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伊利的老板是潘刚吗
当然是啊,潘刚,没错
Ⅱ 伊利幕后老大是谁
领导者是潘刚 1992年毕业,2002年当上伊利集团的总经理,2005年当上伊利集团的董事长,在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能够有这么大的跨越,实在是非一般人所能为。而报道里面不经意透漏出的一句话,也许能让人琢磨出点什么,那就是“当初毕业时放弃了进机关的机会”。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农牧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时能有机会进省会城市的机关,那身后应该是有一定背景的(当时还没有公务员考试一说)。但在潘刚成长的过程中,背景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敢做敢为,是他会来事,八面玲珑(我不认为是坏词啊),能够圆满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机遇。想想92年当时的企业才不到200人,现在已经发展到3万多人,从那个时候一直走过来的,如果不呆不傻,即使做不到副总,也应该是个中层的位置了吧。所以机遇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机制对一个单位或者说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单位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有各种潜在资源和优秀人才,但机制不行,也只能错过机遇,逐步萎缩,而人才也只有或远嫁他乡或空悲白发了,叹!话题扯远了。对潘刚来说,从毕业生到生产部长,从生产部长到总经理助理兼液态奶事业部经理,从助理到总经理,从总经理到董事长,基本上都是三年一个台阶。在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见面会上,一个记者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潘刚走得很快,而走得快的人很容易摔跟头,问他是不是摔过跟头,或者会不会摔跟头。潘刚回答的很巧妙,他没有回忆自己的挫折,而是说他走的并不快,呵呵,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啊。上网上搜索一下,有关潘刚名字的网页有71000多条,可咱的名字,才只有几十条,还不是咱本人的,怪爹娘没给起好名字啊。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报道是,蒙牛集团面向全球招聘总经理,一个所谓的专家说,最合适的只有潘刚。真是搞笑,我们承认潘刚确实年轻有为,但地球上是不是只有他一个,离了他地球还不转了呢?另外,作为牛根生来说,当初从伊利出来自己做企业,现在两家重组,并且不是兼并式重组,那两家如何相处呢?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而潘刚也是不会离开伊利,到同样是总经理位置的蒙牛的。这是今年4月份的报道,比较早了,我也没看明白,也不知道最近怎样了。但最近好象网上又纷纷扬扬的炒作蒙牛形象顾问李草根的事件。总之,在处理对外宣传方面,在营销渠道方面,蒙牛最近好象在伊利强大的攻势下有点处于下风。但不管怎么说,我希望这两家企业能够好好的和平相处,就象麦当劳、肯德鸡,或者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而不是象我们国内的什么两家阿胶,非要置对方于死敌。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相关报道是,12月22日,就是本周四,法院将开庭审理郑俊生挪用公款一案,对于正春风得意的潘刚来说,不知是笑料,还是警醒。潘刚,一路走好。
Ⅲ 伊利股份发展的这么好,是潘刚的功劳吗
我相信潘刚的功劳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要取决于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和付出,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人的努力才能创造出优良的佳绩
Ⅳ 潘刚32岁,出任伊利集团总裁是怎么做到的
国企,三十二岁当总裁,首先牛根生牛逼不?牛根生在伊利那么多年也没干到总裁,而且年龄也不小了!
在中国,有能力的人多去了,有能力、有平台的就不多了,有能力、有平台、有后台的只能出故事了,
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Ⅳ 潘刚何时成为伊利老大
潘刚,中共党员,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
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最年轻的总裁;2005年6月股东大会上,得到流通股代表的全票支持,当选为董事,进而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
被过滤广告
被过滤广告
在潘刚率领下,伊利集团创造了持续进步的出色经营业绩,已经成为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和领先者,下辖原奶、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五大事业部,液态奶、冷饮与奶粉等主营产品都名列全行业第一。公司2004年销售收入87.35亿元,2005年前9个月就突破了90亿元,全面超越2004全年水平,稳居全行业首位。
潘刚1999年起任职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被业内外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液态奶已经取代奶粉成为目前中国乳业最重要的产品。在潘刚主导下,伊利集团率先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将液态奶的保质期延长了20多倍,突破了此前只能囿于本地的销售半径,从而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引发了全行业的跟进,现在液态奶事业部每年给伊利集团贡献65%以上的销售收入,中国液态奶产销量占到了行业总量的50%以上。
潘刚就任总裁主抓公司经营后,体现了卓越的经营领导能力,伊利集团进入一个加速度发展的黄金时代。2002年销售收入40.10亿元,比2001年的27.02亿元增加51.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6.57%;2003、2004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62.99亿元、87.3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57.09%、38.67%;2005年销售收入将轻松突破百亿元。
伊利集团在2004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公司接连发生“独董风波”与“高管事件”,2004年12月,前任董事长郑俊怀等五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因涉嫌犯罪被依法立案审查,震惊全国,引发了部分流通股东的不安和动摇。在公司内外建立起了极大威望的潘刚此时临危受命,被寄以率领公司化危为机的厚望。潘刚以其特有的稳健缜密风格,全面推行精确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制度,高度重视赢利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迅速增强了公司员工、投资者与舆论的向心力,率领伊利集团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连续创造了中国乳业历史最佳经营业绩,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已经超越2004年全年水平,赢利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使得伊利“牛奶专家”的形象更加突出;而其主持通过的一揽子十多亿元的投资计划更是令业内外惊叹不已,被形象地称为“将会释放核弹一般的产销能量”,他领导公司进入了又一轮发展的黄金时代。
潘刚还是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与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的获得者,刚刚成为全球最富盛誉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世界青年领袖(The Young Global Leader)”,并且当选为“2005年中国十大优秀品牌领袖”、“2005年度中国十大营销人物”、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Ⅵ 潘刚在央视讲的伊利故事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像潘刚所讲述的春节故事每年都会在伊利上演。
实际上潘刚每个春节也都会坚守在岗位之上,刚刚过去的17年春节他就组织了多个质量巡查小组,对伊利多个城市的一线工厂进行了走访,还对终端基础建设、市场营运及春节促销执行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伊利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为奋斗在一线的伊利员工们送上诚挚的节日祝福。
Ⅶ 潘刚为什么每次为伊利提出的目标都很高
潘刚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潘刚曾经为伊利提过进入全球乳业二十强、十强的目标,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但现在看来这些目标都实现了。“登高莫问顶,途中耳目新。”是潘刚的座右铭。一个目标实现了,就迅速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从二十强、十强到今天的全球乳业五强,正是在潘刚这些目标的引领下,伊利才没有止步不前,有了今天的成绩。
Ⅷ 潘刚持有伊利集团多少股票啊能不能说啊我怎么搜不到呢
董监高姓名 高管职务 任职日期 离职日期 学历 年薪(万元) 持股总额(万元) 持股数量(万股)
潘刚 总裁 2006-06-20 -- 硕士及研究生 350.57 40862.84 6296.28
Ⅸ 伊利董事长潘刚和伊利集团是什么关系
潘刚是在35岁的时候接任伊利集团的董事长的。原来潘刚只是部门的一个部长,人家现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升职,跟着企业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