了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使价格快速及时对所获信息作出反应,从而提高价格的合理性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金融商品种类。现代创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种类繁多,投资者选择性增大。面对各具特色的众多金融商品,各类投资者很容易实现他们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第三,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通过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交易技术,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投资者能进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还能够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组合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或转移法,把个别风险减到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资收益相对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进入市场,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2.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首先,金融创新通过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计算机引入支付清算系统后,使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节约大量流通费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现代金融创新涌现出来的大量新工具、新技术、新交易、新服务,使金融机构积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信用创造的功能得到发挥,使金融机构拥有的资金流量的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成本,加之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3.金融作用力大为加强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过对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体现出来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现代金融创新使发达国家从经济货币化推进到金融化的高级阶段和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导致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扩大了金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优化了配置资源效果;第二,社会融资和投资的满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成本降低,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资和融资安排,从总体上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便利;三是各种投资与融资的限制逐渐被消除,金融创新后各类投资融资者实际上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满足力大为增强;第三,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直接增加了经济总量,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第四,增加了货币作用效率。创新后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实现较多的经济总量,意味着货币作用对经济的推动力增大。
G.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传导政策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货币供给变动以及货币传导渠道的影响两个方面。其中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层次界定、外汇存款、融资贷款以及基金等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货币传导渠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货币的供给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明显
(1)金融创新产品的增多降低货币供应的可预测性。金融创新产品的增多使货币层次变得复杂,加速了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其流通速度,因此必须对货币及其分层进行重新定义明确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对流通中的准货币,如活期存款与准货币之间的界限等,以提高货币供应和流通的稳定性,提高政府以及央行对其的控制力度,使其及时准确的了解金融数据。在现实金融创新中,活期存款与流通资金之间的界限不明确,银行等金融机构常将其作为结算甚至支付工具。金融机构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对其负债状况的计算方式不明确,如信用卡的大量出现导致一些银行的金融风险增加,但是金融机构并未降低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很容易导致无法区分投机性货币与交易性货币,导致货币供应层次之间的划分较为混乱。(2)外汇存款的增加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外汇存款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外汇存款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兑换为人民币进行流通,这样给金融创新带来了方便,拓宽了其途径。但是就目前我国关于外汇存款的法律法规来说,其尚不属于货币统计范畴,因此造成了货币供给结构的改变,为金融机构的创新带来了较大的挑战。(3)票据融资业务的出现。票据融资业务是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货币传导的重要因素。其在货币供给和传导渠道两个方面都对货币政策传导造成影响。此外,票据本身的流通性和支付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流通性与支付性,如贴现或再贴现等方式。这样对我国的货币流通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4)贷款融资业务改变了资金供给结构。近年来,银行系统拓宽了业务范围,融资范围扩大,如个人公积金贷款、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等方式。但是,这个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存款尚未纳入货币供应范围之内,影响货币供给计算。(5)债券的发行改变了资金核算范围。在广义货币流通统计中,常由于无法进行合理的统计而造成货币供给量的重复计算,同时对于短期债券来说,政策性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期限低于1一年的金融债券,并不能全部纳入广义货币的统计,这样也造成了广义资金统计的重复计算。而对于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应作为一种银行存款,但是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能将其列入货币供给。总之,在债券发行过程中,资金核算的方式尚不明确,导致许多货币资金计算不准确,出现重复计算和没有计算的情况。
2.金融创新与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和基础货币的关系
货币乘数的公式为K=Dd/B=1/(h+r+e+f+p)(Dd、B、h、r、e、f、p分别代表活期存款额、基础货币、实际提现率、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财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和邮政储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而货币供给公式为M=K*B(M、K、B分别代表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通过公式我们可以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乘数的具体影响:①由于金融创新对货币的流动性有所提高,所以现金的持有量明显减少,那么提现率就将随之下降,货币乘数被放大了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由于金融创新的影响提取次数以及金额逐渐减少,法定准备金比率就会降低,货币乘数被放大了③金融创新会产生强流通性的金融工具,直接减少货币的交易性、预防性需求,相反增大了投机性货币的需求,所以货币市场是资金补充的理想平台,金融机构也就没有必要再中国银行存放超额准备金,降低了超额准备金比率,货币乘数被放大了④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广使货币流通性更强,银行类似活期存款的货币量增大,所以财政性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以及邮政储蓄占活期存款的比率都会下降,货币乘数被放大了。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乘数都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金融创新间接影响了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H. 简述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指金融业能为各种信用形式的演变和扩展而适时地创造新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流动性、利率、收益等方面具有新特征的有价证券、汇票、金融期货等交易对象。
2、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市场创新指金融业通过金融工具创新而积极扩展金融业务范围,创造新的金融市场。欧洲证券市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的证券公司首先在伦敦的欧洲债券市场,然后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进行国际证券交易,其他国家纷纷仿效。
3、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创新是指在金融组织或金融机构方面所进行的制度性变革。它既指各国金融当局调整金融政策、放松金融管制所导致的金融创新活动,如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实行新的管理方法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包括金融组织在金融机构制度方面所做的改革。
4、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的核心是满足需求的功能,它包括金融工具和银行服务。金融产品的形式是客户所要求的产品种类、特色、方式、质量和信誉,使客户方便、安全、盈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大部分属于金融产品的创新。
I. 金融创新为什么会形成一种趋势
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金融创新的活跃期,在中国尤其如此,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创新寄于了厚望。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中国政府和监管部门都给予了宽松的环境,为其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这种期待的体现。
金融自出现在人类经济社会的那一天起,便开始了创新的漫长历程。除了货币载体的变化、信贷银行的产生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出现,真正革命性的金融创新开始于20世纪。
自20世纪至今,人类金融创新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规避监管。在这个时期创新的金融产品主要有欧洲美元、欧洲债券、平行贷款、自动转账、混合账户等。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转嫁风险。创新的金融产品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利率期货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使金融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创新的金融产品主要有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期权交易、期货交易、可变期货交易、汽车贷款证券化等。第四阶段(20世纪至今),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产品组合创新、金融产品与非金融产品组合创新。创新的金融产品主要有银证、银保、银证保业务资产证券化。
在整个20世纪,全球金融创新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而未来的金融创新中心可能由美国向中国转移。当然,全球金融创新的转移并非来易事,要取决于中国对未来金融创新大势的把握和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那么,未来金融创新的趋势是什么?从目前全球金融发展的业态来看,将出现三大趋势。
第一大趋势是金融网络化而形成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借助信息科学技术追求便捷、自助、普惠的三大目标。
互联网金融对便捷的追求,是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采用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开展的资金中介、信用中介和风险中介业务。大数据时代是不问原因只问结果的时代,结果认可,便可以享受金融服务。当今正在兴起的PTP投融资模式(这是从英国传来的金融模式,PTP的意思是peopletopeople)。投资方和融资方通过网上平台进行“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企业”的放款和借贷。这种方式对投融双方带来了非常便捷途径和方式。
互联网金融对自助的追求,与传统信用风险式(即传统的银行融资)的融资模式不同,在风险管理模式、利润模式、客户服务模式都是建立在对个体的判断和服务基础之上,如果你要到银行贷款,银行首先要做的是对你这个人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估,然后再决定你是否可以贷款。这是完全建立在对个体的信用风险把控基础之上的借贷模式。而互联网金融将成为网络上购物一样,想要购买什么产品就购买什么样的产品,全部由自己来解决。在人体器官电子化的未来,具备了完全可以实现的技术条件。现在的手机银行便是这种未来的开端。
互联网金融对普惠的追求,与传统银行的本性不同。传统银行的本性是嫌贫爱富,你越富它越爱你,你越穷它越嫌弃你。传统银行是:你有就给你更多,你没有就将现在有的全部拿走。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无论是穷是富,人人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金融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金融将彻底改变传统银行的“衙门化”。现在,最大的障碍,不是准入问题,不是监管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用问题。尽管阿里巴巴、支付宝和淘宝网对金融体系的信用制度有了初步的构建,但依然不够成熟。一旦创造了符合互联网金融要求的信用制度,传统银行将立刻消失,意味着普惠金融时代的到来。
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形成,需要进行一系列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监管创新等。没有这一系列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便无法走向成熟。
第二大趋势是金融综合化而形成的大金融。金融综合化趋势的核心是追求大金融。一种金融产品独打天下的局面即将过去,需要多种金融产品整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经济实体,但不是简单的相加。如何综合,需要创新,所有金融机构都在为此而努力,使金融综合化的方向已经初现。首先是链条化。如围绕银行信贷为主线的融资顾问、增信等链条开始形成。其次是互补化。如现在的银行信贷与金融租赁的互补。再就是互助化。如投资银行与信贷银行的互助。所有这些,都预示着金融综合化的大金融创新时代即将到来。
第三大趋势是金融低虚拟化而形成的实体金融。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预示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降低虚拟化程度的基本走向,并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核心是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变。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需求,金融创新的重心已开始落在满足实体经济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以企追求低成本,高效率,而不是追求在货币空转中获取暴利。中央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在引导金融企业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如规定资产证券化不能再证券化,便是为了降低金融虚拟化程度而避免货币空转的一种约束。但降低金融虚拟化程度,关键是要向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目前,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已初现端倪。现在能够为企业初创期提供的风险投资、增信服务、融资租赁及顾问服务和为企业成长期提供的信贷融资、融资租赁、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服务资产管理、理财咨询以及为企业衰退期提供的拯救重组。这种为企业发展各个时期而打造的全周期金融服务链条,灵活运用不同金融产品组合,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将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谁把握了金融创新的大趋势,并为此而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谁就将成为全球金融的主导者。
J. 金融创新的原因有哪些
金融创新:突破多年传统局面、在金融的工具、方式、技术、机构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明显的创新、变革。原因:避免风险、技术变革、规避行政管理。福久教育 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