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伊利集团懂事长

伊利集团懂事长

发布时间:2021-11-23 11:26:23

㈠ 伊利的前董事长是谁啊

前董事长郑俊怀
http://www.ceceo.cn/Detail.asp?II_ID=2170&CLS=002

㈡ 伊利的创始人的创业经历

1983年,郑俊怀被调到的前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当时这还是个日产量仅10吨的小型乳品企业。郑俊怀在这里开始了他和的故事。 郑俊进行过多次改制,使原来固定资产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品集团,净资产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了69倍和135倍。 1996年股份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并在此后连续多年入选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并位列上交所样本股。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亿元,乳制品销售额位列全国第一,企业净利润近两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主营收入和净利润68亿元和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26%,每股收益达到0.53元。郑俊怀雄心勃勃地表达了要在2010年进入全球乳品20强的目标。MBO的险途如果追溯1996年以来的股份历史,年年现金分红的股份堪称少有的绩优公司,截至2004年6月以前,在众多上市公司中,股份同样称得上是少有的“清白”公司,除上市之初发生过不属于违规的炒作自己股票行为后,基本上没有暴露任何违规违法事实。2004年是多事之年,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乳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14亿港元,双方强弱易位;接着闹出“独董”事件;在这一系列风波之后,郑俊怀涉嫌挪用巨额公款进行MBO的丑闻渐渐浮出水面。通过高薪酬和高派现来筹集MBO资金并不乏先例。2004年1月3日,宇通客车(600066)公告称,第一大股东宇通集团的所有者郑州市国资局将所持宇通集团100%的股份转让给上海宇通,而上海宇通实质是宇通客车管理者和员工为MBO而专门成立的一家公司,至此,宇通客车的MBO大功告成。股份的管理者们也深谙此道。2004年,股份以171万元超过宇通客车高居上市公司高管总薪酬排行榜第三位。在大幅提高高管薪酬积累MBO弹药的同时,股份也拾起了高派现的法宝。2001、2002、2003年度公司分配方案分别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6元、2元和3.3元。这给MBO带来的益处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利用管理层控制的机构股东分享上市公司高派现带来的真金白银;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上市公司净资产,从而为以后以低价格切入创造条件。2002年,曾经成功增发股票募得8亿元巨资,然而郑俊怀却用此钱热炒国债。2003年,的资产负债率由2002年增资扩股后的34.6%一路攀升至45%。当然,如果股份购买国债的收益大于从银行贷款利率的话,这种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但真实情况是,2003年年报披露,公司在国债市场上因账面浮亏,计提了112万余元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更为蹊跷的是,股份不但没有在债市因加息预期而继续看淡的情况下果断止损,收回投资,而是变本加厉地通过更加隐秘的方式继续委托投资国债: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到,郑俊怀和其他伊利高管是否控制着另外的代表他们个人利益的反向操作账户(即对敲账户)。人们有权利怀疑,郑俊怀不是没有止损,而是利用股民的钱为其反向操作的个人账户止损。同时,郑俊怀打造了三条隐性MBO通道:其一是华世商贸公司,其二是呼和浩特启元公司,法人代表是郑俊怀本人。截止2004年6月30日,华世商贸持有境内法人股2.16%,为第四大股东;而内蒙古启元持有境内法人股比例为4.38%,为第二大股东。MBO的第三条通道是金信信托。2003年7月,呼市财政局将手中所持14.33%的国有股份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金信信托,后者一跃成为股份第一大股东。业内分析由于金信信托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股份什么变化也没有”且大股东“不派一名董事、监事,不提名一个管理层”,显然“金信信托不过是郑俊怀曲线MBO的过桥工具”。通过这三种途径,以郑俊怀为核心的数位高管拥有了股份20.87%的法人股股权。形具神散郑俊怀的倒下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是问题的关键。伊利公司1996年上市以来,虽历经多年市场锤炼,但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该公司却一直是“形具而神散”。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组成部门权责分明,相互制衡,构成稳定的公司管理经营结构。这些法人治理结构要件在伊利都有,但遗憾的是却没有发挥出应有功能。郑俊怀在公司既是董事长,又是党委书记,又是首席执行官,管理、人事、经营一肩挑,高度的个人集权,使法人治理的权力制衡难以实现。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对公司进行内外部监督,增强企业透明度。国外有称上市公司为“玻璃房子”之说,意思即公司的经营、业绩要对社会大众充分公开,为广大股民作出投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条件,同时接受监督。然而郑俊怀等涉嫌挪用1500多万元的行为早在2000年就已发生,但直到2004年才被发现,说明了公司信息的不透明,归根到底还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具而神散”。还有一点需要指出,金融监管的缺位也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第四大股东华世商贸的四位主要股东均为郑俊怀等高管的亲属,如此重要的关联信息却一直不为人知。近段时间来,关于MBO、变相MBO等经济学术语充斥于事件的报道中。MBO即企业管理层收购,是一种特殊的股权转让方式,管理者通过收购股权成为企业所有者,其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激励提高。在国企改制中,MBO一度很热。被媒体热炒的伊利涉嫌MBO行为,即公司于2002年投资3亿元购买国债,直到2003年年底,公司尚持有国债2.91亿元。在此期间,2003年7月,总部设在浙江金华的金信信托公司以2.8亿元总价,从呼市财政局手中将伊利所有国有股购得,成为第一大股东。上述两笔交易恰好吻合,而国债可以在市场随时折价回购变现为资金,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人们怀疑高管们在搞变相MBO,即拿公司的钱为自己买公司股权。“成绩和荣誉只属于过去。”悬挂在集团总部二楼的大标语引人注目,但愿风波带来的阵痛也会很快成为集团的“过去”。董事会全面改组现有领导班子,原呼市国资局局长李云卿全面负责郑俊怀负责的事务,总裁负责全面生产经营。经历了96个小时沉默后,集团股份公司(600887)终于开口说话。21日中午,集团首次正面对外证实包括郑俊怀在内的5名高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并将于今日(22日)发布确认公告,围绕的谜团似乎正在被逐渐解开。

㈢ 伊利现任的董事长

伊利股份新一届董事成员包括:潘刚(伊利集团现任总裁)、李云卿(伊利集团原任副董事长)、富子荣(华荣实业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彦(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总经理)、

㈣ 伊犁集团的董事长是谁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 潘刚,中共党员,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 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最年轻的总裁;2005年6月股东大会上,得到流通股代表的全票支持,当选为董事,进而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 在潘刚率领下,伊利集团创造了持续进步的出色经营业绩,已经成为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和领先者,下辖原奶、液态奶、冷饮、奶粉、保鲜五大事业部,液态奶、冷饮与奶粉三大主营产品都名列全行业第一。公司2004年销售收入87.35亿元,200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56.59亿元,稳居全行业首位。 潘刚1999年起任职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被业内外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液态奶已经取代奶粉成为目前中国乳业最重要的产品。在潘刚主导下,伊利集团率先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将液态奶的保质期延长了20多倍,突破了此前只能囿于本地的销售半径,从而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引发了全行业的跟进,现在液态奶事业部每年给伊利集团贡献65%以上的销售收入,中国液态奶产销量占到了行业总量的50%以上。 潘刚就任总裁主抓公司经营后,体现了卓越的经营领导能力,伊利集团进入一个加速度发展的黄金时代。2002年销售收入40.10亿元,比2001年的27.02亿元增加51.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6.57%;2003、2004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62.99亿元、87.3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57.09%、38.67%;2005年销售收入将轻松突破百亿元。 伊利集团在2004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公司接连发生“独董风波”与“高管事件”,2004年12月,前任董事长郑俊怀等五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因涉嫌犯罪被依法立案审查,震惊全国,引发了部分流通股东的不安和动摇。在公司内外建立起了极大威望的潘刚此时临危受命,被寄以率领公司化危为机的厚望。潘刚以其特有的稳健缜密风格,全面推行精确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制度,高度重视赢利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迅速增强了公司员工、投资者与舆论的向心力,率领伊利集团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连续创造了中国乳业历史最佳经营业绩,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已经超越2004年全年水平,赢利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使得伊利“牛奶专家”的形象更加突出;而其主持通过的一揽子十多亿元的投资计划更是令业内外惊叹不已,被形象地称为“将会释放核弹一般的产销能量”,他领导公司进入了又一轮发展的黄金时代。 潘刚还是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与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的获得者,入选国内知名财经杂志《经理人》2003年度 “10位最有价值的40岁以下新生代企业家”,兼任内蒙古青联副主席、中国乳协副理事长、中国奶协副理事长。

㈤ 伊利股份的董事长是谁

这个我知道,潘刚。

㈥ 伊利牛奶集团的老总是谁

潘刚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刚自2005年起担任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奶业协会副理事长

㈦ 伊利的所有老板有谁啊

郑俊怀

郑俊怀1950年出生,高级经济师。

197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1974年1月—1975年11月在呼和浩特市农林局政工科工作。

1975年12月—1979年12月任呼和浩特市国营畜禽场副书记、厂长。

1980年1月—1982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奶牛公司招待所工作。

1983年1月—1993年5月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3年5月至今任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总裁,高级经济师。

荣誉称号

他曾获得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全国三级劳动模范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被评为呼和浩特市“十大新闻人物”、呼和浩特市“十佳市民”、“内蒙古优秀企业家”、“十佳扶贫状元”、“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等。

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1年度全国乳品行业优秀企业家2002年度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2003年度中国创业企业家。

“聚人气”表现

郑俊怀,在伊利任职的20多年中,他率先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革,当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效益连年翻番。

1993年组织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原来固定资产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业集团。与股份制改组前相比,净资产总额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了69倍和135倍。

1996年伊利股票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伊利股票凭借良好的经营业绩,入选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样板股;伊利的产品被选为百年奥运特许产品,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伊利股份”还连续五年被《中国证券报》和上海亚商咨询公司评选为“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之一。伊利集团生产的具有清真特色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等39类产品1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八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连续三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居全国前三位。

伊利集团获中央电视台电视调查中心、人民日报市场信息中心在1998年颁发的“伊利牌雪糕/冰淇淋类商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位”证书。

伊利集团走以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带动了周边地区2万多农户、10万余人脱贫致富,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岗位。

㈧ 伊利的CEO是谁

郑俊怀:现任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1983年,时年33岁的郑俊怀临危受命,担任了当时已濒临破产的呼市国营回民奶食品厂厂长。在郑俊怀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奋斗,这个在当时年利税仅4.7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了年产值几十亿元的大型乳制品企业———伊利集团。

㈨ 伊利的 创始人 是 谁

郑俊怀。

郑俊怀(1950年9月——),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现任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中国“乳业教父”之称。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俊怀在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和伊利公司任职的20多年中,率先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分配、人事、劳动用工制度方面大胆进行改革,使一个频临倒闭的手工作坊式小厂发展成年利润达百万元的中型企业。

1993年组织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使原来固定资产40多万元、年利税不足5万元的呼市回民奶食品厂发展成为全国大型乳业集团。与股份制改组前相比,净资产总额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了69倍和135倍。

(9)伊利集团懂事长扩展阅读:

一、伊利创造的上市奇迹

郑俊怀把目光放到了全中国,1994年伊利建立自己的冰淇淋项目,进军全国冷饮市场,很快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冷饮生产企业,年利润达500多万元。

凭借这样强大的发展势头,1996年3月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亿元,当年主营业务收入3.55亿元,3年后就增长到11亿元。这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乳品企业。随后伊利股价一直保持遥遥领先。

二、独董风波引发猜测

当时伊利股份一直势头良好,年年派送现金,投资者信心十足,郑俊怀开始找操盘手坐庄。8年以后有人算了笔账,说伊利庄家赚了数亿元。但是这笔钱不会作为赢利进入公司。

2003年7月,金信信托代人以每股10元的低价,收购了2800万伊利股份的国家股,成为伊利的第一大股东。这个背后收购者成为伊利的控制人,大家纷纷猜测,这个人就是郑俊怀。

2004年6月,独董俞伯伟和王瑾要对公司专项审计,但被郑俊怀马上罢免,风波骤起。

三、事发,入狱

2004年下半年,中国证监会调查伊利。2004年12月,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批捕郑俊怀和其他4名伊利股份高管。据说,郑俊怀涉及两笔款项挪用嫌疑及国债去向。

㈩ 伊利幕后老大是谁

领导者是潘刚 1992年毕业,2002年当上伊利集团的总经理,2005年当上伊利集团的董事长,在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能够有这么大的跨越,实在是非一般人所能为。而报道里面不经意透漏出的一句话,也许能让人琢磨出点什么,那就是“当初毕业时放弃了进机关的机会”。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农牧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时能有机会进省会城市的机关,那身后应该是有一定背景的(当时还没有公务员考试一说)。但在潘刚成长的过程中,背景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敢做敢为,是他会来事,八面玲珑(我不认为是坏词啊),能够圆满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机遇。想想92年当时的企业才不到200人,现在已经发展到3万多人,从那个时候一直走过来的,如果不呆不傻,即使做不到副总,也应该是个中层的位置了吧。所以机遇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机制对一个单位或者说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单位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有各种潜在资源和优秀人才,但机制不行,也只能错过机遇,逐步萎缩,而人才也只有或远嫁他乡或空悲白发了,叹!话题扯远了。对潘刚来说,从毕业生到生产部长,从生产部长到总经理助理兼液态奶事业部经理,从助理到总经理,从总经理到董事长,基本上都是三年一个台阶。在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见面会上,一个记者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潘刚走得很快,而走得快的人很容易摔跟头,问他是不是摔过跟头,或者会不会摔跟头。潘刚回答的很巧妙,他没有回忆自己的挫折,而是说他走的并不快,呵呵,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啊。上网上搜索一下,有关潘刚名字的网页有71000多条,可咱的名字,才只有几十条,还不是咱本人的,怪爹娘没给起好名字啊。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报道是,蒙牛集团面向全球招聘总经理,一个所谓的专家说,最合适的只有潘刚。真是搞笑,我们承认潘刚确实年轻有为,但地球上是不是只有他一个,离了他地球还不转了呢?另外,作为牛根生来说,当初从伊利出来自己做企业,现在两家重组,并且不是兼并式重组,那两家如何相处呢?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而潘刚也是不会离开伊利,到同样是总经理位置的蒙牛的。这是今年4月份的报道,比较早了,我也没看明白,也不知道最近怎样了。但最近好象网上又纷纷扬扬的炒作蒙牛形象顾问李草根的事件。总之,在处理对外宣传方面,在营销渠道方面,蒙牛最近好象在伊利强大的攻势下有点处于下风。但不管怎么说,我希望这两家企业能够好好的和平相处,就象麦当劳、肯德鸡,或者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而不是象我们国内的什么两家阿胶,非要置对方于死敌。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相关报道是,12月22日,就是本周四,法院将开庭审理郑俊生挪用公款一案,对于正春风得意的潘刚来说,不知是笑料,还是警醒。潘刚,一路走好。

阅读全文

与伊利集团懂事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华安证券手机版下载交易 浏览:556
买银行理财可以办信用卡吗 浏览:262
疫情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浏览:926
2018年浦汇外汇出金问题 浏览:728
000158常山股份到底是怎样重组 浏览:479
高频交易存在的风险 浏览:350
沪深今日交易提示 浏览:190
融资净买入额是负的说明什么区别 浏览:77
同花顺黑马指标用法 浏览:850
什么是低风险理财产品 浏览:320
城投公司招金融类是考哪些专业知识 浏览:399
中西方金融机构区别 浏览:216
招联金融租赁公司 浏览:443
有什么投资理财产品 浏览:638
常山股份股票怎么样 浏览:369
通达信指标抓大牛 浏览:387
广西今日废铜价格最新行情 浏览:675
易方达基金易理财和余额宝 浏览:311
股票季度价格 浏览:202
中国黄金的导购上班时间 浏览: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