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市公司没实际控股人是好还是坏
这个不好,002112重组的时候开始就是没有实际控制人,这个方案就没有通过,后来改为有实际控制人就好了,没有实际控制,会发生不能预知的问题
2. 公司增持自己的股票可是没有实际控制人好吗
公司增持自己的股票,可是没有实际空挂好自己的可以去学习学习。
3. 上市公司更换实际控制人是不是利空
上市公司更换实际控制人一般是利好。除非这个公司在做假。很多是实际控制人看好这个企业,或者项目。也有因为重组,整合,改变实际控制人。
例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
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重大利空消息,导致13日沪指跌2.8%,深成指跌2.97%。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3)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是利好扩展阅读
利空防范
1、回避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来自各种因素,需要综合运用回避方法。
一是要掌握趋势。对每种股票价位变动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了解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
例如小汽车制造业,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时,其公司利润有保证,相反在社会经济萧条时,人们收入减少,小汽车的消费者就会大为减少,这时期一般就不能轻易购买它的股票。
二是搭配周期股。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一年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停工停产,其股价在这段时间里大多会下跌,为了避免因股价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可策略性低地购入另一些开工、停工刚好相反的股票进行组合,互相弥补股价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损失。
三是选择买卖时机。以股价变化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算出标准误差,并以此为选则买卖时机的一般标准,当股价低于标准误差下限时,可以购进股票,当股价高于标准误差上限时,最好把手头的股票卖掉。
四是注意投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要注意不要把股市淡季作为大宗股票投资期。在西方国家,股市得变化对经济气候的反映更敏感,常常是在经济出现衰退前6个月,股价已开始回落。
比如1991年2月,美国经济进入新的一个衰退期的前6个月,著名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已开始下跌,而在经济开始复苏前半年,股价即已开始回弹。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还可知道它的经济繁荣期大多持续48个月。因此,有可能正确地判定当时经济状况在兴衰循环中所处的地位,把握好投资期限。
2、分散系统风险
股市操作有句谚语: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话道出了分散风险的哲理。办法之一是分散投资资金单位。60年代末一些研究者发现,如果把资金平均分散到数家乃至许多家任意选出的公司股票上,总的投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他们发现,对任意选出的60种股票的组合群进行投资,其风险可降至11.9%左右,即如果把资金平均分散到许多家公司的股票上,总的投资收益率变动,在6个月内变动将达20.5%。如果你手中有一笔暂时不用的、金额又不算大的现金,你又能承受其投资可能带来得损失,那你可选择那些会又高收益的股票进行投资。
如果你掌握的是一大笔损失不得的巨额现金,那你最好采取分散投资的方法来降低风险,即使有不测风云,也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至于全军覆没。办法之二是行业选择分散。
证券投资、尤其是股票投资不仅要对不同的公司分散投资,而且这些不同的公司也不宜都是同行业的或相邻行业的,最好是有一部分或都是不同行业的,因为共同的经济环境会对同行业的企业和相邻行业的企业带来相同的影响,如果投资选择的是同行业或相邻行业的不同企业,也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只有不同行业、不相关的企业才有可能此损彼益,从而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办法之三是时间分散。就股票而言,只要股份公司盈利,股票持有人就会定期收到公司发放的股息与红利,例如香港、台湾的公司通常在每年3月份举行一次股东大会,决定每股的派息数额和一些公司的发展方针和计划,在4月间派息。
而美国的企业则都是每半年派息一次。一般临近发息前夕,股市得知公司得派息数后,相应得股票价格会有明显得变动。短期投资宜在发息日之前大批购入该股票,在获得股息和其他好处后,再将所持股票转手;而长期投资者则不宜在这期间购买该股票。
因而,证券投资者应根据投资得不同目的而分散自己得投资时间,以将风险分散在不同阶段上。办法之四是季节分散。股票的价格,在股市的淡旺季会有较大的差异。由于股市淡季股价会下跌,将造成股票卖出者的额外损失。
同样,如果是在股市旺季与淡季交替期贸然一次性买入某股票,由于股市价格将由高位转向低位,也会造成购买者的成本损失。因此,在不能预测股票淡旺程度的情况下,应把投资或收回投资的时间拉长,不急于向股市注入资本或抽回资金,用数月或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此项购入或卖出计划,以降低风险程度。
4. 股东大会前公告无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有什么影响
实际控制人:
1)
占50%股份以上。
2)占30%以上,可以影响董事会一般的人员选任。
3)通过协议安排或间接持股,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影响。
无实际控制人在国内的证券市场可以看做既无利好有无利空,除非同其它如管理层的水平,勤勉程度,行业地位联系后才能判断。
5. 上市公司可有第一大股东,但没有实际控制人
可以,看你占的比例多少。比如廊坊发展第一大股东廊坊国资委只有百分之十几的股份,但算不上实例控制人
6. 实际控制人仅针对上市公司而言吗
实际控制人不仅仅是上市公司有,其他形式的公司也有。
概念上讲:实际控制人是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投资关系及协议是比较明确的,而其他安排则比较模糊了。这种情况不仅上市的公司存在,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也都存在。
只不过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有更加严格的规范,例如在披露控股股东的同时 必须披露实际控制人的规定。
投资股票的确需要了解和甄别实际控制人,这也是基本面分析的功课。
7. 上市公司变更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是利好吗
短期是利好,长期还要观察。
为什么说短期是利好呢?
因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上市公司资金面难以为继的危急状态下,实际是卖身求活的不得已的办法。
这种安排解决了公司的生存危机,所以是利好。
但是公司的控制权可能发生转移,那么,公司治理风格可能面临转换,公司的发展就存在新的变数,所以长期不确定,还需要观察,不好提前下结论。
比如,光学组件制造商欧菲光,就遭遇了资金链危机,当地政府购买了公司大量股权,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双方有协议,政府不参与公司事务,股权购买行为只是借钱给公司,保全国有资金安全的方式。
近两年来,股价崩溃的欧菲光平稳度过财务危机,股价重回上升通道,实现了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双赢。
其他上市公司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一步步观察,事先只能是希望会好起来,关键是新架构的经营举措能否提升公司业绩,能提升就是长期利好。
8. 无实际控制人股票好吗
公司无实际控制人一般是一种不好的事情,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可能遭敌意收购导致控股权不稳定,主要股东意见分歧则会影响公司经营、决策效率延缓等,因此构成“无实际控制人风险”。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往往依赖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核心人物,如果公司股权并未集中在该核心人物手中,则公司未来发展可能会面临风险。
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则易引起发审委对公司控制权是否稳定以至于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股权分散且无实际控制人,管理层面容易动荡,投资风险也更大。因此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尽量远离这些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股票。
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意味着2点:1,原股东已经不看好公司成长,决定抛弃公司了,所以原先说看好公司发展的股友们要醒醒了,股东都不看好了,还有钱途?2,暂时没有人看好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如果有人看好公司,立马会借壳会重组,而现在,空挡期,只能说是暂时无人看好,那么,就是乱兵天下,散户搏杀,故,安静的离开或观望就好了,等有人看好,或者公司直接死掉。再说一句,公司盈利为什么股东不看好,说明有猫腻,是在打着看好的旗子掩护撤退
拓展资料:
1.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实际控制人 :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关联关系 :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9.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过低有哪些利弊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多少比较合适
我的经验是一旦到了解禁期,那些大股东或者是实际控制人就马上减持套现的公司都没有什么投资价值,这种公司上市只为了钱而不是一心做实业。
10. 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是什么意思,我在一个公司年报上看到的,不甚明白,求详解.
应该还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可以就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来讨论,毕竟这个有相关法规明确规定。
就上市公司而言,其实际控股人通常是持有股份最大的股东,但也有可能某公司或某人通过关联企业或控制下的企业合计持有股份最大,这样该公司或个人就是实际控股人。
而实际控制人按《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收购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
(一)在一个上市公司股东名册中持股数量最多的;但是有相反证据的除外;
(二)能够行使、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表决权超过该公司股东名册中持股数量最多的股东的;
(三)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的比例达到或者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但是有相反证据的除外;
(四)通过行使表决权能够决定一个上市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当选的;
(五)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由以上可以发现,某公司或个人即使不是实际控股股东,即他以及其关联企业拥有的股权并不占控股地位,但如果他能够以受托表决权形式获取足够多的表决权,也能对公司起到实质性控制,成为实际控制人。
举个在国内可能出现的例子:
某人A拥有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引进资金方B以及其他股东共同组建C公司,其中A持有30%股权,B持有55%股权,其他股权由其余小股东持有。C公司筹建后,A与B签署协议,约定B将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表决权过渡给A,B只享有对C公司的收益权。这样,对于C公司而言,B是其实际控股人;而A成为其实际控制人。
在国外,这种实际控股人和实际控制人分离情况可能会更常见些。因为有些国家的股权可以区分内含表决权股权和不含表决权股权。那些持有不含表决权股权的股东可能成为实际控股人,但真正的实际控制人是持有最大表决权的股东。这是家族型企业快速融资发展又不失去对企业控制的一种重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