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
2005年9月16日,是华源集团公司历史上转折的一天。由于贷款偿还逾期,华源集团遭遇了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十几家机构的诉讼,涉及金额12.29亿元。当日,上海二中院裁定冻结华源集团及担保单位中纺机集团银行存款1.14亿元,并查封冻结了华源集团持有的上海医药集团40%的股权及相关权益。之后,华源旗下3家上市公司的股权陆续遭到冻结。
随后,上海市国资委试图对华源进行重组。方案是前者将所持上海医药集团(下称上药集团)30%股份转给华源,加上此前华源已持股上药40%,股权受让后将增持至70%,从而占绝对控股地位;而作为交换,上海市国资委及其控股企业将增持华源集团股份,达到绝对控股。由此,华源集团将由央企转为上海市国资委下辖企业。
最终,这一方案未能得到国务院国资委同意。后者期望以自身资源增持华源,在进一步加强企业控制权的基础上重组华源。
2005年11月,国资委决定由其“钦定”的央企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平台——中国诚通控股公司出面,重组危机之中的华源。在国资委的安排下,诚通拟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0亿元进行重组。不过由于自身实力有限,诚通很快退场。 2006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国资委临阵换将,华润登场。与诚通相比,华润虽非国务院国资委“钦定”的首批两家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试点,但拥有10倍于诚通的总资产规模,且具有与华源医药、纺织主业较为匹配的产业结构。
作为总部设立于香港的大型央企,华润集团总资产达1400亿港元之巨,纺织业是其主营业务之一,旗下的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分销,与华源的纺织板块具有互补性。
在医药方面,华润近几年一直力图打造医药集团,华源医药板块是其最为青睐的目标,尤其是华源集团参股的上海医药集团和北京医药集团,是国内少有的优质医药资产。
2006年2月16日,华源集团董事会最终同意华润控股公司70%的重组方案;次日,华源系数家上市公司纷纷公告了这一消息。 2006年3月8日至9月25日之间,华源集团20家股东和金夏投资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91.662%的股权转让给金夏投资。
2006年11月23日,金夏投资与华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金夏投资将其受让的华源集团91.662%的股权和本身持有的华源集团8.338%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华源资产。
2006年11月30日,S华源发(600757.SH)、S华源(600094.SH)、中西药业(600842.SH)、S*ST源药(600656.SH)、凯马B股(900953.SH)、上海医药(600849.SH)、万东医疗(600055.SH)、双鹤药业(600062.SH)8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宣告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已有正式结果。
2006年12月19日,华润集团核心企业华润股份公司从华源集团下属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手中以20亿元受让了北京医药集团50%股权。北京医药集团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双鹤药业(600062.SH)和万东医疗(600055.SH)。
2007年1月19日,华源发布公告称,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股东变更为华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事项获得商务部批准。
此次股权转让完成以后,华源资产将持有华源集团100%的股份,中国华润总公司则间接持有华源资产70%的股权。按照双方约定的持股比例,华润集团和鼎晖将分别在重组后的新华源集团中持股70%和30%,全新的“华润+华源”组合将拥有近2,000亿元的总资产。 此次收购的主体华源资产是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投资控股业务,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华润总公司,公司其余30%的股权由CDH Golden Elephant Limited持有。而CDH Golden Elephant Limited%的实际控制人为鼎晖投资。
而私募股权基金的操作思路就是通过运作公司在海外上市来获利。从收购主体的安排来看,华源资产是一家离岸公司,这将为华源资产的后续私募融资与海外上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之所以最后锁定华润,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华润的资金实力较强;其次,华润和华源的产业匹配比较好,都有医药和纺织企业;再者,华润本身有一套较好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华润在过去几年中,高举收购大旗,在电力、医药、化工、纺织、水泥、零售等行业频频出手;背靠香港资本市场,华润在融资、整合企业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行业关联以及资本运作经验,华润较诚通都应该是更胜一筹。
华润重组华源虽然不是华润的一次市场并购行为,而是在国务院国资委直接推动下的并购;但对于华润而言,却是其渴求已久的打造医药产业平台的良机。华润从2000年即已开始进入内地医药产业收购。不过,相比啤酒和地产收购而言,华润在医药上的收购好事多磨。2005年,华润2.9亿出售了云药股权,退出了对云药控股权的角逐。此前华润还相继退出东北制药、山东鲁抗、上药集团、华北制药的收购,倾心于医药产业的华润每每失之交臂。直到2005年底,随着对东阿阿胶的成功控制,华润总算在医药产业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华润的重组可能会将双方医药资源进行整合,这成为华润打造医药航母的契机,而上药集团和北药集团将有可能成为华润打造医药产业一南一北的两大平台。华润的版图也由原来的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大领域,扩张至金融、医药及纺织。 随着华源股权收购的尘埃落定,华源集团的整合大幕将由此开启。
2006年11月14日,华润集团宣布了入主华源集团后管理层的首次变动,新华源将首次实行双总裁制,华润集团董事阎飙和华源集团原总裁张杰将同时出任新华源的总裁。作为央企史上首次实行的双总裁制,阎飙负责集团的投资事宜,而张杰负责集团的具体运营工作。同时,华润集团副总裁乔世波任华源集团党委书记及CEO,华润集团财务副总裁魏斌担任华源集团财务总监。华润集团企业发展部的钟义、刘德君与华源集团原副总裁吉群力等5人出任华源集团副总裁。
2007年将是华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方案关键的一年,债务重组和扭亏增盈是全年两大核心工作。华润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华源进行整合:
一是要千方百计推进债务重组,化解债务危机。
二是要进行管理变革,建立扁平化组织体系,全面关注业务,利润中心要全面推行6S管理体系。
三是继续推进医药平台打造,整合华源内部优质医药资源、华润现有医药资源及央企其它医药资源、国内其它优质医药资源的业务发展平台。
四是纺织产业将按华润集团的统一战略,与华润纺织统一整合。对经营较好的纺织企业,予以积极的支持和保护。
五是积极稳妥退出非主营业务和资产,对难以通过重组提升价值的资产或企业,要采取出售、股权(产权)转让、清算、合并、分立、债务重组和破产等方式进行处置,实现有序退出。
六是加强团队建设,培养业绩文化、诚信文化。诚信对待客户,诚信对待员工,诚信对待股东,重塑华源的良好形象。
七是努力维护稳定局面。稳定是集团各级经理人、各级企业党委、工会的重要工作。各企业要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维护企业稳定与发展。
❷ st华源的相关信息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 CWGC)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7月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和双鹤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
2004年集团实现主营收入485亿元,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结果,中国华源以营业收入4,946,116万元列中国企业1000大29位,列2004年上海市百强企业集团销售排行榜第三位。按行业统计,列医药制造业第一位和纺织业第一位,在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28位。
中国华源的总体发展战略是“高科技、外向型、实业化、跨国经营”,产业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大生命产业、优化发展大纺织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研究人类健康综合解决方案为出发点的大生命产业是中国华源的核心产业,已形成了上海和北京南北两大产业基地。中国华源医药销售总收入列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位,产品出口额列中国医药生产企业之首。拥有近4000种药品品种,在医药领域成功引进外资超过 7 亿美元,与美国施贵宝、强生、瑞士罗氏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开展了合资合作。处方药、中药和OTC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华源拥有一批国家级医药研究机构和医疗器械研究机构,包括华源生命科学研究院、上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北药集团双鹤研究院、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分子设计研究中心、国家制药工程技术中心、生物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用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领域均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华源依托药品分销、物流配送与连锁零售药店相结合的完整业态,已构筑起国内目前经营规模最大、营销网络最广、市场开发能力最强的药品流通网络,医药流通收入2003年达165亿元。目前华源集团正积极探索建立连锁医院集团,创建全国性医疗服务网络,拓展华源生命医药产品的消费终端,巩固在国内医药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位于无锡堰桥、面积为11平方公里的华源生命科技园区,是中国华源集团进入生命产业最大的发展基地。由中国华源集团、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的优秀力量组建和开发。计划开发期为8-10年,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将建成以“生态、生物、生命”为核心,集生命科技产业区、国际医疗保健区、科学研究教育区、科技创业孵化区和综合配套功能区于一体的的高科技主题园区和国家级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基地。 纺织产业是中国华源的基础产业。中国华源从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出发,在纺织行业多个领域先后组建购并了一批优势企业,成功地推出了华源股份和华源发展两家上市公司;与杜邦、赫斯特、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合资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中国华源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泰国、尼日尔等海外纺织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和国际参与度的日益扩大,中国华源已成为具有一定优势、跨国经营的纺织企业。
中国华源目前已形成衣着类纺织品、装饰类纺织品、产业类纺织品三大类完整的研发、生产、经营体系,具有丝、毛纺、棉纺、麻纺、印染等国际先进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并依托高分子化学纤维和大服饰产业链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一大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纺织新材料在国际上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华源纺织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主要有:热灌装瓶级聚酯切片系列、涤锦超细复合丝系列、海岛型复合纤维、聚四氟乙烯超级防水透湿面料、天丝亚麻交织布、天丝亚麻混纺布、竹节纱系列、高档精纺羊绒纱、丝羊绒纱、桑绿缎、防缩免烫精品绸等。超级防水透湿面料在抗击“非典”中被解放军总装备部用于医用防护服。
中国华源的新型高分子聚合材料、棉纺毛纺印染、家用纺织品三大业务板块目前已形成年生产能力:高分子聚合物20万吨、化学纤维10万吨、棉纺42万锭、纱线10万吨、织物10亿米、制成品2000万件(条)。 中国华源已成为中国最具优势、跨国经营的纺织集团.
❸ 请介绍一下 华源集团
那就是这个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 CWGC)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7月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和双鹤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
2004年集团实现主营收入485亿元,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结果,中国华源以营业收入4,946,116万元列中国企业1000大29位,列2004年上海市百强企业集团销售排行榜第三位。按行业统计,列医药制造业第一位和纺织业第一位,在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28位。
中国华源的总体发展战略是“高科技、外向型、实业化、跨国经营”,产业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大生命产业、优化发展大纺织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生命产业
以研究人类健康综合解决方案为出发点的大生命产业是中国华源的核心产业,已形成了上海和北京南北两大产业基地。中国华源医药销售总收入列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位,产品出口额列中国医药生产企业之首。拥有近4000种药品品种,在医药领域成功引进外资超过 7 亿美元,与美国施贵宝、强生、瑞士罗氏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开展了合资合作。处方药、中药和OTC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华源拥有一批国家级医药研究机构和医疗器械研究机构,包括华源生命科学研究院、上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北药集团双鹤研究院、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分子设计研究中心、国家制药工程技术中心、生物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用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基础性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领域均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华源依托药品分销、物流配送与连锁零售药店相结合的完整业态,已构筑起国内目前经营规模最大、营销网络最广、市场开发能力最强的药品流通网络,医药流通收入2003年达165亿元。目前华源集团正积极探索建立连锁医院集团,创建全国性医疗服务网络,拓展华源生命医药产品的消费终端,巩固在国内医药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位于无锡堰桥、面积为11平方公里的华源生命科技园区,是中国华源集团进入生命产业最大的发展基地。由中国华源集团、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的优秀力量组建和开发。计划开发期为8-10年,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将建成以“生态、生物、生命”为核心,集生命科技产业区、国际医疗保健区、科学研究教育区、科技创业孵化区和综合配套功能区于一体的的高科技主题园区和国家级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基地。
大纺织产业
纺织产业是中国华源的基础产业。中国华源从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出发,在纺织行业多个领域先后组建购并了一批优势企业,成功地推出了华源股份和华源发展两家上市公司;与杜邦、赫斯特、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合资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中国华源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泰国、尼日尔等海外纺织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和国际参与度的日益扩大,中国华源已成为具有一定优势、跨国经营的纺织企业。
中国华源目前已形成衣着类纺织品、装饰类纺织品、产业类纺织品三大类完整的研发、生产、经营体系,具有丝、毛纺、棉纺、麻纺、印染等国际先进的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并依托高分子化学纤维和大服饰产业链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一大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纺织新材料在国际上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华源纺织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主要有:热灌装瓶级聚酯切片系列、涤锦超细复合丝系列、海岛型复合纤维、聚四氟乙烯超级防水透湿面料、天丝亚麻交织布、天丝亚麻混纺布、竹节纱系列、高档精纺羊绒纱、丝羊绒纱、桑绿缎、防缩免烫精品绸等。超级防水透湿面料在抗击“非典”中被解放军总装备部用于医用防护服。
中国华源的新型高分子聚合材料、棉纺毛纺印染、家用纺织品三大业务板块目前已形成年生产能力:高分子聚合物20万吨、化学纤维10万吨、棉纺42万锭、纱线10万吨、织物10亿米、制成品2000万件(条)。 中国华源已成为中国最具优势、跨国经营的纺织集团.
http://www.cwgc.cn/ 这个网站上有全部的
❹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药集团)的前身是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1996年10月由原上海医药管理局下属企业改制组建而成,2002年9月进一步改制成为多元投资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7月,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上药集团股权,将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持有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30%股权调整给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
上药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现有员工近3万人,注册资本31.58亿元,是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营销网络最健全的医药企业,并跻身中国企业五百强,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医药全球合作伙伴。
❺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卖药的公司,只要是垄断技术的,都很牛。。。毛利超高啊。。。
上海医药集团,你进去以后就发达了,努力好好干吧。。。
等你大富大贵之日,不要忘记在网络知道这 帮你回答问题的 兄弟们。。。^ ^
❻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ltd.),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全国性国有控股医药产业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全产业链,2012年营业收入680亿元,根据201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评定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公司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二,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医药上市公司,入选上证180指数、沪深300指数样本股,H股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MSCI)。2015年10月,上海医药宣布与丁香园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❼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简称CWGC)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7月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2007年重组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和双鹤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
法定代表人:陆俊德
成立时间:1992-07-16
注册资本:90669.6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00000001030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合资)
公司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商城路660号
❽ 上药集团旗下有哪些上市公司
上海市医药航母即将起航,合并后的新上药集团,整体上市平台业已敲定。9月15日,接近上药集团和上实控股的知情人士向《华夏时报》透露,上药集团整合方案已敲定,将会以上海医药作为整体上市平台,事业部制将取消,以加强集团对各自公司的控制。停牌三个多月后,平衡各方利益的上药集团重组,终于要登场了。上实系主要医药资产合并成新集团停牌三个多月期间,上药集团的重组一直处在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确定整体上市平台的艰难抉择中。接近上药及上实双方的知情人士透露:“上药集团与上实控股旗下主要医药资产整合方案已经定下来,二者合并组成新的医药集团,并将上海医药作为整体上市的平台,而由于上药资产太复杂,大量的时间被用于清理审核,导致上药集团重组迟迟未公布结果。”上海医药是上药集团重要的上市控股子公司,主要业务板块为医药分销业务。目前上海医药在国内市场仅次于国药控股)和九州通集团,位列第三,主要在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形成布局。而据上海医药财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94.86亿元,同比增长20.95%;净利润7013.74
万元,同比增长55.27%。目前,上海医药先后对上海雷允上大药房、信谊大药房实施了全面托管,并以华氏大药房为平台,加快了零售连锁系统的全面整合转型,目前全国零售连锁药房达1130多家。之前,上药集团曾寻求海外整体上市,随着新实际控制人上实集团的入主,选择上海医药作为整合后的新集团的整体上市平台,意味着双方进行了妥协。事实上,上实集团在资产规模和医药经营管理上,都逊色于上药集团。一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上实集团那边只是控股公司,旗下医药资产多为财务投资,现在将资产向上药集团这边集中,则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上实医药拟注入上海医药这次重组,上实医药的去向,业界一直关注。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透露,上实控股旗下的医药资产与上药集团合并后,包括上实医药在内,其主要的优质医药资产将会注入到上海医药中,上实医药将变成上海医药的控股子公司。上实医药是上实控股最主要的医药资产,旗下拥有常州药业、常州制药厂、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天普生化医药等四家主要控股子公司。而上实医药2009年半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为17.52亿元,实现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378.25%。另外,上实控股旗下则拥有正大青春宝、胡庆余堂药业、厦门中药厂、辽宁好护士和胡庆余堂国药号等5家控股医药企业,2007年8月22日,上实控股拟将上述5家资产注入到上实医药中,该方案也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但是由于上实集团整合上药集团,此举作罢。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上述拟注入的资产整体质量一般,缺乏成长性,预期收益不高。但是随着上海医药被选定为新集团整体上市平台,上述资产也将随着上实医药注入到上海医药中。放弃事业部制
加强集权上药集团与上实控股旗下的医药资产合并后,采取何种方式管理,避免同业竞争,一直是一个难题。上药集团在上实集团入主前,旗下各业务主要按事业部制来实施管理,各主要工业资产按照处方药事业部、OTC事业部、抗生素事业部、原料药事业部和中药与天然药物五大事业部分业务管理。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几经博弈,最终还是被抛弃。接近双方的知情人士透露,9月初,重组领导小组最后放弃事业部制,转而采用公司法人制对各子公司进行管理。对此,上实医药董秘汤德平表示,这只是管理上的问题,不管采取哪种管理模式,主要还是要消除同业竞争。事实上,实施事业部制并不是上药集团本意,最早华源集团重组上药集团时,引入事业部制,上药集团在脱离华源集团的控制后,一直在酝酿取消事业部制实施法人实体制。今年5月份,上药集团旗下的中华药业、信谊药厂等都开始恢复法人制。但是6月份上药集团与上实医药实质重组启动后,作为重组财务顾问的中金国际也给出继续采用事业部制管理的方案,把双方的医药工业资产全部纳入到新成立的事业部中,然后各事业部再与各上市公司对接。对此,上药集团方面反对意见比较强烈。而对于最终合并后的新集团取消放弃事业部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主要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级,加强集团集权,提高对各子公司的控制,但即使取消事业部制,未来新集团在业务管理上,还会采取分业管理。该知情人士也透露,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板块各子公司,将会吸收合并到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打造集中化的抗生素板块。
❾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待遇如何,怎么联系
五险五天一班平均实际上班时间六个半小时,我在运营部月薪一万六属中档水平
❿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华源重组
华润重组华源,虽然不是华润的一次市场并购行为,是在国务院国资委直接推动下的并购;但对于华润而言,却是其渴求已久的打造医药产业平台的良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公司经过90多次并购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及纺织集团,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从一个资产仅为1.4亿元的小公司,到一家资产高达572亿元的大集团,华源集团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大手笔的并购。华源集团从1995年起,先后收购了包括常州化纤在内的数家区域性龙头企业,然后又收购了北京医药和上海医药。
快速扩张带来的是消化不良,虽然华源集团在规模上已经成为纺织和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但集团利润并不乐观。而且,由于集团的资产极为分散,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加之华源长期以来的南征北战,其银行贷款一直居高不下,多达数十亿元的规模。
2005年初,华源因资金链趋紧而陷于整体危机。2005年9月,上海当地银行向法院提起至少11起诉讼,对象均为‘华源系’企业,以至于华源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股权相继被冻结。
虽然由于央企特殊身份,华源的股权得以解冻,但由于债台高筑,重组的命运不可避免。随后有多家公司向华源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总部设于香港的大型央企、总资产达1400亿港元的华润集团胜出。
华源集团在深沪交易所拥有8家上市公司,而收购前华润集团也控制了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华润锦华(000810.SZ)、万科A(000002.SZ)、S吉生化(600893.SH)和S阿胶(000423.SZ)。此次华源重组造就了一个拥有12家A、B股上市公司和4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超级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