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问中国大陆有多少家公司企业 在日本上市的 都是叫什么名字
我知道的只有两家,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最早的是亚洲传媒 亚洲传媒是张帆与沈南鹏成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之后主导投资的第一个项目。2007年4月,亚洲传媒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给张帆带来了近7倍的投资回报。 到上市前,红杉占亚洲互动传媒总股本的11.56%,张帆亦任亚洲互动传媒的董事。2008年5月红杉套现1.34%股份,目前仍持有亚洲传媒9.19%的股份,为其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是创办人崔建平,持有36.65%的股份。 上市之后,亚洲互动传媒的股价由发行价640日元迅速上涨,在最初6个交易日就实现股价翻番。5月8日,亚洲传媒收盘价达1238日元,7月中旬甚至一度摸高至2055日元。 2008年8月19日,东交所结束交易后对外宣布,首家在东交所上市的中国本土企业——亚洲互动传媒股票从2008年8月20日起作为处理品种,并于9月20日被摘牌。而被摘牌的原因,据东交所中国首席代表山本秀树说:“是亚洲互动传媒的会计师事务所拒绝为其2007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 事实上,这个审计意见无法出具的背后原因是:亚洲互动传媒的创始人、CEO崔建平擅自将其全资子公司北京宽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的1.069亿人民币定期存款,为第三方企业北京海豚科技发展公司的债务做担保。 “这属于严重的法律违规行为。”业内人在惊叹之余,称对崔建平的做法无法理解。而东京交易所亦表示将追究相关人士的法律责任。 中国博奇环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于2007年8月份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这是中国第一家,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家受东京证券交易所批准,首次公开发行直接登陆东证主板的非日本公司。 “起初我们从来没想过能上主板,是大和证券负责IPO的部长主动推荐我们放弃创业板,改去主板上市”,9月中旬,上市刚满月的博奇环保总裁兼CEO白云峰告诉记者。像很多“身在此山中”的企业高层一样,对企业自身资本价值的判断,往往未必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管理者。 2007年8月8日,博奇环保(设立于开曼的China Boqi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Technology,以下简称:“China Boqi”)在东京证交所一部上市,成为日本东证第一个首次公开发行就直接在一部上市的非日本公司,一个月后China Boqi股价触摸到29万日元的高点,比16万日元每股的发行价上涨了81%,而China Boqi市值也因此突破千亿日元。
『贰』 日本在华投资的企业有哪些
富士通FUJITSU、柯尼卡KONIKA、索尼SONY、JVC、松下PANASONIC、东芝TOSHIBA、奥林巴斯OLYMPUS、尼康NIKON、佳能CANON、美能达MINOLTA
富士FUJI(富士胶卷)OKI、爱普生EPSON夏普Sharp、三洋Sanyo、TDK、卡西欧CASIO、日立HITACHI
本田HONDA、丰田TOYOTA9(雷克萨斯)、铃木SUZUKI、日产NISSAN、
三菱MITSUBISHI、马自达MAZDA、五十铃ISUZU、斯巴鲁
立邦漆 资生堂SHISEIDO 、DHC、狮王_LION、诗芬_sifone 碧柔Biore、高丝KOSE、naturgo、欧泊莱、Kanbo ,嘉娜宝、东洋之花、SK-II 、宝丽、苏菲、Opear、鹅佩兰......
『叁』 日本企业在中国都有哪些
在中国的日本企业有东芝,伊藤洋华堂,富士通,丰田,松下电器。
1、东芝(中国)有限公司1995奶奶成立,强化了东芝对在华企业的综合管理职能和战略制定职能。经营产品种类包括东芝全线产品,经营模式涉及研发、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环保等诸多业务。
对东芝来说,2003年的海外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约占20%。到2008年东芝在中国的事业规模将与美国持平甚至超出。中国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东芝全球事业的重要支柱。
2、成都伊藤洋华堂成立于1996年,是经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公司。其主要股东为世界500强的柒和伊控股有限公司下属日本国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
成都伊藤洋华堂以春熙店、双楠店、锦华店、建设店、高新店、温江店6店为核心的店铺,以“三感的实践”努力为顾客营造一个“安全”“安心”“便利”的购物环境。
以不断满足顾客日益变化的需求,注重推行新的生活方式,创造流行提案,不断向顾客提供新价值的商品、新颖贴心的服务,以持续革新赢得成都市民的信赖和支持。
3、富士通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在计算机平台产品、软件与解决方案、通信、半导体研究开发等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富士通在华投资累计已达80亿人民币,共设46家公司,员工约2万人。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平台产品、流通领域终端设备、零售领域终端设备、金融终端设备、软件开发及支持、咨询及系统集成业务等。
4、在中国,丰田汽车努公司努力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汽车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同时,广泛开展各项社会贡献活动,努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丰田积极参与在中国的整车、发动机及汽车配套设施的相关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丰田分别与第一汽车集团和广州汽车集团合作。
截止目前,已在天津、广州、成都、长春合资建立了6个整车工厂和4个发动机工厂,推出了包括混合动力车Prius普锐斯、 Camry HEV凯美瑞·双擎在内的16款深受中国用户喜爱的车型。
5、1978年,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开始在中国投资,把松下在中国的事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融为一体。
从电子材料到零部件,从部品到整机,从家用电器到工业机器,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160多项,建立合资独资企业53家(上海7家公司),总投资近15亿美元。
『肆』 日本共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比我国多多少
沪深A股,现在共1581个(不含三板市场)。
日本有东证/大证/名证/札证/福证/JASDAQ等市场,合计约4000个(包含ETF、REIT等投资信托产品的话是4029个)(三板市场除外)。
以上是今天的数据。
『伍』 中国在日本的个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名单(急)
上市条件
在日本,公司上市的条件由各证券交易所确定,各证券交易所中不同市场的上市条件又各有不同。
1、东京证券交易所
第一部的上市条件:
(1)上市股票数在上市时超过10万单位(从创业板或第二部转到第一部上市时超过20万单位);
(2)特定股东不持有多数的股票;
(3)已在其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其股东在日本国内超过800人,在世界范围内超过2200人;单独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其股东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2200人;
(4)公司成立后连续营业超过3年;
(5)申请上市时公司最近1年期末的资本额超过1千万美元;
(6)上市时公司的市价总额超过5亿美元(从创业板或第二部转到第一部上市时为超过4千万美元);
(7)在最近2年中,第1年的利润额超过1百万美元,第2年超过4百万美元;或者在最近3年中,第1年的利润额超过1百万美元,第3年超过4百万美元;或者公司的市价总额超过10亿美元,且最近1年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8)在最近2年中,经审计后的财务报告无保留意见且无虚假记载。
第二部的上市条件与第一部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市股票数在上市时只要求达到4千单位;单独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其股东人数为800人;上市时公司的市价总额超过2千万美元。
创业板的上市条件:
(1)上市时公开募集或出售超过1000交易单位的股票数;
(2)国内新股东300人;
(3)公司市价总额1千万美元;
(4)预期增长的业务将带来销售额;
(5)经审计的最近2年的财务报告无保留意见且无虚假记载。
2、大阪证券交易所
大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条件分为代表日本优良企业的标准条件和代表正在发展的新兴企业的成长条件两种。
(1)标准条件
标准条件包括:公司净资产额为6亿日元以上,税前利润额1亿日元以上(公司净资产额为18亿日元以上的,无税前利润额的要求,但需公司成立2年以上;公司市价总额在75亿日元以上的,只要公司不负债,就无税前利润额和成立年限的要求);流动股票数在1100单位以上;上市股票数在500单位以上;股东人数在400人以上;两个营业年度内财务文件无虚假记载等。
(2)成长条件
成长条件包括:公司净资产额在4亿日元以上,或者市价总额在50亿日元以上,或者税前利润额在7500万日元以上;公司成立1年以上(市价总额50亿日元以上的无此要求);流动股票数在1000单位以上;上市股票数在500单位以上;流动股票市价总额在5亿日元以上,股东人数在300人以上;两个营业年度内财务文件无虚假记载等。
3、JASDAQ证券交易所
(1)在有利润的情况下,上市日的时价总额为10亿日元以上;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上市日的时价总额为50亿日元以上;
(2)净资产额为2亿日元以上;
(3)公司上市时的股票数为1万单位时,股东在300人以上;公司上市时的股票数为1万至2万单位时,股东在400人以上;公司上市时的股票数为2万单位以上时,股东在500人以上;
(4)有500单位以上的股票为新股发行并且上市交易;
(5)在最近两个营业年度中财务报告等无虚假记载。
目前中国在日本上市的企业情况
东京证交所主板:中国博奇环保科技(控股)公司,最新市值894亿日元。
东京证交所创业板:亚洲传媒公司,最新市值601亿日元。
『陆』 有日本入股的中国企业有哪些,它们的名字是什么
你想抵制日货?劝你不要这么傻,军区大院里的豪车都是日系的,你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也都是日本技术。
『柒』 日本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有哪些
在可供比较的16150家日资(含与日合资)企业中,无疑在上海的企业是最多的,达到了6126家,所占比例37.9%,也就是说,近五分之二的日资企业选择了上海。看来日企看中的是上海的开放和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最近有报道说央行的二部准备迁往上海,这无疑为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不过,排在第二位的不是北京,也不是广东,而是辽宁,日企有2142家,占可比数据总数的13.3%。想想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辽宁的地理位置与日本相对较近,辽宁又是我国的工业重地,在东三省中又最为发达。投资辽宁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排在第三的是山东,日企在山东有很长的投资历史,与日本地理位置也相对较近,在山东的日资企业为1678家,所占比例为10.39%。排在第四的是江苏,江苏与上海地理位置很近,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物价水平相对较低。在此的日资企业有1515家,所占比例为9.38%。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企业在苏州昆山市。 在日资企业在华地域分布排名中,北京排在了六,882家,低于排在第五的天津(949家)。而广东的排名较为靠后,486家,其中深圳199家,广州72家,珠海52家。 日资企业在华地域分布 省市自治区 家数 北京 882 上海 6126 广东 486 四川 168 山东 1678 重庆 67 河南 71 海南 39 河北 159 广西 27 浙江 762 云南 45 江西 36 安徽 65 福建 441 黑龙江 95 甘肃 24 贵州 11 湖北 78 湖南 28 吉林 79 江苏 1515 辽宁 2142 内蒙古 30 宁夏 7 青海 3 山西 28 陕西 102 天津 949 西藏 0 新疆 7 注:1.这里所讲日资企业均包括与日合资企业,并不限定纯日资企业。 2.台湾省、香港、澳门资料暂缺。 3.本次分析所选数据均为可比较的数据,数据会有一定偏差,仅供参考,如引用,还需核实。 4.本数据来源为伊梅名录在华日企数据库,数据结构略有调整。
『捌』 与日本合作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苏宁苏宁电器首次收购日本上市公司,成为日本家电连锁企业LAOX公司
『玖』 登陆日本的中国企业有哪些家
日本新接触之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令中日关系时常呈现出复杂而浓烈的情绪,复杂的世界需要多棱镜,中国是新兴市场中最耀眼的明星,日本是发达国家中的佼佼者,2007年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促进中日民生福利责无旁贷。
2007年年初本版推出《中日沟通2007》系列报道,4月本报高级记者赵亿宁赴日本采写的《日本百人访谈》系列连续刊发,更多从现实主义视角描述了一个《转轨中的日本》(中信出版社),10月本报特派记者张凤安再度赴日,更多从新自由主义角度观察日本、解剖中日经济关系以及商业机会。
连续7天,记者走访日本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产业经济研究所、大公司等核心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企业,辗转大阪、东京等地,深入探寻日本在开放战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区域竞合、大交通体系、文化输出等微观领域,力图勾勒出日本新自由主义的身影。
一年的时间,本报特派记者两度深入日本,力图呈现更多真实的日本,更多真实的中日关系,更多彩的中日关系。若能如此,编者当心可稍安,愿中日民生福利蒸蒸日上。
本版将陆续刊登本报记者张凤安采写的“2007中日沟通”,本期是为开篇。
联合国潜在对内投资指标排行中日本位列全球第14位,日本非常具有投资潜力。但对内直接投资余额/GDP比率,日本已经被131个国家远远抛在后面。这带来多种困局。
复杂的世界中,日本力图破解这一“悖论”,开放投资的努力已经开始,中国企业也因此获益。2006年无锡尚德收购了日本太阳能电池厂家“MSK”,成为日本产学研甚至官方眼中的经典案例。
贸易立国,限制对日直接投资,这是战后日本维持将近60年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如今,它要为这开放的限度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努力,去招商引资。
“1日元以上的投资,我们都会热情受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总部,负责对日直接投资的前川直行课长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中国许多地区已经强势进入招商选资的阶段的时候,日本开始放低姿态,无非是强调吸引外资的决心。
这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的政治遗产。2003年1月,在施政方针演讲中,小泉发表了5年后将对日投资增加1倍的计划。这是日本战后将近60年内,第一次明确将对日投资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日本再开放,以此弥合开放的限度。
2006年底,日本海外投资累计余额达到了534760亿日元,而对内直接投资仅有128033亿日元,海外投资是对内投资的4倍多,体现在其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是日资超额外流。
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多年,但问题突然被重新提起。
“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冲击下,这样一个态势,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隐忧。”负责日企海外竞争信息调查工作的平井澄仁告诉记者。作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海外调查部部长,平井澄仁收集全球的经济信息报告,直接呈送日本经济决策当局。
两个五年目标
2006年安倍内阁上台后,进一步加速了对日投资的布局,对小泉的目标进行了修正,即不再提及对日直接投资绝对额增长的目标,而将其修正为“对内直接投资余额/GDP的比率,增长一倍。实现目标的时间也从2007年延后到2010年。
而此时,在对内直接投资余额/GDP这个比率,日本已经被131个国家远远抛在后面。2006年安倍内阁上台后,最近的比较显示:到2005年底,日本的这个比率只有1.9%,而同期的美国是13%,英国是37.1%。
为推动对日投资顺利进行,日本从中央政府、地方自治体到重要经济行政独立法人团体,都行动起来。
2003年3月,在制定促进对日投资程序中,对于国内外的信息发送、企业经营环境的完善、行政手续的修正、雇用与生活环境的完善、地方和国家的体制的完善等五项内容,提出了取消限制等有关具体措施的建议。
作为政府的努力,日本贸易振兴会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对对日直接投资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日本贸易振兴会通过在海外举办对日投资的研讨会等,不仅提供了对日投资的相关信息,还把对投资感兴趣的企业和自治体进行了匹配。
位于东京市中心附近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六楼,则甚至为打算进入日本的外国企业,提供50天免费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并为这些企业提供充分的投资信息。
对于寸土寸金的东京来说,这一做法,每年吸引了1000多家欧美企业申请入驻。中国通讯设备巨头中兴通讯也在日本设立了代表处,而它的跳板也正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官方背景,直接缩短了我们对日本投资环境的程序。”中兴驻日本代表处负责人王锐新向记者表示。
此外,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还在海外进行引进对日直接投资的活动,并接受有意对日投资的外资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咨询。
与中国地方政府一样,日本地方自治体因为牵涉本身利益,就更为积极一些。为了能够迅速传递有关投资的信息、简化手续,还设置了能一次办好所有手续的专门机构,积极地进行引进产业的工作。
日本FDI挑战
FDI战略,日本有自己的信心。
联合国就对决定对内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影响的GDP增长率、高等教育就学率、基础设施完善状况等12项因素,对140个国家的对内直接投资与这些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一数值称为潜在对内直接投资指标,它表示的是把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考虑在内的期望对内直接投资额。
分析的结果,让日本信心大振。根据该调查的最新年份数据,2000-2002年日本排名在第16位,这与前述的,在140个国家中,日本在FDI数值排名132位的现实情况,形成强烈对比。结果只能说日本是一个潜在的颇富魅力的对内直接投资对象国。
令人惊讶的是,对上述的差异,也从未有过像样的调查分析,为什么日本的对内直接投资水平保持这样一个低水平。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日本对吸引直接投资的态度。
直到2002年,日本产经省对在日本投资的企业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高成本是企业指出的最多的一个障碍。具体的说,就是认为人工费和办公楼的租金比其他的国家价格高。其次,众多的企业指出的障碍则是客户的要求过高。其他的障碍,按照回答率的高低,依次为高税率、流通渠道繁杂、使得新入企业困难重重的限制竞争的商业惯例等。
不过这样的结果似是而非。因为与日本同质性很高的美国,仅2006年一年吸引直接投资达到175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日本历年累计直接投资余额的两倍。
日本政府的智囊机构经济产业研究所浦田秀次郎研究员认为,很难说在美国投资的企业,不遇到诸如高成本这样一个障碍。而对于外国企业指出的高成本结构和顾客的要求过高等障碍,有很多是无法用政府的对外国企业的政策来解决的。
复杂的问题于是有了简单但却有力的解释:政府在干什么?
浦田秀次郎研究员说,在外国企业指出的障碍中,有一些是可以通过政府来解决的。例如高税率、使得新入企业困难重重的限制竞争的商业惯例、由于行业团体的封闭性而难以获得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和政府指导、难以获得优惠措施等。
“其中,对于限制和政府指导等障碍,不仅是政府可以直接解决的,而且据几种分析结果认为,它是国外投资进入的最大障碍。”浦田秀次郎研究员总结道。
但对于长期秉持开放限度的日本来说,并非首相的一份施政报告一个目标就可以让纠缠多年的问题得以轻易解决。
如2003年3月在制定的促进对日投资程序中,对于国内外的信息发送、企业经营环境的完善、行政手续的修正、雇用与生活环境的完善、地方和国家的体制的完善等五项内容,提出了取消限制等有关具体措施的建议。
“本来希望与这些建议有关的行政组织能够迅速地采取行动,但是好像也有很多部分的处理并不十分尽如人意。”浦田秀次郎研究员分析道,“尽管有人认为应该取消禁止和限制外国企业进入的限制政策,但是迟迟不能取消限制的原因在于,遭到了会因取消限制而蒙受损失的人们的强烈反对。”
中国企业在日本
尽管挑战重重,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局面已经朝着越来越令人鼓舞的态势进行。
2002年底日本累计FDI余额是9.4万日元,但到了四年后的2006年底,这个数据已经达到12.8万亿日元,四年增长了36%,年均增长9%。远高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
拥有日本消费者强大购买力支撑的市场,掌握尖端技术的企业和人才,以及与世界的发展中心中国等东亚各国邻近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日本作为投资对象国的魅力所在,
日本政府智囊机构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报告对日直接投资上升做了如下分析归纳:放宽限制扩大了外资可以涉足的领域;破产企业的增加和收购动向;有关吸收合并(M&A)的法制的建立健全;互相持有股份的减少;世界范围的行业重组热潮;日元的不断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市场的魅力。
在上述的因素下,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大胆进入日本。
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日本投资,已经从单纯的贸易机构扩及到银行、软件、机械(如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池贝”)、网络游戏、医药、通信、餐饮(小肥羊火锅连锁已经在东京小有名气)等。
2003年10月,三九集团收购了日本的“东亚制药厂”。2006年无锡尚德收购了日本太阳能电池厂家“MSK”,这一收购如今已经成为日本产学研甚至官方眼中的经典案例。
日本是最早进行太阳能研究并产业化的国家,已经有30年的经验和投入,但成立仅仅6年的尚德后来居上,这对日本触动很大。在日本最主要的官办新能源开发机构NEDO的内部报告中,尚德的名字,已经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
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表上,中国企业投资日本,数量上已经占到了10%左右。但从投资额来说,并不算多。
“中国是我们商务支援中心的重点关注区域,中国企业,无论大小,我们都欢迎。”2007年10月26日,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日投资部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而陪同的两位同事,都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中兴通讯(37.65,-0.62,-1.62%)日本代表处,如今已经雇用了5个日本员工。看起来不过一个很小的代表处,但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指定的,每个月至少会与代表处的负责人王锐祥沟通,看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王锐祥则告诉记者,中兴在日本的通讯设备零部件采购,每年就高达50亿元人民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海外调查部部长平井澄仁也告诉本报记者这样一个事件:为吸引中国企业到日本投资,日方驻新加坡懂中文的员工,悉数被调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