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周、东周、春秋及战国年代划分
西周(前1046—前771),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前,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1)东周集团滨海扩展阅读: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 。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西周覆亡 。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❷ 东周时包括所有诸侯国的兵力有多少
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齐、越对峙局面,各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兼并斗争空前激烈。晋在变革中解体,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魏、赵、韩变成三个独立的封建政权。齐国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氏所代。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最终也转化为封建政权。越国因发展缓慢,被楚所灭。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弱小的诸侯国。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强国为争夺人口、土地,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五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大国之间为控制、兼并小国或攻取战略要地而发生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未全面展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魏国称雄阶段。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据山西西南部富饶、险要地区,又经改革,迅速强大起来,文侯、武侯两代联合韩、赵两国四面扩张:向西夺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 ;向北越过赵国边境灭了中山国;向东攻齐,进入齐的长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国一时声威显赫,称雄中原。
魏、齐争雄阶段。韩、赵助魏称雄后,没有得到好处,遂自求发展,致使联盟关系破裂,打了起来。这时,魏国东面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逐渐崛起。齐桓公为摆脱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诸侯国,与魏争雄。秦国为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两次大败魏军,震动中原。魏惠王时,为了打破齐、秦东西夹攻的态势,又拉拢韩、赵,使三国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不久,赵国又与齐、宋、燕联合抗魏。齐威王利用赵、魏矛盾,图霸中原。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为争夺卫国,魏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齐军在田忌、孙腹率领下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齐、秦也趁机抢占魏地。魏惠王因为韩国抵制其会盟,又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之计诱敌, 设伏全歼魏军 10万之众。齐国从此称霸中原。在齐、魏相争的同时,秦国重用商鞅改革,国势日盛,不断向东扩展,两次大败魏军,迫使魏又想附齐抗秦。周显王三十五年以后,兼并战争更为复杂、激烈。
战国前期的战争较之春秋时期,规模更加扩大,一次投入的兵力多达一二十万。步兵为主的野战已成为作战的主要方式。军队机动性增强,围魏救赵战法的出现说明了指挥艺术的提高。战国后期战争,以大国兼并为特征,主要是针对和围绕着齐、秦“合纵” (弱国联合抵抗强国) “连横”(跟随强国进攻弱国)进行的,最后秦国独强,终成一统。后期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齐、秦对峙阶段。秦国采纳商鞅的建议,攻占魏国的河山以求巩固,再向东制服各诸侯国。连续派兵伐魏,攻城掠地,控制了函谷及黄河天险,占据了东出中原的有利地势。齐深怕秦、魏连横,遂支持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由于心不齐,只有魏、赵、韩三国出了兵,结果被秦军打败。于是齐、秦各谋扩大地盘。秦派兵攻占了“天府之国”及义渠25城,巩固了西北地区。齐乘燕内乱,一度灭了燕国。至此,形成秦、韩、魏及齐、楚两大对立集团。秦使诈离间了齐、楚关系,两次打败楚军,夺得汉中地,使秦的关中地区与巴蜀连成了一片。随后秦国又背盟转兵攻占了韩、魏许多城镇,逼使韩、魏投入了齐的怀抱。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楚,迫楚服齐。接着又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破函谷关,迫秦求和,归还了以前攻占的韩、魏部分土地。联军又乘胜攻燕,全歼燕军10万之众。周赧(nan) 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0年) ,秦将白起率军攻韩,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24万,迫魏献河东地 400里,韩献武遂地 200里于秦。楚、韩、魏在齐、秦之争中日益削弱。这时,北方赵国掘起,先灭中山,后败林胡、楼烦,震动列国。齐、秦为了各自利益又想联合起来伐赵,矛盾斗争复杂多变。
2005-8-30 09:17 回复
九天玄女桔梗
20位粉丝
3楼
秦重创齐、楚、赵阶段。齐、秦瓜分赵国的图谋很快被燕的反间计所破坏。燕昭王为了防止齐国攻燕,派苏秦入齐破坏齐、秦关系,引齐攻宋,孤立齐国。齐缗(敏)王中计,遂与赵、韩、魏、燕合纵攻秦,迫秦交出所占韩、魏部分土地。又连续攻宋,灭其国,引起列国震惧。秦国决心联合天下力量以摧毁强齐。经多方努力,终成联合伐齐局面。周赧王三十一年,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合攻破齐都,缗王身死,齐亡。其后,齐将田单在即墨之战中智破燕军,使齐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此后,秦又想灭魏,因强赵存在而作罢,移兵攻楚,迫楚从郢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占楚大别山以西之地。齐、楚既弱,惟有赵国可与秦抗衡。秦低估了赵国的力量,冒险强取,在阏(烟) 与(今山西和顺) 被赵军击败。随后,秦采取远交近攻之策,先取韩、魏,后攻齐、赵。五十五年,秦、赵大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40万赵军战败降秦。不久,赵又借魏、楚之力在邯郸击败秦军,但已无力称雄了。
秦灭六国阶段。长平之战后,六国皆弱,已无抗秦之力。各国又只图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难于形成合纵抗秦的力量。秦则坚持远交近攻的战略,攻占了韩、魏、赵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齐、秦领土已接壤,阻断了赵、楚联系,对韩、魏成三面包围。秦灭六国条件已经成熟。秦王政采纳大臣建议,以破坏六国合纵为指导思想,重点打击赵、楚两国。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国四次出兵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秦军先胜,后被赵将李牧击败。秦遂转向弱小的韩国,于十七年灭韩。这时赵国遭灾,秦国趁机实施反间计,除掉了李牧,于十七年灭了赵国。赵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接着,秦军又重创燕军主力,燕王喜与代王嘉退往辽东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灭魏,进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万大军攻楚,不料大败而归。后派老将王翦率 60万大军再次攻楚, 终将楚国灭亡。二十五年,秦军又扫清了燕、赵残余势力,仅剩下一个齐国。二十六年,秦军避开齐国正面防御,自燕地南下,一举攻占齐都。至此六国皆平,终成统一大业。
战国后期战争的特点除规模较前更大之外,由于青铜和铁兵器的使用,伤亡剧增。战争持续时间有的长达三五年。由于骑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进攻的突然性。合纵、连横使战争与政治、外交的结合更加紧密,战争的取胜更有赖于国家战略的正确与策略的灵活
❸ 西周与东周如何划分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3)东周集团滨海扩展阅读:
一、西周建立: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二、东周灭亡: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周王城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被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东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三、烽火戏诸侯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
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❹ 东周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东周的重要人物太多了,以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为代表: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4)东周集团滨海扩展阅读:
东周的重要人物多的原因: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是由封建领土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在此期间新旧阶级、阶级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从本阶级或本集团利益出发,对宇宙、社会以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这样,在思想领域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后世十分少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并非实指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等。
后人把这九家称为“九流”。“三教九流”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❺ 东周小区到上虞滨海新城畅和路8号乘车路线
公交线路:818路 → brt5号线,全程约31.5公里
1、从东周小区步行约290米,到达太平路站
2、乘坐818路,经过12站, 到达高铁绍兴北站
3、步行约390米,到达绍兴北站
4、乘坐brt5号线,经过10站, 到达越中路口站
5、步行约1.1公里,到达畅和路8号
❻ 春秋战国有海防主张的军事家是谁
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21)根本不存在“海防”主张,因为那个时代列国争霸都是争夺大陆霸权,没有哪个诸侯国会向海上扩张,也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海战。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山东省一带,濒临今渤海、黄海,是滨海大国,但齐国从来没有向海外庙岛群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等地扩张过,相反不论是姜齐还是田齐都热衷于向西南边中原内陆扩张,一直致力于争夺东北亚大陆霸权。春秋战国时代主要的战役如春秋时期(BC770~BC476)的城濮之战、战国时期(BC475~BC221)的长平之战都是在内陆打的,没有发生过类似于同时代古希腊那样的海战。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在内陆扩张,海上没什么威胁,不需要“海防”。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代根本没有“海防”主张。
❼ 从东周时期分封制有那些诸侯国
1,变化
分封制的设立使得中央集权加强。但后来也容易形成地方割据。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2、原因
①分封制允许诸侯拥有进一步分封权力和独立的武装,周王室不能有效控制地方,一旦周王室衰落,就会导致诸侯凭军队来抗衡周王局面,加之分封后诸侯与周王室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就形成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局面。
②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
❽ 东周时期有怎样的实力强大的卿大夫
当时称这种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为强家。各国都有若干在侯国统治集团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家(公族)。君主如得不到公族的支持,其统治就很难维持下去。但公族势力过于强大,又会削弱公室的力量。特别到春秋晚期,同姓或异姓的强家,其实力越来越大,如晋的谷阝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君主已有名无实。这种"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造成权去公室,政在家门的结局。所以不久之后,便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❾ 东周 西周 北周 武周 后周,这些王朝的开国皇帝分别是谁
东周(姬宜臼)、西周(姬发)、北周(宇文觉)、武周(武则天)、后周(郭威)。
1、姬宜臼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
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
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周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
2、姬发
周武王姬发(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9年。
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沿用“受命”年号。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
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3、宇文觉
宇文觉(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闵帝(557年在位),字陀罗尼,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冯翊公主),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一位君主(当时称天王),但实际上是权臣宇文护拥立的傀儡。
宇文觉七岁(一说九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拓跋廓命宇文觉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为大司马。十月,宇文泰过世,由宇文觉继承太师、安定公等官爵。十二月,拓跋廓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
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拓跋廓派济北公元迪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送给宇文觉,二月十五日,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史称北周。
宇文觉称帝后为了亲自执政,与大冢宰宇文护发生冲突。宇文护于是与尉迟纲合谋废立之事,先设计诛杀乙弗凤,并使宇文觉身边没有侍卫;接着派贺兰祥逼迫宇文觉逊位,将他贬为略阳公并幽禁。
不久宇文觉被宇文护杀害,年仅十六岁。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宇文觉为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
4、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5、郭威
后周太祖郭威(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出仕后汉,累有大功,拜邺都留守、枢密使。后汉隐帝刘承祐厌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邺都处死郭威。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发动兵变,向南攻破开封,推翻后汉。次年,郭威建立后周,年号广顺。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趋向好转。
显德元年(954年),因病驾崩,时年五十一,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嵩陵。遗诏令养子柴荣即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姬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姬宜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宇文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