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国际期货监管经验与借鉴

国际期货监管经验与借鉴

发布时间:2022-06-14 15:30:32

Ⅰ 国际期货与国内期货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几种区别

1,品种的区别:国外期货品种比国内要多,当然国内也有版我们自己独有的品权种,比如,塑料,PVC,苹果
2,交易时间:国外期货的交易时间一般可以达到18个小时,有的甚至是全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交易,国内期货交易虽然也有夜盘,但交易时间还是没有国外时间长。
3,交易制度:国外的期货市场,特别是欧美的期货交易市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而我国才经历二三十年,所以制度健全和监管方面没有国外做的完善

Ⅱ 期货公司如何给监管机构提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通过机构所在的证监局 提出 或者通过期货业协会

Ⅲ 国际期货与国内期货有什么区别

国际期货与国内期货区别为:交易时间不同、手续费不同、品种不同。

一、交易时间不同

1、国际期货:国际期货交易时间连续,全球24小时滚动,交易时间长。

2、国内期货:国内期货交易时间不连续,有节假日、休市,存在大幅跳空风险。

二、手续费不同

1、国际期货:国际期货手续费基数低,且无税费、无点差、无隔夜利息。

2、国内期货:国内期货手续费基数高,且有税费、有点差、有隔夜利息。

三、品种不同

1、国际期货:国际期货品种齐全、覆盖面广,包含外汇期货、贵金属期货、各类迷你合约、期权等。

2、国内期货:国内期货品种空缺,不包含外汇期货、贵金属期货、各类迷你合约、期权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国际期货

网络——期货

Ⅳ 国际期货和国内期货之间有什么不同

1、国际期货不允许锁仓而国内期货允许锁仓。
2、国际期货不能同时持有多单与空单,但是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是允许的。
3、国际上有一些交易所还有自己的特别规则,香港交易所HKex恒生指数只有限价单,没有市价单,不能设置自动止损。
4、国际期货交易量巨大,信息透明,偶尔有大基金做庄外,比较而言交易基本是公平的,而且政策稳定,不存在国内交易所经常调整手续费、变更交易规则的问题。无论是国际期货还是国内期货,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无论做哪一种的投资,只要做着顺手有有盈利,那就可以接着做下去。在这其中,选对自己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平台是安全可靠的,那么才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大胆地进行操作。

Ⅳ 美国政府对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对我国完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有何借鉴意义

1. 美国期货市场的监管模式
l 1974 年以前,美国期货市场都由交易所自我管理,交易所通过执行各种规则和发挥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有效实施自我管理。
l 20 世纪70 年代期货交易品种扩大到金融产品后,由政府、期货业协会和交易所组成的三级监管模式逐步形成。
l 1974 年美国国会在原来《商品交易所法》的基础上通过了系统严密的《商品交易委员会法》,并成立了全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CFTC 是美国期货市场最高权力和监管机构,它通过制定严密高效的法规贯彻实施国会通过的法律,宏观上对市场参与者进行管理。
l 1981 年美国期货业协会(NFA)注册成立,协会会员遍及期货公司、咨询顾问、基金经理、结算银行、交易所、社会公众及有关商业机构,具有充分的广泛性。期货业协会代表着整个行业各方面的切身利益,真实反映着行业的呼声和要求。在美国三级监管模式中,在政府宏观管理下,交易所和期货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至今一直发挥着市场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中国期货市场是适应现货贸易的需要在远期现货市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早的郑州商品交易所和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就是以原有现货批发市场为依托成立的。在旧的计划经济条块分割的格局下,在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支持下建立期货市场是历史的必然。
l 在1992-1998 年期间,中国期货市场的政府监管实质上也主要是由各自的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实施的,同时交易所自我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在此背景下,各期货交易所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新品种不断推出,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快暴露出来,一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有时为了追求地方和行业利益,对交易所放任不管;二是市场缺少应有的法律法规,导致交易所自律管理无所遵从,有些交易所过分追求市场规模和短期利益,甚至纵容过度投机和违规操纵行为,市场功能受到较大扭曲。所以,在此期货市场多头分散管理期间,国务院从1993 年开始多次发布行政命令,停止了大部分上市品种的交易,交易所也由15 家减少到3 家。
l 1998 年以证监会为中心的集中监管模式形成。中国期货市场的清理整顿基本结束,原来隶属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交易所正式收归证监会。此后,1999 年6 月《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中国证监会也出台了关于交易所、期货公司等四个配套管理办法,进一步确定了以中国证监会为中心的集中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是与清理整顿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它把中国期货市场由盲目、无序发展导向了理性、有序发展的轨道。
l 以政府监管为主,还是以自律监管为主,目前已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政府监管而言,政府监管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强制性,能够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克服市场失灵,保护市场参与者合法利益,维护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但是,政府监管也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突然性和不可逆性。行政监管只能是事后干预,突然采取行政干预容易给市场带来硬伤和后遗症,干预过多过细容易导致市场低效率和无活力。所以,以政府监管为主,只能是在期货市场出现混乱、偏差和风险时采取的阶段性政策,一旦市场恢复了有序发展,政府应主要用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让市场充分发挥自律管理职能。以自律管理为主,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分散市场监管风险,有利于市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
近十年来,世界期货市场国际化、一体化步伐加快,成功的期货市场监管模式也呈现出趋同性:
l 从监管体制看,三级监管模式已被各国普遍认可。这种分层化监管,有助于环环相扣,层层控制,互相制衡,分散风险,有利于不同层次借助于市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对市场综合监管。
l 从监管重点看,大多都把交易所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作为期货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核心力量,尊重市场规律,保证监管的市场化和灵活性。
l 从监管的手段看,各国都强调政府要从宏观上对市场进行法制化管理,保证期货市场发展的有序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l 从发展角度看,各国都在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总结监管经验教训,分析检查各自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对其不断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更好的保护期货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提高为市场参与者服务的水平。

哥们你是写论文用吧,不给分真心有点少。
这是中大高博士的论文,摘了一部分给你了,希望有用

Ⅵ 中期易投国际期货老手经验分享,该怎么操作期货

恍惚间,交易已过10多年。期间的酸甜苦辣,真的只有每个交易者自己知道。伴随着不断小亏的无奈,毫无突破的苦闷,领悟再进步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其实处理震荡的具体方法并不重要,利润回撤一半出场也好,2B也好。总之 处理震荡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于趋势跟踪系统来说这一块就是木桶最短的那一块,而最短的一块关乎生存,其实趋势跟踪系统处理震荡的意识一点也不亚于止损与资金管理,只是很少有人真正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本文(宽客在线)将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从系统重要性、到趋势跟踪系统的设计、到系统的完善最后,到偶个人的资金曲线统计图表都将要做深入的讨论。

1、系统的重要性

做了5年以上的老鸟都有体会,开始都靠盘感做,但亏疼了后发现灵感远不如系统来的稳定,盘感会无限放大人的弱点,而人性是我们无法抵触的,只有用系统来规则。如果新手的你还在靠灵感在交易的话,现在必须开始着手构建你自己的系统!(你不信?一开始我也不信,但时间和钞票会改变你的想法)。

交易系统是什么,是你自己的交易理念的量化表现规则。是先有交易理念,再有交易系统,这个顺序不可乱。随着你的经验日趋丰富,你的交易理念也必定是螺旋上升(个人悟性决定螺旋上升的周期)。而交易系统也会不断的修改甚至被你自己完全推翻,这在前几年的交易中是非常正常的,我们都是凡人,都会犯错,要敢于推翻过去的自己。才能在金融交易中走的更远。

强调系统的重要性永远不为过,我更倾向于建立自己的系统而不是用那些通用的(比如海龟或者10/20交叉,当然这些都能赢利)。金融交易先入为主的思想是很危险的,凭什么顺势轻仓止损是天字第一号守则,那是因为我自己试过逆势重仓死抗,知道了这是要死人的,所以我认可了这些通则。对系统而言,别人能赚钱的系统凭什么你用也能赚,相同的系统不同的理念也是要死人的。

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人拿走也不会用,关键是你就是系统,系统就是你。不存在打架或抵触的情况。当你的系统已经不能充分反映你的交易思想的时候,改进就是必须的了。我的系统从5年前到现在已经有了10几个版本了,每次我都认为无懈可击了,但最后还是要改进,相信以后还会是这样。顺便说下,火线上的海豚也是好几个版本,说明思想带动系统的螺旋式上升是必然的。

2、我最初的系统构建和交易理念

10多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新手一样,低级错误都犯过。然后开始看经典教科书,走上了漫漫指标科学家之路。慢慢发觉这样似乎是个死胡同,再看了好多的经典评论,什么操盘三大阶段围棋9段象棋5段的,对号入座后发觉自己的方向偏了。前辈的话还是要听的,毕竟他们的学费叠起来比我人都要高。之后反思,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看前辈的书,寻找他们理念的共同点。慢慢的,顺势轻仓止损天字第一号原则就浸入了我的交易灵魂了,现在不设止损就浑身难受。真心希望新人也一定要这样磨练自己,把反人性磨练成自己的第二天性。

有了些零碎的概念后,思路也逐渐开始清晰。轻仓,止损这两条不难理解。客观的规则,反人性经过磨练不难做到。问题是顺势这个概念如何定义?这个概念太模糊。

我找不到答案。于是痛苦开始了。。。

家还每天都把顺势挂在嘴边,只要顺了就OK。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字就是专门放马后炮的,你会不会骂我,先仔细想想再骂不迟。。。你说顺势是顺当下的趋势,没趋势怎么办?休息么?等你发现趋势来了,那它也差不多结束了。如果还想不通,把图表上大段趋势用右手挡住,只留左边的震荡。你右手不放,现在入场的交易是顺势么,不是。右手一放,现在入场就顺势了,真奇妙。现在再想想,这两个字重要么?

当时的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突破非常痛苦。思想不断的碰撞,理念不断被自己推翻(当时理念的框架还没有成型)。最后的突破点还是回到系统这个点上来。

3、系统的分类和区别

当你遇到瓶颈无法突破的时候,一定要往简单的地方想,越简单越好。多想想交易的本质,市场的本质。教科书上说市场有很多形态,头肩,旗型,楔型,双顶。。。当时的我非常痛苦,你告诉我双顶下空单到底是顺势还是逆势,破了颈线大跌空单就是顺势,不破反弹创新高就是逆势。矛盾并痛苦着。。。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回到是市场的本质。

所有的市场都只有两种状态:震荡和单边。(震荡着的单边上扬还是单边)也就是有趋势和没趋势。而两种市场状态只有对应的操作手法才能赚钱,震荡市高卖低买,单边市追涨杀跌。2种市场状态用对应的操作手法,再加上严格止损。盈利似乎在不远处向我招手了。相信论广大新手目前也是这样的操作思路,这样的想法非常完美,问题只有一个:如何判断现在是单边还是震荡?BOLL开口,ADX,还是其他指标。是先有价格还是先有指标?在这个点上,我卡了一年!或许你将来能做到,不过我做不到。于是,盈利招了招手,笑了笑转身走了。。。

我自问没天赋判断震荡还是单边,于是只能用一种操作手法,要么全都低买高卖,要么全都追涨杀跌。其实现在看追涨杀跌明显是顺应市场,而低买高卖才是逆市而为,但当时自己的理念就是一团乱麻,加上经验不够。只有日复一日的痛苦。回到前面,当时的我决定只用一种操作方法。。。潜意识告诉我要追涨杀跌,前辈的经典书刊也是这样教导我们。但是,抱着怀疑的态度,2种手法我都做了大量的尝试。

如果你能准确判断震荡或单边,或者是你目标的话,接下来的文字可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因为我没有选择这条捷径而是直接和市场硬干!

4.我的交易系统的框架

当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易,慢慢地也总结出了2种系统的不同结果。震荡手法---低买高卖:成功率较高,但大多数都是小盈。指标非常敏感,一旦反叉必须立刻出场,而不可避免的止损将小盈利基本抹平,而这仅仅是在市场没有明显趋势的时候。一旦市场有了非常剧烈的上涨或下跌时,震荡手法只有追高,小赚,追的更高,再小赚,追更更高。。。再加上偶尔的止损。一波1000点的大行情可能只有200点的赚甚至更少。单边手法---追涨杀跌,大涨大跌的行情不说,肯定能赚,可是当市场没有明显趋势的时候,正止损反止损还是止损,反复的耳光相信大家也一定有体会。怎么办?交易仿佛又走进了死胡同。。。

当时我萌生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想法发现都是不断的小止损将我的资金曲线给磨平。于是天字第一号原则动摇了。现在想想要是当时不够坚定的话,下场不言而喻。。。

终于在不断的反思后,螺旋开始上升。大家都听过,损失自己决定,盈利老天决定。震荡手法我自问无力优化,都是小亏小盈,只有提高成功率,我没这个天赋。单边手法比较符合自己的潜意识,持仓时我不怕盈利变亏损,而且30%的成功率还有提高的潜力。于是性格决定了我的操作手法和系统框架。

至于震荡系统最终能否盈利我没有资格评价,因为和我的性格和理念不符。不过我相信各种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要它适合你的理念,适合你的性格。

5、系统的优化和磨合

终于,我慢慢创建了自己的交易系统,可如果你觉得只要创建了自己的交易系统,遵守基本的交易纪律,盈利就指日可待的话,那我告诉你是大错特错的。以上的所有步骤,包括基本的交易框架和交易理念的配备,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当时我也以为以系统和自己性格的吻合度,只要适当提高成功率,过几个星期就能稳定盈利了。结果,盈利招了招手,连笑都没笑就转身走了。。。

建立交易系统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优化和磨合。初期的系统框架只是你的交易理念的灵魂,没有实质的东西。当然,灵魂是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不断重申系统重要性的原因。打个比方的话,初始系统只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重要的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系统的优化磨合这个阶段非常地漫长和痛苦。因为和一开始相比,你的交易经验汲取的速度逐渐变慢,理念的升华蜕变过程也逐渐放缓。这个过程中,或许你已经可以做到亏损的很慢很少,但你还是在慢慢的死亡。。。对于我来说,这个阶段已经没有了顿悟,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缓缓领悟。对市场,对系统,对自身。已经记不太清中间的突破,只知道当时自己痛苦并坚强着。。。

接下来是这个专题的重点,也是我的主要目的:趋势交易---如何面对70%的震荡!如果你是用趋势系统(例如,均线),如果你是4年以上的老鸟,你一定会有相当的共鸣。

例如一条均线,就是所有的行情都当单边来操作,运气好的时候行情直接飞起来,运气差的时候大把的盈利变亏损,或者直接就打止损了。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手法在有明显趋势的时候还行,行情去头掐尾还能留个70%,80%。不过大量的无趋势的市场里基本上所有的盈利都要吐光,简单来说就是前进一大步,亏损3中步,基本退光还有亏损。怎么办?有人说了,震荡的时候休息,不操纵。那就又回到判断行情性质的老话题了,如何判断未来是震荡,还是趋势?

趋势交易其实就一句话:震荡抗的住。下一步,现在我们不用考虑单边行情,赚多赚少而已。教科书里怎么说的:盯住自己的亏损,盈利会照顾自己。现在我们来盯亏损,黑框框里你亏多少,复盘!手边的图表自己复。过去的我来回耳光,盈利变亏损,单边利润全部抹平,最重要的是对交易信心打击太大。资金曲线永远是震荡,偶尔创新高也是假突破。

相信5年以上的老鸟深有感触,怎样抗过去,下面是我的心得,可能你也有类似的灵感或想法!

三点:

Ⅶ 国内期货与国际期货区别做国际的好还是国内的好呢

做国际的好一点,二者的区别:

1、手续费差异

在手续费方面,国际期货的手续费较低,双边收费,有灵活性。国内期货的手续费较高,因此操作方面需要慎重。

2、交易行情差异

国内期货与国际期货在交易行情方面是也有差别的,国际期货较少有价格控制,其特点是成交量较大,交易频繁。关于国内期货在交易行情方面,受政策影响和交易信息的内幕操纵,投资者看到的行情变动大,规律性掌握难。

3、监管方面的差别

监管方面的差别在于国际期货监管严格,较少出现挪用客户资金和出现对赌的违规行为。国内期货投资者会比较容易碰到假盘和对度盘,在门槛方面较高,数万元才能交易。

国内期货交易时间是4小时,交易门槛低,资金便捷,保证金交易,缺点相对交易量小,交易不连续,交易时间短,交易量受限,易受国内政策影响。国际期货的交易量大,24小时制,交易市场多。

Ⅷ 论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作用

文档格式的不好弄,给你一个在线的文章吧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31654784&SUID=

另外还有银监会副主席的一篇讲话,你可以参考一下
---------------------------------------------------------------------金融监管的趋势和变化将直接影响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模式。眼前的这场金融危机过后,金融监管将会有哪些重大的调整和变化?金融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在此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以更好地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在复杂的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监管框架下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提高竞争力。
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是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轮回,监管的广度和深度都会进一步扩展。
19291933年间的大危机中,一大批银行机构破产、倒闭,引起金融业的恐慌,并带来经济萧条。危机后出现大反思和大变革,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金融业开始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严格分离。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金融业基本上是在分业经营和严格管制的路径、框架和模式下运行的。
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严重损害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效率;由于无法向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也减少了金融消费者效用。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金融业进入新一轮的大松绑、大创新时期。
首先是金融业开始相互购并和渗透,商业银行并购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下设资产管理公司,并将触角延伸至创投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等非传统领域,混业经营迅猛发展。1999年,美国出台《金融现代化法案》替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金融业进入了全面混业的时代,出现了以花旗为代表的一大批金融超市和金融集团。
其次是金融创新的涌现。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风险相对可控。但在世纪之交前后,金融创新开始升级,大量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充斥市场。金融资产被广泛证券化,期权、期货、互换交易盛行,并出现了以信用违约互换协议(CDS)为代表的信用衍生产品,而且产品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以至于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
最后,混业经营和复杂的衍生产品创新带来了“太大而不能倒闭(too big to fail)”和“太复杂而不能倒闭(too complex to fail)”的问题,大量复杂的金融产品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金融体系就有可能崩溃。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再加上流动性泛滥和次级贷款的推动,最终酿成了2007年下半年的这场金融危机。至此,金融发展与监管模式完成一个完整的轮回:大危机触发大反思、大调整,大松绑引来大泡沫,大泡沫再次导致大危机。
这场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反思就是,金融监管的深度、广度、严厉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原来不受监管的和只受到轻度监管的金融机构,包括对冲基金、股权基金、评级公司等,都要纳入监管范围,以往的监管真空将得到弥补和覆盖;从监管的深度来看,会进一步深化相关监管标准,完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监管指标,提高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风险透明度要求;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内部风险管控将有更深程度的介入和干预。
第二个变化和趋势是监管者和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关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一是除了继续关注信用风险外,将更加关注流动性风险。英国北岩银行被挤提时的资产质量很好,资本充足率也很高,但它却成为英国银行业近150年历史中第一家由于挤提而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到流动性的冲击。因此,监管者和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性的监测和监管,建立流动性应急处理机制。
二是市场风险,这是一个更大的风险源和危机源。此次危机中,正是“一房”和“二房”的“合谋”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最后崩溃。“一房”是指数量庞大的房贷公司,他们向那些没有收入来源、仅仅依靠高房价支撑的借款人发放了低标准的按揭贷款(即次级贷款),然后把这些贷款卖给了“二房”,即具有政府背景并获得财政隐性担保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二房”将购入的贷款进行重组、打包,然后再发行以政府信用为支持的债券,大部分被投资银行购买用于进一步的金融创新。投资银行用“二房”发行的债券构建资产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拆和整合,即资产证券化的平方,甚至n次方,使重新分配后的现金流更好地迎合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不同投资者的偏好。这些经过多道“加工程序”的产品已经极其复杂,投资者根本不清楚它内部的结构,也搞不清它的风险,主要依据评级公司的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由于“二房”具有政府担保背景,评级公司就给了所谓的“AA”和“AAA”评级。政府背景加上高评级使这些证券化资产备受追捧。证券化和证券化的n次方方便了“一房”们迅速地回收资金,用于发放更多的次级贷款,泡沫就这样被不断吹大。在这个复杂的链条中,只要房地产市场不出现大幅下跌,借款人似乎就拥有足够的资产清偿债务,链条的循环就会继续下去。而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行时,多米诺骨牌就被推倒了。抵押债券的价格一落千丈,变成有毒资产,整个次贷市场迅速凝结,流动性几乎丧失殆尽,市场风险演化为流动性风险。购买了有毒资产的银行被迫进行资产减记,出现巨额亏损,资本被蚕食殆尽,流动性风险进一步演变为清偿性风险。危机表明,现代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已经不再限于那些传统的贷款资产,交易账户乃至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市场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盈亏状况和资本的充足程度,这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市场风险,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投资产品、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应更加关注其他类型的风险,如声誉风险。银行是典型的公众性机构,其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信任。如果银行的信誉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公众、投资者不再信任,就会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到银行的生存。总而言之,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者,都需要进一步扩展对风险的关注范围,从单纯的信用风险扩展至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等等。
第三,危机后,监管当局会更加关注金融机构内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平衡性。
商业银行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形成了这么多不良资产,使人们对金融机构决策的科学性、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风险管控的适应性等均提出了质疑。有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治理和风险管控实际被两类人操纵着:一类是追求短期回报的股东和高管,另一类是精于模型计算的小团队。股东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高管追求薪酬最大化,并导致过度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复杂金融资产。而很多高管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并不了解这些资产的风险,投资决策过度依赖只有极少数专家明白的模型,而董事和高管根本就看不懂,也就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制约。在只注重效率而忽视风险的治理架构和激励机制下,整个机构被贪婪的股东、贪婪的银行家、贪婪的交易员,以及掌握模型的技术官僚所左右和控制。
危机后,美国政府提出一项重要的干预措施——向金融机构注资的同时,严格限制接受注资银行的高管薪金。然而,这仅仅是一项暂时性的干预措施,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重新构建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分配机制,使董事会不成为花瓶董事,使高管团队不成为花瓶高管,董事和高管的薪酬必须和长期风险而不是短期利润挂钩。
第四,要对商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反思,对商业银行的混业模式采取相应的有效监管。
这次危机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兴风作浪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形成严重的“too big to fail”和“too complex to fail”的格局。这些机构实在太大了,他们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起系统性危机。所以政府必须要救助他们。正是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更加冒险,不断放大风险以博取更高的收益。因此政府和监管当局一定要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生和蔓延,包括运用反垄断法对一些并购进行干预。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危机中一些小型商业银行也同样遭受灭顶之灾,美国近9000家商业银行中,有400500家小商业银行关门。所以,太大了不行,太小了也不行,对应“too big to fail”的是“too small to survive”。因此,中型可能会成为一种流行的发展模式。但是到底什么标准是大,什么标准是小,又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需要监管部门敏锐的经验判断,以及必要的风险提示和干预。
如何打造我国金融机构未来的组织架构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现在我国金融业已经出现混业模式的尝试,商业银行开始设立或并购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最近又启动了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试点工作。如果资本市场发生问题,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风险必然会传染到母公司,进而影响系统稳定性。所以,需要针对混业模式制订有效的监管措施。
第一,监管部门要适当干预金融机构无限做大的冲动;第二,要督促金融机构设置内部的防火墙装置,防止利益冲突和风险传导;第三,要加强内部管控和并表管理;最后,监管也要具备并表监管能力。我认为,在法律法规和内部管控及监管能力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混业经营的速度还是慢一点比较好,否则就可能失控,酿成新一轮的系统性风险,90年代的混业教训殷鉴未远。我们应当加快用于规范混业发展模式、银行组织架构以及相应监管规则方面的制度建设,先定规则再玩游戏。
第五,对金融创新要有正确的把握。
这次金融危机与金融产品业务创新过快、过猛、过复杂,并失于监控有直接关系。产品太复杂了以至于投资者无法有效识别风险、计量风险,也就谈不上控制风险。金融创新本身没有错,但是金融创新应当建立在有效的风险识别、判断基础之上,而超越风险管控能力的创新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金融创新的发展水平应取决于商业银行及监管当局对创新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
首先,要提高创新产品的透明度,充分披露产品的结构和风险,进行更有效的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能够认识和了解产品的结构和风险。其次,监管者也要对创新产品的结构和风险有充分理解,才能允许其进入市场;最后,参与创新的商业银行要具备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控制。
对我国而言,金融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仍是金融业发展的主题。如果我们不创新,我们的金融竞争力就无法得到提高。所以,要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建设、投资者风险教育,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稳妥、适度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
第六,未来的金融监管标准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首先,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会更高,8%可能远远不够,提高资本充足率将有效降低银行的杠杆率,减弱其扩张能力,抑制金融泡沫的形成,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抵御。
第二,资本质量要进一步提高。除了提高银行总的资本充足水平外,资本构成要求也会有很大的调整。要提高核心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应降低附属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通过提高资本质量提升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监管者不仅要关注单个银行的危机和风险,还要关注宏观风险和系统风险,采取带有反周期特点的监管措施。单个银行陷入危机和破产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而监管的重点是避免发生系统性危机和全面危机。所以,监管者要更加关注宏观和系统性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经济扩张期提高资本要求和监管标准;而在经济下行期适当放松,使经济运行更加平稳,保障银行资产安全。
第四,更加关注贷款集中度问题。银行应避免将过多的资产和贷款集中在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或某个地区,过度集中的资产结构一旦在该企业、行业或地区出现大的风险和灾难时就会威胁银行的生存。在我国,很多银行热衷于“垒大户”,贷款集中度过高问题较为突出。一旦大企业、大项目出现问题,就会给放贷银行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第五,要进一步加强透明度建设。要提高商业银行的透明度,提高金融产品的透明度,提高金融业务的透明度,提高金融风险和金融资本的透明度,使投资者及交易对手了解其产品,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这有助于降低危机时刻的恐慌情绪。
最后,金融监管要进一步加强境内不同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国际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境内不同监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可能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减少投机和风险的蔓延;在国际方面,要注意银行东道国和母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我们就是母国监管当局;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我们就是东道国监管机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必须建立信息共享和危机处理协作机制,才能够有效地防止风险的蔓延,避免系统性的危机。最近,欧盟和美国提出要建立一个超级监管机构,专门对那些国际化的银行进行监管。建立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均参与的监管俱乐部,对银行的全球风险进行监管。监管的国际合作会越来越密切,G20峰会和金融稳定论坛委员会均将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也必将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Ⅸ 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数据谁便改

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数据不可以随便改,这个得由工作人员改。
一、监控中心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完善异地报表数据库
1、提高数据质量。场外衍生品数据提交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是场外报告库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为我们找到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底部,防范个人和系统性风险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有关方面要加快研究推进相关配套安排,不断提高数据信息的可核查性。
2、要进一步完善报表数据库。以监管需求和风险监测有效性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深入研究市场机构风险模型,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发挥监测中心期货市场风险监测经验和场内场外数据库互联互通优势,完善跨宏观微观、跨场内场外联动分析的全景风险监测模型,不断完善监测分析体系。报表库还应扩展数据生成的类型,提高数据检索的便利性。
3、推进数据共享。作为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监控中心的场外报告数据库及其风险监控分析系统独具特色。中国期货市场监测中心要及时、优质地与期货监管“五位一体”各方共享相关数据,使报告数据库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二、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
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是经国务院同意、证中国证监会决定设立,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出资,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机构,为非营利性公司法人。其主管部门是证监会,中国,其业务由证监会,中国领导、监督和管理。
通过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可以更好地保护股指期货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追加保证金的声明、通知等服务。

Ⅹ 期货套利是怎么做的

套利交易揭秘

(一)保证金体系概览
套利交易分为跨期套利、跨商品套利和跨市场套利等。跨市场和跨商品(双跨)套利交易对整体市场的统一性要求较高,其关键是需要确定不同商品价格间的比例关系。国内期货市场的套利交易多限于跨期套利交易。2003年前,跨期套利交易基本上由投资者自行交易。2003年后,ZCE推出跨期套利管理办法,规定ZCE上市合约的跨期套利持仓按单边收取保证金。2005年后,ZCE增加跨期套利交易组合指令。2006年后,其他期货交易所升级的交易系统也将支持跨期套利交易。
受国内期货市场上市商品少、品种垄断性强等条件限制,“双跨”套利交易在国内很少出现。然而,国际期货市场上“双跨”套利交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活跃。交易所积极推出和制定自成体系的各种各类“双跨”套利保证金规定,在保证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帮助和引导交易者进行套利交易已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上的流行时尚。因此,有必要对国际“双跨”套利保证金体系进行再认识。
众所周知,从交易层面上分析,保证金可分为初始保证金和维持保证金。从交易性质上分析,保证金可分为投机保证金和套保保证金。近年来,国际上的套利保证金分类繁多,五花八门,趋于多样化,大致可以分为交易所内合约套利保证金和交易所间合约套利保证金(见下图)。而交易所内合约套利保证金细分为同品种合约套利保证金、不同品种合约套利保证金和系列产品套利保证金(包括同年度合约保证金和跨年度合约保证金)。交易所间合约套利保证金可细分为同品种合约套利保证金、不同品种合约套利保证金和跨品种合约套利保证金。交易所内外开展相关上市品种的套利交易,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多数交易所内部上市品种的多种套利交易比比皆是。

阅读全文

与国际期货监管经验与借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 浏览:773
铣床杠杆百度文库 浏览:77
新基建概念的股票 浏览:659
木草春股票 浏览:425
2012光伏出口价格 浏览:838
四万块钱在银行买什理财产品 浏览:651
工商银行纸黄金k线 浏览:432
杠杆千分表长表头与短表头的区别 浏览:943
墨西哥比索历史汇率 浏览:86
骨杠杆沿直角 浏览:188
资产管理公司融资方式 浏览:459
毛里求斯人民币汇率 浏览:571
日本10元是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316
股票交易晚上挂单 浏览:954
外汇交易进阶目录 浏览:14
理财投资周期算星期六日吗 浏览:650
上市公司可以发企业债 浏览:181
东莞证券掌证宝交易手续费 浏览:215
有人说金融公司挺好的 浏览:364
收益高理财 浏览: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