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的研发背景
霰弹枪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在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发明的“竹管突火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霰弹枪雏形,自此后直到19世纪线膛枪出现以前,数百年间研制生产、使用的枪械,基本上都是霰弹枪。
霰弹枪这种古老的武器,以近距离面杀伤为主,具有杀伤面积大、火力猛烈、命中率高等特点,以其特有的火力优势、可适配多种用途弹药而被各国军警广泛应用。尽管现代武器不断发展,但许多国家军队,特别是美军却一直保留着霰弹枪的装备席位。但中国作为霰弹枪的创始国,军用霰弹枪长期以来却一直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研制生产了多种型号的民用霰弹枪。随着改革开放及枪械外贸业的发展,中国先后仿研、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唧筒式霰弹枪和半自动霰弹枪。而在军用霰弹枪方面,直到“八五”、“九五”期间才开始进行预先研究。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大威力、高精度、远射程高技术兵器广泛应用于战场,使作战空间日益趋于两极化:一方面,超视距、非接触作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接触作战的距离被压缩得越来越近,作战空间越来越狭小。因此,人员直接面对面接触作战的重要性和严酷性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对特种部队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中国研制军用霰弹枪,主要就是从特种部队的作战需求出发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各军区和海、空军都有特种作战大队,各集团军都有侦察分队,还有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山地作战部队等。现代战争中,这些部队遂行战斗行动的几率远远高于常规部队。
从未来作战方向看,中国海岸线绵长,山地、丛林地众多,一旦进行登陆或反登陆作战,解放军特种部队更多地要在城市居民区、山地、丛林地以及敌阵地内、车船内等狭小空间进行近距离作战,由于交火距离近,以瞬间密集火力先敌开火,压制和杀伤敌有生力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解决了正面战场后,为了控制混乱的社会局面,军队要承担战后维持社会治安、反恐、防暴平乱的任务,也需要能发射非致命弹药的多用途武器。
霰弹枪集反应快速、高火力密度和高命中率,能减少跳弹自伤几率和发射多种弹药等多种特点于一身,是一种有效的近距离多用途特种作战武器。霰弹枪的装备将是解放军班(组)火力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分队火力的整体优化和综合作战能力的提高,在特种分队的班(组)火力配系中,十分需要军用霰弹枪。
『贰』 用于攻守的“战车”,为什么会从战场霸主地位退下来呢
在古代战场,战车曾经作为双方非常重要的一个武器装备。战车不仅可以攻也可以守,但是后来就逐渐见不到了战车,直到最后彻底消失。而发生这种现象其中有3点原因。
第3个原因就是后来出现了骑兵。战车的缺点就是只适合在平原地区打仗,一旦进入山地或者其他不平的地区,它的作用就非常的小,甚至会阻碍己方战斗力的发挥,而骑兵却随着这种形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骑兵可以不受地形的限制,在山地可以奔驰,在平原也可以快速穿插。如果战场上骑兵和战车一对一,战车基本上就没有任何优势,处于一个被屠杀的局面,所以综合以上3点原因之后,战车就逐渐被各个国家所淘汰了。
『叁』 怎样指挥山地机械作战
我这正好有一篇论文,是讲这方面内容的。 山地,是陆地的典型地形之一。它是指地面起伏显著,群山连绵交错,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比高大于200米的地区。山,因为其高峻,给进攻增加了相当的制胜难度;山,因为其复杂,又给进攻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装甲部队作为陆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遂行山地进攻战斗任务。特别是在边境反击作战、岛上作战中,山地进攻战斗将是重要样式。身为装甲部队指挥官,惟有把“山高人为峰”作为人生格言,才能率领钢铁雄师,勇猛拼杀,力克强敌,征服一座座“高山”。
认识山的特性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对各种地形特性的了解和掌握,是一名合格的装甲部队指挥官的必修课。因此,一如组织指挥渡海登陆作战,必须了解大海的特性一样,组织指挥山地进攻战斗,也必须了解山的特性。
一是群山连绵,起伏较大。山地地貌起伏较大,群山连绵,山顶高耸,斜面陡峻,高差较大,海拔多在300~500米以上。沿海山地海拔一般较低,但高差明显,高地突起,坡度较陡,一般为30~50度,有的可达50度以上,高地顶部面积不大,高地间多深谷或峡谷。高原山地除少数地区起伏平缓外,高差也比较人。像我国西南边境地区,许多地方高差达到了1千米以上,有的高达3千米。
二是道路较少,路质较差。山地公路、铁路非常缺乏,道路较少,路面较窄,质量较差,道路沿线涵洞、桥梁多,载重量小,通行能力差,而且多穿行于峡谷之中,坡陡弯急。人部分道路为碎石路面,一部分为沙土质路面,仅有少部为柏油路面。雨季公路易发生坍塌,有的沙上质路,在阿富汗作战的美国山地部队段泥泞较深,轮式车辆难以通行。川藏公路就是山地道路的典型例子,其路况的真实写照在许多自驾游爱好者的“博文”中可以见到。
三是谷深河多,走向杂乱。山地脊窄谷深,错落无序,谷地面积不大,且不规则。河溪较多,河岸陡峭,河底多沙石,河宽、水深、流速随季节而变化,雨季水流湍急,旱季多数河溪可徒涉。
四是植被茂密,荆藤交织。山地植被茂密,种类繁多,荆藤交织。我国南方特别是广西、云南的山地,倒木茂盛,丛林密布,林中寄生植物纵横缠绕。山腰以下多为灌木丛,有些山脚、河溪两岸、道路两侧,多为茂密的茅草、荆棘、竹林,高度一般在2~4米,通视距离只有10~30米。
把握山的影响
山的特性是小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装甲部队山地进攻战斗,不可避免地要受山地地形的影响。方方面面的影响之中,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必须把山地对装甲部队进攻战斗的种种影响把握准确。
一是机动速度受限,快速机动困难。装甲部队行军作战,离不开用以机动的道路。而山地不仅道路较少,而且崎岖狭窄,坡陡弯多,坦克装甲车辆在山地的大部分地区只能沿公路和大道机动,机动速度受到较大影响。机动速度慢暂且不说,一旦机动中有车辆因故障或战损停在了路上,道路就可能被堵塞。如果在战场上真的发生了坦克装甲车辆因故障或战损堵塞道路、影响作战的情况,在道路宽度允许时,用坦克装甲车辆把故障或战损车辆用“拖”或“顶”的方法弄到一边,从而使其让开道路,是通常的做法。在道路狭窄、“靠边停车”都“没地儿”时,如果一边是悬崖、而情况又非常紧急,就只能忍痛割爱,把故障或战损车辆“处理”后顶下悬崖,让开道路;如果处于狭谷之中,就只能把故障或战损车辆拖至道路宽阔的地方,然后再做处理。
二是观察射击受限,发扬火力困难。人常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一山障目”,将会“不见群山”。山地峰峦迭嶂,岭谷交错,视界受限,通视距离短,射击死角大,这既不利于通过观察发现敌方目标,也不利于坦克、步兵战车发扬火力消灭敌方目标。坦克、步兵战车上的火炮在射击时,受火炮高低射角的限制,经常会对一些位置“刁钻”的目标望而兴叹,这不能怪坦克、步兵战车的设计师,主要还是山“惹的祸”。
三是队形易被割裂,指挥协同困难。密切协同,是确保装甲部队发挥整体作战威力的关键。由于受地形制约,装甲部队经常不得不在彼此隔绝的方向上,沿道路、山谷和山脊机动,从而导致作战队形被地形割裂,难以实施有效的指挥与协同,不利于装甲部队发挥整体作战威力。此外,在山地,由于无线电波易被高山阻隔和吸收,信号在传播过程中衰减严重,导致通信距离缩短,使指挥通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指挥协同的困难。
四是工程作业不便,工程保障困难。装甲部队在山地遂行进攻战斗任务,离不开工程保障:开进过程中需要工兵分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冲击突破时需要工兵分队排除障碍,开辟通路;抗敌反冲击时需要工兵分队通过布雷迟滞敌行动,掩护我翼侧安全,如此等等。但山地的现实是,山高坡陡,沟深溪多,土质坚硬,工程车辆机动和作业十分不便。因此,要保障装甲部队机动道路的畅通,维修原有道路、修筑急造军路、修建桥梁和涵洞的作业量比起一般地形条件下大为增加,排除天然障碍比一般地形条件下难度更大。受道路和地形的限制,大型工程车辆、机械在许多地方不能实施作业,给工程保障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五是交通运输受限,后、装保障困难。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装甲部队行军作战,自然离不开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山地进攻战斗,弹药、油料、给养、药品等作战物资需求量大,伤员的后送、战损车辆的抢救任务非常艰巨。然而,山地地形复杂,道路少,质量差,后勤、装备保障车辆运输困难,有时运输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所需人力大大增加,效率却大大降低。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一线部队的弹药、物资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军工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疲劳和地形障碍,靠人背、马驮才运上去的。
掌握山地进攻战法
在不同地形上作战,有不同的战法。身为装甲部队指挥官,研究山地进攻战斗的组织指挥,必须在认识山的特性、把握山的影响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山地进攻战斗的战法。惟有如此,才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一是集中力量,夺点控道。集中力量打要害,是进攻战斗的普遍指导原则。山地进攻战斗,敌之要害在哪里?在制高点、山垭口、交叉路口和山间通道上!一旦攻克这些要害,敌防御部署将被割裂,防御体系将陷于瘫痪!众所周知,中印边境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的许多进攻战斗都是以重要的高地、山口、道路和通道为进攻目标。其目的非常明确,
那就是夺点控道,创造有利态势,争取战场主动。因此,装甲部队在遂行山地进攻战斗任务时,同样也应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沿着便于通行的主要通道实施攻击,全力攻占通道两侧的制高点和位于通道上的山垭口、交叉路口等关键地形,并控制通道,以割裂敌防御部署,瘫痪敌防御体系。
二是隐蔽机动,突然攻击。隐蔽突然,既是奇妙的“战斗效能倍增器”,也是装甲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在山地进攻战斗中,自然应将这一“法宝”对战斗效能的“倍增”效应发挥到极致,否则,就枉有“法宝”了。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隐蔽条件好,许多地区植被茂密,非常有利于装甲部队多路隐蔽机动和突然发起攻击。因此,装甲部队应成纵深梯次的兵力部署,把兵力编组为多个攻击群,充分利用山地有利条件,尽可能沿多条路线,多路快速隐蔽接敌。必要且可能时,还应根据山地的地形特征,积极隐真示假,佯动欺骗,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各攻击群抵近敌人后,应充分利用火力准备的效果,从多个方向发起突然攻击,猛扑敌阵,迅速夺占制高点、山垭口和交叉路口,打开进攻通道,并及时投入纵深攻击群,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三是穿插迂回,纵深攻击。穿插迂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典型战法,用“直捣要害的凌厉铁拳”来形容其纵深攻击威力毫不为过。山地的特殊地形为装甲部队指挥官组织穿插迂回、对敌实施纵深攻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敌山地防御,各阵地间隙较大,有的甚至被地形隔绝,这也为我装甲部队实施穿插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装甲部队指挥官应准确掌握敌情,深入分析地形,准确判明敌防御部署的暴露翼侧、防御阵地内的间隙地和遮蔽地形,以及有利于实施穿插、迂回的路线。据此,建立穿插、迂回分队,对敌实施穿插、迂回,配合主力攻击与突破。条件有利时,应把主攻方向选择在敌防御翼侧便于迂回攻击的方向上,大胆使用主力实施迂回攻击,直插敌纵深,以求“猛虎掏心”之效。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某坦克团奉命从广西的布局、水口之间突破越军防御,沿一条山间土路向越南东溪镇实施穿插,以便为上级主力进攻高平打开通路。该团克服重重困难,提前5分钟穿插到位,抢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为上级主力进击高平打开了通路。
四是独立作战,分片割歼。山地作战,战斗队形易受地形割裂,协同和相互支援多有不便,通信联络也比较困难。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装甲部队指挥官在确定兵力部署时,应在上级总体意图下,紧密结合敌情、地形,本着小型精干、高度合成、功能齐全、行动灵活的原则,确定各战斗群(队)的兵力编成,以使各战斗群(队)均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同时,应尽量避免战斗中临时进行兵力兵器的转隶,以保证部署相对稳定。明确任务时,应根据各战斗群(队)遂行任务的方向、行动地域、战斗能力和敌情、地形情况,分区划片,按方向、地域或目标区分任务,配置兵力。
五是打剿结合,胶着近战。山地自然洞穴和岩缝较多。敌在防御中往往会结合山地的特殊地形,构筑坚固防御阵地。其中,既有大量的地面工事,又有大量的地下工事,从而形成了地面、地下和空中多层立体防御体系。因此,在山地进攻战斗中,必须打剿结合,攻占一地,搜剿一地,巩固一地。战斗中,一旦夺占表面阵地,应组织编成内的装甲步兵分队,充分发挥装甲步兵既可以乘车战斗也可以下车战斗的优势,在坦克、步兵战车车载火力的支援下,立即转入攻歼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敌;及时组织兵力搜剿溃散、隐蔽之敌,并以适量的兵力、火力控制已夺取的要点和通道,随时准备抗击敌之反冲击、反击。必要时还应把配属的防化力量中的喷火兵和工兵力量中的爆破分队投入战斗,以取得搜剿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敌的更佳效果。
六是加强警戒,防敌袭击。山地的复杂地形不仅便于我装甲部队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广泛实施穿插迂回,也给敌小分队和特工人员提供了袭击和破坏我后方地域的可乘之机。敌可能深入我翼侧、侧后或纵深,袭击我指挥机构、炮兵阵地和后勤设施,破坏我进攻地域内的桥梁、交通要道和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或在我必经之路伏击我穿插迂回分队、前沿攻击群和后勤、装备保障分队等。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就曾多次发生越军特工偷偷潜入我后方,袭击我后方医院、炮兵阵地和雷达阵地的情况,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些战争中血的教训,作为指挥官务必牢记在心,避免悲剧重演。因此,对于敌人可能的袭击,身为装甲部队指挥官,一定要时刻警惕,绷紧防敌袭击的“弦”,并且严密组织警戒,确保部队行动安全。在开进时,可以建立前方警戒群、侧方警戒群和后方警戒群,在进攻战斗过程中,可以抽出部分兵力组建后方防卫分队,以防敌渗透袭击、机降袭击我后方地域。
『肆』 印度山地师有什么先进武器装备
C-17运输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机之一,也是具备战略核战术两种作战需要为一体的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288吨,最大载重77吨,也是世界上少数几种能运载主战坦克的运输机之一。其具备野战机场起降的能力,同时发动机具备反推技术,可以缩短降落距离。C-17的装备使得印度军队具备强大的运输能力,可以运载大量的物资和作战部队,快速投送部队和武器装备进入预定目标。
『伍』 阻挡太行山20万日军前进,彭老总山地作战到底多强呢
巍巍太行,雄踞华北,俯瞰中原,史称“天下之脊”。
70多年前,这里硝烟滚滚,杀声震天,多少抗日将士血洒太行。
在太行山弯弯曲曲的褶皱里,不仅有长存在山里的抗日英烈遗骨,有刻骨铭心的八路军抗日故事,更有挥之不去、气冲云霄的抗战精神。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沿着太行山的山脊去寻找,希望从曾参与战斗的老八路和当地幸存的老乡那里重拾八路军抗战史中一时被岁月遗忘的篇章,永远大写在我军辉煌的军史上。
太行山八路军总部
彭德怀盘算着全中国抗战的大棋盘,他调动八路军多个作战师团,全面开展游击战,牵扯了日军在华北的近25万部队,而冈村宁次正准备往南调动这支部队,却被八路军死死地缠在太行山区,这让冈村宁次非常头疼。冈村宁次面对彭德怀的山地作战,多次感叹道:“彭德怀是真正的山地作战专家,没想到我的20多万人马,被太行山拦住了,被八路军拦住了。”
太行山八路军抗战的战场遗址,发生在太行山的一个个遗落的故事。在中国的整个抗日战场,八路军在敌后完成的是抗日的一个特殊使命,否则抗日战争将更难打、更艰难。
重走太行山,站在十字岭山坡,深深缅怀左权,缅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走进八路军总部砖壁遗址时,深深地敬重彭德怀,铭记八路军那种誓死抗日的精神。
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带领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谱写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篇章。由此,巍巍太行,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由此,巍巍太行,孕育了彪炳千秋的太行精神。
巍巍太行,天佑太行!
『陆』 山地作战有什么经验或特点或注意事项吗复制资料过来也可以
只有复制的,网上好像没有什么好的资料。。。山地进攻战法
在不同地形上作战,有不同的战法。身为装甲部队指挥官,研究山地进攻战斗的组织指挥,必须在认识山的特性、把握山的影响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山地进攻战斗的战法。惟有如此,才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一是集中力量,夺点控道。集中力量打要害,是进攻战斗的普遍指导原则。山地进攻战斗,敌之要害在哪里?在制高点、山垭口、交叉路口和山间通道上!一旦攻克这些要害,敌防御部署将被割裂,防御体系将陷于瘫痪!众所周知,中印边境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的许多进攻战斗都是以重要的高地、山口、道路和通道为进攻目标。其目的非常明确,
那就是夺点控道,创造有利态势,争取战场主动。因此,装甲部队在遂行山地进攻战斗任务时,同样也应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沿着便于通行的主要通道实施攻击,全力攻占通道两侧的制高点和位于通道上的山垭口、交叉路口等关键地形,并控制通道,以割裂敌防御部署,瘫痪敌防御体系。
二是隐蔽机动,突然攻击。隐蔽突然,既是奇妙的“战斗效能倍增器”,也是装甲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在山地进攻战斗中,自然应将这一“法宝”对战斗效能的“倍增”效应发挥到极致,否则,就枉有“法宝”了。山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隐蔽条件好,许多地区植被茂密,非常有利于装甲部队多路隐蔽机动和突然发起攻击。因此,装甲部队应成纵深梯次的兵力部署,把兵力编组为多个攻击群,充分利用山地有利条件,尽可能沿多条路线,多路快速隐蔽接敌。必要且可能时,还应根据山地的地形特征,积极隐真示假,佯动欺骗,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各攻击群抵近敌人后,应充分利用火力准备的效果,从多个方向发起突然攻击,猛扑敌阵,迅速夺占制高点、山垭口和交叉路口,打开进攻通道,并及时投入纵深攻击群,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三是穿插迂回,纵深攻击。穿插迂回,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典型战法,用“直捣要害的凌厉铁拳”来形容其纵深攻击威力毫不为过。山地的特殊地形为装甲部队指挥官组织穿插迂回、对敌实施纵深攻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敌山地防御,各阵地间隙较大,有的甚至被地形隔绝,这也为我装甲部队实施穿插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装甲部队指挥官应准确掌握敌情,深入分析地形,准确判明敌防御部署的暴露翼侧、防御阵地内的间隙地和遮蔽地形,以及有利于实施穿插、迂回的路线。据此,建立穿插、迂回分队,对敌实施穿插、迂回,配合主力攻击与突破。条件有利时,应把主攻方向选择在敌防御翼侧便于迂回攻击的方向上,大胆使用主力实施迂回攻击,直插敌纵深,以求“猛虎掏心”之效。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某坦克团奉命从广西的布局、水口之间突破越军防御,沿一条山间土路向越南东溪镇实施穿插,以便为上级主力进攻高平打开通路。该团克服重重困难,提前5分钟穿插到位,抢占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为上级主力进击高平打开了通路。
四是独立作战,分片割歼。山地作战,战斗队形易受地形割裂,协同和相互支援多有不便,通信联络也比较困难。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装甲部队指挥官在确定兵力部署时,应在上级总体意图下,紧密结合敌情、地形,本着小型精干、高度合成、功能齐全、行动灵活的原则,确定各战斗群(队)的兵力编成,以使各战斗群(队)均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同时,应尽量避免战斗中临时进行兵力兵器的转隶,以保证部署相对稳定。明确任务时,应根据各战斗群(队)遂行任务的方向、行动地域、战斗能力和敌情、地形情况,分区划片,按方向、地域或目标区分任务,配置兵力。
五是打剿结合,胶着近战。山地自然洞穴和岩缝较多。敌在防御中往往会结合山地的特殊地形,构筑坚固防御阵地。其中,既有大量的地面工事,又有大量的地下工事,从而形成了地面、地下和空中多层立体防御体系。因此,在山地进攻战斗中,必须打剿结合,攻占一地,搜剿一地,巩固一地。战斗中,一旦夺占表面阵地,应组织编成内的装甲步兵分队,充分发挥装甲步兵既可以乘车战斗也可以下车战斗的优势,在坦克、步兵战车车载火力的支援下,立即转入攻歼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敌;及时组织兵力搜剿溃散、隐蔽之敌,并以适量的兵力、火力控制已夺取的要点和通道,随时准备抗击敌之反冲击、反击。必要时还应把配属的防化力量中的喷火兵和工兵力量中的爆破分队投入战斗,以取得搜剿掩蔽部、地下坑道之敌的更佳效果。
六是加强警戒,防敌袭击。山地的复杂地形不仅便于我装甲部队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广泛实施穿插迂回,也给敌小分队和特工人员提供了袭击和破坏我后方地域的可乘之机。敌可能深入我翼侧、侧后或纵深,袭击我指挥机构、炮兵阵地和后勤设施,破坏我进攻地域内的桥梁、交通要道和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或在我必经之路伏击我穿插迂回分队、前沿攻击群和后勤、装备保障分队等。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就曾多次发生越军特工偷偷潜入我后方,袭击我后方医院、炮兵阵地和雷达阵地的情况,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些战争中血的教训,作为指挥官务必牢记在心,避免悲剧重演。因此,对于敌人可能的袭击,身为装甲部队指挥官,一定要时刻警惕,绷紧防敌袭击的“弦”,并且严密组织警戒,确保部队行动安全。在开进时,可以建立前方警戒群、侧方警戒群和后方警戒群,在进攻战斗过程中,可以抽出部分兵力组建后方防卫分队,以防敌渗透袭击、机降袭击我后方地域。 山地作战和山地部队的特点山地作战,顾名思义,就是以山地为主要地理背景展开的作战行动。由于地理因素,各国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美军将高于三千米的作战环境普遍定义为山地,并且对山地作战较为重视,成立有专门负责山地作战的第10山地师,但是,由于自身没有迫切的山地作战压力,因此规模仅限于此;而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山地部队是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根据名字就可以判断,他的责任专署与阿尔卑斯山区,成员由山区当地居民中选拔,共编有五个旅另一个营:独立的一个营编入欧洲联合快速反应部队;另外,围绕阿尔卑斯山脉的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也都大多建有自己的专业山地部队,比如: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地师和奥地利山地部队等等。虽然,各国在对山地战的重视上比较普遍,但是,对于山地战的具体概念上,各国都有些许差异,这直接反映到各国山地部队的建设上;不过,在对于山地作战的一些共性特点,各国理解大概一致:一、山地作战的主角是步兵。这一点毋庸置疑,由于高寒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型技术装备很难展开;再加上,山地地貌复杂,死角众多,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对人的依赖是非常大的。以美军在阿富汗的经典战例看,美军在山地作战上也走了沙漠作战的老路:非常依赖技术装备,对一个地区进行红外扫描,竟然没有发现隐藏在山洞里的数百名武装分子,结果导致负责侦察的特种部队陷入重围,不得不先后两次派出救援(第一次救援的队伍刚好被敌人包围了),最后死伤惨重,损失了两架直升机。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技术装备在山地作战中的局限性。二、山地作战对专业士兵素质有较高要求。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建立专业山地部队的原因:高寒山地,不但地形复杂,而且高寒缺氧,单单从身体素质上,就对士兵有很高的要求,更何况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作战。因此,为了适应山地战的需要,山地部队的士兵往往经过严格的训练,可以很好地掌握登山、攀岩、高原救护等生存技巧,并且,能够在复杂的山地环境下完成作战任务。三、山地作战对专业军官指挥能力要求高。山地作战同平原丘陵作战的很大不同在于地理因素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克服的因素。在山地作战中,甚至大编制的轻装步兵都难以集中展开,同时也不能集中展开,因为在山地作战中这无疑是自杀。这就要强调山地部队的基层军官必须有优良的素质,熟悉山地战特点,同时身体素质过硬,具有较高的战术素养,可以胜任在以若干单兵组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独立作战,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团队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四、山地作战对机动能力的制约。这个是需要特殊强调的:虽然,在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山地作战主要就是靠步兵本身的机动能力;但是,一般高寒山地对部队机动能力的限制往往细节上受到的重视不够;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武器制胜论者,他们认为只要开发出相应的技术装备就可以解决山地战的机动问题,比如:直升机的应用。但是,实际上直升机在高寒山地的作用很有限,同时往往还要承担:诸如动力衰减、被敌方隐蔽火力伏击等风险;地面技术装备面临的情况也很严峻:重型装备,包括坦克都有可能受制于地形遭到毁灭性打击,而轻型车辆和全地形车虽然相对灵活,但也只能勉强解决机动和辎重问题,其装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目标大,伴随有机械噪音,往往会成为对方的主要打击对象;苏军和美军在阿富汗作战的惨痛教训就深刻地证明了这点。五、山地作战对火力投送能力制约。由于机动能力的限制,过重的火力很难送上山地;向对于野战军已经实现的普遍机械化来说,山地部队中的轻型中小口径的非机械化火炮还在唱主角。而且,山地战对火力的需求复杂,既需要抵近直射的火力支援,也需要能够跨越地形攻击的曲射武器;却对以射程和威力著称的野战火炮不感冒:一方面,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导致死角很大,射程无法发挥;另一方面,威力过剩,无法抵近支援,容易造成误伤,并且,同时也加重了弹药补给的困难。困扰炮兵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高寒山地,炮兵只能以较小的编制出现,而其承担的任务却很重要,这对山地炮兵本身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在高寒山地甚至飞机的支援能力都有限,美军在阿富汗就曾经发生过,F15和F16多次投弹、俯冲扫射都无法压制游击队机枪阵地的情况,最后是无人机冒险抵近目标发射了导弹,才干掉了目标,而当时,无人机系统还在实验,可见情况之严峻。六、山地作战存在极大的后勤压力。其实从上面看,山地作战的后勤压力已经很大了,但问题远不止如此:山地作战的后勤压力就算排除技术装备因素来说也很成问题,单兵不得不携带超出常规的装备、弹药和生活必需品,一旦任务展开,就意味着可能再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了,即便能在战场上或者任务中途得到补给,关键是人本身已经受不了了;为此,英军据说不得不装备抗菌内裤,美军也在研究抗菌袜子,就是为了可以让进行长途步行巡逻的驻阿富汗联军可以适当环节后勤压力,不过,这也只是杯水车薪。我国山地部队及其部分装备
『柒』 山地师一般有什么武器装备
装甲车辆方面,第21山地师只配备少量俄制BMP-2步兵战车(爬坡性能较好)。
『捌』 我们常说的山炮,究竟是一款什么武器
山炮事实上是火炮的一种,是一种轻便的榴弹炮,但是其武器使用定位主要用于山地作战,乃至一些常规重武器难以运载和通行的地方进行使用。最早出现“山炮”这个定义的,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旬的美国。
到了20世纪初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制造出后膛式山炮,所以希腊的山炮也就变得不那么抢手了。除了山炮所服务的山地部队,空降部队同样需要一款轻盈且便于携带的火力支援武器,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期,不少国家的空降兵就曾使用过山炮。
直到二战后期,大口径迫击炮(日本的97式迫击炮口径达150毫米)和重型榴弹炮的出现和部署,使得山炮的存在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不少山炮都在届龄之后陆续退役。最后一款山炮是罗马尼亚在1980年代研发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在该国山脉地带的战斗所设计,但是到了本世纪初,这款武器也已经缴库封存,不再启用。
『玖』 国民党十大主力及武器装备详情.
1. 攻击王牌军--第2军 第2军前身为北伐时蒋介石亲兼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1师。蒋鼎文、李延年、王凌云、陈克非等先后担任该军军长。该军兵员充足,全部为美械装备。国军部队大多守强于攻,第2军以善于攻击驰名。
2. "广西狼兵"--第7军 第7军号称"钢军",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看家部队,既是桂军王牌中的王牌,也是国军中的精锐。擅长山地作战,以近战夜战出名,战斗力相当强,战术也很灵活,作战勇悍,有"广西狼兵"之称。
3. 精锐种子军--第18军 第18军建军较早、实力最大、名将最多,是国军老牌劲旅,成名于军阀混战,壮大于"围剿"红军,建功于抗日烽火,兵败于淮海战场。该军先后产生5个一级上将、4个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勤联总司令、20多个军长,为各军出产人才第一,号称"种子军"。
4. 攻守双料军--第25军 第25军是从杂牌打出的王牌军。能攻善守,将领凶悍。是国军内战主力,配备快速纵队,火力强大、凶猛。
5. 铁甲机械军--第5军 第5军是抗战期间唯一的机械化军,是嫡系中的王牌,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指挥官几乎都是黄埔毕业生。部队兵源素质高,火力强大,但指挥官自主能力差。
6. 魔头乱世军--第8军 第8军是抗战中远征军的主力之一,为半美式装备,军部有榴炮营,师部有山炮营,团部有战防炮连及迫击炮排,每个战斗单位都配备火焰放射器,火力远比其他部队佳,战斗力强大。该军在内战中是国军的机动生力军,解放军有"打垮七十三,拖死第八军"的口号。建国后,少许残部逃出国境,且在西南边境祸害多年。
7 新锐实力军--新1军 新1军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官兵文化水平高,将领强悍,有"天下第一军"的美誉,代表人物郑洞国、孙立人都是一代强将。但军种派系争执厉害。
8. 虎贲御林军--第74军 第74军以傲、狠、悍出名,战斗意志、战斗力、纪律性都是国军中首屈一指,能打硬仗恶仗,攻击能力强,攻守兼备。该军是国军的一等主力部队,号称五大主力之首。
9. 杂牌强悍军--第35军 第35军历经百战,攻守兼备,尤其以"善守城"出名,在抗战中多次痛击日伪军,是著名的抗日常胜军。它的军力介于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
10 野战凶悍军--第52军 第52军既抗日,也打共军;既会攻击,也会逃跑,既是"倚海剑",又是"千里驹";既会吹牛,也敢斗狠,是在战火中打出来的王牌,号称"国军第六大主力"。
排名出自《国民党十大王牌军》一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9年10月出版,本书是畅销书作家陈冠任的最新力作,叙述了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7军、第18军、第5军、第25军、第35军、第8军、第74军、新1军和第52军征战和兴衰历程,对它们所参加的大战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讲述了国民党将领统兵打仗的趣闻轶事,语言诙谐,生动有趣,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拾』 现代战争中山地作战,平原作战,丛林作战,城市作战,登陆战,空降作战哪个最难打
你说的山地作战,平原作战,丛林作战,城市作战,登陆战,空降作战里面最难打的事丛林作战和城市作战,因为复杂的环境会严重削弱高科技装备的价值,比如美军历史上经历的越南战争(丛林作战)和俄罗斯的车臣战争(城市作战),自身伤亡都很大,高科技装备以及装甲车在这些环境中被削弱严重,这些地方都是陷阱重重,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再其次就是山地作战,原因还是类似,主要就是地形,反而登陆作战和空降作战已经形成一套打法。
未来随着城市化建设,各国也在重点研究城市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