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喀麦隆外汇储备

喀麦隆外汇储备

发布时间:2022-06-10 00:28:06

❶ 世界上目前还有外汇管制的国家或者经济体有哪些

外汇管制的国家非常多,遍布全球: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有。

第一类为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即对国际收支的所有项目,包括经济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都进行较严格的管制。这类国家和地区通常经济不发达,外汇资金短缺,为了有计划地组织稀缺的外汇资源并合现运用,调节外汇供求,通过外汇管理达到稳定金融的目的,外汇管制措施都比较严格。凡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及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缅甸、巴西、哥伦比亚、伊拉克、阿富汗、摩洛哥、乍得、塞拉利昂、葡萄牙等国家都属此类。据统计,这类国家大约有90个。

第二类为名义上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即对非居民往来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付原则上不进行直接管制,尽管事实上还存在一些间接管制。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瑞士、卢森堡等,还有收支持续顺差的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石油输出国家。属于这类的国家和地区约有20多个。

第三类为实行部分外汇管制的国家和地区。这类国家包括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其对外贸易规模较大,有较雄厚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高,如法国、澳大利亚、丹麦、挪威等国。还有一些经济金融状况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如圭亚那、牙买加、南非等国。目前,这类国家约有20--30个。

外汇管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国际货币制度陷于崩溃,美、法、德、意等参战国都发生了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本币对外汇率剧烈波动,大量资本外逃。为集中外汇资财进行战争,减缓汇率波动及防止该国资本外流,
外汇管制
各参战国在战时都取消了外汇的自由买卖,禁止黄金输出,实行了外汇管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很多在战后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又重新实行外汇管制,一些实行金块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也纷纷实行外汇管制。1930年土耳其首先实行外汇管制,1932年,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也相继实行了外汇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国立即实行全面严格的外汇管制。1940年,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1个国家没有正式实行外汇管制,外汇管制范围也比以前更为广泛。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基于普遍存在的“美元荒”等原因,继续实行外汇管制。50年代后期,西欧各国经济有所恢复,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从1958年开始,各国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货币自由兑换,并对国际贸易收支解除外汇管制,但对其他项目的外汇管制仍维持不变。1961年,大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表示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所规定的义务,即避免外汇限制而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但时至90年代,绝大多数国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即使名义上完全取消了外汇管制的国家,仍时常对居民的非贸易收支或非居民的资本项目收支实行间接的限制。

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国又称外汇管理。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限制的一种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政策。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配,通过控制外汇总量达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后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调节进口商品结构。
外汇管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在经常项目下的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进行限制。广义的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和非居民的涉及外汇流入和流出的活动进行限制性管理。
外汇管制依照该国法律、政府颁布的方针政策和各种规定和条例进行。外汇管制的执行者是政府授权的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另设的其他专门机构,如外汇管理局。
外汇管制所针对的自然人和法人通常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各国的外汇管制法规通常对居民管制较严,对非居民管制较松。
外汇管制所针对的物包括外国钞票和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和黄金;有的国家还涉及白银、白金和钻石。
外汇管制法规生效的范围一般以该国领土为界限。在设立特区的国家中,某些外汇管制法规可能不适用于特区。一个国家对不同国家货币的外汇管制宽严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外汇管制针对的活动涉及外汇收付、外汇买卖、国际借贷、外汇转移和使用;该国货币汇率的决定;该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以及本币和黄金、白银的跨国界流动。
外汇管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分为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两种类型:前者指对本币汇率做出的各种限制,后者指外汇配给控制和外汇结汇控制。
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
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

❷ 世界排名中国第几

【转自另一个问答】

中国68名545积分

截止到5月17日,世界排名如下:
排名 国家 积分
1 巴西 827
2 捷克 772
3 荷兰 768
4 墨西哥 758
5 西班牙 756
5 美国 756
7 葡萄牙 750
8 法国 749
9 阿根廷 746
10 英格兰 741
11 丹麦 736
11 尼日利亚 736
13 意大利 728
14 土耳其 726
15 喀麦隆 722
16 瑞典 709
17 埃及 708
18 日本 705
19 德国 696
20 希腊 694
21 突尼斯 693
22 乌拉圭 689
23 克罗地亚 686
23 伊朗 686
25 罗马尼亚 685
26 哥斯达黎加 683
27 哥伦比亚 681
28 塞内加尔 679
29 韩国 677
29 波兰 677
31 爱尔兰 671
32 科特迪瓦 669
33 巴拉圭 653
34 沙特阿拉伯 651
35 瑞士 648
36 摩洛哥 646
37 保加利亚 645
37 俄罗斯 645
39 厄瓜多尔 631
40 挪威 627
41 斯洛伐克 613
42 澳大利亚 612
42 洪都拉斯 612
44 塞尔维亚和黑山 610
45 乌克兰 609
46 牙买加 607
47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604
48 加纳 600
49 芬兰 599
49 以色列 599
51 几内亚 597
52 伊拉克 595
53 南非 593
54 巴林 588
55 津巴布韦 586
56 比利时 582
57 安哥拉 581
57 赞比亚 581
59 苏格兰 576
60 乌兹别克斯坦 571
61 多哥 569
62 危地马拉 565
63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561
64 智利 557
65 白俄罗斯 553
66 马里 550
66 秘鲁 550
68 中国 545
69 刚果民主共和国 544
70 拉脱维亚 541
71 斯洛文尼亚 539
71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539
71 委内瑞拉 539
74 科威特 538
74 威尔士 538
76 匈牙利 535
77 爱沙尼亚 534
78 卡塔尔 533
79 奥地利 531
80 古巴 527
81 巴拿马 523
82 阿曼 519
83 加拿大 515
84 约旦 513
85 阿尔巴尼亚 512
86 利比亚 511
87 阿尔及利亚 505
88 朝鲜 503
89 布基纳法索 500
90 叙利亚 496
91 马其顿 489
92 新加坡 482
93 立陶宛 481
94 卢旺达 476
95 肯尼亚 471
96 北爱尔兰 469
97 苏丹 468
97 乌干达 468
99 冰岛 463
100 塞浦路斯 462
101 格鲁吉亚 459
102 玻利维亚 456
103 博茨瓦纳 454
104 摩尔多瓦 452
105 加蓬 448
106 海地 447
107 马拉维 436
108 泰国 435
109 亚美尼亚 416
110 印度尼西亚 402
111 刚果 397
112 阿塞拜疆 392
112 埃塞俄比亚 392
114 贝宁 387
115 巴勒斯坦 384
116 香港 381
117 印度 378
118 新西兰 376
119 巴巴多斯 372
120 土库曼斯坦 371
121 塔吉克斯坦 369
122 黎巴嫩 368
123 佛得角群岛 360
123 列支敦士登 360
125 马耳他 359
126 越南 353
127 马来西亚 346
127 莫桑比克 346
129 安道尔 343
129 萨尔瓦多 343
131 圣卢西亚 331
132 也门 327
133 圣基茨和尼维斯 325
133 圣文森特/格林纳丁斯 325
135 哈萨克斯坦 319
136 斯里兰卡 318
137 马尔代夫 315
138 斯威士兰 314
139 法罗群岛 313
140 孟加拉国 307
141 莱索托 306
142 斐济 305
143 利比里亚 304
144 所罗门群岛 293
145 塔希提 287
146 毛里求斯 274
147 吉尔吉斯斯坦 273
148 瓦努阿图 257
149 缅甸 255
150 布隆迪 254
151 马达加斯加 252
152 卢森堡 248
153 巴基斯坦 247
154 赤道几内亚 244
155 格林纳达 240
156 中国台北 239
157 尼加拉瓜 237
158 苏里南 235
159 乍得 234
160 安提瓜和巴布达 233
161 圣马力诺 229
162 百慕大 211
162 圭亚那 211
164 纳米比亚 209
165 塞拉利昂 207
166 冈比亚 198
167 坦桑尼亚 193
168 巴布亚新几内亚 185
169 尼泊尔 184
170 荷属安的列斯 178
171 厄立特里亚 174
172 老挝 173
173 英属维尔京群岛 169
174 多米尼克 164
175 多米尼加共和国 151
176 塞舌尔 147
177 尼日尔 138
178 毛里塔尼亚 134
179 蒙古 133
180 伯利兹 129
181 中非共和国 128
182 开曼群岛 127
183 萨摩亚 125
184 柬埔寨 112
185 索马里 110
186 几内亚比绍 107
187 汤加 105
188 阿富汗 102
188 新喀里多尼亚 102
190 不丹 88
191 菲律宾 84
192 澳门 83
193 文莱 73
194 巴哈马 64
195 库克群岛 61
196 波多黎各 60
197 美属维尔京群岛 55
198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52
199 安圭拉 50
200 吉布提 45
201 阿鲁巴 44
202 蒙特塞拉特 29
203 关岛 22
204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21
205 美属萨摩亚 14

❸ 2010各国外汇储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包括香港及澳门)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欧盟
(欧盟欧元区所有国家,包括欧洲中央银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罗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华民国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韩国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尔及利亚 145,363 Apr 2009
12 德国 143,518 Feb 2009
13 泰国 140,000 Jan 2010
14 意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国 99,930 Feb 2009[1]
16 马来西亚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亚 79,000 Sep 2007
20 美国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国 64,332 Mar 2009[1]
23 波兰 63,847 Oct 2008
— 欧洲中央银行
(不被任何一个单独欧盟国家拥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麦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亚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尼日利亚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内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宾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罗马尼亚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特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鲁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亚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9,620 2007 est.
42 乌克兰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兰 26,630 Feb 2009[1]
45 哥伦比亚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门 20,000 Dec 2008
52 哈萨克斯坦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尔维亚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时 16,056 Feb 2009[1]
57 奥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亚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新西兰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罗地亚 10,852 Feb 2009[1]
64 博茨瓦纳 10,000 May 2008
65 阿塞拜疆 9,316 Apr 2008
66 约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斯 8,426 Feb 2009[1]
68 芬兰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维亚 7,717 Dec 2008
71 也门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乌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国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尔 6,500 Oct 2008
76 卡塔尔 6,368 2007 est.
77 塞浦路斯 6,176 2007 est.
78 叙利亚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乌兹别克斯坦 5,600 2007 est.
81 拉脱维亚 5,556 Feb 2009[1]
8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5,151 Jan 2008
83 危地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几内亚 3,928 2007 est.
86 哥斯达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库曼斯坦 3,644 2007 est.
88 爱沙尼亚 3,526 Mar 2009[1]
89 马耳他 3,522 2007 est.
90 缅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罗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腊 3,181 Feb 2009[1]
94 加纳 2,837 2007 est.
95 肯尼亚 2,615 Mar 2009
96 冰岛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兰卡 2,600 Oct 2008
99 多米尼加共和国 2,525 2007 est.
100 科特迪瓦 2,500 2007 est.
101 坦桑尼亚 2,441 2007 est.
102 喀麦隆 2,341 2007 est.
103 洪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萨尔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马其顿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亚新几内亚 2,193 Dec 2007
108 毛里求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尔巴尼亚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买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桑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蓬 1,459 2007 est.
114 摩尔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内加尔 1,350 2007 est.
116 格鲁吉亚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马 1,260 2007 est.
118 苏丹 1,245 2007 est.
119 津巴布韦 1,222 Mar 2008
120 亚美尼亚 1,141 Feb 2009[1]
121 赞比亚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文尼亚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尔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乍得 997 2007 est.
127 布基纳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莱索托 889 2007 est.
129 爱尔兰 854 Feb 2009[1]
130 埃塞俄比亚 840 2007 est.
131 贝宁 825 2007 est.
132 纳米比亚 750 2007 est.
133 马达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卢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巴多斯 620 2007 est
136 老挝 514 2007 est.
137 卢旺达 511 2007 est.
138 斯威士兰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佛得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斯坦 301 2007 est.
142 圭亚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伯利兹 150 Oct 2008
145 瓦努阿图 149 Dec 2007
146 马拉维 140 2007 est.
147 冈比亚 120 2007 est.
148 几内亚 119 2007 est.
149 布隆迪 118 2007 est.
150 塞舌尔 118 2007 est.

❹ 世界黄金储备一共有多少

1、当今世界各大国的黄金储备有多少? 序号 国家(地区)组织 数量(吨) 黄金占外汇储备% 1 美国 8135.5 75.9 2 德国 3422.5 62.9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217.3 4 法国 2709.6 57.4 5 意大利 2451.8 65.8 6 瑞士 1290.1 41.7 7 日本 765.2 1.8 8 欧洲央行 641.7 24.4 9 荷兰 640.9 55.3 10 中国大陆 600 1.2 11 中国台湾 423.3 3.2 12 西班牙 416.8 45.2 13 俄罗斯 402.8 2.8 14 葡萄牙 382.6 79 15 印度 357.7 4.1 16 委内瑞拉 357.1 20.4 17 英国 310.2 13.8 18 奥地利 288.7 46.5 19 黎巴嫩 286.8 31.2 20 比利时 227.7 35.2 21 阿尔及利亚 173.6 4.3 22 国际清算银行 171.9 23 瑞典 157.9 11.9 24 利比亚 143.8 4.9 25 菲律宾 143.7 13.2 26 沙特阿拉伯 143 11.9 27 新加坡 127.4 1.9 28 南非 124.1 10.2 29 土耳其 116.1 3.7 30 希腊 111.8 86 31 罗马尼亚 104.7 7.2 32 波兰 102.9 4.2 33 印度尼西亚 96.4 4.7 34 泰国 84 2.6 35 澳大利亚 79.8 2.8 36 科威特 79 11.5 37 埃及 75.6 6.4 38 哈萨克斯坦 67.3 6.7 39 丹麦 66.5 4.5 40 巴基斯坦 65.3 10.7 41 阿根廷 54.7 3.7 42 芬兰 49.1 13.9 43 保加利亚 39.8 7.5 44 西非经济货币联盟 36.5 9.9 45 马来西亚 36.4 0.9 46 斯洛伐克 35.1 5.2 47 秘鲁 34.7 4.2 48 玻利维亚 28.3 18.2 49 厄瓜多尔 26.3 25.9 50 摩洛哥 22 2.2 51 尼日利亚 21.4 1.1 52 白俄罗斯 19.9 27.7 53 乌克兰 17.5 1.7 54 塞浦路斯 14.5 5.1 55 韩国 14.3 0.1 56 巴西 13.7 0.3 57 捷克 13.5 0.9 58 荷属安的列斯 13.1 34.3 59 约旦 12.7 3.8 60 柬埔寨 12.4 18.5 61 塞尔维亚 11.8 2.1 62 加纳 8.7 8.1 63 拉脱维亚 7.7 3.6 64 萨尔瓦多 7.3 7.6 65 缅甸 7.2 12 66 中非经济货币共同体 7.1 1.7 67 哥伦比亚 6.9 0.9 68 危地马拉 6.9 3.6 69 马其顿 6.8 7.7 70 突尼斯 6.8 2 71 蒙古 6.7 13.2 72 伊拉克 5.9 0.9 73 立陶宛 5.8 2 74 爱尔兰 5.5 12.9 75 斯里兰卡 5.2 3.9 76 巴林 4.7 0.5 77 墨西哥 3.8 0.1 78 孟加拉 3.5 2 79 加拿大 3.4 0.2 80 斯洛文尼亚 3.2 6.7 81 阿鲁巴 3.1 16.3 82 匈牙利 3.1 0.3 83 莫桑比克 3 5.1 84 吉尔吉斯 2.6 6.8 85 卢森堡 2.3 18.6 86 阿尔巴尼亚 2.2 2.5 87 中国香港 2.1 0 88 冰岛 2 1.8 89 巴布亚新几内亚 2 2.9 90 毛里求斯 1.9 3.1 9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 0.9 92 也门 1.6 0.7 93 塔吉克斯坦 1.4 14.8 94 苏里南 1.1 10 95 喀麦隆 0.9 1.3 96 洪都拉斯 0.7 0.5 97 卡塔尔 0.6 0.2 98 多米尼加 0.6 0.5 99 加蓬 0.4 0.7 100 马拉维 0.4 5.9

❺ 世界各国外汇储备

— 世界全球(所有国家的总和) 7,471,093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包括香港及澳门)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欧盟
(欧盟欧元区所有国家,包括欧洲中央银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罗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华民国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韩国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尔及利亚 145,363 Apr 2009
12 德国 143,518 Feb 2009
13 泰国 140,000 Jan 2010
14 意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国 99,930 Feb 2009[1]
16 马来西亚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亚 79,000 Sep 2007
20 美国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国 64,332 Mar 2009[1]
23 波兰 63,847 Oct 2008
— 欧洲中央银行
(不被任何一个单独欧盟国家拥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麦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亚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尼日利亚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内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宾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罗马尼亚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特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鲁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亚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9,620 2007 est.
42 乌克兰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兰 26,630 Feb 2009[1]
45 哥伦比亚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门 20,000 Dec 2008
52 哈萨克斯坦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尔维亚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时 16,056 Feb 2009[1]
57 奥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亚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新西兰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罗地亚 10,852 Feb 2009[1]
64 博茨瓦纳 10,000 May 2008
65 阿塞拜疆 9,316 Apr 2008
66 约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斯 8,426 Feb 2009[1]
68 芬兰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维亚 7,717 Dec 2008
71 也门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乌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国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尔 6,500 Oct 2008
76 卡塔尔 6,368 2007 est.
77 塞浦路斯 6,176 2007 est.
78 叙利亚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乌兹别克斯坦 5,600 2007 est.
81 拉脱维亚 5,556 Feb 2009[1]
8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5,151 Jan 2008
83 危地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几内亚 3,928 2007 est.
86 哥斯达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库曼斯坦 3,644 2007 est.
88 爱沙尼亚 3,526 Mar 2009[1]
89 马耳他 3,522 2007 est.
90 缅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罗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腊 3,181 Feb 2009[1]
94 加纳 2,837 2007 est.
95 肯尼亚 2,615 Mar 2009
96 冰岛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兰卡 2,600 Oct 2008
99 多米尼加共和国 2,525 2007 est.
100 科特迪瓦 2,500 2007 est.
101 坦桑尼亚 2,441 2007 est.
102 喀麦隆 2,341 2007 est.
103 洪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萨尔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马其顿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亚新几内亚 2,193 Dec 2007
108 毛里求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尔巴尼亚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买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桑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蓬 1,459 2007 est.
114 摩尔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内加尔 1,350 2007 est.
116 格鲁吉亚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马 1,260 2007 est.
118 苏丹 1,245 2007 est.
119 津巴布韦 1,222 Mar 2008
120 亚美尼亚 1,141 Feb 2009[1]
121 赞比亚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文尼亚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尔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乍得 997 2007 est.
127 布基纳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莱索托 889 2007 est.
129 爱尔兰 854 Feb 2009[1]
130 埃塞俄比亚 840 2007 est.
131 贝宁 825 2007 est.
132 纳米比亚 750 2007 est.
133 马达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卢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巴多斯 620 2007 est
136 老挝 514 2007 est.
137 卢旺达 511 2007 est.
138 斯威士兰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佛得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斯坦 301 2007 est.
142 圭亚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伯利兹 150 Oct 2008
145 瓦努阿图 149 Dec 2007
146 马拉维 140 2007 est.
147 冈比亚 120 2007 est.
148 几内亚 119 2007 est.
149 布隆迪 118 2007 est.
150 塞舌尔 118 2007 est.

❻ 1929年经济危机

编辑词条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时间: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
从技术上看,一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150多万辆增加三倍,达到平均每六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8%。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万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亿美元。化学工业变得非常庞大。炼油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0.86亿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亿桶。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英国和德国所占领。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然而,农业萧条却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农场的现代化,依靠手工劳动的中小农场大量被兼并,农场主人数减少了50万,农场规模迅速扩大。1930年,全国600万个农场中300万小农场仅生产了11%的农作物。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200万减少到170万。
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的停滞和日本经济危机频仍,德国巨额外债。从1924年到1929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与美国相差甚远。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国。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亿英镑。贸易逆差越来越高,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1915年,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这种关税直到1924年(战争结束后第7年)才被工党政府终止,但1925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虽然如此,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
法国的情况特别好。法国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朗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时的8%。
意大利也不错。1925年的工业生产是1922年的157%。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时,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4万辆。
德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直到1924年,由于付出巨额赔款,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故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
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这场危机果然爆发了。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应该承认,希特勒政权对外取消债务,对内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确使德国的工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经济迅速发展,失业率迅速下降,1938年时失业率低至1.3%。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也增长了43%。与德国相比,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萧条。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国参战后,美国国民经济也转入战时计划经济轨道,美国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虽然德、美两国的政权性质和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就摆脱市场激烈竞争产生的萧条而言,却有着内在的共同性:停止经济战争,统一调配资源,社会各阶层所得比例相对稳定。
危机对日本的打击也十分沉重。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铁30.5%,钢47.2%,船舶88.2%,棉纺织品下降30.7%。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生丝价格猛跌,占农户总数40%的养蚕农户遭到致命打击。日本的对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从1931年开始,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各领域控制起来;又在各个部门中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货,从1931年到1936年,军事订货共达50亿日元之巨。在此期间,政府还投资10多亿元兴建、扩建和改组国营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到1937年,八大老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浅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财阀(日产、日氮、日曹、森、理研)拥有的资本达41.7亿日元,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27.2%。在接受军事订货的110家企业中,拥有实力的工厂几乎全是属于三井、三菱、住友、大仓、久原等少数财阀的。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由11.5亿日元增至21.8亿日元。其中棉纺织品的输出,在1933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震动了欧美各国。
英国的危机相对缓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剩余资本主要投放到国外;二是英国在危机后加强了贸易保护,使英国工业的相对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远低于美国。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钢产量下降46%,生铁产量下降53%,纺织品生产下降三分之二,煤产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国对农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前,英国农业受危机影响严重。对外贸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从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对外贸易的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却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前者保护了英国的国内市场,后者增强了英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两者的合力使英国成为大萧条的相对受益者。
法国经济相对独立。它既没有对德国的大量债权,也没有与此相应的工业设备输出。二十年代的法国繁荣主要依靠德国赔款提供资本扩大生产,依靠低价法郎扩大出口。因此,当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法国还处在繁荣的顶峰。1930年中,在本国投资过热和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冲击下,法国“贝壳银行”破产,经济危机才波及法国。即使如此,法国的危机深度也低于美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工业生产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4%,机器制造业下降42.6%,建筑工业下降55.6%。轻工业的危机似乎更严重。1932年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在英镑、美元相继贬值,贸易壁垒高筑,日本、德国工业军事化,并对外实施倾销的前提下,法国却继续维持金本位制,法国工业继续相对分散,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国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法国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与此同时,法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却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减少,降幅达50%以上。由此,法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扩大,1932年时即达50亿法郎。在财政上,法国不但没有采取扩张政策,反而强调财政平衡,坚持通货紧缩。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国才被迫将法郎贬值29%。此后到1937年4月,法国出口增加了12%,工业生产增加了13%。但是,这一措施来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贬值。
总的来看,危机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调整了各国经济的相对地位。英、德、日等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及时正确,其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美、法两国的应对措施则显得迟缓、乏力,国际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美国的损失特别值得注意。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三分之一。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国则依靠其广大的殖民地夺回了世界贸易总额的首席位置。英联邦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德国也在其统治区及殖民地(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实施贸易封锁。在亚洲市场上,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日本和德国。美国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的。

❼ 客麦隆布埃亚消费水平怎么样

对于喀麦隆未来经济的发展,喀麦隆领导人并表示当地政府将致力于吸引更多外国投资,未来还将提供超高速宽带互联网;而且现在喀麦隆手机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目前正在准备发展4G网络。喀麦隆政府也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在降低公司税的同时也在降低个人所得税,除此之外,企业需上缴的社会保障金也在不断的下调。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投资条件和投资环境。
如此进行下去,喀麦隆的经济发展将会加快步伐,当地人们也将从中获得更多的财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的繁荣必将导致人们文化物质的繁荣。
喀麦隆今年的通货膨胀率在3.1-3.6%之间,比去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喀麦隆受到粮食危机打击后着力控制国内通胀。为减轻出口额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喀麦隆政府决定将发展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上,包括木材、棉花纺织、旅游业和农业等。同时还将努力改善国内贸易环境,期许私营企业家和投资者能够成为带动喀麦隆经济发展的动力。喀麦隆经济部计划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跟踪和管理公共投资项目,保证国家财政预算得到更好的执行。
喀麦隆移动通讯的现状方面。喀麦隆移动通讯市场自2000年私有化以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财政收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为进一步开放市场,将至少再引入两家移动通讯运营商,同时加快推进GSM手机向3G手机的转变,改善服务质量。
喀麦隆移动通讯领域发展的目的在于改善服务质量、降低通讯费用。他要求邮电部长积极推进,力争2011年二季度以前引入新的移动通讯运营商。
2011年5月12日,“喀麦隆中小企业创办与发展支持规划”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根据会议期间公布的消息,2010年喀中小企业、社会经济与手工业部向39个中小企业提供了20亿非郎的资助,用于改善喀麦隆食品加工企业现状,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经 济】 喀麦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和畜牧业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工业有一定基础。独立后实行“有计划的自由主义”、“自主自为平衡发展”和“绿色革命”等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较快,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率曾达到两位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曾达到1200美元。1985年后,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及自身经济政策失误,经济陷入困难。喀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曾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四期结构调整计划均未完成。
1994年非郎贬值后,喀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经济开始好转,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外贸结构改善,工农业增产,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连续11年保持4%至5%的增长速度。1997-2000年,第五期结调计划顺利完成。200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喀政府的第二个“减贫促增长”三年计划,向喀提供美元贷款,并连年进行考察,评估喀执行“减贫促增长”计划和“重债穷国”改革计划情况,对喀经济取得的进展总体表示满意。2006年4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喀达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完成点,喀将获得大幅外债减免。喀2005年度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69.9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52.3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4 % 。
货币名称: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简称非洲法郎)。
1美元=527.50非洲法郎(2005年平均汇率)
通货膨胀率:2.0 %
(资料来源:2006年世界银行数据)
【资 源】 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查明的主要矿藏有:铝矾土(储量为11亿吨以上,矾土品位为43%,硅石品位为3.4%)、铁矿(约3亿吨)、金红石(约300万吨,钛含量92%至95%)。此外还有锡石矿、黄金、钻石、钴、镍等以及大理石、石灰石、云母等非金属矿产。森林面积22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2%,可供开采面积1690万公顷以上,木材蓄积总量4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水力资源达2080亿立方米,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石油储量估计为1亿吨,可开采到2010年。天然气储藏量约1100亿立方米。近年喀原油产量如下: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产量(万桶) 4250 3990 3740 3560 3200
同比(%) 2.7 -6.3 -6 -4.7 -7.3
【工 业】 独立后工业发展较快,已形成一定基础和规模,工业水准居黑非洲前列。2003/2004年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6%。全国8%的劳动力从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饮料、卷烟、纺织、服装、造纸、建材、化工、炼铝、电力、石油开采与加工、木材开采与加工等。
为适应形势变化,促进工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强投资吸引力,政府积极完善相关法制,于2002年颁布新的投资法,大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了“中小企业援助和贷款担保基金”。自1990年起推行企业私有化政策,目前已完成数十家重点企业私有化,但总体进程缓慢。2004年喀工业生产总值增长3.9%,2005年喀开始对电力、通信、石油、自来水等重要部门进行私有化改造。
【农林牧渔业】 喀素有“中部非洲粮仓”之称。农业吸纳了全国劳动力的60%。2004年度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实施新农业政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粮食自足水准提高。政府出台了全国农业推广和研究计划,旨在推广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商品网,减少贫困,实现可持续增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谷、薯类、芭蕉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可可、咖啡、棉花、油棕等。
林业为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木材出口收入2460亿非洲法郎,约占出口总额的6.5%,是第二大创汇产品。喀政府重视林业发展,1999年进行林业改革,明令禁止原木出口,并对林地开采权进行公开招标。同年,针对禁止原木出口造成的出口收入下降问题,将树种分为传统树种和推广树种,后一种原木纳税后准许出口。
喀有10万人从事捕捞和渔产品加工业。海洋捕鱼主要依赖手工作业,水产养殖尚在起步阶段。渔产品自给不足,每年需从国外进口5万吨左右鱼品。
全国牧场和草原面积1430万公顷。北部地区畜牧业较发达,主要以传统方式进行经营。畜牧业年产值1300亿非郎,占农业产值的11%。每年生产16万吨肉,5万吨奶,3000吨鸡蛋。
【旅游业】 旅游资源丰富,有“微型非洲”之称。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成立了以总理为主席的国家旅游理事会,在国外开设旅游代表处,并鼓励私人投资旅游业。1975年加入国际旅游组织。1985年9月建立喀麦隆旅游公司。1989年成立旅游部。1990年成立“全国促进旅游委员会”。截至2004年底,全国有各类旅馆866家,其中星级饭店98家,外资饭店10家。全国有381个旅游景点,各类保护区45处。主要旅游点有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达等天然动物园。2004年喀接待外国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14亿美元。
【交通运输】初步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网路。公路交通占全国运输总量的85%以上。
铁路:总长1009公里,采用一米宽窄轨。年客运量约150万人次,货运量145万吨。2004年营业额420亿非郎。
公路:总长约5万公里,其中沥青路4300公里。
水运:主要海港有杜阿拉、林贝和克里比,其中杜阿拉港为喀最大港口, 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港口货物总吞吐量的95%以上。2000年9月以来,该港口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进行改造后吞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4年吞吐量为617.7万吨。喀麦隆海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海运公司。主要河港是加鲁阿港,属季节性河港。
空运: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和非洲十余个国家。全国有15个机场,杜阿拉、加鲁阿和雅温得-恩西马朗为国际航空站。2004年进出港旅客99.2万人次,其中国内航班39.4万人次,国际航班59.8万人次;货运量2.52万吨,其中国内运输0.31万吨,国际运输2.21万吨。
喀麦隆航空公司为国有公司,经营国内和国际航线。现有波音767飞机1架,波音737飞机3架和若干其他型号飞机。1999年11月开始运营的喀麦隆全国航空公司为外国投资的私有企业,有五架小型飞机,现已开设国内定期航班,并计划开通连结周边国家重要城市的国际航线。此外,喀还有三家仅从事包机业务的小型航空公司。
【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2003年喀政府将财政年度与自然年度调整一致。2004年预算总额16170亿非郎,比上年度增长7.16%。国民教育部、国防部、公共卫生部、公共工程部和国家安全总局是获得国家预算拔款最多的五个单位。公共机构运转开支继续增加,为8990亿非洲法郎;公共投资2700亿非洲法郎,计划偿还债务4470亿非洲法郎,分别比上年度增加了3.05%和16.1%。截至2004年底,外汇储备8.425亿美元(含黄金储备),外债总额约92亿美元。
喀现有商业银行10家,总体经营状况良好,有支付能力并能赢利。全国有730家储蓄和信贷合作社。此外还有社会保险银行、国家投资公司、负责管理公共债务的债务自治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非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
【对外贸易】 实行贸易开放政策,强调贸易伙伴多样化。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与30多个国家签有贸易协定。主要出口原油、木材及木材制品、可可豆、棉花等,主要进口机械设备、汽车和拖拉机、钢铁制品、电器等工业产品。2004年主要贸易伙伴为西班牙、义大利、法国和英国。
【外国援助】 主要援助方为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欧盟、国际开发协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人民生活】 2004年,喀在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中位居148位。喀工资水准大致为:最低工资3万非洲法郎,办事员月工资5万,管理人员10万,公职人员30万,部级官员50-90万,但实际各地区和部门工资很不统一,相差悬殊。
喀麦隆是中部非洲地区医疗状况相对较好的国家。2005年用于医疗的公共开支为1.15亿美元,占政府指出总额的3.45%。喀有国家级医院7所、省级医院11所、州级医院39所、区级医院131所、医疗中心和医疗点1456个,药店约400家。全国公共医疗机构共有医生1007人、护士4998人,平均每10万人有7名医生。儿童死亡率7.7%(2004年)。86.2%的城市人口和31.3%的农村居民享有清洁饮用水。爱滋病感染情况近年加剧,2004年全国约有150万艾滋病感染者,占全部人口的12%

❽ 法郎在法国已经废除了,为何在非洲却经久不衰呢

法郎在法国已经废除了,为何在非洲却经久不衰呢?

法新社巴黎去年5月20日报道称,法国当地时间周三正式确认了西非法郎的终结,今后西非国家的共同货币可能会被称为埃科(Eco)。不过,法国并未因此放弃对非洲的金融承诺。

报道称,“法国的角色将变为西非地区的金融担保人,”法国外交部长让-伊夫·勒德里昂解释说,“承诺仍会得到履行,我们不会爽约。”他是在法国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发表上述言论的。

在法国内阁部长会议批准了西非法郎改革方案后,政府发言人茜贝特·恩迪亚耶称:“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终结会被记录在法国与非洲关系新的发展史中,会让我们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现在法国生活着几百万的非洲裔黑人,大体占法国总人口的7%。他们受法国影响深刻,已然是法兰西公民。而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法国为维护法语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法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参加这个盛会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占多,所以,就目前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

还有法郎在非洲的影响也不小。法国用自己金融和外汇作担保,规定1法国法郎等于100非洲法郎,这样就极大推动非洲法郎成为国际上可兑换的货币。如今已有14个非洲国家加入到这个框架之中。这种的货币制度,对于法国和非洲都是有利的、双赢的。对于进入这一制度的非洲国家,法郎币值的稳定和国家之间的随意流通,有这样高度信誉度的法郎,就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同时,法郎在这些国家畅通无阻的使用,使法国对非洲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加强




阅读全文

与喀麦隆外汇储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603318派思股份重组 浏览:604
融资月报表 浏览:845
工行的理财产品休息日可以买吗 浏览:571
中信集团领导下的行业 浏览:801
客户融资模式案例 浏览:573
苏黎世外汇市场特点 浏览:144
图c股票 浏览:799
上海废铜交易价格最新 浏览:313
如何在中国外汇公众号上提问 浏览:602
平安银行价格走势图 浏览:364
赵老哥股票吧 浏览:226
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所得税管理 浏览:325
聚财宝货币基金理财 浏览:542
金融食品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浏览:459
8号黄板纸价格是多少 浏览:692
公司一般几轮融资可以上市 浏览:157
张庭宾土地信托 浏览:274
配资杠杆几倍合法 浏览:690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融资 浏览:509
上海诺友金融服务公司怎么样 浏览: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