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中信泰富外汇期权

中信泰富外汇期权

发布时间:2022-06-19 12:45:07

『壹』 奇异期权的分类

奇异期权的分类:
一、障碍期权:是指期权的回报依赖于标的资产的价格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是否达到了某个特定的水平(临界值),这个临界值就叫做“障碍”水平;
其中障碍期权在此次“期权门”中上镜率比较高。例如,导致中信泰富亏损的主要衍生产品是“含敲出(Knock Out)障碍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澳元/美元累计远期合约”,以及更复杂的“含敲出障碍期权及看跌期权的欧元-澳元/美元双外汇累计远期合约”。
由于敲出障碍条款的存在,使得中信泰富在澳元高于0.87美元/澳元的行权价格时利润空间受到限制,据说利润最多只能达到4亿多港元。换个角度来说,作为对手的投行,其最大风险可能也就是4亿多港元。而中信泰富由于没有敲出条款的保护,相反还受到累计期权条款的约束,即使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继续增加投入扩大亏损。在这个交易中,敲出障碍条款是造成投行和中信泰富风险收益比不对称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个容易造成亏损无限放大的就是累计期权条款。例如根据08年10月27日发布的公告,香港上市公司宝利达资产与同集团的九龙建业因为投资累计期权失败,共亏损48亿港元,恰好等于24日停牌前两家公司的总市值。
二、亚式期权:是当今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交易最为活跃的奇异期权之一。它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到期回报依赖于标的资产在一段特定时间(整个期权有效期或其中部分时段)内的平均价格。它属于强式路径依赖期权,因为这一平均价格将成为定价公式中的一个独立状态变量;
三、打包期权:由常规的欧式期权,远期合约,现金和标的资产等构成的证券组合;
四、回溯期权:回溯期权的收益依附于标的资产在某个确定的时段(称为回溯时段)中达到的最大或最小价格(又称为回溯价),根据是资产价还是执行价采用这个回溯价格。
五、复合期权

『贰』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的发展阶段

创业时期
(1979年—1984年)
公司成立初期,主要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发挥对国民经济“拾遗补缺”的作用;同时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业务领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率先对外发行债券,开辟了多种融资方式,最早开展了融资租赁、海外投资、国际经济咨询等业务,积极开展中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快速发展
(1985年—1988年)
这一时期,公司继续开拓创新,利用外资发展投资业务,取得快速发展。为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进行了机构改革,将主要业务部门分别独立出来,先后成立了若干个专业子公司、地区子公司和海外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从事生产、技术、金融、贸易、服务等综合性业务的企业集团。荣毅仁董事长制订的“中信风格”,成为中信人的行为准则。
调整时期
(1989年—1992年)
根据国家对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公司围绕加强管理、压缩投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公司业务在调整中继续取得发展。1992年7月,公司制订了十年规划和
八五计划,确定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发展目标。
稳步发展
(1993年至今)
1993年3月,荣毅仁同志当选国家副主席,国务院调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领导班子,魏鸣一同志任董事长,王军同志任总经理。从1993年起,公司围绕发展战略、业务重点和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注重克服重开拓、轻管理的倾向,加强经营管理,强化宏观控制。 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约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五人提出吸引外资解决经济建设资金问题。
1979年2月,荣毅仁提出成立“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
1979年7月1日,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7月8日正式公布。同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 Investment Corporation)宣布成立,简称“中信公司”,注册资金2亿人民币。
1979年10月4日,中信董事会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正式成立。董事会成员共44人,荣毅仁、雷任民、吴志超、陈树梓、王兼士为常务董事,荣毅仁为董事长,雷任民为副董事长。公司总经理为荣毅仁,雷任民、吴志超、陈树梓任副总经理。其他董事包括马万祺、王少岩、王光英、王纪元、王宽诚、叶林、古耕虞、刘希文、刘靖基、孙孚凌、孙晓村、华煜卿、芮沐、肖桐、何贤、何郝炬、李文杰、李嘉诚、杜新波、邱纯甫、陈希仲、汤元炳、周志俊、周宝芬、张敬礼、张遗、段云、茅以升、胡子婴、经叔平、郭棣活、钱昌照、资耀华、曾定石、常彦卿、童少生、裴先白、缪云台、霍英东等。
1980年6月2日,中信与日本东方租赁合资成立中国东方租赁公司。融资租赁成为中国唯一向外资开放的金融领域。
1982年1月18日,中信与野村证券达成协议,以年利率8.7%发行12年期武士债,总额100亿日元,其中80%投入仪征化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行海外债券。
1984年,中信旗下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与英国[朗文]合作出版了《中国投资指南》,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介绍中国对外开放有关政策法规的书籍。
1986年,中信利用杠杆租赁收购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10%股权,被评为“1986年世界十大融资案例”之一。
1986年3月22日,中信以3.5亿港元收购因挤兑风波遭到严重打击的嘉华银行92%的新股。
1987年1月27日,中信香港以19.36亿港元收购国泰航空12.5%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
1988年2月24日,中信、大东电报局、和记黄埔三方合资成立亚洲卫星有限公司。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由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长征火箭送入太空。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988年8月15至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物价指数突飞猛进,五大“官倒”——光大实业公司、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中国工商经济开发总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遭到国家审计署审计。
1990年1月,中信收购泰富发展,更名中信泰富。中信香港将资产和业务注入中信泰富,中信泰富由小型地产公司一跃成为超过40亿港元的大型上市公司。
1990年2月14日,中信香港以每股4.55港元,斥资103亿收购香港电讯20%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1992年2月13日,中信泰富收购香港最著名老牌洋行——恒昌企业。
1995年2月,中信证券成立。2002年,中信证券上市。中信证券是中国最大的券商。
1995年3月26日,中信与伊朗德黑兰城乡铁路公司签署协议,承包修建德黑兰地铁一、二号线。德黑兰地铁工程被称为“总统一号工程”,是中东、北非第一个地铁系统。
2001年,中信集团成立。
2002年12月5日,中信控股成立。中信控股是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2003年,中信集团参与的联合体中标“鸟巢”。
2005年11月25日,中信实业银行改名“中信银行”。2007年4月27日,中信银行A+H股同步上市。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因外汇期权合约巨亏,面临破产危机,引发港股震动。中信集团紧急注资拯救,损失不详。
2008年1月,中信集团、中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中信汽车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信网络有限公司获得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和VSAT业务经营许可证。
2008年3月,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
2008年4月,中信国安集团无偿受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持有的51%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股权。
2008年5月,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中信集团组织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累计向地震灾区捐款人民币7,322亿元。中信海洋直升机公司选调12架主力直升机和骨干人员组成抗震救灾飞行队,出色完成救援飞行任务。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0.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11.61%股权,完成收购后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成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2008年6月,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有条件通过安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发行股份购买暨重大资产出售事宜申请。
中信集团、中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7月,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配发股票7.89亿股,募集资金约25亿港币。
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首次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行业拆借市场。
中信资源澳大利亚公司斥资9,973万澳元增持澳洲上市公司麦克阿瑟煤炭公司股权至20.39%,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中信国安通信有限公司及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投资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信集团承包建设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作为主体育场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中信国安第一城在奥运会期间成功接待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总统等奥运贵宾。
2008年10月,中信集团、中信国安集团共同出资32.6亿元投资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股49%,成为其最大股东。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就投资外汇期货合约形成潜在亏损发布公告,预计投资外汇期货合约亏损金额超过150亿港币。
2008年11月,中信集团和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成功私有化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完成私有化后中信集团持有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约70.32%股权。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增持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至10.07%。
2008年12月,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召开特别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中信泰富向中信集团发行可转换债及由中信集团承接部分外汇期货合约的方案。中信集团按每股8港币价格认购中信泰富约14.5亿股股票,完成认购后中信集团对其持股比例增至57.56%。中信集团按澳元兑美元汇率0.7水平承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约53亿澳元期货合约,中信泰富支付中信集团对价约91.6亿港币。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中信产业基金发起设立金额约6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
2010年5月,中信集团启动整体上市。
2011年9月01日由山西太原钢铁集团与宝钢集团、中信金属公司、 鞍钢和首钢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国铌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功以19.5亿美元收购世界最大铌公司巴西矿冶(CBMM)15%的股权CBMM由巴西Moreira Salles家族控制,五大企业完成入股权后,该家族仍持有七成控股权。
2013年1月,中信集团控股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成为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最大股东。
2013年4月,中信集团控股昆明贵重金属交易所,成为昆明贵重金属交易所最大股东。

『叁』 请高手详细介绍一下导致香港中信泰富损手的外汇金融衍生工具 Accumulator

累计期权背后就相当于沽出一个认沽期权给对手,而自己只收一笔期权金。

中信泰富这次,简单的说是卖出看跌期权。收到一笔期权费,然后以固定的价格买入澳元。但如果澳元现在贬值的话,那么中信泰富就会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入澳元。而且,是越跌,损失越大! 澳元涨的话,反而不会被执行。 中信泰富等于坐收一笔期权费。

这两项合约赌的是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则公司可以较低价格购买澳元,但当澳元兑美元低于0.87水平的时候,公司需以2倍金额接收澳元。

中信泰富的外汇合约十分复杂,涉及美元、欧元、澳元和人民币4种货币,有关合约加起来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只有约4.3亿港元,但是需要接货的外币数量,却超过500亿港元。

中信泰富购买的合约价值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总结泰富的问题,一是工具使用不当,只解决了澳元升值时的风险,未控制澳元贬值的风险;二是脱离了实际需要使用衍生工具;三是误判走势。

『肆』 中信泰富巨亏的原因

上述人士透露了令人吃惊的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内情。“张立宪和另外一个交易员在一个月内签了大多数的交易合约,而且这一个月内,有半个月是在出差,他就边打电话边下单,这是非常危险的。”该人士说。

最近听说多起由于草率打电话下单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一位市场人士透露,香港多位身家数十亿的富豪,由于之前在电话中听从了其投资银行顾问向其百般推荐的外汇累计期权合同投资建议,也是边打电话边同意下单,并未详细阅查合同风险,也未请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查看合同详情,此后导致巨亏。

客户仅仅打个电话就能下风险如此之大的单,那么和张立宪签订这些合同的对手方银行,是否存在职业道德问题?对手方银行有没有尽职地完全向张立宪展示合同的可能风险?

上述人士表示,张立宪当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从签约到合同确认后被寄过来,要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合同表面来看也就是500万或1000万港元的数额,“但是可怕之处在于,最大损失不会止步于500万,而是500万乘以24个月,如果有高杠杆,比如5倍,那就是再乘以高杠杆的比率”。这种合约又名Accumulator,盈利有上限但亏损无下限,被市场称为“魔鬼交易”。

12月2日晚,中信泰富发布股东通函,首度披露与其签下杠杆式外汇合约的对家及其交易细节。

通函显示,过去两年中,中信泰富分别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Rabobank International、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公司、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国家开发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银行,共签下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

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开发银行本来不愿和中信泰富做对手交易,是张立宪主动要求国开行与其交易的,“据了解,国开行本身没有这个业务,实际上是张立宪去找的国开行,他希望国开行给予协助。”

『伍』 外汇金融衍生工具 Accumulator是什么概念

“Accumulator”(累股证),因其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kilyoulater(我迟些杀你)”。

“Accumulator”的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欧美私人银行出售给高资产客户。累股证其实是一个期权产品,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并规定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低于目前股价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

一家提供KODA产品买卖的外资银行介绍,一般来说,他们向客户提供较现价低5%~10%的行使价,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就自行终止。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按合约继续按行使价买入股份,但有些银行会要求投资人要双倍甚至三倍的吸纳股份。

在香港投行界,大型蓝筹股,像中人寿(2628.HK)、中移动(941.HK)还有一些中资银行都是主要挂钩品种,产品期限一般在3个月至一年。

举例来说,假设中移动现价为100港元,KODA合约规定10%折让行使价,3%合约终止价,两倍杠杆,一年有效。也就是说,尽管中移动目前股价为100港元,但KODA投资者有权在今后的一年中,以90港元行使价逐月买入中移动股份。如果中移动股价升过103港元,合约就自动终止。但是如果中移动股价跌破90港元,投资者必须继续以90港元双倍吸纳股份,直至合约到期。

这样的产品在牛市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去年股市高峰时,不少股票特别是中资股单日暴涨的不在少数,这对于KODA投资者来说,就像“捡钱”一样,合约也经常在签约后数天甚至是当日自动终止,投资者超短线收益20%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统计,2007年,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超过七成的以KODA形式购买股票。私人银行的资金占香港散户资金一半以上,客户人数不多,但是金额庞大,而且多采用杠杆借贷。

不过,当市场越走越高,行使价也越来越高,尝到甜头的富人们开始加大筹码,他们似乎不知道风险也在悄悄倍增。在去年11月以后,港股节节败退,不少KODA挂钩的热门中资股出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的跌幅,KODA投资者们也只有照单全收,如果合约要求双倍吸纳,那么连续几个月的跌势对于这些富人来说真是不堪回首。

『陆』 中信泰富为什么会巨亏155亿,从中信泰富案例中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这个事情我大概是知道的,中信泰富当时在澳洲买了两座矿就存在有远期支付问题,而在远期支付过程中存在一定汇兑风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买入了累计杠杆期权KODA,但是这个期权本身是有投机性质的,而公司在操作上也非我们常规做对冲时用的套期保值操作,量价不对,标的也错了。这样以来澳洲央行的降息导致澳元在08年到10年大幅贬值,导致了巨亏!正常的操作是,比如两年后支付30亿澳元,为了对冲澳元升值的风险,应该锁定30亿澳元的卖出权证。
作用:
金融衍生交易又是一把双刃剑,运作不当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风险,即价格走势背离预期而导致的损失。衍生交易本质上是“零和游戏”,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格未来走向的一种对赌,总存在“赌”错而遭受损失的一方,在中信泰富外汇远期合约下,澳元汇率的变化与中信泰富的预期不一致,未能持续未来上涨而是急剧下跌,由此产生的上百亿港元损失就属于市场风险。然而,该损失数额如此之大,这就与企业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终端用户的地位不相符合了。中信泰富并非金融机构,管理层不能拿股东的钱去胡乱冒险。当金融衍生交易出现重大损失时可能存在一个追究责任的问题,分水岭就在于公司参与衍生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

『柒』 怎样科学评价中信泰富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中信泰富案例: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 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

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

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包

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是从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角度提出的,是对

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高度提炼。建立一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仅从某

一要素来考虑,而必须统筹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通过对企业各项经

济业务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根据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分别从内

部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从此次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造成巨额亏损及应对始末我们

可以发现,从这五个要素来看中信泰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

应从中吸取教训,深深反思。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 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包括:

(1)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如有无描述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

益冲突、道德行为标准的行为准则;

(2)员工的胜任能力。如雇员是否能胜任质量管理要求;

(3)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如董事会是否独立于管理层;

(4) 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如管理层对人为操纵的或错误的记录

的态度;

(5)组织结构。如信息是否到达合适的管理阶层;

(6) 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关键部门的经理的职责是否有充分规定;

(7)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如是否有关于雇佣、培训、提升和奖励雇员的政策。

业绩巨亏、股价大跌、股民指责、司法介入,作为中信泰富董事

局主席的荣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对合同“不知情”。 据中信泰富审核委

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应对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批

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

如果情况真的属实, 那么我们不禁要质疑中信泰富的内部环境存

在多么大的漏洞!涉及到几百亿金额之巨的大合同,公司财务层可以

不经过董事会主席的批准擅自行事, 且先不论员工的诚实性和胜任能力,仅就中信泰富这样的红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授予权力、责任的方式就值得深省!如果每个部门都各行其是,不请示、不汇报,一盘散沙的结构,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整个企业运营系统就会存在很大的漏洞;企业管理层犯错的危险系数也被放大,这样恐怕企业离败落已不远矣,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 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及反复的过程,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管理阶层须谨慎注意各部门阶层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企业的风险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所产生的。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 累

计期权的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中信泰富

选择了澳元作为买卖产品, 这笔合同并未考虑相关货币贬值而设定止损金额,从而为日后的无限量亏损埋下祸根。

事实上,在中信泰富事件之前,累计期权因为高风险在业内已经

声名狼藉。面对如此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中信泰富还投入如此巨资,我们不禁要怀疑其风险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中信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合约之前,对澳元外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估,盲目进行交易。中信泰富进行外汇交易不只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谋取暴利。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自己也承认:“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 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说明中信泰富在做出重要决定前并未考虑潜在的最大损失。风险控制关系到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若不健全,本身就是企业的一大风险源。

一个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的企业,其风险控制的能力肯定就差,从

而发生的经营风险也多。中信泰富需借此机会,针对衍生工具业务的

特点,建立专门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工

作程序,严格控制投机性交易,从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理论上,控制活动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一种手段。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首次披露持有超

过百亿澳元的累计期权,并称早在9月已经察觉其潜在风险。为什么在已经察觉其风险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却不作为呢?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及时做出补救措施,损失也不会达到155 亿港元之巨!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虽然在最近的几年中,市场监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推动我国

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在健全公司治理的规章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要看到,仅仅有规章而没有落实,公司治理的风险仍然是巨大的。

尽管公司有很多的规章,实际上都成了摆设,而没有被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的落实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因为没有被落实的制度形同虚设。所以,控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据荣智健所说,公司的巨亏问题在于财务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设立的双重审批制度也未能阻止事件发生,说明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在操作上违背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原则,其已有的内控环节形同虚设,对高管人员约束的制度欠缺。制度的落实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所以,控制活动一定要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

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

中信泰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其一,荣智健的公开信中说道:“财务总监周志贤未尽其应有职责,没有将此交易提请董事局主席关注。”其二,对外披露不及时。在2008年9月12日通告称自2007年12月31日以来的财务或交易状况未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但不过一个月就披露因炒外汇巨亏,而早在早在2008 年 9 月 7 日主席荣智健与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就已知悉,而直到 2008 年 10 月 20 日,该公司才正式对外坦诚损失。此举涉嫌延迟披露、非法陈述,违反香港证监法规。由此看出中信泰富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公司治理机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失真及受人为操纵的现象。其三,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体现。财务董事张立宪在6月底以前也做过类似交易并有盈利,但未在报表中表示,所得利润放在准备金账户而非损益账户,这就没有引起公司管理层对交易风险的足够重视。另外,对于公司经营中如此之严重的违规行为,就没有一名员工对其风险性和违法性提出质疑。试问公司内部是否有适当的沟通与反映渠道的存在?

5.内部监督

该要素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中信泰富作为在业内颇有影响的红筹股公司, 其自身的内部监督

却没能合理有效的设计与落实。 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志健的公开信中称,“集团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风险对冲政策,在进行交易前未按照公司一贯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的事先批准,超越了职权限度”,

“财务总监未尽其应有的把关职责, 没有将此等不寻常的对冲交易提请董事会主席关注”。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公司的监督程序与监管人员在哪里呢?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报告指出, 中信泰富巨额的外汇交易亏损反映该公司欠缺适当的内部监管,透明度不足。要知道没有监督与制衡的权利是危险的,是可怕的!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且实施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再控制,即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因为,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完备,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考核,没有对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施以恰当的监督,则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任何一项控制措施都必须从上述五项要素进行考虑,首先基于企

业现有的内部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包括公司层面的风险和业

务流程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并针对风险

评估确定的风险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内部控制活动;与此同

时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和沟通机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内部信息

和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及时反馈至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

各方,并同时实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以提高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

性,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中信泰富正是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

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违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

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成为其巨额亏损的根本原因。

『捌』 中信泰富购买的外汇合约能规避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吗

不能

因为这一系列外汇期权合约过于激进,只考虑了汇率上涨因素,并且汇率下跌,中信泰富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很大

所以,不是一个很好的外汇对冲交易方式

『玖』 累计股票期权的案例

中信泰富购买累计股票期权的例子
这次中信泰富错买的杠杆外汇合约,可以说是变种的Accumulator。不同之处在于对赌的目标不是股价而是汇价。中信泰富为降低投资西澳铁矿项目面对澳元升值的风险,签订了3份Accumulator式的杠杆式外汇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故只设有止赢金额,所签合约中最高利润只有5150万美元,但亏损却无底。如果澳元贬值至0.87美元以下,中信泰富在相关合约期满前,每月要按以0.87美元的汇率双倍承接澳元。
金融海啸迫使澳洲减息,引发澳元下跌,澳元兑美元较中信泰富购入澳元兑美元汇率平均价0.87贬值20%。集团9月7日察觉合约潜在风险后已终止部分合约,当前已确认实际亏损8.077亿港元。按现时仍持有之上述合约,中信泰富须接取的最高金额为94.4亿澳元。按市场汇率报价计算,余下合约至年底将亏损147亿港元。中信泰富将按实际情况以3个办法处理这批Accumulator外汇合约:终止合约、重组合约或继续执行合约至期满。由于预计集团对人民币的需求为100亿元,故无意终止该人民币合约。

『拾』 求一则关于 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方面失败的案例

●中信泰富"豪赌"酿成巨大亏空
风险类型:市场风险
代表企业:中信泰富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
事件发生后,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辞去董事职务,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对中信泰富进行调查,范鸿龄离任港交所董事、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主席、收购上诉委员会和提名委员、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主席,直至调查终止,中信集团高层人士对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中巨亏逾105亿港元极为不满,认为荣智健应对监管疏忽承担责任,对中信泰富董事会讲可能进行大改组。
而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团也因此受影响。全球最大的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中信集团的长期外币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从Baa1下调到Baa2,基础信用风险评估登记从11下调到12;标准普尔将中信集团的信用评级下调至BBB-待调名单;各大投行也纷纷大削中信泰富的目标价。摩根大通将中信泰富评级由"增持"降至"减持",目标价削72%至10港元; 花旗银行将中信泰富评级降到"沽出",目标价大削76%至6.66港元;高盛将其降级为"卖出",目标价大削60%至12.5港元;美林维持中信泰富跑输大市评级,目标价削57%到10.9港元。
除此之外,中信泰富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一家香港红筹股资金运用部总经理表示:"此事对于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群体形象破坏极大,对于我们也是敲了一记警钟。"
没有遵守远期合约风险对冲政策
据了解,这起外汇杠杆交易可能是因为澳元的走高而引起的。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为对冲澳元升值影响,签订3份Accumulator式的杠杆式合约,对冲澳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美元合约占绝大部分。按上述合约,中信泰富须接取的最高现金额为94.4亿澳元。
但问题在于,这种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所签合约中最高利润只有5150万美元,但亏损则无底。合约规定,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0.6305,-0.0127,-1.97%)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
另外,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本质上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中信泰富对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的风险评估不足。
将中信泰富一步步推向崖下的是一款以澳元累计目标的杠杆外汇合约,即变种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
内部监控失效
授权审批控制失效。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由于发生了上述外汇风险事件,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已辞去董事职务,10月20日起生效。莫伟龙于同日起获委任为集团财务董事。荣智健表示,上述合约的操作者对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正确评估,相关责任人亦没有遵守公司的对冲保值规定,在交易前甚至没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权。此外,持有中信泰富29%股权的母公司--中国中信集团,同意为其安排15亿美元备用信贷,利息和抵押品方面按一般商业条件进行。
信息披露的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对外信息披露制度对重大信息的范围、内容、投资者利益等存在缺陷,发现问题6个星期之后才对外公布,做法令人惊讶,显示出其内部监管存在漏洞,并且质疑中信泰富实际负责公司财务的并非是已经辞职的张立宪和周志贤,而是公司主席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认为,"证券法"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准确、及时、全面,其中"及时"最难做到。他分析说,中信泰富所做炒汇行为和其主业不同,属于非正常交易。既然是从事外汇期货,就要锁定风险,签订合约之初就要发布公告,说明"存在"潜在的风险。而且在澳元下跌时,公司应该止损,已造成的亏损算也能够算出来。正是由于中信泰富迟迟不公布亏损,才遭到投资者指责。
而内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更是常见。他分析说,杭萧钢构曾经将公司将要签订的一份天价订单提前泄密,受到处罚,这是比较例外的事,更多的上市公司则是信息披露不及时。"将生米煮成熟饭了,才向投资者通报一声".在证监会和两个交易所每年处罚的信息披露问题中,一多半都是由于不及时。
风险管理没有集中。标普分析师认为:"中信泰富的风险控制及内部管理问题严重,未来发展战略也需要重新检讨;而风险管理没有集中,也是中信集团乃至多数中资企业一直以来的隐患。"

阅读全文

与中信泰富外汇期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晚上的投资理财app 浏览:32
期货庄家手续费 浏览:60
武汉众邦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吗 浏览:614
华尔街金融公司的运营模式 浏览:407
交易所可充抵保证金最高折扣率 浏览:874
李矅公司金融答案 浏览:188
胶合板期货521 浏览:50
海航信托到期 浏览:747
冰岛首都股票 浏览:152
成都满堂红佣金 浏览:418
融资租赁应满足的标准是什么 浏览:318
2015年直接融资比例 浏览:434
usd与人民币的汇率是 浏览:439
卡行天下融资金额 浏览:948
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倒闭 浏览:909
闻泰科技股东大会公告 浏览:447
预收外汇办税 浏览:790
中国银行收益高理财产品 浏览:978
成员企业股东 浏览:329
股票佛慈制药 浏览: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