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外汇期货 > 秦汉时期货币

秦汉时期货币

发布时间:2022-09-17 10:54:05

❶ 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是

战国时期的货币是古布币。秦朝的货币是半两,汉朝货币是五铢。另外这些朝代贵金属金和银也是货币。

❷ 秦汉时期的主币包括

秦汉时期的货币
货币的产生,有它古老的历史。它开始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后来才逐步确定为一种等价物的形态,进而有金属货币的出现。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几乎从此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黄金和铜钱
据云梦秦简所载,秦国时的货币还是黄金、铜钱与布三本位制。《金布律》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这说明铜钱和布,都是秦国的法定货币本位。又出土《秦律》讲到对犯人罚款时,有“赉钱如律”的话;当时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若干钱计算;这说明铜钱确是法定的货币。《金布律》又规定:“钱十当一布”、又规定每“一布”,是“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标准星,这表明法令对每“一布”的规格和它同铜钱的兑换率或比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法律答问》简文中,还几次提到给追捕逃犯有功者以奖励黄金“二两”的规定,如“当购二两”、“人购二两”、“购人二两”等。这里的二两,显然是指黄金而言。因此,黄金也是法定货币的本位之一。故秦国实行的是黄金、铜、布的三位制货币体系,即尚未完全摆脱以实物作为等价物的状况。从前引“毋敢择行钱、布”的规定,表明人们逐步倾向重钱而不重布,故有此规定。再结合《封诊式》简文中关于惩办盗铸钱币者的案例考察,说明秦国的铜钱铸造权是属于国家的,私铸铜币是违法的。
由三本位制货币完全过渡到金属货币的二本位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全国后,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就包括统一货币制度。所谓统一货币,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货币的形制。据太史公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①据考古发掘,还有刀币、铲形币。总之,形制不一,不利于商品流通。故秦始皇废除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于圆形的铜钱。二是统一货币的二本位制和取消以实物“布”及银等为货币的本位。《汉书•食货志》云:“秦兼天下,币为二等”,即黄金与铜钱,从而确立了黄金与铜钱的二本位制,取消了秦国时以“布”为货币的制度,明确规定这些只能作为“器饰宝藏,不为币”②,从而完全确立了金属货币制度。三是统一重量:“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曰半两,重如其文。”③每一溢黄金,重二十两。但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不明。

① 《史记•平准书》。
② 《史记•平准书》。
③ 《史记•平准书》。
汉承秦制,在货币方面也基本如此。汉代也以黄金与铜钱为主币。但改黄金的计量单位为斤,不再称镒。凡云“一金”,即黄金一斤,故《史记•平准书》云:汉以“黄金为一斤”。至于铜钱,汉初,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④,名曰榆荚钱,重三铢,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⑤。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为每斤黄金当钱一万。汉武帝曾铸黄金为麟趾马蹄形金,故颜师古说:“今人(指唐人)往往平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刊制巧妙。”直到今日,仍有地中得马蹄金者,由此可见武帝时已正式铸造了金币。又由于每个金币的重量一定,都为一斤,故每一斤黄金,又称为“一金”,百斤黄金则称“百金”,千斤黄金则称“千金”,余以类推。是以西汉史籍中屡见“百金”、“千金”等词,既省“斤”字,又去“黄”字,其实皆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与支付手段等职能。奇怪的是,在西汉时普遍使用的黄金货币,到东汉时已极少见,而且日益退出了货币领域,变成了稀罕之物。
汉代变化较多的,是铜钱问题。如前所云,汉初以秦半两钱难用,改铸每钱重三铢的榆荚钱。由于钱太轻,加上“不轨逐利之民”的囤积居奇活动使物价上涨,“米至石万钱”①。于是,高后二年(公元前186 年),“行八铢钱”②(按《汉书•高后纪》注,应劭认为“八铢钱”,本秦半两钱,但《古今注》谓秦半两钱重十二铢,与此矛盾)。但到了六年(公元前182 年)六月,又“行五分钱”,应劭认为是恢复汉初榆荚钱③。到“孝文五年(公元前175 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④。《史记•平准书》载此事作:“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据此,益知高后六年所“行五分钱”,确为“榆荚钱”。到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 年),“行三铢钱”。⑤建元五年(公元前136 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⑥又《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建元五年,“行三分钱”。元狩四年(公元前125 年),又“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⑦。次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⑧自此以后,无改易五铢钱者。观上述铸钱的轻重,变化不已,最后才定于五铢。直到平帝元始中,先后共铸造五铢钱共二百八十亿万余。①下及东汉,仍如旧铸五铢钱行于世。至东汉末期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铸四出文钱”②,而其重“犹五铢两”,只是在形制上作“四道,连于边轮”而已③。“四出文钱”之名即由此而来。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六月,“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④五铢钱之通制才被破坏。
④ 《史记•平准书》。
⑤ 详见《古今注》。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③ 《汉书•高后纪》。
④ 《汉书•食货志》。
⑤ 《汉书•武帝纪》。
⑥ 《汉书•武帝纪》。
⑦ 《史记•平准书》。
⑧ 《汉书•武帝纪》。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后汉书•灵帝纪》。
③ 《后汉书补注》引《献帝春秋》。

汉代货币制度变化最大而且种类繁多的时期,莫过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汉末王莽时期。以武帝时期而言,不仅如上述在铜钱重量方面变化不已,而且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实行了一次币制大改革,增加了以银、锡造的“白币”和以皮革造的皮币两大类货币,并提高其与铜币的兑换率,其目的既在解决财政困难,也在于经济上打击大量贮藏缗钱的富商大贾以及诸侯王的势力。《汉书•武帝纪》云:“(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河西、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元,其文龟,直三百。”这一变革实行后,盗铸者不可胜数;商贾也“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更有大农颜异,代表王侯宗室的利益,认为“今王侯朝贺以苍璧,值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因而引起武帝不悦,张汤便利用此事以腹诽之罪处颜异死刑。民间仍反对新币,致“白金稍贱,民弗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终寝不行”①。由此可见,尽管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慎阳侯嗣)侯买之“坐铸白金弃市,②,官府严格推行白金、皮币之新币制,仍然不能奏效。
在武帝实行新币制的过程中,“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于是,“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所谓“赤仄”,即“子绀钱”,系“以赤铜为其郭也,令钱郭见有赤者”③。由此可见,所谓“赤仄”,即以赤铜加于黄铜之上,以别于民间伪铸官钱。然而,不久“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最后,只得以取消各郡国的铸钱权而全统之于“上林三官”的办法以防盗铸④。
另一次币制的大变革在王莽统治时期。西汉之末,王莽改制,其中也包括对钱币制度的改变。其主要作法是:“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钱其文,曰‘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王莽正式建立新朝后,又一次改变币制,一方面“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另一方面又大造新币。分为“金货”、“银货”、“钱货”、“龟宝”、“贝货”、“布货”六个种类,每类又有不同名目,一共达二十八品,总称为“宝货”。以金货而言,规定:“黄金一斤,直钱万。”以“银货”来说,又分二品:“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④ 《后汉书•献帝纪》。
① 均见《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
③ 《汉书•食货志》及注引应劭、如淳语。
④ 《汉书•食货志》。
以龟宝而言,“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是为龟宝四品。”以“贝货”而言,“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至于“布货”,又分“大分、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①如此繁杂的币制,又加上复古倾向,彼此之间兑换率不均等,必然是行不通的。故“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为市买”,最后不得不“但行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而已,“龟贝布属且寝”②。
以布帛充货币如前所述,秦汉的货币不论是上币黄金还是下币铜钱,都是金属货币。
但是,并不绝对排斥布帛谷物为货币者。如孝文帝时,贾山为《至言》以言治乱之道,其中讲到文帝曾“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①,此官府以帛充赏赐,则帛也起着货币的作用。又武帝“北至朔方,东到泰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②。这显然也是以帛充赏赐,其作用与钱、金相同。又董偃为馆陶公主散财以交士,“并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③这里的“帛”,同钱、金并列,同起货币的作用。由此可见,布帛等实物并未绝对排除于货币之外。因此之故,元帝时贡禹主张“除其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几布帛及谷”④,贡禹的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如果布帛及谷物已根本无货币的职能,他的建议未免过于荒唐。到了东汉,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实物的货币化倾向又有明显增加。如东汉光武帝初年,因“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⑤,冯衍于建武末年上疏,道及其“家无布帛之积”⑥,显然布帛有贮藏手段的货币职能。郑均曾“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⑦,这是帛有支付手段的职能。还有夏馥其人,“自剪须变形入林虏山中,..为治家佣”后,其弟夏静“乘马车,载缣帛追之于涅阳市中”⑧。更有献帝时,诏“卖厩马百余匹,御府大农业杂缯二万匹,与所卖厩马直,赐公卿以下及贫民不能自存者。”⑨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布帛的货币作用。正因为如此,章帝时,张林主张封钱不用,“一取布帛为租”①;而且国家税收中,以实物缴纳的部分日益增多。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食货志》。
① 《汉书•贾山传》。
② 详见《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
③ 《汉书•东方朔传》。
④ 《汉书•贡禹传》。
⑤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⑥ 《后汉书•冯衍传》。
⑦ 《后汉书•郑均传》。
⑧ 《后汉书•党锢•夏馥传》。

货币铸造权
关于汉代货币的铸造权问题,前后也有颇大的变化。如前所云:从秦简得知,秦的钱币是禁止私铸的,故有惩办盗铸者之律。及乎汉初,从《史记•平准书》所云:“汉兴,..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的话来看,表明汉初即已允许民间私铸币。又《汉书•吴王濞传》谓“孝惠、高后时”,吴国因有豫章铜山,刘濞则招致天下亡命“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可见刘濞之铸钱煮海,早在惠帝高后时便已开始了。到了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 年),“除钱律,民得铸钱”②,《汉书•文帝纪》也有同样记载,可见文帝之时,不仅纵民冶铁、煮盐,而且进一步明确规定允许民间私铸钱币。正如《盐铁论•错币》所云:“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然而,钱币一旦允许私铸,一定会出现规格不一、质量不纯和重量不足等问题,从而会使钱币贬值,出现物重钱轻、价格上涨等现象。因此,文帝时的贾谊,就坚决反对允许民间私铸钱币,认为由民间私铸钱有“博祸”,由官府铸钱可致七福③。因此,到武帝时期就开始由国家控制钱币的铸造权,各郡国铜官亦可铸钱,但仍然不免于盗铸与伪滥,最后,只得将铸币权全部收归中央,以上林三官主之。终西汉之世,未曾变更。东汉时期,史书虽缺乏关于钱币铸造权的记载,《续后汉书•百官志》也仅言大司农掌钱谷,而不言铸钱的官署。证以出土古物,知东汉铸钱由太仆卿属官考工会主管。《簠斋金■》所收建武时期的五铢钱范,其背刻文云:“建武十七年(公元41 年),三月丙申,太仆监椽苍,考工令通,丞或,令史凤,工周仪造。”又《隶续》卷十一《耿勋碑文》云:“又开故道铜官,铸作钱器,兴利无极。”东汉的钱范出土虽不多,但可以确信东汉的铸币权是由官府控制的,不同于盐、铁之允许民间煮铸①。
⑨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
① 《后汉书•朱晖传》。
②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③ 详见《汉书•食货志》。
① 参阅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第130 页。

❸ 秦朝时1000两相当于现在中国人民币多少钱

金是指铜。秦汉时千金通常也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的数额,按现在消费来讲,约100万吧。一贯钱:每一千个制钱为一贯,也称一吊钱。一钱贯称是指一个铜钱或一个小平钱。旧时始银元宝以两制,黄金和白银旧时进率以十六两制为斤.秦朝的1000金,就是1000斤黄金(铜)
秦朝的1斤=253克,1000斤就是253千克。
即,秦朝的1000斤就是现在的253公斤铜。
秦朝不用银子做货币。秦朝的货币是铜钱,就是秦半两。
中国不是产银国,在明朝时期美洲白银大量输入之前,银子顶多是装饰品而非货币,明代之前中国的通用货币都是铜钱,大宗交易可以用黄金。
秦朝时期一金约等于现在5488元人民币。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也就是说秦朝时一两黄金相当于现在16.14克黄金。

截止2019年10月,黄金围绕340元/g上下浮动,故而推算出秦朝的一两黄金大概等于现在的5488元人民币。当然由于不同时代生产力的高低不同,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的社会资源并不能等同。(3)秦汉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有其必要性。有人把钱称作“孔方兄”就是来源于秦国的钱币。那时候,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商业繁荣起来了,秦孝公重农抑商也要征税,这时候作为等价交换物的钱币应运而生。那时候,秦国的货币是圆钱(先是圆孔圆边,后是方孔圆钱)。

秦统一六国后,货币的同一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当时,各国各自为政,自行制造货币,钱币五花八门。楚国用的是爰金和蚁鼻钱,赵国用的是尖足布,齐国用的是法化刀,魏国用的是桥足布,燕国用的是明刀,韩国用的是方足布等等。这些钱币重量不等,形状千奇百怪,关键是换算麻烦,不利于流通。因此秦始皇必须统一货币。

❹ 汉武帝各采用了怎样的货币政策

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是汉初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文治武功,显赫一生,与秦始皇同被后人并称“秦皇汉武”,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具有前瞻性,为朝廷、社会带来了新思维,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也包括对货币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时,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由于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打击大贾商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由此他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
武帝刘彻登基时,正在继续流通文帝时推行的四铢半两钱。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就当时流通的半两钱名不符实,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以实现秦汉时期常称钱币“重如其文”为由,下令销毁四铢半两钱,新铸“三铢”钱。这是汉武帝的第一次币制改革,虽没有取得了多少成就,但这次成功地突破了自秦始皇推行“半两”以来凡钱称“两”的规矩,开创了钱币称作“铢”的新时代。
三铢钱推行不久就感觉到这种钱太轻,造成钱轻物贵,汉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又将三铢钱废掉,重新推行四铢半两钱。这不能认为是倒退,而是汉武帝的又一次钱币变革,是汉武帝看到了简单地推行“重如其文”三铢钱行不通,暂时再重行半两钱,以求更符合社会需要的钱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军资耗费巨大,国库严重亏空,而那些富商大贾却无关痛痒。据《汉书》记载:豪门富室“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种困”。于是汉武帝与朝廷公卿官员们研究决定改换钱币策略,打击那些为富不仁、兼并土地、不顾天下安危的豪富,以此来充实国库财政。由此武帝施展了第三次钱币改革措施,即造皮币和白金币。皮币是用一种珍贵的白鹿皮作币材,一尺见方,四周绣有彩边,值40万,用于王室朝觐聘享。这种大额虚价的皮币,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先驱。白金币是银锡合金,分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圆形龟币,分别值三千、五百、三百,是我国历史上由中央王朝铸造的最早的银铸币。
但是,货币品种的众多和复杂,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所以到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又下令郡国铸造五铢钱,废除了实际重量仅三铢的半两钱,展开他的第四次币制改革。五铢是在摒弃以前行三铢钱、四铢半两钱的弊病中推出的。为免去流通中钱币仅重三铢的不便,在传统的“重如其文”的理念下,将法定钱币提高到了五铢。而且基于冶金技术的提高,在钱面置外郭,将平背改变为背置内外郭形式。目前已经得到全世界学者的共识:凡金属货币的重量,在4克左右是最适合使用的。可见这次币制改革的意义所在。这次改革只是规定了钱币的名称和基本形制,依旧由郡国铸造,一般称之为郡国五铢。郡国五铢沿袭半两的加工程序,钱币铸出后只是简单的掰断钱树,或者只用简单工具清除一下毛边。郡国铸钱,必然参差不齐,容易发生盗铸。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为避免伪钱泛滥影响国家的税赋收入,汉武帝又进行第五次币制改革,命京师钟官专门铸造一种边缘磨砺成色泽紫红的精美五铢,史称“赤仄五铢”。经过精加工的赤仄五铢很容易与郡国五铢区分,朝廷硬性赋予了赤仄五铢高昂的币值,以一枚赤仄五铢当五枚郡国五铢,并规定凡缴纳税赋和官府用钱一定要用赤仄五铢。虽然朝廷赋予了赤仄五铢高附加值,但磨边的技术含量并不十分出众,引发民间将郡国五铢旋边改造,充当赤仄,造成赤仄难辨正身之态,因此不久便也废除了。
西汉王朝的屡次改币,始终不能达到禁止私铸伪钱的效果,特别是汉武帝即位以来的几次改币,商人们利用币制改革之机囤积取利,严重影响了西汉王朝的财政收入,使货币铸造权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在“外事四夷,内兴功利”的情况下,西汉王朝又急需设法开辟财源以应付其大量财政开支,于是控制货币铸造权便成为西汉王朝的当务之急。

❺ 秦朝时期一金等于现在多少钱

秦朝时期一金约等于现在5488元人民币。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也就是说秦朝时一两黄金相当于现在16.14克黄金。

截止2019年10月,黄金围绕340元/g上下浮动,故而推算出秦朝的一两黄金大概等于现在的5488元人民币。当然由于不同时代生产力的高低不同,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的社会资源并不能等同。

(5)秦汉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有其必要性。有人把钱称作“孔方兄”就是来源于秦国的钱币。那时候,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商业繁荣起来了,秦孝公重农抑商也要征税,这时候作为等价交换物的钱币应运而生。那时候,秦国的货币是圆钱(先是圆孔圆边,后是方孔圆钱)。

秦统一六国后,货币的同一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当时,各国各自为政,自行制造货币,钱币五花八门。楚国用的是爰金和蚁鼻钱,赵国用的是尖足布,齐国用的是法化刀,魏国用的是桥足布,燕国用的是明刀,韩国用的是方足布等等。这些钱币重量不等,形状千奇百怪,关键是换算麻烦,不利于流通。因此秦始皇必须统一货币。

❻ 这是个秦汉时期的货币,但这上面的文字是什么意思啊,谁能告诉我~~~!谢谢各位大神了!!

五铢,真品是汉代的钱币品种篆书;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有收藏价值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❼ 秦国一金合多少人民币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所谓的一金其实指的是一镒的金。镒作为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重量是二十两或者是二十四两。由于汉承秦制,所以从《汉书·律历志》记载中可以得知,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16.14克。所以一金在当时就是322.8克或者387.36克。

也有人认为当时的金就是黄金,毕竟在春秋时期青铜器就已经开始盛行,这就表明中国当时开采矿石和冶炼金属的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从矿石中提炼出黄金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或许就是这件事情比较简单,导致当时的黄金开采比较容易,各诸侯国都能开采了不少的黄金,并将其作为赏赐、替人赎罪,以及祭祀、罚款的重要方式。按照黄金来算的话,以目前的金价450元/克的价格来说的,一金按照现在币值在十四万五或者十七万四的人民币。


❽ 秦汉时期的黄金那么多为什么东汉时期大量消失不见

众所周知,黄金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金属。它不仅是储备和投资的特殊货币,也是珠宝业、电子工业、现代通信、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重要物资。在中国古代,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货币。起初,作为秦汉时期流通的主要货币,黄金往往以千万元的价格奖励和赠送。秦汉时期的黄金数量让后人感到惊讶。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东汉时期,大量黄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当时,不仅在商品交易中,而且在以黄金为奖励手段的情况下也变得极为罕见,而改为以布帛为奖励手段,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而从后来出土的钱币来看,中国历史上囤积的金银财宝确实惊人。为什么他们不使用黄金就储存了大量黄金?一种是掌握大量黄金的商人储存黄金作为储备。二是西汉爆发农民起义。囤积大量黄金的富官或死或逃,以致囤积的黄金与纳粹德国藏匿的大量黄金一样多,无法检验。

❾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货币体系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货币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具体表现在货币的材料、形状、文字、价值等方面,从而反映货币的全貌与本质。货币文化是货币分类的全面标准。按此标准考察,先秦时期各国货币存在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两种体系。楚国的货币是长江流域货币文化的代表。
在有关先秦的论著中,往往将货币分为刀、布(镈)、圜、贝四系。如果仅仅按铜(青铜。下同)币的形状而言,这种分类是有依据的。但铜币只是货币体系中的一种,形状又只是铜币的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此种分类的标准不全面,结果不合理。货币分类的全面标准应是货币文化,因为它包括货币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反映货币的全貌与本质。如果按货币文化区分,将视线从铜币扩大到货币的整体,从外形深入到本质的层次,就会发现这个时期有两个货币体系:黄河流域(北方)的和长江流域(南方)的。楚国的货币是长江流域货币文化的代表(注: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有吴、越、楚等国,至今未见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吴、越等国的货币。)。本文从币材、币形、币文、币值四个方面简析楚国与同时代黄河流域诸国货币文化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
一、币材:贵金属型与贱金属型
币材是货币文化的物质载体,属于货币文化的物质层面。就币材而言,楚国与黄河流域诸国相同之处,在于都用布帛与金属。楚国的特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银铸币,“金三品”齐全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三钱”,即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出土文物证明楚国确有金币、银币和铜币。据先秦、秦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黄河流域各国用金为币,铸有铜币。不同的在于,楚国用银为币已可肯定;黄河流域诸国是否用银,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证实(注:见拙撰《楚国的货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页。)。迄今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用银为币材,可能唯楚一国。这使楚国金币、银币和铜币齐全,即“金三品”俱全(注:《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史记·平准书》:“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以往对金三品有两种解释。一是释“金”为“五金”之金,泛指金属,“黄”金为黄金,“白”金为银,“赤”金为铜。一是释“金”为铜,“黄”金为黄铜,“白”金为白铜,“赤”金为红铜。从出土物看,楚国的金属货币种类有金币、银币、铜币。据此,第一种解释可能符合历史实际。)。 在币材的严格意义上,“金三品”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因为若就这些金属货币的材料元素来分析,铜币的材料为铜、铅、锡。加上制造金币的黄金,制造银币的白银,则是铜、锡、铅、金、银五种金属。说楚国金属货币的币材是“金五品”俱全,则更为准确。 (二)黄金在币材中占重要地位
从文献上看,秦、周、韩、魏、赵、燕、齐、宋、越、吴、楚诸国都有使用黄金为币的记载。下述事实说明,相对而言,黄金在币材中的地位,以楚国最为突出。
1.从出土的货币实物看,黄河流域各国的均为铜币,可以确认是这些国家的金币至今竟无一见(注:除楚国外,其他各国是否铸造过金币,至今尚难肯定。浙江绍兴战国初期墓葬中出土过金饼,其国属未见论证。对河南扶沟等几处出土的无印文的金币和银币,部分学者认为是韩国或郑国铸造的。另一部分学者却断定为楚币。从币文、出土地点等多个方面确凿证明铸有金币和银币的,唯有楚国。参见拙撰《楚国的货币》第135、201页。);楚国则不然。已发现楚国金币的地方,遍及当时楚境。在黄河流域的秦、齐等国境内出土的、可以确定铸造国别的金币,也是楚国的。 2.从金币的职能看,黄河流域各国的黄金,当作为货币使用时,或用于朝贡、礼聘、赏赐、馈赠,作为支付手段;或用于作价值尺度;或用于作储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换中流通手段的仅见于《管子·轻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谓春秋战国之际,或谓战国,或谓秦末汉初,或谓西汉前期,也有认为是西汉后期的,尚无定论。楚国的情况大不相同。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且大量用于商品交易。包山楚简文书类194简中,涉及用金的29简,占总简数的15%;仅用于翟穜(籴种)的有11简,占总简数的5.7%,占用金简数的37.9%。 (三)锡的作用突出
在楚国的币材中,锡的作用突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锡作为独立的币材。出土的楚国文物中有锡饼、铅饼。其性质,或谓冥币,或称金属块。从《史记·平准书》记载秦统一币制时宣布“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来看,先秦时期锡是币材之一。这些锡饼很可能是货币。
2.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大。锡在铜币中占的比重,以楚国龟贝(即蚁鼻钱。下同)为最高(其次是齐国的刀币)。铜币的含锡量如达6%以上,铸造时体积收缩小,易形成(α+δ)共析体,可提高钱币的强度,且适于浇铸,使钱币轮廓字迹清晰,品相优美,经久耐用(注:楚国龟贝含锡量高,含铜量也高(达70%左右),这使它的金相组织均匀,机械质地较好。龟贝钱的体形特征是轻小,它所以能采取如此之轻的实体,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于货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于币材中铜、锡比重大。在先秦铜币中,楚国高锡龟贝的质量居第一位。)。
楚国的币材在种类上多一种白银,在结构上金和锡的地位突出。这两个方面使楚国的币材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种类多一点,因而更加丰富,色彩更加斑斓,更加耀眼。第二,价值含量高一些。金与银是贵金属,价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贱金属币材锡、铜、铜中,铜的价值高于铅,锡的价值又高于铜。因此,楚国币材价值结构高于黄河流域各国。
楚国币材的这些特点,是由它的自然资源、金属采炼业技术水平与地理环境、贸易状况决定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银、铜、锡、铅矿藏,且采炼技术甚高,故以出产这些金属著称。《书·禹贡》:荆、扬二州“劂贡惟金三品”;“九江纳锡、大龟”。李斯上秦王书叙述秦国所用国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锡”(注:《史记》卷87《李斯传》。)。币材反映一国的自然蕴藏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币形:取象自然物与取象生产物
每一种货币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币形是货币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涉及货币文化内含的三个层面,形象地体现出一国货币文化的特征。 楚国金属货币形式的特点是: (一)形状多
1.铸造多种金属货币。黄河流域各国使用黄金为币,但至今未见它们铸造的金币。由此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块或楚国铸的金币(秦、齐境内出土楚国金币,以及上引李斯说秦国使用“江南金锡”,说明了这种可能性)。黄河流域各国只铸造铜币,楚国既铸造铜币,也铸造金币和银币。
2.每一种金属货币铸造形式多样。楚国的金币、银币、铜币都有几种形状。金币的形状有版形与饼形两大类。银币有铲形、饼形、版形三大类。铜币有贝形、镈形、长方形、方形、圆形五大类。这些大类中又有若干式样。
从现有的实物看,货币的种类与形状之多,以楚为最。
货币种类和形状的多样性,是商品交换关系发育程度低情况下的产物,它带来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随着商品交换与货币交往的增多,必然会产生普遍使用的、占主要地位的货币。战国时期,在楚国的金币、银币与铜币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币和铜币。在金币中,大多数是龟版形。在铜币中,贝形的占绝大多数。版形金币与贝形铜币是楚国金属货币中的两种主要货币,它们是楚国货币形状的代表。 (二)取象于外来交换品中的自然物
楚国主要金币的形式取象于龟,主要铜币的形式取象于贝。这不仅有出土的实物及它们演变的轨迹为据,还可以从其名称上得到佐证。
楚之铜币,最初形态与货贝壳一样,空心,有齿。后演变为实心,无齿。腹部似贝腹,背部似贝背,亦似龟背。“龟贝”之名可能由此而来。从秦在统一六国后关于建立统一货币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战国末年各国铜货币的通称是:“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注:《史记》卷30《平准书》。)。其中,“钱”指流行秦、周、韩、赵、魏、燕、齐等地的圜形铜币。“刀”指流行于齐、燕、赵、中山等地的刀形铜币。“布”指流行于周、郑、卫、韩、赵、魏、燕、楚等地的镈(钱、铲)形铜币。“龟贝”指流行于楚国的铜币。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都证明,战国末年中国境内的铜币就是这四种。
楚之金币,初期的并始终占多数的是龟版(龟的腹甲)形的。龟版简称版(注:韩愈:《月蚀诗效川子作》:“乌龟怯奸怕寒,缩颈以壳自遮,终令夸娥抉女出,卜师烧锥灼,满板如星罗。”此处之板即龟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称为黄金,简称金;又称金版,简称版(板)。

❿ 南北朝货币分类,对后来对当时有哪些帮助

南北朝货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对实体经济与政策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我们可以由魏晋南北朝的货币特点看到一个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阶段、一个处在两大货币经济高潮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具备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货币发展的各种准备与基础,隋代在实现短暂统一之后,流通全国的就未必是五铢钱,也未必会为隋唐时期的货币经济带来高峰。

当然,时至今日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历史时期货币制度中的错误,特别是减重币成为剥削民众的特殊工具这一败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货币制度本身的混乱带给国家经济建设、人民日常生计各个方面的消极影响和惨痛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同时也给予了后来人最为鲜明的历史启示。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魏晋南北朝货币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吸取教训,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货币应该是为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并不能作为统治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

阅读全文

与秦汉时期货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秀强员工融资 浏览:797
青岛港融资铜消失 浏览:702
审批贸易金融公司 浏览:380
从哪里可以看到永安持仓 浏览:164
黄金可经济采矿的品位 浏览:498
期货基础知识期货法律法规pdf 浏览:516
江苏阳光集团宿舍 浏览:81
宁波金融服务办 浏览:138
纽约股票熔断 浏览:471
佣金宝开户后账号知道怎么登陆 浏览:245
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浏览:90
安信信托2018年2季度业绩 浏览:373
90年代黄金差美元强 浏览:927
大有期货董事长 浏览:435
证券业2016年发展报告 浏览:230
世界期货重大事件 浏览:167
雇员受益信托例子 浏览:560
赞助金额是融资吗 浏览:647
贷款利率多少现在 浏览:37
通达信主力机构买入出货指标公式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