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低水平供求关系与非对称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绝对值来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从供给方面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1998或1999年)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6000多亿(1998年6240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12.9亿元(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图书报刊355亿元,邮电通讯是1235.1亿元(1998年),音像制品12.7亿。(广告业等尚未计入。
以上两个大致相符的数字不过是分别从供需两个方面描绘了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却还无法得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可以令人满意的结论。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况,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时,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比重大大下降,住房类基本不变,而文化精神消费类支出开始大大上升;第三产业应该占到GDP总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的产值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国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的比例(33.2%)低于这个标准达6个百分点,其总量大约是5000亿人民币。尽管我们可以去除由于消费习惯和体制因素而出现的误差,并去除可能用于非文化类消费的支出(如医疗等),余量也应该有3000至4000亿人民币。
对于这3000至40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缺应该做如何理解?
一种解释是,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被大大压抑了,因此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成长。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根据我国文化产业部门各种散见的数字,我国的电影业、电视业存在大量的经营不善和亏损,许多作品出版后无人问津,库存积压严重;而一些作品却不明原因地骤然获利。有统计表明,电影的生产近年来在走下坡路。1992年我国共生产了170部故事片,为近10年来之最,此后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我们本应不断增加的观众都上哪里去了呢?近年来,火爆一时的传统文化娱乐业如歌厅舞厅等经济效益迅速下滑,成为亏损行业。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
还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即我国居民事实上已经实现的文化消费有相当一个部分没有被列入统计。目前音像界有一个被公认的市场容量计算方法,即根据居民的消费类视听技术设备的拥有量估算音像制品的市场容量。根据这种方法,我国居民目前大概拥有:电视3.5亿台、CD机1000多万台、VCD机3000多万台、LD影碟机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1500多万台,等等。如果按照每个硬件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制品统计,据信每年音像产品的总销售额应有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但根据有关部门1996年的统计,我国的音像制品只有不足20亿元的正版收入,占总量的2-3%;根据1999年的统计,正版收入约有50亿元 ,即使由于政府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据信实际市场规模也应该在1500亿至2000亿左右。这方面的事实说明,有相当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市场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缺口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化市场巨大的供求差别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经济安全问题的隐忧。目前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经达到9万亿元左右,银行存款约7万亿元,随着我国在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们对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真空。加入WTO后,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大举进入,迅速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有限开放"的政策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遭遇严峻挑战。
近年来,人们频繁地看到这样的数字: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根据媒体的报道,我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允许一些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媒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说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资本的强大压力之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积累的经济和文化之果已经成为国际文化资本垂涎的目标。
(二)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面对巨量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传媒文化集团大兵压境,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一点足令我们忧虑。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和不讲经济效益的突出特点。在文化市场迅速成型的今天,这些特点全部转化为弱点。
从人员规模看,仅以文化部所属文化产业机构为例。截至1999年,我国文化部下属的企事业机构共33.07万个,这里包括了艺术演出团体、影剧院、图书馆、群艺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从业人员共166.15万人;当年国内演出场次是42.3万场;国内观众达4.69亿人次。文化娱乐业有机构17.47万个,90.3万人;文化市场其他经营机构9.7万个,23万人 。这些单位的特点是大多机构较小,如文化部下属每单位平均才有5人左右。
从经营规模看,音像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音像制品的生产、复制单位近600家,每年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盒带、VCD、CD和DVD)两万种约2亿件(盘),平均每家企业年生产34万件,月生产不足3万;而销售单位约有7万个,每年全部正版音像制品销售2亿件,平均每个销售点一年不过卖3000来件,日平均竟不足10件。图书批发零售业是另一个例子。1999年文化部所属图书批发零售机构有13056个,2.3万人,营业收入只有5.45亿元,人均2万3千元左右,每天营业额为60来元。
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在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中表现得极充分。我国新闻出版体制与传统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共同特点: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是以一定级别的行政机构为"上级单位",并且建立在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这些新闻出版单位一旦形成就被固化,既不能淘汰也不能重组;新的需求一般产生于新的行政机构,通过新的拨款来建立,同样先天不足。长此以往,新闻出版机构就随着行政机构的膨胀而膨胀起来。这些新闻出版机构大都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各有关方面一直在尝试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实验,但是基本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据1999年的统计,我国报纸有2038种、期刊8178种、出版社500余家,电台电视台3000余座。这是一笔经数十年积累形成的巨大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如果我们自己不迅速对其加以整合、优化,转变其经营模式,增强其竞争实力,必然成为国际性传媒巨头的猎取对象。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正在形成尖锐矛盾。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 1998年,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不再直接办刊办报,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切断了新闻出版单位与各个政府机构的传统依附关系;2000余家报纸和8000余家刊物被"逼"上产业化运行的轨道。1999年,开始了传媒集团和多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2000年,"传媒概念"走红股市,开始尝试传媒集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后浪推前浪,从分行业的、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整体性改革的阶段。
但是,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基础是市场,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竞争,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垄断;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地方和行业一纵一横)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企业特殊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垄断资源,操纵市场,谋取暴利;而另一些文化企业在做大以后,要做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重组甚至兼并,却往往遇到阻力。在加入WTO的形势下,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
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与深层次改革问题相遇了: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其中的核心产业门类如传媒产业,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点,又是党和国家的宣传渠道。如何基于这些特点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康发展,又保证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大胆开拓。
但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党和国家确保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领导权的基础。应该看到,在加入WTO和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传媒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实现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从以国家行政机制为中介的非自主方式,转向以市场为中介的自主选择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发挥传统政治优势的新办法。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研究调控文化市场发展的新体制、引导精神产品流通的新机制,以及活跃文化生产的新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出现了全球性的"传媒汇流"和"放松管制"之后,由于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重新考虑如何以新的产业政策、新的制度性安排对待文化内容产业的问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对全球化的共同战略主题,将会出现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们的政策制订人员需要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形成战略矛盾,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
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世界上使用华语的人口为世界之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除在中国境内,还在东南亚、北美及欧洲的华人区具有广泛的影响。这应该说是中国的文化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最有利条件,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中的最大消极因素。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的;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和在赶超发达国家时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几千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明发展,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还留存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各种类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图书馆、博物馆里保藏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保留着大量有形无形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和播传。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但是仅仅满足于此显然落后于时代。当今世界,文化已经具有原生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新兴文化产业得益于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两驾马车拉动,才有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度,才将大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比如,文化旅游是将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化为产业实力的重要方式,旅游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各门类中还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但是,在该领域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的成功案例至今还极为鲜见。从多年前全国各地灾难性的"人造景观热",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关于文化遗产所有权和管理权能否分离,市场机制如何引入问题上的多次争论,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彻底讨论,并转化为合理的政策法规。事实已经证明,凭空建造的主题公园永远不会有信誉,而文物的粗放利用则无异于破坏,正确的道路显然应该在这二者之间。但是,在如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推动了文化旅游,我们还未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针,因此而贻误了诸多发展的机遇。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文化内容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大规模地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享有。1999年,在芬兰倡议下,欧盟国家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名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文化遗产数字化被确定为基础性内容。我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因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1996年)可以说动手并不晚,但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家发展战略,还没有将其上升为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层危机。
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国际性信息技术集团和文化传媒集团早已开始着手整合世界各国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开发新的世界市场做好准备;中国文化资源关系到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占有,这块市场也为他们觑觎已久。1999年,美国大片《木兰》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2000年五一节,我国经历了第一个"假日经济"高峰,敦煌洞窟壁画在大量游人参观的压力下"不堪重负",美国的基金会开始与我商谈"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同年,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加速了与我国故宫博物院关于建立数字化多媒体网上故宫博物院的谈判进程。这两件事说明,发达国家已经借助经济与技术双重优势,开始谋求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新一轮开发,这一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五)WTO规制与现行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之间的矛盾
WTO是一种法律体系和政策系统。WTO所形成的诸多协定、协议广泛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有关文化产业的规章条例主要包括在WTO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规则,即《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之中。因此其基本原则也就自然地成为各成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贸易政策的文本基础,这就必然地要给这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带来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响。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90年代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由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构筑起来的文化产业政策系统,以及由这个系统建立起来的文化管理机制,包括:《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基本上涵盖了现行文化产业领域。
然而问题是,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文本系统,基本上都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并不是为加入WTO、或根据WTO原则而制定的游戏规则,因此,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这就出现了现存政策的目的性与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是由政府的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因此,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重。这样一来,在整个政策的价值规定、功能及政府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中,应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就比较差。而所有这些都是与WTO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等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和内在的规则冲突。
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颁布已经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制对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然而,由于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和制度上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行政垄断、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企业产权关系改革等,因此,旧有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还进一步激起了新的冲突。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政策系统并未因机构的改革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合并而失去政策效能,还出现了新机构执行旧政策,"新瓶装陈酒"的现象。在有的地方和领域,文化行政权力在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名义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制度基础,反而获得了新的支持。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已经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系统的创新支持,预期的改革效果并未出现,于是政府也就难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战略转变。对中国来说,顺利进入WTO的关键是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系统创新的有机联动,倘若在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不能实现整体性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也就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的。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一个真正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才开始,目前我
『贰』 马云都收购了哪些公司
一、搜索引擎,典型案例:雅虎中国、搜狗
马云曾表示:“今后的电子商务绝对离不开搜索引擎。”因此,阿里曾两次在搜索引擎领域做出重磅投资。
『叁』 如何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阶段(1979-1992年)
该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文化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现有机制的严重矛盾造成国家财政统包的艺术团体、出版业、影视业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重大危机。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1979年,广东东方宾馆诞生了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娱乐市场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对个体和私营文化经营活动的管理相当混乱。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关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营业性舞会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举办营业性舞会的合法性质,政府从法律上确认了文化市场的合法地位。
2.初步发展阶段(1993-2002年)
着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文化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颁布了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办法》,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申报和审批、场地和设施、经验与管理、奖励和处罚做出了规定,这是对娱乐业经济属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改革试点,广州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面世。这标志着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后,广播影视业、图书出版业等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逐步进行,部分建立起企业化运营机制。
3.全面推动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3]68随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在经营机制、投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产业化改革全面展开。在投资机制上,资本开始进入传媒,广电系统的上市公司有湖南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陕西广电网络、上海东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逐步形成共识,文化产业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经过对文化的产业属性的理论探讨,人们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取得共识。文化产业也真正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
2.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音像、娱乐、报刊、影视、演出等行业的文化进程推进很快,有些行业或文化门类已经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了。第二,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以各种方式投资文化产业。第三,是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产业。
3.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在1993年,原国家体改委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打破了以往仅靠政府办机关报的先例。1998年,湖南广电集团成立,打破了行业界限,涉及到多种媒体经营。
4.文化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 入世之后,我国将在3至5年内逐步取消包括广告领域的限制,允许外资参与改造、改建中国影院等。
『肆』 国内六大电影公司洗牌:光线市值破500亿居第一,是华谊三倍
搜狐 娱乐 讯 (哈麦/文)2017年之前,要论国内六大电影公司的排位,从总市值和年度盈利综合来看,万达电影高居第一,中国电影、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基本相当,处在第二梯队,博纳影业和北京文化次之。
但经历了2018年-2020上半年两年半的“洗牌”后,行业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光线传媒势头大好变成了遥遥领先的“新一哥”,博纳影业业绩连年逆势增长再次申请A股上市,万达电影从高位滑落辉煌不再,以稳为特色的中国电影受疫情冲击开始亏损,曾经的领头羊华谊已经跌到了谷底还在爬坑阶段,北京文化频出爆款背后没有亮眼的业绩支撑已被打回原形。
光线传媒:片单丰富,预期好,已成遥遥领先的新一哥
在影视公司里,光线传媒是这几年少有的没有“爆雷”的公司。在其它同行公司业绩都大幅下滑或巨亏的时候,它保持了连年的高增长。
2016年-2019年,光线传媒净利润分别为7.41亿元、8.15亿元、13.73亿元(包括了出售所持新丽传媒股份的投资收益)、9.48亿元。2020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光线净利约2100万元,同比下跌80.46%。不过,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别的公司基本都是巨亏。
2019年,光线独家主控的《哪吒》爆赚,打开了资本市场对光线所布局的“中国神话宇宙”的想象。光线传媒的股价由此脱离疲弱的行业大势,开始震荡上扬,走独立行情,一路从7元多涨到了现在的17元,翻了两倍多。总市值已经突破了500亿元,创下新高,成了影视公司里遥遥领先的“新一哥”,比原来的行业“老大”万达电影总市值高出100多亿元。
目前,光线传媒的股价还在上升通道中,阶段性预期可能在十一国庆档《姜子牙》上映前后兑现。
这之后,光线传媒还有很强的片单支撑,曝光的总片量在电影公司里是最多的,其中有不少有IP基础。
根据2020半年报披露,影院复工后光线预计年内上映的电影有12部。其中主投的《妙先生》,参投的《八佰》《荞麦疯长》已经上映,参投的《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主投的《姜子牙》已定档。剩下的档期待定,包括张艺谋执导的《坚如磐石》、《无名之辈》导演饶晓志执导刘德华主演的《人潮汹涌》等。
在制作中,或在前期策划中,或待引进的新片有39部,包括《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的《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和《深海》、《哪吒2》、《大鱼海棠2》、《魁拔》、《三体(新)》、《火神山》等。
同时,光线这几年也在加大力度投资电视剧/网剧,曝光的预计制作、播出片单里有21部。
除了电影、动漫、电视剧、艺人经纪(包括编剧、导演),光线还开始在实景 娱乐 方面布局。半年报披露,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已进入启动阶段,分地块全面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各项报批报建工作陆续推进中,同时项目现场已启动基础工程施工,部分道路、桥梁、 水系、影棚及附属配套商业进入施工状态。
万达电影:影院巨亏,电影项目少,股价在坑底徘徊
2018年之前,万达电影很风光,受益于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以院线、影院业务为主的万达电影业绩自然亮眼,2016年-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13.66亿元、15.16亿元、21.03亿元,连年高增长。那时候,还没有被购入上市公司的万达影视表现也很好,出品的电影总票房在所有电影公司里曾经排到过第一。
2019年,万达电影完成了对万达影视的并购,当年因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万达电影净利巨亏47.29亿元。
实际上,因为行业趋冷,总票房增速放缓,影院增多导致竞争加剧,全国第一大影投及院线万达院线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主营业务已经受到了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遇上了新冠疫情,影院停业半年,万达电影2020上半年亏损15.6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4亿元。
万达这些年通过并购新媒诚品、互爱互动、万达影视,拥有了电视剧、 游戏 、电影业务,但它的主业还是影院及院线。万达旗下拥有651家影院(包括境外影院53家),其中国内影院年票房占到了全国总票房的约13%份额。
2019年,万达电影影院相关业务(包括观影收入、广告收入、商品及餐饮消费收入)营收占比84.22%,电影制作发行及相关业务占比5.79%,电视剧制作发行及相关业务占比3.23%, 游戏 发行及相关业务占比2.55%。
今年,影院要想实现盈利很难,电影相关业务表现又不突出。2020年下半年,万达影视主投计划上映的影片只有《海底小纵队》《天星术》,《我和我的家乡》是参投。最重要的《唐人街探案3》不在年内计划中,可能在等2021年春节档。
这样的业绩和前景资本市场当然不买账,在大盘指数都快要创新高的情况下,万达电影的股价至今还在坑底徘徊,总市值约392亿元,昔日的辉煌完全不再了。
华谊兄弟:谷底反弹,开始爬坑,依然资金荒
其实要比惨,华谊兄弟比万达电影更惨。华谊是电影公司里业绩最早爆雷的,2016年、2017年净利润还都在8亿多,2018年突然变成亏损10.93亿元,2019年继续巨亏39.6亿元,2020上半年继续亏损2.31亿元。
华谊兄弟是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创业板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直接退市。华谊已经连亏了两年半,如果今年不能扭亏为盈,损失就大了。这可能也是影院刚复工不久《八佰》就急于上映的原因,因为尽快回收票房分账款(以及上映后可以尽快卖网络版权拿一笔净收益)对于华谊来说很重要。
《八佰》之后,根据现象级手游《阴阳师》改编的《侍神令》(陈坤、周迅主演),和常远执导的喜剧《温暖的抱抱》(常远、李沁、沈腾主演)也会在年内上映,已经放出了影院贴片广告,这都是华谊的片单里比较有吸引力的项目。
除了以上三部,华谊还有一些备货,不过都是之前已定的项目,最细曝光的新项目很少。这其中已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的包括:陆川的《749 局》、李玉的《阳光不是劫匪》、周星驰的《美人鱼 2》、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原名《一个村庄的文学》)、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筹备中的包括:潘安子的《日光危城》、罗兰·艾默里奇的科幻灾难片《月球陨落》(片名暂译)、田羽生的《一条龙》、陈正道的《未来的未来》。
开发新项目需要钱,而华谊这几年最大的难处就是缺钱。好在,华谊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没有出现债务违约等情况。
华谊在今年发布2019年年报时同时公布了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2.9亿元,包括大股东阿里、腾讯在内的九家公司参与认购,后因阳光人寿退出,预案修订,定增至今还没有落实。
但是在七月底,华谊宣布和招商银行达成了战略合作,招商银行拟向华谊的影视片单计划提供不超过15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此次的合作片单中共有30余部影视作品,时间规划覆盖到2023年。
这一消息大大提振了资本市场对华谊兄弟的信心,加上《八佰》上映的消息以及票房的超预期表现,华谊的股价实现了一波震荡上涨,总市值从最低时的约90亿元涨到了现在的约170亿元,接近翻番,走出了触底反弹的走势。
但华谊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
截止2019年底,华谊有息债务(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总额34.4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额27.54亿元。
王忠军、王中磊合计持有华谊兄弟28.60%股份,其中93.42%还在质押中。
北京文化:年年有爆款,业绩不亮眼
北京文化是一个靠收购转型而来的新秀影视公司,这几年因押中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爆款而备受关注。
但是盈利方面北京文化在经历了2016年的高光时刻后,就连年在下滑,2016年-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5.22亿元、3.10亿元、1.25亿元,2019年巨亏23.06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6400多万元。
股价也是从2016年后一直下跌,大致跟业绩表现相对应。目前总市值67亿元,较最低点已经算是有所反弹,但是放在 历史 上看,还是处在坑底低位。总体体量跟其他几家公司比差距也很大。
电影方面,北京文化有一些有市场潜力的储备项目。已定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是复制《我和我的祖国》成功模式的一部电影,由北京文化主控。由乌尔善导演的巨制《封神三部曲》外景拍摄已全部杀青,在后期制作中,可能逐年上映。另外,计划2020年上映的还有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和“叫兽”易小星执导的《沐浴之王》。
2020年之后已曝光的项目有十多部,包括由管虎担任总导演献礼建党100周年的《东极岛》、陆川的《749局》、乌尔善的新项目《封神演义:龙之战》等。
博纳影业:逆势发力,已成民营主旋律大本营
博纳早在2010年就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在2016年私有化退市,2017年首次在国内A股申请上市,但结果是被中止。今年在注册制落地的背景下再次申请IPO。上市前的融资阶段,博纳影业集团的估值是150亿元。如果成功上市,总市值可能会被推到更高。
在盈利方面,博纳像光线一样,每年逆势增长,2016年-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1.99亿元、2.64亿元、3.15亿元。今年上半年疫情冲击下盈利近2700万元,是几大电影公司里最高的。
在投资和发行端,博纳的特色一直是高度合作香港导演,很多高票房电影如《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红海行动》《无双》《追龙》《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龙门飞甲》《十月围城》都是出自香港导演之手。
除了相互信赖外,博纳也和这些电影人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图较长期地“绑定”。
比如,博纳和林超贤签了五部电影的协议,林超贤拍过《激战》《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紧急救援》。和徐克签了五部电影,徐克拍了《智取威虎山》,他手上还有《智取威虎山前传》《神雕侠侣》《收网行动》《法门寺密码》《星宠》等未官宣及未确定投资方的项目。和尔冬升签了四部电影的导演工作和十二部电影的监制工作,尔冬升拍了《窃听风云3》《我是路人甲》,监制了《武林怪兽》。和陈凯歌签了五部电影的导演约,陈凯歌拍了新片《少年时代》,正在后期制作中。和刘伟强签了五部监制约,刘伟强拍了《建军大业》《中国机长》,监制了《烈火英雄》。和庄文强签了一部电影,庄文强拍了《窃听风云3》《无双》。和陈国辉签了五部电影约,陈国辉拍了《烈火英雄》。
和演员也有合约。其中,张涵予签了五部电影的影视服务约,其中一部是张涵予导演的电影。张涵予过去主演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和刘德华签了两部片约,刘德华过去主演了《澳门风云3》《追龙》。和章子怡签了一部片约,章子怡过去主演过博纳参与出品的《一代宗师》。和陈宝国约定合约期内承担电影电视剧的演员工作,陈宝国曾出演过《湄公河行动》。
博纳的另一大特色是主旋律,这几年它主要的成绩就是来自商业主旋律电影。
而且,未来的规划也是如此。已知博纳已经有三部主旋律电影在做,将于2021年献礼建党百年。一部是展现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医生》(刘伟强率领的《中国机长》原班人马打造),一部是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冰雪长津湖》,还有一部是聚焦地下党的谍战片《无名》。
中国电影:资源好,发行强,业绩稳
中国电影是国企(还有上海电影等)的代表,它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其他公司都没有的进口片发行资质,所有进口片都要经过中影、华夏(中影是大股东,持股14.00%)两家公司,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利润源。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中影发行进口影片133部,票房122.27亿元,占同期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57.51%。主导或参与发行国产影片564部,累计票房130.34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34.15%。
2019年中影发行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近53%,电影放映占比21%,影视服务占比16.5%,影视制片制作占比9.4%。
能看出,中影最大的优势是发行,其次是放映端。影院及院线方面,中影控股4条院线参股3 条院线,旗下控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18353块银幕,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6.30%。
排第三的影视服务板块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影视器材、数字放映设备、中影基地、银幕广告、票务平台、融资租赁等等,也是中影全产业链布局的体现。除了没有像华谊那样的电影主题小镇,可以说电影产业链上该有的中影都有了,比任何一家电影公司都要全面。
另外,中影还有资源优势。去年春节档最热门的几部电影中中影参与了《急先锋》《唐人街探案3》《夺冠》《囧妈》四部,未来的一些重点影片如《我和我的家乡》《封神三部曲》《美人鱼2》《悬崖之上》(张艺谋执导),中影也都有参投。
过去几年,中影现金流充足,业绩稳定、抗风险能力强。2016年-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9.17亿元、9.65亿元、14.95亿元、10.61亿元。
但稳中缺少高增长和想象力,所以在资本市场表现并不突出,目前总市值288亿元,处在上市以来的低位。
今年由于疫情冲击,上半年中影亏损超过5亿元,这种长期的稳定被暂时地打破了。但长期来看,中影的独特优势还会一直在。
接下来的国庆档,中影有《急先锋》《夺冠》《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四部电影上映,票房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年的业绩。
未来项目中,以主旋律为主。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创作的《金刚川》《英雄连》《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纪实》(纪实)《谁是最可爱的人》(动画)拟于2020年10月上映,张艺谋执导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不忘初心无畏牺牲精神的《悬崖之上》正在后期制作中,抗击新冠疫情题材影片《江城子·在武汉》(暂定名)正在筹备中,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攻坚克难、英勇开拓精神的《无限深度》(暂定名)正在筹备开发中。另外正在创作开发中的电影还包括《红色的起点》《英雄虎胆》《误杀 2》《暗恋·橘生淮南》,以及与开心麻花影业合作的喜剧《进击的郑前》《独行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