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印记
1、扩张大英帝国领土。
2、殖民掠夺,积累商业资本。
3、战略要地,北指阿富汗,南指东南亚,东指中国。成为有力的战略支撑点。
4、加深殖民化,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支持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进了殖民化浪潮。
5、排挤了欧洲其他殖民大国。
6、东印度公司统治为日后帝国政府的直接统治管理积累了经验。
2. 大众、通用都搞不定的印度市场,中国车企能行吗
在整体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以及国内汽车市场增速逐步放缓的前提下,中国车企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步伐的决心日益强烈。而在选择海外市场时,被全球车企公认是下一片汽车投资热土的印度,成为国内车企的热门选项。
然而性价比恰恰是自主品牌的优势,所以说打价格战并不会怕。同时小型SUV也正在成为印度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2017~2018年印度市场上SUV的增长率是其他乘用车的7倍,在2019年大盘放缓的背景下,12月紧凑型SUV销量达3.4万辆,同比增长了70%。这对于很多以SUV发家的自主品牌来说,是大大利好的。
另外还有一点,印度政府近年来正在大力倡导“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清洁能源印度”等战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中国当下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车企在这方面布局较早,具有一定优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中国车企进军印度的现状,这也是一场持久战,中国车企的印度行,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印度动性质
摘要 是印度现代民族独立斗争洪流中的最后一次巨大浪潮。
4. 英国为什么要成立东印度公司,是为了侵略东方国家吗
东印度公司,全称“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 HEIC),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
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
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5. 存续了千年的印度种姓制度,为什么终究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下
经过时代的洪波,不少历史产物经受住了冲击,站在了时代的舞台之上。但也有一些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被淘汰。古老的印度河流域孕育出来许多优质的文明,它们都仍在现今的舞台上闪耀着荣光。但在古印度人建立的严密的等级制度之下,也出现了种姓制度。这种制度影响了印度甚至长达千年,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种姓制度也终究淹没在了时代的浪潮之下。
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淘汰的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之下,人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这些阶级的固化,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而且种姓歧视以及“洁”与“不洁”的观念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婆罗门被认为是最洁净之人,而“贱民”是最为不洁的人。倘若不小心触碰到了“贱民”,就被认为是沾上了不洁。所以这些“贱民”就被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甚至他们走过的痕迹都要清理干净。
这些固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让阶级之间变得僵化,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就像各自生活在隔离的国度。而且显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引发了很多的社会矛盾。所以随着印度解放思想的觉醒,印度独立后,就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废止种姓制度,不允许种姓歧视。
6. 印度为什么出现大规模抗议呢
新德里冬天的寒冷没能阻止印度农民抗议的激情。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郊区,越来越多的印度农民在此集中,抗议政府今年通过的三大农业改革法案。
这些农民大都来自印度的北方邦、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等。这些地区都是印度主要的农业产区,也是印度农业人口的主要分布区。从2020年11月下旬开始,成千上万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坐着马车、甚至徒步,向首都新德里进军。农民预期他们关心的问题不会得到快速解决,出发时就准备好持久抗争:干粮、炊具、帐篷、被褥等,随身携带。在抗议的间歇,这些农民会就地生火做饭,晚上就睡在拖拉机上,或者蜷缩在简陋的帐篷中,条件相当简陋。但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这些困难也就无所谓了。
印度农民如此大规模的抗议,要做到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几乎是不可能的。为引起政府的注意,这些农民已经数次试图进入首都新德里,频繁与当地警察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据印度媒体报道,在参加抗议的印度农民中,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寒冷、冲突等方面的原因,已有数十位农民丧生。
但抗议的农民没有因有人伤亡而退缩。“我们不会回去,除非政府撤销改革法案。”参加抗议的印度农民说。
(在孟买举行的农民抗议集会)
为减少此次抗议事件的影响,印度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和农民代表进行了至少10轮会谈,但尚未取得结果。最新进展显示,2021年1月,印度政府表示,可以暂缓农业改革法案实施18个月,但前提是农民代表必须和政府就法案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印度政府总理莫迪2020年9月份在农业改革法案通过时,曾表示,这是印度农业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对于国家向前发展是“历史性和必要的”。但农民代表对此不认同。“这事关我们农民的利益,政府为啥就不征求我们的意见,就推出这些改革法案?”
尽管印度农民抗议运动已经历时两个月,尚未没有看到平息迹象。而印度的其他一些农业产区的农民也开始对北方农民的抗议进行声援。2020年12月份,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的农民分别在孟买等城市进行集会,呼应首都新德里的农民抗议运动。
7. 世界软件生产强国排名
世界软件企业排名
1.微软(美)
2.Oracle(美)
3.萨普(德)
4.任天堂(日)
5.计算机器件(美)
6.BMC软件(美)
7.电子艺术(美)
8.诺伟尔(美)
9.达索(法)
10.合理软件(美)
中国软件企业排名
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3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4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5 海尔集团公司
6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
7 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9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0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11 北京北大方正集团
12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13 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 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15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6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17 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8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
19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20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21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2 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3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24 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5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
26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27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8 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29 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31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32 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33 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34 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 思爱普(北京)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36 哈尔滨亿阳信通股份公司
37 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公司
38 杭州新中大软件股份公司
39 株洲时代集团公司
40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41 江苏南大苏富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42 创智集团
43 深圳市南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4 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45 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BEA)
46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
47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48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49 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50 盛趣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8. 大航海浪潮下,拉丁美洲在这大变局中的艰难处境是怎样的
大航海时代,展示了一个辉煌的大变革时代。但在此辉煌的时代下,却隐藏着贪婪的欲望。在大航海的浪潮之下,殖民掠夺和扩张也相继出现,并且愈演愈烈,给亚非拉等众多国家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拉丁美洲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之中遭受了重重摧残,被逼入艰难境况。
大航海的探索是个促进文明联合的机会,但利益驱动的大航海从而携带的殖民思想却值得警惕。不可否认大航海的驱动之下,科学成果不断涌现,文化之间不断交流碰撞,对世界文明来说是一种促进。但大航海隐藏下的殖民者渴求财富的贪婪欲望,从而加之给众多被殖民国家的深重灾难却是毁灭性的。
9. 东印度公司为什么敢抢钱
东印度公司为什么敢抢钱,因为他们有实力,所以敢胡作非为
10. 为什么印度人的英语比华人好
说起来印度人很喜欢拿英语作梗,有个粗俗笑话——
某人期末考试时,花了五分钟看完题目后,突然开始脱衣服,脱得只剩一条三角裤。
监考人员:“喂,你在做什么?”
这位同学:“考卷上写要我们‘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裤回答……”
监考人员:“白痴!那是‘简答’的意思!”。。。。。。。。。。。。
亚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语普及的国家很多,但很少有流传英语笑话的,由此可见,英语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
印度人之所以能够轻易跨足国际,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关键就是“英语”。印度的英语人口到底有多少?关于这一点众说纷纭,至今仍没有个准。资料显示,印度有28%(两亿多人)的男性会说英语,其中一半(一亿多人)会说流畅的英语,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语人口占整体的一成多,约1亿3000万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许多精通英语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国外工作,其人数位居世界之冠。无论看哪个数据,印度的英语人口都仅次于美国,即便低估而算,也比旧宗主国英国的6400万人多出两倍。甚至有人预测,将来印度很有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英语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报导指出,近二十年来,印度会说英语的人成长了十倍之多,虽然这个数字的来源不明,但印度英语人口近年来急速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印式英语将成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变种英语”。
英语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语言,很多母语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语沟通。事实上,英语本是英国统治印度时强迫印度人学习的“殖民象征”,如今已落地生根,成为印度的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对印度人而言,英语是“外来语言”而不是“外国语言”,但也不是“母语”。印度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是印地语,虽然印地语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但会说的人也只占国民的三分之一(约四亿人),普及程度实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环境下,唯一能够“统一”的语言就只有英语。就这层意义而言,英语可说是印度的第二国语。
要在印度社会生存,英语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还是强而有力的武器。他们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跟外国人交流,更是为了跟本国人沟通。英语是印度企业的基本沟通媒介,熟谙英语是在印度升官发财的必备条件。
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产、迅销(优衣库母公司)在2012年将英语定为公司官方语言,本田也宣布于2020年实行该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软银等也将陆续跟进,这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业从很久之前就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甚至早在英国殖民时期,对印度人而言,英语是经营公司、买卖生意的必须工具。
在这样的文化下,精通英语与否将严重影响社会地位高低。“英语”成为印度人判断一个人来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准,因此,在印度社会不会说英语非常不利。这种英语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会差别待遇又称为“英语差别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语差别待遇”的典型社会。总的来说,印度从英属时期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成为印度同胞之间的沟通语言,并从中发展出差异和差别待遇。
也因为这个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让孩子学习英语。他们知道学习英语能让孩子在社会上无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许的人自是不用说,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钱让子女上英语授课的幼儿园(这在当地称为“English Medium”)。用英语授课的初中等教育机关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学费相当昂贵。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父母仍愿意花中本让孩子从小学英语,英语托儿所、幼儿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且不分城乡皆是如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印度人之所以会对学英语趋之若鹜,是因为IT业非常看重英语能力,这也是近年来印度英语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的情况下,印度弥漫着一股“英语至上”的气氛,尤其在五星级饭店、上流社会社交场所的会员制俱乐部、高级餐厅更是如此。我认为这和过去的英国统治有关,“英语”已然成为社会威信的象征。我们会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则会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印度人对语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时该说英语、何时该说当地语言他们都一清二楚,当机立断切换语言对他们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说我这种语言残废,就算是英语很好的人,因为从小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也很难掌握。
印度的国内人口流动有一主要特征——他们经常会“跨邦迁移”(邦等同于省),很多人都会到母语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则上是以“语言分邦”,每到另一个邦,等于是进到不同语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会用两种语言文字标示,在这样的环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训练”成双语人士,大多都看得懂两种语言。而聚集各路人马的大都市更是“语言大拼盘”,宛如印度全国的缩影。
印度人常因调职等因素迁居他邦。有些人会带着佣人一起搬家,有些人则会在当地雇用新佣人。若选择后者,就必须用当地语言和新佣人沟通,这时就必须学习当地语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语)。而小孩跟着父母搬家转学后则呈现“三声道”状态——在家说母语,在外说当地语言,在学校说英语。简而言之,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国家,要在印度顺利生活,至少得会说两、三种语言。
不少印度人都能说流利的英语和当地语言,若将会点英语能基本沟通的人算进去,印度的双语人口至少超过一亿人。不过,因为有些特别的词语又或是话题只有用英语表达才到位,所以“印式双语”并不追求两种语言说得一样好。他们的词汇体系是用英语建构而成,有些英语已深植脑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换的当地语言,遇到这类词汇就只能用英语表达。所以,印度人在说话时,经常会随着话题的转换而交错使用两种语言。
用当地语言聊天时,他们也会配合对方的教育程度、话题,在对话中掺杂英语单字或谚语,这样其实比全部使用当地语言更顺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对话中英语出现的比例就越高,甚至还会参杂“各种”语言。
能说两种语言的人英语叫做“Bilingual”,拥有双语读写能力的人则称为“Biliteracy”。能够“双语听说”可不代表能够“双语读写”,很多“英语达人”虽然能口头使用当地语言沟通,却无法阅读、书写当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语教育的人,他们的识字能力是基于英语培养而成,大部分都不会读写当地文字。双语尚且如此,三语读写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为少见了。
反观我们,基本上使用中文处理所有领域词汇,少数缩写或专用术语也都有对应的中文译名,这虽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双语沟通能力不足的现象。
有个脑筋急转弯是这样问的:
会说两种语言的人叫做“双语人士”(Bilingual)。
会说三种语言的人叫做“三语人士”(Trilingual)。
会说多种语言的人叫做“多语人士”(Multilingual)。
请问,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叫做什么?
科学的答案是“单语人士”(Monolingual),但作为脑筋急转弯,答案是“美国人”……
仔细想想,美国虽是多元民族国家,在语言使用上却异常地单调。众所皆知,英语是美国唯一的官方语言,美国宪法没有“官方语言”的相关条文,各州也没有相关规定。印度就不同了,他们的语言种类非常丰富,甚至有“四里异俗,八里异语”的说法,光是官方认定的语言就多达二十二种。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连语系都不一样。为了经营生活,他们基本上都会复数种类的语言。举例来说,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会说五种语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里是说泰卢固语(Telugu);他是伊斯兰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乌尔都语(Ur)沟通;会说乌尔都语就会说印地语;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会说泰米尔语;而身为一个保安,会说英语是必备条件。他能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切换语言,着实令我羡慕。同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总理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 Rao)就更厉害了,他会说印度、欧洲共计九种语言。
只要是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英语水准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学英语的人自是不在话下,即便是上大学才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人,出社会后都能胜任需要英语能力的工作。以前看一本书的作者介绍,作者是锡克教徒,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语上课,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学的大众传播学系,才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然而他大学毕业后,却当上印度英语报纸权威《印度时报》的记者,之后更搬到加拿大,在温哥华一家当地英语报社当记者,最后搬到多伦多改当自由记者,还用英语出版了畅销书。像他这样的英语高手,居然不是从小学习英语,而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用英语听课,听了短短几年就有如此成就,你说令不令人惊讶?这类例子在印度可说是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人似乎有一种语言天赋,虽然口音实在难懂,但学习和适应能力极强,在我看来远超过舞蹈天分。毕竟出了宝莱坞,跳得非常出色的并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