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铁矿石海外采购的宏观环境分析
1. 我国国的铁矿石的供应主要来自两个国家四大供应商,分别为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团;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与FMG集团.
铁矿石对比:其中巴西的铁矿石(主要为扬迪矿粉)含铁量较高,价格也很高;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矿粉含铁量较巴西的扬迪矿粉低,但价格相对便宜.
综合对比:从巴西的桑托斯港到中国上海航程为11840海里,运费为每吨83美元;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港到中国上海航程为4460海里,运费为每吨36美元.由于巴西的铁矿石价格较高而且运费很贵(巴西的铁矿石价格出矿价比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运到中国的价格还贵),所以我国的钢铁厂商主要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与FMG集团手中购买铁矿石.
我国每年购买的铁矿石占世界当年铁矿石总产量的39%左右,所以铁矿石的价格对我国来说事关重大.为此,我国加入了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当中(钢铁生产厂商如中国宝钢,日本新日铁,德国蒂森克虏伯与铁矿石供应商力拓集团,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团与必和必拓集团进行每年一次的一对一谈判,以保证自己国家的利益)所以各个国家铁矿石的区别与谈判影响不大.好一点的在巴西和智利,其余国家的铁矿石质量都差不多.
2 钢铁市场遭遇寒流让2002年后一路上涨的铁矿石价格急转直下。立志在2009年度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打个翻身仗的中国钢铁协会和各钢铁企业纷纷表态,铁矿石价格应该降价。却被三大铁矿石巨头触碰底线,谈判暂陷僵局。
虽然产量早就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钢铁业却始终是跛脚的巨人—作为最大的铁矿石消费者,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桌上一直处于下风。每当铁矿石价格疯涨一轮,中国钢厂就多花数十亿美元的采购成本。中国何时才能取得和第一大矿石进口国相称的谈判地位?中国钢铁行业的整合能否实现突破?中国怎样才能在原料定价中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还有一天,2009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就要结束,但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简称“中钢协”),和三大铁矿巨头依然胶着在谈判桌边: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不认输也不着急,入场5年却屡战屡败的中方,也依旧口气强硬地坚持至少降价40%的谈判底线。
6月30日后,不管最后的谈判结果是谁输谁赢,维持了28年的铁矿石定价模式或被终结。从来没有一个商业领域的谈判故事能造就这么多年场里场外的热闹,也从来没有哪一年的谈判能像今年一样拖到最后一刻似乎依然没有退路。
在谈判终结的前夜,一直高调示人的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关闭了手机,在这一关键时刻选择沉默,是中钢协正在力推新的谈判方案,还是默认了谈判的崩盘?
现在日本新日本制铁联合韩国浦项钢铁与必和必拓谈判,减价35%,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代表欧洲和巴西淡水河谷谈判,减价36%,单尚华不同意,与力拓谈判,要求减价40%以上,理由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理由合理}。但力拓不接受.
28年的规则
1981年,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正式形成。即从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铁矿石买卖合同,谈判即宣告结束,其它各家谈判均要接受此结果。在200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并未参与到这个游戏之中,因为中国国内自产的矿石基本可以满足钢铁行业的需求。但是从2002年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开始了一轮高速增长。
2003年底起,宝钢集团作为中国钢铁业的谈判代表,开始参与到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但这并未动摇规则的基础——任何双方一旦达成,其他谈判方必须接受。变化的地方在于,谈判格局是三对三,即供方——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对需方——宝钢集团、新日铁和欧洲钢厂。
然而,自从宝钢参与到该游戏规则后,铁矿石的价格连年上涨。2003-2008年,澳矿和巴西矿累计涨幅分别达到410%和376%。
逐渐崩塌的基础
从2008年开始,谈判发生了显著变化。2008年初,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达成协议,其中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改变了以往“同品种同涨幅”的惯例。有人打破游戏规则,就会有更多人不遵守。当年,“两拓”并未接受“首发价”,而是获得了更高的价格。2009年,游戏规则开始面临彻底破裂的威胁。从去年岁末谈判以来,直至今年5月末才达成首单。
五年辛酸泪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表示,目前的条件确实对中方不利,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铁矿石市场价格谈判的长期惯性还在、国际铁矿石生产的垄断局面未能打破,用户各方利益不一致导致谈判难以统一进退。
跟其它大宗商品不同的是,铁矿石一直坚持执行年度合同价格的定价模式,尽管在今天看来,相对于石油等商品名目繁多的价格公式,这个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
无论本轮铁矿石价格谈判最终的结果如何,无论铁矿石价格如何“疯狂”,现在业界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明年铁矿石价格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变数?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的判断渐趋明朗,未来的铁矿石价格会不会继续“疯狂”?
❷ 中国铁矿石采购背景
近年来我国铁矿石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2003年原矿产量26146万吨,到2007年已经发展到70707万吨,是2003年产量的2.7倍,年均增长28.2%。2008年,我国铁矿石产量再创历史新记录,达到82401万吨,比上年增长16.5%。但原矿品位较低,入选平均品位只有30.82%。而2008年国内铁矿石市场的需求更高达16.7亿吨,缺口部分靠进口解决。2008年共进口富铁矿砂44403万吨,占国内铁矿石市场需求的 54%。我国钢铁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对铁矿石的需求越来越大,铁矿石进口量连年增加,而其进口则完全受高度垄断的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控制,进口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定价权也完全掌握在少数几个铁矿石寡头手里。对国外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过大,已经直接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最近出台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继续将铁矿石列为鼓励勘查和开发的重要短缺矿种,并要求在规划期间实现铁矿找矿的重大突破,新增铁矿资源储量90亿吨;不断增加铁矿资源的持续供应能力,到2015年铁矿石的产量要争取达到11亿吨。
2009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好转,钢铁行业复苏,生产规模重回2008年最高水平,铁矿石需求因此持续反弹,国产和进口铁矿石数量都于2009年上半年创造历史记录。但2009年上半年世界铁矿石仍呈现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2009年1-5月中国进口和国产铁矿石供应合计超过需求4174万吨,如考虑到未列入统计的中小矿山产量,虽然2009年上半年铁矿石需求回暖,但供求基本面没有根本转变,因此上半年铁矿石价格并未出现大幅反弹。中国进口铁矿石各品种看,2009年1-5月中国进口精粉数量同比增加871万吨,增幅48.3%;1-5月粗粉同比增加3230万吨,增幅25.12%;块矿增加659万吨,增幅17.94%;球团增加193万吨,增幅21.15%。可以发现,粉矿仍是中国进口铁矿石需求的重点,而精粉增加尤其可观。从价格上看2009年1-5月中国进口精粉平均价格下跌40.5%,粗粉下跌41.5%,而块矿和球团分别下跌38.5%和28.2%,价格跌幅更大也是粉矿进口增加更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
❸ 上海宝山钢铁厂所 需铁矿来自哪
上海宝山钢铁厂所需铁矿除了少量来自河北地区的铁矿石,其他的大部分铁矿石原料都是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最著名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供货商。
❹ 宝钢铁矿石和煤炭采购量以及各个分布地区和运费
有问题?
-----网络一下!
呵呵 http://..com/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B1%A6%B8%D6%CC%FA%BF%F3%CA%AF%BA%CD%C3%BA%CC%BF%B2%C9%B9%BA%C1%BF%D2%D4%BC%B0%B8%F7%B8%F6%B7%D6%B2%BC%B5%D8%C7%F8%BA%CD%D4%CB%B7%D1&fr=wwwt
这-----
给分给分,呵呵
❺ 宝钢的铁矿石为什么必须全部进口
原因如下:
1、距离港口近,进口方便
2、国外进口的多是富铁矿,废渣少,炼钢流程稍微简单
3、铁矿石相对价格便宜(单位钢材炼钢成本)
4、政府政策鼓励
5、战略意义
铁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利用最广,用量也是最多的一种金属,其消耗量约占金属总消耗量的95%左右。铁矿石主要用于钢铁工业,冶炼含碳量不同的生铁(含碳量一般在2%以上)和钢(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
生铁通常按用途不同分为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合金生铁。钢按组成元素不同分为碳素钢、合金钢。合金钢是在碳素钢的基础上,为改善或获得某些性能而有意加入适量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的钢,加入钢中的元素种类很多,主要有铬、锰、钒、钛、镍、钼、硅。此外,铁矿石还用于作合成氨的催化剂(纯磁铁矿),天然矿物颜料(赤铁矿、镜铁矿、褐铁矿)、饲料添加剂(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名贵药石(磁石)等,但用量很少。钢铁制品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是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材料。自从19世纪中期发明转炉炼钢法逐步形成钢铁工业大生产以来,钢铁一直是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现代化工业最重要和应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所以,人们常把钢、钢材的产量、品种、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❻ 力拓间谍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上海市国家安全局昨天称,2009年以来,在中外进出口铁矿石谈判期间,胡士泰等人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了中国国家秘密,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自从中国钢铁业开始参与到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以来,谈判从未被国内评价为成功。每一年谈判的结果公布,都引来阵阵质疑。 “原来是中国钢铁企业出了内鬼,提供情报给竞争对手。”昨天山东张店钢铁厂一位内部人士这样对CBN记者发出感慨。 这并不是力拓瓦解中国参加铁矿石谈判根基的唯一路径,了解力拓在中国运作路径的人士向CBN记者介绍,除了通过中国钢厂窃取中国国家秘密外,力拓在中国的“耳目”非常之多。 “耳目”遍布 三大矿山公司中国区一位主管曾与CBN记者共进晚餐时透露,他们经常派遣一些员工到全国各地的钢厂进行调查,了解钢厂的生产需求情况。 “力拓等三大矿山公司通过种种途径,对中国钢厂的需求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了解。”一位钢铁行业分析师告诉CBN记者。 从2003年起,力拓瓦解中国钢铁企业谈判的基础就逐渐建立起来。这一年,宝钢集团开始参与到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中国因素就开始令力拓等三大矿山公司欣喜。他们知道中国是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然而,一个不幸的消息是,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巨大的买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没有任何话语权。从2004年至2007年,铁矿石长协价分别上涨了 18.6%、71.5%、19%和9.5%。同期中国钢铁产量也接连增长24.51%、30.94%、23.84%和15.17%。2008年开始,铁矿石谈判规则被“两拓”破坏,“两拓”通过“谈判”从钢铁企业那里“要挟”到了比淡水河谷更高的涨幅。 而自从1981年铁矿石谈判机制形成以来的28年时间里,2002年以前的时间都是平静的,一年一度的谈判价格都没有大的波动。自从中国加入这个游戏规则,力拓等三大矿山公司就琢磨如何从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获得更高的价格。 根据铁矿石谈判规则,谈判格局是三对三,即供方——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对需方——宝钢集团、新日铁和欧洲钢厂,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离岸价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铁矿石买卖合同,谈判即宣告结束,其他各家谈判均要接受此结果。 由于中国钢铁企业过于分散,宝钢集团每年参加谈判,都会有一些钢铁企业私下与力拓等三大矿山公司进行接触。 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全球钢铁业对铁矿石需求格局的改变,影响到了力拓公司的战略。因为中国企业分散,力拓找到了瓦解中国这个看似庞大的阵营的突破口。 据CBN记者了解,除了通过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和公司派遣内部人员前往全部各地钢厂调研外,力拓还从全国各大钢厂和政府部门高薪“挖”来政府公关人员、中国钢铁专家、中国矿业专家等“人才”。 记者了解到,此前曾供职于五矿集团、莱钢集团等公司一些人员目前就职于三大矿山公司之中,这些人对中国钢铁企业非常了解,且与相关钢铁公司和政府部门人员非常熟稔。 断供和舆论推波助澜 拥有一群对中国钢铁企业非常熟稔的“耳目”显然不够,力拓还需要借助其他手段进行“推波助澜”。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在此前协会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铁矿石谈判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谈判的不仅仅是供需关系。 长期关注力拓以及铁矿石谈判的一位分析师告诉CBN记者,力拓借助舆论压力,通过断供等途径在中国钢铁市场上制造紧张氛围。 从2006年开始,记者频繁在外媒上看到关于澳大利亚矿山被洪水冲击、港口受到影响、矿山被迫减产等消息。如2009年2月17日,力拓表示,暴雨和洪水正对西澳大利亚Pilbara地区铁矿石运营造成严重的影响,迫使铁矿关闭,铁矿石列车停开,码头操作停顿。 这给原本供需平衡的铁矿石市场增添一些紧张情绪。“通过制造紧张氛围,可以拉动现货价格上涨,而现货价格上涨,又是长协价格上涨的借口。”上述分析师说。 类似的舆论氛围多了,力拓又制造出更多的紧张氛围——断供。今年6月,就从中国钢铁企业内部传来,力拓停止供应现货。此时,现货价格明显比按照今年“首发价”执行的长协价要低。 这同样发生在淡水河谷的身上。2006年5月16日,淡水河谷与德国钢厂蒂森克虏伯公司达成上涨19%的“首发价”。一周以后,淡水河谷要求中国的钢厂在5月31日之前接受“首发价”,否则将把原定销往中国的铁矿石转卖至其他国家。这让中方最后被迫接受了“首发价”。 从去年开始,因为“奇货可居”,必和必拓提出了铁矿石指数定价,即变相的现货价。而力拓虽然没有主动提出,但对必和必拓提出的要求给予了默认。今年6 月30,英国钢铁指数公司(The Steel Index)总裁史蒂文·兰达(Steven Randall)在北京推销其铁矿石指数TSL。他对面坐着的是一群来自中国钢铁公司、铁矿石贸易公司、矿山公司、期货公司的代表。 执行指数定价,是力拓等矿山公司希望看见的。“三大矿山公司掌控着全球70%以上的海运贸易量,操纵BDI指数非常容易。”一位长期从事海运指数和铁矿石指数交易的经纪人告诉CBN记者。 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为了扩大销售面,从去年岁末开始,力拓等三大矿山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找更多的销售对象。据国内媒体报道,去年年底,胡士泰就代表力拓与江西、河北、山西等中小钢厂达成协议。这些钢厂并不具备进口长协矿的资质。 一个确凿的证据是,力拓铁矿石执行官山姆·威尔士也公开透露,今年力拓在全球铁矿石销售中,现货销售已经跃升到总量的50%。而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高瑞思也公开表示,必和必拓上一季度在现货市场销售的铁矿石占总量超过20%以上。 “在这些因素中,最核心的应是通过中国钢铁企业套取情报,得到了中国钢铁业的底牌,那么还怎么跟别人谈判呢?”山东张店钢铁厂内部人士说
❼ 如何破除铁矿石采购谈判的怪圈
来源:《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9年第12期供稿文/朱思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导读]曾被媒体炒得火爆的中国钢企采购铁矿石案仍没有淡出读者的视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曾被媒体炒得火爆的中国钢企采购铁矿石案仍没有淡出读者的视野。业内人士心里十分清楚,虽然与Fortescue Metals(以下简称FM)达成铁矿石供应合约,但对将来形成“中国价格”的影响有限,与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三巨头的后续谈判仍然艰巨、复杂。在有识之士来看,2009年铁矿石采购案的意义已不在于当年铁矿石采购首发价、长协价格、现货价格的高低,已成为中国钢企为自己发展与供应商的生存之战,总目标是产生“中国价格”的定价规则。业内决策者的目光不应仅限于关注一城一地的得失,应当深刻反思中国钢企发展战略的时候了,否则将走到更加困难的境地。此案还在继续进行之中,但已给我们很多重要启示。
启示一:市场调节机制不是万能的,政府“出手时就出手”
近年来,两拓与淡水河谷三巨头用不正当手段哄抬价格,中国钢企强烈要求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时,却有人反对,主张政府不要干预,依靠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他们把市场机制看成是万能的,完全脱离实际情况。商人是逐利的,企业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缺乏法规监管和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利用其占有的各种资源控制市场,形成垄断以实现本企业的不正当得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华尔街银行家们的投机行为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铁矿石采购案又是其中一例而已。
乌克兰、俄罗斯在全球铁矿石资源量居一、二位,其主要供应欧洲并受本国政策的影响出口有限。中国拥有全球14%的铁矿石资源,位居全球第三,但品位低(平均品位仅为25%左右),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而排位在后的澳大利亚和巴西,却成为中国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供应商在全球铁矿石版图中的地位,首先是由品位决定的。因此控制高品位(平均品位在40%以上)铁矿石的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垄断地位。总体来看,巴西淡水河谷的铁矿石品位最高,但对中国市场而言澳矿有明显的海运优势。在全球金融危机严重的形势下,全球钢铁市场需求骤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时(2009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分别减产25%),三大国际矿商逆市而上,不断飚升铁矿石价格,2008年迫使中国钢企接受了最高涨幅达96%的谈判价格。这除了利用中国钢企内部的漏洞之外,关键是他们通过寡头联合控制了铁矿石市场,使中国钢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关统计认为,自2002年以来的八年间,中方为此累计多支付7000亿元。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供大于求时价格降低,铁矿石价格却逆向而动,并惊人的飚升,这难道是市场经济规律吗?不是寡头垄断的黑手操纵吗?垄断市场、操纵价格,这在完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的。
启示二:中国钢企内部混乱,产业整合势在必行
2009年8月11日上海市检察机关对涉嫌“间谍案”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胡世泰等四人做出批捕决定,其后罪名却戏剧性地变化。不论结果如何,胡世泰等人只是在中国钢企行业一片混乱局面中失手的投机者。《纽约时报》说,这些行为只是全球公认的商业谋略……力拓案的转折,可以说是商业的胜利。这真是中国钢企的莫大耻辱,对方用不正当的手段造成我们巨大的损失,仅仅是采用公认的“谋略”。
中国钢企的现状,是他人“谋略”成功的温床。中国钢企现有千余家,大批钢企产能在100万吨以下,分散、规模小,归属国家、地方政府、民营多头管理,难以统一协调,中国钢铁企业协会(简称中钢协)成员只是国字号的大型钢企,众多的中小钢企被排除在外,加上中央和地方利益难以摆平,民营企业没完全平等的地位,产业内存在的问题太多,头绪繁杂,解决难度大。
滥用进口资质是导致进口秩序混乱的直接原因。近几年,中钢协一直在大力缩减铁矿石进口资质。2005年,我国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超过了600家,目前已被缩减到211家,拥有进口资质的钢企产能基本在500万吨以上。2009年1月,中钢协正式推行铁矿石代理制,这种模式借鉴了日本企业的做法。在日本,大钢厂负责确定长期谈判合同价格后,由几家大的独立贸易商做代理负责进口,代理费是进口价格的1%-3%,中国的代理费是进口价格的3%-5%,造成没有进口资质的中小企业负担过重。我国对铁矿石进口管制越来越严,其结果是没有进口资质的钢企在需要进口铁矿石时,就必须找有资质的企业代理,为此需要支付大笔佣金。某钢企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吨铁矿石需缴纳1-3美元的代理费,每年他们企业进口1000万吨铁矿石,相当于要缴纳1-2亿元代理费。与其说是代理费,不如说是一种获取暴利的倒卖行为,在矿石供应紧张时,他们卖给我们的价格是原价的1.5-2倍。代理制形成大鱼吃小鱼的黑洞,引起中小钢企的强烈反弹。
要想实现“中国价格”这一目标还有艰巨的道路。国际惯例,每年开始铁矿石价格谈判后,任何一个国家的钢企与供应商达成协议价格,全球各钢企都要接受这个价格。2009年8月,淡水河谷公司于意大利第一大钢企里瓦确定了铁矿石年度基准价格,在2008年的基础上,粉矿价格下降28.2%,球团价格下降48.3%,这与之前淡水河谷与全球主要钢企确定的降幅一致,与亚洲的日本、韩国钢企达成的价格相当,并比照了早些时候日澳定下的首发价。随后,全球最大的钢企安赛乐米塔尔也接受此价格,欧洲市场价格基本确定。
主持全年中方铁矿石谈判的中钢协坚持得到一个比首发价略高的降幅,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却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固守首发价,双方形成僵局。随后曝出中国钢企与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企业FMG达成结果的消息,表面上看这个价格降幅超过日澳首发价,实现了半年定价和对中国统一价,基本满足了中钢协的谈判底线。但这个小胜不足以摆脱“僵局”,FMG的铁矿石产量有限,今年才有5000万吨的产量,即使全部卖给中国,也只能满足中国钢企全年进口铁矿石的1/10,更何况FMG也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面”,中国和FMG达成铁矿石价格,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中,中国某公司是FMG的大股东,中国许诺给FMG可观的融资帮助其迅速扩产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普遍认为压三大矿商接受“中国价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国铁矿石采购谈判模式刚刚调整,新模式正在探索。此前,所有铁矿石谈判都由商务部来做整体规划,宝钢牵头谈判,然后再把情况报告给中国钢协,中钢协再报商务部,商务部再报中央。今年商务部第一次放权给中钢协,以宝钢代表中国钢企与矿商谈判,应当看到企业对企业的谈判模式更加专业,效率更高,干扰更少。环节越多,胡世泰等人采用商界公认的“谋略”投机获利就更多。因此,谈判模式的探索是有益的,将有利于“中国价格”的形成,防止个别中国钢企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需要,单独与矿商谈判搅局。
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显露了中国钢企产能过剩,这次铁矿石采购案反映中国钢企产业散乱的现象,必须出重拳整顿钢企,特别要在兼并重组上下功夫。产能过剩也为优质企业提供了并购重组的良好时机,推动钢企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推动钢企兼并重组是非常复杂的难题,但这是振兴钢铁产业的必由之路,金融业、石油石化、电子工业、军工业等都曾兼并重组,而摆脱困境走向腾飞。据工信部官员透露,今年年底前《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条例》将正式出炉。将以宝钢、鞍钢和武钢为行业龙头,实现鞍本钢铁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这五大钢铁集团的重组与整合。随着近来山东、河北等省钢铁企业重组的进行,“中国第一钢铁巨头”的名头不断在宝钢、山钢、河北钢铁集团之间交替。业内人士分析,这反映了中国钢铁产业重组启动,逐渐步入“热火朝天”的阶段。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在成本、质量、节能减排上与国际巨头竞争,才能在矿石价格上更有发言权。相信不长时间会有中国价格的诞生,进而成为全球价格。
启示三:破解铁矿石采购谈判怪圈的根本途径在于实施产业链安全战略
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和铁矿石的需求增长迅猛,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已达4.4亿吨。占年度铁矿石需求的52%,其中60%以上来自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专家普遍认为对进口原料依赖度超过50%,这个产业则处于缺乏安全保障的状态。全球经济或国际供应商一旦有风吹草动,则危及这个产业的生存,更谈不上竞争了。中钢协即使借力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达到产业兼并重组的理想目标,争取到“中国价格”,如果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实施作保障,特别是对资源的控制,也难以保证“中国价格”长期稳定与合理。
因此,尽快实施产业链和物流链的安全战略才是中国钢企的根本出路。即在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资源供应的背景下,中国钢企在兼并重组条件下形成产业集中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把握全球钢材和铁矿石快速增长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到海外合作投资、开矿、建钢厂、建海运船队,参股或控股海外矿企,重点投资包括三大矿企在内的矿商,凭实力争夺话语权,而不是以巨大的需求坐等“中国价格”的到来。
类似的成功实例在国内外皆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在国企中是实施产业链安全战略的成功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石油就预测到国内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必然会带来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巨大需求,在分析国内资源和生产潜能的基础上,做出21世纪初中国对进口油气依存度将达到50%以上的准确估计,积极开展实施海外战略,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从1993年开始在海外投资并购油气田,用10年左右时间成功收回投资,不仅使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技术和队伍在海外展示实力,还创造了超投资的利润回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拿下伊拉克战后第一份国际油气合同,签下伊拉克特大型油田——鲁迈拉油田的单子。到今年为止,中石油在海外共有合作项目近80个,油气年产量近7000亿吨,不远的将来其海外产量将翻一番以上,在有力地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同时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大增,成为全球500强中利润最多的中国企业,跃居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第五名。它的成功经验在于早期向海外油气资源上游产业链发展,用投资并购控制资源,确保了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钢铁产业是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在解决钢企原料的产业链和物流链发展上,日本钢铁企业通过几家综合商社早已形成国际铁矿石市场的战略布局。钢企龙头新日铁公司和投资海外铁矿石、海运物流链为主的三井物产联手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持股、共同投资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三井物产在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中都有股份,澳矿24家企业中,日本三大商社重点投资8家,参股16家,三井物产还与淡水河谷建立了联盟关系,提供采掘机械、建立物流合资企业。目前三井物产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控股产量已跃居全球第四位,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相当于为日本建立了一个FMG。三井物产等商社在发展钢铁产业链上的海运物流业,超前布局已成规模。三井物产从2004年到2009年,在购船和租船两方面投资巨大,船队规模从2003年5月的547艘将增加到720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海运集团,通过港口布点,签订长期协议和扩大运能,日本海运巨头逐渐掌握了铁矿石海运的主动权。尽管全球铁矿石和海运费价格上涨,三井物产向新日铁让利,在价格下跌时,三井物产从新日铁获得补偿,这样日本的钢企和物流企业互惠互利,互为支撑,共抗危机和发展,实现双赢。即使钢企保证产业链的资源供给,又使新日铁获得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近期两拓拟合并遭到全球钢铁企业大会反对,可以认定铁矿石供应方和采购方都意识到控制资源的重要性,一场新的博弈拼杀正在展开……
不论是中石油走向海外的发展战略,还是日本新日铁与三井物产的战略联盟范例,都告诉我们破解铁矿石采购谈判怪圈的根本途径在于实施产业链安全战略。
❽ 中国铁矿石采购模式几个阶段
28年的规则
1981年,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正式形成。即从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铁矿石买卖合同,谈判即宣告结束,其它各家谈判均要接受此结果。在200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并未参与到这个游戏之中,因为中国国内自产的矿石基本可以满足钢铁行业的需求。但是从2002年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开始了一轮高速增长。
2003年底起,宝钢集团作为中国钢铁业的谈判代表,开始参与到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但这并未动摇规则的基础——任何双方一旦达成,其他谈判方必须接受。变化的地方在于,谈判格局是三对三,即供方——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对需方——宝钢集团、新日铁和欧洲钢厂。
然而,自从宝钢参与到该游戏规则后,铁矿石的价格连年上涨。2003-2008年,澳矿和巴西矿累计涨幅分别达到410%和376%。
逐渐崩塌的基础
从2008年开始,谈判发生了显著变化。2008年初,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达成协议,其中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改变了以往“同品种同涨幅”的惯例。有人打破游戏规则,就会有更多人不遵守。当年,“两拓”并未接受“首发价”,而是获得了更高的价格。2009年,游戏规则开始面临彻底破裂的威胁。从去年岁末谈判以来,直至今年5月末才达成首单。
❾ 宝武钢铁集团的采购制度是怎样的
宝钢与武钢合并后,部分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升,如二者取向硅钢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高端汽车板市场占有率约60%。合并后公司不仅可以避免竞争,还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钢铁制造能力。另外,合并后的公司产能超过7000万吨,跃居全国第一,对于铁矿石的需求约1亿吨,约占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的7%,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该公司将更有议价能力。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宝钢和武钢可谓捷足先登,在提高市场占有率、 整合资源、控制成本、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会获得发展先机。同时,该公司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削减成本,取得了积极效果,预计相关降本增效措施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固化。
统一策划制造、采购、销售、研发以及管理,统一国际化路径,打造一支理念相同、技能业绩一流、严格苛求创新、知行合一执行力强的员工队伍。
❿ 中澳铁矿石谈判案
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很快就要开始,博弈各方目前都在互相试探底线。坐拥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的位置,在力拓窃密案的阴影和多一些计划还是多一些市场的艰难抉择下,中国钢铁业既信心满满信誓旦旦,又有几许惶惑和忧虑。 惶惑和忧虑,来自对利益和市场主动权的艰难把握。我国目前由宝钢一家代表中国钢铁企业与外方谈判的方式,沿袭的是日美的做法。对这样的方式,笔者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日本钢铁业产业集中度非常高,而且钢铁集团就那么几家,彼此差异化竞争比较明显,在海外又有许多股份和权益,对原料价格的消化能力自然就比较强,由谁去谈判都影响不大。而我们呢?钢铁企业成分复杂,数量散、多且规模偏小,宝钢一家,其实无法照顾到大多数企业的利益,也无法集中和体现全行业的智慧,更无法托起整个行业的发展责任。 中钢协意在“一统江山”。他们最近提出的按中国财会年度结算、整合长协与现货市场、统一铁矿石进口价格三条建议,市场反响很大。有人甚至进一步提出,可以让中钢协统一进口价格、统一购买渠道和统一对外采购。这样一来,蛋糕人人都有,市场皆大欢喜,我国谈判的话语权还可以大大加重。这似乎是一种无可挑剔的策略。 但是仔细想来,铁矿石如果集中采购,其指标分配是一件非常繁琐且费时费力的事情,难免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以行政手段来对待资本结构、法人结构和利益结构如此复杂的钢铁业,似乎也不明智,有悖于我们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它在急剧扩张协会权力的同时,将人为地限制市场的自由交易,阻碍企业的活力和创造性。 统死不好,那么,全部放开呢?也就是说,让所有钢铁和外贸企业都拥有平等的铁矿石进口资质,而不是仅限于目前的100多家,情况又会怎样呢?表面上看,进口放开之后,倒卖铁矿石行为会因无利可图而消失,市场变得公平而透明。但实际上,目前铁矿石的市场已是严重的卖方市场,国际上70%以上铁矿石又集中在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家企业手里,放开进口之后,难免出现群狼扑食、万人过江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巨头们就像手里拿着“肉”和“救生圈”的人,隔岸观火的是他们,坐收渔利的,更是他们。 显然,对待铁矿石的乱局,走极端不行,习惯性思维也不行。这需要我们运用新思维去破解,必要时可以另辟蹊径。从当下来看,似乎可以在宝钢之外多增加一两个谈判主体,以体现他们背后各自的巨大需求,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市场力量。从中长期来看,则应该以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集中度为目标,汰劣存优,并小为大,开辟出一个健康平稳、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最终服务于经济全局和国家利益。