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年市值缩水600亿,王中军王中磊质押九成股份套现,华谊兄弟为什么不行了
这不是王氏兄弟第一次质押股权。自2011年以来,这几乎每年都会发生,2015年和2017年将出现11次高峰。去年8月和今年4月,王中军的个人股权质押率都接近90%,所以这次股权质押并不意味着他们想“跑”,也可能是正常的资本运作。
在2013年第19届上海电视节的一次论坛上,王中军表示,他对中国电影市场非常乐观。华谊未来市值可能达到500亿元,预计将达到1000亿元。华谊今日之所以不乐观,与业务调整、成本上升、资金流入有关。
㈡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组成
华夏电影是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高达6000万元,共同投资的企事业单位有19家之多。其中中国广播电影集团占股20%,中影集团占股11%,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占股11%,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长春电影制片厂)占股10%。
其他股东为西部电影集团,潇湘电影集团,峨眉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联合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湖北银兴院线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华影南方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广东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天山电影制片厂,辽宁北方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电影股东扩展阅读: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院线:
1,北京新影联院线。
2,北京世纪环球电影院线。
3,北京中影星美院线。
4,辽宁北方电影院线。
5,重庆万和院线。
6,温州雁荡电影院线。
7,上海大光明院线。
8,湖北银兴院线。
9,四川峨眉电影院线。
10,四川太平洋院线。
11,上海联和电影院线。
㈢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一个从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
1953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电影管理计划。其中,对制片厂实行行政指令性管理,建立了摄制工作制度和制片主任制度及制片生产的各项规定。在发行方面,把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改组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将各大区公司建制为各省、市发行机构,并建立完善了发行放映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电影局设立了电影放映管理处,各省、市、自治区文化管理部门亦成立相应的各级机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加强放映工作的统一管理。这一整套设施的建立,都是以行政化机制为依据和功能目标的,而市场效应和市场运转则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政企合一的电影发行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起来的电影产业结构体制,以它特有的规律运转,除了1958年和197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生过几次动荡外,30年来,其基本架构和内部经济关系未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影业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统一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维持其建设、生产和流通。制片方面,制片厂根据上级对数量及题材的严格计划接受影片拍摄任务。发行方面,作为全国发行放映总代理的中影公司负责收购影片,之后通过等级分明的各个发行放映公司以业务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从省、市、县往放映单位发放拷贝。
(2)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几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根据发行需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使制片厂产量增加,利润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区对部分影片的票价实行浮动,以缓和电影收入的下降趋势,电影的价格体制在经历了35年之后(始终维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之间),终于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出现了初步的松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展,录像业、歌厅和综合文化娱乐业开始兴盛,电视日渐普及,使电影观众出现了明显的分流。1984年仅一年时间,电影观众就减少了52亿人次。迫于市场压力,电影制片迅速走向娱乐化类型化。
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加强影视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是合并的初衷,但电影局合并到广电总局后,各地电影单位特别是省、市、县级发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门领导和管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对电影全行业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86年,全国电影市场进一步萎缩,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许多放映单位该营它业,反过来又影响到了电影制片企业的严重亏损。针对这种情形,1987年曾经提出了代理发行、一次性卖断和按比例分成等五种结算方式发行影片,但1989年又很快倒退回来,顽强地按拷贝结算的方式。
(3)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
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志。自此,40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但是问题紧接而来,各省级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以及发行行业中间环节过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经过发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级公司的“江苏突破”、“山东突破”后,制片厂、中影公司与省级公司在发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广电部电影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号)。这个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精神,明确影片(著作权)发行权拥有单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边、穷省、区除外)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这一指导思想使得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场多主体的形成。
1995年1月,随着当时广电部《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广发影字[1995]001号)的出台,昭示着制片行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管理模式的改革终于迈开了小小的、但却极有意义的一步。根据文件规定,全国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不再仅仅是原来的16家制片厂,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认的省级电影制片厂终于赢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权。很快,一方面省办厂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山东厂、浙江厂、山西厂等分别投拍了《孔繁森》、《信访办主任》、《刘胡兰》等重点题材影片。但由于其他配套设施的缺乏,制片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兴。
由于市场上影片节目的严重缺乏,使得改革必须往前迈进一步。1997年,制片(出品权)进一步放开,无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都均可“参与摄制电影片”。1995年的改革还仅仅是打破原16家制片厂的垄断,而1997年的改革则是完全取消了国有制片企业的垄断保护权力。改革方案很快得到执行,北京紫禁城率先尝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实惠。因《离开雷锋的日子》一炮走红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得到了广电部电影局果断给予的极高奖赏——影片制作企业生产的出品权。
也是在1997年,单片发行权开始放开。《鸦片战争》以民间集资方式操作并以此成立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这一举动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发行上,电影局则对这家没有单独出品权的公司首次给予了影片单独发行权,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厂发行此片时一样的权利。同年,地处深圳的南国影联开始了从放映行业争取单片发行权的第一步。这家以放映为主的股份公司,于1997年10月以委托代理方式购买了合拍影片《联合出击》的国内版权。
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总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其中重要一个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这进一步促使民营资本注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从而为电影制片业带来新鲜血液。以往,民营机构拍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资格”,所以必须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厂标。近年来,广东巨星、华谊兄弟、北大华亿、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影视制作机构迅速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手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他们只能以影视界“游击队”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着民营机构无需再买厂标,可以独立投资拍摄电影。该措施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要求——此次形成的制片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国有制作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虽然现在这个多元悬殊还很大),将更具有竞争性,因为它们都将在市场规律下平等坐次,优胜劣汰。
发行放映业的机制改革同样激烈,主要体现在“院线制”的推广上。经过近半年时间的酝酿组建和紧锣密鼓的运作,2002年6月1日,全国23个省(市)的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其中,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同时,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8省(市)已率先完成了两条院线的组建工作,而江苏和浙江则分别组建了3条院线。
院线制的生命力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7月中旬上映的分账大片《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仅10天,30条院线的票房就突破2000万元,院线制的威力可见一斑。上海联合院线成立伊始,一个接一个创造票房佳绩,远远超过院线制之前的票房指数。北京新影联院线成立以来也是捷报频传,市场走势强劲。重庆万和院线所属6家影院在经历了6月份市场严重下滑之后票房全面回升。院线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当属广大电影观众,电影公司引进分账大片的速度明显加快,《精灵鼠小弟2》几乎与国外同步上映,加盟温州雁荡院线的一家县城影院,已能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时上映分账大片,使小城镇的观众也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分账片,这在实行院线制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应该说,院线制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与时俱进的必然。其深刻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性,从而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不过,由于在院线制的推广上行政措施太多,组建的市场化因素过于弱小,组建时间仓促,目前院线之间实力、规模及运行机制相差较大,有的还不太正规,因此当前所建立起来的院线制仅仅是一个雏形,只能说它为过去的四级发行划了个句号,至于院线的发展壮大,尚任重道远。同样,院线制中影院所应该享受的自主权,诸如充分的选片权,以影院为主、发行公司指导为辅的票价定价策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改制后的影院位置依旧停留在“一头在市场,一头在国营”的状况中,还处于低级运行阶段。
同时,引进片的发行垄断陆续被打破。虽然引进片依然由国家统一进口,但是开始调整了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中国电影集团在2002年5月宣布将美国影片《浩劫惊魂》的播映权出售给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这是该集团公司首次将电影发行权出让给带有外资色彩的非大陆中国公司,这在中国电影发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除中影集团原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华夏电影发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和筹备,于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6000万元,有19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投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作为最大股东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团和上海电影集团各持11%,长春电影集团持10%,剩下的是国内电影系统有影响的制片厂和院线公司。这对进口片发行市场的多元化主体建设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公司内部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监督机制的形成。
在农村,发行放映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渐开放。最基层的农村放映单位或个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力。首先,1993年3号文件明确了县级公司购买农村16毫米拷贝的权力,并一再强调,县级公司应该通过更新观念,转变机制来成为16毫米的经营主体,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赋予。此后,1995年8月,广电部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家农村16毫米影片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号文件),进一步放开农村16毫米拷贝经营权,强调任何一级公司和集体、个体的放映单位都可以自由购买,每个16毫米拷贝均含有全国放映权。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调动了农村放映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农村电影经营者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活市场。同时,打破人为的市场阻隔,放开区域限制,让16毫米拷贝自由流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文件还明确要求今后每年定期举办16毫米影片全国性的交易会。同年11月在郑州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会。4天的交易会成交16毫米影片节目近400个,现货、期货拷贝达3500多个,成交金额为400余万元。交易会深受基层单位的欢迎,但是在执行474号文件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冲突,仍有一些地方阻止农村放映队购买影片和限制放映队活动区域。而后农村电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㈣ 一部电影的利益相关者有哪几方
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等。
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以影院的票房收入为主。利润在核心环节(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的分配以票房分账的形式进行。
利益相关者是指股东、债权人等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量有要求权的人。管理学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㈤ 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公司的介绍
中影星美院线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星美传媒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投资成立的院线管理公司。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年票房从2002年的500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24.47亿元。2007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影星美院线最大的股东,中影星美电影院线随即成为中国电影集团旗下唯一的控股院线公司。2010年12月中影集团经国务院、中宣部、广电总局、财政部等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即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国有电影文化行业的上市公司。
㈥ 北京电影集团的最大股东是谁
北京电影集团大股东今典集团与 guo zi wei并列为中国第三大电影集团------北京电影集团公司大股东;控股北京新影联院线;拥有100余家影院,415块银幕,占中国近20%票房。今典集团今年还推出了度假创新产品红树林度假卡,一卡在手全国度假,冬住三亚夏住青岛,五星七星随意换住,在红树林度假网可以查到。
㈦ 中影星美影院
中影星美院线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星美传媒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投资成立的院线管理公司。经过八年的发展,年票房从2002年的5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7.94亿元。2007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影星美院线最大的股东,中影星美电影院线随即成为中国电影集团旗下唯一的控股院线公司。
2007年,中影星美院线总经理陈连宝先生提出“阅读、阳光、感恩、创新、自律”十个字为公司企业精神。之后又在2008年出提出十六字工作方针:“突出整合,完善管理,加强发展,服务为王”,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大方向。 成立八年来,中影星美院线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嘉奖:2002年12月获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颁发的“喜迎十六大国产新片展映院线组织奖”。2003年、2004年获得北京市文化局颁发的“国产影片发行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办公室颁发的“计算机售票管理工作考核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颁发的国产影片“金秋展映”优秀单位,同年获得“电视传媒银帆奖全国最佳合作院线奖”2008年获得北京质量协会颁发的2008年“北京质量奖”,同年获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重点推荐影片发行放映优秀单位”及“2008年度国产影片发行放映优秀单位”称号。2009年获颁北京质量协会、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和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北京质量管理贡献奖——优秀企业”。
㈧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是不是央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是央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英语: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英文缩写CFGC)成立于1999年2月。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8)中国电影股东扩展阅读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主业规模:电影主业规模发展 中影集团将影视创作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握正确导向,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最大追求。
通过对具有50多年历史,并拍摄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全国生产儿童电影的专业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对外合作制片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等制片业务的重组整合,并加快对制片领域的股份制改造。
㈨ 电影股票有哪些龙头股
1.长城影视(002071):长城影视传媒集团系国内知名的社会影视传媒机构,年产电视剧100多(部)集,年产电视纪录片2000集。拥有国家颁发的国内最高资质的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 集团下辖北京长城天马影视、北京长城环宇影视、浙江长城影视、浙江长城纪实、东阳长城影视、东阳蓝海影视、长城影视国际动漫创意产业园等多家全资公司。
2.上海电影(601595):目前,上影股份在全国范围内经营33家影院,不仅拥有上海影城、上海永华影城等一批技术先进、经营良好、票房领先的影院,还拥有“上影国际影城”及“海上国际影城”两个连锁影院品牌。 上影股份还拥有深厚的院线资源。全国最大的电影院线之一“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是上影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3.横店影视(603103):2016年3月末,公司下属已开业影院243家,其中资产联结型影院188家。 2015年,横店影视的院线票房总收入达19.77亿元,票房收入同比增速达86.53%,占全国票房总收入的4.5%,跻身全国院线前8强;按影院投资公司票房收入排名公司位列第4位,票房收入同比增速达86.18%。
4.金逸影视(002905):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2017年10月16日,正式在深交所上市。 金逸影视拥有行业领先的硬件设备,影院装备IMAX、MX4D、豪华VIP厅、巨幕厅、激光厅、独特床厅,采用先进的电影放映技术,致力于打造完美、舒适、精致的观影环境和震撼的视听体验。
5.中视传媒:中国第一家兼营影视制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上市公司,拥有无锡影视基地和南海影视城两大影视拍摄及旅游景区。 公司成功实现以影视旅游为主、影视制作为辅,转变为面向传媒业以影视制作为主业,影视旅游、影视技术服务为次主业转型,其中中央电视台的大力支持是公司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
拓展资料
电影股票
电影股票,是指有关电影投资方面的股票,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欲拓宽电影发展渠道,促进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已经具备了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条件,而在这样的尝试中, 冯小刚走在了前面。拍摄 《夜宴》、《集结号》时,银行都投入了摄制贷款。除了吸引金融机构投资之外,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组建电影投资公司,甚至可以向中小企业发行电影债券。投资渠道多了,中国电影“不差钱”,未来也可以拍出像《阿凡达》这样的大片。
㈩ 中国哪部电影投资最大
在以前只有从好莱坞引进的电影才能叫“大片”,如今我们的电影市场在全球仅次于北美,电影制作者和资本方也越来越舍得砸钱拍“大片”。投资上亿的电影已经不值得一提了,在中国耗资最大的电影排行榜投资最少的也是3.5亿元。中国哪部电影的投资最大?国产片耗资最大的是哪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向大家具体介绍前,首先要向大家说明一点,一部电影的票房超过了投资并不一定代表这部电影赚到了钱。电影的票房需要扣除5%的电影事业专项基金、3.3%的特别营业税、50%或50%以上的院线抽成,剩下的钱才属于电影的投资方,大约只有30-40%,还得扣除影片的宣传费用。也就是说票房是成本的3倍才能赚钱。
中国耗资最大的电影排行榜1、《长城》投资:4.2亿元
票房:7.5亿元
导演:吴宇森
主演:梁朝伟、金城武、张丰毅、张震、胡军
剧情简介:曹操即将挥师南下,欲一统三国。刘备只好派出孔明前去东吴说服孙权共同抗曹,加上大都督周瑜的支持,孙刘联盟形成。孔明草船借箭、登台借东风,与周瑜一起击退了曹操。
《赤壁》上下两部共耗资4.2亿元,拍出了以往影视作品赤壁之战时中不存在的恢弘气势,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达到了好莱坞A级制作规模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